中外课程比较

中外课程比较
中外课程比较

中外课程比较(一)—中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3AJ001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 许云昭(副省长,湖南省人民政府)

主要成员:石鸥,周德义,刘丽群,王昌善,段发明,吴小鸥,张倩,方成智,雷冬玉等

一、课题的立论根据

(一)课题的提出

三、四百年前,美国的大部分土地还是草莽未辟的处女地;两百多年前,这里还没有取得自由发展的权利,然而仅仅一百多年来(独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却极为迅速并一跃而居世界首位。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取得令人惊异的成果?美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科技一直处于领先、社会进步明显、文明程度高、综合国力非常强大,难道是偶然的现象吗?如果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人才基础与知识支撑,这种发展可能吗?而人才基础与知识支撑显然是教育的作用。美国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有它独特的长处,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的前期研究《差距与超越——中美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作者:许云昭等)对此已有系统分析,现在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美国的教育能较好地促进着经济发展和科技飞跃?美国的教育是通过什么中介达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学校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运作机制是怎样的?初步研究表明,这需要我们到美国学校的课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因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课程,这是立国根基,所以课程一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课程在教育改革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历次重大社会事件都导致美国的教育改革,而历次教育改革都把课程放在突出的位臵上。如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给美国朝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于是从50年代末开始展开了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推动了全球的课程改革运动;70年代中后期的“恢复基础运动”、80年代“高质量教育”改革、以及近年来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以及《美国2061计划》等,课程无不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继而成为其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课程始终都是国家竞争的基础,始终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本保证。

目前,我国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等问题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究竟如何改、在哪些方面改、以什么方式改、改到什么程度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而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国情,而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由此,美国的基础教育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本课题力图在对美国宏观教育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美国学校的课程体系作全面的研究,以探寻美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

验,最后达到在借鉴中超越差距的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显然,要使我们上述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必须站在比较的角度上加强对美国课程的研究,研究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它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研究它的成效和得失原因等,惟其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借鉴,更有可能超越。但翻遍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献,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国内这方面的系统研究非常贫乏:

一是缺乏系统研究。目前国内对中美教育的比较研究,较大程度上局限于从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教育管理等方面来展开的,对中美课程的比较研究鲜有涉猎。如果说有,也只是一些零散的、局部的、介绍性的研究。这些研究或者从某门学科入手如数学、语文课程的研究,既比较不够,也缺乏系统性,仅仅从这些零星的研究中我们是无法把握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全貌和整体,因而也就无法很好地借鉴和吸收。为此本课题力图从课程决策、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着手,以此来展现美国课程的全貌。

二是缺乏深入研究。在一般意义上,国内有关外国教育状况的介绍是相当多的,尤以美国为最。但我国在研究美国课程时,侧重于介绍课程的现象和课程改革的现状,而对现象后面的本质、为什么要改革以及怎样改革等根本性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因而人们在究竟能否借鉴,在多大程度上借鉴,在什么条件和情景下借鉴美国课程的一些做法等问题上不知所措,其结果导致实践上的或盲目照搬,或全盘否定,或断章取义。

三是缺乏动态研究。目前国内无论是就美国某一学科的研究,还是对美国某一阶段课程现状的介绍,研究多从静态入手,孤立地去看待某一现象,如此一来,难免片面而有失偏颇。实质上,课程具有“跑道”(course)的涵义,它本身是一个进程,这要求我们必须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思索和研究课程。如课程的运作机制、不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为此,本课题将从中美基础教育课程的比较入手,对美国学校课程展开全面、深入、动态的比较研究,以期对美国课程的现状、特点和特色以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对我国课程改革能否借鉴美国课程改革经验、在多大程度上借鉴、哪些方面借鉴、通过什么方式来借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思考。其意义和价值是深远的:

拓展了理论研究领域。传统上人们的研究视线比较集中于有关中美教育宏观的比较研究,尽管这些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还有待商榷,但真正意义上对中美教育的比较深入到课程的范畴来展开系统研究特别少见。可以说,这在国内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增加了课程认识的深度。如果说拓展研究领域是该课题在研究广度上的独特之处,那么它对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深度也是本课题的一大创新。本课题研究不是泛泛地、作蜻蜓点水般地介绍,而是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最本质性的问题展开研究。

提升了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此过程中,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借鉴的问题,而是如何借鉴、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以什么方式来借鉴的问题,如果从理论上能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课题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对美国宏观教育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对美国教育中的课程体系作一较为全面的研究。系统分析美国的课程设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进而提出如何借鉴,在何种程度上、何种背景下借鉴,以及借鉴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具体建议,防止和避免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不良后果的产生:或者不问条件、不考虑国情而全盘照搬国外特别是美国的课程思想和课程实践,或者太强调差异太漠视课程的某些普遍意义而全盘否定国外的课程思想和课程实践,最后达到在借鉴中超越的目标。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中美基础教育关于“基础”的不同取向研究。

2、美国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研究。

3、中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4、中美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5、中美课程管理的比较研究。

6、中美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

7、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撑研究。

8、中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比较研究。

9、美国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

(三)研究方法

从整个课程的实施流程来看,本课题特别关注美国的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其课程改革目标的,这种目标如何具体化为各科教材,教材的内容如何被教师把握并传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接收的内容与课程原有目标的关系,学生接收到的内容是如何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并如何指导其行为的?换言之,美国课程的具体运作机制如何?它又是如何保障其改革目标的实现的?这样,我们的研究方法就特别看重:

文献研究法。对中美课程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这需要搜集大量有关中美课程的资料,特别是为了获得科学、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查阅大量的文献特别是美国原版英文资料,这是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比较研究法。获得大量相关资料,并不是我们研究的初衷,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才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比较既包括纵向的也包括横向的、既有面的比较又结合点的对比,既有静态比较又可以把比较放在动态中进行。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比较来了解美国课程的全貌。

分析研究法。同样,比较也不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比较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美国课程

的特点、特色,分析形成美国课程特色的原因、分析我国借鉴的可行性和困难所在。(四)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全面把握资料的基础上,重新澄清了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认识,在很多方面纠正了以往我们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片面理解。如,我们一直都认为美国中小学生“基础”特别差;美国的课程内容五花八门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使得各州各自为政、管理混乱;美国的课程改革应接不暇但总是失败;美国学校缺乏良好的社区或社会教育环境等。对这些根深蒂固的观点,我们重新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探讨。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建树。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拓展了理论研究领域。传统上人们的研究视线比较集中于有关中美教育宏观的比较研究,尽管这些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还有待商榷,但真正意义上对中美教育的比较深入到课程的范畴来展开系统研究特别少见。可以说,本课题研究在国内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增加了课程认识的深度。如果说拓展研究领域是本课题在研究广度上的独特之处,那么它对课程研究的深度也是本课题的一大创新。本课题研究不是泛泛地、作蜻蜓点水般地介绍,而是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最本质性的问题展开研究。

提升了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的课程改革中,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借鉴的问题,而是如何借鉴、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以什么方式来借鉴的问题,如果从理论上能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课题研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地探索。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学术专著1部,研究报告1篇,学术论文6篇。它们分别是:《超越差距——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比较》(专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从文化传统看中美教育差异》〔学术论文,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浅议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学术论文,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8期)、《PDS——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组织》(学术论文,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1期)、《试析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学术论文,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4期)、《论争与危机中的崛起——美国学科结构运动述评》(学术论文,载《教书育人》,2006年第1期)、《解读3W与1H之后的思考——对美国标准改革运动的一点探讨》(学术论文,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12期)等。上述专著和论文的主要论点如下:

1、中美基础教育关于“基础”的不同取向。我国的基础教育一向以“基础扎实”而著称。与此相比,美国的基础教育似乎要“差劲”得多。事实上,美国教育并不是不重基础、没有基础或者基础薄弱,他们重视的是不同的基础,是知识积累之外的基础,如对学习方法的重视、对学生个性的珍视、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而这些基础对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来说恰恰是最重要的,影响力也是最持久的。因此,美国基础教

育的基础并不差,差只差在知识基础上,而中国基础教育并不扎实,要扎实也主要扎实在知识上。否则,如何解释:在一个基础教育质量差的国度,经济能够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强举世公认?在一个基础教育质量差的国度,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能达到世界顶尖级水平?在一个基础教育质量差的国度,高等教育能够保持世界一流水平?这一切难道能在低质量的基础教育支撑下产生吗?如果能,我们还有必要苦苦追求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吗?

2、美国基础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在许多人看来,美国基础课程改革问题多多,甚至有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为什么还要屡败屡“改”,改革的频率还越来越高?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教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层意识和操作技术,即总是把教育的困境或弱势与国家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联系起来,用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唤起全国民众的重视,从而转化成为推动全国性教育改革的力量源泉。正是那些看似失败的改革推动了美国教育的飞速发展。

3、中美基础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美国“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思想,使得美国课程结构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等特征。在美国的学校,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的课程表,这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潜质差异、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在课程中得到体现,而个性化课程的学习反过来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了张扬。相比较而言,中国课程设臵高度统一,课程本身忽视学生个性,学生的个性无法在统一的课程中得到释放和张扬。

4、中美基础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繁、难、偏、旧的现象十分严重。但美国的课程为什么能很好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有较强的时代性,能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课程内容注意更新注意吸收最新成果呢?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1)美国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本身具有革新与发展的空间;(2)美国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使课程内容的更新易于实现;(3)美国的国家历史、文化特色和国民心理共同构成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更新的内在机制;(4)美国独特的教科书制度为课程内容的更新提供了竞争机制。

5、中美基础课程管理的比较研究。美国联邦虽然没有披上控制全国课程的“合法外衣”,但实际上通过金元、行政、立法、学术、市场等等的隐蔽运作,其课程政策与意识已深深地渗透到了各州、学区和学校各个领域,牢牢地掌握了课程管理的实权。但是联邦对课程的干预更多的是一种氛围的酿造、一种政策的建议、一种理论的倡导与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以及经济法律法规的支撑,而不是非执行不可的行政指令,而且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很好地与市场的自主调节以及社会约束相结合。这一方面保证了州在教育上的自主权,但另一方面又使各州的教育能在国家控制之下。

6、中美基础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在美国,籍由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美国中小学建立起一个涵盖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社区资源和网络资源占重要地位的、结构相对平衡、利用合理的课程资源库,来源多样、类型丰富的课程与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课程实施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美国学校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因为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疏离、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社区文化欠发展等多方面原因,社区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切实有效地利用。目前,唤醒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意识、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转化机制应成为我国社区课

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7、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撑。考察美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美国历次重大的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都是在一定理论的引领下来进行的,理论上的探讨甚至争论总是美国教育改革的前奏。在美国一次紧接一次的课程改革浪潮背后,是纷繁多样的理论体系在发挥着引导和支持作用。可以说,美国教育史上影响重大教育思潮出现的同时,也是国家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运动的同时。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缺少自己民族的理论大厦,缺乏适合本土的原创理论。

8、中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比较研究。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从类型来看,美国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更多地是发展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评价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与技能,注重评价的情景化和多元化。

9、美国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功的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美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的支撑包括:(1)经济保障;(2)美国教师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政治支持;(3)美国教育改革报告——教师专业发展的舆论导向;(4)教师资格证书——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律保证;(5)档案袋管理——教师专业发展质量保证的新方法。

四、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

近三年来,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研究如期、圆满完成,成果丰硕喜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一)近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出版学术专著1部。学术专著《超越差距——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比较》开辟了中美教育比较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把对中美教育的比较研究深入到课程范畴,为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开山之作。如果说拓展研究领域是该专著在研究广度上的独特之处,那么它对中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深度,也是该专著的一大创新。该专著对中美基础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不是泛泛地、作蜻蜓点水般地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最本质性的问题展开研究。该专著还提升了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从理论上很好地解答了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借鉴、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以什么方式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等问题,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地探索。

(二)近三年来,课题组成员还发表了学术论文6篇。这些学术论文通过引用、收录等途径亦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浅议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8期)一文被上海师范大学于国妮的硕士学位论文《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2004年)引用,并被上海市闸北区教育信息网、学校教育科研网、本溪基础教育信息网、《北京教育学院电子院报》收录。

2、《从文化传统看中美教育差异》〔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一文被“教育新知识服务”(NEKAS)网收录。

3、《PDS——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组织》(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1期)一文被学校教育科研网、武侯教育网收录。

4、《解读3W与1H之后的思考——对美国标准改革运动的一点探讨》(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12期)一文被上海教育信息港收录。

5、《试析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4期)一文被广西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网收录。

五、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一)学术专著

《超越差距——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比较》,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二)学术论文

1、《从文化传统看中美教育差异》〔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浅议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8期)。

3、《PDS——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组织》(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1期)。

4、《试析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4期)。

5、《论争与危机中的崛起——美国学科结构运动述评》(载《教书育人》,2006年第1期)。

6、《解读3W与1H之后的思考—对美国标准改革运动的一点探讨》(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12期)。

六、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受研究条件和研究经费的限制,本课题组成员没有深入美国实地考察其基础教育和课程设臵情况,这使得某些内容的分析可能会有失偏颇,特别是在课程实施层面。这是本研究遇到的主要困难。不过,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以尽量弥补这一不足。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争取更大的成果。

体育水平一教学目的和目标

体育水平一教学目的和目标 教学目的: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一、二年级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 (二)、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三)、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作 体育课教学常规: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方面: 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1、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2、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3、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4、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5、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中西文化心得体会

姓名:陈楠班级:临床医学13级1班学号:1304505113 指导老师:周咏梅 《中西文化差异》课程心得体会 光阴似箭,一个学期的时光飞逝而过,在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中西文化差异》课程,从中我受益匪浅,特别就是我们的任课老师—周老师,她对我影响极其大。周老师在课堂上常常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质华,每天都要坚持阅读书籍,在书房呆上半小时,日积月累,肯定会收获不少。您还说当我们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能够从一些专业的角度去进行总结,而不就是只单单停留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以,在这门《中西文化差异》课程结束后,我也要回过头去,望望自己走过的路,都留下怎样的脚印。我的《中西文化差异》课程学习心得总体将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学习心得收获,第二部分就是我的学习感受体会,第三部分则就是我对自己的反思以及将来的希望。 首先,老师以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以及生动新颖的教学方式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提高了我们的现场讲解能力。因为老师会给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她上课的前半小时讲解有关中西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让我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更加深刻,而且潜移默化地锻炼我们的讲解能力。即使每个小组讲的的内容不同,老师都会有话题讲。可见,老师的学识渊博,渐渐地她成了我学习的偶像与榜样。 接着,我认为《中西文化概论》这本书以及这门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不仅仅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更让我们瞧到中西方文化中所

各自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中方文化的根源就是儒释道。一儒家以仁为核心。积极的一面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另一面就是追求集体的与谐,对个人的人性进行了约束。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西方文化的根源就是希腊理性,犹太基督教以及文艺复兴。西方的文化强调了物质思维,强调了理性思维,强调了个人的权利与人性的解放。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做为一个具有全球化视角的人必须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理解,融汇。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解,理解中西方文化有利于扫除交流的障碍,有利于顺畅的交流。有利于善良的人更好的,更短时间的了解理解对方。文化差异的体系就是中西方文化梗概,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中方文化强调集体意识,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一种深层次的平衡,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我意识,求个性,求理性,强调绝对的个人自由。中方的建筑文化注重整体美,讲究曲柔,追求写意,追求空间的封闭性,注重与谐之美,追求天然之趣。西方建筑文化注重个性美,讲究刚直,追求写实,追求倾向于开放性,注重对抗之美,追求人工之美。中方讲究美性,味感。西方注重理性,讲究营养。中方礼仪以礼服人,以谦为尚,以与为贵,亲情至上。西方随意地打礼貌的招呼,忌问隐私,礼貌又加,讲求效率,女士优先,重视小费。中方欢乐文化的心理期盼就是分享喜悦,西方就是发泄个人情绪、张

(完整版)体育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 邯郸市一中附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邯郸市一中小学部体育教研组

一、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最新中西艺术的差异讲课讲稿

中西艺术的差异 1.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差异及根源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分析。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创作方法上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绘画重写意、以线造型、追求打破

时空界限的散点透视。此外,中国画讲究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差异分析。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或不同,都能从历代建筑物以及流传下来的建筑学著作中得到印证和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色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这两种观念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审美价值的差异,衍生出迥异的审美风格。西方从古希腊神庙建筑到古罗马拜占庭建筑、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再到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罗可可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进而到包豪斯开创的现代建筑以及目前正方兴未艾的后现代建筑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通过对比,则显现出强烈的民族性。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侧重于空间的群体组合和序列转换,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柔中带刚,表现出强

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

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 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指体育课程专家、学者、教师等,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除了根据自身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要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的主流精神相一致。 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尽管产生的时代不一样,但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自然体育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占主导地位,对当时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开始于2001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在实践和理论上产生了重大的落差,学者、专家和一线的体育教师开始质疑这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但是“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却深入人心。所以探究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对现在进行的以“健康第一”为主流价值取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能起到借鉴的作用。考察历史,总结经验,旨在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自然体育和“健康第一”这两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 1.理论基础 自然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而“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是当代国际教育领域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的产生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将“终身教育”引入到体育领域便产生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也成为当前和今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主流价值取向。 2.社会动因 (1)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产生的社会动因。1918年世界大战结束,国际联盟倡导和平,以兵式体操为主的军国民体育课程目标的主流价值取向已不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自然体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外国各种思想传入中国,自然体育就随时代的潮流而传入中国。1929年、1932年和1936年我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受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影响较大。三个课程标准都重视“锻炼体格,使身心发育健全”,“养成生活上所需要之运动技能”,“养成优美正确的姿势”等。 (2)“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产生的社会动因。2001年由教育部颁发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有其深刻的社会动因。 ①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最深刻、最重要的原因。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人类必须保持身心良好的健康状态,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见,“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我国全面推进素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代码:EE3007 计划学时:34 学分: 2 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英语专业学生 课程负责人:梁洁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比较是英语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讲授中西文化理论,文化基本模式,基本因素,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基本原理,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文化冲突案例分析。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克服文化障碍,以减缓可能碰到的文化冲击,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英语理解能力——通过文化对比课程教学,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英语理解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熟悉文化差异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接受和适应不同的文化差异,并使之为自己的社会实践服务。 三、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 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文化素养——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应能够认识中、西文化的基本异同点,以及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鉴赏能力——通过对课程学习,使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促使学生对不同文化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审美热情,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创新和开拓精神——学生学习课程后,对各类交际形式有所认识;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他们将会寻求更好、更恰当的交际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和开拓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有关文化的定义,特性和作用,以及价值观对比。 本课程的难点首先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很难操作。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很难有机会直接观察跨文化交际现象,更难直接参与。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与主要内容 本课程共九个单元。每单元大概四课时,共34课。主要学习方法包括:典型实例分析,学Presentation展示,角色扮演,PPT演练,英汉双向练习等。 第一单元为绪论,总体介绍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着重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称呼、话题选择、拜访礼仪、赞语与赞语应答等。练习注重训练学生的日常交际的模式化习得。 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着得讲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思维模式。通过大量的实例,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生动有趣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把文化深层结构引入学生的视野。 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主要概述非语言交际的三大内容:时间观念、空间的使用与身势语,用大量事例充分展示了非常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规则。 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介绍中外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如谈话风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理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注意事项及要求 初中阶段是人的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初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使身高增长,体重增加,呼吸机能和心脏功能提高。体育锻炼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有效、最积极的手段。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各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上课的注意事项及要求: (1)上课着装要整齐,得体。尽量身穿运动装,必须脚穿运动鞋或布鞋。 (2)上课必须纪律严肃认真,积极听课,认真训练,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3)上课必须听从指挥,服从口令,一切行动听指挥。 (4)上课必须注意安全,不做危险动作,注意自我保护。 体育健康课达到的其他教育效果: (1)培养吃苦、耐劳、坚韧的精神。 (2)养成力争上游、不服输的思想品德。 (3)加强道德情操的养成、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使骺软骨的细胞正常增值,促进骨骼和生长速度加快,从而使身体长高。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身体长高,还可以使肌肉发达有力。体育运动加速了新陈代谢,使肌纤维增粗,体积增大,肌肉变得粗壮、结实、发达而有力。 初中生形体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初中生的骨骼增长较快,骨骼的弹性大,硬度小,易发生弯曲和变形,能承受的压力和肌肉的拉力都较弱;肌肉的发育以长度增加为主,肌肉细长,肌力较差。容易疲劳,所以在在形体训练中要注意: 养成正确的站、行、跑、跳的姿势;不宜做过重的负重练习;要变换体位练习,以促进形体均衡发展。注意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注意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论体育课程目标

第14卷第9期 2007年12月 体 育 学 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14 No.9D e c.2007 论体育课程目标 ——评贾齐与解飞厚的课程观 孙喜和,邢金明,李柏 (大连理工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通过对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目标规定及对体育概念的历史考察,指出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有修养、有能力、健康明朗、积极向上的人。体育的目标应该具体到“运动技能学习、社会行动学习、认知和反思学习及情意学习”等方面的目标。体育课程建设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利用体育课程历史上出现的身体观和育人观的成果,将育人观和运动观相结合,使我国的体育课程建设更加完善。 关 键 词:体育课程:体育目标;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9-0010-05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With a comment on the curriculum view of JIA Qi and XIE Fei-hou SUN Xi-he ,XIN Jin-ming ,LI Ba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China ) Abstract: By means of historical review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etup principle and objective stipulation 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that the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to cultivate cultured, capable, healthy, bright and enterprising people. The objectiv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clearly specified as to “learn sports skills, learn social actions, learn knowledge and introspection, and learn feel-ing express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e should observe the nee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nd combine human view with sports view by utilizing the achievements of body view and people cultivation view made in the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o as to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 ;cultural inheritance 收稿日期:2007-07-16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DUTHS2007330)。 作者简介:孙喜和(1962-),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原理、体育史、体育教育学。 《体育学刊》2005年第3期发表了贾齐等[1]的《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以下称为贾文)和2007年第2期发表了解飞厚[2]的《体育课程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以下称为解文)两篇文章。这两篇论文,尽管观点不尽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但都是在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体育课程到底是干什么的。 本文就上两篇论文讨论的有关体育课程本来面目、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目标规定、体育概念的历史发展及带来的启示等问题提出自己看法。 1 有关体育课程本来面目的问题 根据贾文和解文对体育课程的观点,整理成表1(见第11页)。 贾文认为,体育课程应该达到运动传承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进行身体训练,达到要求的指标,就完成体育的目的了,更不能用它说明和证明什么。这种观点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不得不承认这是对现行体育课程的严厉批判,就其运动文化传承的提法,也不能不考虑。相反,解文则认为,体育课程应该涵盖整个学校体育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课上内容和课外

(完整版)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及主要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当前是:全文显示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在现代教育形成过程中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提高学 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逐渐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对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一个不断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能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能不断地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地体育各种复杂的情感,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理解解和习惯一定的社会规范,学会规范约束和调整自已的行为,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体育课程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它的许多内容是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传授学习的。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和技能性知识,学生的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谁知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 体育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运动欣赏能力; 2.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3.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4.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5.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与科学锻炼的方法。 三、课程基本理念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中外学校体育的比较

中外学校体育比较 前言---在不同的国家中体育教育都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不过由于各国的国情,发展历史,以及国民健身理念的不同,各个国家的学校体育也各有不同。下面,我通过比较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国家它们国内的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希望在比较过后能有所收获,能吸取到各国的的教学优点,发现国内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不足,并在今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完善。 一.部分国家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表一 动;3)人人平等的新境界; 基本原则:1)协同竞赛原则;2)现行规则的再创造原 则;3)非克敌制胜原则;4)意志锻炼的原则 二.部分国家学校体育课时的比较。

三.部分国家学校体育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3张表格得出的结论 英国:户外游戏发源于英国,其中一部分进一步发展为现代竞技运动。因此在体育课程中重视游戏和竞技运动,是英国体育课程的一大特色。在具体做法上,力图把教育体操、舞蹈、基础体力和游戏竞技统一起来,形成了新的教材体系,这一做法延续至今。自1988年以后,英国确定了体育课的标准,并按年龄阶段,确定了各阶段的学习重点。在实施中充分表现了英国的教育特色,游戏以及由游戏进一步发展成为竞技运动项目是英国的传统。在各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都被教师视为重点,低年级表现为游戏,而到了高年级则表现为运动项目,这表现对该领域重视的一贯性。从表1我们看到,虽然各国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包含游泳、体操和户外运动,可见这三项运动的重要性。 日本:日本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战后进行了改革,以游戏和各项运动为主。20世纪60年代的教材,注重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技能,同时发展身体素质。到了70年代,学生运动不足,进入90年代以后,“快乐体育”占了上风,它们根据对运动的理解和分类,把学校体育中的运动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基本体操(小学低年级为基本运动),是以维持和提高身体技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第二类是竞技运动(小学低年级为游戏),这类内容主要不是为了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而是一种以快乐运动为目的活动。第三类为舞蹈(小学低年级为表现运动),是依靠身体的运动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创造性运动。快乐体育在尊重学生对运动欲求的前提下,体会运动中内在乐趣。在进入21世纪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建立了新的健身运动项目体系(如图1所示),充分发挥地主学校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伟大意义。 从表2可以看出:(1)各国中小学都开设体育课,平均周2~3学时,体育有一定的位置和法定性质;(2)各个国家的体育课教材自编自定,内容安排不同,但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锻炼;(3)体育教学中都比较重视传授运动技术和生活能力,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社会行为规范和良好品德的行为教育,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发展;(4)以美、日为代表,在课堂中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措施和教学方法都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

体育新课标解读

?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他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通过解读发现 线的标准比老版本的标准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以消除一线教师实施体育新课程过程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误解;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并对这些性质进行阐述。并且 考虑到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发展,故在评价建议部分去掉了实验稿中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以突出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阐述。 ■修订稿在评价思想和理念不变的基础上,主要从明确体育学习评价目标、合理选择体育学习评价内容、采用多样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体育学习的评价结果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提高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应试教学,以及体育教师不理解实施体育新课程与一些体育测试之间关系的现象,修订稿还专门增加一段说明,提出“体育教师应正确处理体育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中考’等测试之间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与实践相结合 ?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 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 ?选拔与甄别功能; ?反馈、调节功能; ?诊断功能; ?激励功能; ?发展功能。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 课程代码:1012014 课程负责人:李红梅 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 “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本 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 探讨和介绍。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 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 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 不同特点。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 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 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 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 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 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 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

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

体育新课标学习 本人通过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实施,颇有些感悟与收获。下面将我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一)、新的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二)、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关注的不再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达标,而是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使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例如:我在给学生上短跑课时,改变以往的先上途中跑,再上蹲距式起跑的老一套模式,让学生自己选择起跑方法,并在练习中仔细观察、摸索、探究,看哪一种方法起跑最快。结果学生有蹲着的、有爬着的、有站着的……哨音一响,同学们迅速冲向终点,欢声、笑声、加油声、鼓舞声响成一片。改变了以往的一听跑就头疼怪现象。同学们在快乐的气氛中很投入的完成了练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和发展,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发展。因此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达出来,制定改进计划。当然,在改进计划中应侧重学生发展有优势的方面,以促进其不断的发展进步 二、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体育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包括学校的各种体育设施,体育墙报、专栏,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等形式,经常广泛地宣传体育知识,名人名言、体育信息、动态等,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小型简易的体育活动器材,定期举办各种体育比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文化熏陶,可对体育兴趣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我校高二(6)班是重点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大部分学生体育意识淡薄,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不足,有的同学说:“初中我们一直在练习中长跑和立定跳远,就是为了中考”,有的同学说:“我又不当运动员,学体育干吗?体育课玩玩就行了”。针对这些情况,我在高二年级举办了一次体育知识问卷调查,并以作业的形式,每位同学写一篇《我心中的体育课》的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提高了认识,他们上体育课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好转。 三、教师应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学生共同学习 过去我总认为自己是教师,教师就应该有一定的威信,就应该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课堂上我始终坚持和学生保持距离,学生对我也比较疏远,对我的课也不是很喜欢。学习了新课标后,我体会到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与学生拉近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这样,在课堂上创设了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没有拘束感。在高二的合作跑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组合(至少两人,多则不限),采用任何形式的慢跑,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想,方法各式各样,有多人的绑腿跑、有两人一组的手拉手侧向跑、有两人面对面的同向跑,千姿白态,学习效果也特别好。这样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密切配合的团队意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