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

【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
【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硫和氮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高一化学必修一硫和氮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 化学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中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以下是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硫和氮的氧化物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化学网一直陪伴您。 ⑴硫(俗称________)是一种______色粉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硫是______色、有_____________气味的有 ______气体,密度比空气的______,容易液化,______溶于水。二氧化硫溶于水时生成_____________,因此溶液显 ______性。但亚硫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_______和 _____________,因此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反应是一个 ________反应,用_______表示。在品红溶液中滴入亚硫酸溶液后,溶液退色,这说明二氧化硫有_________性。 ⑵氮气:是一种______色的气体,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氧化氮:是一种______色、_____溶于水的有______气体,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氮:是一种_________色、有_____________气味的有

_____气体, 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酸雨的概念: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溶于水后形成pH_____的雨水,酸雨的危害很大,能直接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酸化,还会加速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 ______________的腐蚀。测量酸雨的pH值的工具有 _________________。 ⑷防治酸雨的措施 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SO2中含有+4价的S,既可以被氧化又可以被还原,指出下列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 SO2+2H2S=3S+2H2O氧化剂还原剂

高中化学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2课时 第二节离子反应 2课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2课时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优质课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练习反馈法等。 教学主线: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1、将刚削好的苹果与久置的苹果比较,有色有何变 化? 2、泡好的绿茶静置后有何变化?【回答】 1、苹果由粉绿色变成黄褐 色; 2、绿茶久置后颜色变深。 从生活中的 例子引入氧 化还原反应 表观认识特征 认识 本质 认识 得失氧化合价 升降电子转移

【提问】 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请大家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反应的分类标准。【思考、讨论】 氧化反应: 2Mg + O2 = 2MgO 还原反应: CuO+H2== Cu+H2O 分类的标准:得氧失氧 巩固初中所 学的知识 【过渡】 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所举的两个反应中是否只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例如:CuO+H2== Cu+H2O 【讨论、回答】 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 应;氢气得到氧,发生了氧 化反应。 巩固氧化反 应和还原反 应的知识, 引出氧化还 原反应的概 念。 【小结】 可见有得必有失,有物质得到氧,必定有另一个物质失去氧。也就是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就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 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什么特点呢?在课本33页《思考与交流》有3个方程式,请大家分别标出这几个反应中每个元素的化合价,观察一下在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思考与交流】 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 发生了变化。有元素化合价 升高的反应时氧化反应,有 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时 还原反应。 巩固刚才所 学的氧化还 原反应的有 关概念。 通过课本的 思考与交流 探讨氧化还 原反应与元 素化合价升 降情况的关 系。 【板书】1、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判断依据) 【过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那么我们再看下面反应: Zn + 2HCl == ZnCl2+H2↑。在这个反应中有得氧失氧吗?元素的化合价有发生变化吗?【回答】 1、没有得氧失氧。 2、锌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0价变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有反应前的+1价变为0价。 【小结】 在反应Zn+ 2HCl == ZnCl2+H2↑中虽然没有发生得氧失氧的情况,但是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共价键的键参数与等电子原理 教学设计[选修](1)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2课时共价键的键参数与等电子原理 [教学目标]: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2.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 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N 2与H 2 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反应,而F 2 与H 2 在冷 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引入键能的定义 [板书] 二、键参数 1.键能 ①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 ②单位:kJ/mol [学生阅读书33页,表2-1] 回答:键能大小与键的强度的关系?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越不易断裂) 键能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关系? (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 ①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过渡]

2.键长 ①概念: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间的核间距 ②单位:1pm(1pm=10-12m) ③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形成的物质越稳定 [设问] 多原子分子的形状如何?就必须要了解多原子分子中两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3.键角:多原子分子中的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例如:CO 2 结构为O=C=O,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 H 2 O键角105°V形 CH 4 键角109°28′正四面体 [小结] 键能、键长、键角是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键能、键长决定了共价键的稳定性;键长、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板书] 三、等电子原理 1.等电子体:原子数相同,价电子数也相同的微粒。 如:CO和N 2,CH 4 和NH 4 + 2.等电子体性质相似 [阅读课本表2-3] [小结] 师与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补充练习] 1.下列分子中,两核间距最大,键能最小的是() A.H 2B.BrC.ClD.I 2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键长越长,化学键越牢固 B.成键原子间原子轨道重叠越多,共价键越牢固 C.对双原子分子来讲,键能越大,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高中一年级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学案和练习试题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判断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化合价的变化。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举例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点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知识梳理】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在初中化学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_______变为单质铜,发生了______反应,碳______氧变成了二氧化碳,发生了________反应。这两个过程是_______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判断分析 木炭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气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上述两个反应中,不仅存在氧元素的得失,而且部分元素的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一反应中,虽不存在氧元素的得失,但某些元素的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反应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凡是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依据。 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很多,若从反应物变为产物时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的反应,即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称为________________。 【练习1】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Fe + 2HCl = FeCl2 + H2↑ B.NH4NO3N2O ↑+ 2H2O C.2NaHCO3Na2CO3 + H2O + CO2 D.2Na + Cl22NaCl E.Na 2O+ H2O2NaOH F.AgNO3 + HCl = Ag Cl↓+ HNO3 【思考】初中学过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它们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如何?用图示表示出来。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从原子结构来看,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____。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____________与化学反应有密切关系。化合价的升降与_______密切相关。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 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 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1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都伴随着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 2、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预习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 (1)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中把得氧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失氧的反应称为________反应。例如,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u+CO2↑。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铜,发生了还原反 应。碳得到了氧变成了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得氧和失氧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下面几个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情况: 从上面的反应可以看出,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称为__________,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称为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发生反应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学会用化合价升降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二、学习过程: 1.【思考】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一个反应实例。 (2)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高温 (3)Fe2O3 + 3CO==2 Fe+3CO2↑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2.【讨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为什么? 结论1:在同一个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___________的。这一类反应统称为-------___________反应。 3【问题探究1】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2: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________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________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______________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以致用】分析下列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 H2+Cl2 = 2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 + CuSO4 = FeSO4 + C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Cl2= 2Na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探究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化合价的升降的原因:电子的______或共用电子对的___________。 6.【问题探究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有什么联系? 7.【规律总结】

高中数学《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A 版)数学选修2-2第一章第一节的《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是在学习了函数平均变化率以后,过渡到瞬时变化率,从而得出导数的概念,再从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迁移至瞬时变化率即导数的几何意义。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从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需要中产生的,它深刻揭示了函数变化的本质,其思想方法和基本理论在在天文、物理、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及经济领域也日渐显示出其重要的功能。 在中学数学中,导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横向看,导数在现行高中教材体系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是众多知识的交汇点,是解决函数、不等式、数列、几何等多章节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它以更高的观点和更简捷的方法对中学数学的许多问题起到以简驭繁的处理。 从纵向看,导数是函数一章学习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对极限知识的发展, 同时为后继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打下必备的基础, 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瞬时速度,因此,先通过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去得出瞬时速度, 再由此抽象出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瞬时变化率的的模型, 并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而在第一课时平均变化率的学习中,课本给出了一个思考,观察函数 )(x f y 的图像,平均变化x y 表示什么?这个思考为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埋下 了伏笔。因此,在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之后, 立即让学生继续探索导数的几何意义,学生会对导数的几何意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从数值逼近、几何直观感知,解析式抽象三个角度认识导数的含义,应用导数的定义求简单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 掌握求导数的基本步骤,初步学会求解 简单函数在一点处的切线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及用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化学必修一 第四章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1. 硫 (1)硫的存在形式 ①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 ②化合态的硫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如硫铁矿也称黄铁矿(FeS 2)、黄铜矿(CuFeS 2)、石膏(CaSO 4·2H 2O )和芒硝(Na 2SO 4·10H 2O )。 ③硫是一种生命元素,存在与某些蛋白质中,这也是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中经常含硫的原因。 (2)硫的物理性质 硫(俗称硫磺)是一种淡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熔、沸点低。 (3)硫的化学性质 ` ①硫的氧化性 a.将硫粉和金属钠混合在研钵中研磨,可以听到轻微的爆炸声,将该混合物加热,也可以发生 反应:2Na + S == Na 2S 。 b 硫与具有可变化合价的金属发生反应时,金属被氧化为低价态,如:Fe+S==FeS ;2Cu+S==Cu 2S 。 c 硫蒸气与H 2的反应:H 2+S==H 2 S 。 ②硫的还原性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S+O 2=====SO 2 ③硫与碱反应 附着在试管中的硫可以用热碱溶液洗涤。3S+6NaOH==2Na 2S+Na 2SO 3+3H 2O 。 ①通常情况下,硫不能使变价金属显高价,说明S 的氧化性比Cl 2弱。 ②不管O 2多少,S 只能被氧化为SO 2。因为把SO 2氧化为SO 3需要特定条件。 ③金属汞撒落在地面可撒些硫磺覆盖,防止汞蒸气中毒,因为常温下:Hg+S==HgS 。 2. 二氧化硫 (1)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 @ 实验室里可用亚硫酸钠固体与浓硫酸反应或铜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取SO2: Na 2SO 3+H 2SO 4(浓)==Na 2SO 4+H 2O+SO 2↑ Cu+2H 2SO 4(浓)==CuSO 4+H 2O+SO 2↑ (2)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40体积SO 2。 (3)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①实验探究:SO 2的化学性质 △ △ △ △ ~ △ △

氧化还原反应导学案学生版

氧化还原反应导学案学 生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1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 根据反应中有无转移或元素变化,可以把化学反应划分为反应和反应。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最佳判据 是。 2.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例题1 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2Fe+3Cl 22FeCl 3 B. Fe 2 O 3 +3CO2Fe+3CO 2 C. CaO+CO 2CaCO 3 D. H 2 SO 4 +2NaOH Na 2 SO 4 +2H 2 O 变式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 化合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 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凡是氧化还原反应,都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对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 误区反例 ①无单质参加的化合反 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 应 ②无单质生成的分解反 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 应 ③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 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 反应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是,实质 是。 2.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 双线桥法:①标变价、②画箭头、③算数目、④说变化。 用双线桥法标出铜和浓硝酸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 目:。 (2) 单线桥法:箭头由失电子原子指向得电子原子,线桥上只标电子转移的数目,不标“得”、“失”字样。 用单线桥法标出铜和浓硝酸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 目:。 3. 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1) 常见氧化剂 (2) 常见还原剂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初等函数,无论从知识或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的知识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及其在实际上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内容十分熟悉,但新教材做了一定的改动,如何设计能够符合新课标理念,是人们十分关注的,正因如此,本人选择这课题立求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控制要求的拔高,关注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对数函数的教学首先要挖掘其知识背景贴近学生实际,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确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化学《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比较苯与甲烷、乙烯在组成、结构、 性质上的差异。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的概念。 (2)以苯的分子式的确定入手,展开实验探究苯的化学性质,对比学习苯与甲烷、乙烯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3)煤的综合利用、苯等苯的同系物来自煤干馏的产物以及在各个方面的用途,提高学生“变废为宝”环保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以及主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 教学过程: [幻灯片展示] 生产生活中以苯为原料的制成品,引起学生关注、思考 [苯的发现史介绍] (1)法拉第发现苯 (2)米希尔李希命名为“苯” (3)热拉尔提出分子式(4) 凯库勒提出结构式 [板书] 苯 教师:联系已经学习的有机物结构请猜测苯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试写出几种苯的结构。学生:讨论、练习、书写 [板书]一、苯分子的结构 1.分子式:C6H6

[思考]根据分子式C6H6 ,苯是一种饱和烃还是一种不饱和烃?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 [学生活动]写出可能的几种结构简式。 [幻灯片展示] C H2=C H-C H=C H-C≡C H HC≡C-C H2-C≡C-C H3 [板书]二、苯的物理性质 [展示]苯样品 [板书]1.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演示实验]观察与思考[实验1-苯溶于水实验] [板书](2)比水轻、不溶于水。 (3)沸点是80.1℃,熔点是5.5℃ 教师:结构决定性质,性质预测 [问题思考]苯是否具有烯烃类似的化学性质?可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 ①能否使溴水褪色?② 能否使酸性高锰钾溶液褪色? [演示实验]观察与思考[实验2-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 实验结论: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 教师:所以不存在双键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2)有答案

高一化学导学案 姓名:班级编号:第12周(2)授课时间:2011.11.1 课题: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学会用“双线桥法”“单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及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间讨论相互学习等活动,体验科学过程,感受到探索未知知识的乐趣,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及用“双线桥法”“单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难点:转移电子数的计算 【预备知识】: 1、根据2CuO+C高温2Cu+CO2氧化铜氧原子,化合价,电子, 被 碳原子氧原子,化合价,电子,被 2、: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哪些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指出含有这些元素的具体物质。 (1)Cu + Cl2 == CuCl2 (2)Zn + H2SO4 == ZnSO4 + H2↑ (3)CaCO3+ 2HCl==CaCl2+H2O+CO2↑ (4)Cl2 + H2O== HCl + HClO 3、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什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预习自学】: 1、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①从化合价角度定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称为氧化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称还原剂。 ②从电子转移角度定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偏向)的反应物,称为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偏离)的反应物,称为还原剂。 (2)常见的氧化剂 氧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化合价容易________(或容易________)的物质。常见的氧化剂有: ①典型的非金属单质,如:F2、O2、Cl2、Br2(非金属活动性超强其氧化性就超强)。 ②有变价元素的高价态化合物或离子,如:KMnO4、浓H2SO4、HNO3、H+。 ③金属阳离子,如:Fe3+、Cu2+。 (3)常见的还原剂 还原剂是在化学反应中化合价容易________(或容易_________)的物质。常见的还原剂有: ①典型的金属单质,如:K、Ca、Na、Mg(金属活动性超强其还原性就超强)。 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如:H2、C、CO。 ③有变价元素的最低价态化合物或离子,如:H2S、HI、HBr、S2-、I-、Br-。 2、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双线桥法是用两条线桥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或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方法。方法如下:双线桥的箭头始于________有关元素,箭头指向发生________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在线上要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例如: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3.4.1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的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及“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探究基本不等式内涵和证明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对条件的转换和变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类比归纳的思想和习惯,进而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探究“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及感受会标的变形,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探究不等式的代数证明,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3.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不等式并不陌生,前面学习了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数与式的比较,本节所学内容就用到了不等式的性质,所以学生可以在巩固不等式性质的前提下学习基本不等式,接受上是容易的,争取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基本不等式。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直接应用不等式而忽略成立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在运用过程中生成的规律,在学生做题时能灵活运用是难点,因此理解基本不等式和灵活应用基本不等式十本节课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下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议现场。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氯气的性质》优秀教案

《氯气的性质》优秀教案 永春四中郑杰伟 20XX年1月16日 一、设计思想 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本课首先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展示氯气泄露事故以使学生对氯气产生感性认识,再用泄露氯气给社会带来惨重的损失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的渴望。最后以氯气泄露事故造成的严重恶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氯气的用途,以使学生建立起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分组讨论等环节,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图使这堂课既有严谨规律的学习过程,又有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材解读与分析 “氯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是在学生在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点后,是第一次进行元素性质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今后对硫、氮等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也为卤族元素性质的整体认识乃至非金属元素的把握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对“氯气的性质”的学习,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可行的。本节课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总结,是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切实掌握“氯气的性质”。 四、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作用。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及辩证思想的渗透。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激趣法:运用多媒体视频,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 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其中化学 性质; 3.讨论总结法: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 析现象,最终总结氯气的有关化学性质。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看颜色、闻气味等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教案:氧化还原反应学案人教版

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从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的角度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研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从分析初中熟悉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有无变化入手,引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活动·探究”,使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第二部分内容,教材从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直接定义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通过讨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可推断该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通过KMnO4与KI反应进行验证;最后介绍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部分内容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探究活动,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使学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二)知识框架 1、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条线: 反应物反应物性质实质元素(判断依据)反应过程 还原剂→还原性→失e—→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 氧化剂→氧化性→得e—→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 2、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强氧化剂主要有:Cl2、Br2、浓硫酸、硝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1、新教材注意以生动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理、严格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材不要求补充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不要求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不要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教材收集一些典型有效的实验来描述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概念和原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采用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有力说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3、重视加强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教材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通过对一些化学反应的“交流·研讨”活动,使学生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认识并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初步了解化合价与氧化剂、还原剂关系的一般规律。 3、掌握用化合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来判断反应类型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能用化合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的性质。

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 排列与排列数公式教学设计

《排列与排列数公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A版《数学选修2-3》第一章第2节的第一节课,排列是一类特殊而重要的计数问题,教科书从简化运算的角度提出了排列的学习任务,通过具体实例概括而得出排列的概念,应用分步计数原理得出排列数公式,对于排列,有两个想法贯穿始终,一是根据一类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寻找简便的计数方法,就像乘法作为加法的简便运算一样;二是注意应用两个计数原理思考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理解排列的概念是应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的前提,对具体的排列问题的分析又为排列数公式提供了基础。排列数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分布计数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同时,排列数公式又是推导组合数公式的主要依据。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只是对排列和排列数公式的初步认识,在后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教学难点是排列的概念,排列的概念有一定的抽象性,本节课结合教科书的编排,采取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来建构概念的理解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典型事例,从中归纳出共同特征,再进一步概括出本质特征,得出排列的定义,再跟进10个具体事例多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多次强调一个排列的特点,n个不同的元素,取出m个元素,元素的顺序,奠定学生对排列定义的理解基础,为后面组合概念的提出埋下伏笔。同时通过有规律的展示分步计数原理得到的一长串排列数,为后面水到渠成得到排列数公式作好铺垫,排列数公式的简单应用体现了排列简化步骤的优点,让学生直观感受学习排列的必要。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几个具体实例归纳概括出排列的概念,并能运用排列的判断具体的的计数问题是否为排列问题;能利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能简化分步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步骤。在排列数符号及其公式的产生过程中体现简化的思想。学生学习后能够对排列或非排列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够分析原因,能够简单应用排列数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的得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与计数有关的问题时主动联系排列相关知识的能力,体会排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各种事情现象、本质的分析,得出一般的规律,通过由简到繁的着色问题、由繁到简的数学符号的引入过程体会丰富的数学文化.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对两个计数原理已很好的掌握,但凡计数的问题能够往分类或分步的方向进行思考,学生的层次决定了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大量的生活中诸如设置密码、车牌号、排队、参加活动、接力赛...与计数问题有关的经验,对数学中归纳化归、有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比较敏感,但抽象概括的能力较弱,排列概念的得到,要独立将颜色、数字、人抽象为元素,对着色的方案抽象出顺序有一定的困难,需在独立思考加协作讨论的基础上再由老师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实际生活有机的融合,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丰富多元,避免单调枯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