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考试》复习题-(含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 2.1.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构成。
2. 2.2.2海洋的划分 ------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所组成。
3. 2.3.2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动性可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种类型。
4. 2.3.2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之间过度带组成,其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性)和(活动型)两大类。
5. 2.3.2大陆边缘------ 稳定性大陆边缘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部分组成。
6. 2.5.4大洋沉积 -----海洋沉积分类具体是指(水深分布)、(成分粒度)和(成因)沉积三种主要形式类型。
7. 大洋盆地形成和演化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恨期)六个阶段,即Wilson旋回。
8.现代陆架分布的沉积物是(残留沉积)、(现代沉积)、(准残留沉积)三种物质构成。
大洋沉积物按成因分类可划分5种类型,分别为(远洋粘土)、(钙质生物)、(硅质生物)、(陆源碎屑)、(火山碎屑沉积)。
9.边缘海盆的形成演化为(残留型)、(大西洋型)、(陆缘张裂型)、(岛弧张裂型)四个类型。
10. 7 .1.2 潮汐不等和潮汐类型-----海洋学通常将潮汐类型分为(正规半日潮)、(不正规半日潮)、(正规日潮))、(不正规日潮))四种类型。
11. 3.2.1海冰形成和类型 ------按结冰期过程的发展阶段冰型可分为(初生冰)、(尼罗冰)、(饼状冰)、(初期冰)、(一年冰)、(老年冰)五种类型。
12.海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来源于(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
13.天然放射性核素由(三大天然放射系铀系、锕系、钍系)、(宇宙射线与大气元素或其他物质作用的产物)、(海洋中不成系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三个部分组成,共49种元素。
14.一般微量元素在海洋中形态划分类型为(弱酸在海水中的解离)、(变价元素在海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有机和无机络合物)、(生物合成的有机物)、和(海水中的有机物及无机颗粒物)。
15.海洋化学污染物5种成分分为(碳氢化合物石油)、(海洋中的重金属)、(合成有机化合物)、(营养物质)、和(放射性核素)。
16.氮构成海洋生物体内氨基酸合成过程是NO3-(海水)( 透性酶 )NO3-(细胞内)( 硝酸还原酶 )NO2-( 亚硝酸还原酶 )NH4+( 谷氨酸脱氢酶 )氨基酸。
17.海洋中溶解态无机磷(IP)由(DIP)、(PIP)、(DO

P)3种磷构成。
18.海洋中化合态是由( )和( )构成。
19.海洋中硅酸(H4SiO4)有两种存在形式,即(H3SiO4ˉ)和(H2SiO42ˉ)
20.海洋水生群落演替为( )、( )、( )、( )、( )、( )。旱地演替序列( )、( )、( )、( )、( )。
21.海洋中赤潮发生过程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
22.地球大多气体组成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它们构成是(定常成分)和(可变成分)。
23.地球大气的铅直温度的结构分层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24.气象要素中通常以(气温)、(气压)、(湿度)和(风)为最重要要素。
25.通常把气候变化作用,视为包括(大气)、(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组成气候系统,称为气候系统总体行为。
26.气候各子系统之间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气候的长期平均状态以及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
27.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过程是通过( 海-气相互作用 )、(陆-气相互作用)、(冰-海相互作用)、(大气-冰雪相互作用)和(大气-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实现的。
28.根据海洋表层水温等温线和纬度平行分布格局,从生物地理学角度可分四个温度带,它们分别是(热带)、(亚热带)、(温带)、(极地寒带)。
29.根据生物对温度变化所受限度,可分为(广温带)、(窄温带)、(暖水性)、(温水性)、(冷水性)等不同的生态类群。
30.海岸带作用海底部分通常可划为(潮上带)、(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和(潮下带)五部分组成。
31.生物的分类阶元划分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六大类。
32.海洋中生物群落可划分(近海生物群落)、(大洋生物群落)、(热泉生物群落)、(河口生物群落)、(红树林生物群落)、(珊瑚礁生物群落)等6大子群落。
33.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可分为(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游泳生物)、(海洋底栖生物)三大类群。
34 大洋区的水层垂直方向划分5个层,他们是(表层水)、(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底层水)。
35. 大洋区的底层水平方向划分4个层,他们是( )、( )、( )、( )。
36. 生物多样性统称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二、名词解释
1.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
2.地理学:研

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
3.地质学: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
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3.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人类活动对他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4.水文科学: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5. 1.1.2----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6.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上,仅在特大风暴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7.海滨:从低潮线向上直至波浪所能作用到的陆上最远处之间的海岸范围。包括前滨和后滨
8.前滨:介于一般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9.后滨:从大潮平均高潮位到风暴潮期间为海水覆盖的陆上地带。
10.内滨:从低潮线向海至破波带的外界之间的地带。
11.外滨:自破波带的外界延伸到大陆架边缘的地带。
12.近岸带:
13.海洋:约占地球表面面积为70.9%的盐水水域
14.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15.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16.大陆架: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m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底土以及邻近岛屿与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17.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
18.大陆隆:又称大陆裾或大陆基,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2000—5000m
19.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
20.岛弧:大陆边缘的岛屿在平面分布上多呈现弧形凸向洋侧。
21.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22.海沟:是由于板块的俯冲作用而形成的深水狭长洼地,往往作为俯冲带的标志
23.中央裂谷:大洋中脊的轴部都发育有沿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地,向下切入约1—2m,宽至十至一百多千米
24.位温:海洋中某一深度(压力为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P0)时所具有的温度
25.太阳常数:
26.热力对流:
27.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28.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

约占世界海洋面面积的二分之一
29.滨海:是指从特大高潮线至深度为浅水波半波长的区域,是海洋与非海洋过程相互作用的地带
30.水系:符合一定条件的水团的集合。
31.盐度新定义:P58的式子
32.实用盐度:
33.热容:海水温度升高1k(或1C°)时所吸收的热量
34.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海水热容
35.比蒸气潜热:使单位质量的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
36.饱和水蒸气压: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的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37.表面张力: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
38.南极底层水:位于3000~4000m以深的南极海盆底部,由流过狭窄陆架的南极陆架水与绕极深层水以约1∶1的比例混合,下沉到海底形成的低温(-1.7~0.0℃),高盐(34.64~34.70)的水团。
39.辐射平衡:物体或系统吸收的辐射能量与发出的辐射能量相等时的状态。
40.赤道低气压:
41.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漩涡,是达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
42.两极同源分布:同时出现在南极和北极,南、北温带海区的动物
43.澙湖:被沙坝从毗邻海域隔离出来,仍与海洋沟通或有限沟通的浅水域
44.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在滨海(湖)地带形成的堆积体,由陆上和水下两部分构成,水下的部分是陆上部分的延续,陆上部分是水下部分的必然结果。
45.盐跃层:海水盐度垂直梯度突变的水层
46.密跃层:
47.反气旋:大气流场中,在北(南)半球呈顺(反)时针旋转的大气涡漩(在大气压表现为高压)
48.海洋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港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伤及环境美观等有害影响
49.上升流:是指海水从深层向上涌升
50.引潮力: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
51.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
52.季风: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53.位势高度:从下等势面向上计算的位势差
54.氮同化作用:NH4+或NH3被生物体吸收合成有机氮化合物,构成生物体一部分的过程
55.硝化作用:在某些微生物类群的作用下,NH3或NH4+氧化为NO3ˉ或NO2ˉ的过程
56.反硝化作用:NO3ˉ在某些脱氧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化合物(N2或N2O)
57.水团: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58.溶解氧补偿深度:溶解氧的生产量恰好等于消耗量时的深度
59.副热带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单体。
60.标准海水:氯度值被精确测定的用作测定氯度标准的天然海水。
61.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辐分带):
62.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包括定生海藻和红树、海草等植物)以及自养细菌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和固定能量的能力
63.热带沉降分布:
64.海水组成稳定性:
65.气象要素: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的物理量
66.锋正(面):分隔冷、暖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的狭窄的过渡带。
67.切应力(摩擦力):当两层流体作相对运动时,由于分子粘滞性,在其界面上产生的一种切向作用力
68.生物区:依据动植物区系以及相关的气候、土壤、地貌等典型特征划分的生物分布的地域。
69.扩散:是指生物个体的流动,包括流动在该种群范围之内和该种群的范围之外
70.迁移:动物由于产卵、索饵、越冬等需要进行非周期性或周期性的移动、洄游等
三、选择题
1.光年是天文学中的什么单位?( B )
(A)时间单位 (B)长度单位 (C)光速单位 (D)质量单位
2.人们日常所用的时间是什么?( C )
(A)恒星时 (B)真太阳时 (C)平太阳时
3.如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秋对愁眼。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描写诗人同时看到的情景,那当晚的月相应该是:( B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4.从“新月”到“满月”的周期中先出现得是:( A )
(A)上弦 (B)下弦
5.我国降水类型主要是:( B )
(A)对流雨 (B)锋面雨 (C)地形雨 (D)台风雨
6.近几年,我国西北,华北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是:( D )
(A)慢性冷锋天气 (B)准静止锋天气
(C)暖锋天气 (D)快行冷锋天气
四、简述题
1.海洋科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特点:1.它明显的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答:以地球固体表面为界的,联系:外圈与内圈通过地表进行着能量与物质的交换
3.什么是海岸带?说明起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1)海岸;2)海滨{①前滨②后滨};3)内滨4)外滨 5)近岸带)
答: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

用下形成的,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上,仅在特大风暴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海滨:从低潮线向上直至波浪所能作用到的陆上最远处之间的海岸范围。包括前滨和后滨
前滨:介于一般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后滨:从大潮平均高潮位到风暴潮期间为海水覆盖的陆上地带。
内滨:从低潮线向海至破波带的外界之间的地带。
外滨:自破波带的外界延伸到大陆架边缘的地带。
溶解氧: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
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这类物质包括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等。
总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的总量。
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
海洋环流一般是指海域中的海流形成首尾相接的相对独立的环流系统或流旋。

4.海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表示方法?
答: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海流形成的原因归纳有两种,第一是海面上的风力驱动,第二是海水的温盐变化;它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拉格朗日法,一种是欧拉法。
5.重力势、等势面、位势高度、位势深度的定义
答:重力势:从一个水平面逆重力方向移动单位物体到某以高度所做的功;等势面:联结位势相等的面;位势高度:从下等势面向上计算的位势差;位势深度:从上等势面向下计算的位势差
6 ENSO是指什么,他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答:ENSO是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合称
7 海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答:海水主要成分(大量、常量元素):指海水中浓度大于1×10-6mg/kg 的成分。其总和占海水盐分的99.9%。所以称为主要成分。
8
五、简答题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几条?
答:1、地球最上部被划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
2、地球表面刚性的岩石圈并非“铁板一块”,它被一系列构造活动带(主要是地震活动带)分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球面板状块体,每一个构造块体就叫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
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动的构造带。
4、海底扩张实际上是一对岩石圈板块自冲脊轴向两侧的扩张运动。
5、板块边运动、边产生、边消亡,周而复始,在地球表面留下板块活动的痕迹。
6、地幔物质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原动力。
2.提出位温概念有何意义?
答:在分析大洋底层水的分布与运动时,由于各处水温差别甚小,但绝热效应往往明显,所以用位温分析比用现场

温度更能说明问题,还有在计算水的PH时需要用到
3.海水中盐类的来源?

4.提出实用盐度概念有何意义?


5.稳定型大陆边缘的组成?
答:大陆架、大陆隆、大陆坡
6.海水混合形式有哪几种?
答:多种无机盐、有机物质和气体以及含有许多悬浮物质
7.海水的PH一般是多少?受什么化学物质所控制?
答:海水的PH一般在7.5-8.2的范围变化,主要取决于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温度、压力、盐度一定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H2CO3各种解离形式的比值
8.硅质软泥的一般成分?
答:主要由硅藻、硅鞭藻、放射虫及硅质海绵等浮游生物残骸组成,矿物成分为蛋白石
9.生物多样性包括哪几个层?
答: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0.什么是引潮力?引潮力的分布有什么特征?
答: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地球上各点的引潮力如图,可见地球表面各点所受的引潮力的大小、方向都不同,如A、B背离地心,C、D则指向地心
11.提出海洋热平衡概念的意义。
答:在于使我们分析海洋水温的时空变化时,能把握住主要矛盾。在对局部海域研究时,可以通过计算热平衡的各分量,弄清制约该海域热状况的主要因子。如果就算后发现Qt≠0,且又排除了计算的误差,那就提醒我们必需去研究和发现新问题
12.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
答: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 的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13.海洋生物划分为哪几个生物类群?
答: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游泳生物、海洋底栖生物 三大类群。
14.台风的基本结构如何?


15.海底扩张模式基本内容?
答: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永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张。海底扩张移动的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
16.海水中元素的逗留时间及其意义。
答:T=海水中某元素的总量/该元素每年进入海洋的量
意义:元素以固定的速率向海洋输送,如果要把全部海水中该元素置换出来所需的平均时间。
17.海水的缓冲容量表达的物理意义?

18.地球的组成,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概念。
答:水圈:地球表层的水体,占地球总质量的0.024%
生物圈: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
大气圈:是包围着地球的

气体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19.引起海水运动的力有哪些?
答:重力、压强梯度力、风应力、引潮力
20.等压面、压力场(内压场、外压场、正压场、斜压场)与海水密度的关系?



21.赤潮形成过程和发生的原因?
答:形成原因:
物理因子:1、如果流缓,赤潮藻的增殖速度大于流的分散速度时,容易发生赤潮。
2、潮差小、水体交换量较少的海容易发生赤潮
3、在较开阔的沿岸和近海,则主要集中在江河径流和上升流作用等方面,因为江河径流可将大量的营养物质携带入海;上升流能把富含营养物质的底层水搬运到表层。为赤潮藻的增值提供条件。
4、各种赤潮藻都有其生长、增殖的最适温、盐范围。
化学因素:P含量的高低是决定赤潮生物是否出现数量高峰和形成赤潮的重要因子。
生物因素:赤潮生物之间的种间增殖竞争现象。
形成过程:赤潮的长消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消亡四个阶段。
起始阶段: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
发展阶段: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既可进入指数增长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
维持阶段: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盐的富有程度,以及当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补充的速率和补充量。
消亡阶段:是指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
六、论述题
1.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答:1、特殊性和复杂性
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他星球上
所未发现的。
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4、明显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5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6、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趋势日趋明显。
2.按照大洋沉积物的成因的几种类型,归纳他们的分布规律。
答:远洋粘土:分布在太平洋,覆盖了洋底总面积的49.1%。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布局限。
钙质生物:分布最广泛,约覆盖世界洋底总面积的47.7%,受生物生产力、骨屑的溶解、其他沉积物的稀释作用及全球气候和环流变化的影响,现代远洋钙质生物沉积主要集中在南北纬60之间
硅质生物沉积:现代大洋中的硅质软泥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赤道带、环北极的不连续带和环南极的连续带。此外,各大洋东侧的沿岸上升流区也有硅质沉积。极地以硅藻软泥为主,赤道及上升流区为放射虫软

泥》
大西洋钙质软泥的频率最高,印度洋次之,太平洋最低,硅质软泥在印度洋的面积频率最高,太平洋次之,大西洋最低;褐粘土分布的面积频率以太平洋最高,大西洋次之,印度洋最低。
3.何为海水状态方程?
海水密度与海水状态参数温度、盐度、压力之间的关系式。


4.按书P121(图4-5),说明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和它的危险。并解释1。水中扩散过程2.大气中扩散过程3.海水中沉降过程4.油膜混合归宿5.溢油对海洋的危险6.溢油的防治对策和意义。





5.按书P276(图9-2)环境区带示意图,解释和简述①按大洋区水层分布从垂直方向分层,标明5个层名和水深;②按底层分层从水平方向划底,标明4个海底;③海洋生物多样性,有哪3个多样性,并分别加以叙述。
答:1、垂直方向:海洋上层(0-200)
海洋中层(200-1000)
海洋深层(1000-4000)
海洋深渊层(4000-6000)
海洋超深渊层(6000-100000)
2、水平方向:陆架海底,包括陆海交界处的潮间带海底,并由此延伸到水深200m的海底;
半深海底,与大陆架外缘相连接的大陆斜坡,所处水深从200m急剧下降到2000-3000m;
深海海底,由大陆斜坡继续向深层倾斜,转而形成大陆隆、深海平原和洋中脊及其特点的“热泉”海底。海底所处深度在2000(3000)-6000m之间;
深渊海底,包括部分深海平原和根深的海沟。海底所处深度在6000m—10000m以上的底沟
3、遗传多样性:不同种群之间或同种群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性所包含的三个层次就中最为显著的中间一层。
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生物圈的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等的多样化有关,也与生态系统内部由于生境差异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所引起的及其丰富的种群多样性有关。
6.海洋中氮循环过程,见书P140(图4-19),论述它的转化过程内容是什么?
答:生物固氮-氮的同化-硝化作用—硝酸盐的还原作用—氨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7.海洋中磷循环过程,见书P141(图4-20),论述控制磷分布的几个主要过程?
答:1、富含营养盐的上升流,这是真光层磷酸盐的主要来源
2、在真光层,磷酸盐通过光合作用被快速地结合进生物体内,并向下沉降
3、下沉的生物颗粒在底层或浅水沉积物中被分解,所产生的磷酸盐直接返回真光层,再次被生物所摄取利用。
4、在表层未被分解的部分颗粒沉降至深层,其中大部分在深层被分解,参加再循环。
5、表层和深层海水之间存在的缓慢磷交换

作用
6、少部分在深层也为被分解的颗粒磷进入海底沉积,海洋沉积物的磷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最终返回陆地,参加新一轮的磷循环。
8.按书P261(图8-17)气候变化示意图。论述如下内容
1)请在图中标出五个子系统构成综合系统
2)请写出五个子系统名称分别是什么?
答:大气、海洋、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
3)请说明气候系统中能量是开放的,物质是封闭的。
答:


9.影响气候系统两个主要因子是什么?
答: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10.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源。海洋是地球大气系统中CO2的最大的汇
11.海水运动方程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12.见图9-24,说明污染物质入海后的海洋生物转移和转送过程。
答:污染物质沿着食物链转移、污染物质从生物体内的排除、生物分布在海洋污染物转移中的作用


七、发挥题
1.“可以在海洋寻求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出路”如何解释?
2.气压场也风场有何基本关联?
3.“碱度不是PH的度量,也不是海水碱性的度量”如何解释?
4.赤潮的危害和防治。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的危害:
赤潮发生时,在海洋生态系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发生强烈的变化。众多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消耗水体中大量的CO2,破坏了海域水体CO2平衡体系,使得水体的酸碱度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生产过量,营养物质被消耗殆尽,赤潮生物最终将大量死亡。死亡的尸体在分解过程中又产生硫化氢,氨,甲烷等。大量滋长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分解活动使水体溶氧耗竭,加上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等,严重危害着海洋动物的生存,导致原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结构与功能几近彻底崩溃。

八、计算题(海洋学的类型题)
1.海水Eh值计算题
4.元素海水逗留时间的计算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