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生物毒性及对环境的影响的调研报告

抗生素生物毒性及对环境的影响的调研报告
抗生素生物毒性及对环境的影响的调研报告

抗生素生物毒性及对环境的影响

毛瑞祥,张贝贝,武文权,乔鑫

指导老师:张纪亮

概要:在过去三年来,受关注的化学污染物已几乎完全侧重于传统的“优先”的污染物,特别是急性毒性/致癌性农药和能在环境中持续留存的工业中间体。然而,这个范围的化学物质只是较大的“整体”的风险评估中的一部分。另一类不同的生物活性化学物质抗生素被收到相对较少的关注,不过他们确实潜在的环境污染物,这类化学物质包括抗生素和个人护理产品中的活性成分,人类和兽医用药,不仅包括处方药和生物制品,也包括诊断剂,食品,香料,防晒剂,及许多其他类似物。这些化合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以不断地被运送到水生环境。本次调查研究试图综合抗生素环境起源,分布和发生方面的文献,以影响和促进其在环境科学界的更集中讨论。关键词:毒性残留环境处理抗生素促进更集中讨论

The biological toxicity of antibiotics and its effect on Environment

Mao Rui-xiang , Zhang Bei-bei , Wu Wen-quan , Qiao xin

Supervisor:Zhang Ji-liang

Abstract: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impact of chemical pollution has focused almost exclusively on the conventional "priority" pollutants, especially those acutely toxic/carcinogenic pesticides and industrial intermediates displaying persistence in the environment. This spectrum of chemicals, however, is only one piece of the larger puzzle in "holistic" risk assessment. Another diverse group of bioactive chemicals receiving compar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as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ncludes the pharmaceuticals and active ingredients in personal care products (in this review collectively termed PPCPs), both human and veterinary, including not just prescription drugs and biologics, but also diagnostic agents, "nutraceuticals," fragrances, sun-screen agents, and numerous others. These compounds and their bioactive metabolites can be continually introduced to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s complex mixtures via a number of routes but primarily by both untreated and treated sewage.This review attempts to synthesize the literature on environmental origin, distribution/occurrence, and effects and to catalyze a more focused discuss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mmunity.

Keywords:Toxic residues Environment treatment antibiotic more focused discussion

内容

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防治人类、禽畜及水产养殖中各种细菌感染疾病的化合物。近年来,抗生素的种类、产量与用量不断增加,加上药品管理的混乱和药物的滥用问题非常严重,从而导致了人体以及环境中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国际环境科学界乃至公众已开始广泛关注河流、湖泊等水环境中药物污染及其潜在的危害性。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广泛用于人体医药卫生和畜禽养殖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据统计,我国兽用抗生素平均年使用量约为6 000 t[1],按

30% ~90% 的排泄率估算[2],每年约有1 800 ~ 5 400 t 的兽用抗生素排放进入环境.这些抗生素或随禽畜粪肥回到土壤,或通过废水排放进入地表水系统. 全球共有16 类以上的抗生素在土壤、地表水、底泥、生物体内检出,甚至在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也有检出的报道[3 ~8],表明此类物质已经成为较为严重环境污染物之一,需引起人们对其在环境中的分布、转化以及对生物生态及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然而我国对抗生素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仍处于初步阶段,流域尺度的抗生素污染情况鲜有报道.

1、抗生素生物毒性

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1) 诱导耐药性的菌株产生。以药物原型进入环境或以动物粪、尿等排泄物排入环境的各类抗菌药物可能使人类病原菌长期接触和暴露在这些低浓度的药物中, 可能诱导产生耐药性菌株, 并且耐药基因可能会在人群中细菌、动物群中细菌和生态系统中细菌间互相传递, 由此可导致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引起人类和动物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失败[28]。另一方面可能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或转移, 部分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30- 31]。Dijek进行的21种抗生素对土壤和水体中的36 种典型微生物的影响的研究发现, 其中有29 种对常用抗生素都有耐药性[32]。近年来人畜、人禽共患病的发生可能和人类长期大量而频繁使用抗各种抗生素药物而导致耐药性微生物的产生有关, 虽然对此报道还缺乏科学的实验证据, 但对食用动物的养殖过程中各种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 这已是各国政府的共识。

( 2) 破坏微生态平衡。水体生态系统中各种微生物群落是处在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中, 其中一些有益微生物群落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一些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对水相和沉积物相中有机物分解、转化和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养殖过程中大量频繁使用抗生素药物可能会使水体环境正常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这些有益微生物类群生长受到抑制,而导致一些耐性强的有害微生物的增殖。Costanzo等(2005)报道许多抗生素如红霉素对反硝化细菌有抑制作用, 而反硝化细菌在水体氮的循环中扮演着重要作用[16]。已有报道证明有抗菌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 可以对人类胃肠道的正常菌群产生不良影响, 部分敏感菌受抑制或杀死, 致使平衡破坏, 有些条件性致病菌( 如大肠杆菌) 可能大量繁殖, 损害人类健康[27]。

( 3) 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抗生素药物对环境影响倍受关注的另一方面在于抗生素药物在用于靶生物的疾病防治过程中对非靶生物(如对藻类和浮游动物生长的影响)的影响。Pomati等(2004)报道水体中1mg/L红霉素或四环素就严重抑制淡水单细胞藻类的生长, 而且强烈刺激藻类激素脱落酸(ABA)的合成和释放[33]。Wollenberger( 2000) 研究了磺胺嘧啶、土霉素等九种抗生素药物对大型蚤的生长、繁殖的影响, 其半有效浓度分别为13.7mg/L, 46.2mg/L[34]。抗生素药物对非靶生物的影响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结构的改变, 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 4) 对水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影响。水产养殖过程中在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或治疗疾病后, 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可能以游离的形式或部分以结合的形式蓄积在养殖对象的组织、器官或可食性产品中,对消费的人群健康构成威胁。许多抗生素药物理化性质比较稳定, 不容易降解, 有些具有较长的半衰期, 也有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Hektoen等(1995)[35]报道恶喹酸(Oxolinie acid)、沙拉沙星(Sarafloxacin)等氟诺喹诺酮类药物在海水养殖渔场底泥中半衰期达300d, 并且附近捕捉的野生鱼体内也检测出这类药物。如果长期摄入含有这些药物的动物性食品导致致蓄积浓度增加, 可能产生慢性毒性作用[5,28]。如常用的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素类、磺胺类等均具有抗原性, 可引起人们的过敏反应。

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抗生素药物在环境中的归趋及其环境生态效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中抗生素药物残留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目前研究只是很初步的, 它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评价等问题尚需人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长期通过食物链摄入暴露于低浓度抗生素特别是多种抗生素之间的协调毒害作用对人体健康尤其是孕妇和胎儿发育严重危害.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影响胎儿骨骼生长,磺胺类影响胎儿器官发育而致畸形和造成胎儿溶血性贫血.

具体表现举例(表格1)

2、抗生素污染现状

抗生素使用后通常大部分以药物原形随粪排出[3].人用抗生素在污水厂进出水中含量均较高,致使流域水体受到抗生素污染[4 ~11].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粪便中抗生素的浓度高达几十、甚至几百mg / kg[12 ~17].

以太湖苕溪流域抗生素测定结果为例【9】,苕溪流域底泥的14 种抗生素污染情况如表2所示. 从检出结果看,4 种四环素类抗生素是该流域主要的污染物质,别是土霉素和金霉素最高可达276. 6 和131. 6 μg·kg - 1 ,高于国际兽用药品注册基准研究委员会 Veterinary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on Harmonization,VICH) 规定的环境阈值( 土壤为 100 μg·kg - 1 ) 和美国科罗拉多州北部的Cache La Poudre 河的整个流域底泥检测结果( 最高仅为 102. 7 μg·kg- 1 )[5,14],表明苕溪流域的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污染问题已经比较突出,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磺胺类( 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和磺胺二甲嘧啶)、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 和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和罗红霉素) 的检出结果较低,可能与区域的用药特征、物质的迁移性及水环境中稳定性有关[15 ~ 17],但其较高的检出率( > 70% ) 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抗性基因的污染和传播已经成为新的环境问题[18,19],并已有研究表明底泥的抗生素污染可以引起微生物抗性基因的产生和转化[20 ~ 22].氯霉素作为食用动物的禁用药品在流域底泥中仍有一定检出量,除了该物质在水环境中较为稳定,容易成为禁用前期的残留外[23],可能也存在非法使用的情况. 另外2 种氯霉素类物质( 甲砜氯霉素和氟苯尼考) 作为新型氯霉素替代品,在该流域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残留.

表 2 苕溪流域底泥的14种抗生素污染特征1)/μg.kg-1

Table Concentrations of 14 antibioties/μg.kg-1

养殖业中抗生素的使用和排放是地表水环境中抗生素的重要来源之一. 如表3 所示,该养猪场虽然具有良好的废水处理系统( 按废水流程分别有初沉池、好氧生化池、厌氧消化池、二沉池、一级氧化塘、二级氧化塘和三级氧化塘) ,但养殖废水排放对周边地表水环境的抗生素污染仍相当严重,特别是4 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磺胺嘧啶,可能的原因是目前废水处理系统多为去除COD、总氮和总磷等常规污染物质,基本不考虑抗生素之类的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削减[29]. 而且一些研究表明生物技术( 该养猪场废水处理系统主要为生物技术) 对污水中的COD、总氮和总磷等常规污染物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四环素、磺胺和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去除效果不理想[30 ~32]. 因此,如何高效消减养殖废水中兽用抗生素是今后抗生素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首要解决的问题.

表 3 规模化养猪场排水口(入苕溪)底泥的14种抗生素污染特征/μg.kg-1

Table Concentrations of 14 antibiotices in sediments in the main stream around the outfall from the pig farm/μg.kg-1

另外,富含抗生素的动物粪便作为有机肥施用会导致土壤抗生素污染[14 ~18].区域性农业土壤中也存在抗生素污染问题[19].土壤中各种抗生素能够被蔬菜等农作物吸收累积[20 ~24],从而危及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如表格4所示广州市超市内蔬菜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

表4 广州市超市蔬菜( 干重) 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特征[2]/μg·kg - 1

Table 2 Concentrations of quinolones in vegetables(D. W. ) from supermarkets of Guangzhou /μg·kg - 1

化合物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偏差检出率/%

诺氟沙星(NOR) 148. 92 ND1) 23. 22 29. 92 98

环丙沙星( CIP) 108. 11 ND 24. 2 22. 88 98

洛美沙星( LOM) 6. 62 ND 1. 44 1. 66 93

恩诺沙星( ENR) 85. 19 5. 05 25. 52 19. 36 100

总含量( Σ QNs ) 193. 25 10. 16 4. 38 45. 94 100

1)ND 表示低于检测限,按0 参与统计

3、抗生素污染渠道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其中抗生素药物在水产养殖病害控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水产养殖中用得最多最广的有6类: 大环内酯类、β- 内酰胺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呋喃类以及喹诺酮类。但是抗生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水产品中药物的残留, 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 另一方面, 抗生素药物会以原形化合物或代谢产物的方式从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环境, 这些药物或代谢产物在环境中往往能维持很长时间的活性, 对微生物、水生动物和部分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造成水体污染, 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25- 29]。下图为水体抗生素的来源和影响。

4、现有改良措施

水体是鱼虾等水产动物生存生长所必须依赖的环境,水质的好坏是水产养殖特别是集约化养殖成败的关键。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目前应用于水质处理的有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方法。微生物修复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吸收、代谢降解的技术。20世纪90 年代初,澳大利亚著名微生物学家Moriarty 在养殖系统内部的微生物生态学方面进行了长期地研究,提出了利用微生物生态技术控制养殖病害的可行性及其对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有益微生物能够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供浮游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简单无机物,同时净化环境,维持水产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

2007年,韩国的Choi等¨副对给水处理混凝工艺和活性炭吸附工艺去除四环素类抗生素(TAS)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10一60 mg/L的聚合氯化铝对河水本底初始浓度loo恤g/L的TAS具有19%~66%的去除率;煤质活性炭对初始浓度10斗g/L的TAS的去除率高于68%。2006年美国的Ye和weinberg发现水库原水经氯消毒工艺处理后,仍被检出6种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物质;但研究者并未对消毒前的混凝、沉淀、(活性炭)过滤工艺除抗生素效能进行研究。上述研究结果尽管可以为给水处理厂提供一些去除抗生素污染效能的基础数据,但对于各处理工艺单元的去除能力尚需进一步研究。此外,活性炭吸附工艺目前并未在我国给水常规处理工艺中使用,我国所采用的混凝一沉淀一石英砂过滤~消毒工艺对抗生素污染的去除规律仍待深入研究。

化学氧化是指通过氧化剂本身与抗生素反应或产生羟基自由基等强氧化剂将抗生素转化降解,化学氧化法几

乎可以降解处理所有的污染物。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有O”KMn04、C102等。对于地下水,可能因抗生素土壤残留渗透而被污染。

吸附是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迁移和转化的重要过程,对一定的土壤或沉积物等吸附介质而言,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主要与它们自身的憎水性、极性、可极化性及其空间构型等有关。由于各类抗生素的结构各不相同,分别含有一些特殊的官能团、取代基,使得它们的吸附行为存在一定差异。

关于抗生素吸附的研究,吸附介质采用较多的是单一组分,实验条件也与现实的土壤环境有差距。在真实土壤中。这些组分几乎很少单独存在,往往是与其他组分共存并共同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因此有必要更加系统地研究抗生素在接近自然土壤环境条件下的吸附规律,通过更多的实验结果来揭示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抗生素吸附产生的影响,以及抗生素的结构与其吸附/迁移能力的关系。

要治理中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 主要措施为:

( 1) 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 2) 对排污企业开征污染税。

( 3) 加大环保执法的力度, 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 4) 多方筹集资金,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

( 5) 各级政府重视城镇和工业区的规划。努力优化乡镇企业布局, 适当集中, 建设工业开发区和加工区, 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 并采取总量控制方法严格限制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 8],有利于污染的控制和改善。( 6) 加强对排污企业的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1 ]Zhao L,Dong Y H,Wang H. Residues of veterinary antibiotics in manures from feedlot livestock in eight provinces of China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0,408(5) : 1069-1075.

[2 ]Sarmah A,Michael K,Meyer T,et al.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use,sales,exposure pathways,occurrence,fate and effects of veterinary antibiotics ( VAs ) in the environment [J ]. Chemosphere,2006,65(5) : 725-759.

[3 ]Xu W H,Zhang G,Zou S C,et al. Determination of selected antibiotics in the Vivtoria Harbour and the Pearl River,South China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7,145(3) : 672-679.

[4 ]Martínez-Carballo E,González-Barreiro C,Scharf S,et 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udy of s elected veterinary antibiotics in animal manure and soils in Austria [J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7,148(2) : 570-579.

[5 ]Kin S C,Carlson K. Temporal and spatial trends in the occurrence of Human and veterinary antibiotics in aqueous and river sediment matrices [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7,41 (1) : 50-57.

[6 ]Nogueira-Lima A C,Gesteira T C V,Mafezoli J. Oxytetracycline residues in cultivated marine shrimp ( 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 ) ( Crustacea,Decapoda ) submitted to antibiotic treatment [J]. Aquaculture,2006,254(1-4) : 748-757. [7 ]Benotti,M J,Trenholm R A,Vanderford B J,et al. Pharmaceuticals and endocrine disrupting compounds in U. S. drinking water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9,43(3) : 597-603.

[8 ]García-Galán M J,Garrido T,Fraile J,et al. Occurrence of sulfonamide antibiotics in two groundwater bodies of Catalonia ( Spain) [J]. Journal of Hydrology,2009,383(1-2) : 93-101.

[ 9 ] 陈永山,章海波,骆永明 .苕溪流域典型断面底泥14 种抗生素污染特征[J]. 环境科学,0250-3301(2011)03-0667-06

[14]Koschorreck J,Koch C,R nnefahrt I.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veterinary medicinal products in the EU—a regulatory perspective [J]. Toxicology Letters,2002,131 (1-2 ) : 117-124.

[15]Managaki S,Murata A,Takada H,et al. Distribution of macrolides,sulfonamides and trimethoprim in tropical waters: Ubiquitous occurrence of veterinary antibiotics in the Mekong Delt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7,41 (23 ) : 8004-8010.

[16]Wehrhan A,Kasteel R,Simunek J,et al. Transport of sulfadiazine in soil columns—Experiments and modelling approaches [J ].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2007,89(1-2) : 107-135.

[17]Davis J G,Truman C C,Kim S C,et al. Antibiotic Transport via Runoff and Soil Loss [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6,35: 2250-2260.

[18]周启星,罗义,王美娥. 抗生素的环境残留、生态毒性及抗性基因污染[J]. 生态毒理学报,2007 2(3) : 243-251. [19]Martínez J L. Antibiotic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J]. Science,2008,321(5587) : 365-367.

[20]Zhang X X,Zhang T,Fang H H P.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water environment [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9,82(3) : 397-414.

[21]Kobayashi T,Suehiro F,Tuyen B C,et al.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genes encoding ribosom al protection proteins in Mekong river sediments in Vietnam [J].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2007,59(3) : 729-737.

[22]Pei R T,Kim S C,Carlson K H,et al. Effect of river landscape on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of antibiotics and corresponding antibiotics resistance [J].Water Research,2006,40(12): 2427-2435.

[23]Tong L,Li P,Wang Y X,et al. Analysis of veterinary antibiotics residues in swine wastewater and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using optimized SPE-LC /MS /MS [J ]. Chemosphere,2009,74(8) : 1090-1097.

[29]Ben W W,Qiang Z M,Pan X,et al. Removal of veterinary antibiotics from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 SBR) pretreated swine wastewater by Fenton’s reagent [J]. Water Research,2009,43 (17) : 4392-4402.

[30]McArdell C S,Molnar E,Suter M J,et al. Occurrence and fate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and in the Glatt Valley watershed,Switzerland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3,37(24) : 5479-5486. [31]Kim S,Eichhorn P,Jensen J N,et al. Removal of antibiotics in wastewater: effect of hydraulic and solid retention times on the fate of tetracycline in the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5,39 ( 15 ) : 5816-5823.

[32]Batt A L,Kim S,Aga D S. Comparison of the occurrence of antibiotics in four full-scal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with varying designs and operations [J]. Chemosphere,2007,68 (3 ) : 428-435

[ 2 ] 吴小莲,莫测辉,李彦文。蔬菜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探查与风险评价:以广州市超市蔬菜为例 [J]. 环境科学,2011

.[3 ]Halling-S rensen B,Nielsen S N,Lanzky P F,et al.Occurrence,fate and effects of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in the environment-a review[J].Chemosphere,1998,36(2) :357-393.

[4 ]Lishman L,Smyth S A,Sarafin K,et al.Occurrence and reductions of 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and estrogens by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Ontario,Canad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6,367 (2-3 ) : 544-558.

[5 ]Vieno N,Tuhkanen T,Kronberg L.Elimin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in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in Finland[J].Water Research,2007,41(5) :1001-1012.

[6 ]Zorita S,M rtensson L,Mathiasson L.Occurrence and removal of pharmaceuticals in a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in the south of Sweden[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9,407 (8) :2760-2770.

[7 ]Karthikeyan K G,Meyer M T.Occurrence of antibiotic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 in Wisconsin,US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6,361(1-3) :196-207.

[8 ]Lindberg R H,Wennberg P,Johansson M I,et al.Screening of human antibiotic substances and determination of

weekly mass flows in five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in Sweden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39 ( 10 ) : 3421- 3429.

[9 ]Metcalfe C D,Miao X S,Koenig B G,et al.Distribution of acidic and neutral drugs in surface waters near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in the lower great lakes,Canada[J].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2003,22(12) :2881-2889. [10]Peng X Z,Wang Z D,Kuang W X,et al.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occurrence and behavior of sulfonamides,ofloxacin and chloramphenicol antimicrobials in wastewaters of two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in Guangzhou,Chin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6,371(1-3) :314-322.

[11]徐维海,张干,邹世春,等.香港维多利亚港和珠江广州河段水体抗生素的含量特征及其季节变化[J].环境科学,2006,27(12) :2458-2462.

[12]胡献刚,罗义,周启星,等.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畜牧粪便中13 种抗生素药物残留[J].分析化学,2008,36 (9 ) : 1162-1166.

[13]Haller M Y,Muller S R,McArdell C S,et al.Quantification of veterinary antibiotics ( sulfonamides and trimethoprim) in animal manure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2,952(1-2) :111-120.[14]Aust M O,Godlinski F,Travis G R,et al.Distribution of sulfamethazine,chlortetracycline and tylosin in manure and soil of Canadian feedlots after subtherapeutic use in cattle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8,156(3) :1243-251.

[15]Martínez-Carballo E,González-Barreiro C,Scharf S,et al.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udy of selected veterinary antibiotics in animal manure and soils in Austria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7,148(2) :570-579.

[16]Karcá A,Balc oˇglu I A.Investigation of the tetracycline,sulfonamide,and fluoroquinolone antimicrobial compounds in animal manure and agricultural soils in Turkey[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9,407(16) :4652-4664. [17]张慧敏,章明奎,顾国平.浙北地区畜禽粪便和农田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24 (3 ) : 69-73.

[18]邰义萍,李彦文,莫测辉,等.长期施用粪肥土壤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6) :328-332. [19]李彦文,莫测辉,赵娜,等.菜地土壤中磺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09,30(6) :1762-1766. [20]张艳,李彦文,莫测辉,等.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测定蔬菜中喹诺酮类抗生素[J].广东农业科学,2009,(6) :176-180.[21]包艳萍,李彦文,莫测辉,等.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蔬菜中6 种磺胺类抗生素[J].环境化学,2010,29 ( 3 ) :513-518.

[22]姚圆,莫测辉,李彦文,等.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蔬菜中四环素类抗生素[J].环境化学,2010,29(3) :536-541. [23]Hu X G,Zhou Q X,Luo Y.Occurrence and source analysis of typical veterinary antibiotics in manure,soil,vegetables and groundwater from organic vegetable bases,northern China[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0,158(9) :2992-2998. [24]Holly D,Kuldip K,Satish G.Sulfamethazine uptake by plants from manure-amended soil[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7,36(4) :1224-1230.

[5] 耿毅. 水产养殖中的药物残留的危害和控制[J]. 科学养鱼, 2003, 7:38.

[16] Costanzo S D, Murby J, Bates J. Ecosystem response to antibiotics entering the aquatic environment[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5, 51:218- 223.

[27] 李银生,曾振灵. 兽药残留的现状与危害[J]. 中国兽药杂志, 2002, 36(1):29- 33.

[28] 陈杖榴,杨桂香,孙永学,等. 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的毒性与生态毒理研究进展[J]. 广东饲料, 2001, 10(1):24- 26.

[30] Miranda C D, Zemelman R. Antimicrobial multiresistance in bacteria isolated from freshwater Chilean salmon farms [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2, 293:207- 218.

[31] 胡莹莹,王菊英,马德毅. 近岸养殖区抗生素的海洋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海洋环境科学, 2004, 23(4):76- 80.

[32] Dijek P V, Van de Voorde H. Sensitivity of environmental microorganism to antimicrobial agents[J]. 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76, 31:332- 336.

[33] Pomati F, Netting A G, Calamari D, et al. Effects of erythromycin, tetracycline and ibuprofen on the growth of Synechocystis sp. and Lemna minor[J]. Aquatic Toxicology, 2004, 67:387- 396.

[34] Wollenberger L, HallingSurensen B, Kusk K O. Acute and chronic toxicity of veterinary antibiotics to Daphnia Magna [J]. Chemosphere, 2000, 40:723- 730.

[35]杨桂香.朱蓓蕾阿维菌素对小鼠雌性生殖细胞的致突变性研究畜牧兽医学报, 1997,28(2), 159-164

[36]赵壮, 佟军威张靖溥游学甫蒋建东胡昌勤氨基糖苷类药物耳毒性的斑马鱼模型的研究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1, 46 (8): 928 ? 935

[1] 聂湘平, 王翔, 陈菊芳。水产养殖与有毒有害污染物残留及其环境影响。环境科学与技术第30 卷第4 期2007 年4 月

[ 8] 陆雍森. 环境评价[ M] .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课程设计

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清水,培养皿,标签,活小鱼。 [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组对比强烈的图片或视频(美丽的地球家园和人为破坏情况),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2020中考《生物》各章节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020中考《生物》各章节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温度、空气等 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 圈内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1)捕食关系:例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2)合作关系:例如蜜蜂大“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竞争关系:例如到田里的杂草和水稻 (4)寄生关系:例如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 (5)共生关系:例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二、探究实验: 1、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5)得出结 论(6)表达和交流 2、设计对照实验: 在研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所实行的除了 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3、变量: 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都应相同。 4、对照组和实验组:

一般来说,对照组要确保实验对象的某种生命活动正常实行,满足实验对象所需要的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处理)。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则缺少一个适宜的条件(接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处理)。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3、方法步骤: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取10只鼠妇放在铁盘中央。然后以铁盘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一段时间后观察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 4、注意问题: (1)本实验的变量:光 (2)本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是无光的一侧;实验组是有光的一侧。 (3)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引起的? 采用对照实验,可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4)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用一只? 防止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 (5)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 不是,所用鼠妇的数量越多,实验的难度也就越大。 (6)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小组的平均值?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

第二章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4、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和记录,并积极参与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鱼儿离不开水,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若让他们对调,结果会怎样? (从而引出“环境”的概念。) 列举常见生物生活的环境。指出这些环境是由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决定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自学P17“探究” 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阅读教材P18,小组探讨“对照实验”的概念以及“变量”的含义。 3、 探究实验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各组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方案中实验变量的探制。 4、分组进行探究,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实验结论的总结。 5、 问题探讨:⑴怎样确定试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光”引起的? ⑵只用一只鼠妇行吗?为什么? 6、试验拓展: 探究湿度对鼠妇的影响。 7、除光外还有哪些环境因素,学生举例并谈及认识。 学习任务二: 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形象说明了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呢? 2.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生物之间的三种常见关系。 三、归纳总结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_______和 _______。 生物因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非生物因素是指____________. ★(2)生物之间常见的关系有: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________、_________开始的,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 ★(4)对照实验:在研究____________时,所进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叫做_______________。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做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做完实验后,应把鼠妇 _______________ (6)实验过程中,为了降低鼠妇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在盘内______________; 怎样处理才能在盘内形成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此时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_; (7)两侧______放_______ 数目的鼠妇,____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_____次。 ★(8)要计算出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不是用1只鼠妇做实验,而是用10只鼠妇做实验,目的是______ 五、学习检测 (一) 1.乳山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海洋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 A .温度 B .阳光 C .盐分 D .气体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关系。 A .合作 B .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3.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 A .光照 B .土壤湿度 C .土壤温度 D .土壤中的无机盐 4、荔枝不能在北方种植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温度较低 B.北方降雨量少 C.北方光照不足 D.北方土壤贫瘠 5、在稻田中,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①阳光 ②杂草 ③水分 ④土壤 ⑤田鼠 ⑥空气 ⑦蝗虫 ⑧蚜虫 A.①②⑤⑥ B.③④⑦⑧ C.①③④⑥ D.②⑤⑦⑧ 6、天空中,越是高处,鸟的种类和数量越少。决定此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空气 D.温度 7、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 .水稻和稗草 B .猫和老鼠 C .人和猪 D .蚂蚁和蚱蜢 8、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阳光照射,天冷了还要把花搬进室内,而且一个花盆中要栽种适量的花卉,这都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请选出正确的对应顺序( ) ①营养物质 ②空气 ③阳光 ④温度 ⑤生存空间 ⑥水分 A .⑥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②③④⑤⑥① D .⑥②③④⑤①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知识链接: A复习前面内容:1、生物的特征 2、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为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法指导: 实验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的。 2、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另一类是。 3、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开始的。得出结论后,还需进行。 4、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和来进行。假设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的,需要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应该怎么做() A.放弃实验不再探讨此问题 B.修正实验结果以符合假设 C.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 D.不再做此实验直接提出结论

5、在捕捉鼠妇时会发现鼠妇通常躲在的环境中。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你提出的问题是:。 6、在设计实验时,注意要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______________外都保持相同,形成了________两种环境的对照。 7、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鼠妇应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除了光,还有、、等。 二、合作探究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 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做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盒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盒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和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5)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6)表达和交流。 三、拓展创新 1.下列生物现象,主要受阳光因素影响的是() A.鱼类的季节洄游 B.仙人掌的叶刺 C.变温动物的冬眠 D.人参在密林下才能生长好 2.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比较,血液中含的红细胞数目多。与此有关的环境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

【课题】第七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课时)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了解—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概念; 理解—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理解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掌握—掌握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能力 〖思想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辨证统一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使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掌握生态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教学重点】 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生物的种间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1.介绍什么是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边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动植物入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关系进行归类,边板书)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阳光 非生物因素:温度 水 互助 种类关系斗争 共生 生物因素:寄生 种间关系竞争 捕食 今天我们来学习各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阳光: 问:同学们知道阳光对生物有哪些影响吗? 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大革命中曾流行过一首歌—…万物生长靠太阳…) 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

光的有与无对植物:海面200米以下,植物就难于生长 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 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 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 4.温度:动物生活的温度一般在-2℃~50℃ 植物的南北栽种: 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则体大,肢体伸展较小; 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 洄游: 迁徙; 季节性换羽: 5.水分: 6.其它:如土壤的理化特性 7.生物因素 自然界的生物,不仅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来自周围生物对他的影响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社会性昆虫的群居性生活:成群的麝牛围成一圈保护雌牛和小牛 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鲈鱼的成鱼在食物缺乏时,就会以本种幼鱼为食;蝌蚪过于密集时就会使肠道排出的一种有毒物质来限制幼小或弱小个体的生长 种间关系: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或对一方有利但对另外一方也无害;分开后至少有一种不能正常生活,两种生物间的这种关系叫~。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有限的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的争斗]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8、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竞争的关系 生存斗争—达尔文解释生物进化的一种理论。指的是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如干旱、寒冷)之间的斗争,赖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为了生存的争斗。 竞争—不同物种之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 9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的最终解决都离不开生态学;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整体的、生态的生命科学观点;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生态学的关系,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从而增强改变现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学的概念以及生态学对解决世界性问题的重要作用是本课题的重点。因为生态学属于宏观生物学,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起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以及为将来关注、解决世界性问题所产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积极性。 2.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类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生态因素是直接影响生物分布、形态、生理的环境因素,正是本课题学习的核心内容,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是如何受环境影响的。此部分内容所以是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容易把一些间接影响生物的因素,如水域的深度、海拔的高度、纬度的高低等,也当作生态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是通过阳光、温

度、空气、水分等生态因素间接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不属于生态因素。此外,生态因素对生物具有综合性的作用或有某一因素的主导作用,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3.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对某些内容要组织讨论。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成为难点。 例如,组织学生对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这几种种间关系讨论时,就要引导学生从两种生物间的利害关系上去分析,使学生的讨论能集中在实质的问题上,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在老师主导作用下有序地进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1.通过实例讨论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绿色植物与环境是什么关系”“蚯蚓与土壤是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讨论或介绍全球所面临的五大社会问题: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的现状。从所在地区谈到全国和全世界;从学生已知的谈到未知的;从过去谈到现在;要抓住我国这五大社会问题的典型事例,论述其长远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3.讨论和分析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然后概括出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种类。 4.重点讨论或讲述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减少环境污染、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普遍关注,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本文综述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形成发展、应用前景等,着重分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水产养殖废水 1 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 生物修复又称生物改良,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生物修复根据所利用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生态修复、微生物修复四类。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可以分为土壤生物修复、水体生物修复和大气生物修复。而由于生物修复的实施方法不同,又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1.1 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生物的降解和转化,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和二氧化碳与水。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及降解等功能,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加速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1.2 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费用低,对环境影响小,使用效果好,使用区域范围广,使用面积大等特点,而且能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在土壤修复中还可以去除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但其也存在局限性,生物不能降解进入环境中的所有污染物,并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 2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应用 氨氮是水产养殖的最主要危害,但传统的加注新水、曝气、漂白粉或臭氧氧化、使用斜发沸石进行离子交换等方法脱氮效果并不理想[2]。而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稳定塘法等生物处理法存在或伴有污泥产生、反应启动慢、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氨氮污染的处理上被广泛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主要应用于养殖环境的原位修复中,主要处理底泥的有机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资料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有不同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污染源又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其中工业污染源是指在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加热冷却等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有可能成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交通运输污染源是指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这类污染源是运行中发出噪声引起振动、运载的有害物的泄露、汽油柴油煤油燃料燃烧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化造成的,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是人类消费活动集中地。消费能源排出废气可以造成大气污染,排出的生活污水(包括粪便)可以造成水体污染,城市排出的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可以造成环境污染。 污染物排入环境后经过环境的迁移、分布、扩散、转化,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机体。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经过生物体内的代谢,一些污染物被代谢成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另一些污染物或一些污染物的代谢产物通过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和放大,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

映出来。 (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①污染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 一些污染物能与酶的辅助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使辅助因子失活,影响到酶的活性。例如氰化物等能与细胞色素酶中的铁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抑制细胞色素的酶活性,使其不能传递电子,则细胞内的氧化代谢过程中断,使机体不能利用氧,出现窒息性缺氧。 ◆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 污染物还能和酶的其他活性基团结合。例如,汞和砷与某些酶的活性基团结合就很牢固,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破坏酶的结构 有些污染物能取代酶分子中的某些成分,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与酶激活剂作用 有些酶需要激活剂才能表现出活性,酶激活剂往往是金属离子,凡是能与激活剂作用的污染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 ◆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 污染物与底物具有相似的结构,也能和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与底物竞争没得活性中心。 ②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生物修复对环境污染的作用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作用 摘要:随着化肥、农药、洗涤剂等的普遍应用, 环境中的氮、磷含量增加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现代废水处理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本文综述了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交互作用在生物联合修复、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环境修复作用、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水除磷脱氮过程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字:环境生物技术;氮磷去除;污水;生物修复 Microbial bioremedia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bstract: Because of universal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 pesticide and detergents, the increasing conte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of wastewater which bring about rich nutrition in water has become a matter of interest to many people. The study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of wastewater has become a new problem. Plant-micro-organisms-the interaction of soil animals in the United biological repair, micro-organisms on the environment for aquaculture repair.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s of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i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of wastewater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 wastewater;biological repair 微生物是生物修复的一支主力军,它不仅能消除水体的油污,其他许多类型的污水也不在话下,并发展出了很多相关处理技术。例如,现在很多污水处理厂的核心部分实际就是一个生物修复反应器—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它们都是由许多微生物生长在一起形成的,只是前者呈泥状,后者呈膜状。这些微生物分解污物的能力非常强,黑乎乎的工业和生活废水经过它们的作用能大大得到净化。近年来对于令人头疼的湖泊蓝藻和日益频繁的近海赤潮,一些科学家也正尝试用生物修复的方法加以治理,即借助于蓝藻和赤潮生物的致病病毒使其染病死亡,这真是不折不扣的生物战。生物修复还能清除土壤的污染。土壤和水一样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它也成为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主要受害者之一。通过如污水灌溉、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等种种渠道,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土壤品质不断下降,一些污染物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健康。正因如此,一些地方的农民甚至从不吃自己种的菜,尽管这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对于被农药、石油、苯等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可以像阿拉斯加原油泄漏事件中采取的方法一样,向土壤中加入合适的微生物营养物质,使居住在土壤中的那些能分解这些污染物的微生物生长速度加快,从而使这些污染物的分解速度大大加快。为了提高效果,也可以向土壤中引入合适的外来微生物,这些外来微生物可以是科学家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分解这些污染物能力特别强的菌株,还可以是采用基因工程修饰改良的菌株。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的处理技术,可以消除或减弱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减少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1]。为此,生物修复属于生产后期的污染控制,简称产后控制,是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体现。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练习题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练习题 1、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无二氧化碳 B.无阳光 C.无有机物 D.水温太低 2.沙漠地区的植物通常有很发达的根系和较小的叶片,与此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水 B.温度 C.阳光 D.土壤 3.神农架生长着一种小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被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4.有一种鸟类的生活习惯是白天休息,夜晚觅食,到秋天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影响这两种习性的环境因素依次是() A.阳光、温度 B.温度、阳光 C.温度、水分 D.水分、温度 5.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A.朵朵葵花向太阳 B.树林能保持水土 C.候鸟迁徙 D.骆驼能生活在荒漠中 6.下列成语中,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烟台苹果”享誉全国,但出产它的烟台却不出产柑橘。造成此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土壤 8.地衣(一种植物)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化,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C.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无关 D.生物的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9.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 A.植物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 B.蚯蚓的活动改良了土壤 C.浮萍的大量繁殖造成了水中鱼类的死亡 D.枫树在秋天落叶 10.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根深叶茂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大雁南飞 D.秋风扫落叶 11、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 B.有光、无水 C.干燥、湿润 D.有空气、无空气 12、你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光照的不同而引起的? A.实验中保证充足的光照B给以不同的光照和湿度 C.实验中只设定光照这一个变量 D.除了光照不同外,还要给以不同的营养 13.在做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会发现,它们经常躲在什么地方?。 (2)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你提出的问题是:? (3)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 (4)假设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的,需要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应该怎么做?()(填序号) A.放弃实验,不再探讨此问题 B.修正实验结果以符合假设 C.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 D.不再做此实验,直接得出结论 (5)在设计实验时,注意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外都保持相同,形成了两种环境的对照。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环境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危害 教学目的 1.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C:理解)。 2.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C:理解)。 教学重点 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 【板书】 大气污染的危害 水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的危害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噪声污染的危害 【注解】 一、大气污染 (一)类型:煤炭型污染(我国) (二)主要污染物:烟尘及SO2 温室效应 (三)主要污染问题酸雨 臭氧层破坏 二、水污染 (一)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二)富营养化 1.原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植物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现象 2.具体现象:水华(淡水)、赤潮(海湾) 三、土壤污染 (一)概念: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承受能力,使土壤重量下降 (二)实例:“镉米”事件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一)概念:人类生产生活中丢弃的的固体物质往往含有多种对人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如不及时加以利用,长期堆放越积越多,污染环境 (二)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固体废弃物只是在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实际上往往可以作为另一生产的原料 损伤听力 干扰睡眠 五、噪声污染诱发多种疾病 影响心理健康 【例析】 .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生态危机是(C) A.酸雨 B.温室效应 C.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同类题库】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C:理解) 大气污染 .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对气候和人类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请问: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D) A.动物数量增加 B.很多物种的灭绝 C.水源被污染 D.森林被大量砍伐.在一个以燃煤供暖和取得动力的大城市,附近没有地衣生长,原因是大气中何种物质含量过多(B) A.CO2B.SO2 C.NO D.CO .下列哪项不是近几十年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原因(C) A.砍伐热带雨林 B.燃烧大量的石油产品 C.世界范围内初级生产量的增加 D.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扩展 .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一定会形成“温室效应” B.生物吸收会显著增多 C.沉积的碳酸钙会显著增多 D.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会显著增多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A)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水污染 .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威胁,日本水湾鱼体内甲基汞含量高达50ppm,比周围水内含量大3000倍,甲基汞进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D) A.通过饮水 B.通过鳃交换气体 C.通过皮肤的主动运输 D.通过食物链.今年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B)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开采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海洋生物造成灾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无关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其后果将是(A) A.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B.导致海洋表层二氧化碳增加,与温室效应无关 C.导致大气中臭氧增加,紫外线大量进入大气圈 D.留出大量生活空间,导致浮游动物大量增加 .“富集”是指(D) A.某些生物在人体内大量积累 B.某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 C.生物从食物链中大量积累某些物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教学目标 1、了解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4、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能够不断关注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 说出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体验探究的过程,模仿控

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教学难点 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本节课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图片和环境污染的图片,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等等。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粉虫生活的资料。 黄粉虫幼虫若干只(至少保证每个实验台上有十只),镊子,大培养皿,麦麸、米糠、树叶等混合而成的食料,玻璃板(或透明本夹),不透光的纸盒和纸板,表,手电筒,实验报告用表,笔.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欣赏“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并思考桔成为枳的原因。 2、创设问题情景,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课件展示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请学生推测猜想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进入情境,明确目标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二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想: 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中安排了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空间。模拟探究中有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探究提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探究方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研究酸雨和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通过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进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思维、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 (2)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以食醋和清水为材料配制pH=4的模拟酸雨、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菜豆种子。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通过教师讲解环境污染方面的材料,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 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教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2013级许延兰 2015-03-08 【教材分析】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 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探究的每一个步骤,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或本探究的第一段文字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假设不是随便作出的,应有一定的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健问题,教师可多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关健步骤。 有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从而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竞争和合作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对生命演化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圈和栖息地,初步认识到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通过学习多彩的生物世界,知道了不同的生物类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但是,学生不知道环境中有哪些因素、通过何种方式影响着生物的生存。本节课就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个方面探究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确立“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观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认真组织“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这一探究活动,结合自然界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图片,帮助学生初步确立这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光、温度、空气、水分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讨论理解光、温度、空气、水分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重点) 3、学会区分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 4、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重视对实验的设计与参与,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高涨,并且在学习中提升能力获得知识,使单调的课堂生动起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内容,同时学会合作交流,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自主、合作、探究、发现、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分钟) 仔细分析课件上表格,说明:对扬子鳄的性别影响的因素是什么?学生 回答,导入新课并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 用 课件展示:观察环境污染图片你会从图片中读到哪些信息 学生1:生物的生活需要温度学生2:生物的生活需要阳 光 学生3: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补充:(空气、水分、土壤等条件)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所喜欢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表意见,认识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环节二】进入情境明确目标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的各种环境,并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基本条件。那么,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生物的生存是否有影响呢?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环境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 点拨:启发学生从多角度举例,比一比谁的例子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 学生1、韭菜长期遮光就成韭黄; 2、冬天,蛇、青蛙等进行冬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