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发展与挑战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发展与挑战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发展与挑战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发展与挑战

朱兵

当前,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在今天愈来愈成为一个浪潮。出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就是说,在经济、科技全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种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这种重要性除了体现在一般的文化意义上外,还体现在政治、经济、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等等方面。文化的问题、文化遗产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全球所关注。

第二个特点就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范围的认识在不断扩大,保护的程度在不断加深。用今天的观念看,在文化遗产的范畴中,主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大类。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围绕着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遗产)来进行的。就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而言,保护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从我国来说,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从对重要的、单个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扩展到对文物古迹周边环境保护,又扩展到对以某个历史建筑群为主体的历史街区、村镇、城市的保护。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已经突破了传统范畴。

第三个特点是随着保护对象的多元化,保护对象的价值标准和保护方式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向。历史年代再也不是一个绝对尺度。“保护”一词的内涵不断扩充,它不再仅仅被理解为是对物质形态的“保存”,还包括研究、利用、宣传、传承与弘扬。其意义除了“保存”本身之外,更多地体现在与当代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等等的相互关系之中,并成为国家、民族现实生活、生存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述这些变化可以说既是全球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具体缩影。

一、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的立法特点和构成

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等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的形成和特点与我国的立法体制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很不平衡,因此,既要保证国家权利机关统一行使立法权,同时又照顾各地不同的需要,确立了我国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它包括了具有不同层次的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区条例、部门和地方政府规章等。对这种分层次的立法体制,为保证法制的统一,明确规定了不同层次法律、法规、规章的效力。宪法的效力高于一切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高于地方政府规章。同时,立法机关还实行立法监督制度,上级立法机关有权撤销不适当的法规规章。

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是建立在宪法和其他基本法所确立的原则之上的,这些原则包括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各民族

都有发展保护本民族文化和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原则等。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经过五十多年建设,目前主要在有形文化遗产(文物)方面初步形成了法律保护体系。它与上述立法体制相一致,包括若干层次:一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1982年制定颁布的文物保护法(1991、2001年修订);二是国务院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如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水下文物管理条例、风景名胜管理条例等;三是省、直辖市立法机关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的有关文物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等;四是较大的市和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如苏州市文物保护条例、深圳市文物保护条例等;五是民族自治区、州、县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如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巴文化保护条例等;六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制定颁布的规章性文件,如国家文物局制定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暂行办法、考古发掘管理办法、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和文物出境鉴定、馆藏文物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以及各地方立法机关、人民政府所制定的地方法规和规章。

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第一个时期是从建国前后到60年代的初创时期。新中国建立前夕,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编写了“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共450条,并附“古建筑保护须知”,这为当年解放战争提供了文物保护的依据。1950年5月政务院发布保护古迹的政令。1961年国务院颁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同年

以梁思成的“简目”为基础,国务院公布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2004年共公布五批,计1271处)。这时期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建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制度,针对不可移动文物,根据不同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省、市【县】级文物单位保护体制,目前全国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万多处,省级700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1处)。但这期间,行政命令是文物保护的主要依据和规范,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也仅限于重要的文物古迹本身。

(二)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以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颁布实施《文物保护法》为标志,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这时期,文物保护出现了全新局面。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制定了新时期文物保护基本方针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文物保护法》后,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也都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初步形成了中国文物(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该法虽然只有33条,但它首次从国家法律的角度对文物的对象和保护范围、标准,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掘、馆藏文物、私人收藏文物、文物出境都作了规定,确立了一些重要原则和制度:

1、明确了文物保护对象的标准是“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

2、划定了文物保护的范围共五大类:一是重要的历史古迹;二是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著名人物有关的史迹、实物、建筑;三是历史上珍贵艺术品、工艺品;四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资料;五是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3、在法律上确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制度。

4、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国家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一些地方也公布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或历史文化保护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01座)。

5、明确了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发掘的原则。如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京九铁路等。

6、确立了文物修缮、保养、迁移时“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这期间,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明确规定了文物保护的标准、范围开始注意到文物古迹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规定了“划定保护范围”和“划定建设控制地带”;注意到历史城区的保护问题,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概念并将其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据此,国务院迄今共核定公布了101座历史文化名城。1984年国务院也注意到传统街区、建筑群、小城镇、村寨的保护问题,下发通知,提出设立“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补充。各地政府也据此设立了不少地方保护的“名城”、“名镇”、“名村”或“文化保护区”等。显然,这时期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观念上,文物保护的范围已被大大拓展。同时,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签署了全部4个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我国从国外多次成功索回非法出境文物)

(三)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发展和对文化遗产保护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时期除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也逐渐为社会所关注。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市改造对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大遗址保护所产生的冲突,旅游开发与文物资源保护之间的冲突,盗掘古墓葬、盗窃馆藏文物等各种文物犯罪活动日趋严重,因此在立法上必须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1、为打击各种文物犯罪活动特别是日益严重的盗掘古墓葬古遗址和走私活动,修改刑法和文物保护法的刑事处罚条款,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文物保护法中涉及盗窃、走私、故意破坏、玩忽职守造成损毁流失、私自出售文物等,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颁布关于惩治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犯罪的补充规定,对刑法进行了修改,规定对有关犯罪行为,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增加了“妨害文物管理罪”,共六条,对故意损毁、过失损毁、私自出售赠送外国人、倒买禁止经营的文物等行为,处3、5、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对严重盗掘、盗窃行为处罚更为严厉。

2、全面修改文物保护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文物保护法的修改调研工作。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新修定的文物保护法。这次修改在全国引起了一场相当广泛的争论。争论的焦点的问题就是,对文物是应当强调保护,还是强调利用。具体有两个问题:一是国有馆藏文物是否可以有偿转

让;另一个问题是民间文物是否应当自由流通。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文物保护所面临的一些新的挑战。

经过了广泛讨论,主流意见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是文物工作的第一位和最主要的任务,同时也应当兼顾“利用”。修改稿在这两个方面都进行了重大调整。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了四次审议方予以通过。这几乎是一次全新的修改,文物保护法由原来的33条增加到80条,在保留原法一些好的原则和制度的前提下,针对现实需要和文物保护理念的发展,增加了相当多的内容。主要有:

(1)明确规定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1982年文物保护法对此没有规定。为了进一步规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还有针对性地增加了相关规定,即“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2)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把文物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特别是加强了文物保护的经费来源保障,规定“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国家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3)进一步扩大文物的范围。特别在文物的第二项中增加了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4)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制度。1982年文物保护法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但它并不涵盖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街区或村镇。由于得不到法律保护,这些街区、村镇往往在经济建设中遭到拆毁和破坏。为此,新法在旧法确立的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制度。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5)完善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制度。新法针对当前经济建设中文物保护出现的一些问题,增加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禁止行为的具体规定。除了旧法所规定的非经特别许可“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外,新法还规定不得从事“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为了防止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流失,明确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同时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

(6)完善了考古发掘制度。新法特别规定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农业生产中发现文物者的职责和文物行政部门的职责及处理时限,即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作出处理意见。发现重要文物应立即上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

十五日内提出处理意见。同时还规定对上述情况下发现的文物,其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第三十二条)。新法还增加了对考古发掘结果管理方面的规定。明确规定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结果,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考古发掘的文物,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并移交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规定考古发掘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第三十四条)。

(7)增加了馆藏文物交流渠道,补偿制度和退出馆藏的制度。新法扩大了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交流渠道。除了旧法规定的“调拨”这一渠道外,新法增加了“交换和借用”的渠道。一是规定了交换和借用的范围,即国有馆藏文物只限于在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进行交换;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可以借用国有馆藏文物用于展览。二是规定了交换借用的批准程序,特别是一级文物的交换借用程序。三是规定对那些未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规定禁止进行交换借用。四是规定了借用文物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年。五是原则规定了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馆藏文物,取得方可以对提供方予以合理补偿,并授权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同时还规定了文物取得方的职责和提供方对补偿资金的法定用途。六是原则规定了对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再收藏的文物可以另行处置,并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8)扩大了民间文物流通渠道,建立文物拍卖制度。既要鼓励支持合法正当的民间文物收藏活动,允许其依法流通;也要严格规范,对其作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以防给文物犯罪活动提供可乘之机。旧法对民间文物流通限制较严,新

法增加了若干规定:①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取得文物的方式有五种:一是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二是从文物商店购买;三是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四是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五是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第五十条)。②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禁止买卖的文物也作了明确规定:一是国有文物(但国家允许的除外);二是非国有馆藏珍贵。③建立了文物拍卖管理制度。一是增加了行政许可,规定凡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的,应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颁发的文物拍卖许可证;二是规定文物拍卖企业不得从事文物购销经营活动,不得设立文物商店;三是规定文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和文物收藏单位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文物拍卖企业;四是规定禁止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投资的文物拍卖企业。五是规定了文物拍卖企业的职责和义务,即所拍卖的文物在拍卖前要报文物行政部门审核,要对所拍卖的文物作出记录并报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并有义务对文物拍卖的委托人、买受人保密。六是规定文物行政部门对所审核拟拍卖的文物可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优先购买其中的珍贵文物。购买价格由文物收藏单位代表与文物的委托人协商确定。

(9)完善了法律责任的规定。旧文物保护法在法律责任的规定方面相当薄弱,新法在修订时为此增加了相应条款,极大地加强和充实了法律责任的规定。主要内容有:①与刑法对妨害文物管理罪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相衔接,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作出专项规定(第六十四条)。②明确规定了应受行政处罚的具体行为,明确规定了与之相应的具体处罚标准,加大了处罚力度。例如,规定对转让或抵押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或将其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最高可处违法所得五倍的罚款(第六十八条)。对违法设立文物商店或经营文物拍卖的,

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七十二条)。③明确规定了破坏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的法律责任。一是规定由所批准的行政部门撤销其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称号;二是规定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六十九条)。④特别对文物行政部门、文物收藏单位、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作了专项规定。规定对有相关违法行为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依法开除公职或吊销其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十六条)。此外,对公安、工商、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国家机关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损毁或流失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十八条)。

(四)这时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全面研究并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中国有56个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流传下来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保护和发展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取得了相当成就。但从专门法的立法上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0年中国《著作权法》首次确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享有著作权并受法律保护,规定具体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民间文学作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法律第一次从保障民事权利的角度来具体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从实践中看,建立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的国内法保护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并提出了示范法条,这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多民族国家具有现实意义。民间文学作

品的著作权存在着特殊性,如何具体规范,有关部门一直在进行立法调研。在专门法规方面,1997年国务院制定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这是第一个关于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人才保护的行政法规。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才技能是继承发展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该法规对此作出了一些规定,建立了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定、保护制度。近年来,一些地方立法机构已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例如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00年制定颁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贵州省2003年制定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福建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也制定了相关法规。一些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立法机关也制定了地方法规,如安徽省淮南市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了《淮南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条例》、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制定了东巴文化保护条例等。2001、2003年联合国两次公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和古琴艺术被列入。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这一公约,成为世界上较早批准加入的国家之一。目前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抓紧研究制定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三、立法和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建立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是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这一制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扩大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范围,加大保护力度。在立法上除了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法外,还要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制定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办法,制定专门的长城保护条例、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等。二是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与“文

物保护法”相互补充,以解决那些未被纳入文物保护法保护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通过这一立法,确定国家保护、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建立保护名录制度,明确责任义务、管理体制、资金保障、普查建档、传承培养、展览利用、出境管理、奖励制度、法律责任等。三是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全新而复杂的问题,突破了原有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传统内容,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一个考虑是在现有的知识产权的专门法中增加有关新的内容,同时加快“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的制定。

要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它们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如何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之间如何保持某种协调或平衡。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保护文化遗产面临着突出矛盾。既要坚持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避免经济建设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的现象,避免旅游经济对文化遗产实行毁灭性开发滥用的现象。如何加强对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对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大遗址的保护,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二,由于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在不断扩大,保护对象不同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和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遗产保护方式完全不同。例如单个文物古迹与历史城区的保护就完全不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完全不同(前者的重点在于保存,后者在于传承)。这些差异不仅为保护工作、同时也为立法实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具体而言,这些问题和挑战包括:

1、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迄今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101座城市。从实际情况看,除了个别的城市仍然在物质形态上保持完整的古城建筑风貌(如平遥、丽江),其他的城市大多早已丧失古城的整体风貌,在物质形态上主要是一些零散的街区和传统建筑群,其名城价值更多是以历史声望来体现的。(1)名城评定的标准难以具体、规范和统一,一些名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古城完整的传统建筑风貌上,如平遥;一些名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历史声望上,如广州、武汉等。历史文化名城出现了抽象和非物质形态化的现象。(2)由于名城的差异甚大,从名城保护的角度来统一规划建设城市难以具体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难度也很大。这导致一些名城只着眼于城市的历史声望,对本应保护的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群却任意拆毁;同时也使一些名城的保护与发展长期囿于一种矛盾关系之中。(3)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有效处理保护和发展平衡关系,既要满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发展的需求,又要保护名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立法和实践面临的一大挑战。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划定了40个以上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各地也制定了一些地方条例,但如何制定一部统一的国家法律或法规仍在探索中。

2、长城的保护问题。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何从法律上确立有效的保护机制,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一个重要意见是希望制定一项专项法律法规予以保护,不过这在立法和实践上仍存在不少问题:(1)“长城”在法律上的范围如何确定,是明长城,还是汉长城,或包括历史上所有兴建的有防御功能的野外城墙?(2)长城是一个整体,长达数千公里,横跨十数省,是重点保护还是整体保护?如果是重点保护,法律上的认定标准如何确定?如果是整体保护,在

实践中如何实现,法律上如何保障?(3)目前文物保护法实行的是文物单位保护制度,长城中的一些地方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法律上如何重新调整?

3、文物环境和历史风貌的保护问题。文物环境和历史风貌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过去只重视对单个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主体或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忽视甚至放弃文物周边环境和历史城区周围历史风貌的保护问题上,导致任意破坏的事件不断发生,特别是“建设性破坏”日趋严重。文物保护法经修改后强化了对文物环境保护的一些规定,核心内容是“划定保护范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并针对在保护范围内若干毁坏文物周边环境和的行为明确了法律责任,对破坏历史风貌的行为也有了一些规定。但由于对文物环境、历史风貌的认定及标准在法律上仍不清楚,在认识上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和混乱。这种缺陷严重影响了法律执行的效果。

4、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遗产地过度过滥的旅游开发问题。目前这个问题愈来愈突出,文化遗产地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无度的旅游开发对遗产地或遗产本身造成了相当损坏,旅游开发的收益并未有效运用于遗产保护。如何根据文化遗产的特性合理开发旅游,保持其良性运转,并使遗产保护资金与旅游收益挂钩,对此需要研究解决。二是文物流通和馆藏文物的合理利用问题。民间文物流通是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何处理好文物的所有权问题,进一步明确文物的交流渠道,充分合理利用馆藏文物,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博物馆事业,都是立法和实践中所需要解决的。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传承弘扬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众多,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尤其是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大国,更是如此。其一,如何确立抢救保护的认定标准,是一个现实和重要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种类而言,由于其特殊的民族性、群体性或区域性、尤其是“活态”性和内容纷纭复杂的特点,其价值标准往往受到特定社会、环境、审美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践上,这个标准的确立的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和性质出发,参照国际公约及有关国家的规定,通过法律建立起我国有特色的认定标准,这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二,由于“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主要方式或途径,如何采取措施,有效保障或实现其传承,是我们保护工作具体实践和立法中都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民族、群体的“活”文化,且内容繁杂宽泛,不可避免地存在良莠交错现象,涉及到封建迷信、民族宗教等一些复杂问题。如何摒弃糟粕,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立法和实践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6、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及其民事保护问题。除了在立法上解决传统文化的行政保护问题外,还应在立法上努力解决民事保护的问题。这是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者之权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有效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看,重视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并推动立法,这已成为当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一直积极推动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各国制定相关的民事保护法律。该组织1982年推出《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简称《示范法条》)。由于这一问题仍相当复

杂,其权利的范畴、归属、保护期等仍需要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对此法学界仍有不少争论。虽然目前尚未纳入现行著作权法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范围。但需要积极研究和探索,要通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来予以保障。应当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努力建立起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与所确立的行政法律保护制度相呼应。

(作者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

中国人大网 2005年11月10日责任编辑苏大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满分答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单选题(共5题,每题4分) 1、广东省政府2019年“一号文”《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措施,除了课堂上介绍的以外,还有另外两条分别是加强科研用地保障,以及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建设,这样总共合计有(D)条 A、8条 B、12条 C、15条 D、20条 2、以下哪个不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D) A、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B、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C、“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D、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3、以下哪个不是湾区经济的基本特征:(D) A、开放 B、港口 C、城市群 D、现代农业 4、哪个不属于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正确描述(B) A、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B、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C、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D、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5、哪一项不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现代产业体系的 规划内容(D) A、现代服务业 B、战略性新兴产业 C、先进制造业 D、现代农业 E、海洋经济 判断题(共20题,每题4分) 1、2018年全国主要城市群优良天数比例珠三角最高。(√) 2、《2019全球营商环境报告》香港排名第10。(×) 3、大湾区建设是广东2019年着重抓好的十项工作之首。全省各地都要对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积极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在融入过程中推动改革开放的新进程。(√) 4、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清远市等珠三角九市。(×)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线测试试题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线测试试题 1、湾区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因素主要是指______。 D.政府管理的相关因素 2、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产值超过了______亿元。 B.10万 3、粤港澳大湾存在______关税区。 C.三个 4、目前,对全国GDP总量贡献最大的区域是______。 B.长三角地区 5、强化______推进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统筹与协调能力。 A.中央政府 6、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协同体系,涵盖价值协同______、规划协同、法治协同、政策协同、基础信息协同等。 A.利益协同 7、世界大湾区中,服务业平均水平最高的是______。 D.纽约湾区 8、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最早创始于______。 D.2003年 9、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港人可能面临的超国民待遇是______。 D.港人港税 10、世界大湾区中,制造业中心地位最凸显的是______。 C.东京湾区

11、李克强总理在______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C.2017年 12、精准识别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群体,不包括____。 D.外国人 13、粤港澳大湾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9万家,居全国______。 A.第一 14、整个华南地区科创条件和能力处于领先地位的是______。 A.香港 15、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际上是解决“一国”之下港澳居民的______问题。 A.国民待遇 16、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产值比重最低的城市是____。 D.肇庆 17、珠三角机场明争暗斗最激烈的是______。 B.广州与深圳 18、世界大湾区中,金融中心地位最凸显的是______ D.纽约湾区 19、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可实现粤港澳______生活圈。 B.1小时 20、效仿国外湾区经济发展经验,率先提出建设沿香港海域的“香港湾区”概念的是______。 B.香港人 21、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最早创始于______。

汽车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汽车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3年初连续雾霾天气,使得全社会更加深切感受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汽车主要排放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和颗粒物 (PM)等,被证实是空气重要污染源之一。在9月初举行的201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多位国内外汽车行业嘉宾围绕汽车污染物分担状况以 及企业如何保护环境、减少尾气排放展开讨论。 10%群体贡献了超过50%以上的污染物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在会上表示,汽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他说,汽车尾气和燃煤是两个最重要的污染源。据报道,燃 煤大体上影响的雾霾为30%以上,而尾气也高于30%,两者基本相当。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汽车尾气的影响要甚于燃煤,可接近40%. 国家环保部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丁焰说,机动车污染物分两种,一种是从汽车尾气直接排出的一次污染物;另一种是二次污染物,主要指由气态污染物在大气过程中 转化成的二次颗粒物。和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空气污染源有很大的变化,这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空气污染主 要以工业性污染为主。进入2000年以后,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随着工业治理的开展,很多大型工业企业从城区搬到了郊区,所以目前在城市范围内,机动车污 染问题凸显出来。 丁焰认为,机动车成为我国城市空气主要污染源的原因是多样的。他指出,和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机动车污染成因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10%的群体贡献了超 过50%以上的污染物。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构成中,高排放车辆比例较高,多数污染物来自这些车辆。比如黄标车在我国汽车保有量里占差不多10%的比例,但 这些黄标车排放的四种主要污染物超过了50%.现在很多城市在大规模淘汰黄标车,对黄标车进行限行、限制措施,也是基于环境污染物总量减排的考虑;其次,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10%20%的比例迅速增长。从污染源的角度来讲,别的污染源都是在限制、搬迁、关停,但机动车却是与日俱增;另外,我国在车辆 使用环节上也有一些和发达国家有差距的地方。比如油品,我国汽、柴油质量相比发达国家差一些,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也更多。还有就是交通拥堵情况在我国 一、二线城市非常明显,在低速行驶的条件下,车辆本身的排放也会更恶劣,这也造成了排放量提升。 空气污染下汽车行业的机遇 谈 到机动车空气污染防治,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处长冯波说,近年来,汽车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进步还是很大的。反观油品质量的提高,差距还是比较大。这 就导致了一个比较怪的现象发生,就是尽管国家实施了新的国家排放标准,但油品质量滞后,导致车辆采用的达标技术不能够完全发挥减排效果。 他说,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人均汽车保有量,但是空气质量还是好于我们国家,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实施了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并有更清洁的燃油做保证。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创会主席Michael P.Walsh认为,目前中国机动车尾气污染很大一部分是油品低劣造成的。如果柴油车有一个特殊的过滤器,减少直接的PM2.5的排放,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会下降很多。 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务林表示,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状况,治理污染不能太悲观。我们国家未来下一个阶段经济的增长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信息消费,二是环 保产业。治理污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给某些企业带来一些机会。现在国外的公司已经研发出满足欧Ⅵ标准的后处理装置,但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没 有我们自主开发的装置。

公需课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98分答案

1、目前,研发费用投入占GDP比重最高的湾区是______。(单选题) A.粤港澳大湾区 B.东京湾区 C.旧金山湾区 D.纽约湾区 您输入的答案:B 回答正确 2、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属于_____。(单选题) A.身份权利 B.经济权利 C.社会权利 D.政治权利 您输入的答案:C 回答正确 3、港澳居民在内地的_____目前尚未解决。(单选题) A.公积金权利 B.住宿权利 C.就业权利 D.参军权利 您输入的答案:D 回答正确 4、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以______三大城市为节点(单选题) A.广、莞、深 B.广、佛、深 C.广、珠、深 D.广、惠、深 您输入的答案:A 回答正确 5、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最高的城市是______。(单选题) A.香港 B.广州 C.深圳 D.佛山

您输入的答案:C 回答正确 6、世界大湾区中,金融中心地位最凸显的是______(单选题) A.粤港澳大湾区 B.旧金山湾区 C.东京湾区 D.纽约湾区 您输入的答案:D 回答正确 7、根据QS世界排名,拥有世界100强大学最多的湾区是_____。(单选题) A.粤港澳大湾区 B.东京湾区 C.旧金山湾区 D.纽约湾区 您输入的答案:C 回答正确 8、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写进了党的______报告。(单选题)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D.十九大 您输入的答案:D 回答正确 9、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产值比重最低的城市是____。(单选题) A.中山 B.江门 C.澳门 D.肇庆 您输入的答案:D 回答正确 10、中央主导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四方协调机制,代表中央的是______。(单选题) A.国务院 B.国家发改委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3年 第 1 期 https://www.360docs.net/doc/115795633.html, MC策划 Plan MC ■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徐大全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中国汽车的崛起以及新技术的创新,全球 汽车业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主要趋势包括: 增长向亚洲转移,动力总成多元化,安全系统需求增 强和汽车电气化、信息化等。 在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先进市场趋于饱和 的状态下,亚洲、南美以及欧洲非欧盟国家的发展和 增长正在得到汽车生产厂的巨大关注,尤其亚洲的前 景最为看好,这包括中国、印度还有东南亚地区的未 来发展。到2020年,预测亚洲市场(不包含日本、韩 国)的年平均增长率将会保持在10%以上。亚洲正在成 为主机厂的必争之地。 动力总成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由简单的汽油、 柴油发动机发展到今天的多燃料系统、混合动力、纯 电动以及增程式电动等多种系统。博世坚信未来汽车 的发展方向是电动车,无论是配备动力电池还是燃料 电池。然而,电动车的市场何时形成还存在不同的观 点和争议。博世认为,2020年的汽车市场,电动车以及插电式电动车的数量将会达到汽车总量的5.6%。当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电动车比例或许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政府的政策可以刺激市场的发展,但不能建立市场。电池技术的突破在深层次上将主宰电动车市场的未来。互联网的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即汽车信息化,是一个新的领域。互联网技术、智能传感器、软件及数据采集等技术的应用将在导航、交通状况、路况以及维修服务等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仍将持续。相对于世界平均千人汽车拥有115辆,而中国现在的40多辆意味着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同是一个民族,有着同样消费理念的中国台湾,汽车千人拥有量现在是200多辆,到2020年,中国大陆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千人拥有汽车115辆是完全可以期待的。接下来的八年中,保持平均年增长率7%~8%,年产量趋于3000万辆的前景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仍然会有巨大发展。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今天跟大家交流这个话题大家可能比较关注,就是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挑战,需要怎样的新思维,这是我们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之后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重大话题。 1中国经济新时代三大特点 中国已经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我总结了三个比较有意思的新特点。 特点一:储蓄高,实体经济规模超大 1)产品量巨大 咱们看一张图,这张图不是清华校园,那怎么一夜之间搞得遍地都是共享单车呢?共享单车的背后是什么?

当然你可以说有智能手机、互联网、微信、支付宝,这些是肯定的,但是还有一件事你们想过没有,这么多共享单车几乎是一夜之间蹦出来了,它反映的是咱们中国人至少生产自行车的能力是很强的,甚至于过剩的。事实上咱们国家生产自行车的生产量在全球至少占一半,而且生产能力还用不完,所以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特点我总结为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的规模非常之大,下面这张图是中国、美国、日本这三个经济体刨除服务业、华尔街、金融业、律师服务之外,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的产量。

上面那个蓝线是咱们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是接近6万亿美元了,咱们总体经济规模12万亿,远远比美国高了。

2001年,本世纪初时,美国的实体经济是咱们的3.7倍,日本的实体经济比咱们还高一点。但现在,咱们实体经济的规模是美国的1.3倍,不是多一点儿,而是比他多了30%,而日本整个经济的规模,自从2010年被中国超过之后,现在只剩下不到中国的一半。 当然我这里强调的是实体经济的规模,所以实体经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产量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 2)储蓄高 第二,咱们的储蓄非常多。 北宋、明朝、清朝的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发现从北宋到明朝、到清朝,增长速度每年也就是0.3%左右,当时储蓄好的年份是3%,经常是负储蓄,为什么?打仗了,来了灾年了,为了保命把耕牛杀掉吃,那是负储蓄。所以今天中国经济储蓄非常多,储蓄非常重要,它是经济增长之源。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天津滨海新区简介 (2)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状 (2) 三、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动力 (3) 1 经济增长因素 (3) 2 国际贸易因素 (3) 3 投资发展因素 (3) 4 产业结构因素 (3) 四、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对北京地区的带动效应 (4) 1 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4) 2 对北京工业的发展 (4) 3 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4) 4 对北京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4) 五、滨海新区所面临的机遇 (4) 六、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串联“一带一路” (6) 七、滨海新区面临的挑战 (6) 1 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市的载体功能和集聚辐射效应有待 进一步提高 (6) 2 特昧经济区域政篡优势退化 (6) 3 奎融机构单一,姐炽屡次低。 (6) 4 融蛋形式单一,多形式扭融资渠道有待建立.完善。 (6) 八、滨海新区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7) 1积极构筑现代高端产业体系 (7) 2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7) 3借力“一带一路”滨海新区共襄海洋经济盛举 (7) 参考文献 (8)

本文结合一带一路的伟大历史机遇,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动力、发展现状、滨海新区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效应、滨海新区发展面临优势进行分析,高度概括滨海新区面临的挑战,进一步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提出和谐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天津滨海新区简介 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滨海新区在2005年开始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发源于天津市的城市经济,是在全市经济发展基础上建立和成长起来的,与具有600年发展历史的天津市经济之间可以归结为一个城市经济与其所在整体区域经济的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天津市要支持滨海新区的发展,而滨海新区的发展要回馈于天津市总体发展。在滨海新区为天津市经济做贡献的同时,天津市也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各项保障。一方面,天津市;另一方面,天津市也作为滨海新区的一个消费市场为滨海新区的更好的进行生产和创新创造条件;同时天津市是滨海新区产业链的重要工程环节,为滨海新区各产业的结构性调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滨海新区与天津市在城市经济与其所在区域经济的关系下,应进行明确的区域分工,相互支持、服务和带动,实现整体性发展。其二是联动伙伴关系。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不仅仅是滨海新区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样也为天津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从经济总量看。2011滨海新区前三季度,新区生产总值达到4415.16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第一产业6.53亿元,增长9%,第二产业3122.76亿元,增长27.2%,第三产业1285.87亿元,增长15.9%。全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20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3.8%左右,比年初设定的20%增速高3.8个百分点。 从投资角度看。2011年1月至11月,滨海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总额达到3360.3亿元,增长33%,超过地区GDP和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43.75亿元,增长33.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0亿元,增长32%。 从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较上年均不同幅度增长。1月至11月,第三产业投资居首,投资2139.7亿元,增长36.6%。其中的房地产开发投资454.43亿元,增速高达60.2%。

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 福建汽车产业总体竞争力比较弱需要通过发展集群的方式来快速提升。福建汽车产业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对严峻的市场挑战才能提升集群竞争力。 [关键词] 福建汽车产业集群机遇挑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福建汽车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东南汽车城为核心的闽中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轿车、轻客;以厦门金龙为核心的闽南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生产大中型客车;以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的闽西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载货车、专用车及“ 农村用车”。但这三大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面对国际国内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福建汽车产业需要借助集群的方式来快速提升竞争力为此促进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已迫在眉睫。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环境下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呢?一、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1.市场环境机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__年我国汽车产销均超过88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私人购车占80%以上成为轿车市场的绝对主体。从客车市场的需求来看由于国民财富增加、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了大量的新增客车需求和替代需求全球客车年销售辆大约40万台左右中国约占四分之一如此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非常有利于客车企业成长。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一部分福建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 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建设并载入了中央文件。20__ 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把建设“海峡西岸汽车制造业基地”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具体包括:闽中产业群以福州东南汽车城为核心向东南沿海延伸集整车生产、总成零部件制造为一体;闽南产业群以厦漳两地企业为基础主要建设厦门汽车基地重组发展漳州、泉州地区汽车产业;闽西北产业群以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以龙岩地区、三明地区为基地。 3.产业发展机遇随着《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加规范的宏观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业的对外转移为福建汽车与国际大集团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0__年东南汽车与日本三菱汽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三菱国际品牌与东南自主品牌并存的模式为东南汽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年福建汽车工业集团又与德国奔驰、台湾中华汽车共同组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轻型汽车公司作为奔驰轻型汽车在亚洲地区的产销基地。这些合作不仅能引进项目、资金还能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引进来有利于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日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及其重要,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就如同兵家在打仗中了解了敌方,可以主动快速地适应世界、发展自己。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必要前提。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全球股市也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使股市出现分化加大现象。 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虽然部分地区存在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但趋向缓和仍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为更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猛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略的。公司跨国化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各国各大公司再也不能满足只在自己国家发展,纷纷向国外扩张。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新兴的主力军。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其一,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其二,我国产业结构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挤出。在金融危机之后,去杠杆化,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加大了我国出口压力。 其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答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公需课答案 1、哪个正确描述了湾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 A、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业经济 B、从农业经济到港口经济再到创新经济 C、从港口经济到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创新经济 D、从港口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 选C 2、广东省政府2019年“一号文”《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措施,除了课堂上介绍的以外,还有另外两条分别是加强科研用地保障,以及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建设,这样总共合计有___条 A、8条 B、12条 C、15条 D、20条 选D 3、以下哪个不是湾区经济的基本特征: A、开放 B、港口 C、城市群 D、现代农业 选D 4、哪一项不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对现代产业体系的规划内容 A、现代服务业 B、战略性新兴产业 C、先进制造业 D、现代农业 E、海洋经济 选D 5、2018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讲话时指出: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于____ A、开放 B、创新 C、协同 D、改革 选B 判断题(共20题,每题4分) 1、支持东莞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

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正确 2、粤港澳大湾区必须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才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正确 3、2006年至2017年期间,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测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臭氧的年平均值均呈现下降趋势。 错误 4、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5年4月21日挂牌建立,是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和促进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举措。 正确 5、要巩固和提升澳门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功能,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错误 6、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是科技产业。 错误 7、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大气环境质量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处于同一水平。 错误 8、《2019全球营商环境报告》香港排名第10。 错误 9、内地金融管理制度施行的是混业经营、统一监管。 错误 10、全国不到1%的国土面积,5%左右的人口总量,创造了全国10%的GDP。 错误

绵阳融入成都经济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绵阳融入成都经济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成都经济区是以成都市为核心,覆盖周边绵阳、德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七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区,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处,是我省乃至西部地区腹地面积最广、聚集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作为国家唯一科技城,绵阳在融入成都经济区中,既有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独特机遇。经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家部委同意,绵阳科技城可比照执行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省委省政府也专门出台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系列政策措施,助推打造科技城“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这些独特优势,必将为绵阳科技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历史机遇。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产业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国务院、四川省政府相继出台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这将有利于绵阳借机通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发挥后发优势,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

(三)新兴机遇。在国家推动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绵阳可通过成兰铁路、成西高铁和规划绵九高速,建设连接出四川、达西北的开放物流通道,进而扩大与西成新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等区域合作交流;通过加快推进涪江绵阳段复航工作进程,积极打造“集中发展区(绵阳)一遂宁一重庆”的涪江水运通道,把科技城建设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四)现实机遇。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地位凸显,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绵阳作为成渝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成德绵眉乐发展带极点城市,可以充分利用两大都市优势资源,在错位发展和借势发展中接受辐射,加快形成西部开放产业高地。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与“核”差距持续拉大。重庆、成都在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二者之间的差距。据统计分析,2010年至2013年,成、渝两市生产总值在逐年增长的同时,绵阳与之差距也在逐年拉大。因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绵阳的技术、人才、资金及其它各种生产要素极有可能加速向成、渝两地流动,将成为绵阳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二)“后进”城市的追赶压力加大。综观“十二五”前三年成都经济区经济发展情况,德、乐、资3市先后分别跨入全省千亿元俱乐部,这些“后进”城市陆续对四川“老—2—

电动车的机遇与挑战

电动车的机遇与挑战 电动汽车近期在业内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纵观一百多年的汽车发展史实际上已经历了两次有关电动车的热议,每次无一不与当时的能源现状息息相关。 第一次热议是在十九世纪末期,由于电池和电机的技术相对成熟,使电动汽车在汽车领域中(电动车、蒸汽车、内燃机车)三分天下有其一份。但随着石油的开发和内燃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动车在三十年后渐渐失去优势,汽车市场逐步为内燃机车一统天下。 第二次热议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度,石油危机促使发达国家启动电动汽车研发,到九十年代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多国政府推出产业鼓励政策与措施,多数世界级汽车企业纷纷加入电动汽车研制与试生产,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二代电动车开始走出生产车间。但由于相对的技术与成本问题,这些二代电动车最终只能作为技术与产品研发储备。这次热议会为电动车尤其是对我国汽车工业来说将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呢? 低碳的重要角色 还是离不开能源话题,不过主题远远超过了能源制约的范畴,不再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经济行为所主导,而是由整个经济社会——低碳经济所主导,新能源汽车需要承担可持续发展之环境问题的责任重担。 有专家指出: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核心问题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一大瓶颈就是能源。目前我国能源已经面临高油价、高依赖、高污染的三高压力,国家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迫在眉睫,节能减排、逐步摆脱对石油经济的依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的中国,到2030年,预计乘用车总量可达2.87亿辆,这样庞大的汽车数量将对能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压力,有关专家预测2010年和2020年我国机动车燃油需求量分别会上升到石油总消费量的43%和57%,2020年石油对外依赖度将达到56-60%,到2030年中国将需要进口62亿桶石油。 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角度看,传统的汽车行业与国外存在的差距很大,但在新能源技术上相对而言差距较小,所以对于我国企业就是特别是自主品牌都努力抓住这个机遇,国家也是在判断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形势以及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已经具备的条件,利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会,可以扬长避短,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前已进入研发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主要包括新型燃油汽车(清洁柴油车、新配方汽油)、燃气汽车(石油液化气、液化天然气等)、生物燃料汽车(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煤制醇醚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从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废气排放以及经济性综合评价,电动汽车被认为是技术与产品研发最为成熟及产业价值的,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中脱颖而出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产业化曙光出现 电动车要实现产业化,必须解决五大关键问题,即倾向性的产业政策扶持与支撑、核心技术的突破与量产工艺的成熟、配套设施与配套供应商的跟进、总使用成本的有效降低、企业战略。 自2001年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部节能、环保和能源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并且还特别针对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出了多项优先发展的政策,旨在加快汽车产业的结构化调整,目前对电动车政策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消费(购买补贴、充电便利性等方面)。 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行业的关键驱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持续研发正大幅改善着汽车的性能,我国成功研发了性能更优的锂铁电池(LiFePO4),虽然仍在商业化演进阶段。但镍氢电池已实现了产业化,之所以国家现在把发展重点从锂电池转变为镍氢电池,主要原因是镍氢电池的技术比锂电池更成熟,矿产资源更充足,未来能使新能源汽车更易进入到商业化阶段。 最近,国家电网集团宣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建造电动公交车和乘用车的充电站,成为“示范运行”的纯电动汽车补充电力的基站,服务对象不仅仅是纯电动公交车,还包括未来商业化前景更大的纯电动轿车;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在深圳市投入了约3,000万元的资金用于建设电动车充电站的项目,大力支持电动车项目的发展,提出要做国内第一个“充电城市”。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也都连在了一起。那种独立关门搞经济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既面临很多机遇,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中国刚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经济实力大增,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振兴民族经济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动荡。该文结合当前实际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机遇、挑战 经济全球化基本上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有高端的技术与雄厚的资金,为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与人才,经济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直处于弱势,并且还会经常受到发达国家的所谓的“制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同时也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说是赢家之一。我国的经济持续保持中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对于对外开放的中国明显得益,但也受到一定的冲击,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更加尖锐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为社会主义国家打破思想禁锢、促进价值观念变革、扩大对外开放、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导向,持续保持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工业化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时机。利用这些条件,就能加快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面貌。 (2)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有效利用世界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各国优势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实现互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在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有利于中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利于中国克服国内资源和市场的约束,有效利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在参与中发展壮大。 (3)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市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人才交流增长的速度将超过货物和资本的增长速度,人力资本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题库及答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题库及答案第一套: 1、湾区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因素主要是指______。 D.政府管理的相关因素 2、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产值超过了______亿元。 B.10万 3、粤港澳大湾存在______关税区。 C.三个 4、目前,对全国GDP总量贡献最大的区域是______。 B.长三角地区 5、强化______推进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统筹与协调能力。 A.中央政府 6、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协同体系,涵盖价值协同______、规划协同、法治协同、政策协同、基础信息协同等。 A.利益协同

7、世界大湾区中,服务业平均水平最高的是______。 D.纽约湾区 8、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最早创始于______。 D.2003年 9、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港人可能面临的超国民待遇是______。 D.港人港税 10、世界大湾区中,制造业中心地位最凸显的是______。 C.东京湾区 11、李克强总理在______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C.2017年 12、精准识别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群体,不包括____。 D.外国人 13、粤港澳大湾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9万家,居全国______。 A.第一 14、整个华南地区科创条件和能力处于领先地位的是______。

A.香港 15、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际上是解决“一国”之下港澳居民的______问题。 A.国民待遇 16、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产值比重最低的城市是____。 D.肇庆 17、珠三角机场明争暗斗最激烈的是______。 B.广州与深圳 18、世界大湾区中,金融中心地位最凸显的是______ D.纽约湾区 19、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可实现粤港澳______生活圈。 B.1小时 20、效仿国外湾区经济发展经验,率先提出建设沿香港海域的“香港湾区”概念的是______。 B.香港人 21、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最早创始于______。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中国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机遇和挑战国内外环境经济全球化 1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1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我国有13亿人口,按照温总理的说法:“再大的数除上13亿都是一个小数目”。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0年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29748元,比较低。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标准,还处于中低收入国家,就是在中等收入国家中还是偏低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差距。 1.2发展不平衡性还比较突出。 不仅我们的总体实力还比较低,而且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最高的上海比最低的贵州要高出10倍。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还是比较突出的。另外,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发展很快,农村虽然也在发展,但相比较城市而言,还是慢了一些。 1.3工业化水平还不够高。 从数量上来看,我们的工业量占整个经济总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都要高。但是,经济发展实际上还是有一个规律,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化水平真正的高低,还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看。工业化程度的高低仅仅从数量上看不是不够的,更重

要的是看它提供的附加值的效益。美国制造业占整个经济总量才14.4%,谁能说美国工业基础薄弱?这就说明,工业技术含量反映工业化程度完成没完成,可能它是一个逆向的指标。也就是当这个比重在降低的时候,你的工业化进程有可能逐渐在完成,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需要工业的积累、工业效益的提高去支撑,因为只有工业效率提高,工人的工资才能够提高,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提高,消费才能上去,服务业需求才能增长,所以,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我们还比较落后。我们有很多核心技术都没有,比如汽车,包括我们的发动机,除了像奇瑞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大部分我们现在跑的汽车,知识产权全部是国外的。还有计算机,我们实际上是一个来料加工,看着我们计算机产量很高,其实核心技术全部都是国外的。为什么我们这里经济受冲击,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这次冲击比较大的也是电子行业,主要是世界经济出现减缓以后,国外需求的减弱,因为他们要维护知识产权。所以说,我们的工业技术水平也是反映我们技术工业化水平不高的一个方面。 1.4资源承受的负担较重。 目前,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0人。实际上我们大量的土地是不可利用的,包括西北这么大的沙漠,我们的土地主要是集中在东部地带,要是换算成可利用的耕地,就更少。可见,我们是一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另外,我们的淡水资源人均2156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接近7000立方米,我们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然,还有能源,我们承受的负担都很重。目前我们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我们50%的石油现在要靠进口,要不然国内资源很难支撑我们高速的经济增长。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2.1国内就业压力仍比较大。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两位数以上,这些人口现在正处于一个就业的年龄。所以,现在我国每年都要有

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机遇与挑战

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香港语文教育界传播着“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声音。有人主张用普通话教中文,认为这是解决目前香港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法宝,有助于提升香港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人认为这不仅无助于解决学生的语文问题,反而是人为地设置障碍,迫使师生运用一种双方都不熟练的语言,最终只会收到得不偿失的效果。 在对待是否以普通话作为语文课堂授课语言的问题上,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和主张。前者将采用普通话教学混同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认为普通话是根治语文教学问题的灵妙仙丹;后者则把引入普通话视为洪水猛兽,将普通话与粤语对立起来。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长远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 一、教育界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两种声音 在香港回归之前,港英政府奉行“轻中重英”的语文政策,那时候,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声音是不存在的。回归之后,有人开始思考香港的语文教育是否需要认真地参考内地各省市的成功经验,因此,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构思和风气便开始形成。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在2000年11月发表了一份名为《学会学习·中国语文教育》的咨询文件,文件中提出一项“用普通话教中文”作为语文课程长远发展目标的建议。于是,不少学校相继进行“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构思、咨询和实践工作,有些教师在不同场合交流用普通话教中文的经验。不难想象,这种现象对香港中小学将来采用普通话教中文,无疑起到一定的“造势”作用。 当然,现在香港语文教育界并不是一边倒地倾向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本年度,在一个由笔者主持的“用普通话教中文”工作坊上,本人曾向当时在座的四十多位香港中小学语文教师询问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看法。结果发现,有接近七成的教师面对当前或未来有可能改用普通话教中文,持接纳及开放态度。换句话说,大约有三成教师对这项改变有所保留,不同意在语文课中强行逆转现时师生沿用已久的粤语,以及对未来极有可能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形势表示忧虑。持赞成意见的教师认为:1.许多学校都开始实施这项计划;2.这是香港既定的语文教育政策,也是教统局早已订定的语文课程发展目标;3.这是学校吸引学生就读、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策略性做法;4.这是家长替子女择校时的一项重要参照指标;5.基于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相近的事实,使用普通话教学有助学生“我手写我口”,这样,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文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与此同时,反对者则认为:1.没有令人完全信服的证据证明用普通话教中文可以提升香港学生的语文水平;2.根据历届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结果显示,香港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能力暂不足以支持他们全用普通话授课;3.俗语谓:“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改用普通话教中文,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均要使用一种大家都不太熟练的语言来授课和学习,这样极有可能妨碍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理解和表达,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和思维能力发展有不利影响,最终是要双方承担“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