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业务盈利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核心业务盈利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核心业务盈利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核心业务盈利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种种尝试往往是在原有核心业务逐渐丧失竞争优势之下的一种本能反应,或者是理解成只要有钱赚的项目都应该考虑。而对多元化经营的适合企业、业务组合、管控模式、运用时机等关键的战略要素知之甚少。简单地期望通过一个全新的业务就能为企业带来新的规模扩张及盈利回报,抱有俗称“撞大运"的投机心态。即便某个业务可能拥有一时的辉煌,但是由于企业缺乏长期的战略部署、资源投入及能力提升,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新业务也只能无奈地趋于萎缩,成为企业的包袱。

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有些管理者往往会强调原有核心业务所处的行业竞争激烈、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行业处于衰退等客观因素,采取“专注”战略的风险极高。殊不知,只有“夕阳”的产品,没有“夕阳”的产业,只要人们的需求还存在,符合该需求的产业也将存在,真正衰退直至消亡的产业少之又少,千万不要“喜新厌旧”。此外,还有些人会提出核心业务所处的市场规模太小,难以支持企业规模的扩张。其实,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足以让一家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大部分中国企业目前业务规模不大、尚未处于全球行业领导地位的阶段,更应当脚踏实地做好做强核心业务。在尚未做好做强核心业务的前提之下,任何盲目的多元化经营都是一种本末倒置,更表明了企业缺乏一种勇于直面挑战的信心与雄心,也就很难成为一流的优秀企

业。

就企业运作而言,企业一般分成投资型企业(投资为主、生产为辅)和经营型企业(生产为主、投资为辅)。纵观世界500强企业,除个别投资型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从事产业竞争的企业都是依靠其强大的核心业务发家、发展,直至领导整个行业。如沃尔玛的连锁超市、英特尔的芯片、微软的操作系统等等。

从核心业务盈利已经成为西方企业取得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具体上说,即在明确界定的核心业务上积累市场力量,其核心业务不仅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成功扩张最可行的基础。而那些偏离核心业务进行大规模扩张的企业往往难以取得成功。近期,关于中国大型上市公司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共有十家企业在过去的六年里其平均业务收入及利润增长都超过十三个百分点,而这十家公司都是“专注"于经营其核心业务,同时努力拓展与核心业务相关的业务领域,以此利用和加强核心业务的竞争优势,最终成为各自核心业务领域的行业领导者。

可见,中国企业应当首先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一般不超过两个),并专注核心业务的经营,集中资源加大投入,培育核心业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业务流程重组等管理变革切实提高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努力促进核心业务的规模扩张。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基础之上,适机进入与之相关的关键业务领域,以此进一步强化原有的核心业务。

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的战略方向,中国企业可以考虑以下三种具体的战略途径

战略途径一:产品技术。通过加大市场及客户的需求分析,生产出真正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强化产品研发与创新,构建自身核心技术,并不断体现差异化。努力降低产品成本,获取成本竞争优势,提高产品的盈利能力。产品低成本、差异化及拥有核心技术是核心业务发展壮大的基础。

战略途径二:客户市场。一方面,通过地域扩张及市场渗透促进核心业务的规模发展,更加贴近当地市场的客户,参与更多市场的竞争,以此进一步提升核心业务对市场需求的理解及相应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进入核心业务价值链的相关市场,降低核心业务的生产成本或销售成本,以此获得低成本竞争优势及经营规模效应。

战略途径三:业务扩张。在核心业务获得持续盈利增长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进行业务的多样化投资,以培育未来新的核心业务。但是一个企业不应投入过多的资源在此之上,从国外经验来看,该比例不应超过企业总体资源的百分之二十。当然,为了控制风险,初期的多样化投资大多是财务性的投资,管理上更多的采用松弛型的管控模式。如果某个业务具有市场机会、盈利状况良好、企业自身也具备相关的竞争能力,则该业务有可能上升为战略性的投资,管理上也随之考虑采取紧密型的管控模式,并最终可能形成新的核心业务。

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要注意避免不当的投资多元化。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东南亚家族企业在九十年代初期的盲目扩张导致管理力量分散,原来在主业上的管理优势无法继续,而新业务的管理经验不足,又无法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风险与危害。中国企业在其战略发

展的初期,还是应该获取核心竞争价值,在产品的创新和成本的优化上多下功夫,力争在保证稳定的国内市场需求下打开国际市场。当企业在行业中初具规模时,通过兼并收购在原有产业的价值链上达到协同效果。对于新增业务,将会是立足于原有产业价值链基础上的深层次发展。

当然,随着中国企业规模发展的越来越大,集团化经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不断强化核心业务的同时,投资、重组、兼并等活动日渐频繁。集团公司如何为各分公司、子公司、业务单元创造或者增加价值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议题。集团化经营应充分协调技术、成本、品牌、关系、专利等各方面资源,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长利润,发挥协同效应。

集团化经营首先要明确其战略定位,当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集团化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提出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根据下属企业不同的优势,进行产业组合和业务结构调整;将集团整体战略落实到下属企业;选拔优秀人才管理下属企业;检查下属企业战略落实情况;审核批准下属企业的年度预算和预算调整,监督下属企业的预算执行,落实绩效考核和投资回报;从集团的角度组织实施集团的信息化建设,降低管理成本;从集团角度整合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使信息变知识,提升整个集团的价值。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方向有较强的选择性,但还是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现有产业链的增值上,而没有必要将有限的资源分散投资。而国有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还应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增强其在产业链

上的价值。

其实,无论集团公司采取何种定位,其根本的出发点都是通过产业组合和业务结构调整突出核心业务;整合共享资源以降低业务运作成本并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力;通过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及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熏全面实时地监控各个业务的战略实施情况;构建统一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

总之,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经逐步进入一个回归“主业”的时代,未来的企业竞争必将是各自核心业务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绩效评价常用指标

供应链绩效评价常用指标 我们将这些指标分成内部绩效评价指标、外部绩效评价指标和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三类。 内部绩效评价指标和外部绩效评价指标包括: 1.准时交货率 是指下游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准时交货的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供应商准时交货率低,说明其协作配套的生产能力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对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跟不上供应链运行的要求;供应商准时交货率高,说明其生产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 2.成本利润率 这是指单位产品净利润占单位产品总成本的百分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在市场供需关系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供应商生产的产品价格可以看成是一个不变的量。按成本加成定价的基本思想,产品价格等于成本加利润,因此产品成本利润率越高,说明供应商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供应商在市场价格水平下能获得较大利润,其合作积极性必然增强,必然对企业的有关设施和/或设备进行投资和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 3.产品质量合格率 这是指质量合格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总产量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水平。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数量越多,则产品质量合格率就越低,说明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量不稳定或质量差,供应商必须承担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返修或报废的损失,这样就增加了供应商的总成本,降低了其成本利润率。因此,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与产品成本利润率指标密切相关。同样,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也与准时交货率密切相关,因为产品质量合格率越低,就会使得产品的返修工作量加大,必然会延长产品的交货期,使得准时交货率降低。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

指标包括: 1.产销率指标 产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已销售出去的产品与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产销率指标又可分成如下三个具体的指标: (1)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销率,反映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 (2)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 (3)供应链产销率,反映供应链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 该指标除了反映产品生产和销售量的比率外,还反映了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程度,产销率越接近l,说明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时,该指标也反映了供应链库存水平和产品质量,其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产销率指标中所用的时间单位越小(比如:天),说明供应链管理水平越高。 2.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 该指标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总体库存水平,其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大,库存费用越高。反之,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库存费用越低。 3.产需率指标 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其上层节点企业(或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比值。具体分为如下2个指标: (1)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率。该指标反映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下层节点企业准时交货率低或者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2)供应链核心企业产需率。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1,说明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较强,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小于1,则说明供应链生产能力不足,不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4.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或节拍指标

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体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党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永保先进性的根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也是党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力量源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永无止境。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变化,中国企业伴随着“入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为适应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率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力大增,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地位显著增强。同样,国有企业在变化的形势面前,不畏艰险、勇立潮头,勇于竞争,敢于和国际接轨,克服或正在克服计划经济留下的冗员多、观念落后、机制不活等弊端,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唐山齿轮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轨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唐山齿轮集团有限公司(原唐山齿轮厂)的前身是唐山第一铁业社,当时只能打洋铁壶、烟囱、铁锨、铁镐等。后来发展成能生产机床设备的机床厂、能生产汽车齿轮、汽车变速器的齿轮厂。现在,我们不仅能生产四挡、五挡同步器变速器,还能生产为轿车配套的高技术含量的变速器。而且产品质量也逐年提高。1999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标准认证。目前,正在向QS9000标准努力,争取在近年内取得QS9000认证。我们必须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紧的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

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这是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不断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的动员令。我们正是向党中央要求的那样,在变速器开发设计制造中,吸收消化了国外先进CAD、CAE、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不断学习运用日本丰田管理模式,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原来每人每天平均生产变速器0.4台,现在达到了4. 2台,劳动生产率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提高了10. 5 倍。原来库存资金占用9000多万元,现在仅占用2000多万元,使库存资金占用率压缩了77.78%。实践丰富了我们的认识:企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使思想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市场需要出发。思想认识的转变和提高,又必将进一步促进技术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毫不动摇的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不断推进企业工作的创新。唐齿集团公司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生产力标准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起来的。80年代初期,唐齿集团公司的前身唐山齿轮厂, 固定资产仅有1373万元,1985年,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党委行政戮力同心,果断地调整了产品结构,由生产解放汽车齿轮、212 汽车制动毂、泵,改为生产汽车变速器。当年,实现年产各类变速器4672台、实现产值1497万元、销售收入1409万元、实现利润34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348元。1996年,企业乘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又成功地实现了与日本丰田集团的爱信精机、爱信AI、丰田通商株式会社的合资,成立了唐山爱信齿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七五”至“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固定资产连翻了16 番,达到5. 09

推动企业成长的五个核心要素

推动企业成长的五个核心要素 企业成长,即把企业做大和做强,探究其意义,只是一个过程,其间每个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赋予了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同的意义。 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的内在素质,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才能在同行中形成竞争优势。而这种核心能力又包括了企业组织体系的合理性、企业经营行为理智化、企业治理结构有效性等等,通过资源获取、产品功能、制造成本、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在同行中形成竞争优势。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推动企业成长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及理念 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感染力,MCT的企业文化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理念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思想,是企业在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过程中,继承企业优良传统,适应时代要求,由企业领袖积极倡导,全体员工自觉实践,从而形成的代表企业信念、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团体精神和行为规范。文化和理念作为企业成长的思想根基,是打造优秀团队的坚实向心力。 二、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最大效益,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列,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规范的管理制度应该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

从员工来看,管理制度就是一只无形的手,约束他们的行为,若有违反便会受到处罚;但另一方面,员工对这种约束制度并不是特别抵触,制度中也有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和对劳动环境的改善。从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管理制度对员工的约束不能过紧,否则会如强制制度那样压榨员工,使员工心存不满。所以管理者不能把员工当作接收工作的机器,必须在执行规范管理制度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三、有效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运行的效率、效益与效果,决定着企业能否运行起来,其核心是企业获取资源、整体运行、为客户提供价值、为企业获取经济收入的一整套经营逻辑。就MCT产品而言,建立健全完善的营销体系尤为重要,依据企业的营销目标,是围绕"顾客"这一个中心点展开营销,实行直销、分销、VIP会员管理体制,在营销过程中适时对"产品柱、价格柱、渠道柱和促销柱"这四根支撑柱进行调整的管理体系。在竞争激烈的时候,企业应该将营销目光从竞争对手上收回而重视顾客的动态变化,而不要一味随着竞争对手的策略变化来调整;而在竞争弱化的时候,则应该将营销目光从顾客身上收回而重视竞争对手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营销动态平衡。 四、技术与服务创新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MCT产品目前处于完成创新,推广应用阶段;服务是一方给另一方提供的一种无形的行为或利益,不会导致任何所有

银行核心系统简介

核心业务系统 描述: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公用信息、凭证管理、现金出纳、柜员支持(机构管理和柜员管理)、总账会计、内部账管理、客户信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外币兑换、同城票据交换、客户信贷额度管理、定期贷款、分期付款贷款、往来业务、资金清算、金融同业、结算、人行现代支付、外汇买卖业务、国债买卖、保管箱、租赁、股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 一、核心系统背景 VisionBanking Suite Core是集团在总结二十余年银行应用系统集成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中国银行业未来面临的竞争形势,吸纳国外银行系统中先进的设计理念,推出的与国际完全接轨、功能完善、易学易用、扩充灵活、安全可靠的新一代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该系统覆盖了银行整个基础业务范围,有助于银行提供给客户更方便、快捷和贴身的“一站式”服务。 在VisionBanking Suite Core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中,集团将先进的系统设计思想、技术和国内、国际银行界先进的银行业务模式、管理方法结合在一起。系统采用先进的C-S-S三层体系结构,拥有强大、稳定的系统核心。 在全面覆盖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突出“金融产品”概念,银行可方便定制新的业务品种、产品组装或更改业务模式;系统整合了银行的业务服务渠道,方便银行增值服务范围的扩展,在无须更改系统内核的情况下方便实现与外部系统的互联互通。系统在深化“大集中” 、“大会计”、“一本帐”、“以客户为中心”、“综合柜员制”等成熟的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从“客户”、“产品”到“服务” 、“渠道”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提供了真正的面向客户的服务模式,作到了为客户定制差别化的服务。从而实现了银行集中经营、规范业务、个性服务、丰富渠道、减少风险、辅助决策、降低成本的目标;系统设计严格遵守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分离原则,方便于系统快速部署和适应业务流程再造要求。 集团对核心业务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就是以技术的进步来支持和推动银行业务的拓展,为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VisionBanking Core的系统实现原则满足了银行业务系统所要求的:先进性、实时性、可靠性、完整性、安全性、网络化、开放性、易扩展性、易维护性、易移植性。 二、系统功能说明

企业发展取得成效主要靠提升硬实力

感谢主席,评委嘉宾以及各位观众,大家上午好。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企业的硬实力:它是企业用以直接支持其市场行为的,所有可量化的物质态要素,包括:厂房、设备、资本、人力资源、原材料以及科学技术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状态资源。在如今市场环境愈发严峻,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发展取得成效主要还是靠提升硬实力。 下面我方将从4点对此进行论述: 第一,企业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企业的硬实力正是经济基础的范畴,软实力是上层建筑。因此,软实力要靠硬实力支撑,有什么体量的硬实力,才会与之有相适应的软实力。在企业软实力超过其硬实力的承受限度的情况下,反而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难度,拖累企业发展。因此,提升企业的硬实力是企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 第二,软实力是以提升企业硬实力为最终目的的。发展企业的硬实力是企业的软实力是的根本动力。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最终还是回归到提升企业硬实力上。正如南方电网的企业宗旨是:人民电业为人民,要想达到这个宗旨,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归到踏踏实实的电网建设中,这本就是提升硬实力的一个过程。 第三,提升硬实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如雷军所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它能否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为市场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在这场群雄逐鹿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企业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如何才能站在风口之上的问题之中,而提升企业硬实力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三,提升企业硬实力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生命线。企业最基本的市场行为是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换取自身发展需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只有能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才会在竞争中得到更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要素,否则企业运营只会越来越困难,直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存在并发展的核心提升自身的硬实力。 第四,资本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持续推动力。企业能否获得稳定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供应链一般包括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四个流程。四个流程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流通方向。 物资流通 这个流程主要是物资(商品)的流通过程,这是一个发送货物的程序。该流程的方向是由供货商经由厂家、批发与物流、零售商等指向消费者。由于长期以来企业理论都是围绕产品实物展开的,因此目前物资流程被人们广泛重视。许多物流理论都涉及如何在物资流通过程中在短时间内以低成本将货物送出去。 商业流通 这个流程主要是买卖的流通过程,这是接受订货、签订合同等的商业流程。该流程的方向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目前商业流通形式趋于多元化:既有传统的店铺销售、上门销售、邮购的方式,又有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购物的电子商务形式。 信息流通 这个流程是商品及交易信息的流程。该流程的方向也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过去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看得到的实物上,因而信息流通一直被忽视。甚至有人认为,国家的物流落后同它们把资金过分投入物质流程而延误对信息的把握不无关系。 资金流通 这个流程就是货币的流通,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必须确保资金的及时回收,否则企业就无法建立完善的经营体系。该流程的方向是由消费者经由零售商、批发与物流、厂家等指向供货商。 构成和定义 一条供应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实现自己的利润。它包括所有与满足客户需求相关的环节,不仅仅是生产商和供应商,还有运输、仓储、零售和顾客本身。客户需求是供应链的驱动因素,一条供应链正是从客户需求开始,逐步向上延伸的。例如,当一个顾客走进沃尔玛的商店去买洗发水,供应链就开始于这个顾客对洗发水的需求,这个供应链的下一阶段是沃尔玛、运输商、分销商、P&G生产工厂。一个供应链是动态的,并且包括在不同阶段之间流动的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每一个阶段执行不同的过程并且与其它阶段互相作用。沃尔玛提供产品、价格信息给顾客,顾客付款获得产品,沃尔玛再把卖点信息和补货信息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补货给沃尔玛,分销商也提供价格信息和补货到达日期给沃尔玛。同样的信息,物料,资金流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发生。供应链管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代表着始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实体配送的形成和对企业物流出货方的关注而产生演变的第三阶段。五六十年代大量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系统概念所具有的潜在性,关注系统总成本并通过分析交易细节来达到最好的或最低的实体配送系统的成本。如我们所知,随着运输业与金融机构管制的解除,20世纪80年代成为了变革的年代,同时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总体设计

核心业务系统总体设计说明书

目录 §1 综述 (5) §2 系统总体结构 (6) §2.1 系统运行环境 (6) §2.2 系统网络总体架构 (7) §2.3 应用逻辑结构 (8) §3 核心系统技术结构 (9) §4 综合前置系统构架 (10) §5 系统设计总体目标 (11) §5.1 技术设计思想 (11) §5.1.1 三层结构,从面向交易过渡到面向客户、面向服务 (11) §5.1.2 全面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11) §5.1.3多渠道接入平台系统的采用 (12) §5.1.4 银行服务形式“产品化”及产品定制 (12) §5.1.5 服务模块组织“构件化”、“构件封装”及构件驱动平台 (12) §5.1.6 “引领式”操作模式、流程定制及流程再造 (13) §5.1.7 批处理控制平台,增强批处理的并发程度,缩短批处理的时间 (13) §5.1.8 标准的外部系统接口 (14) §5.2 业务设计思想 (14) §5.2.1 一体化的会计核算体系及核算主体定义 (14) §5.2.2 支持全天候“7X24小时”不间断营业 (14) §5.2.3 支持多分行,支持多级清算 (15) §5.2.4 “全功能柜员” (15) §5.2.5 客户信息集中,统一的客户授信体系,实行额度管理 (15) §5.2.6 加强了内控体系,强化柜员权限管理,完善的系统安全性和灵活的交 易授权机制 (16) §5.2.7 灵活的计息模块,支持“利率市场化” (16) §5.2.8 灵活的收费模块,支持银行自主地制定收费政策 (17) §5.2.9 提供“以客为尊”的一站式服务 (17) §5.2.10 合理利用计算机优势,减轻业务人员的工作量 (17) §6 系统功能要点逻辑设计 (18) §6.1 运行平台和交易组装 (18) §6.1.1 核心交易平台的总体结构 (18) §6.1.2 核心交易平台设计要求 (18) §6.1.3 核心构件库的组成 (21) §6.1.4 构件形成及使用原则 (21) §6.1.5 交易驱动设计结构 (22) §6.1.6 交易驱动设计要求 (23) §6.1.7 交易驱动实现方法 (24) §6.2 报文接口及拆组包 (31) §6.2.1 主报文格式 (31) §6.2.2 系统拆包流程 (31) §6.2.3 系统组包流程 (31)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协鑫文化建设全面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推动力 顾名思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同时也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生活规律。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创造的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形成凝聚力。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文化生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企业实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我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进步,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辉煌。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企业、学校、机关等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社会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企业也不另类,为此,这就要求企业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使员工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当然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技术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企业能不能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企业文化的提高,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管理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他人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企业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企业发展才可以说真正进步了,整个社会建设才可以说真正进步了。 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反映了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生活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使员工具有使命感

核心业务盈利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核心业务盈利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种种尝试往往是在原有核心业务逐渐丧失竞争优势之下的一种本能反应,或者是理解成只要有钱赚的项目都应该考虑。而对多元化经营的适合企业、业务组合、管控模式、运用时机等关键的战略要素知之甚少。简单地期望通过一个全新的业务就能为企业带来新的规模扩张及盈利回报,抱有俗称“撞大运"的投机心态。即便某个业务可能拥有一时的辉煌,但是由于企业缺乏长期的战略部署、资源投入及能力提升,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新业务也只能无奈地趋于萎缩,成为企业的包袱。 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有些管理者往往会强调原有核心业务所处的行业竞争激烈、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行业处于衰退等客观因素,采取“专注”战略的风险极高。殊不知,只有“夕阳”的产品,没有“夕阳”的产业,只要人们的需求还存在,符合该需求的产业也将存在,真正衰退直至消亡的产业少之又少,千万不要“喜新厌旧”。此外,还有些人会提出核心业务所处的市场规模太小,难以支持企业规模的扩张。其实,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足以让一家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大部分中国企业目前业务规模不大、尚未处于全球行业领导地位的阶段,更应当脚踏实地做好做强核心业务。在尚未做好做强核心业务的前提之下,任何盲目的多元化经营都是一种本末倒置,更表明了企业缺乏一种勇于直面挑战的信心与雄心,也就很难成为一流的优秀企

业。 就企业运作而言,企业一般分成投资型企业(投资为主、生产为辅)和经营型企业(生产为主、投资为辅)。纵观世界500强企业,除个别投资型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从事产业竞争的企业都是依靠其强大的核心业务发家、发展,直至领导整个行业。如沃尔玛的连锁超市、英特尔的芯片、微软的操作系统等等。 从核心业务盈利已经成为西方企业取得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具体上说,即在明确界定的核心业务上积累市场力量,其核心业务不仅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成功扩张最可行的基础。而那些偏离核心业务进行大规模扩张的企业往往难以取得成功。近期,关于中国大型上市公司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共有十家企业在过去的六年里其平均业务收入及利润增长都超过十三个百分点,而这十家公司都是“专注"于经营其核心业务,同时努力拓展与核心业务相关的业务领域,以此利用和加强核心业务的竞争优势,最终成为各自核心业务领域的行业领导者。 可见,中国企业应当首先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一般不超过两个),并专注核心业务的经营,集中资源加大投入,培育核心业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业务流程重组等管理变革切实提高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努力促进核心业务的规模扩张。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基础之上,适机进入与之相关的关键业务领域,以此进一步强化原有的核心业务。 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的战略方向,中国企业可以考虑以下三种具体的战略途径

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新型代表

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新型代表 一、引言 核心企业的概念伴随着供应链管理而受到重视。一段时间以来,对供应链的研究立足于成员企业运营视角,核心企业被作为供应链构建中理所当然的主体而存在。由何种类型的企业来扮演核心企业的角色,决定着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是理解和认识供应链的基本问题。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原本从属于生产、销售领域的一些职能逐步独立出来,并且发展壮大,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职能范围不断扩大,在供应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流企业正是这些崛起的新势力当中最为突出的,它打破了供应链中原有势力的平衡,向原来的核心企业发起了挑战,一轮新的权力分配已经开始。可以预见,一种新型的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即将出现。 二、核心企业的作用和担当者 1. 核心企业的作用 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由此以来,核心企业天然地被假定为供应链的主体,在供应链竞争中,核心企业将承载供应链组织者与协调者的功能,他们选择供应链成员伙伴,协调供应链网络中不同企业的行为,挖掘供应链潜力并实现集成优势,可以说,没有核心企业的作用,供应链竞争难以维系。 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银行、政府等等,并且对资金流的控制有较为完善的机制,在这方面核心企业的作用不显著,而在信息流与物流的控制方面,核心企业的作用比较突出: (1)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 来自下游的需求信息和来自上游的供给信息都将汇总到核心企业。核心企业经过处理生成各类信息再传送到供应链的相关节点。由于供应链的运作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链上的信息交换质量,要想通过信息共享达到物流顺畅、产品增值的目的,就必须提高供应链上的信息传递质量,在这方面,核心企业至关重要。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 供应物流从各个供应商流向核心企业,销售物流从核心企业流向各个用户,这就形成了以核心企业为集散中心的物料流。在这里,核心企业扮演了对物流集散、配送进行“调度”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和核心竞争力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和核心竞争力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IT系统对银行业的重要性,大致可以用指南针之于航海的重要性来相比.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国际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以电子化的会计和结算系统;二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电子化交易处理系统,当时开始把存贷款、结算和中间业务做入核心业务系统;三是金融IT技术的创新,使得目前流行着以实现全行“一本帐”,包含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资本配臵等内容的全新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处于急剧变迁进程中的中国银行业,其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引进也是方兴未艾,目前除了四大国有银行均建成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之外,主要股份制银行甚至保险公司也在尝试引入该系统。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构成可以用下属框图简单示意。 时至近日,对于什么是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国内银行业也有一个缓慢变迁的过程,这大体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核心业务系统=“自动的”会计系统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被视作电子化或者信息化的会计系统,以为该系统只是从手工记帐到

更为便捷的会计体系的变动,可以使得每天交易终了的批处理更快捷可靠。目前,如果一家银行已经完成了数据集中,但却未在其之上运用商业智能技术进行应用组群的开发,那么这种核心业务系统实际发挥的效能,不会好于会计系统的信息化,这是十分狭义和被动的“一本帐”概念。 第二阶段:核心业务系统=“自动的”交易系统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被视为交易处理系统,认为该系统不过是自动生成的、强制留痕的数据系统,可以便于银行进行交易过程的监控。这种对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认识仍未能覆盖交易前、中、后三个环节的流程设计,而仅仅关注了交易过程这一个环节。 第三阶段:核心业务系统=“一本帐”+“一个中心” 所谓一本帐,是从银行战略管理视角,借助核心业务系统从财务、风险、产品和服务等对本银行有全方位的把握;所谓一个中心,是从金融服务视角,进行市场细分、产品设计和营销创新。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被视为客户为中心的,集成了交易处理、产品创新、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和资本配臵等多种应用组群的系统,被视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第三种对核心业务系统的理解,更能发挥金融技术对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如果探究近年来金融业大变革背后的动力是什么?答案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推广。据统计,近五年来95%的金融创新实现都是来自于信息技术,使得以大致胜的法则正在被改写为以快致胜,以新致胜。为了简洁地勾勒出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作用,我们列出以下一些形象化的等式。 1、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信息分层理论+打造核心竞争力 银行核心业务建设可以分为自行开发、局部或整体引进以及外包等多种选择,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自身的现实需求,找出最佳性价比方案。J.P.摩根根据对美国银行业的分析表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可分为M1-M2-M3三层构架,M1层是指计算机系统的系统软硬件以及银行专用机具;M2层主要由应用软件和人机接口组成;M3层主要包括业务流程重组、策略规划、应用系统集成和系统维护。其中,银行在核心业务系统方面的投入主要是对M1和M2层的投资,能够快速提升银行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则集中在M3层次,在前两个层次的投入收获一般仅仅表现为全行的技术培训。因此,除了大型银行之外,中小型银行也许可以考虑M1、M2层外包,集中精力建设M3层,才能获得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佳性价比,并使得本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构建在未来更具有充分的可塑空间。 2、核心竞争力=核心业务系统+人力资源+组织体系 核心竞争力被定义为企业不可替代的能力,由于金融信息技术在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人力资源和组织体系一起被称为核心竞争力的金三角。理论上狭义的IT部门仅仅负责金融基础设施,广义的IT部门并不独立存在,但遍布于中台和前台,有效的金融信息技术必然意味着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战略和组织架构的改变,尤其是总分行之间关系的转变(核心是分行成为成本控制和营销中心,总行成为决策和利润中心);以及人力资源构成的转变(更多地引入金融技术人才和法律人才等。) 3、产品服务创新=借助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从以帐户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竞争活动中,信息化一直作为后台支持存在,几乎没有直接接触客户和市场的机会,因此在部分业务部门人员眼中,核心业务系统的投入是花钱而不是赚钱。数据集中后的银行还面临着数据中心与总、分行,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应用软件开发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试图满足所有客户所有需求的银行是不存在的。只有依赖数据集中,计算产品、客户的利润贡献度,以及对机构、渠道、客户经理的利润贡献或成本进行财务分析,才能确定应该提供和放弃的金融服务,应该争取和放弃的细分市场,以及应该采取的服务姿

企业发展动力: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发展动力: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一般是指激发有机体努力追求某一既定目标的行为,其实质是通过把需要、内驱力、目标3个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衔接起来,使有机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去努力达到目标的整个过程。 有激励就必须有约束,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约束机制,这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管理是企业的核心问题,而激励(包括起反向激励作用的约束)又是管理的核心问题。组织行为学有一个著名的公式:绩效=F(能力激励)。大意是说,绩效是能力和激励的合成量,两个能力相同的人,他们的绩效高低取决于激励水平。 总的来看,可以将迄今为止人们对激励约束方法(或因素)的认识和应用概括为以下5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着重把“惩罚与奖赏”作为激励约束方法;第二阶段,着重把“工作设计和参与管理”作为激励约束方法;第三阶段,着重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激励约束方法;第四阶段,着重把“组织气氛和企业文化”作为激励约束方法;第五阶段,进入综合化、系统化的“现代企业激励理论”阶段。 在现代企业,随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实质上成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委托人代理人两者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委托人必须设计出一个代理人能够接受的契约,使得代理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效用的最大化,也就形成了现代企业激励理论中产权激励和竞争激励的两条主线。 因为解决企业激励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企业绩效问题,反过来看,企业绩效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是企业激励问题的解决。 现代企业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已经证明,企业的绩效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简要来说,首先,产权安排决定公司治理结构。其次,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着企业家的素质(能力)高低和努力程度。其三,企业家的素质(能力)和努力水平决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水平,并通过这两者同时影响企业的营运,进而通过企业的营运决定企业的绩效。其四,市场结构对企业绩效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最终,企业绩效由企业营运和市场结构共同决定。 因此,企业绩效决定的主要因素、环节及其流程也就是企业激励(约束)所应切入的主要因素、环节及流程。从这一视角看,现代企业激励理论自然应是以产权激励(约束)和(市场)竞争激励(约束)为基石,包括多种物质激励(约束)和精神激励(约束)手段和综合化、系统化的企业激励理论。 根据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企业通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就我国企业如何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实行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的奖酬制度,建立健全奖酬制度激励约束机制 岗位工资制实施的一般做法主要是:(1)在企业内按工作性质、责任大小、能力高低等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岗位,同一种岗位类型再划分为不同的岗级,不同的岗位、岗

论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理念-企业核心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论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理念及企业核心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讲,确立本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理念及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发展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不断地对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进行实践、宣传与规范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文化宣传上,企业可以通过广播、字报、标语等形式进行文化的宣传,让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每位员工心中,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目前,很多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杂志、期刊、网页等形式,将企业文化向外界宣传,从而让更多人对企业文化进行了解并对企业产生信任与支持。当外界对企业进行充分了解时,可以使企业的知名度有效的提高。与此同时,企业还要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完善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使得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一、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原则。企业在对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进行建设时,要坚决坚持以人为本,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考虑到企业中的员工,维护员工的利益,尊重员工的权利,关心员工的生活,让员工深切的感受到企业主人翁的效果,使员工成为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建设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与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员工应有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并不断地对企业员工进行培养。 二、在经济与知识发展的今天,对企业的发展要求更高,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取决于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而企业的竞

争力在于企业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否有能力对战略目标进行不间断地创新,也在于企业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企业应该根据现实的人才结构与人力资源状况,科学且合理的进行现有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引进,制定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与目标,使得企业中的员工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确保人力资源能够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三、企业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与激发出来,不断地组织员工进行新知识培训与学习,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让企业中的员工充分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四、充分发挥领导者的领袖作用。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来讲,其实就是企业价值体系以及精神底蕴的自我塑造过程,是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企业领导者,是企业中的主要领军人物,这一部分人物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完成自己的使命,担负起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的精神领袖的重任。他们不仅要作为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的组织人物、设计人物、创新人物、领导人物,还要不断地对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进行倡导,并要忠实于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以身作则,将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的落实。领导人员的带头作用,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落实的有效措施之一,起到有效的标靶作用。 五、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与管理制度的有机结合。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此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理念逐渐社会化的渐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是企业文化

中联银行核心业务系统

中联银行核心业务系统 -- 适应国情与国际接轨 系统综述 VisionBanking Core凝聚着中联集团十余年来为国内外金融业开发核心业务系统、实施解决方案的经验,并随着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不断地自我创新和完善。 在VisionBanking Core十几年间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不变总体指导思想是:借助最先进的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吸收国内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设计、开发适合银行自身特点、符合国际惯例和未来发展方向、功能完善、易学易用、扩充灵活、安全可靠的银行综合业务网络系统。 中联公司认真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在总结十余年银行应用系统集成经验的基础上,吸纳国外银行应用系统中先进的设计理念,推出了与国际完全接轨的最新银行核心业务系统VisionBanking Core,全面支持了银行业务向产品化经营的转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在VisionBanking Core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中,中联公司不仅采用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软件/硬件技术和思想,更将国内、国际先进的银行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应用到了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之中,采用先进的C-S-S三层体系结构,加固了系统的核心,全面整合了银行的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拓展了新的服务品种,整合了银行的业务服务渠道,使得新服务的出现有更广泛、更畅通的渠道、更灵活快速的应用开发来实现;同时深化了“大会计”、“以客户为中心”、“综合柜员制”等成熟的设计思想,实现了集中核算、集中稽核、集中结算、集约经营的目标,从而提高了计算机在银行系统中的应用水平,提高了计算机在银行系统中的作用,使初期的记帐报帐工具转化为推动银行改革、带动银行业务发展、完善银行管理的科技动力,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VisionBanking Core的系统实现原则满足了银行业务系统所要求的:先进性、实时性、可靠性、完整性、安全性、网络化、开放性、易扩展性、易维护性、易移植性。 中联银行业务IT系统结构图 中联集团银行业务系统的总体架构不局限于核心业务系统,更是全面的银行业务系统的解决方案。

供应链集团公司及其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通过商业模式与供应链服务创新,可以改变、优化供应链的组合结构、运作方式和利益分配关系,在帮助供应链企业增强盈利和抗风险能力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市场空间和独特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还方兴未艾,之前业界在这个领域中更多的是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角度进行研究,从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的视角进行探讨的并不多。近年来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专业性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不断涌现,像UPS、联合利丰、怡亚通、年富等企业的创新实践正在改变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并推动该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如何在全球化产业分工、横向整合等大背景下,结合国情,在参与产业链分工,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中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供应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作为公司的战略基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并能长期为用户创造特殊价值

的技术或技能。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供应链时代,供应链成为跨企业整合所有商业活动的管理集成,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供应链的竞争。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规划、管理生产及流通过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使供应链节点上的相关企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客户价值。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分工与协作、共生共赢,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和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率信息交换,以达到总成本领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最好的目的。这种管理思维,已经在国内外许多企业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效益。 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将运输成本下降5%-15%,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费用下降10%-25%;采用供应链技术,可以使中型企业的增值生产率提高10%以上,绩优企业的资产运营绩效提高15%—20%;缩短企业订单处理周期,可以使平均订单处理周期缩短25%-35%;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可以下降10%-30%;北美和西欧的经验数字表明,供应链管理和物流外包可以使现金周期分别缩短19.6%和26.7%;可使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订单处理周期缩短25%—35%。

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改

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精髓,只有不断地创新,系统地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适应,不断发展和壮大,对民营企业来讲,创新是不断进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着力在产权体制、管理机制、产品体系、人才、品牌、环境创新六方面下功夫,共同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产权体制管理机制产品体系人才品牌环境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精髓,只有不断地创新,系统地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适应,不断发展和壮大,对民营企业来讲,创新是不断进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是产权体制创新。民营企业大都是靠家庭合伙制形式,靠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率先致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规模扩张和发展,必须在产权体制上不断创新,走出家庭单一筹资模式,严格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股份制改造,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实行量化和人格化,明晰产权,并积极吸纳新股,引进外部资金入围,推进企业股份化的战略改组,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

上实现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然后再向企业集团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使产权体制在内涵上发生质的变化,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要立足市场,不等不靠,主动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是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适应新的产权体制的必然产物,要组织更大规模的产业化运作,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要从粗放型的家长式管理向集约型的理性化管理转变,要从单一的家庭工厂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集团式管理转变,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要充分利用各种管理资源,按照市场法则实行管理创新,首先是加强信息管理,立足网络信息的优势,建立自己的网站,快速搜集本行业信息,构建新的信息平台,其次是加强战略管理,根据管理信息,立足国际、国内市场,重新调整战略方向和目标;再次是加强竞争性的应变能力,采取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机构方面,要突破单一的垂直管理模式,推出事业部制的扁平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实行“适度集权,充分授权,有效监控,良性互动”的原则,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半径,提高管理效率;人力资源方面,要定编、定岗、定责、定人,整治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现象,对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可从社会上聘请一些专业人才担任独立的董事、监事,有效地帮助企业克服长期家庭式管理带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