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冷溶

2006年07月24日08:44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最近,由中宣部组织编

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

本》一书出版了。结合对这

本书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

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

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

展观的重大理论。胡锦涛同Array志强调指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具体工作中”。

做好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是怎样提出来的?它与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它提出的重大意义?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对于正确、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做好武装全党、统一思想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科学发展观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它与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基本矛

盾的学说,人民群众的观点,批判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观点,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以及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思想的全部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来源。列宁领导俄国进行了7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几乎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重大问题。这些思想尽管是初步的,但对于后人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毛泽东同志借鉴苏联发展经验和教训,提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他认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没有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所以,他特别强调这两个方面。这些重要观点,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来源。

应该强调,科学发展观更主要的,是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理论思路、基本概念、丰富内涵和语言表述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实现温饱阶段的实践中形成的发展思想。在这一阶段,我们党提出并牢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战略布局。

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全党全国上下对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具有这样的热情和执著的追求,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中国发展成功的第一位原因。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的鲜明和坚定态度,我们党才真正牢固树立起了这个认识。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并没有忽视全面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就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说,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上,许多全面发展的思想和战略,最早都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比如,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提出沿海和内地发展“两个大局”的思想。他在晚年特别强调,要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避免两极分化,缩小地区间的差别,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他说,“分配问题大得很”,“要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出,要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他高度重视保护环境问题,认为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建设一样,“都很重要”。他是我们党最早认识到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领导人之一,主张“限制人口增长应该立法”。他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并每年坚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邓小平文选》只收入了两个题词,一个是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一个是关于植树造林的,都是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在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中,经常使用“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这样的概念,比如“持续”在《邓小平年谱》中就出现过17次。

应该承认,当时我们讲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经济。这样讲,主要是基于我们党刚刚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又处于解决温饱阶段,突出矛盾是首先解决老百姓的基本生存问题。

现在,有些同志讲科学发展观讲得不全面,不客观,认为是从过去的“以物为本”转到“以人为本”,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为全面发展。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党从来是讲以人为本的,只不过没有用这个概念而已。邓小平同志历来强调,要以人民群众是否高兴、满意、拥护、赞成,作为衡量改革成功的标准,要求把发展的成果落实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去。那种认为“现在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全面发展”的说法更不妥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在相当长历史时期,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直到今天,我们讲科学发展观,第一条讲的还是这个。现在有人讲,邓小平同志讲的“小康社会”就是指人均800美元。这也是不对的,是没有好好读他的著作。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一篇是1983年他视察江苏时的讲话。他讲了“小康社会”六方面特征,包括保障人民的吃穿用,住房,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精神面貌,社会治安等。这就是全面发展的概念。我们必须全面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

第二阶段,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

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即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阶段形成的发展思想。这一阶段,我们党开始强调并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形成一系列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并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明显感到,他讲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全面发展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强调实现全面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吸取了80年代在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更加强调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样一个重要概念。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纲领,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发展了邓小平同志“两手抓”的思想。他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比如,他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好素质的发展路子。发展要有新思路,核心是要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他提出“两个转变”的思想,即: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增长。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这一时期,党中央还做出一系列关于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如1994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总之,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党越来越认识到并强调了全面发展问题;认识到,在这一发展阶段实现的小康,其特点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即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应该说,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概念,在这个时期已经提出来了。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做了充分理论准备。

第三阶段,是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思想。这一阶段,我们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针对发展的

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的情况,及时、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突出,即“五个统筹”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90年代已经开始认识到。2003年初“非典”的发生,使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有了紧迫感。

“非典”主要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即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这在卫生事业落后这个最薄弱环节上突出表现出来。另一个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事业落后突出反映在农村,“非典”控制的难度也主要在农村。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总结抗击“非典”工作的讲话中说得很清楚,他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的九方面工作中,第一个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第二个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

“五个统筹”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的问题,最早认识到并提出解决措施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在1994年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然后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11月我国加入WTO以后,我们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矛盾的认识也加深了;“非典”的发生,又使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城乡发展的矛盾有了切身体会。这样,就对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都有了认识。所以,对全面发展的认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随着实践发展,一个一个逐渐深化的。现在,发展不平衡已经不是个别领域的现象,而是成为影响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也就需要从战略全局高度来思考和解决。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飞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一飞跃的标志,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概念的提出。

“非典”刚发生时,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视察,讲了这样一段话,“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其中的新话,是一个“观”字,这个“观”字很重要。所谓“观”,就是对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认识。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这说明,此时胡锦涛同志已开始从全局战略高度思考发展问题。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概念。随后,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同志对这一概念做了阐述,增加了“以人为本”的提法,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完整表述。以后,他在200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4年3月全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等一系列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做了系统全面的阐发。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面体现并进一步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就这样逐渐成熟地提了出来。

通过上述回顾,可以清晰看出,我们党的发展思想,正如《读本》所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每一阶段的认识,是与当时在实践中面对的问题相联系的。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前人的探索和思想,又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2)

冷溶

2006年07月24日08:4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二、科学发展观第一次

形成了我们党系统的马克

思主义发展理论,实现了在

发展问题上的认识飞跃,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

从以上看,每一代马克

思主义者,都提出了关于发

展的重要思想,内容十分丰

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概括,

使我们对发展问题形成了总

的认识和看法。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都有过论述,但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总概念,提出“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并把它们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读本》指出,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

这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这一理论的总范畴和总概念。它揭示了这一理论的本质规律。有了这样一个总范畴和总概念,才可能把一些零散的认识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这个概念的提出意义十分重大,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飞跃的标志,也是这一理论形成的标志。

第二,“以人为本”是这一理论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地提出“以人为本”,并把它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问题。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明确了发展与“人”的关系,强调发展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而不是“物”。二是这里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强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全面的和不断发展的,进一步把人民群众现阶段的需求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和目标统一起来。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作了更全面、更深刻的阐释,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要求。

第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涉及有关发展的各方面,第一次使我们对发展的要求从整体上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胡锦涛同志做了完整阐释。他说,“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这三个概念与“以人为本”相联系,构

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全部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统一,是这一理论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怎样做到又快又好发展,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一直集中体现在经济建设同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关系上。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对此都有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更加清楚、明确了。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经济发展更加持续、快速、健康,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思想统一起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第五,科学发展观从哲学高度升华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它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也从发展观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阐发,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我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发展实践的过程,也是我们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经济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在政治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民主、法制基础上的发展观。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决策要通过民主的程序来实现,发展要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对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社会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实现社会和谐首先要做到科学发展。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它的产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从发展的角度,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需要从各方面加以阐发。这里,着重从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非典”的启示,但还有更为深刻的必然原因。它是与党中央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相联系提出来的。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胡锦涛同志在提出和阐述这个重大概念时,联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这不是偶然的。这一点,从随后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关系上看得更加清楚。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被正式写入党的文件和会议公报中的。

那么,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十四大以后,我们开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结这十几年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两方面结论:

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好的,既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整个社会充满了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根本所在。这一点,如果和世界上同样

搞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发展中大国相比较,看得更加清楚。就是西方的政治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当初普遍怀疑这条道路能否成功,预言很快会失败、出现动乱的声音,现在大大减少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能够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我们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道路,一定要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决不能怀疑和动摇。

第二,也要看到,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这里既有市场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市场经济固有缺陷带来的问题等。

关于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深刻分析。他们指出,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以及资本积累规律等,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有它的优点,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效率高,有活力。另一方面,也存在明显缺陷,即带有盲目性、无序性等,如不加以限制,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两极分化,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们对市场经济两方面的情况逐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反映了这样一种认识。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次全会文件起草时,在党中央集中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在系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为今后如何搞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方针。

(二)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充分发挥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实际上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优势,又有效克服其固有缺陷,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现在,世界上搞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都面临着相同问题,但都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出路。那么,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这个特殊本领就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3)

冷溶

2006年07月24日08:4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对市场经济的缺陷,

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一定

认识,想了一些办法。但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资

本主义自身解决不了这

个问题。

回顾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历史,资本主

义国家几乎都遵循了相

同规律。在发展初期,运用自由市场经济焕发出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获得了经济高速发展。但很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端的一面就暴露出来,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国内资源枯竭、市场饱和、环境污染、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发动战争,对外掠夺资源,强占市场,转嫁国内社会矛盾,从而给人类社会和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些办法,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控制市场经济的宏观和微观的经济理论,使它们的市场调控能力有所加强。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已经解决了市场经济的缺陷。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爆发像过去那样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没有发动新的世界大战,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掠夺世界的方式和途径有所变化,主要是通过先发优势,通过它们掌握的金融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在世界上建立了有利于自己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来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成了列宁所说的巨大“食利国”集团。它们现在主要不是通过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方式(必要时也发动局部战争),而主要是通过这种“游戏规则”来攫取财富,把国内矛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矛盾。其结果,是造成南北差距越拉越大。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它们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矛盾转嫁到全世界,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

展中的大国,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怎样发展起来,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

所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始终是一个充满痛苦、战争、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不能解决市场经济的缺陷的问题,不在于它们是否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使它们即使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克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社会主义,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关于这一点,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都有明确论述。

邓小平同志在晚年说了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很发人深省、很需要阐发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

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更有许多深刻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强调充分看到市场的优点,并不是说市场是全面的、万能的,市场也有其自身的明显弱点和局限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发挥计划调节的优势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把宏观经济的平衡搞好,以保证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在那些市场调节力所不及的若干环节中,也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同时,还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他一再强调,要“善于把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克服市场缺陷。

胡锦涛同志在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更加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做到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克服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发展得还不够充分、成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缺陷也显露出来。对市场经济的缺陷,我们要

始终高度重视。《读本》指出,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能否做到这一点,是中国市场经济能否成功的关键。鉴于市场经济固有缺陷的特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正好可以对付它们。比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没有私利,也不允许形成大的利益集团而为其所左右;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是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所以,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医治市场经济固有缺陷的“一剂良药”。十几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清楚告诉我们:越是搞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盲目性;越要提倡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越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强调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越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做到集中统一。

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特别是要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微观经济学理论,并拿出一整套具体的措施办法来解决,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好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理念,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首先应该从这样的政治高度上来深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角度,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如果我们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更为长远的历史过程看,则还有更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历史尽管是由有意识的人来推动的,但也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很高的程度、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相当成熟的基础上,才能为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所代替。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的成功,并不能一下子改变生产力落后的事实,不能超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实践证明,我们可以跨越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的“卡夫丁峡谷”,但不可能跨越生产力发展的“卡夫丁峡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吸取了前苏联搞社会主义的严重教训,更主要是经过自己几十年曲折艰辛的探索,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才终于认识到的。邓小平同志曾说:苏联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在也吹不起牛来。“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们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思考”。而他重新思考后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来,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经济,搞市场经济。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后来苏联解体的严重教训,使党中央终于在1992年下了这个决心,并且统一了全党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探索。第一阶段,从1917年列宁在俄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到1992年,主要是探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条件下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开始,探索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第一阶段的后十几年,邓小平同志已经开始了新尝试,可以看作是一个有意识向第二阶段过渡、并最终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的至关重要、意义重大的时期。

这两个阶段的探索,都是马克思不曾讲过的,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尝试。第一阶段的探索,曾经创造过许多辉煌,但教训也是深刻的。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着第二阶段的探索。在这一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已经深化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一次回答,主要是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入手,进行的全面回答;而科学发展观则是从发展的角度入手,进行的又一次全面回答。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路上,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现在,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的探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能否克服它们,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更关系到这条新道路的探索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现在,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找到了解决的根本办法,使我们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

当初,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看到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弊端,为人类社会指出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出的方向和原则,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同志的事业,在这一开创性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条道路上的继续。它的提出,使我们进一步的成功探索有了更加坚强有力的保证。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句话,不仅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这样的时间意义上说的,也应该理解为,由于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这样的新认识上说的。我们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理解这句话,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更加坚定、更加努力,也更加清醒、更加自觉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quote]相关知识点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真理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 1.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是能够为人 们所感觉、所认识的,是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理论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坚持了可知论, 反对了形而上学。实践上则要求人们从“客观实在”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这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思想保证。 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意义。(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正确的理论指导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实践和认 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4.真理和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价值原则指人类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相关知识点2: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题号: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讲的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讲的是工作方向问题。()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4 社会组织仅仅指社会上的一切组织。()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5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以市场竞争来提高服务效能。() 标准答案:正确 题号: 6 财政支出结构的转型要做到“两降五增”,“两降”即降低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的比重、降低财政支出中文化建设费的比重。()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7 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八个统筹”的思想,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城乡统筹,被置于“八个统筹”的第一位。() 标准答案:正确 题号: 8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除了需要国家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还需要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帮助机制,但帮助的重点应建立在利益互补的市场运作基础之上。 标准答案:正确 题号: 9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标准答案:正确 题号: 10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动力和智力支持。()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11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完全协调,人民健康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完全适应。()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12 法治政府应是政府从决策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治化轨道,从权力到责任紧密相联,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的政府。()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13

科学发展观练习题

科学发展观 单项选择题: 1、十六大以后提出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理论命题,中心内容是() A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B和平与发展 C经济建设为中心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用经济系数来看,警戒线是() A0.1 B0.2 C0.3 D0.4 3、()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A经济发展B人民富裕 C和谐发展D和平建设 4、()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问题,实际上也成为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 A 和平发展B经济发展 C经济建设D改革发展 5、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发展定位在()上,为大政方针、各种政策的制定,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A早期B初级阶段 C中级阶段D高级阶段 6、()是强国富民的根本,也体现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优势。 A发展B建设 C经济D民主

7、人类的政治走到今天,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 A一党执政B依法治国 C民主政治D政党政治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经历了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过程。这表明() A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9、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科教兴国B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C发展D发展战略 10、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B坚持以人为本 C实现人的全面发展D实现可持续发展 1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 A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五个统筹 12、从实现我国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来看,我们正面临() A由总体达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转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只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能激发百姓热情,又能让百姓切实受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关键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 一、《若干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作出了进一步部署,提出要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这就从国家根本大法的角度明确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方针。非公有制经济从“允许存在”到“必要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到“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的每一次解放、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理论上的每一次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不断地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测试题答案

乐山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测试题 (答案) 一、填空题(24分) 1、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体体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础的范畴之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四个方面的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深刻总结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5、“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实现科学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是: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学发展。 8、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二、单项选择题(20分) 1、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D)。 A.发展战略 B.发展道路 C.发展模式 D.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C )。 A.改革 B.环保 C.发展 D.节能 3、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C ) A. 农民 B. 税费改革制度 C.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D. 农产品市场体系 4、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B )。 A.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实现可持续发展 5、下列决策理念中,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的是(C )。 A.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兼顾的理念。 B.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主动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善于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 C.严格决策责任追究,在解决人们生产生活困难的决策上不能允许失误。 D.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当原有的信念、信仰、价值体系失灵的时候,建立起新的信念、信仰和价值体系。 6、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A )。 A.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是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素。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进和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是更新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工作理念上体现人文思想,在工作内涵上体现人文精神,在工作方式上体现人文关怀。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从模式化、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力求体现个性特点和人文理念,不断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从注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防范意识转变为更加注重使命意识,积极争取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性;从习惯于搞宣传战役,追求轰动效应转变为追求常态和长效机制,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不断增强影响力和渗透力。要树立协调发展观念,充分发挥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作用,各展所长,各展所能,加强配合,形成合力。要跳出宣传抓宣传,立足全局抓宣传,广泛调动各地各部门的宣传力量,形成大宣传格局。加强各区域之间的互动协调和联动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要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增强其辐射力和带动力;条件较差的地区要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抓起,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要树立统筹兼顾的观念,既要加强正面引导,又要提高宣传艺术;既要加强对内宣传,又要强化对外宣传;既要繁荣城镇文化,又要强化农村文化;既要发展文化事业,又要发展文化产业;既要发展大众文化,又要打造精品文化。坚持以更加开放、包容和灵活的理念来谋划、把握和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力求使整个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是拓展功能。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作用。要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动融入到经济建设之中,更好地为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展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党中央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新世纪特别是头20年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对于巩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但更需要

质量和效益。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走弯路或走邪路。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牧业、旅游业、藏医药业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牧业和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二是加大投资规模,铸就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目前,西藏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的拉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援藏省市和社会民间投资,改善城市面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世贸组织的要求,运用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降低从事技术开发、技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练习题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正确答案。) 1、( 150 )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D.十九大 2、( 151 )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十七大 B.十六届三中全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3、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是( 153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4、( 152 )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A.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 155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6、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 157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161 )。 A.无产阶级专政 B.党的领导 C.以法治国 D.人民当家作主 8、( 162 )是兴国之魂。 A.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9、科学发展观强调,( 165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建设生态文明 B.建设和谐社会C.建设文化强国 D.建设民主政治 10、科学发展观强调,( 166 )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A.执政能力建设 B.党的制度建设C.传统文化建设 D.依法行政建设 11、以人为本就是以( 153 )的根本利益为本。 A、全体公民 B、最广大人民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7分) 1. 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 A. 发展战略 B. 发展道路 C. 发展模式 D. 发展观【D】 2.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 科教兴国 B. 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C. 发展 D. 发展战略【C】 3.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 速度至关重要 B. 以人为本 C. 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D. 全面、协调、可持续【C】 4.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 A. 农民 B. 税费改革制度 C.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D. 农产品市场体系【C】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B. 坚持以人为本 C.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 实现可持续发展【B】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 A. 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B. 坚持以人为本 C.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 坚持五个统筹【A】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

A.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 坚持以人为本 C.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C】 8. 2004年宪法新增内容中最重要的是 A. 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 B.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C.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D. 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C】 9. 2004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行政法》 C. 《公务员道德规范和依法行政法》 D.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2004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 A.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B. 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C.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D. 市场经济秩序中的诚信问题【AC】 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 A.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B.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C. 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D.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ABCD】 3.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下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叙述正确的有

科学发展观考试题及答案

科学发展观考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是( ) A.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战线、群众路线 B.统一思想、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D.唯物主义、辩证法、实事求是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 ) A.群众路线 B.实事求是 C.“三个代表" D.科学发展观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 ) A.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D.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5.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 ) 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睦邻友好 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土地改革、保护民族工商业、武装斗争 6.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A.党的建设 B.发展 C.稳定 D.改革 7.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 A.工人阶级先锋队 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全心全决为人民服务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当今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一边倒”政策 C.“一条线”政策 D.不结盟政策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 A.培育“四有”公民 B.“二为”方向 C.“双百”方针 D.服务现代化建设 10.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区域自治 D.共同繁荣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 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人才强国 D.科教兴国1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班级:xxxx 作者:xxxxx 首先给科学发展观的定性、定位: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 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qualitative, positioning: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party's three generation of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important thoughts on developmen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 theory,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embodied, with Marx Lenin,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s " the important thought is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scientific theory, is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guiding principles, i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adhere to and implement the major strategic thinking. The report pointed ou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 summarizes our country to develop the practice, 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to meet new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原因:形势所迫(国内现状),形势所逼(国际形势)行动自觉(执政理念) 形势所迫?是天灾还是人祸?而资源、环境、灾害其实是直接动因,基本国情便是现实依据。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各种突发性灾害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成绩与问题同时存在。一是在创造和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出现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二是在克服平均主义的同时出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差距问题)三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社会发展相对 滞后的问题。(社会发展问题)[The situation? Is the natural or man-made? Resource, environment, calamity is the direct cause, fundamental national condition is the realistic basis.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profound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 deep adjustment of interest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_1

---------------------------------------------------------------范文最新推荐------------------------------------------------------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找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 1 / 4

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 项目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您对组织工作的评价总体评价您对党支部的评价 工作作风能力素质服务态度公众形象总体评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导读 导入: 新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专家的儿子纪念父亲时曾言:“为国家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为它的每一点痛苦而忧伤,一如每一个眷恋那片土地的人一样。”我想,我们党员和全社会都要学习和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在于作为党员的一种“国家认同感”的构建,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结的生成,使我们有机会、有意识去探寻国家和社会成员之间一种富有意义的关系。 中国改革已经有“邓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指导,17大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思想呢?一个直接的解读就是:在此之前,在“邓理论”和“三个代表”指导已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邓理论”的“发展是硬道理”在实际操作中被解读为“发展生产力是硬道理”,“GDP是硬道理”。仅仅是“三个代表”似乎也不能全面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元化问题,现阶段国家发展如果仅仅抱着这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指导思想一定是不够的。真正让国家领导人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的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国家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在“非典”中“井喷”。“非典”暴露我国发展实践中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并在卫生事业这个薄弱环节上突出表现出来;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卫生事业落后突出反映在农村,“非典”控制难度大也在农村。“非典”疫情的发生,是党中央认识到“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社会发展的现状呼唤一种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在报告文件中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现实需要。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现状一:中国经济增长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这批新的主导产业的快速增长的特点是: 1.作为高增长产业群龙头产业的住宅和汽车产业,近年来其产品的80%至90%由居民个人购买。经济增长具有较为可靠的市场导向基础;大众消费使相关产业能够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2.这批高增长产业中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非国有企业和混合经济企业成为增长的主要力量。 3.以若干龙头产业为先导,相应形成了几个高增长产业群。如汽车高增长产业群、房地产高增长产业群、机械制造高增长产业群、消费品高增长产业群等。 2002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排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我国经济出现新一轮的增长,经济运行态势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持续走高。为新的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毛概复习题集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选题 1.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A. 江泽民 B.毛泽东 C.胡锦涛 D.邓小平 2.科学发展观在()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A.抗击非典疫情 B. 举办世博会 C.汶川地震 D.举办奥运会 3. 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的新认识。” A. 政治问题 B.社会问题 C.外交问题 D.发展问题 4.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5. 以党的()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A. 十七大 B. 十六大 C. 十四大 D.十八大 6.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其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最猛烈、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恐怖主义 B. 国际金融危机 C.经济全球化 D.政治多极化 7.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 经济升级 B.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C.改善投资 D.发展金融 8. 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 科技进步和创新 B.加大投入 C. 科技人才 D.经济环境 9.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经济增长 B. 综合国力增强 C. 文化繁荣 D.保障和改善民生 10.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A. 经济增长型 B.文化繁荣型 C. 政治昌明型 D.环境友好型 11.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A. 改革开放 B.社会建设 C. 文化建设 D.政治建设 12.()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A.推动经济社会发展B推动文化繁荣C建设和谐社会D建设美丽中国 13.()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A以物为本B以人为本C以自然界文本D以经济为本 14.()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A经济全面增长B统筹兼顾C全面协调可持续D党的领导 15.()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A良好生态环境B良好文化氛围C坚实经济基础D人口素质 16.()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A实事求是B依法治国C统筹兼顾D以人为本 17.()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B城镇化C乡村振兴D生态文明 18.()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教案资料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0分) 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C)成果。 A.主要B.建设C.最新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B)。 A.贫困悬殊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C.环境污染 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A.发展B.和谐C.稳定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B)。 A.食品安全B.以人为本C.精神文明 5、(B)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A.突出重点B.统筹兼顾C.平等对待 6、“建设科学发展新港城,增创跨越发展新优势”是连云港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A)。 A.主题B.目标C.措施 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C)为主题。 A.政治B.文化C.发展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 (C)。 A.环境良好B.大家幸福C.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9、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就是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A ) 发展。 A.科学B.飞速C.和平

10、(C)是科学发展的永恒动力。 A.教育发展B.医疗改革C.创新 11、(B)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 A.民主革命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化建设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C)。 A.如何发展B.为谁发展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3、十七大会报告在论述文化建设方面,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B)提出来。 A.国防实力B.国家软实力C.发展动力 14、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C)。 A.全体党员的利益B.公家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5、又好又快发展是(A)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A.科学发展观B.政绩观C.人生观 16、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努力从( A) 的结合上不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A.理论和实践B.内涵和要求C.革命和建设 17、我市实施以港兴市科学发展战略,明确了“一体两翼”建设组合大港的整体布局,一体是指( A )现有港湾,突出枢纽功能,南翼是指规划建设中的埒子口和灌河口港区,北翼是指规划建设中的海头和柘汪港区。 A.墟沟 B.青口 C.燕尾港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来源:安徽事业单位招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17808964.html,/anhui/)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一)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