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检查

心脏检查
心脏检查

第五节心脏检查

心脏的视、触、叩、听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每个医生必须熟练掌握。运用视、触、叩、听等检查方法初步判定有无心脏疾病,判断心脏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程度,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检查的注意事项是:

①一般采取仰卧位或坐位;

②体查时特别是听诊时要求环境安静;查体光线最好是来源于左侧;室温

不低于20℃;

③受检者应充分坦露胸部,绝不可隔着衣服听诊;

④者应全神贯注,按规范的检查手法,一丝不苟地仔细检查;

⑤认真作好记录,以便全面分析。

一、视诊

心脏视诊要点:检查者站在病人右侧,两眼与病人胸廓同高,以便观察心前区异常搏动和隆起;视诊心尖搏动时;视线应与心尖区呈切线位置。

(一)心前区隆起与凹陷正常人心前区与右侧相应部位对称,无异常隆起及凹陷。

异常情况:

①先天性心脏病或儿童时期即患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有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增大时,使正在发育中的左侧前胸壁受压而向外隆起;

②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前区胸壁受挤压而向外膨隆,外观显得饱满;

③鸡胸和漏斗胸,心前区呈隆起或凹陷,提示可能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等。

(二)、心尖搏动心尖主要由左室构成。心脏收缩时,心尖冲击心前区胸壁对应部位,使局部肋间组织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apical impulse)。 1正常心尖搏动位置在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O cm处,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一般明显可见。肥胖者或女性乳房垂悬时不易看见。

2 心尖搏动的改变主要是心尖搏动位置、强弱及范围的改变。

(1)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生理条件下,心尖搏动的位置可因体位改变和体型不同有所变化。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可左移2—3cm;右侧卧位可向右移l.0~2.5cm;小儿、矮胖体型、妊娠时,心脏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外移,可达第4肋间;瘦长型,心脏呈垂直位,心尖搏动向下移,可达第6肋间。

病理条件下,心尖搏动位置可由以下原因发生改变:

1)心脏疾病:

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可稍向上,但不向下移位。

左右室皆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右位心: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即正常心尖搏动的镜相位置。

2)胸部疾病:

①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可将纵隔推向健侧,心尖搏动随之稍向健侧移位;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纵隔向患侧移位,心尖搏动亦随之稍向患侧移动。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如无移位,提示心包纵隔胸膜粘连。

②胸廓或脊柱畸形时,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心尖搏动亦相应移位。

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使腹内压增高,膈位置升高,心脏横位,从而使心尖搏动位置上移。

(2)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变化:

1)生理条件下的变化:胸壁增厚(肥胖、乳房大)或肋间变窄时,心尖搏动减弱,搏动范围也减小;胸壁薄(消瘦、儿童)或肋间增宽时,心尖搏动强,范围也较大。此外,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心搏有力和心率加快,心尖搏动也可增强。

2)病理条件下的变化:

心尖搏动增强:见于左室肥大、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贫血时,心尖搏动增强,范围大于直径2cm,尤其是左室肥大,心尖搏动明显增强。

心尖搏动减弱:心肌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尖搏动减翠;心包积液、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或积气、肺气肿时,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者,称为负性心尖搏动(dimpulse),见于粘连性心包炎;由于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所致。此现象又

称Broadbent征。右室明显肥大时,由于心脏顺钟向转位,左室向后移位,亦可出现负性心尖搏动。

(三)、心前区异常搏动

1.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见于肺动脉高压,有时也可见于正常青年。

2.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见于右室肥大。

3.剑突下搏动: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室肥大,亦可见于腹主动脉瘤。两者鉴别方法是:嘱病人深吸气,如搏动增强则为右室搏动,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或用手指平放于剑突下,指端指向剑突,从剑突下向上后方加压,搏动冲击指尖且吸气时增强,则为右室搏动;如搏动冲击手掌面且吸气时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消瘦或腹壁薄而凹陷者,剑突下搏动可能是正常腹主动脉搏动传导所致,鉴别方法同上。

4.胸骨右缘第2肋间及其邻近部位或胸骨上窝搏动.见于升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弓瘤。

二、触诊

心脏触诊要点:心脏触诊应与视诊密切联系,互相印证。检查者常用右手,以全手掌、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中指和环指并以指腹触诊。检查震颤常用于掌尺侧,检查心尖搏动常用2~4指指腹。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触诊除可进一步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外,尚可判断心尖或心前区的抬举性搏动。心尖区抬举性搏动是指心尖区徐缓、有力的搏动,可使手指尖端抬起且持续至第二心音开始,与此同时心尖搏动范围也增大,为左室肥厚的体征。而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抬举性搏动是右心室肥厚的可靠指征。对视诊所发现的心前区其他异常搏动也可运用触诊进一步确定或鉴别。另外;心尖搏动的触诊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患者结合听诊以确定第一、第二心音或收缩期、舒张期也有重要价值。

(二)、震颤震颤(thrill)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震颤的发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涡流造成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震动传至胸壁所致。发现震颤后应首先确定部位及来源(瓣膜、大血管或间隔缺损),其次确定其处于心动周期中的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最后分析其临床意义。

一般情况下,震颤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病及狭窄性瓣膜病变,而瓣膜关闭不全时,则较少有震颤,仅在房室瓣重度关闭不全时可触及震颤。除右心(三尖瓣及肺动脉瓣)所产生的震颤外,震颤在深呼气后较易触及。临床上凡触及震颤均可认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触诊有震颤者,多数也可听到响亮的杂音。但是,通常触诊对低频振动较敏感,而听诊对高频振动较敏感,对于某些低音调的舒张期杂音(如二尖瓣狭窄),该杂音不响亮或几乎听不到,听诊不够敏感,但触诊时仍可觉察到震颤,需引起注意。兹将不同部位与时相震颤的常见相关病变列于附表

附表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胸骨左缘3-4肋间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心尖区

心尖区

常见病变

主动脉办狭窄

肺动脉办狭窄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二尖办狭窄

重度二尖办关闭不全

(三)、心包摩擦感

多在心前区或胸骨左缘第3、4肋间触及,多呈收缩期和舒张期双相的粗糙摩擦感,以收缩期、前倾体位或呼气末(使心脏靠近胸壁)更为明显。心包摩擦感是由于急性心包炎时心包膜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的振动传至胸壁所致。随渗液的增多,使心包脏层与壁层分离,摩擦感则消失。

三、叩诊

心脏叩诊是用以确定心界,判定心脏大小、形状的一种方法。心脏不含气,叩诊呈绝对浊音(实音)。心左右缘被肺遮盖的部分叩诊呈相对浊音;不被肺遮盖的部分,叩诊仍呈绝对浊音(图3—5—20)。叩心界是指叩诊心相对浊音界,一般不要求叩诊心绝对浊音界,因为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脏叩诊耍领:

1)遵循一定顺序:心脏叩诊的顺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由下而上,由

外向内。左界叩诊的具体方法是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开始(一

般为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外),由外向内叩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用笔

作标记,如此向上逐一肋间叩诊,直至第2肋间。右界叩诊时先叩出肝

上界,于其上一肋间(通常为第4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逐一肋间

向上,至第2肋间分别作标记。用硬尺测量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间的垂

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

2)采取适当手法:心界叩诊的方法与患者的体位有关。病人坐位时,检查

者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平行,与肋间垂直);病人仰卧时,检查者立于

病人右侧,则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垂直(即与肋间平行)。

3)叩诊力度适中根据病人胖瘦采取适当力度叩诊,用力要均匀,过强与过

轻叩诊均不能正确叩出心界大小。

(一)、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左界自第2肋间起向外逐渐形成一外凸弧形,直至第5肋间;右界各肋间几乎与胸骨右缘一致,仅第4肋间稍超过胸骨右缘。以胸骨中线至心浊音界线的垂直距离(cm)表示正常成人心相对浊音界,并标出胸骨中线与左锁骨中线的间距。

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音界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二)、叩诊顺序通常的顺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 处开始,由外向内,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对各肋间叩得的浊音界逐一作出标记,并测量其与胸骨中线间的垂直距离。

(三)、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

心脏左界第2肋间处相当于肺动脉段,第3肋间为左心耳,第4、5肋间为左心室,

(四)、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心脏本身因素

心浊音界大小、形态和位置可由于心脏本身病变

(1)左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左下增大,心腰加深,心界似靴形。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2)右心室增大:轻度增大时仅使绝对浊音界增大,而相对浊音界无明显改变。显著增大时,叩诊心界向左右两侧增大,由于同时有心脏顺钟向转位,因此向左增大较显著,但虽向左却不向下增大;常见于肺心病或单纯二尖办狭窄等。

(3)左、右心室增大,心浊普界向两侧增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称普大型。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等。

(4)左心房及肺动脉扩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浊音界向外扩大,心腰饱满或膨出,心浊音界如梨形,因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又称二尖瓣型心。

(5)主动脉扩张及升主动脉瘤:第1肋间浊音区增宽。

(6)心包积液:心界向两侧扩大,坐位时心浊音界呈三角形(烧杯形),仰卧位时心底部浊音区增宽,这种心浊音界随体位改变而变化是心包积液的特征。2、心外因素

(1)大量胸腔积液、积气时,心界在患侧叩不出,健侧心浊音界向外移。

(2)肺实变、肺肿瘤或纵膈淋巴结肿大时,如与心浊音界重叠,则心界叩不出

(3)肺气肿时,心浊音界变小,甚至叩不出。

(4)大量腹腔积液或腹腔巨大肿瘤,使膈升高,心脏横位,叩诊时心界扩大。

四、听诊

听诊是检查心脏的重要方法,也是较难掌握的方法。心脏听诊常可获得极重要的资料,作为诊断的有力根据,。例如,在心尖部听到典型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二尖瓣狭窄的诊断即可确立。因此,医学生应用心体验,反复实践,逐步掌埠这项临床基本功。

听诊心脏时,环境应安静,医生的思想要高度集中,按照规范的方法,仔细

而认真地听诊。病人多采取仰卧位,医生站在病床的右侧。如在门诊,可采取坐位。为了更好地听清和辨别心音或杂音,有时需让病人改变体位,作深吸气或深呼气,或作适当运动(在病情允许时)。

(一)、心脏瓣膜听诊区心脏瓣膜昕诊区是指心脏各瓣膜开闭时产生的声音传导至体表,听诊最清楚的部位。瓣膜听诊区是根据各瓣膜产生的声音沿血流方向传导到胸壁的不同部位来确定,因而与各瓣膜的解剖位置并不完全一致。传统的心脏瓣膜听诊区为四个瓣膜五个区,它们是:

1.二尖瓣区·位于心尖部,即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稍内侧。如,心脏增大,心尖位置向左或左下移位,通常应选择心尖搏动最强点来听诊。

2.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

3.主动脉瓣区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又称Erb区。

5. 三尖办区:在胸骨下瑞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这些通常的听诊区域是假定心脏结构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设定的,在心脏病的心脏形态和位置发生改变时,需根据心脏形态改变的特点和血流的方向,适当移动听诊部位和扩大听诊范围,对于某些心脏结构异常的心脏病尚可取特定的听诊区域。

(二)、听诊顺序

对于初学者,设定一个听诊顺序,有助于防止遗漏和全面地了解心脏状况。通常的听诊顺序可以从心尖区M:二尖瓣区 A:主动脉瓣区E: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Erb区)P:肺动脉瓣区 T:三尖瓣区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听诊:先听心尖区再听肺动脉瓣区,然后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最后是三尖瓣区。一些临床医师也有从心底部开始依次进行各个瓣膜区的听诊。

(三)、听诊内容

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1.心率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检查时以听诊器在心尖部听取第一心音计数。正常人心率范围为60~100次/min,大多数为70~80次/min,女性稍快。3岁以下儿童多在100次/min以上。老年人多偏慢。成人心率超过100次/min,婴幼儿心率超过150次/min,称为心动过速。心率低于60次/min称为心动过

缓。

2.心律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成人,心律规整,青年和儿童心律稍有不齐,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这种随呼吸出现的心律不齐称为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一般无临床意义。听诊能发现的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过早搏动(简称早搏,premature beat)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lfibrillation);

早搏是指在规则心跳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了次心跳,其后有一较长间歇(代偿间歇),听诊时很容易发现这种节律的失常。如仔细听诊,还可发现提前出现的那一次心跳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而较长间歇后出现的第十个心跳,第一心音则减弱。早搏按其来源可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三种,这在心电图上容易辨认,但在听诊上难以区别。

房颤是由于心房内异位节律点发出异位冲动产生的多个折返所致。听诊特点主要是:

(1)心律绝对不规则;

(2)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3)脉率少于心率,这种脉搏脱漏现象称为脉搏短绌或短绌脉(pulsedeficit)。房颤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3.心音心音有四个;按出现的先后命名为第一心音(S1)、第二心音(S2)、第三心音(S3)和第四心音(S4)。通常只能听到S1和S2,在某些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听到S3。S4一般听不到,如能听到可能为病理性。

(1)第一心音:出现在心室收缩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收缩期)的开始。S1产生机制有许多新的研究和学说,但在临床得到验证和广泛应用的主要是瓣膜起源学说,即由于心室收缩开始,二尖瓣和三尖瓣突然关闭,瓣叶突然紧张引起振动而产生。其他如左室和主动脉因血流冲击产生的室壁和大血管壁的振动;半月瓣两开放,心室肌收缩,心房收缩终末部分,也参与第一心音的形成。

第一心音听诊的特点:

①音调较低(55—58Hz);

②强度较响;

③性质较钝;

④历时较长,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在心尖部最响。

(2)第二心音:标志着心室舒张(舒张期)开始。S2产生机制也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心室舒张开始时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突然关闭引起的瓣膜振动所产生。其他如血流加速和对大血管壁冲击时的振动,心室肌的舒张和乳头肌、腱索的振动也参与S:的形成。

第二心音听诊的特点:

①音调较高(62Hz);

②强度较S1为低;

③性质较S1清脆;

④历时较短(0.08s);

⑤在心尖搏动之后出现,在心底部最响。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区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只有正确区分S1和S2,才能正确判定收缩期和舒张期,确定异常心音或杂音出现的时期以及与S1、S2的时间关系。通常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心音的判断并无困难:

①Sl音调较S2低,时限较长,在心尖区最响;S2时限较短,在心底部较响;

②S1至S2的距离较S2至下一心搏S1的距离短。

但是,在复杂的心律失常时,往往需借助于下列几点进行判别:

①心尖或颈动脉的向外搏动与S1同步或几乎同步,其中利用颈动脉搏动判

别S1更为方便;

②当心尖部听诊难以区分S1和S2时,可先听心底部即肺动脉瓣区和主动脉

瓣区,心底部的S1与S2易于区分,再将听诊器体件逐步移向心尖部,边移边默诵S1、S2节律,进而确定心尖部的Sl和S2。

(3)第三心音:出现在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期之末,距第二心音后约0.12-0.18s。产生原因多认为是由于心室快速充盈的血流自心房冲击室壁,使心室壁、腱索和乳头肌突然紧张、振动所致。

第三心音的听诊特点:

①音调低(<50Hz);

②强度弱;

③性质重浊而低钝,似为S2之回声;

④持续时间短(0.04s);

⑤心尖部及其内上方听诊较清晰;

⑥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清晰,抬高下肢可使增强,坐位或立位时减弱至消失;

⑦一般在呼气末较清楚。S3通常只在儿童和青少年可听见。

(4)第四心音:出现在心室舒张末期,约在第一心音前0.1s(收缩期前)。一般认为S4的产生与心房收缩使房室瓣及其相关结构(瓣膜、瓣环、腱索和乳头肌)突然紧张、振动有关。这种低频低振幅振动通常在病理情况下听到,在心尖部及其内侧较明显,低调、沉浊而弱;

(5)心音强度改变:除了胸壁厚度和肺含气量多少以外,影响心音强度的主要因素还有心室充盈情况与瓣膜位置,瓣膜完整性与活动性,心室收缩力与收缩速率等。

1)第一心音强度改变:

S1增强:S1增强见于

①二尖瓣狭窄,有两个因素使S1增强:其一,心室充盈减少,心室开始收缩时二尖瓣位置低垂,瓣叶经过较长距离到达闭合位置,振动幅度大;其二,由于瓣口狭窄;左室充盈减少,收缩时间缩短,左室内压迅速上升,二尖瓣关闭速度加快,振动较大,使S1增强;若瓣叶显著增厚、僵硬或纤维化、钙化时,瓣膜活动明显减小,则S1反而减弱;

②P-R间期缩短时,左室充盈减少,瓣膜位置低,使S1增强;

③心动过速及心室收缩力加强时,如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舒张期变短,充盈不足,瓣膜在舒张晚期处于低垂状态,S1增强;

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房室分离现象,如心房与心室同时收缩,则Sl极响亮,称为“大炮音”(dan,nonsound)。

S1减弱:S1减弱见于

①二尖瓣关闭不全时,由于瓣膜损害,闭合不严,且由于左室过度充盈,二尖瓣位置较高,活动幅度很小,S1减弱;

②P-R间期延长时,左室充盈过度,瓣膜位置较高;

③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和左心衰竭时心室肌收缩力减弱,S1抵钝。

S1强弱不等:S1强弱不等主要见于心房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第二心音强度改变:影响S2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主动脉、肺动脉内压力,半月瓣的完整性和弹性等。

S2有两个主要成分,即主动脉瓣成分(A2)和肺动脉瓣成分(P2),通常P2在肺动脉瓣听诊区最清晰,A2在主动脉瓣区听诊最清晰。

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A2)增强:由于主动脉内压力增高所致。主要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除A2增强外,常可带有高调金属撞击声。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P2)增强,由于肺动脉内压增高所致。主要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衰竭。伴有左至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使肺循环血量明显增多,肺动脉瓣关闭时受到血流冲击较大和右室流出道血流骤然减速引起的振动也较大,即使尚未发生肺动脉高压,也可听到P2增强。

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A2)减弱:由于主动脉内压力降低所致。主要见于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粘连或钙化。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P2)减弱:由于肺动脉内压力降低所致。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3)第一、第二心音同时改变

S1、S2同时增强:见于心脏活动增强时,如劳动、情绪激动、贫血等。胸壁薄者心音听诊清晰有力,但并非心音增强。

S1、S2同时减弱:见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心肌严重受损和休克等循环衰竭时。心包积液、左侧胸腔大量积液、肺气肿、胸壁水肿等,使心音传导受阻,听诊时S1、S2皆减弱。肥胖者听诊时心音远较消瘦者减低。

2)心音性质改变:心肌严重受损时;第一心音失去原有的低钝性质,而与第二心音相似,且多有心率增快,舒张期缩短,几与收缩期相等,极似钟摆之“小da声”,称为钟摆律(pendull arrhythm)。又因此音调常见于胎儿心音,故又称胎心律(embryocardia)或胎心样心音。钟摆律为一重要的体征,提示病情重笃。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克山病。

3)心音分裂(splitting of heart sounds):正常生理条件下,心室收缩与舒张时两个房室瓣与两个半月瓣的关闭并非绝对同步,三尖瓣较二尖瓣延迟关闭0.02-0.03s,肺动脉瓣迟于主动肺动脉瓣关闭约约0.03s,上述时间差不能被人耳分辨,听诊仍为一个声音。当S1或S2的两个主要成分之间的间距延长,导致听诊闻及其分裂为两个声音即称心音分裂。如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差别增大,在听诊时出现一个心音分成两个部分的现象称为心音分裂。

1)S1分裂:当左、右心室收缩明显不同步时,S1的两个成分相距0.03s 以上时,可出现S1分裂,在心尖或胸骨左下缘可闻及S1分裂。S1的分裂一般并不因呼吸而有变异,常见于心室电或机械活动延迟,使三尖瓣关闭明显迟于二尖瓣。电活动延迟见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机械活动延迟见于肺动脉高压等,由于右心室开始收缩时间晚于左心室、三尖瓣延迟关闭,以致S1分裂。

2)S2分裂:临床上较常见,以肺动脉瓣区明显。见于下列情况:

①生理性分裂(physiologic phtting):由于深吸气时因胸腔负压增加,右心回心血流增加,右室排血时间延长,使肺动脉瓣关闭延迟,如果肺动脉瓣关闭明显迟于主动脉瓣关闭,则可在深吸气末出现S2分裂,尤其在青少年更常见。

②通常分裂(general splitting):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S2分裂,见于某些使右室排血时间延长的情况,如二尖瓣狭窄伴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或见于其他可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的情况,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也可见于左室射血时间缩短,使主动脉瓣关闭时间提前(如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等)。

③固定分裂fixed splitting):指S2分裂不受吸气、呼气的影响,S2分裂的两个成分时距较固定,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时,虽然呼气时右心房回心血量有所减少,但由于存在左房向右房的血液分流,右心血流仍然增加,排血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致S2分裂;当吸气时,回心血流增加,但右房压力暂时性增高同时造成左向右分流稍减,抵消了吸气导致的右心血流增加的改变,因此其S2分裂的时距较固定。

④反常分裂(paradoxical splitting):又称逆分裂(reversed splitting),指主动脉瓣关闭迟于肺动脉瓣,吸气时分裂变窄,呼气时变宽。S2逆分裂是病理性体征,见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另外主动脉瓣狭窄或重度高血压时,左心排血

受阻,排血时间延长使主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也可出现S2反常分裂。

5.额外心音(extra cardiac sound) 指在正常S1、S2之外听到的病理性附加心音,与心脏杂音不同。多数为病理性,大部分出现在S2之后即舒张期,与原有的心音S1、S2构成三音律(triple rhythm),如奔马律、开瓣音和心包叩击

音等;也可出现在S1之后即收缩期,如收缩期喷射音。少数可出现两个附加心

音,则构成四音律(quadruple rhythm)。

(1)舒张期额外心音

1)奔马律(gallop rhythm):系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的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奔马律是心肌严重损害的体征。

按其出现时间的早晚可分三种:

①舒张早期奔马律(protodiastolic gallop):最为常见,是病理性的S3,常伴有心率增快,与S1和S2的间距相仿,听诊音调低、强度弱,又称第三心音奔马律。它与生理性S3的主要区别是S3见于健康人,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在心率不快时易发现,S3与S2的间距近于S1与S2的间距,且在坐位或立位时S3可消失。一般认为S3奔马律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与顺应性减退,以致心室舒张时,血液充盈引起室壁振动。舒张早期奔马律的出现,提示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常见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与心肌病等严重心功能不全时。根据S3奔马律不同来源又可分为左室奔马律与右室奔马律,以左室占多数。听诊部位为左室奔马律在心尖区或其内侧,呼气时响亮;右室奔马律则在剑突下或胸骨左缘第5肋间,吸气时响亮。

②舒张晚期奔马律(late diastolic gallop):又称收缩期前奔马律或房性奔马律,发生于S4出现的时间,为增强的S4。该奔马律的发生与心房收缩有关,是由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或顺应性减退,以致心房为克服心室的充盈阻力而加强收缩所产生的异常心房音。多见于阻力负荷过重起起心室肥厚的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听诊特点为音调较低,强度较弱,距S2较远,较接近S1(在S1前约0.1s),在心尖部稍内侧听诊最清楚。

③重叠型奔马律(summation gallop):为舒张早期和晚期奔马律在快速性心率或房室传导时间延长时在舒张中期重叠出现引起,使此额外音明显增强。当心率较慢时,两种奔马律可没有重叠,则听诊为4个心音,称舒张期四音律,常见于心肌病或心力衰竭。.

2)开瓣音(opening snap):又称二尖瓣开放拍击声,位于第二心音后0.07s,见于二尖瓣狭窄而瓣膜尚柔软时。由于舒张早期血液自高压力的左房迅速流人左室,导致弹性尚好的瓣叶迅速开放后又突然停止,使瓣叶振动引起的拍击样声音。听诊特点为音调高、历时短促而响亮、清脆,呈拍击样,在心尖内侧较清楚。开

瓣音的存在可作为二尖瓣瓣叶弹性及活动尚好的间接指标,是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重要参考条件。

3)心包叩击音(pericardial knock):见于缩窄性心包炎,在S2后约0.09-0.12s出现的中频、较响而短促的额外心音。为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时,由于心包增厚,阻碍心室舒张以致心室在舒张过程中被迫骤然停止,导致室壁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在胸骨左缘最易闻及。

4)肿瘤扑落音(tumor plop):见于心房粘液瘤患者,在心尖或其内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在S2后约0.09-0.12s,出现时间较开瓣音晚,声音类似,但音调较低,且随体位改变。为粘液瘤在舒张期随血流进入左室,撞碰心室壁和瓣膜,瘤蒂柄突然紧张产生振动所致。

(2)收缩期额外心音:心脏在收缩期也可出现额外心音,可分别发生于收缩早、中或晚期,临床意义相对较小。

1)收缩早期喷射音(early systolic eJection sound):又称收缩早期喀喇音(click),为高频爆裂样声音,高调、短促而清脆,紧接于,S1后约·0.05-0.07s,在心底部听诊最清楚。其产生机制为扩大的肺动脉或主动脉在心室射血时动脉壁振动,以及在主、肺动脉阻力增高的情况下半月瓣瓣叶用力开启,或狭窄的瓣叶在开启时突然受限产生振动所致。

按发生部位,收缩早期喷射音可分为肺动脉喷射音和主动脉喷射音。

听诊的共同特点是:

①出现时间紧跟在S1之后;

②音调高而清脆、时间短促;

③在心底部听诊最清楚。

肺动脉喷射音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最响,主动脉喷射音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最响。肺动脉喷射音于呼气时增强,吸气时减弱,这与一般右心产生的额外心音和杂音相反。这是由于吸气时,右室舒张期回心血量增多,使肺动脉瓣位置较高,因而在右室收缩时,瓣膜开放的动作幅度减小,故喷射音减弱。呼气时右室舒张期容量减少,肺动脉瓣位置较低,右室收缩时,压力骤增,肺动脉瓣突然开放的动作幅度大而有力,故喷射音较响。肺动脉瓣喷射音常见于肺动脉高压、轻中度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疾病。

主动脉喷射音与肺动脉喷射音不同,它的响度不受呼吸影响。常见于主动脉

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缩窄、高血压等疾病。

2)收缩中、晚期喀喇音(mid and late systolic click):高调、短促、清脆,如关门落锁的KarTa样声音,在心尖区及其稍内侧最清楚,改变体位从下蹲到直立可使喀喇音在收缩期的较早阶段发生,而下蹲位或持续紧握指掌可使喀喇音发生时间延迟。喀喇音出现在S1后0.08s者称收缩中期喀喇音,0.08s以上者为收缩晚期喀喇音。喀喇音可由房室瓣,多数为二尖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瓣叶突然紧张或其腱索的突然拉紧产生震动所致,这种情况临床上称为二尖瓣脱垂。由于二尖瓣脱垂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液由左室返流至左房,因而部分二尖瓣脱垂患者可同时伴有收缩晚期杂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合并收缩晚期杂音也称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3)医源性额外音:由于心血管病治疗技术的发展,人工器材的置人心脏,可导致额外心音。常见的主要有二种:人工瓣膜音和人工起搏音。

1)人工瓣膜音:在置换人工金属瓣后均可产生瓣膜开关时撞击金属支架所致的金属乐音,音调高、响亮、短促。人工二尖瓣关瓣音在心尖部最响而开瓣音在胸骨左下缘最明显。人工主动脉瓣开瓣音在心底及心尖部均可听到,而关瓣音则仅在心底部闻及。

2)人工起搏音:安置起搏器后有可能出现二种额外音:①起搏音:发生于S1前约0.08~0.12s处,高频、短促、带喀喇音性质。在心尖内侧或胸骨左下缘最清楚。为起搏电极发放的脉冲电流刺激心内膜或心外膜电极附近的神经组织,引起局部肌肉收缩和起搏电极导管在心腔内摆动引起的振动所致。②膈肌音:发生在S1之前,伴上腹部肌肉收缩,为起搏电极发放的脉冲电流刺激膈肌或膈神经引起膈肌收缩所产生。

6.心脏杂音心脏杂音(cardiac murmurs)是指除心音和额外心音之外,由心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产生的异常声音,它的特点是持续时间较长,性质特异,可与心音分开或连续,甚至掩盖心音。由于杂音的不同特性,对某些心脏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1)杂音产生的机制:正常人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呈层流(1uminar flow)状态,不产生声音。虽有少量湍流(turbulent flow),其产生的声音微弱,不会传出血管或心腔之外。如血流加快、管径异常或血粘度改变,则血流由层流变为湍流(骚动血流),进而形成旋涡(vortices),撞击心壁、瓣膜、腱索或大血管壁

使之产生振动,在相应的部位可听到声音即杂音。具体机制如下:

1)血流加速:血流加速可形成旋涡。在一定血管半径、一定粘度条件下,液体从层流变为湍流的速度也是固定的。由此可知,在管径和粘度恒定时,杂音的产生决定于血流速度。血流速度越快,旋涡就越容易产生,杂音也越响,正常血流速度为40cm/s,如达72cm/s以上,即使没有瓣膜病变或血管狭窄,也可产生杂音。正常人剧烈运动后,或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流速度加快,可出现杂音或使原有杂音加强。

2)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液粘稠度对血流旋涡形成有一定作用。血液粘稠度显著增加,血流旋涡较不易形成,发生杂音的倾向减小。如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液稀释,阻力减低,较易发生旋涡而产生杂音。见于中、重度贫血;

3)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由于血流通过狭窄或关闭不全部位产生旋涡而出现杂音,这是形成杂音的常见原因。器质性狭窄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等;相对性狭窄见于心室腔或主、肺动脉根部扩大引起的瓣膜口相对狭窄。器质性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相对性关闭不全如左室扩大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右室扩大引起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等。 4)异常通道:心脏内或相邻的大血管间发生异常通道,产生分流,形成旋涡而出现杂音。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等。

5)心腔内飘浮物:由于乳头肌或腱索断裂,断端在心腔内摆动,干扰血流,产生旋涡而引起杂音。

6)血管腔扩大或狭窄:动脉壁由于病变或外伤发生局限性扩张,形成动脉瘤。血液流入扩张部位时发生漩涡,产生杂音。血管狭窄亦可产生漩涡出现杂音,如主动脉缩窄、缩窄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等。

(2)杂音听诊的要点:杂音听诊,难度较大。应按下述要点仔细听诊,以正确识别和判定杂音及其临床意义。

1)最响部位:杂音的最响部位与病变部位相关,也与血流方向和介质有关。一般说来,杂音在某瓣膜听诊区最响,提示病变在该区相应的瓣膜。如杂音在心尖部最响,提示二尖瓣病变;杂音在主动脉瓣区最响,提示主动脉瓣病变;在肺动脉瓣区最响,提示肺动脉瓣病变;在胸骨下端最响,提示三尖瓣病变。如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响亮而粗糙的收缩期杂音,首先想到室间隔缺损;胸骨左缘第2、3肋间有连续性机器样粗糙杂音,应想到动脉导管未闭。

期杂音(holosystolicmurmur)。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的杂音常为收缩中期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则在舒张早期出现。由此可见,区分杂音出现的时期对判定病变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舒张期和连续性杂音均为病理性器质性杂音,收缩期杂音则有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应注意区别。

3)性质:不同病变产生的杂音性质也不同。杂音的性质是指由于振动的频率不同而表现为音色和音调的不同。临床上常以生活中的类似声音来形容,如吹风样、隆隆样(滚筒样)、叹气样(灌水样)、机器样、乐音样、鸟鸣样(鸥呜、鸽鸣、雁鸣)等。此外,还可按音调高低进一步分为柔和、粗糙两种。一般而言,功能性杂音常较柔和,器质性杂音多较粗糙。根据杂音的不同性质可以帮助确定不同的病变。

4)传导:杂音沿血流方向传导,也可经周围组织传导。杂音越响,传导越广。一定的杂音向一定部位传导。故根据杂音最响部位及其传导方向,可判断杂音来源及其病理性质。二尖瓣关闭不全时(收缩期)杂音向左腋下、左肩胛下区传导;狭窄时(舒张期)杂音较局限。主动脉瓣狭窄时(收缩期)杂音主要向颈部、胸骨上窝传导;关闭不全时(舒张期)杂音主要沿胸骨左缘下传并可到达心尖。三尖瓣关闭不全时(收缩期)杂音可传至心尖部;三尖瓣狭窄少见,其杂音亦可传导至心尖部。

如上所述,在某瓣膜听诊区如听到杂音怎样鉴别是该瓣膜产生的还是传导而来的,可用下述方法判定:

移动听诊器,由听到杂音的一个瓣膜区向另一个瓣膜区移动,如杂音逐渐减弱,则另一瓣膜区的杂音可能是传导而来;如杂音先逐渐减弱,当移至另一瓣膜区时,杂音又增强,则考虑两个瓣膜皆有病变。

5)强度:即杂音的响度。

杂音的强度取决于:

①狭窄程度:、般来说狭窄越重,杂音越强;但极度狭窄时,通过的血流极少或近于无,则杂音反而减弱或消失;

②血流速度:速度越快,杂音越强;

③压力阶差:狭窄口两侧压力阶差越大,杂音越强;

④心肌收缩力”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力减弱,杂音减弱;心衰纠正后,收缩力增强,血流亦加快,压力阶差增大,杂音增强。

杂音强度变化,用心音图记录,构成一定形态,通过听诊,也能分辨。

常见的有5种形态:①递增型(crescendo)杂音:杂音开始较弱,逐渐增强,如二尖瓣狭窄时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②递减型(decrescendo)杂音:杂音开始时较强以后逐渐减弱,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③递增递减型(crescendo—decrescendo)杂音,又称菱形杂音,即杂音开始较弱,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如主动脉瓣狭窄时收缩期杂音;

④连续型(continuous)杂音:杂音由收缩期开始(S1后),逐渐增强,至S2时达最高峰,在舒张期逐渐减弱,直至下一心动周期的S1前消失。其形态实际上是一个跨越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大菱型杂音,菱峰在S2处,如动脉导管未闭时的杂音;

⑤一贯型(regular)杂音:杂音的强度始终保持大体一致,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时的收缩期杂音。

杂音强度通常采用Levine 6级分级法

听诊特点

1级,很弱,须在安静环境下仔细易被忽略;

2级,较易听到,不太响亮;

3级,明显的杂音,较响亮;

4级,杂音响亮能听到;

5级,杂音很强,且向四周甚至背部传导,但听诊器离开胸壁即听不到;

6级,杂音震耳,即使听诊器离胸壁一定距离也能听到。

杂音的记录方法:杂音的级别为分子,6级分类法为分母,例如,响度为2级,则记为2/6级杂音。

舒张期杂音是否分级,目前尚未统一。有的学者主张舒张期杂音亦应分级,其标准仍采用上述6级分级法,但未被普遍采用。

一般认为,2/6级以下的杂音多为功能性,常无病理意义。3/6级和3/6级以上的杂音多为器质性,具有病理意义,但应结合杂音性质、粗糙程度、传导情况来判定。

6)体位、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体位不同或改变体位、调整呼吸,运动等动作,可使某些杂音增强或减弱,有助于杂音的判定和鉴别。

体位:首先,某些体位使一些杂音容易听到。如左侧卧位时,可使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更明显;坐位前倾时,可使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更明显;仰卧时,可使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更明显。其次,迅速改变体位,由于血液分布和回心血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杂音。如由卧位或下蹲位到迅速站立,静脉血暂时尚淤积于内脏和下肢,瞬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使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均减弱,而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杂音增强。如由立位或坐位迅速平卧,并抬高下肢,使回心血量增加,则立位时减弱的杂音均增强,而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杂音减弱。

呼吸:呼吸可使左、右心室的排血量及心脏的位置发生改变而影响杂音的响度,有助于判定杂音。深吸气时,胸腔内压下降,回心血量增多,肺循环容量增加,使右心排血量增加;同时,心脏沿长轴顺钟向转位,使三尖瓣更贴近胸壁,从而使右心发生的杂音(如三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增强。深呼气时,胸腔内压上升,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循环容量减少,流入左心的血量增加;同时,心脏沿长轴逆钟向转位,使二尖瓣更贴近胸壁,因而使左心发生的杂音(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增强。如吸气后紧闭声门,用力作呼气动作(Valsalva动作)时,胸腔内压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左、右心发生的杂音一般均减弱,而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杂音增强。临床医师常用此动作帮助鉴别杂音的性质和来源。

运动:运动时心率增快,循环血量增加和加速,心排血量增加,可使器质性杂音增强,故常用以发现较弱的杂音。如轻度二尖瓣狭窄时,杂音短促,不易判定,可用运动使其增强,以帮助诊断。

(3)杂音的临床意义:杂音对判定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但不能单凭有无杂音来判定有无心脏病。健康人在某些条件下(如运动、发热、妊娠等)也可出现杂音。有些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可没有杂音。在确定杂音的临床意义时应区分功能性和器质性杂音。

功能性杂音通常是指产生杂音的部位没有器质性病变时出现的杂音,器质性杂音是指产生杂音的部位有器质性损害出现的杂音。由于舒张期杂音绝大多数为器质性杂音,故一般仅将收缩期杂音分为功能性与器质性,两者鉴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表3—5—4 功能性与器质性杂性的鉴别

为叙述清楚,按杂音发生的时期将各瓣膜区杂音的特点及意义简述如下:(1)收缩期杂音:

1)二尖瓣区:

①功能性:常见。可见于发热、轻中度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剧烈运动等。听诊特点是呈吹风样,性质柔和,2/6级,时限较短,较局限,原因去除后,杂音消失。

②相对性:由于左室扩张,引起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而产生杂音,见于扩张型心肌病、贫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听诊特点是:杂音呈吹风样,柔和,不向远处传导,如扩张的心腔回缩,杂音可减弱。

③器质性:主要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脱

垂、乳头肌功能失调等。听诊特点是:杂音呈吹风样,高调,性质较粗糙,强度常在3/6级以上,持续时间长,占据整个收缩期,可遮盖第一心音,常向左腋下传导,吸气时减弱,呼气时加强,左侧卧位时更明显。

2)三尖瓣区:

①相对性:多见。大多数是由于右室扩大引起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产生杂音。听诊特点与二尖瓣关闭不全相似,但杂音吸气时增强,呼气时减弱。此杂音随右室增大可传导至心尖区,易误为二尖瓣关闭不全。

②器质性:三尖瓣器质性关闭不全极少见,杂音特点与二尖瓣器质性关闭不全相同。

心功能评估

心功能评估 康复医学科在临床心脏专科的检查、诊断和心功能检查(如右心功能测定,左心功能测定、肺臂循环时间测定等)基础上,侧重心功能容量的测定,主要方法为运动试验。 (一)运动试验 运动试验在心血管疾病康复方面,已被广泛使用。许多学者认为试验不仅安全,而且提供了心脏功能容量(cardiac functional capacity)的客观指标。 运支试验在心血管疾病康复中的用途,见表2-4-1。 表2-4-1 运动试验在心脏病康复中的应用 调整住院过程中的体力活动 出院前评价 运动处方,预告危险 用于心导管检查、药物治疗或体育疗法的筛选 确定所需运动程序(监测、不监测、医务人员在场、不在场) 随访检查内容的一部分 一般主张急性心肌梗塞、冠脉搭桥术后等住院过程中,以及出院前评价,应用低水平运动试验;复工以及制定运动处方等心脏功能容量测定时,可以采用运动量较大的次极限量运动试验,但试验终点,不应以心率标准而以试验中出现的症状,如心绞痛、呼吸困难或运动引起血压下降≥1.3Pa(10mmHg),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为终点,此即De B’usk所主张的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其终点标准见表2-4-2。 表2-4-2 极限量、次数限量运动试验终点 1.出现胸痛、疲乏、呼吸困难、心悸、头晕等症状 2.有冷汗、苍白、步态不稳、低血压等体征 3.有室性心律失常,有意义的ST段偏移,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改变 4.收缩压达30kPa(225mmHg),舒张压较休息时升高2.6kPa(20mmHg)以上 5.血压不升或下降1.3kPa(10mmHg)以上 6.被检人不愿继续进行试验 低水平运动试验: 在心血管疾病康复活动早期,如AMI或心脏手术后康复,康复活动都很有限,一般都无需参考心脏功能的最高限界,不必冒次极限量运动的风险。美国至今仍有人主张在康复活动早期例如出院前后做低水平运动试验,只有在复工时才做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他们认为低水平运动试验,同样可以得到有用的资料,借以指导康复活动。具体方法如下:(1)平板试验方法应用必进的Bruce运动试验方案,颇为适合(表2-4-3)。 (2)踏车试验方法开始时按3个METs,给予功量150KPM(公斤米),增至4个METs 时,可给300KPM,转速60次/分,前后两次共4分钟,中间可休息2分钟。表2-4-4可供试验时参考。 表2-4-3 改进的Bruce运动试验方案

心脏检查

第五节心脏检查 心脏的视、触、叩、听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每个医生必须熟练掌握。运用视、触、叩、听等检查方法初步判定有无心脏疾病,判断心脏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程度,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检查的注意事项是: ①一般采取仰卧位或坐位; ②体查时特别是听诊时要求环境安静;查体光线最好是来源于左侧;室温 不低于20℃; ③受检者应充分坦露胸部,绝不可隔着衣服听诊; ④者应全神贯注,按规范的检查手法,一丝不苟地仔细检查; ⑤认真作好记录,以便全面分析。 一、视诊 心脏视诊要点:检查者站在病人右侧,两眼与病人胸廓同高,以便观察心前区异常搏动和隆起;视诊心尖搏动时;视线应与心尖区呈切线位置。 (一)心前区隆起与凹陷正常人心前区与右侧相应部位对称,无异常隆起及凹陷。 异常情况: ①先天性心脏病或儿童时期即患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有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增大时,使正在发育中的左侧前胸壁受压而向外隆起; ②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前区胸壁受挤压而向外膨隆,外观显得饱满; ③鸡胸和漏斗胸,心前区呈隆起或凹陷,提示可能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等。 (二)、心尖搏动心尖主要由左室构成。心脏收缩时,心尖冲击心前区胸壁对应部位,使局部肋间组织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apical impulse)。 1正常心尖搏动位置在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O cm处,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一般明显可见。肥胖者或女性乳房垂悬时不易看见。 2 心尖搏动的改变主要是心尖搏动位置、强弱及范围的改变。

(1)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生理条件下,心尖搏动的位置可因体位改变和体型不同有所变化。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可左移2—3cm;右侧卧位可向右移l.0~2.5cm;小儿、矮胖体型、妊娠时,心脏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外移,可达第4肋间;瘦长型,心脏呈垂直位,心尖搏动向下移,可达第6肋间。 病理条件下,心尖搏动位置可由以下原因发生改变: 1)心脏疾病: 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可稍向上,但不向下移位。 左右室皆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右位心: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即正常心尖搏动的镜相位置。 2)胸部疾病: ①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可将纵隔推向健侧,心尖搏动随之稍向健侧移位;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纵隔向患侧移位,心尖搏动亦随之稍向患侧移动。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如无移位,提示心包纵隔胸膜粘连。 ②胸廓或脊柱畸形时,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心尖搏动亦相应移位。 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使腹内压增高,膈位置升高,心脏横位,从而使心尖搏动位置上移。 (2)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变化: 1)生理条件下的变化:胸壁增厚(肥胖、乳房大)或肋间变窄时,心尖搏动减弱,搏动范围也减小;胸壁薄(消瘦、儿童)或肋间增宽时,心尖搏动强,范围也较大。此外,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心搏有力和心率加快,心尖搏动也可增强。 2)病理条件下的变化: 心尖搏动增强:见于左室肥大、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贫血时,心尖搏动增强,范围大于直径2cm,尤其是左室肥大,心尖搏动明显增强。 心尖搏动减弱:心肌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尖搏动减翠;心包积液、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或积气、肺气肿时,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者,称为负性心尖搏动(dimpulse),见于粘连性心包炎;由于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所致。此现象又

心功能检查

心功能检查 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乳酸脱氢酶是能催化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的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如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红细胞等组织细胞的胞浆和线粒体中。LD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参考值范围】 109~245U/L乳酸法(37℃) 【临床意义】 1.乳酸脱氢酶活性增高可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一个有用指标。心肌梗塞发生后12-48小时,LDH开始升高,2-4天达到高峰,8-9天恢复正常。 2.肝炎、肺梗塞、恶性肿瘤等也可使LDH升高。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LDH 往往也升高。 3.降低:X线照射。 【注意事项】: 1.溶血、妊娠、剧烈运动等可导致血清LDH水平升高. 2.普卡霉素、吗啡、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甲氧嗪等药物可影响结果。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1)测定 人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用电泳法可以分离出5种同工酶区带,根据其电泳迁移率的快慢,依次命名为LDH1,LDH2,LDH3,LDH4,LDH5。不同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分布不同,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人心肌、肾和红细胞中以LDH1和LDH2最多,骨骼肌和肝中以LDH4和LDH5最多,而肺、脾、胰、甲状腺、肾上腺和淋巴结等组织中以LDH3最多。LDH是由H(心肌型)和M(骨骼肌型)两类亚基组成,分别形成LDH1(H4)、LDH2(H3M)、LDH3(H2M2)、LDH4(HM3)、LDH5(M4)。 【参考值范围】: 23~72U/L 【临床意义】: 心肌细胞LD活性远高于血清数百倍,尤以LDH1和LDH2含量最高。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清LDH1和LDH2显著升高,约95%的病例的血清LDH1和LDH2比值大于1,且LDH1升高早于LDH总活性升高。病毒性和风湿性心肌炎及克山病心肌损害等,病人的血清LDH同工酶的改变与心肌梗塞相似。LDH1/LDH2比值>1还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肾脏损伤、肾皮质梗塞、心肌损伤性疾病、瓣膜病等。脑干含LDH1较高。颇脑损伤仅累及大脑半球时,只有血清同工酶谱的绝对值增高,而不影响同工酶的相互比值,如果累及脑干时,病人血清LDH1的含量也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12~24小时,血清LDH1业已升高。若同时测定LD总活性,可发现LDH1/总LDH的比值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阳性率与可靠性优于单纯测定LDH1或CK-MB。 肌酸激酶(CK)测定 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脑内,在胃肠道、肺和肾内也有少量。当心肌或骨骼肌发生损伤或病变时,此酶释放入血内,使许多血清酶活力增高,故可用于心肌梗塞和骨骼肌疾病的诊断。 【参考值范围】 24~195U/L(速率法)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发病后3-4小时,CK开始上升,24-36小时达到高峰,2-4天后

心脏检查——视诊 (1)

心脏检查——视诊 心脏检查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基本功,在对患者详细地询问病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真的心脏检查,多能及早地作出准确的诊断,而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心脏检查结果也对进一步正确地选择仪器检查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同时,仪器的检查结果往往需结合病史和体检,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另一方面,某些物理检查所见,如心音的改变、心杂音、奔马律、交替脉等重要的体征,是目前常规仪器检查所不能发现的。 要做到正确地进行心脏检查,除需要从书本中认真学习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外,更重要的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反复地临床实践,逐步掌握这一临床技能。另外,在进行心血管检查时,需注意全身性疾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心血管疾病的全身表现。 在进行心脏检查时,需有一个安静、光线充足的环境,患者多取卧位,医生多位于患者右侧,门诊条件下也有取坐位,但必要时仍需取多个体位进行反复检查。心脏检查时,一方面注意采取视诊(inspection)、触诊(palpation)、叩诊(percussion)、听诊(auscultation)依次进行,以全面地了解心脏情况;另一方面在确定某一异常体征时,也可同时交替应用两种以上的检查方法加以判断。 一、视诊 患者尽可能取卧位,除一般观察胸廓轮廓外,必要时医生也可将视线与胸廓同高,以便更好地了解心前区有无隆起和异常搏动等(图2-5-24)。 (一)胸廓畸形 正常人胸廓前后径、横径左右应基本对称,注意与心脏有关的胸廓畸形情况。 1.心前区隆起多为先天性心脏病造成心脏肥大,在儿童生长发育完成前影响胸廓正常发育而形成。常见胸骨下段及胸骨左缘第3、4、5肋间的局部隆起,如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等的右心室肥大;少数情况见于儿童期风湿性心瓣膜病的二尖瓣狭窄所致的右心室肥大或伴有大量渗出液的儿童期慢性心包炎。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其附近局部隆起,多为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所致,常伴有收缩期搏动。 2.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形一方面严重者有可能使心脏位置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这些畸形也提示某种心脏疾病的可能性。如脊柱后侧凸可引起肺源性心脏病,鸡胸可伴有马方综合征。参见本章第二节胸廓检查。 (二)心尖搏动 心尖搏动(apical impulse)主要由于心室收缩时心脏摆动,心尖向前冲击前胸壁相应部位而形成。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1.0cm,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 1.心尖搏动移位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可受多种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的影响。 (1)生理性因素:正常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向左移2.0~3.0cm;右侧卧位可向右移1.0~2.5cm。肥胖体型者、小儿及妊娠时,横膈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外移,可在第4肋间左锁骨中线外。若体型瘦长(特别是处于站立或坐位)使横膈下移,心脏呈垂位,心尖搏动移向内下,可达第6肋间。 (2)病理性因素:有心脏本身因素(如心脏增大)或心脏以外的因素(如纵隔、横膈位置改变)(表2-5-9)。 表2-5-9心尖搏动移位的常见病理因素 因素心尖搏动移位临床常见疾病

18心脏检查习题及答案

心脏检查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隙的:B A.左锁骨中线外0.5~1.0cm B.左锁骨中线内0.5~1.0cm C.胸骨左缘外0.5~1.0cm D.左腋前线内0.5~1.0cm 2.触诊发现心尖搏动呈抬举样是由于:C A.甲亢 B.发热 C.左心室肥大 D.剧烈运动 3.主动脉关闭不全的最重要的体征是:B A.心浊音界呈靴形增大 B.主动脉第二听诊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C.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 D.心尖区舒张期杂音 4.第一心音的组成主要是由:C A.半月瓣开放 B.心房收缩 C.房室瓣关闭的震动 D.血流冲击大血管的震动 5.心前区隆起主要见于:B A.肺原性心脏病 B.先天性心脏病 C.大量心包积液 D.肥厚性心肌病

6.第一心音出现的时间是:B A.与半月瓣开放同时发生 B.与房室瓣关闭同时发生 C.与心室快速充盈同时发生 D.在舒张早期发生 7.梨形心影常见于:C A.肺心病 B.二尖瓣关闭不全 C.二尖狭窄 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8.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见于:B A.左心房增大 B.左心室增大 C.右心房增大 D.右心室增大 9.卧位较立位时心底部浊音界增宽见于:B A.全心衰竭 B.心包积液 C.心肌炎 D.心肌病 10.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心影呈:A A.靴型心 B.梨型心 C.烧瓶型心 D.普大心 1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房颤动最常见于:D A.二尖瓣关闭不全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主动脉瓣狭窄

D.二尖瓣狭窄 12.第二心音固定性(宽分裂)分裂可见于:D A.肺动脉瓣狭窄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主动脉狭窄 D.房间隔缺损 13.代表心脏实际大小的界限为:C A.心底界限 B.左心界 C.心相对浊音界 D.心绝对浊音界 14.二尖瓣狭窄时心脏形态呈:B A.靴型心 B.梨型心 C.烧瓶型心 D.普大心 15.下列哪项提示心脏器质性病变:C A.二尖瓣区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B.脉搏短拙 C.抬举性心尖搏动 D.第三心音 16.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舒张期杂音,最易听到的部位是:C A.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B.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C.胸骨左缘三、四肋间 D.心尖部 17.主动脉关闭不全最主要的体征是: A.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B.心浊音界呈靴形增大

心脏功能分级标准

心脏功能分级标准 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1994年第九次修订。 ①心脏功能Ⅰ级: 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代偿期); ②心功能Ⅱ级(轻度): 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 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Ⅰ。心力衰竭); ③心功能Ⅲ级(xx): 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心力衰竭); ④心功能Ⅳ级(重度): 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心力衰竭)。 (2)诊断慢性心衰检测BNP新方法: 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很容易与呼吸系疾病及心脏的其他疾病混淆,单纯的体格检查和一般经验诊断的误诊率高。其诊断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多,难以进行严格划分,不能有效地使病情评价更符合实际,客观性不强。尽管临床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简便、廉价,但对于某些老年、肥胖和肺气肿患者来说诊断较为困难。

2000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通过并批准了一种有效、简便新的慢性心衰检测方法,即B-型促尿钠排泄缩氨酸(BNP)含量检测。近年来国内推行检测BNP方法诊断慢性心衰收到了满意效果。 BNP主要起源于心室肌,是对心室膨胀的应激产物。美国科研人员发现,正常人群组的BNP含量非常低,一般在30皮克/毫升左右,左心室功能紊乱者的BNP有所升高(141皮克/毫升),而慢性心衰患者的BNP含量非常高,达1076皮克/毫升。研究资料显示,随着慢性心衰心功能分级级别的提高,BNP水平也随着不断增高。国内医院在 2002年9月至 2003年9月检测,其准确度基本保持在93%左右。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是诊断慢性心衰分级的参考值是: Ⅰ级心功能: BNP为152±16xx/毫升; Ⅱ级心功能: BNP为332±25xx/毫升; Ⅲ级心功能: BNP为590±31xx/毫升; Ⅳ级心功能: BNP为960±34xx/毫升。

常用心脏疾病检查手段

心脏检查有很多方式,我们最常用的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等。具体哪些是我们最常用的,同时针对不用心脏问题需要做什么样的检查呢? 1)心电图: 心电图是众多的检查方法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临床用于了解心肌供血情况,对心肌梗死进行定位诊断,动态观察心肌缺血、坏死范围和程度的变化情况。诊断心律失常,在胸痛时检查心电图,了解胸痛的原因。根据心电图特征,可直接作出诊断的心血管疾病有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房颤等 2)超声心动图(心脏彩超) 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方面仅次于心电图而被广泛应用。 应用:实时、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心壁厚薄、心腔大小、心脏瓣膜启闭等) 心壁运动情况(运动幅度、协调性,较准确测定心功能) 辅助诊断冠心病,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肌器质性病变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血管超声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冠心病的诊断,颈动脉就是全身动脉的窗口,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联系,用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可以判断全身动脉硬化的趋势。 3)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它是由于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造成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的心脏病。冠脉CTA在国内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技术,目前是诊断冠心病最直接、最可靠、最特异的方法。它可以直接把冠状动脉血管显示出来,检测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有无钙化,以及狭窄的程度和部位等。 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在X线透视引导下经导管使冠状动脉显影,以了解冠状动脉的走行及管腔的大小。这样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另外还可以了解冠状动脉的血流,

第五节心电图及心脏功能检查

第五节心电图及心脏功能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申请单、报告单书写要求 1.申请单由经治医师填写,轻症者到心电图检查,危重者可床边检查,并在申请单左上角注明“床旁”或“急”。申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病区及床号、原心电图号、简要病史、诊断、心脏用药史(如洋地黄、奎尼丁),申请医师及申请日期,各项内容均须正确填写,如有特殊要求,可另行注明。 2.心电图报告内容包括检查日期、心律、心率、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心电轴、各波形特征、结论(心律、心电图诊断)及建议。如图中有干扰或伪差,应予注明;以往有记录者,应作比较。报告与图纸一式两份,一份入病历,一份留心电图室存档。 3.心电图室应建立登记本,按检查次序每人只编一号,多次检查者,在检查号后依次编联号,以便汇集归档。应建立姓名、病名及心电图分类卡片,以利资料整理、检索及查阅。 4.心电图报告应及时发出。如向心电图室借阅有关资料,应办理借阅手续,妥善保管,及时归还。 (二)心电图检查申请单、报告单举例 X线片号收费全费√部分 超声号心电图检查申请单门诊号 心电图号910411住院号 简要病史近两周内服洋地黄量:地高辛0.25mg/d其他有关药品:无 风心病史16年,心悸、气急,浮肿,夜间不能平卧、加重2月。1987年发现持续心房纤颤,后常服地高辛,曾多次出现洋地黄中毒症状。 体检血压17.3/9.3kPa(130/70mmHg),轻度发绀,略气促。心尖及心前区有抬举感,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110±/min,心律绝对不齐,心尖部有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两肺底有细湿罗音,腹软,肝肋下2cm,中等硬,轻触痛,脾未触及。下肢有凹陷性水肿。

心脏超声检查基本方法

心脏超声检查基本方法 心脏位于中纵膈,外形近似倒立的圆锥体,大小如本人紧握的拳头。心底朝向右后方,大部分由左房构成,小部分由右房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构成。四肢肺静脉连于左房;上下肺静脉分别开口于右房。心尖朝向左前下方,主要由左室构成。心脏的表面分胸肋面、膈面及侧面。 冠状沟环绕心脏并分隔心房和心室,亦称房室沟。 心脏的投影 ,心脏位于纵膈中部。整个心脏在胸壁上的投影的范围虽大,但由胸前壁能测及心脏的范围很小,仅限于胸骨左缘第 、 、 肋间隙,此及胸前区。由左骨中线第 肋间附近探测,声束可经心尖部投入心脏,此及心尖区。为观察主动脉弓的形态可经胸骨上窝探测。为观察房间膈、右房及右室有无异常,可经剑突下进行探测。 心脏的方位,心脏在胸腔中有两条轴线,一为心脏长轴,一为心脏短轴。 心脏的各个腔室与瓣膜,心脏由房、室壁和间隔,四个心腔与四组瓣膜所组成。 心脏超声是用超声波显示心脏、血管结构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分为 型超声、 型二维超声,三维立体超声。心脏超声由声波来探测血流状态和速度,还有彩色心脏超声由彩色血流的方向、压差表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而知道病灶或异常构造的所在。此方法安全,没有放射性,诊断准确率高,对病人没有痛苦和损伤,价格相对便宜,检查结果迅速及时,可反复多次检查,对很多心脏病的诊断有帮助。 用于各种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术前检查和术后追踪,风

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术前检查及术后追踪,心脏听诊有杂音者,心肌炎、高血压、冠心病、肿瘤、心功能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心包膜疾病患者,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检查及追踪,先天性异常或染色体异常而可能合并有心脏疾病者如唐氏症等,其它系统器官疾病所导致的心脏功能异常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尿毒症、肿瘤侵犯等。另外,对于有以下症状者,如原因不明的胸痛或心绞痛患者,心律不齐而有明显自觉症状或心脏扩大者,难以用呼吸系统疾病解释的呼吸急促、心跳过快、发绀或心功能衰竭者,均应考虑作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探测方法 一、二维超声心动图 二维超声心动图( )又称切面 超声心动图,可从二维空间显示心脏大血管不同方位的断层结构与毗邻关系及动态的变化。 基本图像 多以扇形显示,扇尖为近场,代表身体表浅结构的反射;扇弧为远场,代表体内深处的反射。超声成像的方位与探头间有固定的关系与人体方向的关系随探头位置变化而变化,为避免混淆均以解剖学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为标准。 二维超声心动图探查可因探头的位置和声束扫查的方向不同,而获得众多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结构的不同断面图像。甚至探头在心前区随意放置,即能获取一种切面图像。为了便于分析掌握,相互交流,对于常规检查推荐使用标准切面。这些切面可根据探头的位置不同分为四组,每组包括若干系列切面。

心脏体格检查-新版.pdf

心脏体格检查 一. 内容及时间分配(共 3 学时) 10分钟1.讲授心脏体格检查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提问回答心脏视、触、叩诊的内容, 复习体表标志线的定位。 20分钟2.以学生或标准化病人为模特,演示心脏视、触、叩检查的内容和正确手法。 50分钟3.将学生男女分开,按 2 人一组分组进行分组训练。老师现场给予演示和指导, 并对学生的错误手法进行纠正。 10分钟4.介绍心脏听诊训练模型及训练程序,指导每位学生根据不同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进入相应的训练程序。 10分钟5.同学分组练习听诊方法并分辨第1、2心音 20分钟6.借助心肺触听模型和心音磁带听取各种心脏病理音(两遍) 30分钟7.同学分组进病房,听取异常心音及杂音 二. 准备工作 1.选择一处环境安静、温暖、明亮而且避风的检查地点。 2.器械准备:听诊器、直尺(精确到毫米)、体表标记笔(蓝色或黑色)。 3.模型准备:检查人体体检教学模型能否正常使用,必要时准备病人作为检查对象。 4.体位准备: 端坐位:适合于正常人和一般病人,肌肉松弛,双上肢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胸部。 仰卧位:适合于病情重者,注意光线应明亮,从上方直射病人胸部。 三. 操作步骤 1.心脏视诊( 3 项内容) 病人体位:卧位。 检查者视线与搏动点成切线。 (1)心前区隆起。 (2)心尖搏动: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 2.0-2.5cm。 ①心尖搏动移位:8。 ②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改变: 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同左下移位。 右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同左移位。

左右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同左下移位。 ③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为负性心尖搏动。主要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 (3)心前区搏动(心脏搏动) ①胸骨左缘第3-4 肋间搏动为右心室持久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肥大。 ②剑突下搏动见于右心室肥大,腹主动脉瘤。 ③心底部搏动见于肺动脉扩张或肺动脉高压。 报告心脏视诊检查结果。 2.心脏触诊 检查者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置于心前区,然后逐渐缩小到用手掌尺侧或示指、中指及环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必要时也可单指指腹触诊。 (1)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当心尖搏动增强时,用手指触诊,可使指端被强有力的心尖 搏动抬起,并停留片刻,称为抬举性心尖搏动,是左心室肥大的可靠体征;而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抬举性心尖搏动是右心室肥厚的可靠指征。 (2)震颤:震颤是触诊时手掌感觉到的一种细微振动,又称猫喘,是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 特征性体征之一。其产生机制是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湍流造成瓣膜、 心壁或血管壁震动传至胸壁所致。 (3)心包摩擦感:是心包炎时在心前区触到的一种摩擦震动感。多在心前区或胸骨左缘第 3、第4 肋间触及,心脏收缩期及舒服期均能触知,但以收缩期、坐位前倾或呼气末更为明 显。 报告心脏触诊检查结果。 3.心脏叩诊 (1)叩诊方法:常采用间接叩诊法,受检查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检查者以左手中指作为叩 诊板指,板指与肋间平行或心缘平行。叩诊时,板指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以右手中指藉右腕关节的活动均匀叩击板指,并由外向只逐渐移动板指,以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来确定心浊音界。测量变音点至胸骨正中线的距离。 (2)叩诊顺序:叩诊顺序一般为先叩左界,后叩右界,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进行叩诊。 (3)正常成人相对心浊音界: 右(cm)肋间左(cm) 2-3II2-3 2-3III 3.5-4.5 3-4IV5-6 V7-9

心脏听诊

实验四心脏听诊 实验题目:心脏检查 实验目的:1、熟悉心脏的检查方法和内容。 2、熟悉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心浊音界的大小。 3、能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实验准备:被评估者、诊断床、听诊器。 方法与步骤: 方法观看视频、示教与练习。 步骤心脏检查对判断心脏及血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心脏检查时,需要一个安静、光线充足的环境,患者多取卧位,检查者位于患者右侧。 (一)视诊 患者尽可能取卧位,除一般观察胸廓轮廓外,必要时检查者也可将视线与胸廓同高,以便更好地了解心前区有无隆起和异常搏动等。心脏视诊包括心前区外形和心尖搏动。 1、心前区外形正常人心前区外形与右侧相应部位对称。 2、心尖搏动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处,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强度适中,频率为60~100次/min,节律规整。 (二)触诊 心脏触诊进一步证实视诊所见,并发现视诊未发现的体征,与视诊同时进行,能起互补效果。触诊方法是检查者先用右手全手掌置于心前区开始检查,然后逐渐缩小到用手掌尺侧或示指和中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必要时亦可单指指腹触诊。 (三)叩诊 叩诊用于确定心界大小及其形状。 1、方法和顺序叩诊采用间接叩诊法,受检者一般取平卧位,以左手中指作为叩诊扳指,扳指与肋间平行放置,如让受检者取坐位时,扳指可与肋间垂直,必要时分别进行坐、卧位叩诊,并注意两种体位时心浊音的改变。叩诊时,扳指平置于心前区的相应部位以右手中指均匀叩击扳指,并且由外向内逐渐移动扳指,以听到声音由清变浊来确定心浊音界。 通常的顺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由外向内,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对各个肋间叩诊的浊音界逐一做出标记,并测量其与锁骨中线的水平距离。 (四)听诊 心脏听诊是心脏体检中比较复杂且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音心率、心律、额外心音及杂音等,以配合抢救。 1、心脏瓣膜听诊区及听诊顺序心脏各瓣膜开放与关闭时所产生的声音传导至体表最易听清的部位称为瓣膜听诊区。心脏瓣膜解剖部位的体表投影与瓣膜听诊区不完全对应。 (1)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即位于左锁骨中线内侧第5肋间间隙。如心脏增大,可选心尖冲动最明显处。 (2)肺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 (3)主动脉瓣区第一听诊区: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 (5)三尖瓣区:位于胸骨下段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通常的听诊顺序可以从心尖区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听诊,即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第一听诊区→主动脉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听诊区。 2、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心脏超声检查和心脏彩超检查指标

心脏超声检查和心脏彩超检查有没有一样: 心脏彩超主要观察心脏舒缩功能,心房心室有没有肥大,心脏瓣膜正常不. 心脏超声诊断仪现在是常规包括4个部分M型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2维超声通常叫做B型超声),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具体还分连续多普勒CW和脉冲多普勒PW),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 检查项目 常规超声心动图 (二维、 M 型、频谱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右心声学造影 胎儿超声心动图 负荷超声心动图 心外科术中超声及心脏介入治疗中超声基本概念及临床价值超声心动图被誉为“无创性心脏活动体解剖”和“无创性心导管检查”,是各种心脏病变不可缺少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可了解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态、大小、结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注意事项 1 、常规超声心动图 检查时患者暴露前胸、背对医生、左侧卧位,背部靠近仪器。不能配合的儿童需使用镇静药物; 2、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检查前家属签字,同意检查,

患者禁食、禁水 6 小时。检 查后 2 ~ 3 小时待局麻药物 作用消失后,可进温凉半流饮食。 M 型超声心动图观察室壁运动 心脏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 1 、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病变 心脏瓣膜病、先心病、心包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夹层、心内占位病变、心肌梗死并发症、心脏功能状态等。 2 、可提供重要诊断依据的病变 各种类型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肺动脉压力状况、心脏大小等。 心肌梗死后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显示房间隔缺损左室心尖部室 壁瘤伴血栓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返流 心脏彩超正常值 项目名称:内径(mm) 部位名称厚度( mm)左房 LA 〈35 室间隔IVS <12 左室 LV 〈55 左室后壁LVPW <12 升主动脉 AO 〈35 右室壁 <3-4 主肺动脉 PA 〈30 左室壁 <9-12 右房 RA 〈40×35 右室 <25

心脏方面检查都有什么项目

心脏方面检查都有什么项目? 心脏对于人们来说太重要了,不能出现一点差池,是一个每时每刻都要工作的辛苦“劳动者”。没有停歇的工作,一定会使心脏比起别的器官更容易出现“故障”。所以,对心脏要时刻关注,避免他停止工作,给您的生命安全带来危险。而夏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时期,炎热的室外和凉爽的室内的温差会带给心血管带来负担。因此,请适时调整室内外温差,同时注意心血管方面的检查。那么,心脏方面检查都有什么项目? 民众体检中心的资深健康管理专家为您介绍: 一、心肌酶检查:此项检查是心脏受影响的灵敏指标,也是心脑病,急性心肌梗塞,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敏感指标。 二、心电图:此项检查会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检查。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发展过程和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检查并不是万能的,有些心肌的损伤和功能的缺陷并不总能显示出来,像是心脏彩超、心肌酶等。 三、心脏彩超:此项检查能动态显示心腔内的结构、心脏的搏动和血流情况。心脏探头像是摄像机,能帮助医生很清晰的看到您心脏各部分的情况。对心肌情况能很好的显现,预防冠心病。 对于心脏方面的预防性检查还需要结合多种检查项目,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心脏彩超检查心脏有什么作用 心脏彩超检查心脏有什么作用?心脏彩超能测定左、右心室的收缩功能、舒张功能、整体功能和室壁节段性运动功能等独特优越性,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逐步替代创伤性心功能测定,是主要无创性方法之一。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准确评价左、右心室功能,对心血管病的诊断和处理,对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决定治疗方案、评价药物治疗效果、指示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心脏彩超测定心功能的特点: ①是一种无创性的诊断方法,通常不需要注射造影剂、放射性核素和其他染料,方法简单、可多次重复和床旁进行。②患者和工作人员不受放射性物质辐射,是一项安全的检查方法。 ③超声成像可通过心内某些解剖标志定位,这样尽管心腔扩大、先天性畸形或心脏移位引起心脏位置的改变,仍可通过心内解剖标志的识别对成像定位。④通过多平面、多方位超声成像可对每个心腔检查,整个心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都能被确定。⑤能区别心壁的内外膜和心

心脏体格检查教案

山西医科大学教案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模拟医院任课教师姓名:王娜 课程名称:诊断学(物诊实习) 授课时间:2014.12.01—2014.12.05

心脏查体的注意事项: 1、温暖安静的环境; 2、良好的暴露; 3、检查前嘱被检查者取平卧位。 一、心脏视诊(inspection) 检查者下蹲,以切线方向进行观察。 (一)注意事项:环境安静,光线充足,最好来源于左侧,平静呼吸,取坐位或仰卧位。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者右侧,冬天注意保暖。 (二)内容: 1.胸廓外形、心前区是否隆起与凹陷。 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伴有心脏增大者。儿童时期即患心脏病伴有心脏增大者。 2.心尖搏动最强点的位置、范围、强度、速率和节律。 部位:正常在胸骨左缘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1cm。 范围:2-2.5cm。 *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生理因素体位、体型、 病理因素:左心室增大—向左下移位 右心室增大—向左移位。 *心尖搏动强弱及范围的改变: 生理因素胸壁、肋间隙。 病理因素:左心室增大—抬举样心尖搏动 3.心前区的异常搏动。 (1)、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右心室肥大。 (2)、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肺动脉高压。

(3)、胸骨右缘第2肋间搏动—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瘤。 (4)、剑突下搏动—右心室肥大、腹主动脉瘤。 二、心脏触诊(palpation) 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包括剑突下搏动)。 (一)注意事项及方法:手部应温暖,常用右手掌尺侧(鱼际部)或手指指腹轻放于检查部位,适当调节所用压力以求得到较好效果。 (二)内容: 1.心尖搏动:注意位置、范围(以多少厘米直径表示)、强度、速率和节律。 2.心前区其他部位有无搏动。 3.心前区各处是否有震颤(猫喘), *发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漩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决定震颤是收缩期或舒张期的方法如下: ⑴利用心尖搏动:紧随心尖搏动冲击手掌之后发生为收缩期震颤,在其前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⑵利用颈动脉搏动:紧随颈动脉跳动后发生为舒张期震颤,在其前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⑶利用心音听诊:紧随第一心音之后发生为收缩期震颤,紧随第二心音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4.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处(裸区)容易触到,病人取坐位深呼气之末更易触诊,收缩期明显,舒张期亦能触及,是心包炎的特征。 产生机制:急性心包炎时,心包膜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三、心脏叩诊(percussion) (一)目的:确定心界,判定心脏大小、形状。 肺部——心脏(被肺遮盖)——心脏(不被肺遮盖)

心脏检查

心脏物理检查的基本方法 1视诊 胸廓畸形;心尖搏动,心前区搏动 2触诊 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3叩诊 顺序;心音界 4听诊 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感 心脏物理检查的基本条件 1安静的环境2适当的光线,来自患者的左侧 3患者卧位或坐位,检查者在其右侧4适耳的听诊器 一、视诊 检查方法:视诊时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站在患者的右侧,视线与胸廓同高,切线位观察(一)心前区隆起 1、胸骨下段与胸骨左缘3、4、5肋间隆起 见于: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右心室肥大;风心二狭;心包积液2胸骨右缘2肋间隆起 见于:主动脉弓动脉瘤;升主动脉扩张 (二)心尖搏动 1心尖搏动移位 1)生理性因素:体位、体形、呼吸 2)病理性因素: 心脏本身因素:左心室增大,向左下移位,见于主动脉关闭不全 右心室增大,向左侧移位,见于二尖瓣狭窄 左右室增大,向左下伴心浊音界两侧扩大,见于扩张型心肌病胸部疾病的影响: 胸膜增厚、肺不张---移向患侧;胸腔积液、气胸---移向健侧 2.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变化 1)心尖搏动增强、范围大:运动、激动、发热、贫血、甲亢、左室肥大 2)心尖搏动弱而弥散:心肌病、炎、AMI;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肺气肿、左侧胸腔积液、气胸; 3.负性心尖搏动(inward impluse)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 见于:粘连性心包炎,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心室肥大(顺钟向转位)(三)心前区异常搏动 1、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见于右心室肥大; 2、剑突下搏动:见于肺气肿,右心室肥大;消瘦者,腹主A搏动;腹主动脉瘤; 3、心底部搏动 1)胸骨左缘第2、3肋间:见于肺动脉扩张;肺动脉高压(正常青年人) 2)胸骨右缘第2肋间:见于主动脉弓动脉瘤;升主动脉扩张;贫血、甲亢等; 二、触诊 触诊的手法: 右手全手掌,手掌尺侧(小鱼际)—震颤 示指、中指的指腹—心尖搏动

心脏检查步骤讲课稿

心脏检查 被检者可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前胸,面对光线,注意保持身体不要倾斜,以免使心脏的位置发生变化。 心脏视诊包括:心前区有无隆起、心尖搏动和心前区的异常搏动。在视诊心尖搏动时,检查者应站在被检者的右侧,双眼与胸廓同高,观察心前区有无隆起,然后顺切线位观察心尖搏动的位置和范围,最后观察心前区和其他位置有无搏动。 心脏触诊包括:心尖搏动、心前区的异常搏动震颤和心包摩擦感的检查。在触诊心尖搏动时,先将手掌平放在乳头的下方,感触心尖搏动,然后用食指和中指指尖准确触诊心尖搏动最强点的位置和范围,触诊震颤时,用手掌的小鱼际紧贴在心前区的不同部位进行触诊,注意不要将手掌用力的按压在胸壁上,如果触及到震颤,要注意震颤的部位,以及震颤的时相,震颤的时相可以通过同时触诊心尖搏动或颈动脉搏动来确定,在心尖搏动时冲击手掌,或颈动脉搏动后出现的为收缩期震颤,而之前出现的为舒张期震颤。心包摩擦感:应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进行触诊。 心脏的叩诊包括:心界叩诊和锁骨中线测量。主要是确定心脏的大小和形态。在叩诊心界时,如被检者为卧位,则检查者的扳指与心缘垂直,从心尖搏动的最强点所在肋间的外侧两厘米处开始叩诊,扳指每次移动距离不要超过一厘米,当叩诊音由清音变成浊音时,做标记,为心脏的相对浊音界,注意叩诊力度要适中,均匀,然后从下向上依次叩诊至第二肋间,右侧心界的叩诊,从肝浊音界的上一肋间开始,依次向上叩诊至第二肋间,叩诊结束后用直尺测量心脏外缘,到前正中线的投影距离,并记录,同时记录左锁骨中线和前正中线的距离,了解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音界数值: 右界(cm)肋间左界(cm) 2~3 Ⅱ2~3 2~3 Ⅲ 3.5~4.5 3~4 Ⅳ5~6 Ⅴ7~9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如被检者为坐位时,则检查者的扳指与心缘平行,进行叩诊。 心脏听诊:在进行心脏听诊前,先了解心脏听诊区的部位,二尖瓣听诊区位于心尖部,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位于胸骨肋缘第二肋间,肺动脉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三类间,三尖瓣听诊区位于胸骨体下端,及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在进行心脏听诊时,可以从二尖瓣区开始,依次按逆时针在肺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进行听诊。在进行心脏听诊时,首先要学会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与第二心音相比,第一心音声音低沉但较强,而第二心音响亮却比第一心音弱,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间的时间比第二心意到第一心音的时间短,第一心音在心尖部,及二尖瓣听诊区最响,第二心音则在心底部较响。 听诊的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附加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首先要计数心率,同时注意心律是否整齐,如果心律不齐,应计数一分钟,听诊心音时,要注意心音的强度,有无心音分裂和附加音等,如果听到杂音,应

心功能检测指标

心功能检测指标 ——心肌标志物 心脏是由起搏细胞、传导细胞、和收缩细胞(心肌细胞)组成,就重量而言,主要成分是心肌收缩细胞的心肌蛋白和心肌酶,其中有些具有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心肌对缺氧非常敏感,心肌动脉梗死时,心肌细胞因缺血损伤或坏死,以上蛋白和酶可较快的释放入血,成为诊断心肌缺血和坏死的标志物。 目前心功能检测的项目有两大类,即与心肌收缩细胞有关的: 一.心肌酶 二.心肌蛋白 心肌酶的检测主要包括: 1.天冬氨酸转移酶(AST) 2.乳酸脱氢酶(LDH) 3.α-羟丁酸脱氢酶(HBDH) 4.肌酸激酶(CK) 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AST:<40U/l 在心肌中含量是骨骼肌中的两倍。AST有两类同工酶:s-AST;m-AST 正常血清中主要为s-AST,细胞坏死引起线粒体崩解时除了s-AST显著升高外m-AST 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AST异常升高,远大于肝病时的值。 急慢性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变患者s-AST和m-AST都增高。 LDH :130-280U/l LDH位于细胞质中,在肝脏、红细胞和心肌、骨骼肌中浓度最高。它是由H和M两个亚基所组成的四聚体,形成5种同工酶,即:HHHH(LDH1)、 HHHM(LDH2)、HHMM(LDH3)、 HMMM(LDH4)MMMM(LDH5)。 因许多组织LDH含量都比较丰富,诊断的特异性较差。

而各种组织中LDH同工酶含量不同,检查其同工酶对损伤的组织或器官,进行定位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溶贫、巨幼贫等,除了LDH总活力增高,LDH1和LDH2均增高,LDH1增高更加显著,另外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炎等LDH总活力和LDH1、LDH2呈轻中度增高。 肝细胞损伤或坏死时,血清LDH总活力增高,并伴有LDH4、LDH5增高,原发性肝癌时LDH同工酶有92%异常,LDH5、LDH4、LDH3均增高,而LDH1、LDH2则降低。HBDH:95-330U/l 由来:LDH的H亚基对底物的特异性要求较低,除乳酸外还催化血清α-羟丁酸脱氢,故称之为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或HBDH)。 HBDH主要来源于心肌、肾和红细胞。对诊断心肌梗死比LDH或AST更有特异性。 且HBDH升高持续时间比AST更长。 心肌梗死时AST、CK活性迅速上升,16~48h达峰值,而HBDH和LDH升高较慢,但升高后可持续2周甚至更长时间。 由于HBDH在心肌中含量较丰富,故在心肌梗死发病过程中,血清HBDH比LDH更为专一。 HBDH活性升高并非只见于心肌梗死病人。 肝脏疾患HBDH亦可增高,但变化不显著,故常以HBDH/LDH比值用于肝和心脏疾患的鉴别诊断。 CK与CK-MB :24-195U/l CK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是由M和B两个亚基构成的双聚体,有四种同工酶: CK-MM(占CK总活力的95%以上)CK-MB(仅占5%以下) CK-BB(无或极少) 心肌含CK-MB约为20%,CK-MM为80%,而CK-MB在骨骼肌的含量低于3%。 心肌梗死、肌损伤时CK-MM大量升高,同时伴有CK-MB的升高。CK-MB所占比例低,但绝对含量并不低。 因此使用CK-MB与CK的比值进行诊断要好得多。 心肌蛋白的检测包括: 1.肌凝蛋白 2.肌纤蛋白 3.肌红蛋白 4.肌钙蛋白 5.脂肪酸结合蛋白 肌红蛋白: (myoglobin,Mb),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骨骼肌含量3~9mg/g,心肌含量1.4 mg/g,平滑肌不含Mb,正常血清中含量很少。 参考值:50~60μg/L。 临床意义:骨骼肌和心肌损伤时,Mb很易逸出而升高。Mb是检测AMI的早期指标。 急性心梗时在90μg/L以上 肌钙蛋白: 肌钙蛋白(cTn)由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I(TnI)肌钙蛋白C(TnC)组成。它们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和独立的结构。 TnI 参考值:血清小于0.6μg/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