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测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测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恰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方的“月亮”图案可以由如图所示的图案平移得到的是()

A.B.C.D.

2.某红外线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0.00000094m,将0.0000009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9.4×10﹣7B.0.94×10﹣6C.9.4×10﹣6D.9.4×107

3.下列各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ab+ac+d=a(b+c)+d B.a2﹣1=(a+1)(a﹣1)

C.(a+b)2=a2+2ab+b2D.a2b=ab?a

4.二元一次方程2x+3y+10=35的一个解可以是()

A.B.C.D.

5.已知a>b,则下列不等关系正确的是()

A.﹣a>﹣b B.3a>3b C.a﹣1<b﹣1D.a+1<b+2

6.如图,在Rt△ABC中,∠A=90°,直线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若∠ADE =30°,则∠C的度数为()

A.30°B.40°C.50°D.60°

7.命题“若a=b,则|a|=|b|”与其逆命题的真假性为()

A.该命题与其逆命题都是真命题

B.该命题是真命题,其逆命题是假命题

C.该命题是假命题,其逆命题是真命题

D.该命题与其逆命题都是假命题

8.已知AB=3,BC=1,则AC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A.2≤AC≤4B.2<AC<4C.1≤AC≤3D.1<AC<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

9.计算:a5÷a2的结果是.

10.计算(x+1)(2x﹣1)的结果为.

11.因式分解:ab2﹣2ab+a=.

12.不等式2x﹣1<3的解集是.

1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14.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C、D的位置,DE 与BC相交于点G.若∠1=40°,则∠2=°.

15.将不等式“﹣2x>﹣2”中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可得到“x<1”,该步的依据是.16.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

17.如图,BE是△ABC的中线,D是AB的中点,连接DE.若△ABC的面积为1,则四边形DBCE的面积为.

18.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可能无解.例如方程组无解,原因是:将①×2得2x+4y =2,它与②式存在矛盾,导致原方程组无解.若关于x、y的方程组无解,则a、b须满足的条件是.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64分)

19.(8分)计算:

(1)()﹣2﹣π0+(﹣3)2 (2)2m3?3m﹣(2m2)2+m6÷m2

20.(4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1.(5分)先化简,再求值:(a+2b)(a﹣2b)﹣a(a﹣b),其中a=2,b=3.

22.(6分)解不等式x2﹣4<0.

请按照下面的步骤,完成本题的解答.

解:x2﹣4<0可化为(x+2)(x﹣2)<0.

(1)依据“两数相乘,异号得负”,可得不等式组①或不等式组②.(2)不等式组①无解;解不等式组②,解集为.

(3)所以不等式x2﹣4<0的解集为.

23.(6分)把下面的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已知:如图,∠1+∠2=180°,∠C=∠D,求证:∠A=∠F.

证明:∵∠1+∠2=180°(已知)

∴∠C=∠ABD()

∵∠C=∠D(已知),

∴(等量代换).

∴AC∥DF().

∴∠A=∠F().

24.(6分)如图,AD为△ABC的高,BE为△ABC的角平分线,若∠EBA=34°,∠AEB =80°,求∠CAD的度数.

25.(8分)课本上,我们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探索了整式乘法的法则和一些公式.类似地,我们可以探索一些其他的公式.

【以形助数】

借助一个棱长为a的大正方体进行以下探索.

(1)在其一角截去一个棱长为b(b<a)的小正方体,如图1所示,则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为.

(2)将图1中的几何体分割成三个长方体①、②、③,如图2所示,因为BC=a,AB =a﹣b,CF=b,所以长方体①的体积为ab(a﹣b),类似地,长方体②的体积为,长方体③的体积为:(结果不需要化简)

(3)将表示长方体①、②、③的体积的式子相加,并将得到的多项式分解因式,结果为.

(4)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图1中几何体的体积,可以得到的等式为.

【以数解形】

(5)对于任意数a、b,运用整式乘法法则证明(4)中得到的等式成立.

26.(11分)某校组织学生乘汽车前往自然保护区野营.从学校出发后,汽车先以60km/h 的速度在平路上行驶,后又以30km/h的速度爬坡到达目的地;返回时,汽车沿原路线先以40km/h的速度下坡,后又以60km/h的速度在平路上行驶回到学校.

(1)用含x、y的代数式填表:

速度(km/h)时间(h)路程(km)前往平路60x

上坡30y 返回平路60

下坡40

(2)已知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到达目的地共用时5h.

①若汽车在返回时共用时4h,求(1)的表格中的x、y的值.

②若学校与目的地的距离不超过180km,请围绕“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到达目的地”这一

过程中汽车行驶的“时间”或“路程”,提出一个能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27.(10分)已知△ABC,P是平面内任意一点(A、B、C、P中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连接PB、PC,设∠PBA=x°,∠PCA=y°,∠BPC=m°,∠BAC=n°.(1)如图,当点P在△ABC内时,

①若n=80,x=10,y=20,则m=;

②探究x、y、m、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得到的结论.

(2)当点P在△ABC外时,直接写出x、y、m、n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七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恰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方的“月亮”图案可以由如图所示的图案平移得到的是()

A.B.C.D.

【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解答】解:通过图案平移得到必须与图案完全相同,角度也必须相同,

观察图形可知C可以通过图案①平移得到.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平移的基本性质是: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某红外线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0.00000094m,将0.0000009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9.4×10﹣7B.0.94×10﹣6C.9.4×10﹣6D.9.4×107

【分析】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10﹣n,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解答】解:0.00000094=9.4×10﹣7.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3.下列各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ab+ac+d=a(b+c)+d B.a2﹣1=(a+1)(a﹣1)

C.(a+b)2=a2+2ab+b2D.a2b=ab?a

【分析】直接利用因式分解的定义分别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解:A、ab+ac+d=a(b+c)+d,不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故此选项错误;

B、a2﹣1=(a+1)(a﹣1),正确;

C、(a+b)2=a2+2ab+b2,是多项式乘法,故此选项错误;

D、a2b=ab?a,不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定义,正确把握定义是解题关键.

4.二元一次方程2x+3y+10=35的一个解可以是()

A.B.C.D.

【分析】把x看做已知数表示出y,即可确定出方程一个解.

【解答】解:方程2x+3y=25,

解得:y=(25﹣2x),

当x=14时,y=﹣1,

则方程的一个解为,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将x看做已知数求出y.

5.已知a>b,则下列不等关系正确的是()

A.﹣a>﹣b B.3a>3b C.a﹣1<b﹣1D.a+1<b+2

【分析】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对A、B、C进行判断;利用特殊值对D进行判断.

【解答】解:∵a>b,

∴﹣a<﹣b,3a>3b,a﹣1>b﹣1,

当a=﹣1,b=﹣2时,a+1=b+2.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等式的性质:应用不等式的性质应注意的问题,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一定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当不等式的两边要乘以(或除以)含有字母的数时,一定要对字母是否大于0进行分类讨论.

6.如图,在Rt△ABC中,∠A=90°,直线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若∠ADE =30°,则∠C的度数为()

A.30°B.40°C.50°D.60°

【分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出∠B的度数,由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可得出∠C的度数.

【解答】解:∵DE∥BC,

∴∠ADE=∠B=30°.

∵∠A+∠B+∠C=180°,且∠A=90°,

∴∠C=180°﹣90°﹣30°=6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义以及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求出∠B的度数.解决该题型题目时,根据角的计算求出角的度数,再结合平行线的性质找出结论.7.命题“若a=b,则|a|=|b|”与其逆命题的真假性为()

A.该命题与其逆命题都是真命题

B.该命题是真命题,其逆命题是假命题

C.该命题是假命题,其逆命题是真命题

D.该命题与其逆命题都是假命题

【分析】写出其逆命题,进而判断即可.

【解答】解:命题“若a=b,则|a|=|b|”的逆命题为:若|a|=|b|,则a=b,是假命题,而命题“若a=b,则|a|=|b|”是真命题;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的真假判断,考查原命题、逆命题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是基础题.

8.已知AB=3,BC=1,则AC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A.2≤AC≤4B.2<AC<4C.1≤AC≤3D.1<AC<3

【分析】根据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求解.

【解答】解:若A,B,C三点共线,则AC=2或=4;

若A,B,C三点不共线,则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1,而小于两边之和7.

即:2<AC<4.

故线段AC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2≤AC≤4.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三角形三边关系,注意考虑三点共线和不共线的情况.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

9.计算:a5÷a2的结果是a3.

【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可得答案.

【解答】解:原式=a5﹣2=a3,

故答案为:a3.

【点评】本题考查了同底数幂的除法,熟记法则并根据法则计算是解题关键.

10.计算(x+1)(2x﹣1)的结果为2x2+x﹣1.

【分析】直接利用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计算得出答案.

【解答】解:(x+1)(2x﹣1)

=2x2+x﹣1.

故答案为:2x2+x﹣1.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正确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11.因式分解:ab2﹣2ab+a=a(b﹣1)2.

【分析】原式提取a,再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即可.

【解答】解:原式=a(b2﹣2b+1)=a(b﹣1)2;

故答案为:a(b﹣1)2.

【点评】此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

12.不等式2x﹣1<3的解集是x<2.

【分析】先移项,再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即可.

【解答】解:移项得,2x<3+1,

合并同类项得,2x<4,

化系数为1得,x<2.

故答案为;x<2.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即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化系数为1.

1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6.【分析】利用多边形的外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度,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

则内角和是720度,

720÷180+2=6,

∴这个多边形是六边形.

故答案为: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外角和定理,熟练掌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C、D的位置,DE 与BC相交于点G.若∠1=40°,则∠2=110°.

【分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DEG+∠1=180°,∠2+∠DEF=180°,再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可得:∠DEF=∠DEG,可得结论.

【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CB,

∴∠DEG+∠1=180°,∠2+∠DEF=180°,

∵∠1=40°,

∴∠DEG=180°﹣40°=140°,

由折叠得:∠DEF=∠DEG=70°,

∴∠2=180°﹣70°=110°,

故答案为:110,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翻折变换的性质,熟记各性质是并准确识图是解题

的关键.

15.将不等式“﹣2x>﹣2”中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可得到“x<1”,该步的依据是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分析】由题意知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结合不等式的性质求解可得.

【解答】解:该步的依据是: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故答案为: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6.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0,1.

【分析】分别解两个不等式,找两个不等式解集公共部分就是该不等式组的解集,再找出符合x取值范围的整数解即可.

【解答】解:解不等式x﹣3(x﹣2)≥4得:x≤1,

解不等式得:x>﹣1,

即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1,

符合x的取值范围的整数解为:0,1.

故答案为:0,1.

【点评】本题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掌握解不等式组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BE是△ABC的中线,D是AB的中点,连接DE.若△ABC的面积为1,则四边形DBCE的面积为.

【分析】由AD=DB,AE=EC,推出DE∥CB,DE=BC,推出△ADE∽△ABC,可得=()2=,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AD=DB,AE=EC,

∴DE∥CB,DE=BC,

∴△ADE∽△ABC,

∴=()2=,

=1,

∵S

△ABC

=,

∴S

△ADE

∴S

=.

四边形DBCE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8.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可能无解.例如方程组无解,原因是:将①×2得2x+4y =2,它与②式存在矛盾,导致原方程组无解.若关于x、y的方程组无解,则a、b须满足的条件是a=且b≠2.

【分析】①×2得2x+2ay=2b,根据方程组无解得出2a=3且2b≠4,解之可得.

【解答】解:,

①×2,得:2x+2ay=2b,

由题意知2a=3且2b≠4,

解得:a=且b≠2,

故答案为:a=且b≠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并掌握方程组无解的情况.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64分)

19.(8分)计算:

(1)()﹣2﹣π0+(﹣3)2

(2)2m3?3m﹣(2m2)2+m6÷m2

【分析】(1)直接利用负指数幂的性质以及零指数幂的性质分别化简得出答案;

(2)直接利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以及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的乘除运算法则分别化简得出答案.

【解答】解:(1)原式=4﹣1+9

=12;

(2)原式=6m4﹣4m4+m4

=3m4.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运算以及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正确化简各数是解题关键.20.(4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利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答】解:,

①×2﹣②得,3y=﹣3,

解得,y=﹣1,

把y=﹣1代入①得,x=3,

则方程组的解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掌握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21.(5分)先化简,再求值:(a+2b)(a﹣2b)﹣a(a﹣b),其中a=2,b=3.【分析】根据整式的运算法则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当a=2,b=3时,

原式=a2﹣4b2﹣a2+ab

=ab﹣4b2

=6﹣36

=﹣30

【点评】本题考查整式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整式的运算法则,本题属于基础题型.

22.(6分)解不等式x2﹣4<0.

请按照下面的步骤,完成本题的解答.

解:x2﹣4<0可化为(x+2)(x﹣2)<0.

(1)依据“两数相乘,异号得负”,可得不等式组①或不等式组②

(2)不等式组①无解;解不等式组②,解集为﹣2<x<2.

(3)所以不等式x2﹣4<0的解集为﹣2<x<2.

【分析】(1)根据两数相乘,同号得正知另一个不等式组为两整式均为负数;

(2)根据大小小大中间找可得;

(3)由以上不等式的解集可得答案.

【解答】解:(1)依据“两数相乘,异号得负”,可得不等式组①或不等式组②,

故答案为:;

(2)不等式组①无解;解不等式组②,解集为﹣2<x<2,

故答案为:﹣2<x<2;

(3)所以不等式x2﹣4<0的解集为﹣2<x<2,

故答案为:﹣2<x<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得出不等式组并熟练掌握解不等式组的能力.

23.(6分)把下面的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已知:如图,∠1+∠2=180°,∠C=∠D,求证:∠A=∠F.

证明:∵∠1+∠2=180°(已知)

∴∠C=∠AB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D(已知),

∴∠D=∠ABD(等量代换).

∴AC∥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分析】由∠1+∠2=180°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易证得DB∥EC,又由∠C =∠D,易证得AC∥DF,继而证得结论.

【解答】证明:∵∠1+∠2=180°(己知)

∴BD∥CE(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C=∠AB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D(己知),

∴∠D=∠ABD(等量代换).

∴AC∥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故答案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A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24.(6分)如图,AD为△ABC的高,BE为△ABC的角平分线,若∠EBA=34°,∠AEB =80°,求∠CAD的度数.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定义求出∠CBE=∠EBA=34°,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C,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BE为△ABC的角平分线,

∴∠CBE=∠EBA=34°,

∵∠AEB=∠CBE+∠C,

∴∠C=80°﹣34°=46°,

∵AD为△ABC的高,

∴∠ADC=90°,

∴∠CAD=90°﹣∠C=44°.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外角性质,能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角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

25.(8分)课本上,我们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探索了整式乘法的法则和一些公式.类似地,我们可以探索一些其他的公式.

【以形助数】

借助一个棱长为a的大正方体进行以下探索.

(1)在其一角截去一个棱长为b(b<a)的小正方体,如图1所示,则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为a3﹣b3..

(2)将图1中的几何体分割成三个长方体①、②、③,如图2所示,因为BC=a,AB =a﹣b,CF=b,所以长方体①的体积为ab(a﹣b),类似地,长方体②的体积为b2(a﹣b),,长方体③的体积为a2(a﹣b):(结果不需要化简)

(3)将表示长方体①、②、③的体积的式子相加,并将得到的多项式分解因式,结果为(a﹣b)(a2+ab+b2).

(4)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图1中几何体的体积,可以得到的等式为a3﹣b3=(a﹣b)(a2+ab+b2).

【以数解形】

(5)对于任意数a、b,运用整式乘法法则证明(4)中得到的等式成立.

【分析】(1)由大正方体的体积减去小正方体的体积可得;

(2)根据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可求体积;

(3)根据提公因式法可求得;

(4)根据几何体体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可得:a3﹣b3=(a﹣b)(a2+ab+b2);

(5)运用整式乘法法则可证明:a3﹣b3=(a﹣b)(a2+ab+b2)成立.

【解答】解:(1)由题意可得:a3﹣b3.

故答案为:a3﹣b3.

(2)由题意可得:b2(a﹣b),a2(a﹣b)

故答案为:b2(a﹣b),a2(a﹣b)

(3)由题意可得:b2(a﹣b)+a2(a﹣b)+ab(a﹣b)=(a﹣b)(a2+ab+b2)

故答案为:(a﹣b)(a2+ab+b2)

(4)根据几何体体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可得:a3﹣b3=(a﹣b)(a2+ab+b2)

故答案为:a3﹣b3=(a﹣b)(a2+ab+b2)

(5)∵右边=(a﹣b)(a2+ab+b2)=a3+a2b+ab2﹣a2b﹣ab2﹣b3=a3﹣b3.

∴右边=左边

∴对于任意数a、b,a3﹣b3=(a﹣b)(a2+ab+b2)成立.

【点评】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立体图形,整式的乘法,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

26.(11分)某校组织学生乘汽车前往自然保护区野营.从学校出发后,汽车先以60km/h 的速度在平路上行驶,后又以30km/h的速度爬坡到达目的地;返回时,汽车沿原路线先以40km/h的速度下坡,后又以60km/h的速度在平路上行驶回到学校.

(1)用含x、y的代数式填表:

速度(km/h)时间(h)路程(km)前往平路60x

上坡30y 返回平路60x

下坡40y (2)已知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到达目的地共用时5h.

①若汽车在返回时共用时4h,求(1)的表格中的x、y的值.

②若学校与目的地的距离不超过180km,请围绕“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到达目的地”这一

过程中汽车行驶的“时间”或“路程”,提出一个能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的问题,并

写出解答过程.

【分析】(1)根据时间=即可得到结论;

(2)①根据题意得方程组,列方程组即可得到结论;

②根据题意列不等式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1)由题意得,,x,,y;

故答案为:,x,,y;

(2)①根据题意得,,

解得:;

②平路的长度最多为多少?

根据题意得,x+30(5﹣)≤180,

解得:x≤60,

答:平路的长度最多为60km.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27.(10分)已知△ABC,P是平面内任意一点(A、B、C、P中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连接PB、PC,设∠PBA=x°,∠PCA=y°,∠BPC=m°,∠BAC=n°.(1)如图,当点P在△ABC内时,

①若n=80,x=10,y=20,则m=110;

②探究x、y、m、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得到的结论.

(2)当点P在△ABC外时,直接写出x、y、m、n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分析】(1)①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

②结论:m=n+x+y.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证明;

(2)分6种情形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1)①∵∠A=80°,

∴∠ABC+∠ACB=100°,

∵∠PBA=10°,∠PCA=20°,

∴∠PBC+∠PCB=70°,

∴∠BPC=110°,

∴m=110,

故答案为110.

②结论:m=n+x+y.

理由:∵∠A+∠ABC+∠ACB=∠A+∠PBA+∠PCA+∠PBC+∠PCB=180°,∠PBC+∠PCB+∠BPC=180°,

∴∠A+∠PBA+∠PCA=∠BPC,

∴m=n+x+y.

(2)x、y、m、n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 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8.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第二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由一维到二维的过渡,同时它又是学习函数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平面内的点与数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本节内容对以后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多从实际情形出发,通过对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确定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培优练习册全集(人教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培优 练习册全集(人教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数学练习册七年级(上)人教版 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 1.1 有理数的概念 1.2 有理数的运算 1.3 近似数与科学计数法 1.4 单元测试 第二章整式加减 2.1 整式的加减 2.2 单元测试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解一元一次方程 3.2 列方程解应用题(一) 3.3 列方程解应用题(二) 3.4 单元测试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2 平面图形 4.3 单元测试 期末模拟试卷(一) 期末模拟试卷(二) 期末模拟试卷(三) 有理数 第一章有理数一、全章知识结构 2

3 二、回顾正数、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1、正数的表示方法:a>0, 2、负数的表示方法:a<0 三、有理数的分类 定义: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却不是有理数 1、按整数分数分类 2、按数的正负性分类?????? ???????????????负分数负整数负数零 正分数正整数正数有理数. 3、在数轴上分类 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 (1)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在数轴上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可用数轴揭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和互为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4)在数轴上可求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x -y|=|y -x| 四、有理数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数:相反数、倒数、绝对值、非负数 1、相反数: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七年级下册数学综合测试卷

七年级下数学 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已知点P (m +3,m +1)在x 轴上,则P 点的坐标为( ) A .(0,2) B .(2,0) C .(4,0) D .(0,-4) 2.在下图中,∠1,∠2是对顶角的图形是( ) 3.为了了解某校初二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这 个问题中,总体是指( ) A .400 B .被抽取的50名学生 C .400名学生的体重 D .被抽取50名学生的体重 4.以方程组2 34 x y x y +=?? -=?的解为坐标的点(,)x y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是(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5.下列各式中,正确的... 是( ) A.25=±5 B. 4=- 2 1 D.=6.不等式组211420x x ->??-? ,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 7.在 22 7 , 3.1415926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七年级数学试卷 第1页 (共8页) 8.有2元和5元两种纸币共21张,并且总钱数为72元.设2元纸币x 张,5元纸币y 张,根据题意列方程组为( ) A .21, 5272. x y x y +=?? +=? B .21, 2572. x y x y +=?? +=? C .2521,72.x y x y +=??+=? D .5221, 72.x y x y +=??+=?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9.请写出一个在第三象限内且到两坐标轴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的坐标 . 10.已知样本容量是40,在样本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长方形的高之比为3:2:4:1,则第 二小组的频数为 ,第四小组的频数为 .11.如果163+x 的立方根是4,则42+x 的算术平方根是 . 12.不等式4x -6≥7x -12的正整数解为 . 13.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2 1x y =??=-? ,则这个方程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14. 如果二元一次方程组?? ?=+=-0432y x y x 的解是???==b y a x ,那么a+b= . 15.如图,已知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E 、F ,ED 平分∠BEF ,若∠1=72°, 则∠2= °. 16.如图所示,在10×20(m 2)的长方形草地内修建宽为2m 的道路,则草地的面积为_________m 2 . 七年级数学试卷 第2页 (共8页) A 21 2 1B 2 1D 21 C (第15题) (第16题)

最新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1

初一数学(下)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在一起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唯一解(即公共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3)注意:判断如何解简单是关键. ※5.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对于一个应用题设出的未知数越多,列方程组可能容易一些,但解方程组可能比较麻烦,反之 则“难列易解”; (2)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与未知数个数相等时,一般可求出未知数的值; (3)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比未知数个数少一个时,一般求不出未知数的值,但总可以求出任何两个未知数的关系.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式:用不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零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它的标准形式是ax+b >0或ax+b <0 ,(a ≠0).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但一定要注意不 等式性质3的应用;注意: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空圈和实点.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含有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 等式组;注意:ab >0 ? 0b a >? ???>>0b 0a 或???<<0b 0 a ; ab <0 ? 0b a < ? ?? ?<>0b 0a 或???><0b 0a ; ab=0 ? a=0或b=0; ???≤≥m a m a ? a=m . 7.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与解法:所有这些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 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应分别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数轴确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8.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类型:设 a >b a x b x a x >∴???>>是不等式组的解集 b x b x a x <∴???<<不等式的组解集是 a b > a b >

初中七年级数学详细内容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大于零的数叫正数,正数前面加上负号叫负数. 正负数的实际应用背景: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用正负数表示某个范围的实例 1.2 有理数 有理数的定义(两个整数的比值!!!),有理数的分类. 数轴和数轴的三要素: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用数轴表示数的方法: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关于原点对称: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一般地,a和-a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仍是0. 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求绝对值的方法: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这就说,当a是正数时,|a|=a;当a是负数时,|a|=-a;当a=0时,|a|=0. 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总之,在数轴上右边的数大于左边的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对,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两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操作顺序: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加法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加减混合运算: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全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a+b-c=a+b+(-c).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0相乘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小学学过) 连乘时的符号确定: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测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所示,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 则∠AOE+∠DOB+∠COF 等于 ( ) A.150° B.180° C.210° D.120° 3.若两个角的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 ) A. 相等 B. 互补 C. 相等或互补 D. 相等且互补 4、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断直线a ∥b 的是 ( ) A .∠2=∠3 B .∠1=∠3 C .∠4+∠5=180° D .∠2=∠4 5.如图,l l 12//,AB l ABC ⊥∠=1130,ο,则∠=α ( ) A. 60ο B. 50ο C. 40ο D. 30ο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α A l 1 B l 2 α C

C F 1 A D B E 6. 如图,能与∠α构成同旁内角的角有 ( ) A. 1个 B. 2个 C. 5个 D. 4个 7.同一平面内相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相交最多能构成( )对对顶角。 A 4 B 5 C 6 D 7 8.如右图,长方体中棱之间通过平移可以重合, 下列说法:①AA /平移能与BB /重合;②B /C /平移能 与DD /重合;③AB 、A /B /、CD 、C /D /通过平移可 以互相得到;④将四边形ABB /A /向后平移BC 长度能与DCC /D /重合。正确的有 (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二. 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若a ∥b ,b ∥c ,则a c. 理由是 2. 直线AB 与CD 互相垂直,垂足为O ,P 是直线CD 上一点,则P 到AB 的距离是 __________。 3.已知:如图,CD AB ⊥于D ,∠=?130,则∠=FDB ________,∠=ADE ______, ∠=BDE __________。 50° A 28° a C b B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5.1.1相交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相等,并会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索邻补角与对顶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2.通过“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的简单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四、教学过程设计:

如图所示,AB⊥CD于点O,直线∠AOE=65°,求∠DOF的度数。

达标测评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 、相等的两角是对顶角 C 、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 、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二.填空: 2.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已知∠AOC+∠BOD=90°,则∠BOC= 。 3.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为补角,则∠2+∠3= 。 三.解答题 4如图所示,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 (1) 写出∠AOC, ∠BOE 的邻补角。 (2) 写出∠DOA, ∠BOF 的对顶角。 (3) 如果∠AOE=30°,求∠BOF ,∠AOF 的度数。

5.如果直线AB、CD相交于O点,且∠AOC=28°,作∠DOE=∠DOB,OF平分∠AOE,求∠EOF 的度数 附达标测评题答案: 1.D 2.135° 3.180° 4.(1)∠AOD、∠COB;∠AOE、∠BOF (2)∠BOC、∠AOE (3)30°、150° 5.62° 七年级数学(下册) 5.1.2垂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 2.会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 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名校试题—初中数学七年级

清华附中真题 + 首师附中真题(尖子班) 第一部分 清华附中历年真题展示 一、填空。 1、 有一块麦地和一块菜地,菜地的一半和麦地的3 1 合起来是13亩,麦地的一半和菜地的 3 1 合起来是12亩,那么菜地有 亩。 ﹝分析﹞解:设菜地有χ亩,麦地有y 亩。 2x +3y =13 3x +2 y =12 解得χ=18,y =12 答:菜地有18亩。 2、―次考试,参加的学生中有 71得优,31得良,2 1 得中,其余的得差,已知参加考试的学生不满50人,那么得差的学生有 人。 ﹝分析﹞学生的人数永远是整数。 根据题意可知,学生人数是7、2、3的公倍数,而[7,2,3] =42, 42小于50, 所以参加的学生总数为42人。 42×(1- 71-31-2 1 )=1(人) 答:得差的学生有1人。 3、 有一城镇共5000户居民,每户的子女不超过2人,一部分家庭有1个孩子,余下的家庭中一半每家有2个孩子,那么此城镇共有孩子 人。 ﹝分析﹞“一部分家庭有1个孩子,余下的家庭中一半每家有2个孩子,”那么,余下的家庭中另一半每家有0个孩子,于是,余下的家庭平均每户1个孩子,开始的一部分家庭每户1个孩子,所以整个城镇平均每户有1个孩子,共5000户居民,所以此城镇共有孩子: 1×5000=5000(人) 答:此城镇共有孩子5000人。

4、科学家进行一次实验,每隔5小时作一次记录,他做第12次记录时,时钟正好九点整,问第一次作记录时,时钟是点。 ﹝分析﹞⑴第一次作记录和第12次作记录的时间差为5×(12-1)=55小时。 ⑵“做第12次记录时钟正好九点整”,所以第一次作记录在55小时之前, 55÷24=2(昼夜)……7(小时) 即往前推2昼夜再推7小时,所以第一次作记录时是9-7=2点。 答:第一次作记录时,时钟显示2点。 5、一名学生在计算一道除数是两位数的没有余数的除法时,错把被除数百位上的3看成了8,结果得商383,余17,这商比正确的商大21,那么这道题的被除数是,除数是。﹝分析﹞⑴错误的商是383,比正确的商大21,正确的商是383-21=362。被除数看错了,而除数没错,也就是除数没有变化。 ⑵设除数为χ。则正确的被除数是362χ,错误的被除数是362χ+500或383χ+17 (383-21)χ+(8-3)×100=383χ+17 χ=23 所以被除数=23×(383-21) =8326 答:这道题的被除数是8326,除数是23 。 6、甲、乙两人背诵英语单词,甲比乙每天多背8个,乙因为生病,中途停止10天。40天后,乙背的单词正好是甲的一半,甲一共背单词个。 解:设乙每天背诵单词χ个,则甲每天背诵单词(χ+8)个。 1 (40-10)χ=40(χ+8)× 2 30χ=20(χ+8) χ=16 χ+8=24 40(χ+8)=960 答:甲一共背单词960个。 算术解法:⑴甲背40天,乙背40-10=30天,乙背的单词正好是甲的一半。则乙30天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恰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方的“月亮”图案可以由如图所示的图案平移得到的是() A.B.C.D. 2.某红外线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0.00000094m,将0.0000009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9.4×10﹣7B.0.94×10﹣6C.9.4×10﹣6D.9.4×107 3.下列各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ab+ac+d=a(b+c)+d B.a2﹣1=(a+1)(a﹣1) C.(a+b)2=a2+2ab+b2D.a2b=ab?a 4.二元一次方程2x+3y+10=35的一个解可以是() A.B.C.D. 5.已知a>b,则下列不等关系正确的是() A.﹣a>﹣b B.3a>3b C.a﹣1<b﹣1D.a+1<b+2 6.如图,在Rt△ABC中,∠A=90°,直线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若∠ADE =30°,则∠C的度数为() A.30°B.40°C.50°D.60° 7.命题“若a=b,则|a|=|b|”与其逆命题的真假性为() A.该命题与其逆命题都是真命题 B.该命题是真命题,其逆命题是假命题 C.该命题是假命题,其逆命题是真命题

D.该命题与其逆命题都是假命题 8.已知AB=3,BC=1,则AC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A.2≤AC≤4B.2<AC<4C.1≤AC≤3D.1<AC<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 9.计算:a5÷a2的结果是. 10.计算(x+1)(2x﹣1)的结果为. 11.因式分解:ab2﹣2ab+a=. 12.不等式2x﹣1<3的解集是. 1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14.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C、D的位置,DE 与BC相交于点G.若∠1=40°,则∠2=°. 15.将不等式“﹣2x>﹣2”中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可得到“x<1”,该步的依据是.16.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 17.如图,BE是△ABC的中线,D是AB的中点,连接DE.若△ABC的面积为1,则四边形DBCE的面积为. 18.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可能无解.例如方程组无解,原因是:将①×2得2x+4y =2,它与②式存在矛盾,导致原方程组无解.若关于x、y的方程组无解,则a、b须满足的条件是.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64分)

初一下册数学试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姓名:班级:(答题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多项式3x2y+2y-1的次数是()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2.棱长为a的正方形体积为a3,将其棱长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体积为() A、2a3 B、8a3 C、16 a3 D、a3 3.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330000人,精确到千万位为() A、1.30×109 B、1.259×109 C、1.29×109 D、1.3×109 4.下列四组数分别是三根木棒的长度,用它们不能拼成三角形的是() A、3cm,4cm,5cm B、12cm,12cm,1cm C、13cm,12cm,20cm D、8cm,7cm,16cm 5.已知△ABC三内角的度数分别为a,2a,3a。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6.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下面四个国家的国旗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越南 B、澳大利亚

C、加拿大 D、柬埔寨 7.下面哪一幅图可大致反映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从起跑到终点的速度变化情况() A、 B、 C、 D、 8.如图,已知,△ABD≌△CBE,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CBE=∠ABD B、BE=BD C、∠CEB=∠BDE D、AE=ED 9. 将一张矩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将所得矩形撕去一角,打开的图形一定有()条对称轴。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10.房间铺有两种颜色的地板,其中黑色地板面积是白色地板面积的二分之一,地板下藏有一宝物,藏在白色地板下的概率为() A、1 B、 C、 D、 二.我会填。(每小题3分,共15分) 11.22+22+22+22=____________。 1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8cm,则第三边长的范围为___________。 13.三角形的高是x,它的底边长是3,三角形面积s与高x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14.如图,O是AB和CD的中点,则△OAC≌△OBD的理由是__________。 15.袋子里有2个红球,3个白球,5个黑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概率是________。 三.解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6.(2mn+1)(2mn-1)-(2m2n2+2) 17.有这样一道题“计算(2x3-3x2y-2xy2)-(x3-2xy2+y2)+(-x3-3x2y-y2)的值,其中 x=,y=-1。”甲同学把x=错抄成x=-,但他计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18.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BEF交CD于点G,∠EFG=500,求∠BEG的度数。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提分数学七年级上知识清单 第一章 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 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 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 表示正数时,-a 是负数;当a 表示负数时,-a 是正数;当a 表示0时,-a 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 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支出与收入;增加与减少;盈利与亏损;北与南;东与西;涨与跌;增长与降低等等是相对相反量,它们计数: 比原先多了的数,增加增长了的数一般记为正数;相反,比原先少了的数,减少降低了的数一般记为负数。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 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2. (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七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及答案

. 1. 用一副三角板不能画出 A.75°角 B.135°角 C.160°角 D.105°角 2. 如图,直线a ,b 相交于点O ,若∠1=40°,则∠2等于 A.50° B.60° C.140° D.160° 3. 在下图右侧的四个三角形中,不能由△ABC 经过旋转或平移得到的是 4. 下面正确的是 A.三条直线中一定有两条直线平行 B.两条直线同时与第三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一定平行 C.若直线∥22,l l ∥3l ,…1-n l ∥n l ,那么1l ∥n l D.直线13221,,l l l l l 则⊥⊥∥3l 5.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MON+∠NOP=90o则∠MOP 是直角 B.若α与β互为补角,则α与β中必有一个为锐角.另一个为钝角 C.两锐角之和是直角 D.若α与β互为余角,则α与β均为锐角 6. 如图,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平分∠COB ,若∠EOB =55o,则∠BOD 的度数是 A.35o B.55o C.70o D.110o 1 2 a b A B C A B C D B E C O D A

. 7. 已知:如图,AB CD ⊥,垂足为O ,EF 为过点O 的一条直线,则1∠与2∠的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A.相等 B.互余 C.互补 D.互为对顶角 8. 已知∠α=35°19′,则∠α的余角等于 A.144°41′ B. 144°81′ C. 54°41′ D. 54°81′ 9. 如图,直线l 1与l 2相交于点O ,1OM l ⊥,若44α∠=?,则β∠等于 A.56? B.46? C.45? D.44? 10. 如图,已知∠1=∠2,∠3=80O ,则∠4= A.80O B. 70O C. 60O D. 50O 11. 如图,AB ∥CD ,AC ⊥BC ,∠BAC =65°,则∠BCD =______________度。 A B C D E F 2 1 O O l 2l 1 β α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易错题汇总大全附答案带解析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易错题相交线与平行线 1.未正确理解垂线的定义 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一条线段有无数条垂线; B.过线段AB中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线段AB垂直; C.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若有一个角为90°,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D.若两条直线相交,则它们互相垂直. 错解:A或B或C. 解析:本题应在正确理解垂直的有关概念下解题,知道垂直是两直线相交时有一角为90°的特殊情况,反之,若两直线相交则不一定垂直. 正解:D. 2.未正确理解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B.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垂线的长度就是这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C.画出已知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D.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错解:A或B或C. 解析:本题错误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垂线段的概念及垂线段的意义. A.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仅仅有垂线段,没有指明这条垂线段的长度是错误的. B.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垂线是直线,直线没有长短,它可以无限延伸,所以说“垂线的长度”就是错误的; C.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画”是画图形,画图不能得到数量,只有“量”才能得到数量,这句话应该说成:画出已知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量出垂线段的长度. 正解:D. 3.未准确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如图所示,图中共有内错角(). A.2组; B.3组; C.4组; D.5组.

错解:A. 解析:图中的内错角有∠AGF与∠GFD,∠BGF与∠GFC,∠HGF与∠GFC三组.其中∠HGF与∠GFC易漏掉。 正解:B. 4.对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理解有误 4.下列说法: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两条直线不平行必相交;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错解:C或D. 解析:平行线的定义必须强调“在同一平面内”的前提条件,所以②是错误的,平行公理中的“过一点”必须强调“过直线外一点”,所以④是错误的,①③是正确的. 正解:B. 5.不能准确识别截线与被截直线,从而误判直线平行 5.如图所示,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有().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有理数 (一)有理数 1、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特别指出: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因为小数可以化为分数,所以我们也把小数看成分数。 (二)数轴 概念: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特点: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0,这个点叫做原点; (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向下)为负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的方法依次表示-1,-2,-3,···。 (三)相反数 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特点:a和-a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四)绝对值 1、概念: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特点: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 (1)如果a>0,那么|a|=a; (2)如果a=0,那么|a|=0; (3)如果a<0,那么|a|=-a。 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3、比较大小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特别指出: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 二、有理数的加减法 (一)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

七年级下册数学测试题

七年级测试题(2020.6)【经典资料,保存必备】 第I 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四个标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 B . C . D .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743a a a =+ B .236a a a =÷ C .6 2 3)(a a = D .()2 22a b a b -=- 3.新型冠状病毒的直径大约是0.00000006m ~0.00000014m ,将0.00000014m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61014.0-?m B .71014.0-?m C .6104.1-?m D .7104.1-?m 4. 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 A .乘坐公共汽车恰好有空座 B .购买一张彩票,中奖 C .同位角相等 D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5.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相接,不能做成三角形框架的是( ) A .7 cm 、9 cm 、2 cm B .7 cm 、15cm 、10 cm C .7 cm 、9 cm 、15 cm D .7 cm 、10 cm 、13 cm 6.如图,在下列四组条件中,能得到AB ∥CD 的是( ) A .∥1=∥2 B .∥3=∥4 C .∥ADC +∥BC D =180° D .∥BAC =∥ACD

C B A C 2B 2 A 2 A 1 B 1 C 1 7.如图,AB ∥ED ,CD=BF ,若要说明∥ABC ∥∥EDF ,则不能补充的条件是( ) A .AC=EF B .AB=ED C .∥A =∥E D .AC ∥EF 8. 如果 是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为( ) A .6 B .±6 C .12 D .±12 9.在下列条件:①A B C ∠+∠=∠;②::1:2:3A B C ∠∠∠=;③2A B C ∠=∠=∠;④1123A B C ∠= ∠=∠;⑤1 2 A B C ∠=∠=∠中,能确定△ABC 为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10.如图,点C 在∠AOB 的边OB 上,用直尺和圆规作∠BCN =∠AOC ,这个尺规作图 的依据是( ) A .SAS B .SSS C .AAS D .ASA 11.端午节假期的某一天,小明全家上午8时自驾小汽车从家里出发,到某著名旅游景点游玩.该小汽车离家的距离S (千米)与时间t (小时)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提供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景点离小明家180千米 B .小明到家的时间为17点 C .返程的速度为60千米每小时 D .10点至14点,汽车匀速行驶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如图,△ABC 的面积为1.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 ,BC ,CA 至点1A ,1B ,1C ,使1A B AB =,1B C BC =,1C A CA =,顺次连接1A ,1B ,1C ,得到△111A B C .第二 942+-mx x 第6题图 第7题图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测试卷精编习题

第九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以下所给的数值中,为不等式230x -+<的解是( ). A .-2 B .-1 . D .2 2.下列式子中,是不等式的有( ). ①2=7;②3+4y ;③-3<2;④2a -3≥0;⑤>1;⑥a -b >1 A .5个 B .4个 .3个 D .1个 3.若a <b ,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3a >3b B .-3a >-3b .a -3>b -3 D 错误!>错误! 4不等式02≤-x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 . D . 5不等式组2201x x +>??--?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 网]

6.“与y 的和的错误!不大于7”用不等式表示为( ). A 错误!(+y )<7 B 错误!(+y )>7 错误!+y ≤7 D 错误!(+y )≤7 7.不等式组错误!的最小整数解是( ). A .-1 B .0 .2 D .3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等式-3>2的解集是>5 B .不等式<3的整数解有无数个 .=0是不等式2<3的一个解 D .不等式+3<3的整数解是0 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 ()421--x x , 在第四象限,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1 B .x <2 .1<x <2 D .无解 10.不等式-5<2≤4的所有整数解的代数和是( ). A .2 B .0 .-2 D .-5 11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组041 x a x -≥??->?的整数解共有5个,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3<a <-2 B .-3<a ≤-2 .-3≤a ≤-2 D .-3≤a <-2 12若不等式组0,122x a x x +?? ->-?≥有解,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a . (B) 1-≥a . () 1≤a . (D) 1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姓名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一. 整式 ※1. 单项式 ①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②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 ③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 ①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②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有次数,含有字母的单项式有系数,多项式没有系数.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是单项式,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就是这个多项式作为加数的单项式的个数.多项式中每一项都有它们各自的次数,但是它们的次数不可能都作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只有一个,它是所含各项的次数中最高的那一项次数.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 ??????有字母叫做分式)其他代数式(若分母含多项式 单项式 整式代数式 二. 整式的加减 ¤1.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 ¤2. 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一个数与多项式相乘时,这个数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 三. 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n m n m a a a +=?(m,n 都是正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 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或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即合并同类项); 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p n m p n m a a a a ++=??(其中m 、n 、p 均为正数); ⑤公式还可以逆用:n m n m a a a ?=+(m 、n 均为正整数) 四.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 幂的乘方法则:mn n m a a =)((m,n 都是正整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2. ),()()(都为正整数n m a a a m n m n n m ==. ※3. 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 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如将(-a )3化成-a 3 ※4.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5.要注意区别(ab )n 与(a+b )n 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 )n =a n +b n (a 、b 均不为零)。 ※6.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n n n b a ab =)((n 为正整数)。 ※7.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五. 同底数幂的除法 ? ??-=-).(),()(,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当一般地n a n a a n n n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精品教案全集(共140页)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一课时介绍 单元整体说明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章的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2)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作必要的准备。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学习本章将为其他各章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本章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本章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结构体系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3.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以及第11页的练习第1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