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先生访谈

钱伟长先生访谈
钱伟长先生访谈

钱伟长先生访谈

有个学生的高考成绩是这样的:语文、历史两门满分,数、理、化、英文一共考25分的学生(其中英语0分,物理5分;注:每门满分都是100分),请问:按照今天高考标准,这个学生能够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钱伟长先生。

就是这样的成绩,他被清华大学录取,而且学校应他个人的要求,让他进入物理系学习。

显然,这一切,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的高考学生中,有没有具有钱伟长先生潜质的学生?

以下是摘自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著名力学家钱伟长”节目内容:

[解说]:

1931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七房桥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但是他却有个十分著名的四叔,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的钱穆。在钱伟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他就一直跟随四叔生活,钱伟长受其耳濡目染,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访谈]:

钱:我这语文是很好的,假如重新考状元,我就要考状元对不对?

记者:您还记得当时的语文题目是什么?您怎么答的吗?

钱:语文题目叫《梦游清华园记》。

记者:《梦游清华园记》。

钱:就是说你没到过北京清华的,你怎么晓得要考这个学校?你想象清华是怎么样的?我写了一篇赋,四百五十字,四十五分钟。他们那个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一个字也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记者:一个字也改不了,那就只能得满分。

钱:满分。

记者:然后钱木先生看到,你四叔看到了。

钱:后来看见了,批评我了,他说你年青不要那么厉害。

记者:这个文章很好,他为什么批评你呢?

钱:他批评我写得太骄傲。

记者:就是因为您太骄傲了批评你?

钱:要不我看到人家没办法写,我一个人,45分钟写了一篇赋,我自己很得意对不对?

后来考历史我也满分。

记者:那历史的题目是什么?

钱: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多少卷、解释人是谁?这样一个题目,我考了一百分,没有错。

记者:当时您知不知道有没有第二个考一百分?

钱:没有,好多人考零分。这样一个怪题目,当然零分了。

钱:其它四门课,数、理、化、英文,我一共考了25分。

记者:一共?

钱:一共考了25分。

记者:也就是这数、理、化、英文四门课,分数非常低?

钱:很低,我的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我根本没有学过,所以没分。

记者:当时很多人都认定,您要不上中文系,要不上历史系?

钱:是啊,都等着我。

[解说]:(4)

就在钱伟长决定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也就是1931年的9月18号,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一时间,全国青年学生纷纷举行游行示威,支持抗日。钱伟长当天也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他决定弃文从理。

[访谈]:

钱:我听了以后就火了,年轻嘛。我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所以我下决心,我说我不学这玩意儿,我要学飞机大炮。有老同学告诉我,你进物理系吧。但是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他怎么也不肯。

记者:当时他知道您物理只考了5分?

钱:我这物理是一塌糊涂,5分考的。怎么办呢?我说坚决要学物理。有人告诉我,说你跟那个系主任泡,软磨硬泡,天天去。

记者:你怎么泡的呢?

钱:同学说让他办公,你就去,他一到你就跟他说,我要进物理系,我天天这样,跑了一个礼拜,他办公都没法儿办。他因为8点钟去上课,我6点三刻就到了。

记者:等着他。

钱:跟他泡。

记者:他不生气吗?

钱:后来他没办法,他说这样,你那么坚决,可以。可要有一个限制,因为现在想进物理系太多了。所以他得限制人家,说在一年中,这三门课,普通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你要能考70分,先让你试读。

记者:能考70分才收你。

钱:那么我当然要答应了,先学了再说。对不对。

记者:但是当时有没有担心过,您长处在文史方面,如果你放弃了长处,去学一个自己只考了5分的物理,那将来一旦学不好怎么办?

钱:我这些都没有考虑。

记者:可是当时您的家庭支持你上大学,是因为希望您将来有一个好的工作,能够很好地养家。

钱:我反正是要学这个,我将来造坦克,就是这样的思想。

记者:就自己下了这么一个决心。那上学之后,物理学得怎么样?

钱:物理上了七个礼拜,测验一塌糊涂。

记者:连续七周,您的考试测验都不及格?

钱:都不及格。

记者:那你是不是很着急?

钱:也不着急,我年轻嘛。

记者:还不着急?

钱:我当时也有点害怕,我怕学不好,学不好就不行了。那拼命,拼命学。

记者:那个时候读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人比你更刻苦?

钱:有啊,那时候跟我同时去的,是华罗庚。我是很用功的,每天早晨5

点到科学馆去背书去,可是华罗庚已经背完了。

记者:您到那儿的时候,他已经背完了。

钱:已经背完了。

钱:所以我和华罗庚是很熟的,我们同时学。

记者:就是俩个人比着看,看谁更用功。

钱:后来,我在物理系待了四年,我物理学得很好,变成全班最好的学生。

[解说]

当时和钱伟长一起而改学物理的学生共有五名,但是最后只有钱伟长一人坚持到毕业,1939年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公费生留学生,但是留学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钱伟长的留学计划也被迫中止,但是三个月后,当中英庚款会做好了所有的准备时,他却和同学们一起选择了放弃。

[访谈]:

钱:第二次是在年底,我们不用去英国,可以去加拿大。因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还有名教授,都逃难逃到加拿大去了。所以让我们到加拿大去,说是中英庚款的负责人在上海英租界等你们。船到了,那是俄国皇后五号,早上八点上船了,中英庚款的负责人就把护照给我们,他倒是好意,说你们过日本的时候啊,息船三天,没事,你可以到横滨去玩玩。

记者:也就说,护照上面有日本的签证,可以在日本玩三天。

钱:可是日本那时候占领了全国了,还没占领香港,还没占领上海租界。那么一看签证我们就不干了,当场有好多人,把护照扔在黄浦江里去了,21个人全下来了。

记者:但是我想作为你们这21个人,当时去加拿大读书,应该说对你们的前途是非常重要的。

钱:是啊,我们不干,我们不干。它占领我们全国领土,我们受了那么多苦,还签证跑那干什么?!结果中英庚款的管理负责人,是个英国人,他自己承认错了。他说我们不懂得你们中国人的爱国心,他自己那么说,你们先回去再说。

记者:所以第三次的时候,就没有再让您经过日本。

钱:第三次没有了。

[解说]:

1940年的8月,钱伟长终于第三次出发,赴加拿大留学,在“俄国皇后号”邮船的甲板上,留学生们为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留下纪念,之后他们共同进入多伦多大学学习,其中钱伟长主攻弹性力学,不久他就和他的老师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是世界第一篇有关板壳内禀的理论,几十年来深受国际间的重视。这篇论文和爱因斯坦等著名学者的文章共同发表在一本文集里,而那时钱伟长到加拿大还不到一年。

1942年他博士毕业后来到了美国,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门下,在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然而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

却选择了回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做了一名普通的教授。

[访谈]:

钱:我46年回来,我是想回家,培养更好的学生,我一个礼拜讲十几次,谁也没上这么多,一般教授一个礼拜上六堂课,我讲17堂课。我没有怨言。48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了,他回来是结婚来了。他回来看我,看我很可怜。那时工资是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叫我怎么过日子?

记者:可是在回国之前,您在美国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

钱:很不错。那是8万美金一年。钱学森说这样吧,美国特区研究所,就是美国的GPL,还希望我回去。

记者:当时您想回去吗?

钱:我当然不想回去,可是那时艰苦了。

记者:所以当时您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就选择了说我还是回去吧。

钱:于是要到外国大使馆,去申请注册,美国大使馆注册,好多问题,我都无所谓,你信什么教?我说我没教,他说不行啊,没教在美国人看来,你是无教之徒,是野蛮人。后来他说这样,你填孔教,我是孔教。最后一条,我填不下去了,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您是中国还是忠于美国?那我说,我说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我不能忠于美国人。我就填了一个NO,我绝不卖国。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不让我去了。

记者:填这个NO的同时,就意味着你跟美国人讲,我不去你美国了。你心里很清楚这一点。

钱:是啊,我总不能忠于美国人,我是中国人。

记者:所以在这个签NO的时候,您毫不犹豫。

钱:我毫不犹豫,我这一点是毫不犹豫。我是忠于我祖国的。

[解说]

1957年6月,反右派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已经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成了倍受攻击的对象,事情源于5个月前,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了意见。但是这些主张,与清华园内外的时潮相背,并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随着反右运动的愈演愈烈,清华报刊上开始长篇累牍地刊登批斗钱伟长的文章,最终他被打成了右派,唯一幸运的是,毛主席的一句话使他保留了教授资格。

[访谈]:

钱:毛主席说,他是好教师,所以要保留教授,就是说我还能讲课的,所以我还给工资的。

我这右派,是保留教授的右派。假如没有这个右派,我到北大荒去了。那时候所有教师是右派都要到北大荒去。

记者:也就是说,当时您还算是一个受优待的右派?

钱:这是毛主席保的。

记者:可是当时把您打成右派之后,您的生活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钱:那很大变化,那无所谓。我告诉你,右派连儿子上大学都不许,我的儿子女儿都没上大学。

记者:当时学校已经没有工作机会了,所以您在做些什么呢?

钱:我右派做我该做的工作。

记者:您都做了一些什么?

钱:我做了很多奇怪的事。

记者:您给我们讲讲,有多奇怪,这个事情?

钱:有一个事就是,我国在跟前苏联打仗,珍宝岛战役。我们开始俘虏了一个坦克,给我们拉走了,我们这个解放军很厉害的,用这个步枪把坦克拉下来了,后来陈列了出来,我一看,我说这个坦克设计的很笨啊,你们迎头打,打不坏它,你们让它过去的时候,从侧面打,侧面打它有一块,这一块打中,就一直打到里头去了,它很薄这个防护板,我一看就晓得。

记者:您从它的结构上,做了一个分析?

钱:所以后来,第二天,他们又带了两个坦克来,也陈列在苏联展览馆里头,我再去看,就打的那个地方,所以我说话是很有效的。我还晓得,我们的坦克只能走几十公里顶多了,再远走不了,因为我们的坦克电瓶啊,用铅酸电瓶,坦克启动的时候,需要电力很大的,需要四个电瓶,只能启动15次,这个电就不够了。所以坦克打打停停是经常的事情。

记者:在那个时候,您想到了要给坦克搞一个更有效的电池。

钱:我们想法子自己做高能电池,叫高能电池。

记者:这些东西都不是您原来学的力学的那个专业?

钱:都不是,我就找化学系,普通化学的教师,他们都同意很我一起搞。

记者:后来这个做的结果怎么样?

钱:一样大的一个电瓶,就是足够两千回发动。

记者:两千次。

钱:我们把这个放在汽车后头,架子后头,就可以从清华开汽车到天安门再回来,它这个能量很高,所以我们叫高能电池。

记者:那您当时有没有担心,我并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我也并不了解,我可能做不成?

钱:我这个人是搞什么学什么,我有这个能力。

记者:你不担心做不成?

钱:我不管,我什么都敢做。所以我学的东西多,我回国以后,就干过十几桩事情,我就是这样。

记者:而且专业有时候并不是一样?

钱:不同专业,奇奇怪怪的专业,所以有人骂我说,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

记者:万能科学家。

钱:这样骂我。

记者:那您怎么反应呢?

钱:我不理,他爱骂我就骂吧。

记者:您还是坚持?

钱:我还是坚持。我是这样的人,我觉得国家需要的,我都干。

[解说]

从钱伟长被打成右派到1966的八年间,这位被困在清华园里的科学家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的事例总共有一百多件。没多久这些校园内的地下科研活动被迫停止。1968年,这位已经五十五岁的科学家被分配到首都特钢做了一名炉前工。

[访谈]:

钱:炉前工很苦的,那个铁棒是52公斤,晓得不?一般人拿不起来,我就拿不起来,那么我就想,我无论如何把这个炉前工这个铁条拿起来。我是学力学的,那我把一头放在地下,一头拿起来,不是省了26公斤吗?

记者:这时候把力学的原理用上了。

钱:我就一头拿起来,放在一个架子,一个铁架子,再到另一头去,把它拿起来,这个高度跟炉子高度一样,就只有一个往前捅,这不很省事?工人说很好,

谁都没想到这个。好家伙,十个炉子,三班倒很多人,每个炉子前面做一个这个,大家都舒服。我变成一个发明家了。

记者:您一定还记得首钢,那些和您一块儿劳动的工人?

钱:这些工人还在,大概还在。

记者:我们前段时间,专门去找了一下这些老工人。我给你读几个名字看你记不记得。他们有叫张洪鹏的。

钱:对。

记者:还有闫德信

钱:对。

记者:富守忠

钱:对。

记者:都记得吧?

钱:他是我那小组的。

记者:是您一个小组的,当时他跟你一块,做过液压机是吗?

钱:对。

记者:还有一个刘生贵的。

钱:刘生贵是干部。

记者:他们几个都特意向您问好!

钱:呦。

记者:他们到现在,对您在那段生活都记得非常的清楚。

钱:他们都很欢迎。

[解说]:

三十多年过去了,许多和钱老一起工作过的特钢工人都已经退休,但是直到现在,钱老对于他们来说,仍是一段无法忘怀的记忆。

[同期]:

记者:其实您现在也很少能够看到钱老了,偶尔在电视上看到。

工人闫德信:在电视上我看见,政协副主席啊。

记者:您看到之后你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感受?

闫:挺亲近的,挺亲热。还是当年那个劲儿,我看钱老怎么样,嘿!还挺精神!我心里头就特别高兴。

[解说]:

对于闫师傅和其他工友来说,他们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他们一起白手起家建造

的热处理车间。

[同期]:

工人石金铎:从开始挖那个坑,从那边到这边,挖那么一大坑,大着呐,咱一块劳动。就拿铁锨在那儿,就跟我们一块劳动。所谓的劳动,主要就是挖那大坑,有五米深吧。

记者:钱老跟你们一块挖?

工人闫德信:一块挖,一块劳动。

记者:那时候他五十多岁,您是三十多岁?

工人闫德信:对。他说那个杠杆,拿铁掀杠杆捅炉鼓那个,省力啊,就是在这儿。

工人富守忠:这个当时什么东西都没有

记者:全部都是由你们自己来弄的?

工人富守忠:对。这个整个都是咱们干的。

[解说]:

除了热处理车间,钱伟长和工人们还设计建成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

[同期]:

工人富守忠:作用大!大齿轮都上这儿来,还有甚至于外单位的,都上这儿来压。大吨位的,压不了就上这儿来压。

[解说]:

当时还有一批清华年青的教师和钱伟长一起来到特钢,他们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那时作为右派的钱伟长教授已经不能再上讲台,但就在这个车间里,工人们们却破了一次例。

[同期]:

工人闫德信:就是我们师傅让他讲课,他特别感动啊!不容易啊!我也能给师傅们讲课了。那是感动得痛哭流涕,那哭啊,感动的。好像是当时来说,有的教师不同意他站讲台,因为他那时候是右派。所以他感动得不得了。

[访谈]:

记者:您后来,我听说有一段时间,学校让你到南方去参加劳动改造,结果首钢的工人把您给留下了?

钱:清华教授全部到江西鲤鱼州,江西鲤鱼州是血吸虫很厉害的这么一个地方。清华去了八百人,北大去了八百人。周恩来根本不知道,结果去了以后,死了五六百人。

记者:当时首钢的工人是怎么留下您的?

钱:他们说你们不是说他没改造,不让回去吗?没改造好,不让我回去,不放!

记者:首钢工人想了这么一个办法。

钱:他们叮嘱这样,没改造不让回去。我说好了,才让你回去。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纪录片家风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如今“家风”那些事又被重新提起。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纪录片《家风》,应时、及时。 家风影响着每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

的。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纪录片上集开篇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纪录片通过聚焦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来诠释家风文化和家风传承,启发我们思考:优良的家风传下来了吗?纪录片不无忧虑地提示观众:家庭结构变了,若家风在,精神就在,核心价值就能传承。 片中介绍,按照家族传统,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读《钱氏家训》。这在当下已基本见不到了,但今天的家风教育更强调的是父辈身教的传递。家风的

感动中国 钱伟长

现在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伟长的颁奖辞: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931年,18岁的他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钱伟长:如果要是考状元,我是要考状元的。 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爆发,国难当头。马上要进入清华历史系学习的钱伟长,得知这个屈辱的消息后,当天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钱伟长:蒋介石说的,谁要站起来,不要抵抗,因为人家飞机大炮,我听了以后这个火了,年轻嘛。所以我下决心,我说我不学这个玩意儿了,我要学飞机大炮。而之前的录取考试中钱伟长数理化加英文的总成绩只有25分,放弃双百的文史转学物理,钱伟长无视个人的风险得失。钱伟长:我这些都没考虑。我是将来要造坦克。就是这样的思想。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70分,四年后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且成绩优异。1939年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获得宝贵的去加拿大学习的资格,但是因为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横滨逗留三天,钱伟长等留学生拒绝上船。钱伟长:我就不干了,敌国我们不能去,当场就有好多人把护照扔在黄埔江里头了。经过近一年的等待,1940年8月,钱伟长等留学生才搭乘不停靠日本的轮船出发,赴加拿大留学。赴加拿大50天后就因为一篇论文的发表而成名,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至1945年,钱伟长已经成为了一名国际范围内的知名科学家。且收入颇丰。钱伟长:那很不错,大概八万美金一年呢。就在钱伟长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此时他选择了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钱伟长:我是决心,来回家培养更好的学生。但连年内战,经济衰退,到1948年时,钱伟长的工资只够买两支暖瓶。此时,钱伟长有机会再回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但申请护照填表时的一个问题却让钱伟长选择了留在中国。钱伟长:最后一项我填不下去了。他是讲假如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我说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1956年,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章科学发展蓝图--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钱伟长提出国家要优先发展原子能、导弹和航天等,当时除了钱三强、钱学森,其他所有参与规划的400多人都不支持他,而且这400多人的身份都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钱伟长:我觉得我还是要说真话,国家应该怎么办呢,不能听这些话。吵了一年多了,最后周总理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事实证明,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成为不了当时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兴力量;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也成为不了现在以及未来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蓝图才刚刚展开,反右运动来了。1957年6月,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在实验室负责扫地一年,之后下放农村劳动。钱伟长:那无所谓。我告诉你,右派,连儿子上大学都不许,我的儿子、女儿都没上大学。我仍然坚持我的意见。我也不退。被打成右派后,钱伟长仍然利用各种机会发挥自己所长。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一百多项。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 1.在所有的学习阶段,他都表现得十分刻苦,在国外做研究工作时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他和导师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 2.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3.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4.钱伟长晚年当了上海大学校长,在学校门口处的巨石上面刻着他手书“自强不息”四个字。上海大学新校区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各幢教学楼之间都有曲折回廊相连,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这些都来自钱校长的创意:让师生在课间转移时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又可以赏心悦目,调节精神。连学校的食堂和招待所都冠以文雅的名字:乐乎楼、水秀楼……并有名家题写的匾额,使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当然,作为大学的根本乃大师,而非大楼也。 5.当年他考清华时,有一道历史题,要写出二十四史各卷的名称、卷数、作者和注校者等,考生中仅他一人全对。他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令阅卷的老师击节赞赏,然而他为了科学救国,要求改学物理,被吴有训教授婉拒,因为他理科基础太差,四门功课一共才考了25分。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授的看法,还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力学大师。1995年7月22日杨振宁来校作报告时,会前钱校长开场白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还教过我数学。”杨振宁答:“钱伟长当年在清华可是一个有名的田径运动员哩!”。令人感叹的是:钱伟长当时18岁,身体瘦弱矮小,被学校田径队婉拒。但他亦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终于成为校越野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并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6.1935年,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初,他选择物理专业,不是因为专长,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考清华时,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每门都是100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极差,4门课加起来只有25分,其中,外语是0分,物理是5分。基于这种情况,他顺理成章地选择清华大学中文系。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的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为此,钱伟长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吴有训每天8时上课,他6时30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只得答应了。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积分和物理成绩在70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吴有训有心栽培,经常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80多分。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后来出国留学,1942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西学东渐,国学衰微之际。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在

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800字

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800字一个人,些许故事,可能看似平凡简单,但却能点燃心中的激情与理想,欢迎阅读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 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1 今晚,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中华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学家于敏;有为了山区孩子的前途而放弃优越条件去艰苦的地方教学的朱敏才、孙俪那夫妇;有坚持做好事30年的炎黄张纪清;有跟听力障碍的儿子同桌16年的母亲;也有为了新疆的和平不畏牺牲的警察木拉提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而又让我最感动的是警察木拉提和炎黄张纪清。 木拉提是一民警察,这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木拉提跟他的同事们每天有任务,每天都不分昼夜地工作。因为他们在新疆,众所周知,新疆是恐怖人员的根据地,所以有很多恐怖人员以及各种各样的坏人,每年都有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但因为木拉提以及他的队伍,使得老百姓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虽然木拉提他们很可能在某次任务中殉职,但他们依然不畏牺牲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木拉提的许多战友都因为执行危险任务而牺牲离开了我们,但木拉提依然为了和平与恐怖人员勇敢战斗着。 还有一位也令我非常感动的人物炎黄,炎黄的真名叫张纪清,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为孤儿院,学校,灾区捐赠

了许多资金,每次捐款都以炎黄的化名填汇款单。他原本有三百平米的房子,可他为了捐款,卖了房子,住在70平米的屋子里,默默地坚持做好事。因为他每次捐款都用化名炎黄,人们找了他30年,直到XX年因为他在银行汇捐款时摔倒被送去医院,人们看到他撒落地上的汇款单才知道他就是默默做了30年善事的炎黄。30年来,他一共捐了几十万元。当主持人问他每次捐款时都怎么想,他却说:捐款只是一个小事,很多人在捐,只是我捐的时间长了一点而已。他让我倍受感动的地方是他做了30年的好事却从不留名,其实他的真名是张纪清,正如主持人给予他的颁奖词:是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看完颁奖典礼,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都是如此平凡的人,却又那么伟大,他们值得我们敬佩,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贡献出应有的一份力量! 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2 持久性地做着平常的事,用心中的信念支持着自己去奉献与坚持,这伟大而又不凡的人叫榜样。榜样就像久违的甘霖,点点滴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榜样好似无华的丰碑,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这是榜样的无穷力量,这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色彩!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8则_短故事全新版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一):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人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人称三钱。他们都是出国留学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来的。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 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十分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但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明白的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之后虽然释放了,可又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之后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最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必须能回来,此刻最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二):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 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 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5成员之一。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钱学森显露出卓越的才能。一项在航空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学公式:即著名的卡门钱公式诞生了。这是由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做出结果,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项公式。 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 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能够放下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下祖国。我就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回到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他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度前进。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 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美国官方文件通知他,不准离开美国。本来,他的行李已经装上了驳船,准备由水路运回祖国。可美国海关硬说他准备带回国的书籍和笔记本中藏

浅谈三峡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浅谈三峡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韩延贵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摘要:三峡水利枢纽从开始提出到竣工运行到现在,关于它的利弊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以及普通国人讨论的热题,虽然以前一直是正面的声音占了上风,但现在随着三峡在运行当中不断出现的一些问题,负面的声音也是不断上涨。关于三峡的利弊之争道出了三峡的恻隐之痛,同时也反映出三峡本身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由于在三峡建造之初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的结果,同时这些问题使三峡的综合效益大打折扣。如今三峡已经建成,那巨额的建造资金也已投入其中,我们再讲反对的话也改变不了其存在的事实。但只要是一个对社会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一定会从客观的角度认识三峡存在的问题,给社会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三峡。 关键词:三峡问题社会生态效益 On theThree Gorgeswater conservancyand problems Han Yangui (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 Hohai University , Nanjing 211100 ) Abstract :The Three Gorges Dam was completed from start to run proposed tonow,has been about its pros and cons as well as ordinary citizens and foreign scholars discuss hot issues , although the former has been a positive voice prevailed, but now with the Three Gorges during operation emerging issues , negative voices are also ris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dispute concerning the Three Gorges Three Gorges compassion tells the pain , but also reflects the three gorges itself complex social , political , ecological and other problems, and these problems are jus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are not adequately demonstrable results , Three of these issues whil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greatly reduced. Today, the Three Gorges has been completed , and that huge amounts of money have been pu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which , we revisit against it can not change the fact of its existence . But as long as there is an ac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people, must be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 of the Three Gorges , to restore a social objective and true China Three Gorges . Key words: Three Social ecological benefits 三峡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大的方向归类,主要有六个方面,下面就具体对每个问

钱学森

简介 清华学堂计划之钱学森力学班定位于工科基础科学班,以工程力学系为主,联合航天航空、机械、土水等学院等的8个系,借助于全球范围顶尖学者的力量共同建设。 本班致力于营造一个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自主学习、勇于探索、个性化发展,养成批判性思维,厚植数理基础,国际视野,提供想象和充分发挥的空间,长期目标是培养能引领力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发展,具有优秀人文素养和突出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学术大师。 主要措施为: 1)本/硕/博贯通培养,动态流动管理(两次分流、三级出口、选拔新的优秀学生进入); 2)建立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 3)小班授课、导师制、配备最优秀师资队伍,聘请著名学者和国际力学大师授课; 4)通过与世界顶尖大学和国家重大工程合作,为学生搭建今后发展的更高平台。 历史背景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创立于1958年。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钱学森、钱伟长、张维、杜庆华、黄克智、过增元、杨卫院士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为清华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清华力学发展的坚实基础,使清华力学成为全国力学学科的一面旗帜,并在全国历次高校力学学科评比中一直名列第一。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具有一流的师资,现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名,博士生导师3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已有12位毕业生成为院士。自1999年教育部设立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以来,本学科有13篇论文获奖,占全国力学获奖篇数的一半。

工程力学系教学和人才培养一直位居清华大学前列,在全校综合教学评估中多次排名第一,“固体力学重点学科建设与高水平博士生规模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骨干课程均为国家级精品课。 清华力学学科不仅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固体力学团队近十年来在多项重要指标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十,成为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人才培养核心基地。已有一大批毕业生去哈佛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欧美名校继续深造,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担任教授,或在微软、通用、壳牌等国际著名工业集团担当主管。 核心理念 “钱班”的定位是工科的基础、精英教育。“钱班”工作组的使命是营造一个平台和氛围,教育和帮助有很大抱负和天分的学生,成长为有突出创新能力和优秀人文素质的杰出人才。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加州理工等国际名校的办学模式。主要实施途径是:精选好苗、广揽名师、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导师制)。 在选材方面,强调兴趣、阳光、自信、抱负。在育人方面,先教学生“为人”,再教学生“为学”。在教学方面,努力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钱班”工作组的努力方向,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性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平台和氛围,致力以如下几点: 引导学生深耕基础;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拓展视野; 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批评精神、沟通能力); 搭建更高的今后发展平台(本-硕-博统筹、国际名师、国家重大工程)。 首届钱学森力学班学生感言周文潇重庆理科投档分第一名

XX感恩中国观后感

XX感恩中国观后感 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中华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学家于敏;有为了山区孩子的前途而放弃优越条件去艰苦的地方教学的朱敏才、孙俪那夫妇等等。XX感恩中国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XX感恩中国观后感一:记忆如昨,时光终将会是不可跨越的银河。我的英雄,你却总是挺拔地站在那里,当身边嘈杂杂的声音潮永般褪去,当往来匆匆的行为全者褪色成无声的黑白默片,可你却依旧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看到那些光芒,我便坚信,世界一直在变,可有些东西,总也不会变。 一片赤诚心,更胜却荣华富贵。留学欧美,却毅然拒绝暂泊日本的轮船,钱伟长丢掉了护照,却拾起了民族气节;弃文从理,只为用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救国,钱伟长放弃了他的强项,却在国际物理界发现了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明珠;离富近贫,为新中国开创了近代科学教育体系,钱伟长无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却让中国科技界人才辈出。也许名与利留不住,可他对中国科技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碑柱上;他的一腔报国热血,永远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身体里。也许,真正令人感动的,不是他“科学泰斗”的身份,而是他那一颗赤子之心。 冰雪冻寒天,又怎挡信义步伐?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我们从小就诵读过的警句,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也

许,践诺并不算一件难事,但二十年如一日地履行着“言忠信,行笃敬”的信条,这却不见得很容易。孙东林、孙水林兄弟,为了尊严承诺,为了良心奔波,无视严寒,无视数九寒冬,在荆楚大地上完成生命接力。并不是说亲情不珍贵,并不是说亲情不珍贵,只是对信义的坚守,却更彰显了一个人的博爱。然而,在见证了兄弟俩的情义后,寒雪亦掷地有声!我想不出他们能以生命完成这场信义考验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我只知道,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义”才会真正变成永恒,才不会因为死亡而结束。 烈火炼真金,三进三出侠义情。长坂坡赵云三进三出成佳话,烈焰中侠胆翁婿三进三出更令人震撼与感动。王茂华、谭良才在面对那五个小生命遭炽炎肆掠时,毅然投入火海,以生命换生命,以挚爱换真情。 雪中送炭也许体现了人性,可火中救人却筑就了人间炽爱。无私无畏,有情有义,他们的生命在狂焰涌起之际镀上了爱的光辉,他们的灵魂在金蛇狂舞之时再现了侠义的真情。 你也是累的,对吗?在那样物欲横流的大城市里,在那样光怪陆离的足浴城里,你卑微地面对着一双双脚,你一遍一遍地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揉捏着。你说,你拼命挣钱才能让弟妹们上大学,可他们却一个个让你失望;你说,你辛苦一点爹妈才不会那苦,可他们却把你赶出家门;你说,你也想拿一把刀朝自己砍下去,却发现好多事还没做。于是,你每

钱伟长作文素材

钱伟长作文素材 作文角度:1.爱国2.惜时3.高尚4.奉献自己,造福他人 人物介绍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江苏无锡人,中国力学家、 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近代力 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 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被誉为“力学之父”,“万能科学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科学界著名的“三钱” 事迹简介 钱伟长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多,从文科到理科,从力学到应用数学,从物理到教育再到社会活动,这些领域都有他活跃的身影。每一方面他都堪称专家,他说:“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这位伟大的“万能”科学家一生都在学习、研究,一直奉行为国而学的使命。 1931年,他通过考试获得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厦门大学的入学机会,最后擅长文史的钱伟长按照叔父钱穆的提议,选择了清华大学中文系。 在清华大学的六年里,瘦弱的他从对运动一无所长,成长为多种体育项目代表队的队员。身高也从进清华时的1.49米长到毕业时的1.65米。体育赛事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而且更锻炼了他的耐力和意志。 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他弃文从理,最后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出色的毕业生。 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大,这对志同道合的新人在日寇飞机的轰炸声中举行了婚礼。 1939年秋,新婚刚刚三周的钱伟长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结束后,钱伟长于1946年5月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83年,他任上海大学校长,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钱伟长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钱伟长的一生都在超越自己,直到他生命的后期他还在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了祖国的发展,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光辉永远普照中国大地。 名人轶事 二战期间略施小计,助伦敦免遭德军导弹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时,钱伟长正在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

浅谈上海大学三学期制以及师生的教与学

浅谈上海大学三学期制以及师生的教与学 上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徐茂元 摘要:上海大学的三学期制度作为一种独特的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两学期制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全国进行全面推广,还需有相应的配套设备与制度的支持。本文通过对实施三学期制多年的上海大学进行分析,表明三学期制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在三学期制下如何进行教与学,推行三学期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解决。 关键词:上海大学;三学期制;师生的教与学 绪论 学期制改革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据以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框架。近年来,我国高校学期制改革的浪潮悄然兴起。而三学期制是目前进行学期制变革的多数高校采用的一种学期制模式。在推行三学期制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形式,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在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为标志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上海大学也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根据教育部推进质量工程、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精神,上海大学结合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确定了“拆除四堵墙”办学理念:一是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二是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三是拆除各学院和各专业之间的墙;四是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办学特色: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坚持“三制”即: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行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大学的钱伟长老校长说: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人、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通过学校的教育,我们希望学生能学到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所学的课程也好、专业也好,都是一种载体,学生通过这些载体来掌握这些方法。 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大学做出了积极的变革。本文通过对三学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什么优缺点,上海大学三学期制在发展中还面临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姓,中华姓氏之一,吴越国姓,是一个源流较少但分布广泛的姓氏,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钱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钱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彭城郡(今徐州市),江苏下邳郡(今江苏西北部),浙江吴兴郡(今江苏宜兴一带)。因政治原因(吴越国纳土归宋,助力中华一统)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实际上按人数排名是当时的第四十大姓。钱姓早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由彭姓演变而来,但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有隐士钱丹一人。钱姓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仍只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今江苏徐州一带),至于关中钱姓则是湮没无闻了。进入秦代,钱姓人中才有当时地属关东的下邳(如今江苏睢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节操高雅被朝延任命为御史大夫,因此诏令一出,钱产顿时声名鹊起,一直不为人所熟知的钱姓也变得家喻户晓,从此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钱姓起源一、源于有熊氏,出自周朝颛帝裔孙彭孚的官名,属于以官职为氏。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之裔孙孚,官拜周钱府上士(掌管国家财政官职)。据《通志;氏族略》、《姓谱》等书记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在祖父去世后继为天子,掌管中原地区。他执政期间,中原各部落氏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迅猛增长,土地日趋紧张,部族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面对此种情况,颛顼决定重新分封天下,他将自己的八个后人分别分封到己、董、秃、坛、曹、斟、芈(mi)等地,

让他们各自建立方国独立发展。这些方国名称后来陆续演变为相应的姓氏,成为中国南方早期主要八个姓氏的来源。其中彭国传至颛顼曾孙吴回时,帝喾委托吴回接替其兄长重黎的火正之职(掌管火种的官),史称火正祝融。这些别子以后就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他们的土地和名位也由各嫡长子继承,成为别宗的宗子。这些别宗的宗子,对于“大宗”而言,他们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就是“大宗”,史称“别子为相,继别为宗”。因此,彭祖的各支庶子孙多改换姓氏以有别于嫡系,其中有一支把“籛”字去“竹”头简化为“钱”,于是便形成了后来的钱姓。清朝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记载:“钱,征音。彭城郡。系出铿氏。彭祖姓籛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 二、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积极汲取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以姓氏为例,在古今很多少数民族当中,都可发现汉姓的使用,如在当代的满、回、苗、壮、蒙古、彝、藏、黎、土家、哈尼、布依、纳西等民族中都有钱姓的存在。当然,他们无论从血统还是来源上都与由彭祖或彭孚而来的钱姓主源有所不同,情况也较为复杂,具体来分,其中有些是汉族融入者,有些则是各族中依形势自行改姓者。 三、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五代时钱镠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86年之久,是时境内安宁,人民富足,有不少

钱伟长先生访谈

钱伟长先生访谈 有个学生的高考成绩是这样的:语文、历史两门满分,数、理、化、英文一共考25分的学生(其中英语0分,物理5分;注:每门满分都是100分),请问:按照今天高考标准,这个学生能够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钱伟长先生。 就是这样的成绩,他被清华大学录取,而且学校应他个人的要求,让他进入物理系学习。 显然,这一切,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的高考学生中,有没有具有钱伟长先生潜质的学生? 以下是摘自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著名力学家钱伟长”节目内容: [解说]: 1931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七房桥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但是他却有个十分著名的四叔,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的钱穆。在钱伟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他就一直跟随四叔生活,钱伟长受其耳濡目染,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访谈]: 钱:我这语文是很好的,假如重新考状元,我就要考状元对不对? 记者:您还记得当时的语文题目是什么?您怎么答的吗?

钱:语文题目叫《梦游清华园记》。 记者:《梦游清华园记》。 钱:就是说你没到过北京清华的,你怎么晓得要考这个学校?你想象清华是怎么样的?我写了一篇赋,四百五十字,四十五分钟。他们那个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一个字也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记者:一个字也改不了,那就只能得满分。 钱:满分。 记者:然后钱木先生看到,你四叔看到了。 钱:后来看见了,批评我了,他说你年青不要那么厉害。 记者:这个文章很好,他为什么批评你呢? 钱:他批评我写得太骄傲。 记者:就是因为您太骄傲了批评你? 钱:要不我看到人家没办法写,我一个人,45分钟写了一篇赋,我自己很得意对不对? 后来考历史我也满分。 记者:那历史的题目是什么?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资料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

钱学森生平介绍 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第一篇 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文化,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风气,12月4日下午,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厅综合楼三楼会议室集体观看了《家风》纪录片。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讲述《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通过观看纪录片,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弘扬“家风”的重要性,以良好家风锤炼作风,把家风建设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内正直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职工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使良好的家风成为全体干部职工为人做事的“保险栓”,抵御歪风邪气的“防火墙”。 第二篇

由央视科教频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家风》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 《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家风的纪录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片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厚重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犹如和煦春风,将家风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令人赞叹。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 在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这对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从未中断可谓居功至伟。与之相应,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

浅析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doc

浅析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 关键词:科研教学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论证了科研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为科研提供需要和基础,科研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方向和保证。因此,高校和高校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学又要大力发展和提高科研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随着中国教育市场的开放,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学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和高校教师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如何生存,特别是对教学型高等院校和教师来说,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只有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才能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新形式下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科研与教学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教学为科研提供需要和基础,科研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方向和保证。因此加强教学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将越来越成为高校和高校教师发展的战略。 一、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创新教育,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中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创造者,必须让教学与科研并重。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先生认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不懂得科研,就不是好老

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在教学中,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必然是高质量学术研究的产物。而高校教师只有把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融合于教学中才能达到良好的知识传授效果。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1.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科研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用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去充实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贯穿科研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内容的主体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尽管有的教材或参考书很经典,但是“照本宣科”毕竟是学生厌倦的。课堂教学除了围绕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外,还要注重科研成果和科技最新发展动态的渗透。实际上,如果将其中的某些例子或做法,用最近的或自己亲手做过的一些结果或做法给予补充和说明,那会使教学活动显得更为生动、更有活力。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能及时掌握课程中的科技新动态,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理论和方法。 2.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的融合,以教学的实践来促进科研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是从实验教学阶段开始的,而实验教学阶段多是分组进行的,这有利于科研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如果不断地深刻钻研,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自己科研水平的验证。 二、科研与教学的和谐发展是发展的 目标

名师简介

中国当代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品赏”之黄爱华:雄逸舒朗 (2008-03-10 15:16:58) 转载▼ 分类:同行评价 标签: 教学艺术 杂谈 “中国当代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品赏”之 黄爱华:雄逸舒朗 [名师简介] 黄爱华,男,1966年出生,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深圳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两次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课堂教学评比,获一等奖。他应邀在全国24个省市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示范课,并作专题讲座100多场。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180多篇。曾主持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苏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审稿人。 出版学生读物计十二册约60万字,教师教学参考用书200多万字。教学专著有《黄爱华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黄爱华与智慧课堂》。 [主持谈艺] 雄逸舒朗 ——黄爱华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四川教育》编辑余小刚 把职业之乐、数学之美、研究之趣契入个体生命的幸福场景,在中国当代名师中,黄爱华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他这样作自画像:“在人有限的生命里,我比从前越发地加快了步履,我像先贤那样挤时间读书、学习、钻研、琢磨;我仍携带教具去异地交流,下一站永远会在不远处等着我。我相信,探索是幸福的,创造者是幸运的……人群中闪现出一个相当风趣、富有干劲、生气,每个毛孔都散发出活力的人,我看到,那就是我,和从前别无二致。多了的,是步履的更加稳健。”黄爱华是教育的“行者”,所谓“行者无疆”,时代的挺进,总会携挟新的教育哲学迫使教师以行动为之注解,以探究为之丰富;黄爱华是教育的“歌者”,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教育需要的是,以事业超越职业,以热情超越责任,以不断探索超越按部就班;黄爱华是教育的“智者”,所谓“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在教育职场中保持无限活力、乐此不疲并享受其中,方为教育的“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