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课例教学文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课例教学文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课例教学文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课例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习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了解烘托和映衬表达技巧的作用

2、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体会他复杂的情感,学习他旷达的胸

襟和进取精神。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了解烘托和映衬表达技巧的作用。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体会他复杂的情感。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阅读发现---提问思考---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柳永的一首词------《雨霖铃》,领略了婉约词的缠绵悱恻、凄婉动人。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受另一种词风。

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首由杨慎的豪放词《临江仙》改编的歌曲,让我们感受到了豪放词的大气磅礴,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开山鼻祖苏轼的一首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具体感受豪放派的词风。

二.介绍学生预习提问情况,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昨天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阅读这首词,布置了预习作业,并且希望你们通过思考,提出有见地的问题。让我高兴的是,我收到了来自同学们的许多问题,,我把它们进行了整理、归纳,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些问题作为我们学习、讨论的主要议题。

三、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老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四、预习作业汇报

请第一小组的同学为我们进行补充注释。

第一小组学生代表:

(1)、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2)、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3)、乱石:陡峭不平的石壁。

(4)、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十分美貌,人称“二乔”,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唐代诗

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是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5)、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

(6)、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部分代整体,同樯橹代全部的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

(7)、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失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到火攻后的惨败情况。

(8)、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鼓掌!)

老师补充:

师:他们解释的太好了!我再略作补充:

(1)、“初嫁了“的”了“字还有衬词作用,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需要加一、二字作衬,没有实在意义。

(2)、“樯橹”有的本子是“强虏”或“狂虏”,那就是直接指曹操的军队了。

五、教师提示作品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写词的大家,文学史上称他们为苏辛词派,他们的词大都表现为豪放的风格。

豪放派与婉约派: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情思曲折,婉曲含蓄,所以就用“婉

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婉约派此人以柳永、李清照、秦观为代表。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在内容上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凡抒情、状物、记事、说理、怀古均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突破了格律的束缚,意境雄奇阔大,风格豪迈奔放,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六、作者作品简介

第五学习小组代表通过多媒体展示: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

离蜀赴京(1059.10-1061.10)---出任凤翔(1061.11-

1064.4)---初任京官(1065.1-1071.6)---外调杭州

(1071.7-1074.10)---知密徐州(1074.11-1078.8)---初贬

黄州(1080.1-1084.3)---上下往复(1084.4-1094.6)---再贬惠州(1094.8-1097.4)---三贬儋州(1097.5-1100.5)---

遇赦北归(1100.6-1101.7)。

苏轼的文学成就:

著名作品有:散文《石钟山记》《黄冈主楼就》;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诗《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等,可以说苏轼在文学上是个全能的人,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让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他不喜欢写那些有愁有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他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热烈的掌声!)

生:很佩服他们!介绍全面、调理清晰。想必花了不少心血。

生:我想是他们合作带来了精彩。相信我们也能因合作而精彩!

师:是的,是合作。是智慧的合作、思维的合作、情感的合作。合作是快乐的,合作能带来巨大的收获!

对他们的介绍我再补充一点:

苏轼的词在世界观方面强烈地反映了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一方面,他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在她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者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以寄托自己对现实不满的情感。

七、讨论归纳整理后的问题

(1)、本词的前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它的妙处在哪里?

生:我认为,这开篇三句作者就让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从而引起怀古思绪,意境开阔,气象恢弘,统领全篇。

生:我认为作者寄情于景非常大胆。大江东去,荡涤一切,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感情的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同滚滚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生:有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由此引发出对历史的联想,非常自然。苏轼真不愧是大家,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以江水的流逝,感叹岁月无情。孔夫子也有类似的句子,同学们能把它说出来吗?

生(齐答):“逝者如斯夫”

师:时间的流逝如此的无情,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这三句,将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第四、五句点明了什么?写赤壁为什么要借他人之口?

生:我认为第四句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引出下文历史上的“风流人物”。第五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该词的主体,词的内容由此生发开去。……

生:(举手)下面的问题留给我说吧!

(笑)

师:同学们能够争先恐后地发言,很好!

生:我认为“人道是”三个字借他人之口,用的十分巧妙、准确。点明了此处赤壁不一定是赤壁之战所在地,诗人只是想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去考察它。

师:能够全面地考虑问题,很有大家风范!

(笑)

(3)、六、七、八三句描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生:这几句具体描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了它的险怪,“穿”写出它的高峭;再写见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与石头相互搏击的情状。“卷”字写出了浪花四溅、奔腾起伏的情景。

生:苏轼在这里运用了绘声、绘色、绘形等多种描写手法,而且无一处不逼真,真是叫人拍案叫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