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等效变换教案

电路等效变换教案
电路等效变换教案

教学授课计划序号:

授课题目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组织教学

总结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分钟)

提问:1、

2、

3、

4、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总结巩固新课

(分钟)

布置作业(分钟)参考资料

教学后记

编写日期年月日教师签字

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简化h 参数等效电路法) 一.晶体管微变等效电路 (晶体管微变等效模型) U CE I I (b ) I U CE (a )c 1.从输入端看,be 间等效为晶体管输入电阻b be be i u r = )() (26)1(003)1(mA I mV I U r r EQ EQ T bb be ββ++=++'= bb r ':晶体管基区电阻,一般取Ω200 2.从输出端看,ce 间等效为流控流源b c i i β= ∞=ce r 3.注意: 1)电流源b i β方向由b i 决定; 2)be r 、i R 和bb r '的区别。be r :晶体管输入电阻,i R :放大器输入电阻;bb r ':晶体管基区电阻。'i R :晶体管输入端放大 器输入电阻 3)等效电路对管外等效,管内不等效,be r 、CCCS b i β并不存在,是等效模型;

4)放大器分析时,注意b 、e 、c 与管外电路的对应关系。(管外电路不变)。 5)等效关系:be 间电阻be r ;ce 间电流源b i β;bc 间开路。(标注b i 和b i β以及各自方向)_ 4.画放大器微变参数等效电路的步骤: 1)画交流通路; 2)将放大器交流通路中的晶体管用微变等效模型代替,管外电路不变。 注意:(1)b i 、b c i i β=及方向的标注; (2)放大器i u 、o u 物理量及方向的标注。 (3) be 间电阻be r ;ce 间电流源b i β;bc 间开路。 (4)计算be r ()() (26)1(003mA I mV r EQ be β++=) 2.放大器的动态分析(性能指标求法) 1)画放大器的交流通路; 2)画放大器的微变等效电路并求出be r (晶体管用简化h 参数等效模型代替,管外电路不变)。 3)求出放大器动态性能指标(按定义)。 (1)放大倍数 i o u u u A = (o u 、 i u 按照b i 流经的路径求、注意参考方向);

电源的等效变换练习题

电源的等效变换 一. 填空题 1.电源可分 和 . 2.实际电压源的电路模型由 与 二者联而成,我们把内阻R 0=0的电压源叫做 或 . 3.实际电流源的电路模型由 与 二者联而成。我们把内阻R 0=0的电压源叫做, 或 . 4.恒压源与恒流源 等效变换.只有 电压源与 电流源之间才能等效变换,条件是 ,公式是 和 .这里的所谓“等效”,是对 电路 而言的,对于 电路并不等效。 5.恒压源是输出 不随负载改变;恒流源的输出 不随负载改变。 6.理想电压源不允许 ,理想电流源不允许 ,否则可能引发事故。 二.选择题 1.理想电压源是内阻为( ) A .零 B.无穷大 C.任意值 2.实际电流源是恒流源与内阻( ) 的方式 A.串联 B.并联 C.混联 3.若一电压源U S =5V,r S =1Ω,则I S ,r S 为( ) A. 5A,1Ω B.1/5A,1 Ω C.1Ω, 5A. 4.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时应保证( ) A.电压源的正极端与电流源的电流流出端一致 B.电压源的正极端与电流源的电流流入端一致 C.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时不用考虑极性 5.多个电压源的串联可简化为( ) A.一个电压源 B.一个电流源 C.任何电源即可 三.判断题 1.电压源是恒压源与内阻串联的电路( ) 2.恒流源是没有内阻的理想电路模型( ) 3.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时不需要重要重要条件( ) 4.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可等效 变换( ) 5.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是对外电路等效( ) 四.计算题 1.如图电源U S =6V ,r 0=0.4Ω,当接上R=5.6Ω的负载电阻时,用电压源与电流源两种方法,计算负载电阻上流过电流的大小. 2.如图,E 1=17V,R 1=1Ω,E 2=34V .R 2=2Ω,R 3=5Ω.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求流过R 的电流 R1 R2 E2E1

共射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

共射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会画出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以及微变等效电路 2)会应用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和计算放大器的动态参数 2、 能力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通过基础综和训练,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放大器动态参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以及微变等效电路的画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为主,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一节关于放大电路的图解法的有关知识并提问 二、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主要讲解了用图解法进行放大器的动态性能的分析,这种方法虽然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但分析的过程较为复杂,且有一定误差,为此,本节将讲解放大器动态分析的第二种方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三、新课教学:共射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 在动态时,如果输入的交流信号幅度很小,交流小信号仅在三极管特性曲线静态工作点附近做微小变化,三极管的输入、输出各变量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这样可以用线性等效电路等效非线性的三极管,称作三极管的微变等效电路。显然,微变等效电路只适用于低频小信号交流分量的动态技术指标的计算,它的前提是放大器已经设置好了静态工作点。 1、三极管的微变等效电路 NPN 型三极管的微变等效电路如图1(b )所示,。晶体管的输入端加交流信号v i 时,在其基极将产生相应的变化电流i b ,如同在一个电阻上加交流电压而产生交流电流一样。因此晶体管的输入端b 、e 之间用一个等效电阻代替,这个电阻称为三极管的输入电阻r be ,其大小为 be be be v r i

电路实验:实验三电源的等效变换

实验三项目名称:电源的等效变换 一、实验目的 1、验证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2、掌握电源外特性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个实际的电源,就其外部特性而言,既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压源,又可看成是一个电流源。若视为电压源,则可用一个理想的电压源E S与一个电阻R0相串联的组合来表示;若视为电流源,则可用一个理想电流源I S与一电导G0相并联来表示。若它们向同样大小的负载供出同样大小的电流和端电压,则称这两个电源是等效的,即具有同样的外特性。 四、实验内容 (A)(B) 图3-1 实验线路图 1、按照图3-1(A)接线,其中E S=6V,R0 = 1KΩ,改变电阻器R L的阻值将I和U记录于 2、按照图3-1(B)接线,其中I S = E S / R0=6V/1KΩ= 6mA,R0 = 1KΩ,改变电阻器R L的 阻值将I和U记录于表(2)中。 )

3、按照图3-1(A)接线,其中E S=6V,R0 = 200Ω,改变电阻器R L的阻值将I和U记录于 4、按照图3-1(B)接线,其中I S = E S / R0=6V/200Ω= 30mA,R0 = 200Ω,改变电阻器R L 的阻值将I和U记录于表(4)中。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在测试电压源外特性时,不要忘记测空载时的电压值:在改变负载时,不容许负载 短路。测试电流源外特性时,不要忘记测短路时的电流值:在改变负载时,不容许负载开路。 2. 换接线路时,必须关闭电源开关。。 3. 直流仪表的接入应注意极性与量程。 六、实验总结及数据分析(留一面) 1.根据表(1)、表(2)、表(3)、表(4)的实验数据,绘出其电源的外特性。 2. 并且通过绘制其电源的外特性曲线相互重合,从而验证电源等效变换条件I S = E S / R0的正确性。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电源的等效变换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2 讲授板书 1、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2、掌握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3、掌握输入电阻的概念及计算。 1、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2、输入电阻的概念及计算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1.组织教学5分钟 3.讲授新课70分钟 1)电源的串并联20 2)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25 3)输入电阻的计算35 2.复习旧课5分钟电阻的等效 4.巩固新课5分钟 5.布置作业5分钟

一、学时:2 二、班级:06电气工程(本)/06数控技术(本) 三、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电压源、电流源等效变换) §2-5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问题的分析是以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定义及外特性为基础,结合电路等效的概念进行的。 1.理想电压源的串联和并联 (1)串联 图示为n个电压源的串联,根据KVL得总电压为: 注意:式中u sk的参考方向与u s的参考方向一致时, u sk在式中取“+”号,不一致时取“-”号。 根据电路等效的概念,可以用图(b)所示电压为Us的单个电压源等效替代图(a)中的n个串联的电压源。通过电压源的串联可以得到一个高的输出电压。 (2)并联 (a)(b) 图示为2个电压源的并联,根据KVL得:

上式说明只有电压相等且极性一致的电压源才能并联,此时并联电压源的对外特性与单个电压源一样,根据电路等效概念,可以用(b)图的单个电压源替代(a)图的电压源并联电路。 注意: (1)不同值或不同极性的电压源是不允许串联的,否则违反KVL。 (2)电压源并联时,每个电压源中的电流是不确定的。 2.电压源与支路的串、并联等效 (1)串联 图(a)为2个电压源和电阻支路的串联,根据KVL得端口电压、电流关系为: 根据电路等效的概念,图(a)电路可以用图(b)所示电压为u s的单个电压源和电阻为R的单个电阻的串联组合等效替代图(a),其中 (2)并联 图(a)为电压源和任意元件的并联,设外电路接电阻R,根据KVL和欧姆定律得端口电压、电流为: 即:端口电压、电流只由电压源和外电路决定,与并联的元件无关,对外特性与图(b)所示电压为u s的单个电压源一样。因此,电压源和任意元件并联就等效为电压源。 3.理想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1)并联 图为n个电流源的并联,根 据KCL得总电流为: 注意:式中i sk与i s的参考方向一致时,i sk在式中取“+”号,不一致时取“-”号。 根据电路等效的概念,可以用图(b)所示电流为i s的单个电流源等效替代图(a)中的n个并

交流通路与微变等效电路

交流通路与微变等效电路 1)交流通路 交流通路是指放大电路中交流电流通过的路径。计算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 输出电阻时用交流通路。对于容抗小的电容以及内阻很小的直流电源,其交流压降很小,可以看作短路,因此其交流通路如图2-2(c )所示。 放大电路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图解分析法(请参考相关教材)和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下面结合图2-2(a ),介绍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2)微变等效电路与动态分析 (1)三极管的简化微变等效电路 由于放大电路中含有非线性元件——三极管,通常不能用线性电路的方法来分析含有非线性元件的放大电路。但是,当输入、输出都是小信号时,信号只是在静态工作点附近的小范围内变动,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线性的,此时,三极管可以用一个等效的线性电路来代替,这样就可以用计算线性电路的方法来分析放大电路了。 ① 三极管输入回路等效电路 由输入特性可以看出,当输入信号较小时,可以把Q 点附近的一段曲线看成直线,这样三极管B 、E 间就相当于一个线性电阻be r ,如图2-3所示。结合输入特性曲线,则三极管的输入电阻可定义为 图2-3 三极管的输入等效电路 B BE be r I U ??==b be i u (2—4)

be r 叫作三极管的输入电阻。它是从三极管的输入端(B 、E 端)看进去的交流等效电阻,be r 的大小与静态工作点的位置有关,通常be r 的值在几百欧到几千欧之间,对于小功率管,当E I =1~2mA 时,be r 为1k Ω左右。在0.1mA <E I <5mA 范围内,工程上常用下式来估算。 () mA mV r E be I 261300β++==mA mV B I 26300+ (2-5) ② 三极管输出回路的等效电路 三极管在输入信号电流b i 作用下,相应地产生输出信号电流c i ,并且有c i =b i β ,即集电极电流只受基极电流控制。因此,从输出端C 、E 间看三极管是一个受控电流源。 为此,可画出三极管的简化微变等效电路如图2-4(b )所示。 图2-4 三极管的微变等效电路 (a)三极管 (b)微变等效电路 (2)动态分析 ① 共射放大电路的简化微变等效电路 图2-5 共射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 (a)共射放大电路 (b)微变等效电路 共射放大电路以图2-5(a )进行分析。先画出共射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再用三极管

电源的等效变换实验报告数据

篇一:实验一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电子信息测量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一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学号:132021520 姓名:XXX 班级:13通信X班 指导老师:X老师实验组号:5 实验地点:1实203 实验日期:20xx年5月18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电源外特性的测试方法; 2.验证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 一、可调直流稳压电源1台 二、直流恒流源1台 三、直流数字电压表1只 四、直流数字毫安表1只 五、电阻器1个 三、实验原理: 1、一个直流稳压电源在一定的电流范围内,具有很小的内阻,故在实用中,常将它视为一个理想的电压源,即其输出电压不随负载电流而变,其外特性,即其伏安特性U=f(I)是一条平行于I轴的直线。一个恒流源在使用中,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可视为一个理想的电流源,即其输出电流不随负载的改变而改变。 2.一个实际的电压源(或电流源),其端电压(或输出电压)不可

能不随负载而变,因它具有一定的内组值。故在实验中,用一个小阻值的电阻(或大电阻)与稳压源(或恒流源)相串联(或并联)来模拟一个电压源(或电流源)的情况。 3.一个实际的电源,就其外部特性而言,既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压源,又可以看成是一个电流源。若视为电压源,则可用一个理想的电压源ES与一个电导gO相并联的组合来表示,若它们向同样大小的负载供出同样大小的电流和端电压,则称这两个电源是等效的,即具有相同的外特性。 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流源等效变换条件为 电子信息测量基础实验报告 Is? 或 Es1 gO= RoRo Es? 如下图6-1所示: Is1 R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