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和大人一起阅读寓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能够理清对话,并分角色练读,读出感情。

3.了解故事的内容,明白包含的道理,分享阅读的收获,感受共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够理清对话,并分角色练读,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的内容,明白包含的道理,分享阅读的收获,感受共读的乐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最喜欢听故事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伊索寓言》里的故事,

它的名字叫《狐狸和乌鸦》。一起来读一读题目。(齐读课题)

2.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课本,听老师读古诗,老师读到哪里,你的小眼睛就看

到哪里。

二、自读古诗,了解大概。

1.小朋友们听得真认真,你们想读吗?自己在下面轻声读一读。

学生自读故事。

2.读完的小朋友请坐端正,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词语会不会读。

(1)出示第一组词:一棵大树眼珠一转

看了一眼一片肉

刚一开口一溜烟

(都有一个“一”,发音却不同,在一、二、三声前读第四声,在第四声前读第

二声。)

(2)出示第二组词:

直流口水叼一片肉

眼珠一转没有回答

赔着笑脸看了一眼

摇摇尾巴非常得意

请小朋友想想,前面一排词语是写谁的?后面一排呢?(狐狸乌鸦)

三、品读故事,深入理解。

1.看来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让我们来走进故事。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这时候,狐狸是什么反应?

(1)对呀,狐狸馋得口水不停地往下流,就像小朋友看到一个大蛋糕一样,恨不得尝几口呢!谁来读句子?指名读句子:“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2)齐读句子。

(3)“直流口水”就是“口水直流”的意思,一起读这个词语。

2.这个时候,狐狸心里怎么想?

3.狐狸的主意最后得逞了没有呢?你从课文哪句话指导的?

出示:“狐狸掉漆肉,一溜烟跑掉了。”齐读。

4.狐狸是怎么得到的?狐狸一共对乌鸦说了几次话?(三次)

5.请小朋友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用直线画出来。

(1)指名读,齐读。

6.面对狐狸一而再,再而三的搭话,乌鸦是什么反应呢?我们再到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用曲线画出来。

(1)指名读,齐读。

7.出示狐狸说的三次话。

(1)我们再来看狐狸说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用了“亲爱的”、“您”)

(2)狐狸是一下子让乌鸦开口的吗?(从关心乌鸦,到关心乌鸦的孩子,再到赞美乌鸦的羽毛和嗓子。)

8.狐狸每次对乌鸦说话前,还都做了不同的动作,找一找。

(1)理解“眼珠子骨碌一转”,指导读句子。

(2)理解“赔着笑脸”,指导读句子。

(3)理解“摇摇尾巴”,指导读句子。

9.我们来看,乌鸦的羽毛真的比麻雀漂亮吗?学生自由说

出示图片对比,教师描述:乌鸦全身黑乎乎的,毫无色彩,一点也不好看。他的叫声粗粝而单调,非常难听。像狐狸这样,为了骗取乌鸦的肉,用虚假的好话讨好乌鸦,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叫——奉承。出示词语:奉承,齐读。

再读句子。

10.乌鸦是不是一开始就理会狐狸的呢?乌鸦的反应分别是怎样的?

(1)第一次:乌鸦没有回答。

乌鸦为什么没有回答?

(2)第二次: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

乌鸦为什么看了狐狸一眼?

(3)第三次:乌鸦听了狐狸的话,非常得意,就喝了起来。

乌鸦得意忘形了,完全忘了嘴里有肉。

结果——上了狐狸的当。

四、总结全文,续编故事。

1.乌鸦上当了,所以动听的话并不一定都是好话,不能随便相信别人。这时候,你想对

狐狸说什么,想对乌鸦说什么。说话练习

2.续编故事。

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了一片肉。又被狐狸看见了,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发挥你的想象,用两三句话说一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