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差了什么?

4.10日,晴,清晨6点,15个小时的车程即将结束,一个小时的小憩,疲惫中懒懒的爬起,坐在车厢的连接处,香烟升起青色的雾,看着窗外山峦叠障,回想着一天半的学习日程,那些名师、大师、教育家的先进的理念与策略,教学的技巧与艺术,一丝丝,一点点的闪现于眼前,再一次冲击着仍未平静的心。他们站在玉皇顶俯视天下众师,我们只能仰躺于红门地面仰望他们,艳羡她们吗?想一想他们好像没你们帅气、漂亮、年轻,可是他们却比我们有气质,有活力,原因不外乎比我们多读了一些书,早见识到语文教育先进的理念与技巧。韩兴娥如果不是因为是局长的妻子,强压进行实验主题学习,哪里会成为全国名师?一个机会,抓住了,走出了第一步,成就如今高不可攀的大家。我想只要我们心怀梦想,有攀登之欲望与勇气,有登顶之渴望与信念,名师之路,高山之颠,一定会离我们会越来越近,甚至有朝一日会平视他们。因为于永正先生说“其实教学语文很简单,不外乎两个字“读、写”,硬要再繁琐一些,不过是多读、多写”。繁杂的语文学习,都可以化繁为简,还有哪些事物不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简洁的路呢?

山连着山,谷套着谷,心潮起伏。我们的教育是最基层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是山村的孩子,可我们的孩子就只能接受最低层次的教育嘛?和城里的孩子相比,我们的孩子真的傻嘛?弱智嘛?为什么她们的孩子可以用十分钟的时间写出:

风筝

细细竹条搭骨干,

恍如彩虹舞翩跹。

丝丝线,与梦连,

放飞梦想天地间。

“我幻想她是一位如出水芙蓉的舞女,她竟就是一位绝代佳人。纤细的枝条似她修长的手臂,片片叶子似她裙边的蕾丝,娇艳的花朵是她如花似玉的脸庞。微风乍起,瞧,她跳起一曲婀娜多姿的舞蹈,一个舞姿便闭月羞花,一个回眸便沉鱼落雁”

“我幻想她是一位二八佳人,她居然就是一位天香国色了。这一堆叠加的影子是她柔顺的秀发,那一堆清晰的影子是她如花的笑靥,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她裙摆上的一棵棵珍珠,如她一般光茫璀璨。月光下,一只夜蛾停驻在花儿上,便是在她灵巧的玉指上逗留的蝴蝶,轻风徐来,花叶晰摇,惊起了夜蛾,但夹竹桃那醉人心扉的清香,又让她心迷神醉,不忍离去,如此一来,一幅蝶面美人图便跃然于这茫茫夜色中了。”

而我们的孩子只能记流水账?想一想我们一年来的十个一工程,晨诵、午读不也在读的数量和质量上加强了嘛?我们的暮醒工作不也带了新的气象嘛?

“雪覆盖着远山,远山白茫茫的,好像天与山连着一样,那景色更是迷人”—郭小四年级史雨彬语。

“大家一边参观一边讨论着,哪本字特别漂亮,哪本语言很优美,而我心里酸酸的,很不好受。我的字写得没有他们漂亮,语言更是没法比美,也没有好好保护自己的本子……”郭小三年级刁旭楠语。

“早上,一粒粒小冰雹从天而降,篮球场上仿佛刚下过一场春雨,而眺望远山,却像下过了一场大雪。雪下了整整一天,我亲眼见证了它从一粒粒小小的冰雹变成随风飘扬的鹅毛大雪,雪把冬天光秃秃的树枝装扮得恰如春天绽放的梨花。”良小六年级李慧语。

“只要你有自信,一定能抓到,你想没有自信,秦王怎能一统六国,成吉思汗又怎能攻

入欧洲。我听了爸爸的话后,我恍然大悟,于是我继续抓,最后抓到了很多,心里美滋滋的”—良小六年级冯美惠子语。

虽然我们孩子的语句表达还显稚嫩,写作的时间需要长一点,老师指导的深入一些,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孩子一点不傻,反而带着灵动,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正一点点向他们靠近。

正如上面冯美惠子所说,我们缺少的是自信,缺少成为名师的信念,缺少对孩子们可以成为“作家”的信心。所以我们感到有差距,我们应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从山小”的信心与决心。不仅做为一名教师要有成长的信念,更要有把你教学的对象培养成人的信心。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

语文教学真的那么难嘛?有的教师谈语文而色变,有的教师永远不敢上第二课时,原因在哪里?畏语文如虎,自己祖国的母语却成为教师的心病,原因何在?我想是我们偏离了语言习得的规律,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源。

其实语文阅读教学很简单。有两条理由,第一教育家于永正所说“语文不过是读与写”。多读、多写就会学好语文。第二是我们的很多老师喜欢教语文,因为这些老师都知道,只要课文读熟,生字会写,然后将好词、佳句积累下来,把语文课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下来,课文赏析的环节即使没有,考试的时候一般就能考个优秀的成绩了。即便一个月不上语文课,语文成绩也不会落下多少。

所以综合此两点,我觉得我们没必要把语文神秘化,谈到语文我们完全可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是不是只要这些就会真正的把语文教好或者说学好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我们就需要认识一下语言学习的本质。

所以我们可以把语言学习可以归纳成两句话。

一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指,语文学习就要大容量的阅读,也就是语言的大容量的输入问题,读得多,输入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写东西,写是书面语言输出的表象之一,也是语言习得的根本目标之一:即书面语言进行社会交际。

二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即有多读,也可以说是精读。也就是海量的阅读输入的同时,一定要精读,对好词、佳句、名段的大量积累,这样才会出口成章,也就是运用口头语参与社会交际。

这两句是说,多读带精读就会达成语言习得终极目标: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言进行社会交际。

那么教学语文也可以总结出两句话。

一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要熟读成诵,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就会显现出来。这是说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各种读的训练,熟读正确流利,指导有感情朗读,淡化无味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内涵,在对精美的语言文字的有感情朗读中浮现出来。

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引过来是想说明一下,写作的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一点点练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写是说要有目的的去写,这次学习过程中,大部分课堂都重视写。都在围绕课文学习的训练点进行有目的的去写,如李虹侠的《前人学习的启示》一课中,借鉴前人学习的智慧,就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比较白话与文言的不同,尝试进行文言的写作。所以才会有“师授之内容全然不入吾耳,吾陶醉之时,师查之”“随痛下决心,必改之”洋洋洒洒几百字小古文跃然纸上。王增艳的《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时,训练点为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围绕迪拜风光进行写作训练,教师指导时,只出示了迪拜的风光图及十几个词语,然后进行了简单的指导,学生即可写出奇思妙想的佳作。当然伊宜梅的《夹竹桃》一课更是写作的经典,孩子的描写赢得了场内教师的阵阵掌声。于永正的《祖父的园子》和毕

英春的1+x教学《桥》《金色的鱼钩》等课中都重视学生写的训练。

他们用于写作与展示的时间基本都在10-15分钟以上。这也正符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吴忠豪教授提出来的:将语文课“阅读”和“表达”的时间调整到1:1。这样调整就需要压缩教师讲授课文的时间。

综合两点来看,语文教学抓住有感情朗读与有目的的训练写作,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困惑

语文教学如此简单,为什么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备受指责,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呢?这些困惑我想归纳出2个问题。

一、课程内容模糊。

现行语文教学,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材缺少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导致“教什么”模糊不清。新的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改为“课程目标与内容”,但对各年段达到课程目标所需要教学的“课程内容”仍缺乏具体表述,这就导致语文课程究竟教什么一直不能得到解决。

语文教材提供的课文,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问题,至于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基本都是凭借参考书及各人的经验和认识去判断、选择。这样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母雷特”的现象。

简单的来说,即是语文的课程目标与之载体教材(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之间的连接点不明确。要解决这一问题,我非常欣赏丰际平的说法与做法,也就是构建阅读教学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即总的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小学阅读教学的总目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10条,希望教师们至少熟读)---年段目标细化(1-2段及3-4段均有10条,5-6段是11条,这更应该理清,因为你这段课文承担着这些目标,你想要将这些目标放在哪个年级或单元中体现)---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来源于学段目标,是细化单元课文目标的连接点)---课时目标(单元所承载目标的具体化)。

看着很麻烦是不是?还可以再简单一些呀,参考书的知识性目标,然后再根据文章体裁(如记叙、写人、记事、写景等)的特点来抓,基本就能抓住训练点了。前提是熟悉课标。

只有目标具体化,才能抓住训练点,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以后的教材教法过关考试一定要突出这方面的内容考核。

二、课本即课程

宏观的来说,课本即教材内容他只是指“用什么来教”。而语文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课程内容不仅需要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更需要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写作、积累等方面来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生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言技能,这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其它学科教学不可代替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圈点批注等阅读理解的方法,记叙描写等写作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

这样说可能不太明显,如果浅层次的来说。课本教材只是课程内容载体中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如果花费大量时间在文体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就会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科学课,这样语文课语文的含量怎么会高呢?

语文教学的十字真言即“听说读写练,字词句段篇”,那么阅读教学在低段就应该重视字词句,积累词语为主;中段抓词句段,对篇的要求不能过高;高段就应该重视句段篇的整体把握。各学段要突出重点进行训练。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多朗读(理解感悟)、多积累(精读背诵)、多运用(写作书面语言输出、演讲口头语输出)。

读书亟待课程化。一学期只学一本课本是语文学习远远不够的,急需丰富拓展语文课程。

现在我们的晨诵、午读、暮醒其实就是在丰富语文的课程。但是我们只定义背诵古诗文,读课外书,写流水账,根本达不到语文学习的需求。首先我们应该把午读做实,我们不要把午读仅仅定义为“课外阅读”,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读书的边缘化,很多同学读不进去,应付教师,教师应付领导。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读物,最好和你这段课文有相通的读物。还要有检查、读书交流等活动开展,才能引导孩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摘记低中年级以摘记好词佳句为主,高年级摘记好词佳句的同时,可以适当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摘记名段或者名篇佳作。李淑平、齐向华、张秀娟老师这些年的语文教学成绩一直居高不下,和他们注重学生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每篇课文的学习都应该补充阅读材料,一定要与本课所承载的训练点相近的文章。有几种补充阅读的方法:一是借助网络与图书室补充资料;二是借助教师自己查询推荐资料;三是可以将阅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整合,略读课文作为补充资料;四是利用练习册,整合练习册的阅读材料进行补充。当然进行主题实验的班级责无旁贷的要用主题学习丛书进行补充阅读。进行补充阅读时,要抓住训练点(即课文的训练点),由问题形式进行引导阅读学习。教师的选择阅读材料是必然的,坚决杜绝“放羊式”阅读。这些阅读材料最好引入课堂,而不做为课外阅读。

晨诵的范围与内容可以扩大化。有的教师肯定会有疑问,我们的学生连中心校定的篇目都背不下来,还能再增加背诵积累嘛?这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语文课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面面俱到无用的分析感悟,挤占了诵读的时间。二是无组织的背诵造成事倍而功半。有的教师不去检查,不去指导,放由自主,爱读到哪读到哪,爱背到哪背到哪。不能把晨诵与课外背诵相结合。没有检查的背诵永远不会有成果。我们应该想一想同样的要求,有的学校为什么可以提前完成背诵;同样的时间,为什么同一所学校,有的班级能提前完成要求?和你教师没关系嘛?有经验的教师早就背诵完成,增加课文的朗读时间,增加课外名篇佳句的积累上了,虽然他们的语文成绩不一定比你高多少,但一定会高,可是孩子的语文素养却是你的孩子们永远无法比拟的。

暮醒日记要加强指导。语文课堂围绕训练点的写作可以做为日记内容。暮醒的日记也应该围绕一单元或一篇课文的训练点来写,学叙事的,写叙事的;学说明的,写说明的;学写景的,也来写景的;学写人,也来仿写写人的……总之围绕你的训练点,有目的、有指导的进行写日记。这样即使我们当堂没进行写的训练,但是暮醒时,简单的对课文进行一下回顾,这不也是指导写作了嘛?

归纳起来来说,我们现在进行丰富课程内容:利用晨读与摘记,强化积累;利用课内补充材料及午读,增加阅读数量,提高读的质量;利用课内仿写与日记,强化写作能力的提升。利用3分钟演讲,即增加阅读量,又加大了积累面,同时培养了孩子说的能力。当然综合实践等工作都可以看做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阅读教学操作方法

一、把握阅读教学的实质。借用丰际萍的话即是----十六字方针:语言为本、情感为魂、主动实践、发展能力。语言为本,即是指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学生只有经历阅读过程,才能形成语言能力,完成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而情感为魂,指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道理,既然是魂就应该做为引线,而不是血肉,摒弃过度的人文挖掘,阅读是个性化的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阅读是一种对话,也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窃窃私语;主动实践,主要说是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发展能力,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各点处理方法

1、检查读文情况。中高年级把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作为课前预习的重要一点,也是学生整体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前提,检查时,要做到重点突出:一是重点学生,即哪些人需要检查。(一般是预习习惯不好的同学);二是重点内容。一篇课文内容较长,如果从头到尾检查一遍会占去很长时间,需要教师把握文章的重点段落,有针对性的抽查。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之间互相督促做好预习,有课外督促,课余的检查,课内评价最好以师徒结合评价为主。

2、生字的处理。一般方法:词中识字、单独识字、用字组词(重点突出,不能面面俱到),交流识记方法(熟字去偏旁、熟字加偏旁、加一加、减一减、拆字释意法等)。当然班级预习习惯较好的,直接可以进行听写比赛。

硬性要求,每课至少重点指导一个生字的书写。这个字或者难写,或结构具有代表性,指导做到细致,笔划、部首的位置,所占空间的大小等。书法课每节至少有一类字的指导书写。书法课不是练写生字课,而应该是书法指导课。

3、生词的处理方法。

先处理学会理解哪些生词,提出不理解的进行全班交流,以生生释疑为主,以联系上下文和工具书解释为主,解词必回句、回篇章,也就是说的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道理。渗透给学生一般的解词的方法。

词语解释可使用以下几种方法,基本可以解决大多数的词语解释的需要。(注:本文所指“词语解释”包括书面解释、教学口头解释、阅读理解解释等)

扩充解释法

扩充解释法就是将需要解释的词进行适当扩充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其中组词法是常用方法,如:

欢乐——欢喜、快乐宽阔——宽敞、辽阔

幽香——清幽的香味电灯——用电发光的灯

诚实守信——为人诚实、遵守信用

近义解释法

近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语的近义或同义的词或词组短语等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增添——增加关怀——关心美丽——漂亮

反义解释法

反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的反义词或相反意思的词组短语等前面加否定副词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紧张——不镇定懦弱——不勇敢缓慢——不快速

归类解释法

根据词义有概括性和模糊性的性质,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可以采用把需解释的词语进行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如:

苹果——一种水果机枪——一种现代兵器

玫瑰——一种花朵火车——一种交通工具

比喻解释法

比喻解释法是将需要解释的词与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绿色——像树叶一样的颜色

功能解释法

功能解释法就是用需解释词的使用功能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其中“形容***”是一

种常见形式,如:

马虎——形容做事不认真。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的大

当然重点词语的理解还可以参照韩兴娥老师的方法:如根据语境填词语、搭配近义或反义词等方法进行训练。(仅供参考)。

4、阅读理解课文

整体把握,抓牢训练点:文章理解一般要经历“整体感知---部分品析---整体感悟”。其实这里所说的这个过程和我们现在行的4+4N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完全一致的。建议各校再次组学习胡立艳老师的讲座稿。

(1)初步整体感知

在预习正确流利读文中,学生即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弄清课文“讲的是什么”的问题。低年级能利用文中的句段复述即可;中高年级将文章加以概括,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一环节一定要由扶到放。下面介绍几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课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改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人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再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在读文后,让学生把课题扩充成一句完整的话:红军飞夺泸定桥。在具体一些,加上时间地点就成了,红军在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在突出那个“飞”字,就成了红军在长征中抢时间夺下泸定桥。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

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落花生》一课,第一段讲的是我们种的花生居然收获了,第二段写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花生,第三段写的是一家人议论花生引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把这三段的意思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即:我们种的花生收获了在吃花生的过程中我们谈论花生的用处让我们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六要素串连法。

一篇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就只要把这几个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类文章比较好指导学生总结概括不再此举例。

抓重点句法。摘录句段法。

我们所学的课文经常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这样的结构,课文中总是有总起句或者是总

结句。概括主要内容时,只需要找到总起句或是总结句,它们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有的文章虽然不是总分结构,但仔细阅读的话,会发现文章的结尾总有一句话能够总结全文。如《九寨沟》最后一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也总结了重点段的意思。找到这句话,改感叹句为陈述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中心句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中心句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还有的课文中间部分常有过渡句,过渡句的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因此对于串连文意的作用自不待说,同时过渡句也是上下文的中心句,概括了上文,也统领了下文。

感受法。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写景、状物类文章。

以上内容综合起来也就是预习内容,也是我们常做的第一课时内容,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这些内容不一定非要一课时完成,夯实的基础上,尽量压缩时间,越少越好,但前提是字词必须夯实。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尝试单元整体预习。先仿代吉娥的《整体预习》课例,然后实行一段时间自己再去创新。

(2)细读课文,重点品读感悟

其实写到这里才入正题,我们阅读教学最困惑点就在这里,可是一查自己写的汇报材料已经8000字了。是我啰嗦还是我们语文教学欠账太多?(画外音)

这里的重点感悟比较好的做法,是在课文的一个或几个点上展开,通过有感情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发展。

▲在一个或几个点上展开

这也是我们的最大困惑点。我们觉得第二课时没法上,时间不够,应该需要三到四课时,甚至一篇略读课文也应该需要2-3课时。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懂得取与舍,或者说是不敢取与舍。以致于到处挖坑,哪里都不出水。我在2012年5月听完两节《吹糖人》一课后,在学区博客写的课后反思中有这样一段话:

两节课均用了差不多1个小时的时间,可是总感觉哪里都不透,哪里都不明,蜻蜓于水,点滴而过。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难道我们语文课真的没有办法达到,精讲多练(这个练不一定是学生做练习题,学生自己思考、展示)吗?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牵着教师走,要走到哪里?目的地在哪里?一个小时的时间是获得了知识还是提升了能力?提升了哪些能力?平时的40分钟的课堂我们又应该怎么上呢?------语文第二课时高效课堂的点滴思考。

从那时候我一直困惑于这一点,听过很多学区教师的语文课,总觉得没有一节理想的课堂,可惜从2012下学年开始好像就没怎么听过语文第二课时,基本听语文课就是第一课时。那时候我也提出语文第二课时一定而且必须要进行改革。但是改革需要路子,这条路又在哪里呢?只能认识到:改变哪里都挖坑,哪里都不出水的现象。

初始我曾设想小组分工学习,合作交流全文。比如《吹糖人》的设想是:

中心问题:吹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和惊喜?

研究探讨的小问题:

1、看糖人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快乐和惊喜?

2、买糖人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快乐和惊喜?

3、吃糖人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快乐和惊喜?

4、为什么说糖人在作者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选择你们组喜欢的小问题来研究,要求划出重点词语和相关语句,自己先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准备全班交流。(当然老师要了解哪些小组选择了哪个问题,这四个小问题必须都有研究探讨的。也可以直接分配任务哪个小组就研究哪个问题,组多可以两个小组研究一个重点的问题,组少可以一个小组承担两个问题)

展示交流的时候,整个小组都到前面进行展示,一个同学先读一读所选的段落,一个说一说选择了哪些重点词语,一个补充说明原因,一个问一问其它组有没有问题,根据问题教师适当引导,深入理解之后,指导朗读,由所在组的同学先试一试怎么读,也可以找其它组的同学读一读,加强朗读的训练。

在设计《东北大森林》时,设想把四季景色描写也分组每组承担一个季节描节的任务来进行教学。

这两种设想基本还是处于对于文本的绝对忠实的基础之上,没能脱离文本承载的点是无限的,而我们的训练重点却是有限的这种认识。

但在听李淑平老师《京戏》一课后,略有感悟。而在学习承希学校的大语文教学观的课例后,有些模糊的认识,但总依旧不敢放开,或许有质量的压力吧!但我感觉还是自己对语文语言学习的理论与策略存在问题,通过学习语文主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本次潍坊之行,看到名师大家对文本的处理,听取大师们的讲座,终于有茅塞顿开之感。

的确如此,一篇课文承载的语文知识太多太多,每一段、每一句或者每一个词语都可以做语言的训练点。感悟课文时如果面面俱到,就会出现时间不够用,哪里都不明的现象。那么既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把点放得少一些,这个点从哪里来,前面说的课时目标就是主抓的这一点。这样在感悟文章时,就能做到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回到《吹糖人》一课。本课承载的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如果我现在来设计这课可以这样做:

直入主题法:将重点放在第二自然描写吹糖人师傅的手真神奇呀。

课前预习:(1)糖人师傅的手真神奇呀,你是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看出来的?

(2)吹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哪些快乐和惊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一个糖人一个故事。如果是你,你会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嘛?

第一个问题是文章的切入点也是重点感悟点。放在“一会儿……一会儿…….”、省略号的意义以及红字体的词语上。处理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时可让孩子做做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也是目标之一),然后用换词法体会语言描写的魅力。

原文:糖人师傅的手想在变魔术,一会儿变出个孙悟空,一会儿变出个大公鸡,一会儿是小白兔,一会儿又是老母猪······一块糖稀他捏几下,用嘴一吹,手上就托起了这些生灵。“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一会儿几个孩子掏出母亲给的钢蹦儿,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糖人,高高兴兴地举着跑回家。没买糖人的孩子羡慕地跟随在后面,说说笑笑地走地老远,老远。

换文:糖人师傅的手真神奇,能捏出孙悟空、大公鸡、小白兔、老母猪······一块糖稀他捏几下,就成了这些生灵。“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

感受一下语言描写的魅力,然后指导朗读,重点放在四个一会儿的读法、怎么这么神呢?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

(这种转换词句的方法非常实用,也是许多教师感悟语言常用方法。如《威尼斯的小艇》中处理小艇特点一处: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船身窄窄的,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一弯新月,行驶起来,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换文: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很窄。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驶起来,轻快,灵活。

《沙漠中的绿洲》一文:

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转换为: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

读一读体会两种不同描写的优劣。

当然说得还比较笼统,还可以再细化。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经常所用的中心问题,也是深入细节感悟后,然后再整体感悟的落脚点,但这里可以淡化处理,只要孩子能说出来或者各种补充出来即可。

第三个问题是读与写结合点,也可以看做开放式前置作业。

虽然这个设计不成熟,但是至少时间节省,重点突出,利于学生理解。

▲再回到《东北大森林》一课。

课文承载目标:

1、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第二个承载目标上,那么我们在处理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季节来深入的研讨,比如写春季的时候,完全可以体会出用词准确、生动、贴切。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野草的叶尖从积雪下面冒出来了,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叶。春天来了!森林的一切都活跃起来。小溪里涨满了春水,哗哗地流着。草地上,到处开着红的,黄的,白的野花,有野玫瑰、野百合,还有许多你连名字也叫不出来的花。小蚂蚁出来觅食了,蜜蜂忙着酿蜜了,黑熊踱来踱去,想着法子找蜂窝偷蜜吃。小鹿的头上长出了一队嫩角,它们是最爱美的。你看,它们一边在溪中喝水,一边侧着脑袋欣赏着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深入的感悟。然后放开手让学生带着刚刚学到的抓重点词语来欣赏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来自学其余三个季节,简单的汇报。

▲再来看一下毕英春老师1+X《桥》《金色的鱼钩》一课中文本的处理。

承载目标:结合“环境描写“、动作语言等人物刻画的方法,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老汉“和老班长舍已为人的光辉形象。(只是其中一个目标)

教师在处理文本时主要抓三处四个字“盯、喊、揪、推”: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2、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踩着人们的腰。

老汉顺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个豹子。

3、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

小伙竟来推他:“你先走。”

这三处最能体现出,训练目标中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而在处理环境描写时,非常简单,一个问题“你觉得对于洪水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而在处理《金色鱼钩》一课的时候,更是重点、简单处理,此文原文字数为2551字。如果我们处理这样一篇文章需要多长时间?

以《桥》为法,以《金色鱼钩》为类,一法通,万法通。通俗一点说,就如宋校长所说的,语文学习类似做数学题,精读课以学习方法为主,就像数学中的例题。所带的文章、补充阅读材料或主题补充教材,均为练习,知道例题的方法了,多做题,也就是多读与所学方法相似的文章,这不算是精讲多练嘛?

《夹竹桃》《沙漠中的绿洲》都是抓住一个点,深入感悟,而且所用时间较短,没有旁枝烂叶。尤其是教育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更可见处理文本的方法与取舍之道。

这里的深悟处,可以采用:情景渲染法(如《如梦令》、语言渲染法(如《夹竹桃》)、文字比较法(上面举过例子)、想象法(夹竹桃)、朗读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等。

▲朗读指导的方法:

我们常用的方法,请你带着快乐、兴奋、愤怒、怒吼等方法指导,带着哪一种感情来读,需要有示范、有指导、有评价(有的老师直接评价他读的有感情嘛?学生说有……)但我们看课例中的老师是怎么指导的:你读出了什么什么感情,你真棒!或者你读出了什么什么感情,但我感觉还差一些,谁还能读得更好?这里即有评价又有指导,告诉学生带着怎么样的感情去读。很多时候需要教师亲自示范,“跟师读”也是师生对话的一部分,指导朗读是技巧,需要自己摸索。

对于这里的感悟点如果根据教学目标抓不准,也就重点取哪一部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依据教学参考书,选择参考书理解感悟所用笔墨最多的一部分。一般和参考书的教学目标相配。

二、依据课文后面问题,找出文中最能准确回答这一问题的部分。

三、课后指出的如仔细读下面的句子,你从中感悟到什么?一般有文中两组句式,这两组句式所在部分。

(3)整体感悟。感悟方法、感情升华

这一部分要求在初步整体感知、深入部分感悟的基础之上,主要体会到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表达顺序,学会写作方法或阅读方法。

感情升华:基本采用补充一首或一段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或美文。还有就是写作的训练。

为什么说现在才需要感情的升华,也就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比如说:我们学习《邱少云》在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之后,你要问:你认为邱少云有哪些高贵的品质呀?学生会答:不畏牺牲、舍已为人等,但是你问从哪里看出来的,估计茫然的占多数。因为这是离开文本去感悟,只能得到空洞的思想教育。而语文的思想内涵是在语言中体现出来的。而如果到这个时候再去感悟思想内涵,是含于语言文字之中,那才是真正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5、课外阅读(课文的延伸与拓展,再俗一些说就是练习资料)

一篇课文所带的略读文章或补充资料(尽量课上完成),或者主题学习的教材(课外或利用其它语文课时),这些都是常规语文课的补充和延伸,对学生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起到引导作用,是一种“学习阅读”的实践课。这种材料的处理一定要注意对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处理方法:

明确目标,呼唤旧知: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点”,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需要,提高阅读兴趣。

一般补充材料处理时,教师可出示与常规课文相似的问题。如《桥》之后,处理《金色的鱼钩》时,教师问题为: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方法,感受老班长的形象伟大。选你最受感动的一处来谈。

二是可以设计一个小的学案,仅补充材料来说一般问题形式就够用,如果补充的是大量的阅读也就是主题阅读课外材料,最好形成学案。学案的设计至少起牵引所有补充的文章问题,主要目的一是训练所学学法,二是要引导学生去读。坚决避免无目的的阅读。

几种不同体裁阅读课文教学的关键训练点

为更好的让老师们抓住文章的主线及训练点,补充几种不同体裁的文章突出的训练点。

革命传统课文

这一类课文,大部分以写人为主,以写人文章来抓训练点即可,将在写人文章处理时再细说。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一类课文我们往往太过于强调它的思想性,而忽视了它的工具性,应该两者并重。思想性即人文内涵要渗透于文章语言体系当中,所以提出一是渗透怎么样的人文精神。可能与名师们有些分歧,我个人观点,语文人承载着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取向功能,也就是承载着国家的思想价值观,不能引偏,要以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价值观为主,虽然有的价值取向与现在我们教师或者学生的现实价值取向有不相融的地方,但我们教师要尊重教材、尊重读者,引导理解课文所承载的价值取向,不能偏移。如果实在与孩子们无法相融,处理时淡化人文内涵。

李正村先生在报告中提出,如果在不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前提下,狼牙山五壮士可以投降呀,生命高于一切。现在我们也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说的是生命重于一切。但是我们应该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背景,生命价值取向去思考,国家哪位领袖和政治家都没说过,战争中如果进行了有效抵抗,而且投降又不出卖国家的利益可以选择投降。反正我如果在学这课文的时候,不敢进行这样的教育。最多也就是让学生要珍惜生命,但祖国的利益仍然高于一切包括人的生命。这至少是目前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类文章处理时可采用逆向思维法,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董为什么不想其它的方法顶住炸药包?回归文本,推翻结论。《邱少云》,邱少云为什么不打几个滚?《飞夺泸定桥》十八勇士冲过桥头,可不可以选择就地隐弊?等方式。

写景、状物课文

要坚持全文阅读理解,也就是初步理解课文这部分要深入,才能建立起课文所描写的景物的整体形象。

状物类文章的写作顺序:

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总分总的顺序。

静物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

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

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

写景类的文章:

1、时间变化顺序。

2、空间位置变化。

3、观察的先后顺序。

写人课文

这类文章也要整体阅读,形成立体的人物形象之后,再重点赏析,绝不可拿过文章即重点选部分读。

教学这类课文时,要从抓细节入手,抓住细节,感受人物品质。主要抓手为:外貌、动作、语言(经常选择对话类)、心理以及利用社会的环境、自然景物、场面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

叙事类课文

这类课文,在深入品读感悟时,注重突出一部分,更要坚持全篇阅读理解。

1、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抓叙事顺序:以时间为序:正叙或倒叙;空间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及

下、由下及上、由内及外,由外及内;以事情发展为序来写。

说明文

1、揣摩语言特点,品味用词准确

语言特色:准确、简洁、通俗。

2、揣摩表达顺序,学会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特点是明白性,它的语言和结构必须突出条理性,即“言而有序”。教学中要从语言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说明的方法。

重温说明方法:下定义、做比较、打比方、列数字、评议描摹等

3、抓住说明文的内在逻辑性,大都采用层层推进、条理清楚的写作方法。

古诗词

1、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影是解读、感悟古诗的前提(中高年级)

2、诵读是解读、感悟古诗的关键。

3、结合注释抓重点词语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方法。

4、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总的来说,目前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方向是:抓住工具性目标,做到长文短讲,有取有舍更有补(没上网和印刷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练习册的阅读材料),基础好的班级尝试单元整体预习,1+1教学方式(即一篇精读课文带一篇略读课文或一篇补充资料),实验班级可以尝试1+X教学方式(即补充资料可以多补)。蝴蝶效应,希望我们潍坊之行的教师们做好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引发全学区语文教学改革的风暴。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310247866.html,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石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9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竞技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阅读水平的高低是后面自学成效的关键。要求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打牢阅读能力的基础,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都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考试,阅读和写作的分值占了绝大多数,而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扎实的阅读功底才能写好作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代表了学生的语文水平,然后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教师直接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直接把分析归纳解答过程都直接告诉学生,学生记笔记,没有多少收获。一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是泛泛而读,只看一些精彩的故事,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要表达的感情也不作深入了解,完之后就忘记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当下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层次区分,全部学生都是一个教学目标,这种情况下,成绩好的学生没有提高,成绩差的听不懂。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都采取讲授法,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造成学习兴趣低下。 第三,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其原因是,首先,现在很多初中生都有手机,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占用了学生的很多课余时间,相对纸质的书,学生更喜欢手机等移动传媒工具带来的视听效果。其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考试分数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按照考试的阅读理解题来给学生上课,课余还要做各种阅读理解的辅导书,使阅读变成一种考试训练。 二,提高中学生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课上,我们要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设立有吸引力的阅读教学情境,提高他们的兴趣。可以在阅读前提一些有趣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 如学习人教七年级下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时,可以先从课文标题进行提问:叶圣陶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提问:讲了叶圣陶待人和文风的哪些事?从课文的写作技巧方面提问:从题目的关键词“叶圣陶"了解到该文是描写人的文章,主要人物是“叶圣陶",那么张中行是用哪些语言来描述叶圣陶的?

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现状,则不容乐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那么语文阅读教学自然是教给学生技能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多读也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其重要性在古文语句中充分体现出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小学生入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

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多年在教学中的经验总结,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做配角,不当主角。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我得到以下心得。 一、在备课准备中,要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授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对话可为两类:一是教学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即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的氛围中碰撞思想、激活知识、引发体验、分享收获、建构意义。教学中如何以教材为载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进行自主、独立的阅读,而不是用教师的泛泛分析去代替学生的阅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次读课文,营造

一个利于阅读的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去。如首先引导学生静心地去阅读课文,然后再有感情地去朗诵课文,并且每一次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动人的画面,这些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画的认识更远胜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图画,借图提问,展开联想,充分感知,适当领悟。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并在反复吟诵中,回味文章的意韵。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在语文阅读时,体会和感知美的存在的读书形式,主要是学生的诵读和默读,它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是描写景色的,优美的景色能带给人愉悦的感觉,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时,任务之一便是提高学生领略自然美的能力。比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来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使得学生

注意力训练方案(一)

集中我的注意力 【活动背景】 学生注意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习时学生注意力分散,就很难集中在一定的学习对象上,也就不能很好地感知教材,所以,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发展特性,设计此次课堂。 【活动目的】 让孩子意识到培养注意力的重要性 让孩子掌握一定的注意力训练方法,并且自我加强 【活动对象】四年级学生 【活动阶段】第一阶段 【活动环节】 一、课堂导入(暖身阶段): “反着做”:老师发出口令,学生做相反的动作。比如老师说“起立”,学生坐下;老师说“举左手”,学生举右手;老师说“睁眼”,学生闭眼等等,以游戏进入主题,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 (起立、举右手、闭眼、举左手、睁眼、睁眼)、说话、坐下、起立) 俄国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注意是一扇门。”我们所要学习的一切知识都要从它那里通过,在学习中,只有时时、处处集中注意力,才不会让知识从我们身边溜走。

二、转换阶段 对于集中注意力,你有什么小妙招呢?学生谈谈自己的小妙招。三、游戏时刻: 1、 游戏名称:拍拍手 游戏规则:听到动物名称拍两下手 如:大象、企鹅、葡萄、橘子、老虎、桃子 第一组:小狗、狗大便、树叶、牛、柠檬 第二组:泥土、小鸟、秋天、青蛙、铅笔 第三组:公鸡、蒲公英、苹果、猴子、书包 第四组:西瓜、熊猫、香蕉、喜鹊、学校 游戏形式:首先进行全班练习,然后分组进行,可分左右两大组 游戏名称:大家一起来找茬 游戏规则:给出相似的两个图,让孩子找出两张图的不同之处。 游戏形式:全班共同完成 2、分享时刻: 小组分享: 你有什么秘籍,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全班分享:(5分钟) 1、在上课或者做作业中,你会经常觉得自己出神,无法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1)

简述“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需要引入对话理念。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要求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平等对话,才能使积重难返的阅读教学重获生机与魅力,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对话理论、语文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可以把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行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当中去加深理解并亲身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们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所带来的乐趣。”[1]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灌输式”和“习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却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入一种尴尬的境遇。教师以“教”代“读”。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中“教”的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学生阅读量少。除课本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更为明显的是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分数第一的功利性,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走出这种误区呢? 二、对话理论是什么 对话理论这一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广泛而深入,“……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而且,“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2]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教育就是要促使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改造世界,追求更完善的人性,创造一个更容易使人爱的世界。[3] 传统的教育过程里,学生只被要求去记忆教师所讲的东西时,其结果是认识行为被降低为只是传递现存的知识,教师只是传递知识的专家。这种知识是僵死的知识体,缺乏与学生的现实活生生的联系。长期以往,学习将成为一件灌输式的令人疲倦的杂务。而在对话式教育中,知识不是一种给定的或完成的东西,它始终要求人类变革性活动的动态的认识过程。对话需要沟通与交流,引用弗莱雷的话语,“认识的对象放在认识主体之间的桌子上面,他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思考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思考 很少有人说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艰难性了,除了谈到写作时,会有人露出一句“读写一家”或“读是写的基础”。 这里有客观原因。阅读在高考试卷中要分四个部分:科技说明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典诗歌阅读,现代散文阅读(新课改卷又将其设置为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阅读),其中有客观性选择题,也有主观性表述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掩盖了他们作为阅读题的共性。当然忽略它们的更主要原因在主观方面。阅读题考查既要考查师生的阅读经验,也要考查师生的阅读技巧,加上阅读时见仁见智的歧见。所以,阅读题的解答,下了功夫也不一定见效。因此,长期以来许多人讳言于此,即使有,堂而皇之又空洞无物的一句“多读”便大而化之地塞住众人之口。基于上述原因,了解阅读的过程,探讨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对阅读能够心中有数,从而取得好的成绩,是我们应当思考的。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随实践而发展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便不应当一味的沿袭小学初中一贯的串讲课文的语文教学法。的确,文选式的教材编写惯例让我们的语文课本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

也促使我们的教师习惯于从入选的几篇文章中追寻微言大义。一学期下来,匆匆忙忙的学习,紧紧张张的练习,还没有读几篇文章,时间就过去了。 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情感体验,老师的指导尽量简要,甚至只要点拨即可,这或许是高中语文应当走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我们给学生讲了那么多,分析了那么多,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个目的,这个认识,只有从实践中产生,并随实践而发展。没有学生大量的感性认识、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便是一句空话。毕竟,澡盆里练不出游泳健将嘛!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便应认识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绝不是一个短暂的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如上所述,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两年(以前是两年半)的时间都是在这种少慢差费的文选式教学中的“精心研读”中度过的,在剩下的一年时间里由老师的精讲细讲要转变为学生的理解分析,直至写出正确答案,除了几个有天赋的几个有运气的,大多数的人只能牺牲了。 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从高中入学开始,语文学习就应当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教师要适应这一点,并切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是一 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语言技能活动和情感活动,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培养学生适 应社会未来的能力,阅读教学应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阅读 的重要性,不注意阅读教学,致使很多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技巧和方法可言,一篇优美的文章,从学生口中念出毫无色彩可言,根本就理解不了文章的写作目的、思想内容、文章风格这些 东西。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阅读教学。怎样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教材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表现为别出心裁、异想天开、与众不同,它 是创造的核心。阅读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要求学生凭借智慧和能力,主动探求知识,多 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深 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那么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呢? 1.运用观察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求异思维不能只注重课本,置丰富多彩的现实世 界于不顾,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脑力劳动延续到动手操作,从教室延伸到课外,以寻求非同寻常的新颖奇特的见解。 2.运用扩缩变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绿色办公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绿色办公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加了引号?根据课文题意可以换标题吗?可以指导学生从 文章中找现成的恰当的词句当标题,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样一来,学生多种不同的 意见充分发表,促进了思维的灵活性。 3.运用类比思异,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如《跳水》一课的分段,可以让学生理清脉络,按事 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分,还可以根据事物间的变化分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 透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运用假设,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易懂,就是要求教师就现成的问题 提出课本以外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创造技巧,闪现出思维敏捷性的火花。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一个提前介入的方法。现行教材中每篇课文均有提示,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提示要 求提前接触课文,并以阅读到的内容验证要求,虽然不一定全部掌握,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从而主动去听课。教师可以做出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预习。例如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有关文学常识、文章内容、文章主题等,教师可以先做指点。 三、加强读的练习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读,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这三者紧密相连, 也是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无疑为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四、加强课外阅读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识字量的增加,相应课外阅读量也应增加。课外阅读是阅读教 学的重要方式,但这毕竟有时间和选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阅读。首先,有针对 性地去阅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其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读同一本书,之 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写心得体会、设专栏进行评议,以达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步提高; 最后是自由阅读,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努力去开拓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

简单有效的小学生注意力培养训练(1—6年级)

简单有效的小学生注意力培养训练(1—6年级) 小学生注意力训练题目(一到三年级) 训练预期:训练学生学习能力,能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写作业,考试不粗心,提高学习成绩。 训练要求:每天训练10分钟,放学后在家里写作业前训练,由家长监督训练情况,必须每天坚持训练,效果明显。 第一关:数字传真 训练方法:家长将下列每个数字读一遍,孩子在听完之后凭记忆写下听到的数字。 例如:家长读:68715 孩子听完之后在纸上写:68715 56821 88245 35628 25436 87543 25864 39854 23684 25916 58736 第二关:听字训练 训练方法:家长读下列短文,孩子认真听,当听到一个“一”字就用笔在纸上打一个“√”,家长读完后统计“一”字的个数,直到孩子记录的个数与短文中“一”的个数相同为止。 有一小鸟,它的家搭在最高的树枝上,它的羽毛还未丰满,不能要飞,每日只在家里叽叽地叫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他们都是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个老鸟都找食物去了。一看见火红的太阳,它们又害怕了,因为太阳太大了,它们又看见一棵树上的一片好大的树叶,树叶上又有站着一只小鸟,正在吃害虫,害虫吃了很多树叶,让大树不能长大,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棵树都产生氧气,让我们每一个人呼吸。这时老鸟马上飞过去,与小鸟一起吃害虫,吃得饱饱的,并为民除害。 第三关听词训练题 训练方法:家长每念一个词语,孩子认真听,当听到电器就马上举起右手。 凳子课桌洗衣机篮球电视机自行车书包电冰箱作业本葡萄空调电风扇电话机被子杯子钢笔手机篮球羽毛球打火机飞机刀剑 小学生注意力训练题目(四到六年级) 训练预期:训练学生学习能力,能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写作业,考试不粗心,提高学习成绩。 训练要求:每天训练10分钟,由家长监督训练结果,必须每天坚持训练,效果明显。 第一关:词语复数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新课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新课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摘要:为了提升语文阅读质量,促进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再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措施,包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新型阅读观,采用多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直以来,教学质量都是家长和学校极为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更是重中之重,它不仅关系着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及自身的全面发展,更间接影响着学校的招生和升学率等因素。近些年,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所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一直是以教师单方面的分析讲解为主,学生主体作用严重缺失,导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它对中学各门课程进行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响应新课改,满足新课改的要求,笔者就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要求,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新型人才 新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是培养人才,提倡积极地为社会可持续发

展培养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能力和高素质,还要具备先进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显而易见,若要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须要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做到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相统一,努力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所需的栋梁之材[1]。 (二)培养新型阅读观 中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不能再以传统阅读教学的灌输式方法进行,新型的阅读观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要求语文阅读不能只把阅读作为一个重点,应该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注重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把提高学生的自主语文学习意识与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三)提倡合作精神,建立开放式的阅读环境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新型阅读观,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建立与阅读观念相统一的阅读环境。同时,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将自己的独特见解与其他人分享,产生思维的碰撞,取长补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探讨意识与能力[2]。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措施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凸显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来实施阅读教学。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是阅读,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增进思考和善于应辨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反省,提高个人修养。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阅读”,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的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西方人说:“Leader is render”(领导者一定是阅读者)。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是阅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博览群书,尤其是经典著作,才能更好的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作品的醇香,砺炼人生的征途。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阅读时,只有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欲望会更强烈效果会更好。在导读《三国演义》后,要求同学们说说三国,学生都能别出心裁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个学生说:“我看到关公刮骨疗伤忒钦佩,使我想起了《军神》里的刘伯承,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忍受刀割的酷刑。这种崇高伟大的人格魅力永远激励、鼓舞着我,使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才是伟人,我以后一定以他们为我人生的偶像,奋进的楷模。”虽然孩子并不了解真正的英雄,可留在他们心底的漪涟却是永不泯灭的。“品尝”作品如同“品尝”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尝就失去了“味美”,作品不品尝就失去了“意美”,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编者的美意,失去了读者的美意,失去了时代的美意。所以作品要品尝,会品尝作品的学生才是会学语文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会学习的人。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童年》等,都是一些可供品尝的好作品。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当然,在实际阅读中,有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是远离学生生活,不易读懂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内涵,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领域。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摘要: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一直忽视阅读尤其忽视课外阅读。这样,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学功底薄,考试时最头疼阅读分析题,另一方面,课外阅读结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是个重要问题。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看一些知识性强又喜闻乐见的课外书籍,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孩子们对文学的爱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一、教给孩子合适的阅读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水平,减少盲目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潜移默化积累学习方法,领悟学习规律,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理解,全面提高语文学习,使字词句、段篇章融为一体。做到读有作用,用有所长。 1、浏览,要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大概意思,主要人物。这就要求速度,要想提高速度就要学会浏览、跳读等技能。学生阅读时经常停顿必然影响阅读速度。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细读。细读就不必读得太多。只要在第一步把握

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取出有用的或有兴趣的文段来读,逐字逐句地分析。其意义在于练习选取有用的,可训练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不能调动积极性,就不能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 3、回味。对文章进行“全面理解综合分析”。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主线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练习。最后形成对文章的最终评价。由于建立的第二步基础上,这次的认识程度将比第一次深刻得多。然后再总结阅读心得,通过心得积累经验,逐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 1、多读。每篇课文都先叫学生回家预习,让学生能大体知道课文讲什么。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把不太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每篇课文都会有生字,待学生自主学习后,同桌互相纠正。这样,学生读书水平就可以大幅提高。 2、多说。精读课文则是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尽量多让学生说,这样老师就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让老师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每次课文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也逐渐有所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呢?它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语文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现行语文(主要是高中)教学大纲的规定,语文课是重要的基础工具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听、说、读、写这四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不能相互代替。”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这四者不能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这主要是因为听、说能力虽然也重要,也应下气力培养和提高,但毕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时间和众多场合随时都可进行实践和训练,而课上训练时完全可以少用些时间,与此相反,读、写能力则要在一定的识字基础上,主要靠上学之后养成。加之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更困难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读和写这两种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中,二者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和时间。这是因为阅读是吸收和积累,写作是表达和输出。没有阅读的吸收和积累,写作就难以进行。所以,阅读应是写作的重要基础之一。阅读能力提高了,也能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总之,只有切实认真地抓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才可能全面推动听、说、写能力的提高。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更为基础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轻视或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说:“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循,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循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见《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叶老在50年前讲的“忽视”阅读的状况,今天虽有些改变,但并未发生根本转变,轻视阅读、轻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现今有必要进一步强调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改进阅读教学,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当前,语文教学中轻视或忽略阅读教学的现象有哪些表现呢?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呢? 语文学界不少同仁认为目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下列现象。 一、是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并过多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意义。 有些教师讲课,总过多的着眼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每篇课文包含的思想意义作过详过细的分析,甚至引申开去讲很多道理,然而却很少甚至完全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去具体领会课文的语言文字是怎样把这些思想意义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

注意力的训练

孩子上课爱走神,粗心,好动,贪玩,记忆力不好,怕难题 孩子人很聪明,智力也不错,就是成绩一般。 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边做边玩,写字算术特慢。 孩子上课时爱玩小动作,不注意听讲,经常走神。 注意力不集中,这是最令父母头疼的孩子学习问题之一 怎么办呢?家长着急也没用,只能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下面是一些训练题,希望能帮到大家~ 让孩子上课不走神的方法: 1、家长读一组数字(如23568),孩子听完后复述一遍。 例如:家长读:68715 孩子听完之后在纸上写:68715 56894 25364 12586 58423 59872 35682 258715 360546 288937 256925 257861 895613 2、家长每念一个词语,孩子认真听,当听到学习用品就马上举起右手 住宅火星凳子作业本八宝粥笔记本铅笔芒果杨桃课桌 鸭梨文汇报电视小灵通黑板刷圆珠笔橡皮擦轮船卫星 考试不粗心的方法: 1、从下面的数字行中把所有的9966 圈出来 6699 9669 6699 9966 9996 9696 9966 6699 9669 6699 9696 6699 9966 6969 6996 6999 9996 6969 6969 6996 6969 9669 9696 9696 6996 6969 6699 6996 6699 9966 9669 6996 6699 6699 9966 9996 6699 9669 6699 9966 9996 9696 6969 9696 6699 6996 6699 9966 9669 6996 6699 9966 9669 6996 6996 6699 9966 9669 6996 6699 9696 6699 9966 9696 6699 9966 6969 9996 9696 6969 9696 6969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通用)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张福源 134324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张福源13432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中的“重头戏”,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当前,新课改虽已在全国深入开展,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依然固守一些程式化的模式。无论是不厌其烦地分析课,还是滔滔不绝的讲读课,或是热热闹闹的合作学习课,都是在老师安排的固有模式下进行,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没有得到发挥,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拟提出用比较法阅读教学,以期为当前的阅读教学注入活力。 在对话理念视野下来关照这段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描述,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语文”。它是一种最重要的工具——用来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教育便是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并具备反思与行动的责任和能力,成为主体进入历史进程,去改造世界,而不是总在世界的边缘徘徊;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而有活力,语文教育不是被动接受这一文化,而应不断发展这一文化。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其本质就应该是培养了解、发展文化,掌握、使用工具,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 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与写作水平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跳出了解释词语、分析段落层次、概括中心意思的窠臼,但更多的一线教师又流于你一言,我一语的所谓“个性化”感悟,失去了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也就失去了文本给读者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从教科书编写的角度说,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与恰当有效的写作手法也正是选择课文的重要取向,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感悟写作知识"可以说,写作本没有固定章法,但从写作角度去理解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作的基本知识,体会写作的基本技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比较读解章法的过程正是转化表达能力的过程,这样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通过对话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都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来建构。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综合起来,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认知,从而在别人思路中学习借鉴合理的成份,锻炼自己的思维,避免呆板和繁锁的思维,求得自己的思考途径,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先将其与假设的文题《记梁任公先生》在选材上比较,让学生自己为《记梁任公先生》构思立意,然后给此两文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学生提纲如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景仰先生,幸运地聆听先生的演讲,一次演讲,终生难忘。 演讲稿整齐美观,既写办事认真,又衬下文演讲生动。

注意力训练——有意注意训练法

注意力训练――有意注意法 爱因斯坦25岁生日那天,他的朋友知道他早就想尝尝美味的鱼子酱,于是给他买了鱼子作为礼物。 爱因斯坦一边吃一边兴致勃勃地与朋友谈论着白炽灯。正当讨论进行得最激烈的时候,鱼子酱上来了,爱因斯坦一边讲灯丝的材料,一边把鱼子酱送进了嘴里。 吃完后,朋友问爱因斯坦: “你知道吃的是什么吗?” “是什么啊?”爱因斯坦问。 “鱼子酱呀!” “啊?是鱼子酱啊?”爱因斯坦不好意思地叫了起来。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许多事物在你眼前出现了许多次,但是你却是“视而不见”?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些事物不符合你的需要,你的大脑感到没有必要去理睬它们。例如,你家吃饭用的盆子边上的花纹是怎样的?你家的花瓶是什么形状的?你家天花板上的花纹是怎样的?你家阳台上放了哪些东西?相信这些小问题你未必能够马上回答出来,这不是因为你笨,是因为你没有去注意这些东西。上例中的爱因斯坦就是因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讨论问题上,没有把注意力放在鱼子酱上,因此吃了鱼子酱也不知道。 可见,不管要注意什么,首先你都要主动去注意,只有“有意注意”,才会真正注意到。如果爱因斯坦的朋友之前告诉他这是鱼子酱,爱因斯坦就会有目的地去注意鱼子酱了,这种由预定目的,需要一定

意志努力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并受人的意识自觉调节和支配。 任何成功的活动除了一些知识经验、能力等基本条件外,还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准备和坚持到底的品质。不论从事什么活动,不论你有多喜欢一项活动,你都会经常遇到一些使你不感兴趣又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时你必须作一定的努力,迫使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活动上来。只有你有意去注意这些事物,你才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要提高自己的有意注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自己对某个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引起注意的关键。没有兴趣的注意是枯燥的,也是没有效果的。例如老师上课的时候,你必须注意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因为你要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这时候,你要多告诫自己听老师讲课的重要性,努力找出老师讲课有趣的地方,提高自己听课的兴趣,注意就会比较主动和集中。当然,有些老师讲课确实也不怎么有趣,很难提起你的兴趣,这时候,你可以从听课的目的性等方面去考虑。比如,告诉自己,听了这堂课,下次考试就能考得好一些,或者,你可以告诫自己,如果今天能把这位老师枯燥的课认真听下来,表明自己的控制能力是非常强的。这都可以成为听课的兴趣。 2、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活动。 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活动,就是要使自己所做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于当前的任务和目标,这种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多次成功地组织活动以后,你就会发现,你的自我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强,对活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