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于人类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引起的感染者免疫缺陷,继而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肿瘤等多种临床表现、死亡率极高的慢性进行性疾病。随着”鸡尾酒疗法”的出现,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但是医学界至今仍未能研究出彻底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临床实验证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民族特色。治疗主要从抗HIV、提高患者免疫力、缓解抗病毒药物副作用三方面切入。

1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并无关于”艾滋病”的记载,但从中医学的理论出发,分析艾滋病的发病不外”外邪入侵”、”正气亏虚”。邪毒入侵是发病的外因,机体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因。其基本病机是邪毒耗伤正气以致正虚邪实、虚实夹杂。

2 中医药抗HIV的研究

2.1甘草甘草中所含的甘草甜素(GL)可抑制病毒的抗原表达,抑制HIV 的复制,直接抑制率高达98%。[1]

2.2虎杖蒋岩[2]对以虎杖为主的中药治疗艾滋病进行研究发现虎杖具有抗HIV作用。

2.3黄芩黄芩提取物黄芩甙有抑制HIV逆转录酶和细胞病变的作用,静滴黄芩甙元可使AIDS患者P24抗原下降,T4淋巴细胞上升。[3]

2.4天花粉:有文献报道天花粉提取物天花粉蛋白在体外能选择性的杀伤被HIV侵犯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对正常T细胞有保护作用,使其免受HIV感染。

[4]

2.5苦瓜研究人员发现从苦瓜中提取的α-苦瓜素、β-苦瓜素及MAD30等有效成分能灭活HIV核糖体,可抑制HIV蛋白表面活性并能选择性杀死被HIV感染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5]

2.6复方SH 复方SH是罗士德教授及其研究组根据中药筛选的结果调制成功的”中式鸡尾酒”,选用桑白皮等5味中药组成。在接受治疗的28例AIDS患者中,有9例体内HIV载量显著减少,16例HIV载量变得稳定,3例无效,其控制HIV-1载量总有效率达89%[6]。所含活性成分桑根皮素及其二聚体具有抗HIV的活性,主要作用是抑制HIV蛋白水解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可增强NK 细胞的活性,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并且无毒副作用[7]。

(Word版)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

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全球每年脓毒症患病人数超过1900万,其中有600万患者死亡,病死率超过1/4,存活的患者中约有300万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识别与恰当处理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国内外对脓毒症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实践及证据不断增加,2016年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与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联合发布脓毒症3.定义及诊断标准,新定义的出现及临床证据的积累都会对临床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急诊与危重症医学工作者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了《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以下简称为“本指南”)。 1检索策略(略) 2推荐等级(略) 3投票过程(略) 4定义 脓毒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定义为脓毒症合并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紊乱,其死亡风险较单纯脓毒症更高。 本指南虽然更新了脓毒症的定义,但是在制定时选用的临床证据还是沿用了之前定义的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 5诊断标准 对于感染或疑似感染的患者,当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较基线(t)上升≥2分可诊断为脓毒症,见表6。由于SOFA 评分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临床上也可以使用床旁快速SOFA (quick SOFA)标准识别重症患者,见表7,如果符合qSOFA标准中的至少2项时,应进一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脏器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为在脓毒症的基础上,出现持续性低血压,在充分容量复苏后仍需血管活性药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P)≥65mmHg(1mmHg=0.133 kPa)以及血乳酸浓度>2mmol/L。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流程见图1。

2018年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专业委员会 1概述 早期、及时的液体治疗或复苏和必要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是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积极治疗的基本措施。其中,液体治疗或复苏的目的是通过快速补充液体达到纠正血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保证正常的心输出量和器官血流灌注,保护脏器功能。目前,在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的液体治疗中,就液体种类、治疗或复苏时机的确定以及复苏目标等都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基层医生对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或复苏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存在不足。为进一步指导急诊医师规范化、合理开展脓毒症以及脓毒症休克的液体治疗与复苏,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全军急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通过查阅国内外重要文献,总结近年来脓毒症液体复苏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并结合中国急诊医生的临床经验,遵照循证医学方法,提出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2脓毒症病理生理与液体治疗的基础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或衰竭。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即启动自身免疫机制,以达到清除病原体的目的。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常常造成自身毛细血管内皮的损伤、毛细血管的渗漏、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局部炎症损伤。这些病理生理过程可以导致血管容积与血液容量的改变,进而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障碍。 2.1内皮细胞损伤与微循环功能障碍 内皮细胞位于血管壁内表面,具有抗凝、抗黏附的生理作用,并参与调控血管舒缩[5]。内皮细胞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复合物的多糖包被,能促进红细胞流动,防止白细胞和血小板黏附。 血管内皮细胞多糖包被受损是脓毒症患者造成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使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滚动、聚集和黏附[6]。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减少了血管内皮绒毛致密度,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损伤还可以引起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瀑布反应,促进血栓形成,并可能由于凝血因子过度消耗而引起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7]。氧自由基、细胞因子、前列腺素类物质释放也可引起内皮细胞释放黏附分子ICAM-1 等,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8],同时降低了血管对缩血管药物的反应性,失去了调节微循环舒缩运动的能力,从而导致血管功能障碍[9]。在内皮损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中,直接

脓毒症中医诊疗方案

脓毒症中医诊疗方案 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脓毒症(sepsis),即脓毒血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全身性严重反应,体温,循环,呼吸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一种由感染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脓毒症的诊断标准 1、感染指标: 确诊或高度疑似的感染,具备下列临床特征: ①发热(深部体温>383C )或低体温(深部体温V 36OC) ②心率>90次/分或〉不同年龄正常心率的二个标准差 ③气促,呼吸频率〉30次/分 2、炎症反应的生化学指标: ①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12 X109/ L) 或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V 4X 109/ L) 或白细胞计数正常但不成熟白细胞>10%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②C反应蛋白(CRP)>正常2个标准差 ③前降钙素〉正常2个标准差 ④血浆内毒素〉正常2个标准差 ⑤血糖〉7.7mmol/L或110mg/dl (无糖尿病史) 3、器官功能障碍指标 ①低血压状态(收缩压V 90mmHg,平均动脉压v 70mmHg 或成人收缩压下降值>40mmHg) ②心排指数v 3.5L/min/m2 (儿童心排指数正常值高于成人,为

3.5-5.5 L/mi n/m2 )或皮肤出现花斑 脓毒症中医诊疗方案 ③低氧血症(氧合指数PaO2/FiO2v 300)或血清乳酸值〉3mmol/L ④急性少尿(尿量V 0.5ml/kg/h持续2个小时以上)明显水肿 或液体正平衡> 20ml/Kg超过24小时 ⑤血肌酐增加》0.5mg/dl ⑥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质〉4mg/L,或70mmol/L) ⑦血小板减少(V100X 109/L)或凝血异常(APTT>60s或INR> ⑧腹胀(肠鸣音减少)持续时间〉24小时 ⑨意识状态为格拉斯哥评分V 14分 符合 1 中的两项以上和2中的一项以上指标即可诊断为脓毒症; 脓毒症的基础上出现 3 中的任何一项以上指标者即可诊断为严重脓毒症; 出现3中的任何两项以上指标者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二、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抗感染 菌培养及药敏之前,依据医院药敏试验敏感性经验与医生的临床经验降阶梯选择一到两种抗生素 2.拮抗内毒素、炎性介质 血必净注射液50~100ml 加入250ml 液体静脉滴注,2~3 次/日。 3.抑制毛细血管微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钠60-100U/kg,皮下注射1次/12h;或低分子肝素钙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展

13 前进论坛 / 2016.10 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专栏 中医利用一些富含哲理的策略治疗重大疾病,如“扶正祛邪”与“以毒攻毒”。运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就是根据中医“扶正祛邪”理论及现代诱导分化概念取得的成功。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 可取得良好疗效,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 CR)达90%。而在全反式维甲酸/化疗耐药的病人,典型的“毒”性药物三氧化二砷可以诱导再次缓解。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的研究显示,APL 是由一种名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emia, PML)-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RARA)的融合基因所引起,这一融合基因编码PML-RARα融合蛋白,后者扰乱正常的基因转录和细胞核结构。重 去年,屠呦呦研究员应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次证实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也掀起了了解中医药、研究中医药、利用中医药的热潮。 历经20年的发展,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平台,研究平台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许多研究机构通过了GLP,GCP,CNAS,ISO 等国内外认证,并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培育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际合作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20年间,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研究成功了一批中药新药,完成了一批老药二次开发,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一批中成药启动国际注册研究,有5个中成药完成了美国FDA 要的是,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都可以和PML-RARα融合蛋白结合,即三氧化二砷可以结合PML 部分,而全反式维甲酸可以结合RARα部位,进而促进PML-RARα融合蛋白在蛋白酶体降解。我们接着通过将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和化疗联合应用,开发了治疗初诊APL 的联合靶向疗法。这一受中医复方启发的创新性联合疗法可使90%的APL 病人获得治愈而没有明显的长期毒性作用。在标危组APL 病人,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在没有化疗的情况下也可以取得相同的疗效。治愈APL 目前已被公认为精准医学的一个成功范例。该范例也鼓舞我们在征服癌症的斗争中更多地将传统中医和现代生物医学汇聚起来,以取得更好疗效。 二期临床研究,2个中成药完成了欧盟注册。 国务院相继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的成立,中医药法(草案)完成二审,将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保障。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吹响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号角。中医药发展要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要求,“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伟大征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西医融合的成功范例 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展 陈竺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中医研究进展

中医的研究进展 (广东海洋大学理学院,湛江524088) 翰墨流岚 [ 摘要] 中医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尤其近百年来,中医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困惑和疑问,甚至阻碍了中医的发展。本文就中医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医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做一个浅薄的综述,并对未来中医的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 中医理论中药专利中医现代化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中医是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结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直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才把西医传入了中国,也就是说在西医传入之前的几千年,中国人一直是靠中医解除病痛。毫无疑问,中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精华。所以近百年来的关于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根本就不值得争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医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难以定论的问题。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神农……时尝百草,始有医药。”司马迁肯定了中国医药学始于5千年前的神农时代,且是凭一条舌头用“尝”的方式创立了这门学问[1],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十余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断疾病以及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诗经》中就涉及了动植物药300余种,《山海经》中也记载有100余种动植物药,其中许多药物现代中医药依然沿用。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基本的理论。后世的无数临床实践证明,《黄帝内经》记载的一系列理论无疑是科学的。同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了365种药,它的出现同时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定。公元三世纪,东汉的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确定了中医辨证论的基本法则,按外感热病的症候创造性的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个症候群(六经)和阴阳、表里、热寒、虚实八个辩证纲领,以六经来分析归纳疾病的产生、演变和转归,以八纲来辩证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变现,进而作出症候诊断,然后论证,即制定治疗法则,依法立方,以方用药[1] 。到了唐代(618-907),中国出现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其中载有850种本草。隋唐五代(581-960)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著《脉经》。宋代(960-1279),名医王唯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从而奠定了中医针灸术的基础。到了明代(1368-1644),中医学已经接近成熟,有了自己的明确诊断理论以及用药方略。名医李时珍历时27载,写成了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

脓毒症中医诊疗方案

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脓毒症(sepsis),即脓毒血症。就是指因感染引起得全身性严重反应,体温,循环,呼吸有明显改变得外科感染得统称。一种由感染引起得临床综合征. 一、脓毒症得诊断标准 1、感染指标: 确诊或高度疑似得感染,具备下列临床特征: ①发热(深部体温>38、3℃)或低体温(深部体温<36、0℃) ②心率>90次/分或>不同年龄正常心率得二个标准差 ③气促,呼吸频率>30次/分 2、炎症反应得生化学指标: ①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12×109/L) 或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4×109/L) 或白细胞计数正常但不成熟白细胞〉10%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②C反应蛋白(CRP)>正常2个标准差 ③前降钙素>正常2个标准差 ④血浆内毒素〉正常2个标准差 ⑤血糖>7、7mmol/L或110mg/dl(无糖尿病史) 3、器官功能障碍指标: ①低血压状态(收缩压<90mmHg,平均动脉压<70mmHg 或成人收缩压下降值〉40mmHg) ②心排指数〈3、5L/min/m2(儿童心排指数正常值高于成人, 为3、5-5、5 L/min/m2)或皮肤出现花斑

③低氧血症(氧合指数PaO2/FiO2<300)或血清乳酸值〉3mmo l/L ④急性少尿(尿量<0、5ml/kg/h持续2个小时以上)明显水肿 或液体正平衡>20ml/Kg超过24小时 ⑤血肌酐增加≥0、5mg/dl ⑥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质>4mg/L,或70mmol/L) ⑦血小板减少(〈100×109/L)或凝血异常(APTT>60s或I NR>1、5) ⑧腹胀(肠鸣音减少)持续时间>24小时 ⑨意识状态为格拉斯哥评分<14分 符合1中得两项以上与2中得一项以上指标即可诊断为脓毒症; 脓毒症得基础上出现3中得任何一项以上指标者即可诊断为严重脓毒症; 出现3中得任何两项以上指标者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二、脓毒症得中西医结合治疗 1、抗感染 菌培养及药敏之前,依据医院药敏试验敏感性经验与医生得临床经验降阶梯选择一到两种抗生素 2.拮抗内毒素、炎性介质 血必净注射液50~100ml加入250ml液体静脉滴注,2~3 次/日. 3.抑制毛细血管微栓形成

脓毒症中医诊疗方案

脓毒症中医诊疗方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脓毒症(sepsis),即脓毒血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全身性严重反应,体温,循环,呼吸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一种由感染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一、脓毒症的诊断标准 1、感染指标: 确诊或高度疑似的感染,具备下列临床特征: ①发热(深部体温>℃)或低体温(深部体温<℃) ②心率>90次/分或>不同年龄正常心率的二个标准差 ③气促,呼吸频率>30次/分 2、炎症反应的生化学指标: ①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12×109/L) 或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4×109/L) 或白细胞计数正常但不成熟白细胞>10%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② C反应蛋白(CRP)>正常2个标准差 ③前降钙素>正常2个标准差 ④血浆内毒素>正常2个标准差 ⑤血糖>L或110mg/dl(无糖尿病史) 3、器官功能障碍指标: ①低血压状态(收缩压<90mmHg,平均动脉压<70mmHg 或成人收缩压下降值>40mmHg) ②心排指数<min/m2(儿童心排指数正常值高于成人,为 L/min/m2) 或皮肤出现花斑

③低氧血症(氧合指数PaO2/FiO2<300)或血清乳酸值>3mmol/L ④急性少尿(尿量<kg/h持续2个小时以上)明显水肿 或液体正平衡>20ml/Kg超过24小时 ⑤血肌酐增加≥dl ⑥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质>4mg/L,或70mmol/L) ⑦血小板减少(<100×109/L) 或凝血异常(APTT>60s或INR>) ⑧腹胀(肠鸣音减少)持续时间>24小时 ⑨意识状态为格拉斯哥评分<14分 符合1中的两项以上和2中的一项以上指标即可诊断为脓毒症; 脓毒症的基础上出现 3中的任何一项以上指标者即可诊断为严重脓毒症; 出现3中的任何两项以上指标者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二、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 抗感染 菌培养及药敏之前,依据医院药敏试验敏感性经验与医生的临床经验降阶梯选择一到两种抗生素 2.拮抗内毒素、炎性介质 血必净注射液50~100ml加入250ml液体静脉滴注,2~3次/日。 3.抑制毛细血管微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钠60-100U/kg,皮下注射1次/12h;或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12h。 4.中医辨证论治

与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Tau蛋白磷酸化机制与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高彦斌 王 芳 唐学成 指导:第五永长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 摘 要: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病中危害较大的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而Tau蛋白磷酸化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发病机制之一三通过了解Tau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其磷酸化机制,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思维及辨证论治的优势,促进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提供可能三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AD);Tau蛋白磷酸化;机制;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71(2015)05-0191-04 DOI:10.13424/https://www.360docs.net/doc/1310575438.html,ki.mtcm.2015.05.070 1 引言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期痴 呆患者日益增多,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患 病群体三痴呆分为血管性痴呆和原发性痴呆,后 者又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三AD是发生于老年期二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 变三其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加重,一般起病2~3年 后症状明显加重,病程5~10年三临床上表现为记 忆障碍二失语二失用二失认二视空间能力损害二抽象 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二人格和行为的改变等,并伴有 躁动,失眠二谵妄,被害妄想等精神行为异常三患 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 负担三AD发病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各种学 说所执的观点较多,而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是AD 的发病机制中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基础研究的热点三2 Tau蛋白的生理功能 Tau蛋白主要集中在胞体和轴突,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可以诱导和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形成微管三而微管是构成细胞骨架部分的重要系统,参与维持神经元形态 轴索形成和树突状进程,是轴突和树突中细胞物质运输的通道[1]三并且Tau蛋白通过与微管的结合,从而加速微管聚合速度,降低解聚速度,以此保持微管间距,维持 其稳定性三Tau蛋白还可以通过维持微管系统的 稳定性,为轴突生长延伸创造条件三再者,由微管 结合区介导,在附近的脯氨酸富含区辅助下,Tau 蛋白发挥连接微管与肌动蛋白丝网络的作用以及Tau蛋白能够发挥调节驱动蛋白与微管的结合,调节驱动蛋白在突触前末端与其运输物质的分离, 提高轴浆运输的效率的作用三同时,Tau蛋白在联 系其他细胞骨架成分,参与限定微管活动度,联系Tau蛋白与线粒体等方面也有一定作用三在大脑内,Tau蛋白本身也可以通过神经环路从一个神经元传播到另一个神经元三Liu L等发现,Tau蛋白可以穿过突触播散到与嗅皮层联络的海马脑区并进一步传播到与海马联系的脑区[2]三Tau蛋白也可能参与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节,通过与信号分子及多种激酶的结合从而影响信号传递[3]三例如:Tau可以调节Src激酶家族的活性[4]三Tau蛋白可以通过调节Src家族酪氨酸激酶Fyn来介导Aβ的毒性三有研究表明,Tau蛋白的减少可以阻止过表达Aβ的AD转基因模型小鼠的认知障碍,而Fyn过表达则可以加强这种AD鼠的认知障碍三3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机制 Tau蛋白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是机体生长发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康杰, KANG Jie 作者单位:天津市儿童医院内科PICU,天津,300074 刊名: 医学综述 英文刊名:MEDICAL RECAPITULATE 年,卷(期):2009,15(21) 参考文献(21条) 1.Balk RA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definitions,epidemiology,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外文期刊] 2000(02) 2.Vincent JL;Abraham E The last 100 years of sepsis[外文期刊] 2006(03) 3.Rivers EP;McIntyre L;Morro DC Early and innovative interventions for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taking advantage of a window of opportunity[外文期刊] 2005(09) 4.Bone RC;Balk RA;Cerra FB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The ACCP/SCCM Consensus Conference Committee.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92(06) 5.Levy MM;Fink MP;Marshall JC2001 SCCM/ESICM/ACCP/ATS/S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 2003(04) 6.Rangel -Frausto MS;Pittet D;Costigan M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A prospective study 1995(02) 7.Chandra A;Enkhbaatar P;Nakano Y Sepsis:emerging role of nitric oxide and selectins 2006(01) 8.Gangloff M;Weber AN;Gay NJ Conserved mechanisms of signal transduction by Toll and Toll-like receptors[外文期刊] 2005(05) 9.Seydel U;Oikawa M;Fukase K Intrinsic conformation of lipid A is responsible for agonistic and antagonistic activity[外文期刊] 2000(10) 10.Morath S;Geyer A;Hartung T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of cytokine induction by lipoteichoic acid from staphylococcus aureus 2001(05) 11.Aderem A;Ulevitch RJ Toll-like receptors in the induction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外文期刊] 2000(6797) 12.Vasselon T;Detmers PA Toll receptors:a central element in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2002(03) 13.Inohara N;Ogura Y;Nunez G Nods:a family of cytosolic proteins that regulate the host response to pathogens 2002(01) 14.Martins PS;Brunialti MK;da Luz Fernandes M Bacterial recognition and induced cell activation in sepsis 2006(02) 15.Chen G;Ward MF;Sama AE Extracellular HMGB1 as a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外文期刊] 2004(06) 16.Calandra T;Bernhagen J;Metz CN MIF as a glucocorticoid-induced modulator of cytokine production [外文期刊] 1995(6544) 17.Alves -Filho JC;de Freitas A;Cunha FQ The role of neutrophils in severe sepsis 2008(z 1) 18.Benjamin CF;Ferreira SH;Cunha FQ Role of nitric oxide in the failure of neutrophil migration in sepsis 2000(01)

脓毒症中医诊疗方案

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脓毒症(sepsis),即脓毒血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全身性严重反应,体温,循环,呼吸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一种由感染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一、脓毒症的诊断标准 1、感染指标: 确诊或高度疑似的感染,具备下列临床特征: ①发热(深部体温>38.3℃)或低体温(深部体温<36.0℃) ②心率>90次/分或>不同年龄正常心率的二个标准差 ③气促,呼吸频率>30次/分 2、炎症反应的生化学指标: ①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12×109/L) 或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4×109/L) 或白细胞计数正常但不成熟白细胞>10%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②C反应蛋白(CRP)>正常2个标准差 ③前降钙素>正常2个标准差 ④血浆内毒素>正常2个标准差 ⑤血糖>7.7mmol/L或110mg/dl(无糖尿病史) 3、器官功能障碍指标: ①低血压状态(收缩压<90mmHg,平均动脉压<70mmHg 或成人收缩压下降值>40mmHg) ②心排指数<3.5L/min/m2(儿童心排指数正常值高于成人,为 3.5-5.5 L/min/m2)或皮肤出现花斑

③低氧血症(氧合指数PaO2/FiO2<300)或血清乳酸值>3mmol/L ④急性少尿(尿量<0.5ml/kg/h持续2个小时以上)明显水肿 或液体正平衡>20ml/Kg超过24小时 ⑤血肌酐增加≥0.5mg/dl ⑥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质>4mg/L,或70mmol/L) ⑦血小板减少(<100×109/L) 或凝血异常(APTT>60s或INR> 1.5) ⑧腹胀(肠鸣音减少)持续时间>24小时 ⑨意识状态为格拉斯哥评分<14分 符合1中的两项以上和2中的一项以上指标即可诊断为脓毒症; 脓毒症的基础上出现3中的任何一项以上指标者即可诊断为严重脓毒症; 出现3中的任何两项以上指标者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二、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 抗感染 菌培养及药敏之前,依据医院药敏试验敏感性经验与医生的临床经验降阶梯选择一到两种抗生素 2.拮抗内毒素、炎性介质 血必净注射液50~100ml加入250ml液体静脉滴注,2~3次/日。 3.抑制毛细血管微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钠60-100U/kg,皮下注射1次/12h;或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12h。

从_血瘀_论治严重脓毒症

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1月第22卷第1期JETCM.Jan.2013,Vol.22,No.1 ·证治探讨· 脓毒症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原因[1]。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制定出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规范了脓毒症的中医治疗原则。然而,脓毒症病情变化多端,治疗不能墨守成规。根据笔者多年中医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经验,提出从“血瘀”论治严重脓毒症的观念。 1中西医对脓毒症的认识概况 长期以来,文献上将感染、菌血症、脓毒症、脓毒综合征、脓毒性休克等混用。2008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管理指南给出了关于脓毒症诊断的新标准:脓毒症指存在感染和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严重脓毒症指感染伴有器官血流灌注不足或功能障碍(器官灌注不足、血乳酸水平增加、少尿、外周循环障碍、意识状态急性改变)[2]。治疗方面的重要建议包括:6h内的早期目标复苏,1h之内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应用血管收缩药物及多巴酚丁胺,应用糖皮质激素,对ALI以及ARDS患者采取小潮气量的通气策略,强化患者血糖管理,预防上消化道出血,还包括应用重组活化蛋白C 及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从其临床症状和演变过程来看,脓毒症与《伤寒论》和温病著作中所论述的大量的温热病有诸多相似之处,脓毒症应属于中医学“热病”范畴,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则属于“厥证”、“脱证”等范畴。辨证可以借鉴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多数学者认为脓毒症与卫气营血辨证各阶段证候的表现存在大致的对应关系[4]。针对脓毒症的治疗,王今达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三证三法”,即把脓毒症分为3大证:毒热证、瘀血证、急性虚证,分别采取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扶正固本为主的治疗原则[5]。 2“血瘀”是严重脓毒症的重要病机 从临床上看,脓毒症患者不论原发感染部位在哪里,都会出现高热症状,符合热邪治病特点。发展到严重脓毒症阶段,导致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功能障碍。此时,不论中医辨证为实证还是虚证,临床上都可以表现出肢体末端发凉、皮肤花斑、唇甲紫绀、舌质紫黯,脉象可见沉涩、细涩,甚至局部肿痛,并发出血。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瘀血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为: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质紫黯、脉涩或结代。笔者由此得出结论,在严重脓毒症阶段,患者都有“血瘀”的共同病机。 脓毒症的始动病因中医学一般称为“毒邪”,诱发脓毒症的毒邪分为外来毒邪和内生毒邪两种。外来毒邪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外界因素,是自然界的细菌和病毒,属于温热毒邪,患者或因久病体衰,或因外伤猝病,致使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衡,机体卫外不固,方令毒邪有内侵之机。内生毒邪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内在因素,是机体感受外来毒邪刺激后,脏腑功能失调,一方面诱发菌群失调、移位,另一方面产生多种炎性介质,外来毒邪入侵,耗损正气,令机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而内生毒邪。 严重脓毒症初期,患者外感温热毒邪,或因毒邪迅猛,或因正气不足,邪气内侵,或从鼻而入,或从口而入。从鼻而入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因而肺多为脓毒症的首发器官。肺主治节,主气的宣发肃降,毒邪内侵,肺失宣发肃降则清气难以疏布全身,各脏器缺乏清气的滋养,功能损伤加重;外来毒邪积于肺中,深入肺络,进而周布全身,灼伤气阴,血液为之瘀滞;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移于大肠,腑气不通。从口而入者,温热毒邪滞于脾胃,积于肠腑,中焦气机失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运行不畅则成气滞,温热毒邪与气血相互搏结,聚热成毒,毒盛气滞血瘀。此时患者共同表现有高热,烦躁或昏朦,或气促,或腹胀便秘,或疼痛痛处固定不移,或有出血,舌质或红绛或紫暗,脉或细数或沉迟。严重脓毒症极期,此阶段多表现虚实夹杂之证,或为“正衰邪盛”或为“正衰邪衰”,“正衰”是此阶段主要矛盾。邪气深入营血,灼伤气阴,血液为之瘀滞;瘀热互结、蕴毒酿痰,内闭脏腑,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严重紊乱,神明失主,易成热毒瘀邪内闭血分,正 从“血瘀”论治严重脓毒症 丁红生陈锋陆树萍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院,浙江嘉兴314001) 中图分类号:R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13)01-0071-02 【摘要】严重脓毒症及其相关的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当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内主要的死亡原因,“血瘀”是严重脓毒症的重要病机,在严重脓毒症的治疗过程中,“祛瘀”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关键词】脓毒症病机血瘀瘀血 71··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6):40 28 梁毅,等.地甘口服液对辐射损伤小鼠胸腺和脾脏基质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 6(10):435 29 刘志强.扶正生津汤提高人体抗辐射能力的临床研究. 河北中医,1999,21(1):10 30 陈建业,等.护生宝口服液对辐射的防护作用研究.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4):273 31 毛兰芝,等.抗微一号辐射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新乡医 学院学报,1998,15(3):218 32 方朝晖,等.寿星宝对大鼠60CoΧ射线所致自由基代谢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6):15 33 王亚平,等.中药首乌复方抗辐射的实验研究.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9,19(1):48 34 高月,等.四物汤及其单药对辐射小鼠骨髓造血调节作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5):336 (收稿日期:2003211229)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浙江中医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310053) 鲁科达 张冰冰 关键词:糖尿病 中医药研究 文献综述 糖尿病(D iabetes M ellitu s,简称DM)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根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1]。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上,从整体调节入手,立足辨证论治,具有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点。现将近年来糖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对糖尿病的形成现主要认为是由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煎炸之品,或七情不调、过违其度,或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脆弱,或房室不节、劳欲过度等所致。饮食不节,脾气受损,或肠胃因此而积热、化燥,致伤阴;七情失调,则肝失疏泄,致使代谢失控,或因肝郁化火,使阴伤而燥热,上刑肺金,中伤胃液,下灼肾水,终致消渴;房劳体虚,肾精不足,则虚火内生,灼伤阴液,而成消渴。至于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各家也都有自己的观点。传统的“三消学说”[2]认为阴虚内热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阴虚则内热,内热又灼伤阴津,两者互为因果,使病程迁延,病情加重。脾胃论者[3]认为脾胃功能异常是导致糖尿病的根本,若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之功失职,转枢不利,影响上、中、下三焦而发病。与肝相关论者[4]认为肝是病机所在,因肝主疏泄,主调畅情志活动,主调节气血运行,或肝郁化火,阴伤燥热,影响上、中、下三焦而发病。瘀血论者[5]认为血气瘀阻,瘀久化热,使阴血燥热,耗伤气阴,且血瘀气滞可影响水津的输布和吸收,致使机体气阴两虚、津液不足,发为消渴。近年来,又有人认为气虚为主是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病机[6]。各医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认识不同,治疗方法也各有千秋。2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药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甚多,从总体上看,大致有滋阴清热法、益气养阴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固精法、滋养肝肾法、补气扶正法、活血化瘀法、泻下润燥法、以酸胜甘法、益胃生津法、水火并补法、燥湿祛痰法等。其中一些治法是根据阴虚内热的病机,使其渐趋正常;补气扶正法则针对因于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而患糖尿病的病人进行医治;燥湿祛痰法是根据糖尿病人多肥胖,而肥人多痰来进行论治;活血化瘀法是依据瘀血病机进行论治;泻下润燥法是治因于阴虚内热所致之肠燥津枯的大便燥结或便秘不通;健脾、益胃、补肾之法自是依据相应病机而治[7~8];以酸胜甘法源于甘过胜可伤脾土,而酸可胜甘之说[9];水火并补法是使水火功能恢复正常运行,各司其职[10]。各法灵活运用,共济治消渴之职。 2.2 有效的单味中药 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用法简单,药专力宏,若能用之得当,可使其发挥较大的疗效,较好地控制糖尿病人的血糖,开发前景很大。且单味中药适当的用入复方及中成药中,效果甚佳。目前,经实验或临床证明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有[11~14]:黄连、苦瓜、仙鹤草、西洋参、山茱萸、女贞子、僵蚕、大黄、知母、薏苡仁、人参、猴头菇、褐藻、银耳、麦冬、紫草、汉防己、大蒜、三七、人参、蚂蚁、南瓜粉、枸杞子、葫芦巴子、桃树胶等,均对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现多用其单味中药或有效提取物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效果较好。 2.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分析[15~17]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其发挥作用的机制目前认为是通过多个环节、多个途径、多个因素实现的。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主要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 ? 5 5 ? 国医论坛 2004年5月 第19卷 第3期 FORUM ON TRAD IT I ONA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 M A Y2004,VOL.19,NO.3

大黄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中国中医急症2019年9月第28卷第9期JETCM.Sept.2019,Vol.28,No.9 ·综 述· 脓毒症(Sepsis )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控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衰竭[1]。脓毒症是ICU 常见病,死亡率高。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超过3000万例脓毒症,其发病率每年增加9%~13%,死亡率为33%~35%[2]。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失控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3],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干预治疗常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机制发挥作用,对于综合调控复杂疾病更具优势与特色,逐渐成为脓毒症治疗中极为重要且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对降低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1 病因病机 1.1脓毒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脓毒症可归为中医学伤寒、温病的范畴[4],但中医学中并没有脓毒症的病名记载,中医各家对其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见解。王今达教授将其概括为毒热、血瘀、急性虚证,确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是基本治法,提出了“三证三法”是治疗脓毒症的基本大法,定义3种证型为毒热证、瘀血证、急性虚证。刘清泉教授[5]认为“正虚毒损、络脉失司”是脓毒症基本病机,由于正气亏虚,络脉气血营卫运行不畅,导致毒热、瘀血、痰浊内生而阻滞,进而令脏真受损,因“正气虚于一时,邪气暴盛而突发”而发病[6],确定扶正解毒通络、分层扭转是其主要治则。从诸位医家对脓毒症病因病机认识中可以看出,目前脓毒症的病机主要有毒热内蕴,瘀血阻络,正气不足和腑 气不通等观点[7]。 1.2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中没有“胃肠功能障碍”说法,但对于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恶心、腹胀、便秘等症状已有许多古代文献研究治疗。如《灵枢·胀论》有“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餮泄食不化”。中医认为腑以通为用、腑实而不能满,胃失和降,腑气不通则出现恶心,腹胀,大便不通等症,亦是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胃肠功能正常与否和脾胃的升降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功能正常,则与其他脏腑共同发挥调节机体动态平衡的作用。脾胃功能升降失常,受纳与运化功能失司,出现气机阻滞、气机紊乱等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痞满腹痛等;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脾失健运,水湿内蕴,则出现呕恶反酸,腹胀腹泻等病理表现[8]。 2 大黄的古今研究 2.1大黄的古文献研究目前临床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药以理气通下药为主,在现代ICU 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9]。大黄推陈致新、解毒化瘀、通经活络,其运用广泛。《医学心悟》中提出“天地之理,有合必有开,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泄,如补中汤用参芪,必有陈皮以开之,六味汤用熟地,即用泽泻以导之,古人用药,补正必兼泻邪,邪去则补 自得力”[10] 。张志远教授在此方中加入大黄,补而兼行、补中寓通,从而提升方剂药物配伍的整体疗效。2.2大黄的现代药理研究现代研究表明,大黄能增加胃肠黏膜血流灌注,减少炎性渗出,提高胃肠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动力,可以作为脓毒症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其有效成分能够调节免疫, 大黄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张瑞1,2王东东1王晓鹏1,2曾天玉1,2 徐霄龙1王雪蕊1苏芮1郭玉红1刘清泉1△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100010;2.北京中医药大 学,北京100029) 中图分类号:R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 (2019)09-1672-03 doi :10.3969/j.issn.1004-745X.2019.09.049 【摘要】本文从脓毒症及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大黄的研究现状、大黄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3个方面,对大黄调节脓毒症肠道菌群及促进免疫功能理法方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大黄能够增加胃肠黏膜血流灌注,增强胃肠障碍功能,减少炎性渗出,从而提高胃肠动力,可作为脓毒症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为脓毒症病情管理和临床诊治提供思路。【关键词】大黄 脓毒症 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 免疫功能 综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73934);“十三五”科技部重大专项(2017ZX10305501001);北京市科技计划(Z141100006014056);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医学专业发展计划(ZYLX201611)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 liuqingquan2003@https://www.360docs.net/doc/1310575438.html, )- -1672

中国严重脓毒症

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规范与实践 蔡国龙严静邱海波 中华内科杂志, 2015,54(06):484-485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发展为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和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肿瘤发病率上升及侵入性医疗手段的增加,脓毒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每年全球新增数百万脓毒症患者,其中超过1/4患者死亡。按照全球脓毒症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1],因脓毒症死亡的人数超过了前列腺癌、乳腺癌、艾滋病死亡人数的总和。过去十年,发达国家脓毒症发病率每年以8%~13%的速度剧增;而在发展中国家,脓毒症病死率也居高不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脓毒症的治疗重在及时,如果能在休克1 h内得到正确的诊治,患者的存活率将达到80%以上;而在休克6 h之后才被诊治,患者的生存率即会下降至30%。由于公众对脓毒症的认知程度较低,并非所有脓毒症患者均能接受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住院患者的病死率高达30%~60%。全球拯救脓毒症运动(SSC)提出[2],通过包括指南的教育与实施等多项措施,力争实现脓毒症防控水平的明显提高,包括力争使脓毒症病死率下降20%,力争将儿童和成人脓毒症患者的存活率较2012年提升10%。同时,从2012年开始,全球脓毒症联盟将每年的9月13日定为世界脓毒症日,以进一步提升公众及专业人员对脓毒症的认知水平。 经各国学者多年来的艰苦探索与实践,对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取得长足进步,临床诊治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陆续发表的许多大型临床试验已证明,一些临床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于2007年制定了"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 [3],为脓毒症的诊治提供了规范和指导。但这些成果尚需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公众对其的知晓度、医务人员的执行力仍有待提高。 为更好地指导我国重症医学工作者对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专家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了"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诊治指南(2014)" [4],针对目前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不同层面、多角度地对其治疗进行概括与规范,并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 本指南的制定完全遵守循证医学的方法[4],针对相关重要临床问题进行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要求Jadad评分≥3分。考虑到中医中药文献的特殊性,中医中药文献的质量要求评分≥2分。提取文献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和GRADE分级。按照推荐等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系统(GRADE)原则,指导证据质量评估,确定推荐等级。强推荐等级用"推荐"表示,而弱推荐等级用"建议"表示。专家推荐意见的形成也遵照指南制定的国际惯例,对一条推荐意见指南专家组进行不记名现场投票以确定是否推荐及推荐强度。 本指南形成推荐意见57条,与SSC 2012指南比,新增推荐意见10条;推荐等级升级3条,降级7条;新增中医药部分。 1.液体复苏仍是脓毒症治疗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