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研究

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研究
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研究

1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产品是以民俗为主体,借助各种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来展开的旅游项目,它是以某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发掘整理、复原再生或艺术加工等手段,强调游客通过感受当地民俗民风和生产生活状况而获得全新愉悦享受的复合体,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及研究现状主要分为开发模式研究,及开发研究。[1]旅游资源产品化是将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文风情等各种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充分发掘,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之能被旅游业利用,再配以相当水平的服务与接待设施,形成能满足旅游者需求,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经历的完整体系。[2]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国内有不少学者对民俗文化旅游进行探讨研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分布在资源的分类,开发模式,现状问题及开发策略上,大部分是对分区域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其中许多学者结合具体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分析。文章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文献分析法占主要。其中李娜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浅析[3],郑岩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4],赵建军对大理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5],吴莹对广西南宁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6],刘祝对内蒙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7],邓南清对四川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分析[8],卢璐对湖南瑶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规划研究[9]等,综合研究可看,主要内容在以下几点:

1.1民俗文化资源分类

大部分文章都是先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析所有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然后着重分析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民俗文化资源的分类有:物资民俗包括民俗建筑、民俗饮食、民俗特产,服饰文化,手工艺品。社会民俗包括婚恋习俗,民俗节庆,,宗教信仰,禁忌。精神民俗包括民族音乐,民间舞蹈等。[10,11]

1.2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分析。

赵建军对大理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中主要的开发模式有建设民俗旅游地,民俗活动事项,构造文化景观,节庆旅游,主题旅游节,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表演节目,特色饮食,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服务。[5]

杨艳的南京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主要模式有民俗村街,民俗园,节庆集会,民俗博物馆。[11]

郑岩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探讨中,开发模式分为三种,静态开发模式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动态开发模式以游客参与或半参与民俗活动,节庆活动为主;主题附会模式是将民俗文化与一定功能的旅游设施结合开发,例如餐厅,美食街,接待服务等加入民俗文化元素。[4]王萍对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中,民俗产品开发模式有“前台、帷幕、后台”,生态博物馆,民俗文化村或者天然民俗村寨模式,节庆模式,实景主题模式。[12]

1.3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类型。

曾亚玲等在分析山东民俗旅游的产品化类型中,节庆民俗旅游,民俗博物馆旅游,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旅游,婚俗旅游,民俗饮食文化,渔家乐,农家乐旅游。[13]

韩巍对内蒙古民俗旅游产品进行分类,有观赏型民俗旅游产品,度假型民俗旅游产品,参与型民俗旅游产品,移植型民俗旅游产品,民俗纪念品型民俗旅游产品。[14]

1.4现状分析。

李军,聂小荣对江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分析中,江西的民俗文化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初步形成了具有民俗特殊色的景观。民俗文化旅游已经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15]

邝桃林对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的现状分析是初步开发已经取得了经济效益,但是总体开发水平较低,特色餐饮没有成体系开发,开发产品较少,没有竞争力。[16]

大部分地区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中的问题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创意性不够;在开发过程中缺少保护,存在破坏现象,保护和开发的协调关系;资金支持不够等问题。

1.5 开发对策研究。针对民俗文化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情况。研究学者都提出了一定的开发策略。

李晶、韩雪根据分析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类型,提出的开发策略是创建动态

与静态结合的模式,制定保护规划,项目开发和商品开发同等重视。[17] 陈芳分析桂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中,分析资源类型及特色,在桂林民俗文化旅游前景分析中提到要提高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加强宗教产品的开发,增强旅游者的参与性,创新民俗商品,优化产品组合等。[18]

陈青在民俗文化旅游体验营销核心分析中,根据民俗文化旅游体验营销模式,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目的在于提高民俗文化的竞争力,充分认识病挖掘特色民俗文化资源,设计游客参与性地体验环节,结合动态表演和静态展示多感官体验过程。[19] 总体来说开发策略是:做好规划,文化保护,政府主导,游客参与。

2渝东南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特色及其研究现状

2.1渝东南民俗文化资源

(1)建筑

以吊角楼为代表的建筑工艺、历史文化名镇,名人故居,土家族、苗族传统古寨重多,如龚滩古镇、江口古镇等。[20]渝东南土家族一般以群居为主,多居住在山区,地面潮湿,创建了吊脚楼这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独特建筑,造型别致,装饰独特,无论从单体建筑还是街巷空间,都展现了丰富的建筑装饰艺术,行成土家族独有的居住文化。[21,23]

(2)服饰

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有苗族的头饰、土家族的服饰。其中以土家族的服饰最为显著,土家族妇女服饰颇为讲究,自头顶到脚下,即有老、壮、青之分,又有四季之别,女孩子喜欢穿鲜艳的服饰,而且未婚姑娘和已婚的妇女在穿衣上也有所区别。土家族人头上一般包长达三米的白帕,男子穿青蓝色对襟衣盘脚裤给人以精神焕发的感觉。[23,24]

(3)民间歌舞戏曲

渝东南地区的土家族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土家族民歌以情歌为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舞蹈以摆手舞为代表,对巴人的踢踏戏有直接的继承。还有“花鼓”、“花灯”、“阳戏”等文化资源,是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23,25] (4)婚俗

渝东南土家族婚俗有着不同的婚俗习惯即哭嫁,而且婚姻缔结的礼仪程序复

杂,要先访亲、求亲、订婚,最后才能到结婚,结婚仪式更为复杂,有十一道程序。[25,26]

(5)饮食

受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的影响,土家族吸食酸、辣、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是酸酢肉、阴米茶、斑鸠叶豆腐等。[24]

(6)传统手工艺

土锦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锦之一,又名“西兰卡善”,是土家妇女智慧的结晶,锦上花纹富有想象力。土家族女性的挑花特色明显,图案简洁明快,细致大方。[24,25]

(7)白虎图腾崇拜

土家族崇拜白虎,以之为精神信仰的支柱—图腾崇拜,主要表现在日常的祭祀和敬仰中。[24,25]

2.2渝东南民俗文化的特点

渝东南民俗文化有着以下的特点,种类全,民俗文化多样;乐群性,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使本地区的人民在生存发展中形成了乐观的态度,赋予了民俗资源通俗多样的大众性和乐群性;传承性和独特性,各种民俗,手工艺等都是土家族独有的文化,是民族的瑰宝;和山水相映成趣,渝东南地区自然环境、土家风情和历史文化三大特色资源相融合,游览价值高。[21,23]

2.3渝东南地区民俗文化开发条件

优势:渝东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自然环境神奇秀美,资源组合度好,长期以来,市政府等都都关心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发展具有政策上的优势。[21,26]

劣势: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民族民俗资源汉化严重,当地的土家族和苗族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较大的汉化演变。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文化舞台化、商品化严重,同时经济落后,利用发展的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21,23,27]

2.4 渝东南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对策

树立品牌,展开历史文化研究,丰富民俗文化的内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重点景区建设;加强与周围飞文化资源的融合,突出民俗生态主题,建立多

重要素相结合的专项旅游产品;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组建专门的机构,建设土家民俗数据库;建立体验型产品,增强游客的参与度。[21, 22, 25,2 6]

参考文献:

[1] 张雪婷.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产品游客体验质量要素体系构建研究——以凤凰为例[J].旅游论坛,2009,(04):497-503.

[2] 池渤然,王慧元.河北省旅游资源产品化探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11-112.

[3] 李娜.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浅析——以永陵满族民俗文化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28-29.

[4] 郑岩.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04):74-77.

[5] 赵建军.大理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9,07:18-21.

[6] 吴莹. 南宁市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3:03.

[7]刘祝.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经济论坛,2012,(12):26-28.

[8] 邓清南,许虹,文全治等.四川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中国商贸,2010,(12):131-132.

[9] 卢璐.湖南瑶族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文脉传承”规划研究[J].民族论坛,2007,(08):23-25.

[10]周金泉. 海南高端民俗旅游与开发模式[A].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2013年)论文集(下)[C].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3:4.

[11] 杨艳,黄震方. 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05):198.

[12] 王萍.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2:33-35.

[13] 曾亚玲,柏雪.山东省民俗旅游的产品类型及特点分析[J].家教世界,2013,(02):232-233.

[14] 韩巍.内蒙古民俗旅游产品的分类研究[J].前沿,2009,(13):74-76.

[15] 李军,聂小荣.江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05):104-107.

[16] 邝桃林.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3,(09):116-117.

[17] 李晶,韩雪.略论河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J].焦作大学学报,2007,(04):25-26,35.

[18] 陈芳.桂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54-59.

[19] 陈青.民俗文化旅游体验营销模式及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2,(22):186-187.

[20]杨江民,唐世刚.渝东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4:93-97.

[21]王毅品,何永祥等.渝东南民俗旅游资源美学价值分析及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06-4708.

[22]曹银庭.谈重庆土家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J].生态环境保护,2012,2:66-67.

[23]郑宇.重庆市石柱土家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2009,保定:河北大学.

[24]邓晓.渝东南土家族特色民俗文化刍议[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01-106.

[25]白明跃.渝东南土家族民俗文化及其产业开发[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2):27-30.

[26]刘容.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发展民族民俗游[J].商业研究,2009,2:158-161.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从而进行判定。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1.从指导老师手里拿到旅游资源分类表,粗略了解表中种类和填写事项。 2.实地游览并根据实地情况填写旅游资源分类表。进行整理。 3.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找出有点并加以规划和利用,找出缺点来进行改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4.完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扎达盖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与北二环路交汇北路东,区域与厂汉板镇,攸攸板镇相接。属回民区管理。 (二)交通状况扎达盖公园临近交通网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游客到达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达市中心。且附近与北二环路交汇,方便抵达市区内任意位置。 (三)自然资源 扎达盖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有扎达盖河穿过,也形成了扎达盖湖,河湖边芦苇丛生,造就了丰富的观光游憩旅游资源。同时,园内有可观的动植物资源,草地和以松树为主的林地面积大。并有喜鹊栖息地供游人观赏。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

干燥。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之间,四季景观不同。地处城市边缘,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良好。 (四)人文资源 扎达盖公园以扎达盖河穿过得名,而该河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达盖,蒙古语意为宽阔,扎达盖河即宽阔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园内有设有广场,凉亭,阁楼,塔式建筑等人文建筑,游览价值高。其次,扎达盖公会在设计伊始就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文化设施,还在发展中规划了钓鱼点等游览设施。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多。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扎达盖公园中流趟着的扎达盖河原来并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有三个源头:一个是公主府东边的大水泉,一个是公主府西边的小水泉,还有一个是新、旧两城中间姑子板申村(现巴彦塔拉饭店一带)的水泉。公主府东边的水泉较大,人们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较小,人们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东西流向,穿过从前清时期归化营的营坊(现回民区营坊道)门前,经礼拜寺巷到小教场、牛桥东河沿、城隍庙的霸王桥,而后与大府河槽水主流相汇,人们叫营坊门前水。其余的水和营坊门前水小府河槽水在天主堂和北茶坊关帝庙南边合流,汇集成了扎达盖河。 道光、咸丰、同治(1821年至1874年)统治的半个世纪中,扎达盖河两岸成了南迎里府客和北接外藩财的商业闹市区。道台衙门两面临河,衙署四周密植杨柳。乾隆至道光时,即已长成合抱之木。每天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 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 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 的课题。客家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历史上中原汉族因宫‘廷内哄受贬、战乱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而出现过六次大南徙,汉族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舍。黎、瑶等族)融合,形成一支既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容纳了南方少数民族文化

精华,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显著特征和相对独立性的客家文化,集中分布在粤东、闽南、赣南、东南亚,是一种颇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域文化。本文试以客家文化为例,论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操作实践。 一、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1.集锦芬草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 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 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 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

民俗资源与旅游尔雅网课通识答案

1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正确答案:× 2民俗是由“民间”和“风俗”组成。 正确答案:√ 3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C)。 A、人类 B、社会 C、民俗 D、政治 4 民俗不具有(B)特点。 A、集体性 B、政治性 C、地域性 D、民族性 作业标题: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

1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 2 (A)匈牙利人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 B、1900年 C、1895年 D、1890年 3 民俗文化是一种与(D)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A、社会群体 B、社会政治 C、自然界 D、人类社会生活 4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 正确答案:× 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

1 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C)。 A、古村落 B、乡间民居 C、建筑风格 D、自然风光 2 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不包含(D)。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3 从建筑风格来讲,山西的(C)建筑比较多。 A、钟楼 B、四合院 C、大院

D、石塔 4 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正确答案:√ 5 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正确答案:× 资源概念的新拓展 1 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D)。 A、人力资源 B、知识 C、社会 D、选项A和选项B 2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A)。 A、劳动能力

B、脑力劳动 C、体力劳动 D、智慧的表现 3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D)的总称。 A、物质 B、能量 C、信息 D、以上答案都正确 4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 正确答案:√ 5 李光耀先生认为当集中化的资源满足于分散化的需求时系统就会奔溃。正确答案:×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1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民俗资源与旅游 (尔雅)课后答案2020年

1 【单选题】()是高雅文化的基础。 ?A、政治 ?B、人类 ?C、民俗 ?D、社会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A、民族性 ?B、政治性 ?C、集体性 ?D、地域性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 ?A、社会政治 ?B、自然界 ?C、社会群体 ?D、人类社会生活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A、1905年 ?B、1895年 ?C、1890年 ?D、1900年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旅游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A、石塔 ?B、钟楼 ?C、大院 ?D、四合院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A、自然风光 ?B、古村落 ?C、建筑风格 ?D、乡间民居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多选题】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含了()。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我的答案:ABC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是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 ?A、知识 ?B、社会 ?C、人力资源 ?D、选项A和选项C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一种()。 ?A、劳动能力 ?B、体力劳动 ?C、智慧的表现 ?D、脑力劳动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资源就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A、能量 ?B、信息

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策略

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 发展策略 民俗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也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考察旅游地的民俗,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习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文化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旅游在发展,民俗在演进,我们更应重视发挥民俗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民俗与旅游最佳的结合点就是发展民俗旅游。

苏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从春秋时期伍子胥奉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城以来,积淀有二千五百年的古老文明,而从太湖三山岛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又将苏州地区人活动的历史推到一万多年以前。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苏州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现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中文化及别有情趣的民间风俗。如七夕乞巧、

轧神仙、石湖串月、雷斋素等等。吴中民俗一如吴中悠久的历史展开着长长的画卷,绚丽多彩。其丰富深厚的民俗旅游资源是民俗旅游的基础,但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民俗旅游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必要从政治、经济、提高民俗旅游资源的自豪感、以及对游客进行管理等方面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以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状况 一)苏州民俗旅游活动及现状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 、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 谷雨三朝看牡丹" 、上元(清明)" 山塘看会" 、四月十四" 轧神仙" 、五月端午" 龙舟竞渡" 、六月甘四"赏荷观莲" 、七月十五" 虎丘中元庙会" 、八月" 山塘灯船" 、" 石湖串月" 、" 虎丘听歌" ,九月"阳山观日出" ,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西北民族大学 旅游资源鉴赏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08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P081914375 姓名:马雪婷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摘要】文章从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入手,并突出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重要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时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信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旅游资源也不仅限于静态的地貌旅游资源,水色风景的观光等,动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民俗风情就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旅游资源,她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丰富了我国的旅游活动,下面将浅谈一下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风情就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是最具有活力的旅游资源,因为她鲜活,奇异,充满无穷魅力。 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因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从文身,文面到耳环,项链;从茅草裙,遮羞布到比基尼,防弹衣;从手抓饭,牛血酒到三明治,蜗牛宴;从石穴,树巢到阁楼,别墅;从挥矛迎客,碰鼻致礼,挤眼示情到亲切握手,热情拥抱;从跳火接,晒佛节到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民俗风情全面地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感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真是表露。 民俗风情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以观赏,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体验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以及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 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这个条件下,形成了人种,民族,籍贯区别,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型: 1,物质民俗:包括服饰民俗、民居民俗、饮食民俗、民间传统特色产品等。 2,社会民俗:包括婚恋、嫁娶、岁时节会民俗等。 3,精神民俗:包括禁忌信仰民俗,娱乐民俗等。 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自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 1,广泛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民俗广泛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或某一民族,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过程,广泛存在于任何季节和时间。民俗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处于不同的地域,演绎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在美丽的苗乡,常常会碰到一队队青年男女聚集在山坳,路旁,村边对歌的快乐景象。一些地域性很强的生活习俗更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例如新西兰人最流行的见面礼是“碰鼻礼”。 2,自然性:无论是服装,饮食,居民,交通用具,还是很会礼仪。节日节庆,宗教信仰活动,凡是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事项和载体,都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生活的真是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薛群慧张晓萍来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添加日期:09年12月29日 一、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理论出发点 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历来是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相辅相承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注意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排外,唯我独尊的思想,认为凡是本民族文化都是最好的,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愿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二是认为一切外来文化都是先进的,全盘照搬照抄,抛弃了本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内涵,从而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正确处理好古今的关系。在利用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也涉及到如何对待古今关系问题,在这里也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思想方法论:一是厚古薄今,二是厚今薄古。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就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在对待文化遗产上,报复古主义,认为凡是民族文化就是古代文化,传统文化,摈弃现时代的创新、发展的民族化、民俗风情,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上出现了仿古潮流。如在你追我赶的“仿古”热潮中,许多地方无视中国《文物保护法》和世界《威尼斯宪章》中关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理应遵守的若干规定,使一些历史上曾有,后来荡然无存古建筑和滕王阁、牡丹亭等纷纷死而复生(尽管专家认为十有八九属非驴非马建筑)。二是厚今薄古,这是对待文化遗产上的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糟粕,而全盘否定,完全抛弃。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仍然存在这种倾向;现代的才是进步的,才有吸引力,从而抛开民俗的历史继承,标新立异另搞一套。正确对待民俗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就是保留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精华,抛弃和克服民俗文化中落后、消极的成分。然而在开发和利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实践中,存在着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混杂,甚至把糟粕当精华的现象。如在某些旅游景点,不同程度上甚至主要是以封建迷信内容和庸俗低下的趣味来吸引游客。例如在根据《西游记》、《封神榜》等名著而建造的宫、园、山、殿等场所,不是正确地去表现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与黑暗作斗争,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主导精神,而是着力表现作品中居陪衬地位的宿命论,因果报应等迷信的乃至恐怖的和色情的东西。 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如今人们已对“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是大有可为的一个旅游项目”形成了共识,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遵循哪些原则去开发,有5个方面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赋存的价值水平,包括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年代,它产生时间越早,历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层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现实环境的差别程度。由于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就是求异、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强烈,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对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规模度指旅游资源在同类的雄伟、磅礴程度,可构成一系列旅游极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摘要:开发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对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宣传和保护工作,让越来越多人了解赫哲族,为当地的发展做一点贡献。本文首先通过对赫哲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做了一些简单介绍,然后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最后又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较详尽的说明和介绍。 关键词:黑龙江;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序言 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这里有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而且世世代代专以捕鱼为生少数民族——赫哲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的赫哲族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也是我国的六小民族之一,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吸引着众多游客。这支黑龙江省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存完好,历史上被称为“鱼皮部落”,捕鱼文化独具当地特色。① 赫哲族的民俗风情成为近年来三江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新亮点,其开发策略更符合当今旅游发展的新潮流——追求原生态,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现今人们出游的目的不再是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式的拍照留念,而是更加追求在旅行过程中知识的获取量、参与体验程度。希望能在游玩时给精神汲取营养,让旅行生活过的更有意义。赫哲族正符合游客的这一心理需求。特别是现在城市生活的进一步现代化和自动化,城里人在享受着高速现代化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自然的乐趣。所以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旅游以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修身养性,希望能更真实地体验到不同于现代都市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而三江平原地区的赫哲族多生活在偏远小镇,具有田园风光,空气清新,人们的旅游视野逐渐走向了广大的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 佳木斯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旅游也很丰富,这里的民族风情包括民族神话传说、服饰饮食习惯、建筑风格以及民间艺术等,都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亮点,真实的去感受它,远比去博物馆或纪念馆要有意义的多。而且,三江平原地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也极为可观,周围的湿地以及江河平原使得该地区环境优美,交通条件便利,火车、汽车、飞机以及水运都很便捷。地理位置更有可进性。 促进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继承,他们的民风民俗无疑成了现今旅游的热点,所以开发前景极为可观。 二、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赫哲”意为“下游”、“东方”,辽时的女真就是赫哲族的先民,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族文字,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大多数赫哲族人都会说汉语,世代以捕鱼为生,所以赫哲族的鱼文化是很有研究价值的。②早年的赫哲先民以吃生鱼肉,穿鱼皮衣,盖鱼皮被,点鱼油灯为主要习俗,交通工具只要是狗拉雪橇。 (一)赫哲族饮食文化 ①满大庆:《趣闻黑龙江》,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266页。 ②余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1页。

民俗资源与旅游答案

1民俗由()和风俗(customs)组成,全体生活的需要1.0分 A、民间 B、人间 C、上流社会 D、万物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2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主导资源和驱动力1.0分 A、劳动力 B、自然资源 C、人力资源和知识 D、资本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3上海市民俗文化资源需要多方保护,下列哪项不属于多方保护()1.0分 A、学者的研究性保护 B、无组织性保护 C、团体的组织性保护 D、主见性保护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4上海文化的底色是()1.0分 A、工业 B、农业 C、纺织业 D、商业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51991年3月公布了四座历史文化名镇,不属于这四个名镇的是()1.0分 A、松江区的松江镇 B、嘉定区的嘉定镇 C、嘉定区南翔镇 D、周浦镇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6旅游是一种()的实践活动1.0分 A、跨文化 B、跨国界 C、跨民族 D、跨种族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7开埠后,上海取代()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口。1.0分 A、大连 B、深圳 C、广州 D、连云港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8上海人与商贸有三种联系方式,不包括()0分 A、参与到运输贸易中 B、从事商业买卖 C、成为市场商品的生产者 D、参与到租赁业中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C9关于“神话”的表述错误的是()1.0分 A、讲述关于神的故事 B、归类于叙事民俗学 C、通常放置在宗教仪式中 D、对维护秩序无任何作用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10关于旅游资源的属性说法错误的是()1.0分 A、旅游资源是活动客体 B、有吸引力 C、产生经济效益 D、是活动的主体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11图腾崇拜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相结合的一种()1.0分 A、封建迷信 B、实物崇拜 C、精神信仰 D、原始宗教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12关于朝鲜族农乐舞说法错误的是()1.0分 A、模仿田地劳动 B、节奏紧凑 C、活泼欢快 D、悲哀的色彩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13田山歌起源于()1.0分 A、鱼塘 B、捕鱼归来的路上 C、田间男女的打情骂俏 D、庆典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14不属于叙事民俗学范畴的是()1商业买卖 C、成为市场商品的生产者 D、参与到租赁业中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C9关于“神话”的表述错误的是()1.0分 A、讲述关于神的故事 B、归类于叙事民俗学 C、通常放置在宗教仪式中 D、对维护秩序无任何作用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10关于旅游资源的属性说法错误的是()1.0分 A、旅游资源是活动客体 B、有吸引力 C、产生经济效益 D、是活动的主体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11图腾崇拜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相结合的一种()1.0分 A、封建迷信 B、实物崇拜 C、精神信仰 D、原始宗教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12关于朝鲜族农乐舞说法错误的是()1.0分

举例说明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从而进行判定。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1.从指导老师手里拿到旅游资源分类表,粗略了解表中种类和填写事项。 2.实地游览并根据实地情况填写旅游资源分类表。进行整理。 3.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找出有点并加以规划和利用,找出缺点来进行改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4.完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扎达盖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与北二环路交汇北路东,区域与厂汉板镇,攸攸板镇相接。属回民区管理。(二)交通状况 扎达盖公园临近交通网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游客到达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达市中心。且附近与北二环路交汇,方便抵达市区内任意位置。(三)自然资源 扎达盖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有扎达盖河穿过,也形

成了扎达盖湖,河湖边芦苇丛生,造就了丰富的观光游憩旅游资源。同时,园内有可观的动植物资源,草地和以松树为主的林地面积大。并有喜鹊栖息地供游人观赏。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之间,四季景观不同。地处城市边缘,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良好。(四)人文资源 扎达盖公园以扎达盖河穿过得名,而该河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达盖,蒙古语意为宽阔,扎达盖河即宽阔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园内有设有广场,凉亭,阁楼,塔式建筑等人文建筑,游览价值高。其次,扎达盖公会在设计伊始就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文化设施,还在发展中规划了钓鱼点等游览设施。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多。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扎达盖公园中流趟着的扎达盖河原来并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有三个源头:一个是公主府东边的大水泉,一个是公主府西边的小水泉,还有一个是新、旧两城中间姑子板申村(现巴彦塔拉饭店一带)的水泉。公主府东边的水泉较大,人们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较小,人们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东西流向,穿过从前清时期归化营的营坊(现回民区营坊道)门前,经礼拜寺巷到小教场、牛桥东河沿、城隍庙的霸王桥,而后与大府河槽水主流相汇,人们叫营坊门前水。其余的水和营坊门前水小府河槽水在天主堂和北茶坊关帝庙南边合流,汇集成了扎达盖河。

民俗资源与旅游2019尔雅答案100分

。。。。。。。。。。。。。。。。。。。。。。。。。。。。。。。。。。。。。。。。。。。。。。。。。。。。。。。。。。。。。。。。。。。。。。。。。。。。。 。。。。。。。。。。。。。。。。。。。。。。。。。。。。。。。。。。。。。。。。。。。。。。。。。。。。。。。。。。。。。。。。。。。。。。。。。。。。。 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 1 【单选题】()是高雅文化的基础。C ?A、政治 ?B、人类 ?C、民俗 ?D、社会 2 【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B ?A、民族性 ?B、政治性 ?C、集体性 ?D、地域性 3 【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正确 4 【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错误 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 1 【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D ?A、社会政治 ?B、自然界 ?C、社会群体 ?D、人类社会生活 2 【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A ?A、1905年

?B、1895年 ?C、1890年 ?D、1900年 3 【判断题】旅游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正确 4 【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错误 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 1 【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C ?A、石塔 ?B、钟楼 ?C、大院 ?D、四合院 2 【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C ?A、自然风光 ?B、古村落 ?C、建筑风格 ?D、乡间民居 3 【多选题】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含了()。ABC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4 【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正确5

乡村旅游开发的7种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的7种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的7种模式提要: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 乡村旅游开发的7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来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北京顺义“三高”农业观光园。 *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四川泸州张坝桂园林。 *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 *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如广

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如西芷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如四川成都龙泉驿红砂村农家乐、湖南益阳花乡农家乐。 *民俗文化农家乐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如贵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风情农家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