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种群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种群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种群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种群

【篇一: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及课标、考纲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

(二)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研读课本,小组讨论并展示所绘关系图。(总结归纳)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特征描述: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数

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够预测种群

变化趋势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

征是性别比例。

2、关系图:

【篇二:高中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

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和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

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

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

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

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

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

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

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

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

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

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和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

法得到的估算值和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

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

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

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

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

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

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immigration rate or emigration rate.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思考和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板书〗sex ratio是指种群众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板书〗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小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和迁

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

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

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则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

本参数所决定。这样,种群在某个特定时间内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式

表示:

nt+1=nt+(b-d)+(i-e)

(nt是时间t时的种群数量,b、d、i、e分别是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个体数,nt+1是一个时期后、时间t+1时的种群数量,则有

出生率=b/nt;死亡率=d/nt;迁入率=i/nt;迁出率=e/nt。)

〖作业〗练习一二

七、板书设计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

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

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

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样方法

2、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

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和未标

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

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2、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众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六、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篇三: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知道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

(2)使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

(3)使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2.方法和过程

(1)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引导学生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

程中,训练学生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名师课堂

(一)名师说课

《种群的特征》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两部分

内容,此外还介绍了种群的空间特征。本节内容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科学方法的内容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问题探讨”并非围

绕“种群有什么特征”之类的知识性内容来设计,而是探讨怎样估算

种群密度才比较准确。正文一开始仍是贯彻这一思路,围绕检测除

草剂的效果来创设调查种群密度的问题情境。接下来简要介绍了种

群密度的概念、调查种群密度的必要性和样方法。为了让学生领悟

样方法,本节安排了一项“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

植物的种群密度。此外,还介绍了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另一种常用

的方法——标志重捕法。

(二)教学策略

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视角从

微观、个体水平转到宏观、群体水平上来,阐明从宏观、群体水平

上研究生物是生物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也充分反映了自然

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

教材在开头就阐述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在本节的教学中,可以通

过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来说明种群的概念。例如,一

个村庄的居民可以看做是一个种群,一个鱼塘中全部的鲤鱼属于一

个种群,等等。种群这一个概念,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但要让

学生能区别具体事例是否属于种群,往往会出现混淆。因此,要引

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种群概念。例如:

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

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

在引导学生理解种群概念时,要和认同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

思想联系起来。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1)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

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2)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

(3)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再进行“种群的特征”的教学就比较顺利了。种

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认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

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关心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如

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没有达到成灾的密度?老鼠数量有没有

增长?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多高?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因此,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要围绕

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尝试、模

仿的操作。为此,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用取样方法调查草地

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

属于尝试、模仿层次,故一般可以安排在本节结束时进行。

进行“问题探讨”的教学前,教师最好准备50个(红色)圆形和50

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可两人一张),先不告知学生圆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出讨论题1并请学生报

告估算的结果,介绍是如何进行估算的。在学生报告的基础上,教

师可引入种群密度的概念,并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实践意义。然后,告知学生图案中圆形和三角形的数目,提出讨论题2在学生讨论的

基础上,教师应当简明扼要地说明:

(1)“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

运用;

(2)“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

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进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的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先介绍“抽样调查”

的方法。教材中介绍了估算最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教师应结合“问题探讨”中学生在估算中所运用的方法,进一步让学

生讨论:什么是“样方”?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取几个样方?多取

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更准确些?结合这些问题的讨论,教师介绍常

用的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于许多动物而言,由于

它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而常用标志重捕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抽样调查”的具体事例,

拓展这种科学方法的内涵和使用领域。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春节

联欢会”收视率的调查;某地区家庭

收入情况调查,等等。也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些具体的调查方案,例如,怎样调查在学生中,哪些人喜欢玩电脑游戏?(男生还是女生?小

学生还是高中生?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等等)进而使

学生了解到“抽样调查”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的普遍性。

为什么要研究种群密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加

以说明。

对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列举一些

现象和事例入手。要注意的是,死亡或迁出对种群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一些个体死亡或迁出了,在种群中留下空间让新一代个体

更好地成长,这样的种群往往生活力更强。

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因此种群形成一定的年龄

结构。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围绕教材中提出的“思考和

讨论”来展开。

表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说明自然界这种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包括人类)。教师可以提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让学生联系性别的决定来讨论这一问题。

教师可就上述特征间相互关系作一小结如下图:

种群的空间特征是选学内容。种群中个体在空间分布的情况往往是

多种多样的,例如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等。种群中个

体的分布情况构成了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研究种群密度的重要信息。

(三)精品教案

引入:学生阅读课本,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

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

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取样方法进行

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

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讲述:样方法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

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

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

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

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

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

探究的讨论,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提示:

1.“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和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

的估算值和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

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

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

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

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

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

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

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5.略。

讲述: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

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和未标记

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

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

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

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思考和讨论,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提示:

1.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

越低。

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

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