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解析版)

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按中国民间传统,元宵之夜人们应该是品尝元宵、遥望赏月、放灯燃焰、乐猜灯谜,细数团圆。可是,2020年的元宵节注定不寻常。疫情之下,团圆成为最奢侈的事情。人们只能把心中的思念和祝福,寄托给天上的圆月传递。这表明()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民族节日是本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传统文化是区别不同民族的独特标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疫情之下,团圆成为最奢侈的事情。人们只能把心中的思念和祝福,寄托给天上的圆月传递。这说明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①正确。

①: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①错误。

①:按中国民间传统,元宵之夜人们应该是品尝元宵、遥望赏月、放灯燃焰、乐猜灯谜,细数团圆,这说明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正确。

①:民族文化是区别不同民族的独特标识,①错误。

故本题选A。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发现和传播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2016年11月,它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节气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符合题意。

1/ 9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节气不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表述错误。①:民族节日不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①表述错误。

①: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这表明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①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天津是一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古文化街开设的“天津记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让人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欣赏实物一饱眼福。天津市政府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天津。对文化遗产正确的认识是

①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保护文化遗产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③它是中华文化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它们的保护,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题肢①①①说法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题肢①不符合题意。本题选择B选项。

4.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A.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B.文化遗产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C.文化遗产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D.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答案】D

【解析】

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A说法错误。

B: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B说法错误。

C: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C说法错误。

D:之所以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尽管韩国、越南和中国在同一天过春节——农历新年,但三个国家的春节标志性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贴春联、放爆竹、包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喝米糕片汤;越南是祭祖祭神、做年粽和糯米饼。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③文化多样性决定中、越、韩三国文化的差异性

④庆祝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

②④:韩国、越南和中国在同一天过春节,但三个国家的春节标志性习俗各不相同,说明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通过庆祝民族节日能够感受到文化的不同,说明了庆祝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④正确。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①错误。

③:本项中“决定”的说法错误,③错误。

本题选C项。

6.2020年4月6日,英国BBC推出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BBC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将杜甫介绍给西方世界,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这部纪录片()

①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折射出中华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同

③推动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传播

④有助于消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隔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①:BBC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将杜甫介绍给西方世界,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也说明了这部纪录片推动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传播,①①正确。

①:该选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的是其他民族的文化,①错

3/ 9

误。

①:“消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隔阂”夸大了这部纪录片的作用,①错误。

故本题选B。

7.近年来,全球品牌应用“中国元素”之风愈演愈烈。香奈儿等许多品牌设计师频频在织锦刺绣、写意泼墨、青花瓷等中国文化元素中寻求灵感,各种典型的中国人物或动物形象如花木兰、功夫熊猫,被运用到好莱坞电影中……这给我国企业品牌设计的文化启示是()

①积极吸纳他国文化元素,调适企业品牌设计审美取向

②尊重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消除我国与他国文化差异

③理解、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加以创新应用

④强化文化交流,以他国文化元素为品牌设计的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③:“路易威登、香奈儿等许多品牌设计师频频在织锦刺绣、写意泼墨、云龙图腾、青花瓷等中国文化元素中需求灵感,各种典型的中国人物或动物形象如花木兰、功夫熊猫,被运用到好莱坞电影中…”,这给我国企业品牌设计的文化启示是:应该是积极吸纳他国优秀文化元素,要理解、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加以创新应用,故①③入选。

②: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消除我国与他国文化差异,故②错误。

④:应该是以本国文化元素为品牌设计的基础,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B。

8.“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B.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经济全球化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D.维护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AC: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多样性,没体现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也没体现经济全球化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排除AC。

B:该选项属于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原则,材料没体现,排除B。

D:材料强调,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文化,将不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可见,这体现了维护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故D正确。

故本题选D。

9.小说《哈利·波特》英文原版中惊现中式英语“longtimenosee”(很久不见),Dama (大妈)、Tuhao(土豪)等一些新词也在海外媒体或口头交际中成为热点,让人感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正在不断突破经济领域。目前,已有245个汉语借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安家落户”。这说明()

①文化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强

②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融中逐步趋同

③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需要认同其它民族文化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答案】B

【解析】

①④:已有245个汉语借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安家落户”。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文化的影响力也在增强,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故①④正确。

②: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故②不选。

③:认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其他民族的文化,故③不选。

故本题选B。

10.“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用对话协商拆解国家间的猜忌与戒备,用共建共享卸下以邻为壑的“篱笆”,用合作共赢拧开世界经济动力的“阀门”,用交流互鉴疏通世界文化差异的“沟壑”。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

①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②求同存异,两种文化相互尊重

③增强自信,彰显文化优越地位

④平等交流,全面吸收对方文化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

①符合题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差异。②符合题意,需要在交流借鉴融合时求同存异。故选A。③不合题意,不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5/ 9

④表述错误,吸收优秀文化不是全盘吸收。故选A。

11.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播出,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传承传统文化应()

①立足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不断推动文化传播手段与形式的创新

③发挥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主要途径的作用

④认同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

①: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涉及域外文化,也就不体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①排除。

①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让我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体现了传承传统文化应不断推动文化传播手段与形式的创新,也体现了传承传统文化应认同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①①符合题意。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主要途径”,①错误。

故本题选D。

12.中国已成为全球出境旅游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近期出境游市场出现的许多不文明个案,正在触动国民的神经,不仅损害了国家形象,也对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进行了一场质问。出境旅游

①能够领略世界各国的文化韵味

②需当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③借助文化渗透削弱别国文化的影响力

④反映出我国的文化生产力迅速发展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

材料告诉我们出境旅游能够领略世界各国的文化韵味,但一定要文明旅游,不损害国家形象,当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①②项符合题意;我们反对文化霸权,反对借

助文化渗透削弱别国文化的影响力,③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出境旅游要提高文明素养,维护国家形象,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①

【点睛】

我们应怎样进行文化交流?

(1)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或途径),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媒体),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5)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6)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贫困地区是我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汇聚的地区。随着扶贫搬迁、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改造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不足,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据统计,贫困地区1.8万个乡镇,绝大多数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团队。《“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视发现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力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做好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答案】①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有利于增进贫困地区居民的自身文化认同感,巩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有利于贫困地区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融合,挖掘其经济价值,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7/ 9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做好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

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做好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通常的“意义”包括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所以在审题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知识分析回答。

【点睛】

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

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分析。

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

【答案】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③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

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和媒介、文化交流传播的任务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设问指向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调动运用文化多样性的作用和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和媒介、文化交流传播的任务等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9/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