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人力资本理论能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个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涵义

①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人的资本的形态。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②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③人力资本理沦的基本观点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此外,贝克尔、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等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如下:

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

素质。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第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第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2.筛选理论

(1)筛选理论的产生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2)筛选理论的基本思想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它亦被称为“文凭理论”。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1)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产生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关系分析的基本前提不正确,关于教育水平与个人收益成正相关的论断不全面,其中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基本思想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大公司、大企业的工作,次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小企业、小公司的工作。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二元论”著称,故又被称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4.社会化理论

(1)社会化理论的产生

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方,其创始人是鲍尔斯和金蒂斯。

(2)社会化理论的基本思想

社会化理论是一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功能。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工化,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二、教育的经济价值

1.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其次,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③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⑤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

(2)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生产及再生产科学技术。

2.教育与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尺度

①经济增长的涵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量的增加。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财富的增进,二是劳务的增加。

②增长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产出量的增加,而且包括可持续增长的诸多因素(经济条件、卫生教育、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在现实生活中,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但没有增长便没有发展。

(2)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①斯特鲁米林的研究。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运用以受教育的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②舒尔茨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③丹尼森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

3.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1)教育结构的涵义

教育结构指构成教育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教育的纵向结构(级别结构、程度结构)。它是按教育程度划分的各级教育在教育总体系中的比例关系。

②教育的横向结构(类别结构、专业结构)。它是按教育的类别或专业划分的各类教育在教育总体系中的比例关系,一般限于中等以上教育。

③教育的形式结构。它是指按办学形式划分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比例关系。它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指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教育等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二指国家办、地方办、民办及私立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

④教育的布局结构。它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⑤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它是指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期的构成状态及作用方式。

(2)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经济结构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国民经济系统中各部分的构成比例和联系方式,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地区结构。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一定的教育结构形成一定的劳动力结构。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形成一定的劳动力结构来实现。首先,教育的水平结构制约着劳动力水平

结构的形成。其次,教育的科类结构制约着劳动力工种和岗位类型结构的形成。再次,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劳动力地区结构的形成。

②合理的教育结构是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发展教育事业和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支出,可以使劳动力的结构适合于经济增长对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工种的劳动力的需要,但要使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

4.教育与收入分配

(1)教育与劳动者的有形收入

在劳动者的收入同他们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的条件下,劳动者受教育的结果能使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

(2)教育与劳动者的无形收入

劳动者受教育的结果能通过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获得某些非货币形式的“无形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消费行为的改变;

②理财能力的改善;

③工作环境的改善;

④家居管理方式的改变;

⑤医疗支出的节省;

⑥子女学习的收益;

⑦个人情意特征的转变。

(3)教育与社会收入分配

发展教育事业既有利于使非熟练劳动者增加收人,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又能普遍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劳动者平均收入水平。

三、教育资源的利用

1.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

(1)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所提供的人才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规格种类的匹配及文化的传承、知识的演进、技术的更新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个人职业、成就的需要对教育发展所提供的受教育机会的要求。

(2)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指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人力和物力的总和。

2.教育投资的来源与分配

(1)教育投资的来源

①教育投资来源于国民收入。

②教育投资来源的构成。国民收入的分配由国家的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劳动者个人收入三部分构成,同时它们也是教育的受益者。教育投资的来源主要也由这三个方面的投资构成。

(2)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①衡量教育投资比例的指标反映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比例的指标既有动态指标,也有静态指标。

a.静态指标反映一定时期教育投资和国民经济两个绝对量之间的关系。常用的静态指标有:

第一,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二,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第三,教育投资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

第四,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b.动态指标反映一定时期教育投资和国民经济变化速度的对比关系,又称弹性系数指标。教育投资的弹性系数指标主要有:

第一,教育投资对社会总产值的弹性,即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与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

之比;

第二,教育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

第三,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弹性。

②教育投资变动的一般趋势

教育投资的变动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之间具有以下规律:

第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教育投资水平,以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随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第二,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三,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幅度是逐渐减缓的。

(3)教育投资的分配

①按使用性质进行分配。教育投资按使用性质可分两个部分,即教育事业费投资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

a.教育事业费:是教育投资中分配用于教育事业的经常性经费,主要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组成。

b.教育基本建设费:是为了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设备水平的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投入。

②按教育结构进行分配。教育投资按教育结构进行分配是指教育投资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比重,最基本的分配依据是学生的数量和生均经费数。

教育投资在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分配具有以下规律:

a.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随教育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教育投资在各层次之间的分配比例与相应的学生比例:基本上是相对应的;

b.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三级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形,即初等教育投资比例最高,中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比例最低;

c.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三级教育投资比例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d.高等教育投资比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最终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3.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

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可界定为:教育的投入和教育的产出之比。

(1)教育成本核算

①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学生本身平均所消耗掉的全部教育资源。从资源和成本的形式及提供的方法来看,可将教育资源分为由社会所提供的资源和由个人所提供的资源两大类,由社会和个人提供的资源又都包括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教育的间接成本又称为机会成本。

社会的直接成本指由政府和社会直接承担的教育费用,社会的间接成本指由于教育所用的劳动力或建筑物等对社会整体生产可能带来的收入减少。个人的直接成本指由学生或其家庭直接负担的教育费用。个人的间接成本指达到就业年龄的学生因继续上学而放弃就业可能失去的收入。

②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经费中用于直接、间接从事和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教职员的费用,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和生活福利

等费用;全部的教学费用;和培养学生有关的办公费用;和培养学生有关的图书资料费;和培养学生有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等。

(2)学校规模效益

学校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只有规模适度时,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①教师的适度规模。教师的适度规模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按学科的比例来确定的。如果以教学计划中课时最少的学科所需的教师量为“1”,其他学科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所占的学时数来确定所需的教师的合理比值,进而求出全校教师的总量。这是最小规模的教师合理配置。

②学校设备的适度规模。学校校舍设备的适度规模要根据教学和师生生活的需要来设置。

③学生的适度规模。学生的规模即学校合理的在校生人数。对中小学来说主要是由学校教师及设备的数量决定的。确定教师和学生的合理比例,一是要确定班级的适度规模,二是确定教师合理的教育教学工作量,三是根据教学计划中每周上课总时数和每个教师平均工作量。教师、学生和校舍设备三者的规模处于最佳比例状态时,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此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人力资本理论能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个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涵义 ①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人的资本的形态。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②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③人力资本理沦的基本观点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此外,贝克尔、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等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如下: 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 素质。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第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第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2.筛选理论 (1)筛选理论的产生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2)筛选理论的基本思想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它亦被称为“文凭理论”。

计算机网络答案-山东大学期末考题目答案

计算机网络答案-山东大学期末考题目答案

第一章概述 1-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一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话-释放链接”三个步骤的一条专用物理通路。从建立连接开始,通讯就一直占用信道资源,直到释放。它具有实施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低的优点。同时,其线路利用效率低,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之间不可通讯。电路交换适用于信息量大,较长的报文。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本质上也是存储转发方式,但是它将整个报文从一个结点传到下一个。它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缺点在于报文信息量大,时延长,且占用交换机内存较大,不具有实时性。它适用于报文较短,实时性较低的通讯。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将报文分组,在每个分组之前加上地址信息,通过路由器经接收,存储,再转发到下一个接口,直到将分组传到目标地址,再去掉地址信息将其重组为完整报文。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宽带,逐

段占用通信链路,多个分组数可同时传送。它传输效率高,且保证数据传输有很高可靠性。同时分组排队会造成时延,但比报文交换小,且成本较高。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由用户直接使用,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核心部分,是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主要为边缘部分服务提供连通性和交换。边缘部分不同终端上的程序通信方式有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指进行通讯的双方中一方为服务请求方,一方为服务提供方。客户向服务器发送远程服务请求,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地址,而服务器只需要被动接受请求,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地址,但需要强大硬件和高级操作系统支持。对等方式是双方均可既为服务提供者,也可以为服务请求

当代教育学题库1 教育与教育学教学提纲

当代教育学题库1教育与教育学

精品文档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一、填空题: 1.教育是,是的基本途径。 2. 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从形式上看,教育经历了从到形式化教育再到的过程。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的典型表征。 5.从世界范围说,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国家的义务教育。 6.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延长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7. 、、、和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8.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9.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0. 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11. 和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2.捷克教育家写出了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3.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写成的。 14.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15.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人是。 16. 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17.主张“有教无类”的是,提出“教学相长”的是。 18.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9.教育学是一门以和为研究对象,探索的科学。 二、选择题: 1. 18世纪80年代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 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期自然,便是最好的,这一主张是 提出的。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18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5 第1节教育的发展5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6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7 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7 第2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8 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8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9 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9 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9 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9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0 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0 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11 第3节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11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2 第1节教师12 第2节学生13 第3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3 第六章当代学习理论14 第1节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 14 第2节学习的心理条件15 第3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15 第4节学生的学习差异16 第5节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多元智力理论16 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17 第1节课程理论的发展17 第2节课程结构18 第3节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19 第4节我国当代课程改革19 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20 第1节教学与教学理论20 第2节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1 第3节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21 第4节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22第5节情感教学理论22 第6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3

第九章当代教学策略23 第1节教学策略概述23 第2节教学设计策略23 第三节教学实施策略24 第四节教学反思策略25 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25 第1节道德、品德与教育25 第2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实施德育的两大途径)26第3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26 第4节体谅模式(英国麦克费尔首创)26 第十一章当代教育评价27 第1节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27 第2节学生评价28 第3节教师评价29 第4节学校办学水平评价29 第十二章当代学校管理29 第1节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30 第2节教师管理30 第3节班级管理31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31 第1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31 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32 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33 第十四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34 第1节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 34 第2节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34 第3节教育制度与教育平等 35 第4节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障35 第5节中国教育的民主化35 第十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36 第1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36 第2节教育中的科学成分36 第3节新科技革命与教育37 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37 第1节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37 第2节学校文化37 第3节教师文化37 第4节学生文化38 第5节班级文化38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新闻图片编辑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图片的种类及其地位 1.报纸上常见的图片种类 (1)照片 新闻照片就是以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为拍摄对象,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照片,它可以作为独立的新闻报道出现在版面上,也可以配合文字报道一同编发。 (2)漫画 漫画在现代报纸上的使用非常广泛,有根据新闻事实进行艺术加工的新闻漫画,时效性较强,经常刊登在新闻版上;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社会性漫画,通常刊登在专刊副刊上;还有用来配合文字报道的图解式漫画以及连环漫画、幽默画等。 (3)图示 图示包括统计图表、示意图和新闻地图三类。 统计图表就是将统计数字制成表格图,便于读者集中阅读,一目了然。

示意图不但将统计数字集中绘制成图,而且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示这些数据所说明的意义。 新闻地图则是根据标准地图,将新闻发生地的地理位置绘制成更加简洁明确的地图。 (4)图饰 图饰一般是用美术图案点缀和烘托报纸的报头、报眉、标题、栏题、版头或版面的其他部位,使整个版面更加美观生动,恰当地运用图饰还能使版面编排思想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2.图片的地位与作用 (1)纪实性作用 作为独立报道体裁的新闻照片具有再现新闻现场、记载真实瞬间的作用,这类照片成为报纸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证实性作用 非独立使用的新闻照片与非新闻照片具有证实文字报道的作用,这类照片对新闻资源的充分发掘,对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3)解说性作用 图表、示意图、新闻地图、漫画等能够以形象性的符号统计和描绘新闻报道中的某些内容,从而对相对比较枯燥的文字表述进行生动易懂的解释。 (4)装饰性作用 图片的形象性特征使其可以作为文字稿件的美化装饰手段。 (5)视觉冲击性作用 图片的形象性和直观性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与震撼力,这是文字报道所难以达到的。

当代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 一、填空 1.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3.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5.20世纪70年代受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6.20世纪80年代是教育改革和新增长的时代,各国普遍致力于建立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追求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系统。 7.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蓬勃发展的90年代,实行教育多样化,追求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成了教育的新的理想。 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9.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10、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依法享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11、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 12、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13、技能学习一般经历分解模仿、整体掌握和协调熟练三个基本阶段,指导、练习和反馈在技能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14、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15、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6、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17、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是关于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扩展与延伸的问题。 18、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学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学。 19、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订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20、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问题情境、指导尝试、变式训练、系统归纳、反馈调节等五个环节。 21、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诊断教育情况、改进教育效果、区分教育水准、激励教育热情和引导教育改进。 22、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答: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教育功能的类型? 答: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5, 3.教育的个体功能? 答: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正向空能 答:1.教育文化的保存功能。2. 教育文化的选择功能。3. 教育文化的融合功能。 4. 教育文化的创造功能. 5.教育目的的定义 答: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6.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边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据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7.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答:1,社会的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理性与有限理性问题2,人的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需要。 8.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答: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与课堂的组织环境。 9.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6,相互影响。 10.教育专业化的特点及内容 答: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通过专业训练和终生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

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2002年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2003年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02年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计算机网络答案 山东大学期末考题目答案

第一章概述 1-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一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话-释放链接”三个步骤的一条专用物理通路。从建立连接开始,通讯就一直占用信道资源,直到释放。它具有实施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低的优点。同时,其线路利用效率低,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之间不可通讯。电路交换适用于信息量大,较长的报文。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本质上也是存储转发方式,但是它将整个报文从一个结点传到下一个。它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缺点在于报文信息量大,时延长,且占用交换机内存较大,不具有实时性。它适用于报文较短,实时性较低的通讯。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将报文分组,在每个分组之前加上地址信息,通过路由器经接收,存储,再转发到下一个接口,直到将分组传到目标地址,再去掉地址信息将其重组为完整报文。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宽带,逐段占用通信链路,多个分组数可同时传送。它传输效率高,且保证数据传输有很高可靠性。同时分组排队会造成时延,但比报文交换小,且成本较高。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由用户直接使用,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核心部分,是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主要为边缘部分服务提供连通性和交换。边缘部分不同终端上的程序通信方式有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指进行通讯的双方中一方为服务请求方,一方为服务提供方。客户向服务器发送远程服务请求,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地址,而服务器只需要被动接受请求,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地址,但需要强大硬件和高级操作系统支持。对等方式是双方均可既为服务提供者,也可以为服务请求者。 网络核心部分要想网络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和交换,起关键作用的是路由器,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使得边缘部分的每一个终端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 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答:1、速率:连结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单位为b/s(其中 b 为bit,表示一个二进制数字,比特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 2、带宽:带宽本来指的是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为赫;由于通信的主干线传送的是模拟信号,所以,带宽表示通信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比特每秒。 3、吞吐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口的数据量,经常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通过网络 4、时延:时延指数据从网络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发送时延从主机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要的

当代教育学复习资料

当代教育学 选择: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因改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具有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人口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其突出标志由三个,即教育先行、教育内涵发生变化、教育高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大、中学生人数激增是发达国家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新增长时期,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 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规模迅速增长、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内涵逐渐扩大、不平等严重存在。 多样性模式是指有不同入学条件的学生进入不同的高教机构或课程项目,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 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重含义:个体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目标的平等。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学习苏联、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建国初我国学习苏联的主要形式:大量引进苏联的教学大纲、教科书; 根据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 各院校邀请苏联专家讲学、参加学校管理; 仿照苏联的学校管理模式。 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两种办学形式。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素质可分为三类: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教师专业训练内容: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 专业意识:从业、敬业、乐业。 专业态度: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倾心相爱、诲人不倦、精诚合作、协同施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专业品质:具有广泛兴趣、与学生打成一片、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客观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创新精神、 善于接受新事物。 教师为有效的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知识,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阅读完《当代教育学》一书后,我从中受益匪浅,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启发,真正觉得如果老师把认真准备的课堂付诸实施,把所学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理论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注重学生的道德、品德与德育,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真正做到实现21世纪的教育理想。 一、课堂目标要明确。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所说的,教学是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来武装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组织学生积极活动,以实现教育目标。那么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做到呢? 上课前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白一堂课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态度,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应该围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进行,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学习的规律从而达到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老师上课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倾向等等,对学生因材施教,把对优等生的培养与对后进生的帮助有机结合,使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课堂重点要突出。 课堂教学内容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式教育强调的是以书本知识为主、以讲授间接经验为主、课程的规范程度较高,习惯以教科书为课程的范本。那么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能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有时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说,而对书本中的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学,对重点要尽量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三、课堂内容要正确。

教育论文:教育与经济如何协调发展

教育与经济如何协调发展 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由于教育而创造产生的对于受教育者个人、家庭经济收益的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满足个人、家庭和社会物质经济需求。教育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实现的无疑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对教育发展起着支撑作用,教育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协调发展,才有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一,对教育进行投资有利于推动经济的良性运行。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生产再生产劳动力的活动,但教育产品却很难一下显现出教育的价值,所以决定了教育投资具有显形消费性和隐形投资性的双重特征。教育投资在短期内来看是一种消费型投资,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在短期内立即产生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教育投资最终将作为生产性投资转化为人力资本,所以教育投资应该是国民经济当中重要的生产性投资的一部分。

第二,教育的发展可以大大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是现在越来越大的学校规模需要建设更多的校舍,以及因此而配备的教育基础设施、学校日常运转的消耗、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消费……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可以直接拉动内需;二是教育可以改变受教育者的消费观念,提高受教育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进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消费结构和层次,带来消费的持续增长。 二、经济对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结构、规模和速度[3]。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因此,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的设定,直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影响。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需求程度是教育发展的前提。例如,高等教育是处在“精英阶段”还是进入“大众化阶段”,主要看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制度。教育制度表明教育为谁服务,体现着教育

(整理)当代教育学复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一、填空题: 1.教育是,是的基本途径。 2. 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从形式上看,教育经历了从到形式化教育再到的过程。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的典型表征。 5.从世界范围说,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国家的义务教育。 6.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延长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7. 、、、和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8.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9.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0. 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11. 和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2.捷克教育家写出了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3.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写成的。 14.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15.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人是。 16. 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17.主张“有教无类”的是,提出“教学相长”的是。 18.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9.教育学是一门以和为研究对象,探索的科学。 二、选择题: 1. 18世纪80年代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2. 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期自然,便是最好的,这一主张是提出的。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3. 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是哪一位教育家的观点。 A孔子B荀子 C 孟子D朱熹 4. 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A《学记》B《大学》C《师说》D《金言》 5.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 A《政治学》B《理想国》C《雄辩术原理》D《金言》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到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能否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教育投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从这

个层面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教育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来阐述教育与经济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生理学B

生理学 B 一、单项选择题 1.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 A.刺激 B.反射 C.反馈 D.兴奋 2.寒冷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局部调节 D. 自身调节 3.心室肌收缩期及舒张早期相当于兴奋性的 A.低常期 B.相对不应期 C.有效不应期 D. 超常期 4.肾上腺素对受体的结合力是 A.都很强 B.对α强,弱 C.对β强,α弱 D.只对α 5.使细胞去极化达阈电位的刺激是 A.阈刺激 B.刺激阈 C.阈下刺激 D.阈强度 6.细胞膜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A.转运脂溶性物质 B.耗能 C.靠通道协同 D.顺电-化学梯度7.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通称为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C.跨膜电位 D. 局部电位 8.房室瓣关闭与动脉瓣开放间的时间相当 A.快速射血期 B.射血期 C.室缩期 D. 心室等容收缩期 9.下列哪种情况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A.刺激迷走神经 B.由卧位转为站立位 C.心率>180次 D. 颈动脉窦内压降低 10.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时,可引起 A.心室后负荷减少 B.心室舒张期延长 C. 心室前负荷增加 D.充盈期缩短 11.血浆pH值主要通过下列哪条途径维持的? A.血液B.消化道C.肾D.皮肤 12.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潮气量从500ml减少到250ml,则: A.肺通气量增加B.肺泡通气量增加 C.肺泡通气量不变D.肺泡通气量减少 13.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A.吸气和呼气初B.吸气末和呼气初 C.呼气初和呼气末D.呼气末和吸气末 14.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最主要的物质是: A.盐酸B.组织液C.肠致活D.糜蛋白酶 15.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的特点是: A.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胰酶含量很少 B.少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胰酶含量也很少 C.少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胰酶含量很丰富 D.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胰酶含量很少 16.滤过分数是指: A.肾血流量/ 心输出量B.肾血浆流量/ 肾血流量 C.肾血流量/ 肾血浆流量D.肾小球滤过率/ 肾血浆流量

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出现了许多平行性分支学科和交叉性分支学科,构成了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以分支学科为支持的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出现了许多影响广泛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如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1)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都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2)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答:1、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想获得个人发展,取得组织的成功,赢得国家的强大,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2)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2、要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这是由政府行为的性质、作用和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决定的。(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3、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机制。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校长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3)改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素质教育的几个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就有的发展,社会也得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主动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 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塑造都、 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 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 课。 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的误解。素质教育是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体现,因而 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 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 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 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 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 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 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 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 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 展的手段之一。 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整天打打闹闹、蹦蹦跳 跳、整天快快乐乐、随心所欲,必然会影响升 学率。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 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 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的素 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 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 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 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 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 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 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 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 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 组和运用,表现为新技术的发明及新思想的产 生,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 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 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 境的应变能力。(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 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 所在。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 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能力。对 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 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 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是扼杀学生的 创新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3)重视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传统教育的根 本区别之所在。在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 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 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 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 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 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 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形 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 养和发展。 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过程的 机会均等。 答: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难 题,大家都能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 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都 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 等的学习机会,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1)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它的优点是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 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 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班级授课制也 有明显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既定的制 度、规范、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以适应教学内 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不利于学生 的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尤其突出的缺点是难 以因材施教,因为其他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 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 形成和特长发展。(2)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教学 和个别指导等形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 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会得 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实现课堂教学公平②压缩 集体教学时间,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照成 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增添辅导老师,增加师生互 动的机会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同伴互助 如按能力与兴趣分组,各组间公平竞赛合理比 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等等。(3)总之,在 班级授课制的现状下,教师要尽可能地使教学 更符合每个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促进教学 过程的机会均等,实现因材施教。 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答: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 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五育”的相对独立 性。“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 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1)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 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智育是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 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3)体育是使学 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 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 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4)美育是使学 生掌握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 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 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 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 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五育”之间的联系。“五育”的联系表现在,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德 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与统帅作用。德育 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 的道德品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2)智 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智 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 能,发展能力。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 智力支持。(3)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 用。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体质,发展运动技 能。体育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和充沛的 精力,也可以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 品德,还可以塑造健美体态和美好心灵。体育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4)美育在全面 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养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丰 富学生精神世界,形成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 美、创造美的能力。养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 至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5)劳动 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 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和技能。劳动 技术教育实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它 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 和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