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发热的分析及护理

脑梗死急性期发热的分析及护理
脑梗死急性期发热的分析及护理

脑梗死急性期发热的分析及护理【关键词】血管疾病

我国是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CVD)高发地区之一,其中急性脑梗死占了很大比例,发热是其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有大量文献资料表明[1,2],脑梗死发生时或发生后的发热,即使程度较轻微,也可以使脑缺血所致的神经损害显著加重。本文将2001年2月~2004年2月我院收治的142例脑梗死急性期伴发热患者的护理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2月~2004年2月共收治可供分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96例,其中脑梗死急性期伴发热142例,男105例,女37例,年龄47~82岁,平均63.3岁。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确认。其中基底节梗死63例(单侧54例,双侧9例),脑叶梗死41例,皮质下梗死33例,脑干及小脑梗死6例,丘脑梗死4例。多发性脑梗死14例。

1.2 方法

对病例资料进行整理登记,记录患者发热期间CT显示的梗死体积,所有患者均在新入院7天内常规测量腋温,连测3天,其体温平均值>37.2℃者为发热;医源性输液反应的发热不入选。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脑梗死急性期发热的原因

本组496例患者并发急性期发热的有142例,发生率为28.63%;感染性发热137例,占96.48%;均有临床阳性体征或细菌学阳性结果证实。其中呼吸道感染102例,尿路感染21例,皮肤口腔黏膜感染14例,非感染性发热5例(3.52%)。

2.2 脑梗死面积与发热关系

脑梗死面积以发热期间CT检查为标准,按Adams方法:<1.5cm为腔隙梗死;1.5~3.5cm为小面积梗死;>3.5cm为大面积梗死。脑梗死面积大小与发热关系:梗死面积越大其体温异常发生率越高。见表1。表1 脑梗死面积大小与发热关系(略)注:脑梗死面积不同之间体温异常,P<0.001 3 护理对策

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是脑梗死急性期发热的重要原因,本组病例中,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占全部感染病例的89.9%,因此对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除嘱安静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眼球位置和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及加强心理护理外,还应防治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其护理重点如下:(1)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及时吸痰并吸出口咽部分泌物。(2)做好呼吸道护理,护理中应注意翻身拍背,对病情严重者取侧卧位或俯侧卧位,口角放低,每2~3小时翻身1次,掌握正确叩背方法,以利于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流出。(3)对不能吞咽或昏迷的患者应给予鼻饲,以免患者因吞咽呛咳、误吸而引起感染。(4)体温与脑组织耗氧量及脑血流量成正相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完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脑梗死护理常规

脑梗死的护理 一、概述: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致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又称缺 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90%。发病率为110/10万。临床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二、脑血的栓形成:是指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血管腔变狭窄, 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以致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如偏瘫、失语)。 三、病因: 1.最常见的是脑动脉粥样硬化。 2.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动脉炎。 3.少见有胶原系统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巨细胞动脉炎、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高凝状态等。 4.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 四、发病机制: 睡眠血管壁病变 失水血压下降↓ 休克血流缓慢→血栓形成→脑梗死 心力衰竭血粘度增加↑ 心律失常血凝固异常栓子脱落栓塞 红细胞增多症 五、病理改变 1.6h内组织改变不明显,可逆。 2.12~24h后脑组织肿胀、变软、灰白质界限不清。 3.7~14天后脑组织软化、坏死并开始液化。 4.3~4周后坏死组织被吞噬、清除,机化修复。 5.缺血半暗带: 1)中心坏死区神经细胞已经死亡,半暗带由于部分侧支血液供应,其损伤可 逆。 2)及时恢复血流,恢复半暗带细胞的代谢功能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 六、临床表现 1.好发于中老年人,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 病患者。男性稍多于女性。 2.通常可有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约25%的病人病前曾有TIA史。 3.起病形式:多数在安静休息时发病,部分于睡眠中发生,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 一侧肢体瘫痪。通常在1~3天内病情发展达到高峰。 4.常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失语、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七、临床类型 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超过24h,但在1~3周内 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2.完全型:起病6h内病情达高峰,为完全性偏瘫,病情重,甚至出现昏迷,多 见于血栓-栓塞。 3.进展型: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阶梯式加重,可持续6h至数日,可出现对 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死亡。

脑梗死护理常规

脑梗死护理常规 脑梗死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而发生坏死所致的脑软化,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临床中最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病情评估】 1、患者评估对有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心理状态、自理能力。 2、生命体征观察。 (1)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意识及瞳孔的变化。 (2)控制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患病前平日所有的或者患者年龄应有的稍高水平。 (3)保持呼吸道通畅,分泌物多时应及时清理,必要时给予吸氧。 (4)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每小时尿量低于20ml为休克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师。 (5)、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注意防止烫伤发生。 3、有废用综合征发生的危险。 【护理关键】 1、监测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精神状态。 2、急性期卧床休息。 3、给予心理支持,排解心理压力。 【护理措施】

1、加强心电、血压监护密切观察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 2、躯体移动障碍 (1)心理护理:给患者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忧郁、恐惧心理或悲观情绪,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心理;关心、尊重患者,多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患者自尊的言行,尤其在喂饭、帮助患者洗漱和处理大小便时不要流露出厌恶情绪;营造一种舒适的修养环境和亲情氛围。正确对待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所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情感活动难以自制等现象,鼓励患者克服困难,增强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 (2)生活护理:指导和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帮助患者翻身和保持床单位整洁;指导患者学会配合使用便器,要注意动作轻柔,勿用力过猛。 (3)安全护理:运动障碍的患者要防止跌倒,确保安全。床边加护栏;走廊、厕所要装扶手;地面要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去除门槛或其他障碍物;呼叫器应置于床头患者随手可及处;穿防滑的橡胶鞋底;行走不稳或步态不稳者,选用三角手杖等合适的辅助工具,并有人陪伴,防止受伤。 (4)康复护理:与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及时评价和修改;告知患者及家属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急性期床上的患肢体位摆放、翻身、床上的上下移动;协助和督促患者早

脑梗塞病人的护理要点及培训要点

脑梗塞病人的护理要点及培训要点 概念: 脑梗塞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而言。临床常见的主要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常见护理要点及培训重点包括: 一、生活自理缺陷[相关因素] 偏瘫。意识障碍。体力不支,虚弱。认知障碍。[主要表现] 不能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进食、穿衣、修饰、沐浴、入厕和下床等。依赖心理增强。视力障碍,感知障碍。[护理目标] 病人卧床期间感到清洁舒适,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病人能进行自理活动,如梳头、洗脸、入厕、穿衣等。病人恢复到原来的日常生活自理水平。[护理措施] 协助病人完成自理活动,鼓励病人寻求帮助。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方便病人随时取用。信号灯放在病人手边,听到铃声立即予以答复。恢复期鼓励病人独立完成生活自理活动,以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以适应回归家庭和社会的需要,提高生存质量。卧床期间协助病人完成生活护理:穿衣/修饰自理缺陷:①指导病人穿衣时先穿患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②鼓励病人穿较宽松柔软的衣服,使穿脱方便和穿着舒服。③穿不用系带的鞋。④给病人换衣裤时,注意用屏风遮挡,并可适当摇高床头,需要时帮助病人。卫生/沐浴自理缺陷:①帮助病人完成晨、晚间护理,协助病

人洗脸、刷牙、漱口、梳头、剪指(趾)甲。②洗澡时需有家属或陪护人员在场,给予适当的帮助。③必要时给予床上擦浴,关好门窗,调节室温。④出汗多时,及时擦洗,更换干净衣裤。入厕自理缺陷:①入厕时需有人陪护,给予必要的帮助。②手纸放在病人伸手可及之处,必要时帮助病人穿脱衣服。③入厕时注意安全,防止跌倒。④鼓励病人尽可能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⑤必要时给予便器,协助其在床上排便。进食自理缺陷:①保持进行食场所安静、清洁,进食时避免更换床单、清扫床单等护理活动。②给病人充足的进食时间,进食速度宜慢。③有吞咽困难的病人,宜进半流质饮食或流质饮食。④对不能由口进食的病人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并每天口腔护理 2 次。⑤尽可能鼓励病人用健侧手进食。[重点评价] 病人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床单位是否清洁、舒适。病人自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能进行哪些自理活动。病人能否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二、清理呼吸道无效[相关因素] 1.肺部感染。2.分泌物过多。3.咳嗽无力或疲乏。意识障碍,认知障碍。[主要表现] 呼吸音粗,呼吸浅而快,伴有鼻翼煽动、三凹征。呼吸道分泌物多、咳嗽、咳痰。咳嗽无力,不能有效地咳出痰液。因呼吸困难,使用辅助呼吸机。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护理目标] 病人呼吸道通畅,表现为呼吸音清晰,呼吸正常并经治疗后能有效地咳出痰液。[护理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 次,每次15∽30 分钟,并注意保暖。保持室温在18∽22∽,湿度50%∽70%。如果病

脑梗塞护理问题及措施(建议收藏)

P1急/慢性意识障碍与脑功能受损有关计划:意识障碍无进一步加重,逐渐恢复清醒 I1病情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脉搏、血压 I2休息与安全; I3保持呼吸道通畅; I4生活及饮食护理。 P2躯体活动障碍与脑病变及肢体瘫痪有关 计划:学会正确摆放肢体、躯体活动功能增强; I1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尊重患者、避免刺激患者; I2生活护理——指导和协助患者,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I3安全护理--防止患者摔伤、坠床,给予安全性保护; I4正确变换体位,定时翻身拍背; I5床头不宜过高,应以15°~30°为宜。 I61)早期康复干预:重要性、开始时间、训练内容 卒中单元(stroke unit, SU):指改善住院病人的医疗管理模式,专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康复,提高疗效的组织系统.将卒中的急救、治疗、护理及康复有机地融为一体,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文档交流 2)肢体功能康复 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软枕支持) 翻身(患侧卧位最重要)

重视患侧刺激 床上运动训练 Bobath握手 桥式运动 关节被动运动 起坐训练 恢复期康复训练(转移动作、坐位、站立、步行、平衡及ADL 训练) 综合康复治疗(针灸、理疗、按摩等) I7用药护理: 溶栓抗凝药:严格药物剂量,监测AT和APTT、观察有无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观察有无并发颅内出血和栓子脱落引起的小栓塞。。。。。..文档交流 扩血管药尤其是尼莫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时,滴速应慢,同时应监测血压变化。 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治疗时,可出现发热、皮疹甚至过敏性休克,应密切观察。 P3清理呼吸道无效与肺部感染、分泌物过多、意识障碍有关 计划:保持呼吸道通畅 I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次,每15∽30分钟,并注意保暖. 保持室温在18∽22℃,湿度50%∽70%。。。.。..文档交流 I2、如果病人有痰鸣音,鼓励病人咳嗽,指导病人有效排痰的方法,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护理学院毕业设计题目: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学生 姓名 专业学号 性别班级毕业设计时间 电话QQ号指导老师 毕业设计题目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患者 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婚姻文化程度 家庭住址 案例陈述 主诉:反复头晕15天,加重伴行走不稳1周。 现病史:缘于前15天再无明显诱因突感头晕、头重、伴视物旋转,持续约10余分钟可缓解,与体位无明显关系,无头疼、恶心、呕吐,无发热、咳嗽、咳痰,无意识障碍、四肢抽搐等不适,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头晕症状无明显缓解,仍反复发作,未进一步诊治。1周前自感头晕较前加重,呈持续性,经休息无明显缓解,伴行走不稳,向左偏斜,阴性症状同前,就诊于漳州市医院行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天前行走过程中因行走不稳摔倒在地,无明显外伤,今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拟“头晕待查”收住院。患病以来,精神及夜间睡眠差,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近半月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既往“慢性结肠炎”病史40余年,行手术切除部分结肠,术后恢复可。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糖尿病”、“肾炎”、“冠心病”等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当地进行。其他系统回顾未见异常。 个人史:生于福建漳浦县,久居于本地,无有害尘粉吸入史,无疫区居住史,无疫水,疫源接触史,无放射物、毒物接触史、无毒品接触史,无吸烟史,饮酒史,无药物等其他不良嗜好,否认冶游史。 婚育史:已婚,8女及配偶健康。 家族史:父母已故,死因不详,否认有家族遗传倾向疾病和遗传性疾病,否认存在与

病人类似疾病。 体格检查 体温: 36.5°C,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62/86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急性病容,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家属搀扶入科。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局部无压痛,眼球活动正常,无眼球震颤,视力正常,视野无缺损,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郭无畸形,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乳突区无压痛,听力正常。鼻外观正常,鼻翼无煽动,各副鼻窦区无压痛。唇红,无牙龈无红肿溢脓,粘膜无破溃,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部对称,未见静脉怒张,颈软,气管居中,甲状病急骤,但无头痛、呕吐等颅高压表现,无脑膜刺激征,符合缺血性卒中,故可排除脑出血:拟查颅脑MR进一步排除。 2、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和脑脓肿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体征,颅内压增高。该患者起病急,无明显颅内高压症状,故不考虑颅内占位,拟查颅脑MR进一步排除。 3、颅内感染:本病也有以偏瘫就诊,部分患者有精神症状及癫痫症状,但常发热、头痛、呕吐等感染征象及颅高压表现,一般有脑膜刺激征,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可协助确诊。该患者无感染征象,无精神障碍,无脑膜刺激征,不考虑本病。

脑梗死病人的护理

脑梗死病人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3-10-12T16:48:22.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董敬婷 [导读] 病人因短时间内出现偏瘫、失语、口角歪斜等极易出现紧张、焦虑、绝望、被遗弃、抑郁的不良心理。 董敬婷(泗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234300) 【摘要】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和软化,临床常见的有: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脑梗死病人的病情相对较重,除积极配合治疗外,还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对防止脑梗死进一步发展及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260-01 1.临床资料 本组85例病人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36岁-92岁,平均64岁。入院时意识障碍6例,失语13例,单侧肢体活动障碍43例,所有病人入院前或入院后都经头颅CT平扫或MRI确诊。其中一侧基底节区脑梗死38例,小脑梗死12例,脑干梗死8例,腔隙性脑梗死27例。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病人因短时间内出现偏瘫、失语、口角歪斜等极易出现紧张、焦虑、绝望、被遗弃、抑郁的不良心理,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及耐心,安慰及鼓励病人,并向患者讲清与医生配合治疗的重要性,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如何用药等,与患者交谈时语气要柔和,语速要缓慢,并辅以微笑、点头等,每次治疗、检查、护理操作前均要向病人说明原因和目的,使其自觉配合治疗,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脑梗死的康复。 2.2卧位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取头低位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昏迷或有精神障碍者,应加床档,防止坠床。 2.3密切观察病情,如T、P、R、BP、瞳孔、意识、肢体活动情况,如果出现头疼、呕吐、进行性意识障碍、双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肢体障碍程度加重等,则提示病人有脑疝或新的梗死,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救治。 2.4饮食护理以清淡、低盐低脂、易消化、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食物,少食多餐,限制脂肪和动物内脏的摄入量,忌烟酒。昏迷病人3天病情平稳,可鼻饲流质。 2.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感染。应保暖,防止受凉,帮助病人翻身、叩背,鼓励病人多饮水,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 2.6症状护理 2.6.1偏瘫肢体置予功能位,早期被动按摩,病情平稳后应鼓励病人做主动锻炼。 2.6.2失语鼓励并加强语言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发音开始,诱导病人。 2.6.3吞咽困难能吞咽者,进食速度宜缓慢、坐立位30-60度,并予软食、流质或糊状食物,少量多餐,并应注意防止误吸,不能吞咽者可鼻饲流质。 3.小结 脑梗死病致残率、病死率极高,而且宜复发,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梗死是突发性疾病,病程长、恢复慢、愈后差、后遗症多,脑梗死不仅使患者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且患者身心也深受创伤,如护理到位,患者将有不同程度的康复,所以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病情观察,切实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心理护理,从而提高病后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脑梗死的护理常规

脑梗死的护理常规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脑梗死的护理 一、概念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保障,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二、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出血与溶栓治疗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偏瘫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脑缺血,缺氧导致运动功能受损有关 4、有误吸的危险与吞咽困难有关 5、语言沟通障碍与脑缺血导致语言功能障碍有关 6、有感染的危险与长期无卧床,吞咽功能障碍易引起坠积性肺炎有关 7、便秘与长期卧床,肠里面里面蠕动减少有关 8、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偏瘫,感觉障碍有关 三、护理措施 1、急性期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 2、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有意识障碍及乔咽困难者予以鼻饲流质。 3、注意评估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的变化。观察有无吞咽障碍、步态不稳、肌张力异常、神志淡漠等表现。 4、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溶栓抗凝治疗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点;口服阿司匹林应注意有无黑便;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如低分子有旋糖酐,静脉滴人速度宦慢,注意有无过敏反应;抗凝、扩血管及溶栓治疗过程中,注意有无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警惕梗死范围扩大、出血、栓子脱落等。 5、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压疮、感染等并发症。 6、给予心理安抚和支持,鼓励积极治疗。 7、尽早进行肢体功能和语言康复训练。 四、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少食含脂肪及胆同醇的肥肉、猪油、动物内脏等,戒烟酒。积极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相关疾病。 2、指导患者康复训练与自我护理,鼓励患者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静坐。 3、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出现头昏、视物模糊、言语障碍、乏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案例编号:101030 知识点:脑梗死的病因;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溶栓治疗的配合;脑梗死患者的用药护理;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指导 关键词:脑梗死;脑梗塞;溶栓护理;华法令用药护理 患者,男性,58岁,小学文化,嗜烟酒。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能2.5小时”入院。患者于中午12:00左右坐起时突发跌倒,右侧肢体不能活动,呼之反应迟钝,无对答,理解障碍,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12:40送入我院急诊,血压142/92mmHg,心率84次/分,律齐。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PT、APTT、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血钾3.42mmol/L,血糖7.11mmol/L,肌钙蛋白Ⅰ 0.09ng/ml,神经内科会诊,NIHSS评分10分。既往有高血压,房颤病史,服用降压药具体药名不详,血压控制欠佳,房颤未治疗。患者有静脉溶栓指征,无明显禁忌症,告知溶栓相关风险后家属选择静脉溶栓治疗,于14:32分开始给予阿替普酶67.5mg静脉溶栓治疗。 体格检查:T35.6℃,P89次/分,R23次/分,Bp180/100mmHg。神志清楚,口齿欠清,混合性失语,颈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略右偏,右侧肢体活动欠灵活,肌力4+,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腱反射(++),双侧巴氏征(—),感觉、共济检查无法配合,两肺呼吸音清,心率102次/分,心律绝对不齐,腹软,肝脾肋下未及,体重75kg。 辅助检查:头颅CT示: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

图1 心房颤动右束支传导阻滞 急诊血生化:钾3.65mmol/L,葡萄糖7.11mmol/L,肌钙蛋白Ⅰ0.09ng/ml。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凝血功能:TT 21.3秒,余未见异常。 医疗诊断:1.脑梗死 2.高血压病 3.心房颤动 入院医嘱:神经内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心电监护,中流量吸氧,低盐饮食,阿替普酶(rt-PA)溶栓,奥拉西坦,奥美拉唑钠,阿托伐他汀,拜新同,甘油果糖治疗,血常规、凝血全套、血生化、头颅MRI等检查。 情境1 溶栓护理 患者入院时,护士将患者安置在监护室,遂做溶栓前评估。 问题1 该患者溶栓前,病房护士如何快速进行护理评估? 1.快速评估症状、体征、健康史和发病情况。 (1)突发肢体偏瘫,失语,头痛,头昏; (2)测量生命体征; (3)发病时间,既往病史,用药等。该患者突发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能2.5小时,T35.6℃,P89次/分,R23次/分,Bp142/91mmHg。发病时间约2.5小时前,既往有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服用降压药具体药名不详,血压控制欠佳,房颤未治疗。 2.确认头颅CT结果及凝血全套、血糖、血常规、血生化的结果。

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查房.docx

病人的护理查房 神经内科主讲人 护士长: 大家下午好,今天的护理查房主要讲的病人。现在我先简单的 介绍一下的一般知识。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的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其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或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 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梗塞为脑栓塞。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多见于50~60 岁以上的动脉硬化者,且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发病前通常可有某些前驱症状,如头晕、头痛。多数在安静状态下发病,通常1~3天发展到高峰。以下几种为特殊的临床类型: 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此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持续超过24小 时,但在1~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 2、大块梗塞型:有文献报道称此型为大面积梗塞,是由于较大动脉或广 泛梗塞所引起,往往伴有明显的脑水肿,可发生出血性梗塞,患者意识丧失,病情严重。 3、缓慢进展型:患者症状在起病2周以后仍逐渐进展。

4、腔隙性梗塞:这种梗塞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及脑干 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深穿支动脉阻塞,发生小范围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坏死。腔隙的直径一般在10mm以下,最大不超过20mm 常为多发。因梗塞的血管不同,常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一一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 脑栓塞的临床表现:脑栓塞的发病年龄不一,起病急骤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数秒钟症状发展到高峰。常见的临床表现:局限性抽搐、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意识障碍较轻且很快恢复。严重者可突起昏迷,可因脑水肿或颅内出血,发生脑疝而死亡。 脑梗塞的治疗: 1、早期溶栓:一般在发病6小时以内溶栓效果较好,应用此类药物首先需经 CT证实无出血灶,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常用的溶栓药有: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2、控制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比患者病前稍高水平,除非血压过高(保持在 180/11Omm H以下),一般不使用降压药,以免血压过低而导致脑血流量不足,使脑梗塞加重。 3、防止脑水肿:当梗塞范围大或发病急骤时可产生脑水肿,若病人意识 障碍加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行降低颅内压治疗。常用药物为甘露醇、甘油等。20%甘露醇125ml~250ml快速滴注,并可联合使用激素、咲塞米等药物。 4、改善微循环、抗凝治疗。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l)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1)痰蒙清窍证: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痰热内闭证: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4)风火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5)风痰阻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数。 (6)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7)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额红,潮热,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脑梗塞病人的护理常规

脑梗塞的护理常规 1.执行神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病室内清 洁,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 3?休息指导:a。急性期绝对卧床,去枕平卧,2小时 翻身拍背一次,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b。意识 不清,躁动者注意加强防护措施c。注意保持患侧肢 体的功能锻炼d。病情稳定后及早电针治疗,瘫痪肢体 给予按摩,做被动运动每日两次。 4、饮食指导:a。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适量碳 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少食肥肉,猪肉,奶 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等,多吃瘦肉, 鱼虾,豆制品,新鲜水果和含碘食物,提倡食用植物 油。b控制总热量,防止体重超标,饮食要有规律,切 忌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c适当饮茶d戒烟酒e吞咽困 难者应于坐位或高侧卧位喂食为宜,应缓慢喂入,起 病48小时仍不能自主进食反呛明显,吞咽困难者应予 鼻饲流质,防止误吸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f对能咀嚼 但不能用舌向口腔深处送进食物者,应鼓励经口进 食,可用汤匙每次将少量食物送至舌根处让病人吞 咽,偏瘫病人应向健侧送入食物,以流质或糊状物为 宜g 昏迷者48小时后给予鼻饲流质饮食,昏迷者执行 昏迷护理常规,糖尿病病人给予糖尿病饮食。 5.密切观察意识及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如发现

意识不清,肢体瘫痪加重,呼吸循环障碍等体征应立 即告知医生 6、用药护理a。低右:观察用药过程中有无过敏反 应,如发现有发热,荨麻疹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速度控制在40滴/分b东菱克栓酶,降纤酶等药物:溶 栓治疗前检查病人凝血机制,使用过程中定期复查血 象,发现皮疹,皮肤瘀斑等立即报告医生c阿司匹林: 应观察有无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宜在饭后 服药或与碳酸钙等制酸剂同时服用,如出现皮肤瘀 斑,鼻衄及牙龈出血等,应及时告诉医生d老年高血 压者服用药时:要定时服药,不可擅自服用多种降压 药或自行停药,换药,并注意血压不宜骤降,骤升, 以免引起头昏不适e血管扩张剂:注意血压的变化,如 血压偏低时及时告知 医生处理. 7、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不 能自理而抑郁、烦恼,心理负担过重。护理人员应多 加关心体贴病人,主动介绍住院环境,使其尽快适 应。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护理措施、预后等情况。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鼓 足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出院指导

2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脑梗死)发病 2 周至 6 个月处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二)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三)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半身不遂 1.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指导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减少或减轻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 3.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如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则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5.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 (1 )舒筋活络浴袋洗浴: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洗浴;或将毛巾浸入药液中同煮 1 5分钟,煮沸后调至保温状态,用长镊子将毛巾捞起,拧至不滴药液为宜,待温度适宜后,再敷于患肢。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

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 次30 分钟。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 1 次,留罐5?1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4)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5)穴位拍打:遵医嘱用穴位拍打棒循患肢手阳明大肠经(上肢段)、足阳明胃经(下肢段)轻轻拍打,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有下肢静脉血栓者禁用,防止栓子脱落,造成其他组织器官血管栓塞。 (6)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C, 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 分钟,每日1 ?2 次,达到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以助于恢复肢体功能。 (二)舌强语蹇 1.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从患者手势及表情中理解其需要,可与患者共同协调设定一种表达需求的方法。无法用手势及语言表达的患者可利用物品或自制卡片,对于无书写障碍的失语患者可借助文字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患者及亲属双方的要求。 2.训练有关发音肌肉,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露齿、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再做舌部训练,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叩齿等动作。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电刺激发音肌群同时配合发音训练。 3.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采用“示教—模仿方法”,即训练者先做好口形与发音示范,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的口形,来纠正发音错误。 4.进行字、词、句训练,单音训练1 周后逐步训练患者“单词—词组—短句”

脑梗塞病人护理常规

精品文档 . 脑梗塞病人护理常规 培训时间:2016年11月17日 参加人员:N1护士主讲人:王娅 一、脑梗塞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 二、临床表现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三、护理常规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鼓励病人早期进行肢体活动;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 2、把握溶栓治疗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意识和血压变化,注意检测有无活动出血,如牙龈和鼻腔粘膜出血,黑便,皮肤青紫和瘀斑。 3、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有无脑疝发生的先兆,评估肢体瘫痪程度,注意观察有无应激性溃疡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备好各种药品和急救设备。 4、给与病人低盐低脂高营养易消化饮食,不能经口进食者给予鼻饲饮食,少量多餐,避免粗糙,干硬,辛辣刺激性食物。 5、病人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易引起便秘,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如番泻叶等。 6、预防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7、康复期护理 (1)保持肢体功能位;放置足下垂,关节强直,肌肉挛缩。 (2)对于失语的病人给予言语功能训练,促进言语功能恢复。 8、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动态变化,尽量满足病人的正常需要,解除其不良情绪,增强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脑梗死患者护理查房

WORD 格式 ..可编辑 1例脑梗死患者护理查房 护士长(护师):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又可分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各种栓子(血流中的固体、液体、气体)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脑血栓是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 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官腔狭窄形成血栓。为了指导检查责任护士整体护理落实情况,提升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质量,现对24 床郭成熙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查房,下面请责任护士杨琴汇报病史。。 张曦(护师):患者郭成,男性, 87岁,系“ ( 代)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 30年,加重伴饮水呛咳 1周”入院,患者 30年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失 语,外院行头颅 CT检查明确诊“脑梗死”予以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治疗,仍遗留右 侧肢体偏瘫、失语。平时口服“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左旋氨氯地平”,多次症状再 发加重入住我科。 1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同时出现进食呛咳,饮水时症状更明显, 急 来我院,门诊查头颅 CT提示:多灶性脑梗死。患者近 2周时有咳嗽、咳痰,痰难咳出,无 畏寒、发热,时有气喘。近 1周无呕吐、意识障碍,一直卧床,大小便不能自理,能 进食糊状食物,睡眠尚可。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高血压病30年,口服“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血压控制尚可。慢性支气管炎40年,每年冬春季均有发作。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T:36.3 ℃, P:68 次 / 分, R:20 次/ 分, BP:156/72mmHg,神志清楚,表情淡漠,运动性失语,呼吸尚平稳,营养中等,轮椅推入病房, 骶尾部可见 1cm×1cm大小Ⅱ期压疮,其上无渗出。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诊断:1. 脑梗死 2.慢性支气管炎 ( 急性发作 )3. 高血压病 ( 很高危 )4. 褥疮(Ⅱ期压疮) 5. 食管肿瘤?患者高齡,既往有高血压和脑卒中病史多年,长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目前脑梗死再发,同时存在气管感染和吞咽困难,住院期间随时可能病情进一步加重,有发生痰窒息、恶 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甚至猝死等潜在风险,患者不能正常进食,也可能营养不良导 致全身衰竭,压疮恶化,预后较差。生化(一)示:ALB 33.1g/L , A/G 1 ,PA 72mg/L,CRP2 13.96mg/L, HCY 18.16umol/L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乙肝五项、 凝血四项各项指标均正常。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缓,Ⅱ、 V4-V6导联 T波变化肿瘤十二项示: CA125:80.18U/ml ,CA199:128.42U/ml ,CA242:90.42RU/L 。CT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食管壁增厚。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发病2周以内。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脉浮数。 2风阳上扰证:头晕耳鸣,突然口眼歪斜,舍强语蹇,半身不遂。舌质暗淡,舌质红苔黄,脉弦。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腰酸,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少苔或无苔,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二)中脏腑: 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 2.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3.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混合奶、米汤等,保持口腔清洁。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

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给予中药涂擦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协助康复师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三)眩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避免诱因的方法,避免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3.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百会、太阳、风池等,每日4~5次,每次30分钟。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穴心、神门、肝、脾、肾、降压沟、交感等,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大椎、内关穴,每日1次。 (四)痰多息促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外感风寒。 2.密切观察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黏稠时多饮水,或予雾化吸入,或者给予循经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神昏或痰多无力咳出者可

脑梗塞的护理常规(新)

脑梗塞的护理常规 一、概述 脑梗死(脑梗、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与其相关性较大的几个疾病是: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 二、症状体征 1.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 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 2.多数不伴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 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 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脑疝危险。 3.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程度严重)、 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 受累时可表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用症。 4.颈内动脉:可引起同侧眼失明,其他症状常常与大脑中动脉及 其深穿支闭塞后出现的症状体征难于鉴别。 5.大脑前动脉:不常见,一侧可引起对侧偏瘫(下肢重,上肢轻)、 强握反射及尿失禁。双侧受累时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识模糊, 偶可出现缄默状态及痉挛性截瘫。

6.大脑后动脉:可有同侧偏盲、对侧偏身感觉丧失、自发的丘脑 性疼痛、或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症;优势半球受累时可 见失读症。 7.椎-基底动脉:眼球运动麻痹、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三、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 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心电图,胸片。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患者的基本病情,部分检查结果还有助于病因的判断。 2.特殊检查 (1)头颅CT 头颅CT是最方便和常用的脑结构影像检查。在超早期阶段(发病6小时内),CT可以发下一些细微的早期缺血改变。 (2)头颅MRI MRI可清晰显示缺血性梗死、脑干和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但对发病几小时内的脑梗死不敏感。 四、并发症 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吸入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吞咽困难所致营养不良等。 五、护理措施

脑梗死急性期的个案护理

脑梗塞的个案护理 一、引言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BI),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CE)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脑干的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如果发病后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约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该病属中医学卒中、中风、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畴。 二、一般资料 患者:lijingqi,男,65岁,主因“头晕10天,伴口角歪斜3天”于2014年7月10日10:05以“脑梗死急性期”收入院,入院时血压:150/80mmHg。现患者头晕,无视物旋转,口角歪斜,口角流涎,双下肢无力,无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无胸闷憋气,纳食可,眠可,二便调。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220/110mmHg,现口服替米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尚可。入院后遵医嘱给予患者针灸科二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 三、护理诊断 1、躯体活动障碍与疾病偏瘫及平衡能力降低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