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言文字词过关训练

《劝学》文言文字词过关训练
《劝学》文言文字词过关训练

《劝学》

一、通假字

1.以为轮,其曲中规(“”通“”,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

3.君子生非异也(“”通“”, )

二、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

..之利

古义: 今义:指坏人的党羽

2.以为

..轮

古义: 今义:认为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古义: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三、一词多义

1.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以为妙绝(《口技》)()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博闻强志()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4.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5.过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2.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以为轮(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

(3)积善.成德( )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四)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翻译:

2.用心一也。( )

翻译:

3.用心躁也。( )

翻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翻译: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翻译: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翻译:

7.蟹六跪而二螯。( )

翻译: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

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之利,筋骨之强

..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

3.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5.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

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荀况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B.《荀子》一书由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C.《劝学》一文主要阐明“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

D.荀子不赞同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后天教育可以改善人的本质,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B.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的。

C.荀子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习贵在积累、贵在坚持以及用心专一的道理。

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议寓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8、语句翻译

(1)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翻译: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翻译: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

答案解析

一、答案:1.煣使弯曲 2.有又 3.生性资质、禀赋

二、答案:1.兽类的脚爪和牙齿 2.把……做成 3.寄居 4.专指“长江”“黄河”

三、答案:1.横渡/停止/与人世隔绝的/极点/非常 2.借助、利用/假装/借、借给 3.听见/见闻、见识/听说/使……听到/闻名,出名 4.再,又/回答/恢复 5.过失,过错/责备/经过

四、答案:(一)1.游水 2.(1)每天(2)向上;向下(二)使……弯曲(三)1.(1)弯曲(2)高处(3)善行 2.变直 3.使……快,走得快(四)专一

五、答案:1~3.判断句 1.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用火烤过,使它弯曲成为这样的。

2.(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4.状语后置句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可是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水凝结而成,却比水还要寒冷。

5.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6.被动句(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省略句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六、答案:

1.A(利,使动用法)

2.B(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

学识的渊博。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3.D(A.强大、势力过大;B.勉强;C.有余,D.健壮,强壮。) 4.A(名词作状语,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5.D(①于,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并介绍出比较的对象;

②④⑤⑥介绍动作行为发出的时间、处所时,可译为“在”“到”“从”等。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对于。)

6.A【解析】荀况是战国时期的人。

7.B【解析】作者并没有否定思考的重要性,“日参省乎己”本身就是思考。

8(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如果)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采分点:中、)

(2).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采分点:疾、彰)

(3).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采分点:故、跬步、无以)

2020《劝学》同步测试练习与答案解析

《劝学》同步测试练习与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画线的词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故不积跬步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②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渊博的知识;③古义:长江与黄河,今义:大河 的泛称;④古义:两步,今义:一步;⑥古义:容身,今义: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 上。 2.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蟹六跪而二螯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答案】B 【解析】①③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④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⑥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⑦连词,表示并列关系。⑧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画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答案】A 【解析】A 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甚矣,汝之不惠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D 【解析】D 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A 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 B 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 C 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本书既是先秦重要 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 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出两脚为“步”。 【答案】C 【解析】C 项中的“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骏马的别称。 6.下列语句中分别能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 )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C 【解析】A项都表明“广泛积累”;B、D两项的①谈的学习需要借助外物。只有C项符合题干要求。

《劝学》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1.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加入 (2)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今义:疾病 (3)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5)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原文梳理+字词整理+翻译

劝学 一、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輮(使……弯曲)以(省略“之”)为轮,其曲(弯曲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挺直),金就(靠近)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名状,每天)参(检查)省(反省)乎(对)己(状语后置),则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所字节构,所+动词,所学的东西)也;吾尝跂(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舆(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名动,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本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半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字词 (一)通假字 1.輮:通“煣”,使弯曲。 2.有:通“又”。 3.暴,同“曝”,晒干。 4.知:通“智”,智慧。 5.生:通“性”天赋,资质。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推荐学习]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练习题

《劝学》《师说》 一、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 ..师之 ..必有师 B.吾从而 C.小学 ..者 ..而大遗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散文家,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的理论,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和学问。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1.解释加点的重点实词: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是故 ..无贵无贱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圣人无常.师 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作《师说》以贻.之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2.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并解释 吾从而师之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三、翻译下列句子(共20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分) 2.不拘于时,学于余(2分)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分)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劝学练习附答案

苏教版《劝学》专题训练 一.学海拾贝 1.文学常识 (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字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 ( ) 跬步 ( ) 骐骥()埃土()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 (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 (8)用心躁也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5.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古义: 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 (3)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 (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义: (5)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 (6)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 (7)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挽弓当挽强 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望日夜望将军至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8.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文言文知识整理

《劝学》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二、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帮凶) 2.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 四、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7.輮以为轮(省略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解释 1.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 3.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4.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 六、一词多义 1、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

(完整版)新课标《劝学》孟子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 跪古义:脚或腿; 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 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一词多义 1.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 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 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劝学》《学记》《勉学》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学记》《勉学》 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15分) 5.(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

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槁:枯 B.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C.又从而庸之庸:归功 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节目:项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寒于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又从而怨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C.叩之以小者则小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皆进学之道也。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高中必修一古文劝学的原文

高中必修一古文劝学的原文 高中必修一古文劝学的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

劝学基础知识整理

2016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 课题:《劝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言文复习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 【教学难点】 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 【教学方法】 讲析、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木使之弯曲,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晒,后作“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后作“智”)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⑴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⑵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2.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3.形容词的活用 ⑴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⑵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变直)

⑶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快,善于行走) 4.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三)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蚓无爪牙 ..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特殊句式 A 判断句; B 倒装句(①宾语前置②状语后置③定语后置④主谓倒装);C省略句;D 被动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B2) 2.木直中绳,輮以(之)为轮。(C)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2)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3) 8.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A) (五)固定结构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一词多义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核舟记》)(假如、如果)

劝学 文言文 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

《秦观劝学》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③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高邮﹒秦 观《秦观劝学》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勒:编。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一见辄能诵( ) ②然负此自放 () ③足抵君羸卒数万。()④心善其说 ()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旬朔之间何陋之有?(《陋室铭》) B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D.庶几以此补之。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口技》) 1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译文: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译文: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译文: 1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具体文字说明。(3分) 答案: 10.就、凭借、疲惫的、以……为善(认为……好)(各1分) 11.B(2分) 12.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2分)课内翻译略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劝学》入选高一语文课文上册。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劝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知明而行无过(...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劝学》入选高一语文课文上册。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劝学原文及注释

(李丽玲)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 劝学○1 《荀子》 君子○2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5,輮○6以为轮,其曲中规○7。虽有槁暴○8,不复挺○9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10则直,金○11就砺○12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4之所学也。吾尝跂○15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16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18也,而闻者彰○19。假○20舆马者,非利足○21也,而致○22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23也,而绝○24江河。君子生非异○25也,善假于物○26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7;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28自得,圣心○29备焉。故不积跬步○30,无以○31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31成江海。骐骥○32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3,功在不舍○3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35而不舍,金石可镂○3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7。蟹六跪○38而二螯○3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40也。 ○1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前313----前238)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先存32篇。劝,鼓励。 ○2君子:这里指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也叫蓼liǎo 蓝,叶子可制染料。 ○ 4青于蓝:比喻蓼蓝颜色更深。 ○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 6輮:通“糅”,使弯曲。 ○ 7规:圆规。 ○8虽有槁g ǎo 暴: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 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 9挺:直。 ○ 10受绳:经墨线比量过。 ○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 14须臾:片刻。 ○ 15跂:提起脚后跟。 ○ 16博见:见得广。 ○ 17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 18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 19彰:清楚。 ○ 20假:借助,利用。 ○ 21利足:脚走得快。 ○ 22致:到达。 ○ 23能水:善于游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 24绝:横渡。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劝学》

劝学 一、通假字: 1.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2.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次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 1. 劝学:劝:古义:勉励;今义:劝说 2. 假舆马者:假:古义: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3. 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 4. 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5.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指容身、存身;今义:付托、寄寓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参:古义:检查;今义:参加、加入 7.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或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8. 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用于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 9. 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人的智慧;今义:神的总称

10.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的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11. 用心一也: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两个词;今义:对某事肯动脑筋 12. 而绝江河: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三、词类活用: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3. 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4. 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5. 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7. 不积小流:流:动词作名词,水流 8. 积善成德:善:形容词作名词,善事、善行 四、一词多义: 1. 绝: A. 而绝江河:横渡 B. 来此绝境:隔绝、隔断 C. 群响毕绝:终止 D.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E.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劝学》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高考阅读训练】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輮.以为轮,其曲中规:通假字,“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②知.明而行无过:通假字,“知”通“智”,智慧 ③君子生.非异也:通假字,“生”通“性”,资质、禀赋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假字,“有”通“又”;“暴”通“曝”,晒 ⑤君子博学 ..:古今异义,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⑥日参.省乎己:古今异义,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参考。 ⑦声非加疾.也:古今异义,古义:强。今义:疾病,快。 ⑧假.舆马者:古今异义,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⑨金.就砺则利。:古今异义,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银。 ⑩蚓无爪牙 ..之利:古今异义,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用.心一也用:古今异义,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蟹六跪.而二螯:古今异义,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古今异义,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其曲.中规: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高处 ?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2、一词多义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假如、如果 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原文及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

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 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 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 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 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 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 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 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 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 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 其人。

《劝学》字词归纳_文言知识积累

《劝学》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____ ,也叫____ ,后世尊称他为____ ,战国后期____ 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属于_____学派。在《劝学》这篇文章里,作者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从中选取了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____ 和学习应持的____ 。文章紧扣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点来论证,反复阐明了人的____ 、____ 、____ 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课文三个段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段从____ ;第二段从____ ;第三段从____ ,提出了三点:要____ 、要____ 、要____。文章善用比喻,____ 、____ 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二、写出本文的二个成语: ________和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zh?ng)2.金就【砺】则利(lì)3.须【臾】之所学(yú)4.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jí)6.君子【生】非异也(xìng)7.声非加【疾】也()8.故不积【跬】步(kuǐ)9.【骐骥】一跃(qí)(jì)10.【驽】马十驾(nú)11.功在不【舍】()12.【锲】而舍之(qiè)13.金石可【镂】(l?u )14.用心【躁】也()15.【假舆】马者()()16.【跂】而望矣(qì)17.虽有【槁】【暴】(gǎo)(pù)18.蟹六跪而二【螯】(a?)19.日【参】【省】乎已(cān )(xǐng)20.【輮】以为轮(r?u)21.【靛】青【蓼】蓝()()

三、字义 1、已:停止 2、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检查。省,省察。乎,介词,于。 14、须臾:片刻。 15、跂:提起脚后跟。 16、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7、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18、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19、假:借助,利用。 20、舆:车。 21、利足:脚步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