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

第一、二章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

(一)战争与法律

(二)祭祀与法律

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

1、大辟:死刑

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

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

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

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

6、刖:砍掉罪犯足

第三章

一、西周的《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意:

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

二、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

(一)质剂: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

(二)傅别:借贷契约

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

四、七出与三不去

(一)七出

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

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

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

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

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

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

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

(二)三不去

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

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

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

五、五听

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

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

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

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

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

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

第四章

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

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

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一)产生背景

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

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

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

(二)体例内容

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囚法》:纠劾、关押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规定

《捕法》: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规定

3、第二部分是涉及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的法律规定:《杂法》

轻狡:盗兵符、玺,或私议国家法令政治狡诡等的犯罪

越城:非法翻越城池,偷渡关津、要塞等的犯罪

博戏:赌博、欺骗等的犯罪

借假不廉:贪污、贿赂等的犯罪

淫侈:生活奢侈淫靡等的犯罪

逾制:违法享用特权等僭越的犯罪

4、第三部分是专门对定罪量刑原则作出的规定:《具法》

5、特点

(1)“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立法宗旨

(2)贯彻重刑主义原则

(三)影响

1、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一定作用

2、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体例与内容为后世借鉴发展,为中国成文法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典。《法经》贯彻了法家“重刑轻罪”的法制原则,主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权利和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律,其编撰体例、罪名、刑制等对秦汉以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商鞅首次改法为律

四、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影响

1、商鞅变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潮流,促进秦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人民在变法中受益,拥护变法)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2、商鞅变法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改《法经》为秦律,使得《法经》的体例、内容得以传承

改法为律,首创律这一法律形式,秦律成了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律,律成为中国封建朝代的主要法典

第五章

一、秦代的法律形式

1、律: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成文法)

2、令:又称制、诏,用于对令进行补充

3、式:涉及程序、格式

4、法律答问:对于法律条文的官方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5、廷行事:司法审判的成例

二、秦代的法律思想

1、“以法为本”,“皆有法式”

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行刑重轻”,“专任刑罚”

4、法自君出,君主专断

三、秦代刑事责任标准

1、以身高为刑事责任标准

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以上为“大”(成年),以下为“小”(未成年)

2、以有无犯意作为构成犯罪与否的依据

3、区分故意、过失

秦律称故意为“端”,过失为“不端”

4、共犯加重

5、自首从轻

秦律区分自出、自告与得

6、连坐

四、秦代的徒刑:强制犯罪者劳作

1、城旦、舂:男犯筑城,女犯舂米;不加肉刑的为完城旦

2、鬼薪、白粲:男犯砍薪,女犯择米

3、隶臣妾:男为隶臣,女为隶妾

4、司寇、舂司寇:男犯伺察寇盗,女犯判司寇刑而劳作如舂

5、候:伺望敌情,在边地服役

第六章

一、汉律六十篇

1、《九章律》:萧何在《法经》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基础上,增加户律(户口、土地、赋税等)、兴律(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军队调动等)、厩律(牛马、运输、驿传、仓库等)三篇而成,其内容应该是根据秦律整理而成。《九章律》是汉朝的第一部律,也是汉律的核心

2、《傍章》是汉高祖命叔通所作朝廷官秩礼仪,属于《九章律》的补充法规

3、《越宫律》是汉武帝时命廷尉张汤所作,是有关宫廷禁卫方面的法律,为后世律典中《卫禁律》之先河

4、《朝律》是汉武帝命中大夫赵禹所作,也称《朝会正见律》,是规范诸侯百官于正式场合朝见天子的法律。(古代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

二、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p68-69)

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在夫妻及小家庭直系亲属范围内,卑幼隐匿犯罪之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犯罪之卑幼则一般也不追究,只有死罪才须上请廷尉裁决。

(首匿:隐匿窝藏罪犯的首谋者)

四、文景刑制改革

(一)社会背景

汉朝立国之初,天下凋敝,国库空虚,财源枯竭,人民四处流亡,无以为生,因此“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顺应了此时的时代和统治要求成为汉初的治国方略

汉文帝即位后,黄老思想得到了更好的贯彻,社会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稳定,风气良好,为汉文帝的刑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主要内容

1、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废肉刑,确定劳役刑刑期

2、景帝时期的笞刑改革:减少笞数,颁定《箠令》

(三)影响

1、从法律上正式废除了肉刑,明确规定了劳役刑的刑期和笞刑的刑制。

2、以肉刑为核心的奴隶制五刑趋于瓦解;以笞刑、徒刑、死刑为主体的新刑罚体系初步形成,为隋唐时期五刑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3、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保存了劳动力,适应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体现了刑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春秋决狱(董仲舒首倡)

(一)内容

在审判定罪阶段避开律令,直接以儒家经典《春秋》的经义与事例为标准审核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也就是说《春秋》经义的法律效力高于《九章律》。

(二)原则:本事原志

根据案情事实也考虑其主观动机:主观动机恶,即使未遂犯罪也要追究刑事责任;主观无恶意,则可根据案情事实减轻或免予处罚。

(三)影响

1、春秋决狱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

2、春秋决狱修正了法家偏重客观归罪的标准,强调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推荐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3、在实际上是以司法官吏的主观臆断为转移,这就加大了司法的腐败

第七章

一、八议入律

1、时间:曹魏总结前代经验,制定魏律时,将“八议”列为传统法典主要内容之一。

2、八议入律使贵族官僚享有法定特权,变通适用一般法典中所规定的刑罚的制裁,成为传统社会等级身份价值观的直接体现

3、对象

(1)亲:皇帝宗室亲戚

(2)故:皇帝故旧

(3)贤:朝廷认为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

(4)能:政治、军事方面有大才能者

(5)功:对国家有大功勋者

(6)贵:有一定级别的官爵者

(7)勤:为国家服务卓著有大勤劳者

(8)宾:前朝皇帝及后裔

二、《晋律》(《泰始律》)(p92))

(一)该律又经张斐、杜预作注释,又称“张杜律”

(二)立法成就

1、严格区别律令界限

律:固定之规范(主要是刑事法律)

令:一时之制度(主要规定国家制度)

2、篇章体例合理,分魏律《刑名》为《刑名》《法例》两篇

保留《刑名》,新增《法例》篇目,充实刑法适用制度方面的规定。

3、继续精简律令章句,再度扩充法典篇目

对篇章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合理完善;文字简约,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晋律》共二十篇,620 条,27657 字,体现了以汉魏律为基础“蠲其苛秽,存其清约”的立法原则。

4、进一步改革了刑罚体系

(1)简化新五刑为五种二十余等

(2)再度缩小亲属株连的范围

5、开创了对法律条文进行注解诠释的立法形式

三、官当

官当是在八议对应的八种人以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主体的适用范围,因被刑人身份不同,而在刑罚适用上予以减免的制度;其特点是因犯罪者(及其一定亲等关系的亲属)的官职爵位而依法律规定减免刑罚。

四、《北齐律》的立法成就

1、进一步改革体例,确定了12篇的法典体例(科条简要,法令审明)

2、首创了《名例律》的总则篇目,《名例》冠于律首增强了法典结构上的科学性

3、法律形式的变化

(1)格的变化:以格代科

格:律的补充形式

科:独立编制的行政法规

(2)律令性质的分化

律: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刑事立法

令:规定典章制度的政令法规

(3)式的发展

式:独立的综合性法规

4、法律内容的发展

(1)形成了杖、鞭、徒、流、死的刑罚制度,为隋唐时时期五刑的完备奠定了基础

(2)确立了重罪十条制度,强化了对封建三纲的维护

5、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启隋唐律之先河,成为隋唐法典的蓝本,是当时立法水平最高的成文法典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儒家的思想道德观念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礼法结合,道德与法律的融合

(一)封建特权制度法律化。

1、八议制度。八议制度是指八类权贵人物犯罪后“大罪必议,小罪必赦”,享受特殊优待,司法机关不得擅做处理的制度。这八类人为“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议制度的直接渊源是《周礼》中的“以八辟丽邦法”,自曹魏《新律》开始正式载于律文,“八议”制度的出现是封建礼法结合的产物,是“刑不上大夫”礼制原则的具体体现。

2、官当制度。官当制度即以官品或爵位抵罪,是贵族官僚犯罪后享受的一种特权。以官抵罪始于西晋;《北魏律》对官当做了进一步的规定;《陈律》正式使用“官当”这一名称,隋唐时期继承了官当制度。

(二)罪行的确定以礼制为标准

1、“准五服以治罪”制度。五服制度即中国古代丧服制度,即以父系宗亲为例,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按丧服质地、样式及服丧期限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故称五服、五服制度原属礼治内容,晋律将其纳入法律,作为确定亲属之间立嗣、继承、赡养等民事关系及亲属相犯定罪量刑的依据,形成“准五服以治罪”制度,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亲亲之意及纲常礼教。

2、“重罪十条”制度。《北齐律》将历代重大犯罪归纳为十种,即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如果犯此十项重罪,不在赎议之列。“重罪十条”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侵犯皇权的尊严及危害封建政权的犯罪;二是侵犯父母尊长,破坏家族伦常关系的犯罪。作为封建社会打击的重点,体现了儒家的国家观,法律观和家族观。

3、“存留养亲”制度。即对犯死罪者,因其为家中独子孙,若将其处死,家中年迈之父母、祖父母将无人奉养,经奏请皇帝法外开恩,可将改罪犯免死,待其为家中老人养老送终后再对其执行流刑的制度。也体现了儒家提倡的孝道,仁恕观念。

第八章

一、(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1、德礼的作用在于教化万民,刑罚的作用在与禁顽止奸,二者作用互补,缺一不可

2、治国必须兼有德礼和刑罚,二者是本与用的关系

3、体现了德主刑辅,轻刑慎罚的思想

(1)德礼重在通过教育感化的方式维护国家的长期稳定,是国家治理的优先手段;刑罚虽为国家治理所必须,但手段残忍,只能实现目标于一时,所以治理国家的有效手段是以德为主,辅之以刑

(2)轻刑慎罚原则体现在减少死罪,减轻刑罚与严格死刑案件的审核程序

4、体现了儒法合流,道德法律共同治理的基本模式

(二)《唐律疏议》

1、永徽四年(653年),;律文与疏议合为一体,正式颁布实施,即《唐律疏议》

2、影响

(1)体现了以儒为主,儒法并用的国际治理理念,有效化解了儒家思想与法律治理的内在冲突

(2)对后世各朝立法以及东亚各国立法产生重要影响

(3)将律文与疏议有机结合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新的法典编纂方法

(4)是中国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法典,也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二、唐代对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的处理

1、同一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适用该国法律

2、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包括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中国人实施的犯罪,均适用中国法律

3、外国人非法入境,与中国人从事货物交易活动,比照中国人非法出境从事货物交易活动治罪

外国人因出使进入中国境内而从事货物交易活动,计赃准盗论

三、十恶重罪

(1)“谋反”即“谋危社稷”,即意图推翻皇帝的统治;

(2)“谋大逆”即“谋毁宗庙、山陵即官阙”,即图谋毁坏皇帝祖庙、皇陵和宫殿;(3)“谋叛”即“背国从伪”,即图谋被判国家,投降敌国或伪政权;

(4)“恶逆”,即殴打、谋杀尊长亲属;

(5)“不道”,即适用凶暴手段致人死亡,或蓄养毒虫、使用邪术害人,简言之即恶性杀人行为;

(6)“大不敬”,即指侵犯皇帝人身安全和尊严的一切言行;

(7)“不孝”,即告、骂祖父母、父母,或供养有缺,或别立户籍存私钱,私自婚娶,父母去世,匿不举哀等行为;

(8)“不睦”,即家族成员之间的侵犯行为;

(9)“不义”,即侵犯非血缘尊长的行为;

(10)“内乱”,即家族内部的乱伦行为。

“十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犯罪,一是威胁、损害皇权和危害封建政权的犯罪;一是破坏社会秩序和封建伦常关系的犯罪。唐律把“十恶”列于篇首,作为刑事打击的重点,予以严惩,按照唐律的规定,“十恶”的十个罪名均可以判处死刑,特别是谋反和谋大逆,不仅本人处死,还要累及家属。对十恶的严厉惩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的规定:一是量刑从重,二是常赦不原,三是处刑决不待时,四是不得享受特权。

四、《唐律疏议》的历史影响

1、对后世各朝立法以及东亚各国立法产生重要影响

2、将律文与疏议有机结合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新的法典编纂方法

3、是中国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法典,也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五、三司推事

中央司法权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个机构共同行使

在职能上,三机构各有分工。大理寺是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朝廷文武百官犯罪以及京城徒刑以上案件。对于徒、流刑案件的判决必须经由刑部复核后,方能生效;对于死刑罪的判决,尚须奏请皇帝批准。刑部是最高司法行政机关,掌理“天下刑法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等司法行政事务,并参加重大案件的审判活动。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职掌为纠弹百官,并负责监督大理寺、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另外,还参与对于重要案件的审理

三司推事(三司会审):遇有特别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机构的长官大理寺卿、

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

六、唐代的保辜制度——对伤害的定罪量刑方面

伤害行为发生后,确定一定的时间限度,以时限结束时被害人的死伤状况作为对伤害人定罪量刑的依据。在规定的期限内,伤害人可采取积极措施,挽救被害人的生命,以减轻自己的罪刑。保辜的期限,以伤害的方式及伤害的程度而定,在期限内被害人因伤而死,对加害人以杀人罪论处;期限内未死亡,或者期限外死亡,以及虽在期限内,但不因伤而死亡者,对加害人以伤害罪论处

第九章

一、中国古代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宋刑统》

二、宋代的折杖法

折杖法:是用决杖来代替笞、杖、徒、流的刑罚方法。五刑之中除了死刑都可以用决杖来代替,同时折杖法不适用于反逆、强盗等犯罪。

三、刺配:将杖刑、刺面、配役三刑同时施加于一人

四、宋朝规定死亡商客财产继承规则

第一,如有父、母、妻、子、亲兄弟、未嫁之姊妹、未嫁女和亲侄等随行者,可任其继承收管; 如相随之人不在此范围的,只能由父母、妻儿持官府的公文前来收认。后来继承人的范围又有所缩小,亲兄弟、亲侄儿等均被排除在继承人范围之外。

第二,如死亡客商无一人相伴,先由官府保管,并通知其原籍追访亲属,待父兄、子弟等有继承权人前来继承,依数酬还。

第三,客死的外商在海外的直系亲属可以认领财物。

这些规定加强了对于死亡客商亲属继承权的保护,有利于促进海内外贸易的发展。

五、官吏的选任制度、考课制度

(一)选任制度

宋朝选任官吏的途径有:科举、恩荫和捐纳。恩荫是指贵族官僚子弟,根据祖父辈的爵位、官品,荫补任官。捐纳是指富家子弟,岀资买得官职。在宋朝, 科举为选任官吏的正途,也最为公平;恩荫和捐纳皆有制度的限制。

(二)考课制度

宋朝出于强化中央集权、控制各级官吏、提高工作效能的目的,非常重视考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专门机构主管官员考课,审官院负责京朝官的考课,考课院负责幕僚官和地方官的考课。考课的程序是由上级负责考课下级,由下至上逐级进行。第二,考课制度高度规范化、法律化,南宋所编的《庆元条法事类》的“职制门”汇编了有关考课的敕、令、格、式及申明,从中可见宋朝考课制度相当细密和规范。第三,考课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磨勘制,二是历纸制。磨勘制,即磨勘转官,是指定期勘验官员的政绩,以定升迁。历纸制,类似于现代的考勤工作登记,规定官吏按日自计功过,并上交给主管的官员,或由长官平时记录其属下官员的善恶,作为考核的依据。第四,对各级官吏规定了不同的考课标准和考课内容,尤其对地方官的考课标准最为具体,如“以七事考监司:一曰举官当否,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损,四曰兴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较正刑狱,七曰盗贼多寡”。以唐代的“四善四最”考守令。

六、(一)务限制度

官府受理民事案件的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日至次年的正月三十日

该规定是为了在农忙时节保障充足的人力,不致因民事纠纷耽误要务

(二)鞫谳分司的审判制度

为了防止刑狱酷滥和官吏舞弊,宋朝从州至大理寺,都实行审与判分离的司法审判制度。

在州一级,司理院的司理参军,“掌狱讼勘鞫之事”;另设司法参军,掌“议法判刑”。大理寺则有“断司”和“议司”之分。这种由专职官员分别负责审与判的制度,称作鞫谳分司制。在该制度下,负责审判的官员无权过问检法断刑,检法断刑的官员也无权过问审判,二者互相牵制,不易产生流弊。

七、《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

第十章

一、元代统一中国后所颁布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成文法典是《至元新格》

二、元朝将当时在中国境内的居民分四等

作为少数民族,元朝统治者公开强调民族之间的差异,把治下的民众按照族群和被征服的时间先后分为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包括西夏、回回、西域人)、汉人(原辽金地区各族,包括汉人、契丹、女真人,以及较早征服的四川、云南、高丽人)、南人(原南宋治下汉人)四等。

第十一章

一、《大明律》与之前的历代律典比较的特点或变化

在编排体例上,它适应了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后,将中央政务分属六部的政治体制,吸收了《唐六典》《元典章》以职官分类编制法典的长处,改变了自《法经》起一直相沿的结构体系,创立了以六部分类的新体例。《大明律》共七篇, ,“名例”以下,分别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六篇。律后还附有包括“五刑之图” “狱具之图” “丧服总图”等一系列跟适用法律紧密相关的图表。

《大明律》在定罪量刑上侧重尊君:与尊君相悖者,重其所重;与尊君无关者,轻其所轻。“重其所重”指的是唐律对该罪的处罚已够重,明律更重上加重。“轻其所轻”指的是一些无关于君权的犯罪,唐律处罚本来就轻,明律则轻上更轻。

《大明律》是唐律和清律外又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世法典,在编排体例、定罪量刑上有其特点,且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关于《大明律》之得失,清代律学家薛允升认为评价律好坏之标准,是遵守君臣、父子、夫妇之经, 而使事事物物各得其宜。理想的法典是既要尊君,又知礼臣,明律是只知尊君, 而不知礼臣,失之于偏:不应宽者故意从宽,不应严者恣意从严。

二、明初实行重典治国(p178/p180)

朱元璋遵循古训,提出:“吾治乱世,非猛不可”的思想,形成影响明朝的“治乱世用重典”的治世思想。

内容:在治吏上突出重典色彩,用重刑来控制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同时,重典也适用于犯上作乱的行为和盗贼犯罪。

原因: 1、朱元璋来自民间,亲眼目睹元末官吏贪腐、法制溃乱、百姓饱受乱世之苦的状况,所以在其掌握权力之时,就已纠治元之弊端、恢复法制秩序为首要任务,而不惜“以猛治国”;

2、明初形势错综复杂,农民起义时有发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国家经济贫弱,加之边关异族入犯,朱元璋认定明初是“乱世”,所以要用“重典”来治理;

3、集中权力,加强专制统治,这也是晚期封建王朝的必然选择。

三、明律专门设立“奸党罪”来防止臣下结党营私

四、明代创制的新刑罚种类:充军和廷杖

1、充军:把不杀的重罪犯押解到边远地区补充军伍罚作苦役的刑罚

根据期限长短,充军可分为终身(终罪犯本人之身)和永远(罪犯世代相袭)

2、廷杖:帝王在朝廷上当众责杖大臣的做法

五、(一)明朝会官审录制度:集合众多朝廷官员来会同审理疑难案件

1、朝审:朝廷最高级别的官员会审已被判决秋后处决的死囚犯制度

2、热审:在暑热季节到来前由朝廷官员会审京师在押未决囚犯,以提高审判效率、减轻囚犯痛苦的制度

3、大审:由皇帝定期派出代表(司礼监太监)会同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在押罪囚的制度(二)三司会审

中央常规司法机构被称为“三法司”,是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

刑部行使审判权,是中央审判机关;都察院审判文武官员犯罪案件;大理寺行使复审权,是中央司法复核机关。

六、明代出现的特殊司法机构:厂卫(p195-196)

对司法制度的影响:干预司法审判工作皇帝借助特务机构,更易操纵群臣百官,方便其行使生杀予夺之权

第十二章

一、《大清律例》于乾隆5年(1740年)修订完成

二、《大清会典》(五朝会典)包括:《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光绪会典》

三、清朝监察制度变化

中史央设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统领之。全国划分若干道作为监察区,每道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另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中央六部。后六科并大都察院,合称“科道”。此外,总督和巡抚一般授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兼职监察。各省则有按察使、分巡道主持省内监察。京师有隶属都察院的五城察院,以巡城御史主持各城(区)治安和监察。清朝监察机关发达, 监察网络严密。监察机关的职权主要是通过巡察、财政审计、考核官吏等方式弹劾官邪、整饬纪纲,同时也参与重案会审、审判复核、监督决囚等。监察方式包括巡察和驻察两类。

清朝重视监察法规的制定,其中《钦定台规》和《都察院则例》最为重要。《钦定台规》制定于乾隆时期,后经嘉庆、道光和光绪朝多次増修,系清朝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监察法规,包括训典、宪纲、六科、各道、五城、稽查、巡察、通例等八类规章,详细规定了都察院的职权和监察纪律。《都察院则例》属《钦定台规》的实施细则,包括封驳、陈奏、京察、大计等事

项的具体处理规则。上述两部法规的制定使传统中国监察立法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清朝的会审制度

(一)会审制度:秋审、朝审、热审

1、秋审:是对在押死刑犯进行特别复核的制度

秋审显示了对待死刑的审慎态度,因而被称为国家大典

2、朝审:对京师刑部狱中在押死囚进行复核的制度(在秋审前一天举行)

3、热审:热审是清朝的一种仁政措施。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共同审录关押在京师各监狱的笞杖罪囚,轻微犯罪者可减免刑罚或及时释放。因在炎热的季节举行,故称“热审”,康熙时确定各省同时举行。

(二)秋审与朝审区别

朝审和秋审,审判的对象有区别。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而朝审则是复审刑部在押的死刑犯。朝审和秋审的区别还在于时间上,朝审要晚一些。

第十三章

一、清政府预备立宪运动的预备期限为九年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成为清廷“国策”

规定到1916年正式实行君主立宪

二、资政院和谘议局(p231)

(一)谘议局

1、定义: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的地方咨询机关。筹建于1907年,1908年7月颁布《谘议局章程》及《谘议局议员选举章程》,1909年开始在各省设立。

2、实质:各省督抚严格控制下的附属机构。

3、宗旨、权限: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权限包括讨论本省兴革事宜、决算预算、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本省督抚的咨询等。

(二)资政院

1、定义: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的中央咨询机构。筹建始于1907年,1908年以后陆续完成《资政院院章》,1910年正式设立。

2、性质:它是承旨办事的御用机构,与近现代社会的国家议会有根本性的不同。

3、内容:可以“议决”国家年度预决算、税法与公债,以及其余奉“特旨”交议事项等。但一切决议须报请皇帝定夺,皇帝还有权谕令资政院停会或解散及指定钦选议员。

三、《钦定宪法大纲》

立宪政体必有宪法。清廷既已宣布预备立宪,理应有个宪法纲要,向臣民公示立宪预备之准则,占到将来正式君主立宪之时,再颁布宪法。1908年8月27日,宪政编查馆与资政院会奏《宪法大纲暨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及逐年筹备事宜折》,认为在预备立宪之初要先编纂宪法大纲。清廷同日批准,予以颁布,史称《钦定宪法大纲》。

该大纲由正文“君上大权”十四条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九条两部分组成。

“君上大权"部分首先规定:“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本着这一精神,赋予了皇帝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或解散议院、设官制禄、黜陟百司、统率军队、宣战议和、订立条约、派遣使臣、宣布紧急戒严、爵赏恩赦以及司

法审判等大权。“臣民权利义务”部分规定:臣民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与结社等自由;非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可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应专受审判衙门之审判;财产及居住受保护;按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和遵守国家法律的义务。

四、《钦定大清刑律》

为了在刑法方面“模范列强”,以收回领事裁判权,适应未来正式立宪的需要,沈家本主持的修订法律馆自成立以后不久即开始制定新的刑律草案。1906年秋,聘日本人冈田朝太郎起草新刑律,1907年8月完稿,由修订法律馆上奏。自此,围绕新刑律草案产生了长达六七年之久的激烈争论,成为礼法之争的主要内容。1911年1月清廷上谕裁可公布,是为新刑律之定本,被称为《钦定大清刑律》。

《钦定大清刑律》分两编五十三章四百一十一条,其中“总则”编十七章八十八条,“分则”编三十六章三百二十三条,附《暂行章程》五条。清廷本计划该律在正式立宪后施行,故其在清代未能生效。直至中华民国成立,由于一时未能制定出自己的刑法典,在删除了《钦定大清刑律》与民国国体相抵触的条文后将其改名为《暂行新刑律》,作为民国时期的刑事基本法,直到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施行才失效。

该刑律在体例上摒弃诸法合体传统,仿照西方各法分立而专注于刑事,分总则、分则两部分,总则为全编之纲领,分则为各项之事例。该律综合中西之异同、考较新旧之短长,有下述重大特点:

第一,更定刑名。改传统笞、杖、徒、流、死五刑为死刑、徒刑(有期和无期)、拘留、罚金。.

第二,酌减死罪。《大清律例》死刑条目在中国历代中偏多,比之列强尤多,但实际上,死刑案件经过会审、秋审之后,真正执行的并不多,很等死刑条款都属虚拟死罪。与其因死刑条款多而背重刑残酷之恶名,不如循名责实,参照唐律和各国通例,酌减死罪条目。

第三,死刑唯一。旧律死刑分斩、绞,斩因身首分离,较之绞为重。刑罚至死而极,不宜再有轻重之别,改死刑一律用绞,于特定场所秘密执行。

第四,删除比附,引进罪刑法定制度。“比附援引”指的是当律无正条时,由审判官斟酌选择与本案最相近似的法条予以定罪科刑。在传统法体系中,该制度对缓解律法的过度确定性、防止司法官滥用裁量权发挥了作用,但从西方刑法的视角看来,无异于立法的延长,是类推在刑法领域的适用,与罪刑法定原则直接冲突。修律者着眼于近代刑法的保障功能,坚决主张删除比附援引制度,确立新的罪刑法定原则。《钦定大清刑律》第十条明确规定:“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

第五,惩治教育。罪责与行为人的年龄密切相关,刑罚为最后之制裁,不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少年行为人是教育主体而非刑罚主体。这类人如有相关犯罪行为,宜在专门惩治场所接受强制教育,根据其情节之轻重定期限之长短,以矫正其行为。《钦定大清刑律》第十一条规定:“未满十二岁人之行为不为罪,但因其情节, 得施以感化教育。”

四、《大清民律草案》结构

《大清民律草案》遵循了四个原则: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原本后出最精之法理,求最适于中国民情之法则,期于改进上最有利益之法则。该草案借鉴了日本明治民法典,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和继承五编,共一千五百六十九条。

五、会审公廨

随着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大,列强还要求清廷在上海公共租界设立会审公廨。该公廨据1868年订立的《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1905年修改)设立。清廷“遴委同知一员,专驻洋泾浜,管理各国租地界内钱债、斗殴、盗窃、词讼各等案件。立一公馆……凡有华民控告华民及洋商控告华民,无论钱债与交易各事,均准其提讯定断,并照中国常例审讯”。“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必应到案者,必须领事官会同委员审问,或派洋官会审。若案情只系中国人,并无洋人在内,即听中国委员自行讯断,各国领事官,毋庸干预。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如经涉讼,先由该委员将该人所犯案情移知领事官,立将应讯之人交案,不得庇匿。至讯案时,或由该领事官或由其所派之员,准其来堂听讼,如案中并不牵涉洋人者,不得干预。凡不作商人之领事官及为其服役并雇用之人,未得该领事官允准, 不得拿获。”“中外堂官如有意见不合,未能结案之处,应请上海道及案内外国人之本国总领事官或领事官复核。”故会审公廨,从法律上看是中国官厅,但因领事的会审或观审,中国主审官员难以正常行使审判权力。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第9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何为GDP?如何理解GDP? 答案要点: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对于GDP的理解,以下几点要注意: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为了解决经济中不同产品和服务的 实物量一般不能加总的问题,人们转而研究它们的货币价值,这就意味着,GDP一般是用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示的。 (2)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 入GDP。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那些产品和服务,而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指由一家企业生产来被另一家企业当作投入品的那些服务和产品。 (3)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指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被计算到该国或该地区的GDP中。 (4)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意味着GDP属 于流量,而不是存量。 2.说明核算GDP的支出法。 答案要点:支出法核算GDP的基本依据是: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具体说来,该方法将一国经济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划分为了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

和国际部门。对家庭部门而言,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对企业部门而言,其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用字母I表示;对政府部门而言,将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用字母G表示;对于国际部门,引入净出口NX来衡量其支出,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将上述四部门支出项目加总,用Y表示GDP,则支出法核算GDP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 Y=C+I+G+NX。 3.说明GDP这一指标的缺陷。 答案要点:(1)GDP并不能反映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状况。GDP 高低或人均GDP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经济体中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否理想或良好。 (2)由于GDP只涉及与市场活动有关的那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因此它忽略了家庭劳动和地下经济因素。 (3)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4)GDP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4.何为通货膨胀?怎样描述它? 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地上升的情况。通货膨胀的程度是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的,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如果以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 第一、二章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 (一)战争与法律 (二)祭祀与法律 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 1、大辟:死刑 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 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 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 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 6、刖:砍掉罪犯足 第三章 一、西周的《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意: 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 二、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 (一)质剂: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 (二)傅别:借贷契约 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 四、七出与三不去 (一)七出 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 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 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

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 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 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 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 (二)三不去 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 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 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 五、五听 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 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 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 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 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 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 第四章 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 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 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一)产生背景 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 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 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 (二)体例内容 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发展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马工程 高教出版社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释意 1.贸易条件 2.工业化模式 3.肤浅的金融战略 4.可持续发展 5.属性知识 6.教育的收益 7.幼稚工业论 8.绿色革命 9.发展经济学 10.吉尼系数 11.配第—克拉克法则 12.充分就业 13.深化的金融战略 14.信息问题 15.出口替代 16.配第一克拉克法则 17.可持续发展 18.诱导性技术变革 19.进口替代 20.自由贸易区 21.经济全球化 22.隐蔽失业 23.人力资本 24.创新 25.贸易条件 26.中间技术 27.可持续发展 28.资本形成

29.发展级 30.进口替代 31.诱致性技术变革 32.联系效应 33.收入的功能分配 34.国家创新体系 35.库兹涅茨倒U曲线 二、简答 1、罗斯托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起飞”阶段,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凯恩斯就业模式为什么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3、简述赫斯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4、从经济上解说发展中国家“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原因。 5、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与激励机制相配合所需要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哪些? 6、简述发展经济学中涉及论证工业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本理论。 7、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发展经济学家们为什么特别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 1.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有哪些? 2.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 3.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人口增长过快在哪些方面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为什么工业化未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6.简述两缺口分析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7.两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 8.工业化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9.简述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 10.教育成本的主要涵义是什么? 1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西方经济学第5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西方经济学第5章-马工程 教材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五章 1. 在短期中,垄断企业是否会亏损为什么 解答:和完全竞争企业或其他企业一样,在短期中,垄断企业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也可能会亏损。造成垄断企业在短期中可能亏损的原因也主要是两个方面:或者,在给定的规模上成本过高,或者,市场的需求过低。在这两种情况下,在利润最大化产量上,垄断企业的平均成本就可能大于平均收益,从而,垄断企业即使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去进行生产,仍然会遭受亏损。 2. 试比较垄断企业与完全竞争企业的最终均衡。 解答:在长期的最终均衡中,垄断企业的长期的边际收益等于长期的边际成本、长期的平均收益大于或等于长期的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收益等于最优(规模的)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收益大于或等于最优(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 另一方面,在长期的最终均衡中,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的边际收益等于长期的边际成本、长期的平均收益等于长期的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收益等于短期平均成本,且它们都等于市场价格。 3. 谈谈你对自然垄断的看法。 解答:自然垄断产生于如下常常与规模经济有关的特殊技术:典型企业生产产品的固定成本相当之大,而可变成本从而边际成本又相当之小,结果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一直下降到充分大的产量水平上才达到最低点。这里,充分大的产量是指在可盈利价格下能够完全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生产该产品,则它们就都无法达到最低的成本。于是,为了减少成本,每个企业都将努力地增加各自的产量,并相应的降低价格。这就是所谓的“价格战”。价格战的结果,活下来的企业就成为市场的垄断者。一旦形成垄断,该垄断企业就可以凭借垄断地位而根据利润最大化的要求来重新决定自己的产量和价格。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西方经济学第7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第七章 1.试比较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又被称作“孤立市场”的分析方法。马歇尔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现象非常复杂,影响市场运作的因素很多,为使分析简化,应该采取“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孤立分析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待到所有的商品价格和供求问题分析完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便能够得出关于市场均衡的正确结论。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某一市场上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做是它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假定不变,这些不变的价格仅仅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其结论是,该市场的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但是,局部均衡分析虽然可以揭示商品均衡价格和数量决定的一般关系,却也显得过于简单化,它不能说明市场经济体系中均衡价格和数量决定的较为复杂的情形。在市场体系中,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及价格是相互影响的。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且也要受到其他与之有关的其他商品的供求状况及价格的影响。所以,根据局部均衡分析不能解决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决定问题。于是,在西方经济学中又出现了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2.应用埃奇沃斯盒式图解释某一点如何表示两个消费者购买的市场产品组合。 在埃奇沃斯盒式图中,每一点都代表两个消费者的市场产品的组合。从原点O1沿底部横轴向右和沿左面纵轴向上(如箭头所示)为甲所持有的产品;从原点O2沿上面横轴向左和沿右面纵轴向下(如箭头所示)为乙所持有的产品。例如,A点表示食品和布的初始分配。沿底部横轴从左向右,可以看到甲有7单位食品,沿左面纵轴向上看,又看到他有1单位布。这样,对于甲来说,A点代表他持有的7单位食品(7F)和1单位布(1C),其余的3单位食品(3F)和5单位布(5C)则为乙所持有。从图上查看乙持有产品的情况,则是沿上面的横轴向左看和沿右面的纵轴向下看,同样可以发现在A点乙持有3单位食品和5单位布。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第10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西方经济学(下册)第十、十一、十二章 习题答案参考要点 (2011、7、19) 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1.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定为0? 答案要点:当计划供给与计划需求一致,计划需求与实际需求也恰好相等时,计划存货投资可以为0,计划存货投资必定为0。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不会将其计划存货投资安排为0,因此,宏观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会为0。至于非 计划存货投资,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往往不为0,所以,宏观上的非计划存货投资也往往不为 0。2.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是否总是大于0 小于1? 答案要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因此,它至多等于1,而无论如何不能大于1;如果不消费也只能等于0,而不会小于0。平均消费倾向则在短期内有可能大于1,因为可以借贷消费(如购买耐用消费品或自己住居住的住宅);但也不会小于0,因为人们至少需要基本

的生活花费。 3. 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增加储蓄对于均衡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首先是减少了消费需求,其次是增加的消费能否全部转变为投资很难确定。所以,增加储蓄的直接作用是减少了总需求,进而降低了均衡国民收入。 4. 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有何不足之处? 答案要点: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仅仅考虑了最直观的短期情况,忽略了消费也要有长期考虑,也忽视了不同社会收入层次对总体消费的影响,以及社会消费与居民消费、企业消费、政府消费的情况。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概念强调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笼统,局限性不小,忽视了它在不同层次中的作用。有关消费的内容可以参看教材p75-77 的内容。 5. 投资是如何决定的?怎样看待其决定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投资决定的原则是收益大于成本,在考虑边际成本的情况下,至少要使投资的收益等于成本。影响投资成本和收益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都是在进行实际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 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除投资所直接使用的实际成本规模和风险成本外,从融资成本角度看,主要是利率水平和还贷期限。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 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法制史》真题(完整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法制史》真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夏商时期的刑罚“大辟”是 A.死刑 B.徒刑 C.肉刑 D.耻辱刑 2、西周时期,当事人对司法判决不服,可以要求重新审理。这称为 A.读鞫 B.乞鞫 C.州告 D.告劾 3、《法经》中规定淫侈、逾制等犯罪的篇目是 A.《贼法》 B.《盗法》 C.《杂法》 D.《具法》 4、秦汉时期史官记事中“上”之称谓是指 A.上级 B.丞相 C.廷尉 D.皇帝 5、中国古代制定《左官律》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6、汉武帝颁布的“六条问事”,性质上属于 A.监察法律 B.经济法律 C.诉讼法律 D.民事法律 7、正式废除宫刑的朝代是 A.北齐 B.北魏 C.隋朝 D.唐朝 8、唐玄宗开元年间,洛阳民人甲为报复仇人乙,于月黑风高之夜,潜入乙家欲将其杀害,但因光线晦暗,甲错将乙的孪生兄弟丙杀死。依照唐律,甲的行为构成的罪名是 A.故杀 B.误杀 C.谋杀 D.过失杀 9、唐朝的法律形式中,“令”规定的内容是 A.犯罪和刑罚 B.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 C.国家规章制度的汇编 D.皇帝发布的各种敕令的汇编 10、《宋刑统》的篇目数量是 A. 6篇 B. 7篇 C. 12 篇 D. 18 篇 11、某朝代官制规定:“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该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2、金国颁布的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汉化的法典是 A.《皇统制》 B.《条画五章》

第西方经济学第15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1.什么是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 【参考答案】 名义汇率是两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一种货币能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数量,用e 表示。名义汇率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国外货币的价格,另一种是间接标价法,用国外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 实际汇率是用两国(或地区)价格水平对名义汇率加以调整后的汇率,用ε表示。与名义汇率相比,实际汇率更能说明一国(或地区)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如果本国产品的价格用本币表示为P ,某一国外产品的价格用外币表示为f P ,国内居民持有本国货币要购买国外商品,在国外生产商只接受外币来交换其商品的条件下,本国居民应该先用本币以名义汇率e 购买该外币,然后用该外币以f P 的价格购买国外产品,这样,一单位国外商品用本币单位数量来表示就等于f eP 。由此可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f P e P ε=。 2. 实际汇率与净出口关系如何表达? 【参考答案】 实际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一国的净出口。一般来说,影响进出口的主要因素是一国的国民收入、进出口的商品相对价格、关税、进出口商品量限额等因素。 由于实际汇率是本国商品和服务相对于国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出口和进口。对于进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国外商品和服务就变得相对便宜,故进口正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对于出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本国出口商品会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抑制了出口,故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汇率变动。 由于净出口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从总体上来看,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用图形表示: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2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 2 ....................................................................................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3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二节 4 ............................................................................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节 5 ................................................................................................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 5 ....................................................................................................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 ) ............................................................... (4页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2 ..................................................................................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4 ..................................................................................................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 .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第一节 15 .................................................................................................. . 认识的辩证运动第二节 16 . ..........................................................................................................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18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第四节 20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20 ...............................................................................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一节 22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23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四章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节 27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第二节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