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司、政府机关,无论是它们的结合体或部份(以下统称为组织),无论是何种文化背景和所有制性质,无论它们处于何种环境表现水平和环境管理水平,都可按ISO14001标准的规范要求实施适用于组织自身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为EMS)。EMS是个动态的,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建立程序与其运作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遵循著名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循环理论(简称PDCA循环),通常可分解为如下六个阶段和过程。

一、领导决策与准备:EMS是组织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对于组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EMS的建立与实施需要投入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因此,必须首先得到最高管理者(层)的明确承诺和支持。最高管理者应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授权其负责建立和维护体系,并向其汇报体系情况。组织应组建一支精干的EMS工作组,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在通过国际标准、环境知识、环境法律等培训后,即可着手建立体系。

二、初始环境评审:初始环境评审是组织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EMS 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管理者代表和工作组应精心策划和实施评审,充分调动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作用,广泛收集信息资源,编制评审报告。初始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明确组织应遵守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对组织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价,确定改进的需求和可能性;

(2)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明确组织产品、活动和服务中可以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作为改进和控制的对象;

(3)收集、分析和评审组织现有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制度、职责、程序、惯例等信息资源和文件,与ISO14001标准要求对照,确认有益合理成份,以作为EMS的基础。(4)对以前的环境条件和市场信息进行分析评审,以避免环境风险,争取竞争优势。

三、体系策划与设计:依据评审结论,结合组织战略和实力,组织应进行如下策划活动:

(1)由最高管理者制定和签署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明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承诺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应指明总体环境目标指标的架构;

(2)制定尽可能量化和分层次的环境目标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的承诺,考虑重要环境因素、法律法规要求、技术和财务自行性及相关方的要求;

(3)制定确保目标指标实现的环境管理方案,明确职责、时限和方法措施;

(4)建立和明确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责权限。

四、EMS文件编制:与质量管理体系相似,EMS遵循如下思路,"写出组织要做的,做组织所写的,记组织已做的"。管理者代表应领导和策划EMS文件的编写过程。应充分利用初始环境评审的结论,对现有体系及其文件进行彻底的清理,取其有用合理成份(包括ISO900 0体系中相关文件的采用),将无用文件予以失效处置。组织可采用ISO10013标准推荐的模式编制EMS文件。EMS文件可分为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报告记录四个层次。除了满足 ISO14001标准要求,EMS应保障文件的适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以及文件间及不同活动和职责间的接口关系。通常手册和程序文件由EMS工作组草似,第三层次的作业文件由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编制。各类文件有必要经过文件使用者的充分评审,甚至让使用者代表参予编写过程。

五、EMS试运行:EMS试运行与正常运行无本质区别,均应按EMS文件去实施,并记录运行结果。所不同的是,EMS刚建立时需改进的问题相对较多,应通过体系自身运作完。EM S文件一旦编制完成,

(1)最高管理者应亲自启动EMS,各层次管理者应策划各部门的EMS运作;

(2)对各层次的EMS文件使用者实施分层次的EMS文件培训;

(3)对ISO14001EMS实施全面运作;

(4)对于急于实施第三方认证的组织,应加强动作力度,以便有充分证据证实实施EMS 的成效。

六、EMS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EMS经过一段时期试运行,管理者代表应组织培训合格的内审员实施内部审核。内审应按标准要求有计划地、程序化文件化地进行。应审核EMS 文件的完整性、一致性、与ISO14001标准的符合性,审核环境管理活动是否满足EMS文件有关计划安排和标准要求,审核EMS是否得到正确实施和保护,审核结果应形成文件并报送最高管理者。此后,最高管理者应组织中层管理者对内审结果、目标指标完成情况、EMS改进的可能性和需要等进行评审,以确保EMS持续适用,充分和有效。

至此,EMS已完成一轮PDCA循环。组织在实施改善的同时,EMS进入了新一轮循环。打算进行认证的组织此时便可委托认证机构实施第三方认证审核了。

初始环境评审

初始环境评审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初始评审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体系的成效,因此必须抓住下述实施要点,一是使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执行我国的法律法规相结合;二是通过评审识别并评价出组织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三是使环境管理体系与组织现有的管理制度能有机地结合,这些都是在初始环境评审中应该解决的问题。经过二年的实践,初步解决了这些问题。

初始环境评审是一个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是组织对其本身的环境行为及所有与环境相关的管理活动的全面的、综合的调查与分析的过程。只有做好了初始环境评审,才能够使企业针对自身的环境状况建立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所以初始环境评审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内容。

初始环境评审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组织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评价本组织的环境行为;

2、识别本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并根据法规的要求和组织本身的价值观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

3、评价组织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其与ISO14001标准的差距。

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组织只有认真做好了初始环境评审,才能正确地策划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具体来说才能根据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和法律、法规的符合程度最终确定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才能确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使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够真正通过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取得环境绩效。有的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到初始环境评审和体系策划在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因而忽视了这一工作,只把编写体系文件作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结果写了很多文件却不明确自己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管理哪些内容,如何进行管理。这样做是不符合ISO14001标准的要求的。

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体系策划,而体系策划的基础就是初始环境评审。所以认真做好初始环境评审是一个组织成功地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

初始环境评审不同于组织在项目开发建设阶段所做的环境影响评价,它具有更广泛的内容。下面就针对初始环境评审的三项主要内容,分别论述其具体要求。

一、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评价

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评价是初始环境评审的三项基本内容之一,这项工作应包括下列几项内容:

(1)收集并识别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收集并整理本组织评价法规符合性所必需的原始资料及图纸;

(3)调查收集本组织与环境法规符合性相关的资料及数据;

(4)评价本组织对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符合程度。

下面分别列出每项内容所应做的基本工作。

1、法律法规的收集与识别

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收集与识别的范围,应包括本组织的全部活动、产品与服务。有的组织,特别是生产型的企业往往只收集了生产活动及其污染物排放方面的法规,而忽略了企业其他方面的法规和要求。这里应特别强调:

(1)要包括组织的全部活动,例如:生产活动、物资的管理,设备、动力的运行,行政管理、生活后勤方面的活动等;

(2)要包括产品方面的有关环境的法规,不同的行业对其生产企业的产品一般都制订了严格的法规或标准,其中很多是与环境相关的,例如冰箱及其他家电行业中对其能耗及噪声方面的标准,组织要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收集这些标准以评价本企业产品对法规的符合性。

(3)要注意收集有关环境的其他要求,这里包括一些地方政府颁发的各种管理制度,也包括本系统上级公司或集团公司提出的各项要求。通过法律、法规的收集与识别,应完成下列资料:

(1)与本组织活动及服务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2)与本组织产品环境影响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3)环境法规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部门对应表。

2、收集并整理必需的原始资料

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来说这里应包括下列基础资料: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项目竣工验收报告(三同时验收报告)

(3)污水管网分布图

(4)各废气排气筒位置分布图等

这些基础资料作为评价法规的符合性是必需的原始资料,对于非生产型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

3、调查、收集与环境法规符合性相关的资料

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应收集调查下列资料:

(1)化学品年消耗量统计表;

(2)危险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存储位置图及防护设施;

(3)各有害废气排放口排放浓度和总量表;

(4)有害废气无组织排放总量表;

(5)各废水排放口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表;

(6)有害固体废物的处置情况一览表;

(7)超标排污费、环境处罚费缴纳情况;

(8)环境事故情况调查表;

(9)环境表彰情况调查表;

(10)产品环境性能表。

以上资料应组织专门小组,在初始环境评审中整理齐备,作为评价法规及标准符合性的资料。

4、评价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符合程度

在完成上述三项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法规和标准的要求,逐项分析本企业的实际水平,做出下列评价结论,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策划的基本依据。

(1)各种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总量与标准的符合性;

(2)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的评价;

(3)产品环境性能与标准的符合性。

上述评价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组织应选派具备上述专业技能的人员参加评价,以保证评价的工作质量。

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1、概述

在ISO14001标准中的4.3.1中规定:“组织应建立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1)首先应该强调识别环境因素的范围,应包括活动、产品或服务。对于一般生产型的企业而言,活动和产品与服务一般均应作为识别的范围;而对于非生产型企业由于不生产产品,所以识别的范围可能仅限于活动和服务。

(2)另外还要注意标准中提出了组织要确定“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所谓能够控制,即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管理手段能够对这类因素加以控制的,一般限于组织所管理的范围之内的环境因素;而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则要超出组织本身的范围,即包括合同方或供贷方的重要环境因素。这里要注意不是指相关方所有的环境因素,而是指重要环境因素。这一点在ISO14001标准的4.4.6中也给出了明确界定,即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组织所使用的产品中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例如:汽车配套件中的蓄电池常存在酸液泄漏等问题,工厂常用的空气压缩机存在着运行噪声和效率问题。对于组织所使用的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常见的有:建筑施工服务、运输服务、有害废物处理方面的服务;以及为组织提供配套件制造或协作加工的服务,例如印制版制造、电镀、喷漆等,在上述这些服务活动中也常存在重要环境因素。

(3)标准中所指的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一般可理解包括:在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以及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我们识别环境因素时,往往比较重视在正常状态现存的环境因素,而对异常或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也就是潜在的环境因素重视不够。潜在的环境因素是导致环境事故或安全事故的原因,在初始环境评审时要特别予以重视。

(4)关于环境影响的几个方面除应考虑到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外,还要考虑到对废物的管理,对土地的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以及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对一些生产型企业而言,在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时,对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应该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必要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重要问题(也可称为重要环境因素)加以管理和改进。

2、对于组织在活动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介绍这方面的文章已经比较多了,本文不再重复,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识别的范围要覆盖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的环境因素。例如:

(1)组织各类产品的生产活动,包括:材料准备,加工制造,装配、调试,包装、厂内运输,仓储等。

(2)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生产、供应、销售、工艺。

(3)组织的各项生产辅助活动:设备维修,动力供应,厂区绿化及运输等。

(4)组织的生活管理活动:总务、食堂、医务室等领域的活动。

对于不同的领域可采用不同的识别方法,但常用的环境因素识别方法有:过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而评价重要环境因素的方法常用的有专家判断法,等标污染负荷法等。

3、对于异常或紧急状态下重要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在部分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往往对这类环境因素识别的不够充分,有的只是列出了火灾。而在4.4.7的程序中也只是列出了对火灾的预防及处理程序。其实在一个生产型的企业中,存在的异常或紧急状态的类别是很多的。例如:

(1)易燃材料(化学品、油类、LPG)的火灾陷患;

(2)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泄漏;

(3)易爆化学品的爆炸隐患;

(4)高压容器的破裂(锅炉、液压系统、LPG);

(5)重要生产设施事故;

(6)重要环保设施事故。

为了能科学地分析、评价紧急状态的危险程度及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需要在初始环境评审时,调查下列的基础资料,如:

(1)各种化学品的品种及年用量;

(2)各种化学品的最高存储量及存储位置;

(3)各种化学品的物质安全性能表(MSDS)。

对于上述各类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要逐项列出其所处位置,关键特性及监测手段,出现问题后的危害程度,紧急状态的预防措施(包括硬件及软件)等,在今后建立体系文件时应分别制定管理程序。

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1、概述

在ISO14001标准中的4.3.1中规定:“组织应建立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1)首先应该强调识别环境因素的范围,应包括活动、产品或服务。对于一般生产型的企业而言,活动和产品与服务一般均应作为识别的范围;而对于非生产型企业由于不生产产品,所以识别的范围可能仅限于活动和服务。

(2)另外还要注意标准中提出了组织要确定“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所谓能够控制,即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管理手段能够对这类因素加以控制的,一般限于组织所管理的范围之内的环境因素;而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则要超出组织本身的范围,即包括合同方或供贷方的重要环境因素。这里要注意不是指相关方所有的环境因素,而是指重要环境因素。这一点在ISO14001标准的4.4.6中也给出了明确界定,即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组织所使用的产品中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例如:汽车配套件中的蓄电池常存在酸液泄漏等问题,工厂常用的空气压缩机存在着运行噪声和效率问题。对于组织所使用的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常见的有:建筑施工服务、运输服务、有害废物处理方面的服务;以及为组织提供配套件制造或协作加工的服务,例如印制版制造、电镀、喷漆等,在上述这些服务活动中也常存在重要环境因素。

(3)标准中所指的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一般可理解包括:在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以及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我们识别环境因素时,往往比较重视在正常状态现存的环境因素,而对异常或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也就是潜在的环境因素重视不够。潜在的环境因素是导致环境事故或安全事故的原因,在初始环境评审时要特别予以重视。

(4)关于环境影响的几个方面除应考虑到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外,还要考虑到对废物的管理,对土地的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以及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对一些生产型企业而言,在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时,对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应该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必要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重要问题(也可称为重要环境因素)加以管理和改进。

2、对于组织在活动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介绍这方面的文章已经比较多了,本文不再重复,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识别的范围要覆盖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的环境因素。例如:

(1)组织各类产品的生产活动,包括:材料准备,加工制造,装配、调试,包装、厂内运输,仓储等。

(2)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生产、供应、销售、工艺。

(3)组织的各项生产辅助活动:设备维修,动力供应,厂区绿化及运输等。

(4)组织的生活管理活动:总务、食堂、医务室等领域的活动。

对于不同的领域可采用不同的识别方法,但常用的环境因素识别方法有:过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而评价重要环境因素的方法常用的有专家判断法,等标污染负荷法等。

3、对于异常或紧急状态下重要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在部分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往往对这类环境因素识别的不够充分,有的只是列出了火灾。而在4.4.7的程序中也只是列出了对火灾的预防及处理程序。其实在一个生产型的企业中,存在的异常或紧急状态的类别是很多的。例如:

(1)易燃材料(化学品、油类、LPG)的火灾陷患;

(2)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泄漏;

(3)易爆化学品的爆炸隐患;

(4)高压容器的破裂(锅炉、液压系统、LPG);

(5)重要生产设施事故;

(6)重要环保设施事故。

为了能科学地分析、评价紧急状态的危险程度及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需要在初始环境评审时,调查下列的基础资料,如:

(1)各种化学品的品种及年用量;

(2)各种化学品的最高存储量及存储位置;

(3)各种化学品的物质安全性能表(MSDS)。

对于上述各类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要逐项列出其所处位置,关键特性及监测手段,出现问题后的危害程度,紧急状态的预防措施(包括硬件及软件)等,在今后建立体系文件时应分别制定管理程序。

4、对于能源和资源方面环境因素识别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很多企业都意识到需要把节能降耗列入到环境方针及目标指标中,但是有的企业却没有具体的管理程序或管理内容,因而往往只是一句口号,很难取得成效。

要想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取得节能、降耗的成果,必需在初始环境评审阶段对本组织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做认真的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者也称为重要环境因素)然后针对问题列出改进的目标指标和措施计划(环境管理方案)以及管理程序。

(1)能源消耗的调查和分析

能源消耗方面需要调查和分析的范围很广,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而言一般应包括:电力、水、燃油、煤、蒸汽、煤气、液化石油气等。

调查分析的内容应包括:

(a) 历年的消耗量;

(b) 平均每个产品(或每万元产值)的消耗量;

(c) 与同行业消耗水平的对比;

(d) 主要耗能设备清单(及耗能值);

(e) 主要耗能设备的负荷率或利用率(例如:空调设备、空压机、大功率加热设备及其他大型设备)。

在此基础上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所列出的数据和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找出主要问题(重要环境因素)列入环境管理体系的目标指标或制定相应的管理程序,加以改进或管理。

(2)资源(材料)消耗的调查与分析

资源(材料)消耗的调查与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a) 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的历年用量及平均每台产品的消耗量;

(b) 主要原材料的利用率以及与同行业的比较;

(c) 各主要工序的废品损失;

(d) 非正常消耗的统计及分析,包括:

(1) 计划、采购不当造成的材料锈蚀及过期;

(2) 运输、存储不当造成的损失;

(3) 生产调度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

(4) 落后的工艺和设备造成的材料浪费。

(e) 废物

(1) 各种废物的年产出量及报废价值;

(2) 减量化及资源化的可能性;

(3) 处理、处置的方法及对环境的危害。

同样在调查清上述内容后,也要组织有关的管理人员和专家对以上各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把本组织在管理上、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列为重要环境因素及目标指标或制定相应的管理程序,并通过体系的实施加以解决。

5、对于产品环境影响的调查与评价

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一般都需要对其产品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与分析。有的产品中存在的环境影响是很明显。例如:汽车的尾气排放及油耗等。一般而言工业和民用产品在使用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序的环境影响,民用产品中例如空调、冰箱、洗衣机、复印机等都存在能

源、噪声、效率等方面的与环境相关的因素。对于工业产品(例如:生产设备)在使用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则可能会更大。

因此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应该对组织的产品中的环境影响(或者称为环境性能)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查的内容应该包括下列三方面:

(1)产品制造中环境影响,包括:

(a) 原材料的消耗量及与同行业的比较;

(b) 能源的消耗量及与同行业的比较。

(2)产品使用中的环境影响,包括:

(a) 能源消耗量及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b) 对环境的影响(废物排放、噪声等)以及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c) 工作效率(对加工设备而言)。

(3)产品报废后的再生利用,包括:

(a) 产品报废后的可分解性;

(b) 报废零部件的再生利用率。

从保护环境、节省自然资源的观点出发,应该使产品设计人员在进行新产品设计时注意下列几方面的问题:

(1)提倡开发长寿命、高效率和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需要。一个产品如果使用寿命长,使用中工作效率高就意味着节少了资源;同样如果消耗基本同样的资源制造出的产品,功能多也意味着节省了资源。

(2)提倡开发设计小型化、轻量化的新产品,同样这也是节省自然资源的需要。

(3)在产品设计中提倡采用无害化的工艺技术,并简化制造工艺。这样会减少制造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节省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4)在产品设计中提倡使用无毒、无害的材料,同样这也会减少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很多环境污染问题。是实施污染预防的重要措施。

(5)要提倡开发设计在运行中省能源、低污染的产品。

(6)在产品开发设计中要考虑在产品寿命终了时,废弃后的零部件再资源化的问题。

以上这些原则应该作为评价产品环境因素的基准,找出与同行业、同类产品的差距。如果经营上需要技术上可行,应列为重要环境因素和目标指标,纳入体系的管理,使其尽快改进。

三、评价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其与ISO14001标准的差距。

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少数企业没有注意与原有管理制度相结合的问题。把所有原有的管理制度,包括那些多年行之有效的制度扔在一边。为了 ISO14001的认证建立了一套完全新的管理文件,而老的制度又在那里实施。造成了管理上的脱节,也就是常说的“二张皮”现象,因而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

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应充分考虑与企业现行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的问题,把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纳入体系中来。如果原有的制度不够完善,可以在建立体系过程中,加

以修改或补充使其符合ISO14001的要求。把这些原有的文件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新文件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这一点在ISO14004标准中已经说明,在ISO14004中的 4.3.2.2中指出:“为了有效地管理环境事务,对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设计或修订,应与现行管理体系要素有效的协调,并一体化。”为了实现环境管理体系与原有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的要求,组织应充分理解ISO 14001中各要素的每项要求,并按照这些要求衡量一下原有的管理文件,对不足的部分加以补充,通常可以与原有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主要有下列一些要素。

(1)环境方针:应充分考虑组织原来的经营方针的有关要求。

(2)组织机构与职责:应尽量与组织原有的机构一致。

(3)培训:应与组织原有的培训工作管理制度相结合,并补充新的要求。

(4)信息交流:应与组织原有的信息交流与情况通报制度结合考虑制定新的文件。

(5)文件控制:应与组织原有的文件管理制度结合。

(6)运行控制:这里面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产品设计、工艺管理,设备、能源管理,物资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大量的现场作业管理制度,凡是与ISO14001标准要求相关的均应纳入体系中来。

(7)应急准备与响应:组织原有的一些防范性的管理文件如火灾预防、事故预防等,应在建立体系中充分吸纳。

(8)监测测量:同样这里面所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应与组织原有的监测体系,工作检查制度相结合。

(9)不符合纠正与预防:应充分调查组织原有的一些检查、考核和奖励制度的内容。

以上仅仅是常见的一部分内容。总之组织在进行初始环境评审时,应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把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原有管理制度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在建立体系文件时充分考虑原有文件的内容,使新旧管理制度实现一体化。

四、关于初始环境评审的组织与实施

1、初始环境评审既然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组织就应该抽调专门的力量,并花足够的精力来完成,由于初始环境评审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所以绝不能只靠几位环保人员来做。应该从各职能部门中抽调有经验的人员,分别组织专门的工作小组,完成下列各方面的调查与分析评价工作。例如:

(一)法律、法规的收集与识别:可由环保、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部门抽专人完成;

(二)产品中的环境因素:由设计、工艺、销售服务、质量等部门完成;

(三)生产活动中的环境因素:由工艺、制造、运输、销售、环保等部门完成;

(四)管理活动中的环境因素:由各管理部门(计划、基建、供应、环保、行政)完成;

(五)能源方面的环境因素:由动力、设备、财务等部门完成;

(六)资源方面的环境因素:由供应、计划、工艺、财务等部门完成;

(七)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由动力、设备、仓库、安全、环保等部门完成。

2、关于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方法

由于初始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产品、活动和服务的各个方面,因此所适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一些资料上介绍了一些基本方法,组织都可以灵活地采用。下面列出一些方法及所适用的初始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内容。

识别环境因素的几种方法的应用

(1)物料衡量法:

a. 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

b. 原材料的利用率

(2)产品生命周期法:产品的环境因素分析

(3)问卷调查法:

a. 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的识别

b. 管理工作中环境因素的识别

(4)过程分析法:

a. 生产过程中环境因素的识别

b. 物流过程中的环境因素的识别

(5)水平对比法:

a. 产品环境性能的比较分析(同行业)

b. 能源消耗的比较分析(同行业)

c. 资源消耗的比较分析(同行业)

(6)纵向对比法:能源、资源消耗的比较与分析

(7)查阅文件记录法:

ISO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引言 0.1.背景 达到一个平衡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被认为是基本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目标是通过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问责的期望已经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发展了越来越严格的立法,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使得环境管理组织采用一种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目的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0.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的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一个框架,来保护环境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平衡的需要。它指定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实现预期的结果集的环境管理体系。 一个系统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来建立长期的成功和创建选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 ——保护环境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减轻潜在的不利环境条件对组织的影响; ——协助组织实现合规义务; ——提高环境绩效; ——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分布式、消费和处理,通过使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可以防止环境影响生命周期内无意中被转移到别的地方; ——实现财务和运营效益的同时,还实现环保的替代品,加强组织的市场地位; ——环境信息交流有关利害关系方。 本国际标准,就像其他国际标准,并不打算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要求。 0.3.成功因素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取决于承诺所有级别和功能的组织,由最高管理层组织利用机会来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提高有益的环境影响,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和竞争的影响。高层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其风险和机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战略方向和决策,使他们与其他业务优先级,将环境管理融入其整体管理系统。示范的成功实现本国际标准可以用来向利害

怎样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怎样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1与ISO9001从体系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环境审核的方法与质量认证的方法也较为相似,实施并通过了ISO9000认证的组织在建立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从形式上易符合ISO140001的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及主要工作: 一、领导决策与准备 1、最高管理者决策,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2、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 3、提供资源保障:人、财、物 二、初始环境评审 1、组成评审组,包括从事环保、质量安全等工作的人员 2、获取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审住址环境行为与法律法规符合性 3、识别组织活动、产品、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 4、评价现有有关环境的管理制度与ISO14001标准的差距 5、形成初始环境平身报告 三、体系策划与设计 1、制订环境方针 2、制订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 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构架 4、确定组织机构与职责 5、策划哪些活动需要制订运行控制程序 四、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1、组成体系文件编制小组 2、编写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3、修改一到两次,正式颁布,环境管理体系开始试运行 五、体系试运行 1、进行全员培训 2、按照文件规定去做,目标、指标、方案的层层落实 3、对合同方、供货方的工作,通过环境管理要求 4、日常体系运行的检查、监督、纠正 5、根据试运行的情况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再修改 六、内审 1、任命内审组长,组成内审组 2、进行内审员培训 3、制订审核计划、编写检查清单、实施内审 4、对不符合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验证 5、编写审核报告,报送最高管理者 七、管理评审 1、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搜集充分的信息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得步骤 建立、完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得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得编制、质量体系得试运行,质量体系审核与评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具体步骤。 质量体系得策划与设计 该阶段主要就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教育培训,统一认识,组织落实,拟定计划;确定质量方针,制订质量目标;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等方面. 一、教育培训,统一认识 质量体系建立与完善得过程,就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得过程,也就是提高认识与统一认识得过程,教育培训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层次为决策层,包括党、政、技(术)领导。主要培训: 1.通过介绍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得发展与本单位得经验教训,说明建立、完善质量体系得迫切性与重要性; 2.通过ISO9000族标准得总体介绍,提高按国家(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得认识。

3。通过质量体系要素讲解(重点应讲解“管理职责”等总体要素),明确决策层领导在质量体系建设中得关键地位与主导作用. 第二层次为管理层,重点就是管理、技术与生产部门得负责人,以及与建立质量体系有关得工作人员。 这二层次得人员就是建设、完善质量体系得骨干力量,起着承上启下得作用,要使她们全面接受ISO9000族标准有关内容得培训,在方法上可采取讲解与研讨结合。第三层次为执行层,即与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有关得作业人员。对这一层次人员主要培训与本岗位质量活动有关得内容,包括在质量活动中应承担得任务,完成任务应赋予得权限,以及造成质量过失应承担得责任等。 二、组织落实,拟定计划 尽管质量体系建设涉及到一个组织得所有部门与全体职工,但对多数单位来说,成立一个精干得工作班子可能就是需要得,根据一些单位得做法,这个班子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立以最高管理者(厂长、总经理等)为组长,质量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得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包括: 1。体系建设得总体规划; 2.制订质量方针与目标;

环境管理体系准则

精心整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1、范围 2、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 4.2环境方针 a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d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 f)传达到全体员工; g)可为公众所获取。 4.3规划 4.3.1环境因素 1) 2 4.3.2 ,用来 a)确定适用于企业环境因素的法律要求;企业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 企业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它应遵守的法律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4.3.3目标、指标和方案 企业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书面文件。 可行时,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法律要求及企业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的承诺。

企业在制定和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环境要求,它自身的重大环境因素、可选技术要求、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企业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规定企业的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4.4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企业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企业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体系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应明确规 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 b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这些要求。应保存相关记录。 b) 境效益。 c)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4.4.3 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 4.4.4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对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描述; c)对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企业应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4.4.5文件控制 应对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的要求进行控制。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规定: a.文件在发放前由授权人签字批准,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宜性;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司、政府机关,无论是它们的结合体或部份(以下统称为组织),无论是何种文化背景和所有制性质,无论它们处于何种环境表现水平和环境管理水平,都可按ISO14001标准的规范要求实施适用于组织自身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为EMS)。EMS是个动态的,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建立程序与其运作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遵循著名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循环理论(简称PDCA循环),通常可分解为如下六个阶段和过程。 一、领导决策与准备:EMS是组织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对于组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EMS的建立与实施需要投入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因此,必须首先得到最高管理者(层)的明确承诺和支持。最高管理者应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授权其负责建立和维护体系,并向其汇报体系情况。组织应组建一支精干的EMS工作组,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在通过国际标准、环境知识、环境法律等培训后,即可着手建立体系。 二、初始环境评审:初始环境评审是组织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EMS 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管理者代表和工作组应精心策划和实施评审,充分调动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作用,广泛收集信息资源,编制评审报告。初始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明确组织应遵守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对组织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价,确定改进的需求和可能性; (2)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明确组织产品、活动和服务中可以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作为改进和控制的对象; (3)收集、分析和评审组织现有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制度、职责、程序、惯例等信息资源和文件,与ISO14001标准要求对照,确认有益合理成份,以作为EMS的基础。(4)对以前的环境条件和市场信息进行分析评审,以避免环境风险,争取竞争优势。

(完整版)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步骤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步骤 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分为以下8个步骤: 1.确定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2.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确定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过程和职责。 4.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 5.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6.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7.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产生原因的措施。 8.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该流程同样适用于保持和持续改进现有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 按照ISO9000:2000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传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管理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分四个阶段:前期准备、体系策划、体系建立、体系试运行。(一)前期准备阶段 1、思想准备 组织的各级领导在贯彻《标准》(简称贯标)上统一思想认识,贯标是实行科学管理、完善管理结构、提高管理能力的需要,只有充分统一认识,做好思想准备,才能自觉而积极地以推动贯标工作,严格依据《标准》逐步建立和强化质量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自我完善机制,完善和规范本组织管理制度,保证组织活动或过程科学、规范地运作,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2、组织培训 (1)选择培训对象:组织活动(过程)中全部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他们是贯标的骨干力量,贯标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取决于最高管理者和各部门负责人对《标准》的理解。 (2)培训内容: ①2000版GB/T19000族标准基础知识, ②《标准》的理解和实施, ③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和步骤 3、建立贯标运行机构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 浏览次数:1361次悬赏分:5|解决时间:2008-4-19 10:04 |提问者:david01030564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分别有哪几步,具体的步骤过程会是怎样?希望回答尽可能详细 最佳答案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推行ISO9000标准的“五段十五步”工作方法,此方法可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一、培训起步,职能分工: 二、编写文件、试点运行: 三、内部审核、正式运行: 四、模拟审核,准备认证: 五、正式审核,体系维持: 一、培训起步,职能分工:(返回页首) 1.培训起步: A.全员ISO9000基础知识培训。 a.培训目的 1.了解ISO9000族标准的内容; 2.了解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要求; 3.了解ISO9000族标准的实施办法; 4.了解企业推行ISO9000意义和计划。 b 学习内容: 1.什么是ISO9000族标准; 2.对标准的理解; 3.本公司推行ISO9000意义; 4.本公司推行ISO9000的计划和要求。

1.参加人员:全体人员 2.学习时间:3个人天。 B.骨干培训 a.培训目的 1.了解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内容; 2.领导在质量体系中的作用; 3.了解为什么要推行ISO9000; 4.要了解如何推行ISO9000。 b.学习内容 1.ISO9000族标准的结构、原理和内容概述; 2.重要的质量概念; 3.实施标准的指导思想; 4.领导在体系中的作用; 5.体系认证、维护和改进的过程。 c.参加人员和学习时间 1.参加人员: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各有关部门经理和主管。 2.学习时间:2-4个人天。 C、文件编写技能培训 a 培训目的 1.掌握文件编写方法; 2.结合本公司实际如何编制有关文件。 b 学习内容 1.质量体系文件总论; 2.质量手册编写; 3.程序文件编写; 4.工作文件编写; 5.质量计划制定; 6.质量记录。

建立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的对策(新版)

建立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的对策 (新版) Enterprises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various safety produc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national safety produ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397

建立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的对策(新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早在1993年就率先关注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即HSE 管理体系),1997年集团公司正式引用并推行HSE管理体系。几年来,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发布了HSE管理体系的行业标准和管理手册。在中油股份公司成立后,管理层就作出了在股份公司、专业公司和地区公司全面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决策,自此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工作正式展开。 兰州石化公司经过合并重组后,于2001年全面推行HSE管理,初步建立起了HSE管理体系。2003年将质量体系与HSE体系全面融合,建立了QHSE管理体系(即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于2004年底正式通过上海认证中心的认证审核,经过1年多的运行完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渐趋成熟。

一、IS014000标准系列的特点 1.以市场驱动为前提 环境问题的最终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不注重环境,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近年来,清洁生产、绿色工业为世人所推崇,而保护环境,更是每个地球人的职责。人们在追求绿色产品的同时,有环保问题的产品必然被人们所摈弃和抵制,因而IS014000系列标准的推出和引用,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指南,适应了全世界保护环境的愿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社会必须建立共容共存的和谐局面,适应社会的企业才能称得上好企业;同样,经济良性发展的社会必然拥有众多信誉好、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企业。这就是市场的驱动力之所在。 2.预防性 环境保护,首先要从预防做起。IS014000系列标准重在对任何组织、任何企业的作业、服务、生产的自我控制,强调企业生产现场的环境因素管理,建立严格的操作控制程序,保证企业环境目标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的步骤 建立、完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试运行,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具体步骤。 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该阶段主要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教育培训,统一认识,组织落实,拟定计划;确定质量方针,制订质量目标;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等方面。 一、教育培训,统一认识 质量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认识和统一认识的过程,教育培训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层次为决策层,包括党、政、技(术)领导。主要培训: 1.通过介绍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发展和本单位的经验教训,说明建立、完善质量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通过ISO9000族标准的总体介绍,提高按国家(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的认识。

3.通过质量体系要素讲解(重点应讲解“管理职责”等总体要素),明确决策层领导在质量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 第二层次为管理层,重点是管理、技术和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与建立质量体系有关的工作人员。 这二层次的人员是建设、完善质量体系的骨干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他们全面接受ISO9000族标准有关内容的培训,在方法上可采取讲解与研讨结合。第三层次为执行层,即与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有关的作业人员。对这一层次人员主要培训与本岗位质量活动有关的内容,包括在质量活动中应承担的任务,完成任务应赋予的权限,以及造成质量过失应承担的责任等。 二、组织落实,拟定计划 尽管质量体系建设涉及到一个组织的所有部门和全体职工,但对多数单位来说,成立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可能是需要的,根据一些单位的做法,这个班子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立以最高管理者(厂长、总经理等)为组长,质量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的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包括: 1.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 2.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

浅谈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这里的“有效”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按照iso9000:20xx《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的定义,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的主体包括产品、过程和体系。显然,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起码是能够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的体系。这里包含着对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80个成员国和19个国际或地方组织的专家,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在我国,各类企业组织都竞相采用这一标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实施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而更多的企业实施的最终结果只是“一纸文书”,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绩效并没有得到改善。换句话讲,这类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怎样才能提高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有效性呢?简单归纳以下几个方面:缺乏质量理念支持;缺乏监督考核制度支持;企业的执行力度低。现分别对以上三点进行如下分析和探讨: 1. 质量理念树立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相信企业管理者都有非常的认知度。关键是,有的企业只是把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并没有将这句话的思想贯彻到实际管理和经营过程中,自然也就不会真正实现顾客满意的要求,体系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以顾客为中心,首先企业应当想办法识别顾客的需求,并且通过策划要把顾客的需求转化为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的标准,并保证在转化过程没有将顾客的需求错误理解;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企业应当及时跟踪,并做出反馈,满足顾客的期望,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这些工作显然不是一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企业的所有的人员对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自己与企业、自己与顾客的关系形成一种共识,并且把这种共识指导具体工作并达到工作目标。影响质量理念的树立有几个关键问题,这些将直接影响和保证体系实施的有效性:一是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和态度是决定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企业的发展取决于领导,如领导层有远见卓识,志在谋求长远发展必然要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这就是引入iso9001标准前提所在。领导有这样的理念必然要在企业营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强化员工质量意识的氛围,就会用心动脑去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就会去策划企业运作过程的细节管理。所以企业领导的观念、意识、作用是体系运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当然可以通过制定企业文件、质量方针,并不断地给员工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质量理念。二是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在做任何工作时,都要清楚自己的客户是谁,树立工作就是为客户服务的质量理念。这里的客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外部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代理商、销售商等;在企业内部,根据工作流程的划分,上下道工序间、前后流程间、部门间也应是客户关系。但要树立这种质量理念,不是朝夕之间的事,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懈努力。企业质量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整个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源战略的构建,提高各层次人员的质量意识、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以及适应本职工作的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对员工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员工从单纯过程完成提高到过程质量的完成;员工在企业文化指导下,从职业人转化为企业人;员工要树立和坚守公司的质量方针。 2. 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考核体制一个完善的监督考核体制能促进质量管理体系良好的运行。目前诸多成功的企业普遍采用“目标管理”手段,并将目标管理与监督考核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将企业的方针目标逐层分解(从部门、科室、车间和班组到个人)并建立监督考核体制。部门的质量目标应依据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结合本部门业务的特点来确定部门质量目标项目,目标值应依据历史业绩、公司质量目标值,结合目前经营、技术、生产等现状综合确定。考核体制要充分体现出部门、科室、车间、班组、个人在工作方面的效率以及能力而建立激励机制,这样可以激起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员工日常工作的潜力,以促进个人与公司的共同发展。建立基于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一规范及使用指南﹕ ·ISO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对某技术委员会工作感兴趣的成员团体有权参加该技术委员会﹒国际上的其它组织﹐无论是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通过与ISO的联络参加其工作﹒由技术委员会正式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国际标准须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同意才能正式通过. 国际标准ISO 14001是由ISO/TC 207 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环境管理体系分技术委员会(SC 1)制定的﹒

·引言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它措施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表现(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或“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它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它国际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该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各个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和要求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4391 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 的和要求正式样本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和要求正 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操作规程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目的 a.提高组织对其环境影响的控制水平。 b.促进组织达到环保法规的要求。 c.在产品生产全过程及服务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 环境的危害,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d.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树立绿色形象。 2.要求 环境管理是组织整个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相互作用 的过程。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要求:

a.承认环境管理是组织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b.建立和保持与内、外部利益各方的交流。 c.确定法规要求与组织行为、产品的服务相联系的环境因素。 d.用明晰的责任和义务分配来发展和雇员对保护环境的承诺。 e.鼓励贯穿产品或加工过程生命周期的环境规划的实施。 f.建立达到环境目标状态水平的过程。 g.提供合适的足够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及培训以达到环境目标状况水平。 h.对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进行评价并适时地改进。 i.鼓励承包商和供应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此处输入对应的公司或组织名字 Enter The Corresponding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Name Here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 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公司要立于不败之地。需要通过规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满足顾客要求,力争超出顾客期望。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能证实公司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适用法律法规和自身要求的产品的能力;通过体系的建立使TS16949标准转化为指导公司各过程的可操作的管理文件,并通过文件的实施,规范公司的各项工作,提高公司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第一阶段导入阶段 1.1 质量体系策划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每项工作的开展均应参照PDCA模式在开始前进行策划,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也一样。应成立由公司高层领导参与的质量体系推进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体系建设计划、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体系文件的编制和评审、确定体系的范围以及是否需请咨询公司等。 1.2 培训 公司在计划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需同步调查公司各阶层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了解及掌握程度,查看公司内审员资源能否达公司发展需求。一般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即包含对公司中高层领导及各部门重点业务人员进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内审员进行的培训计划,确保各部门在编制体系文件时不与标准条款相违背。必要时可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及质量意识普及。 为避免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以及脱离实际等,标准条款的培训需在体系文件编制前进行。 第二阶段体系建立 2.1 体系文件编制 2.2.1过程识别 质量体系推进小组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组织架构、各部门职责等以过程的方法识别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分为COP顾客导向过程、MOP管理过程、SOP支持过程。其中:管理导向的过程用来建立基本的管理平台确保顾客导向过程的实施;支持导向过程是支持顾客导向过程,是实现和完成顾客导向过程的关键;管理导向过程和支持导向过程均服务于顾客导向过程,确保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各过程之间的关系可用矩阵图形式表述。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使用指南

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使用指南》 GB/T 24001-96 批准日期1996-12-01 实施日期1996-12-01 引言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表现(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他国际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该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据以建立一套程序,用来设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实现对它们的符合,并向外界进行展示这种符合性;同时这一体系还可用来评定程序的有效性。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

本规范提出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它和用来为组织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差别。环境管理包容了全方位的内涵,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性与竞争性含义。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展示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支持技术指南见其他标准。 本标准仅包含那些用于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目的,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需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GB/T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图1本标准环境管理体系(EMS)模式 应当说明的是,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表现(行为)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表现(行为)的组织,可能都是遵守本标准要求的。

2015版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资料

2015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标准目录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组织所处的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环境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4.4环境管理体系 5.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与承诺 5.2环境方针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6.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总则 6.1.2环境因素 6.1.3合规义务 6.1.4措施的策划 6.2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环境目标的策划 6.2.1环境目标 6.2.2实现环境目标措施的策划 7.支持 7.1资源 7.2能力 7.3意识 7.4沟通 7.4.1总则

7.4.2内部沟通 7.4.3外部沟通 7.5形成文件的信息 7.5.1总则 7.5.2创建和更新 7.5.3形成文件的信息的控制 8.运行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8.2应急准备和响应 9.绩效评价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9.1.1总则 9.1.2合规性评价 9.2内部审核 9.2.1总则 9.2.2内部审核方案 9.3管理评审 10.改进 10.1总则 10.2不符合与纠正措施10.3持续改进

4组织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组织应确定与其目标相关、并影响其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这些因素应包括受组织影响的或能够影响组织的环境条件。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确定: a)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这些相关方的有关需求和期望(即要求); c)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会成为其合规义务。 4.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界定其范围。 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 4.1中提及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b) 4.2中提及的合规义务; c) 组织的单元、职能和物理边界; d) 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e) 组织实施控制与施加影响的权限和能力。 范围一经确定,在该范围内组织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均须纳入环境管理体系。 应保持体系范围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并可为相关方获取。 4.4环境管理体系 为实现包括提升环境绩效在内的预期结果,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组织在建立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应考虑在4.1和4.2中所获得的知识。 5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方式证实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a)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承担责任; b)确保建立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和所处的环境相一致;

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审核思路技巧

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审核思路技巧 2010-11-04 10:44:53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5次评论:0条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针对体系17个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审核,审核员应在切实理解体系17个要素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组织的实际情况,确定审核的内容,明确审核的方式方法,本文将从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审核的角度,介绍对于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特别是针对重点要素审核的一些基本思路,并根据要素审核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要素审核的技巧。 一、体系要求的审核内容 1、环境因素、环境方针、法律及其他要求 组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宗旨是为了改善环境绩效,而它是通过环境因素控制这一手段来实现的,所以环境因素是全部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和着眼点,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使得体系具备了这一工作基础,并且重点突出,有的放矢。针对环境因素的审核应是、是紧紧围绕着ISO14001标准4.3.1条款规定要求来进行,即: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具备充分性,环境因素评价是否科学合理,环境因素的更新是否使得识别和评价工作动态适应,以上三方面是否以程序化保证其实施。 环境方针是一个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依据该组织特点,针对其全部环境管理工作提出的原则和纲领,其纲领作用体现在两个承诺和一个框架之中,即承诺遵守法律法规,承诺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为建立目标、指标提供框架,针对环境方针的审核重点应突出:即方针的内容是否具备对组织的适用性,是否体现了两个承诺一个框架,管理上是否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并能达到全体员工以及可为公众所获取。 法律及其它要求是判别组织环境行为的准则,是组织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遵守法律与其它要求,不仅应体现在环境方针的承诺中,还应体现在环境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标准中法律法规这一要求正是为体系中这一需求提供输入,它要求获取和识别适用于组织的法律及其它要求,并随着组织的发展变化和外部法规的变化使其动态更新,因此在进行此要求审核时,应从程序上把握其是否建立获取和识别法律法规的渠道,并持续保证其动态更新和适用,评审法规内容是否具备适

企业怎样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doc

企业怎样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不是目的,有效运行并提升管理能力才是 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袁新君 一、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 现在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基于2008版ISO9000族标准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2008版ISO9000族标准全面融入了质量管理8项原则,本身并不提出太多具体的管理方法与技术细节(防止把标准发展成为质量管理学的百科全书),具有对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质量管理成熟经验与管理学发展成果的高度概括与继承特点,也加强了适用的灵活性、广泛性。同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或其它组织内外需求:对内保证和提高能力,对外提供信心和促进贸易。 很明显,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只是许多质量管理模式当中的一种,并不具有解决一切问题的初衷与能力,同时,质量管理本身也只是企业或组织众多管理活动内容之一。两相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虽然不提出建立体系的基础或前提条件,但实质上是,管理水平不同的企业或组织在运行体系的有效性上会有云泥之别。所以,对企业或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有隐含的较高要求。同时,2008版ISO9000族标准本身有着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特点,增加了适用时的理解难度与统一。 二、实践中企业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企业,其实往往是企业的所有者或最高经营者,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没有正确的心态,而是一种盲从与跟风,以取证为目的以及用于宣传,根本没有用质量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模式来提高自己质量管理能力的初衷与目的。通过采取各种操作,最后取得证书,然后收工庆祝,体系建设结束,根本不会在实践中运行,完全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的伪管理伪模式,不会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就如一件穷人的晚礼服,专门用来装点门面。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doc

ISO14001GB/T 24001-1996 引言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表现(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他国际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该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据以建立一套程序,用来设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实现对它们的符合,并向外界进行展示这种符合性;同时这一体系还可用来评定程序的有效性。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 本规范提出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它和用来为组织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差别。环境管理包容了全方位的内涵,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性与竞争性含义。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展示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支持技术指南见其他标准。 本标准仅包含那些用于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目的,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需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GB/T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通用版)

( 管理体系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通用 版)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tha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ame enterprise must have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s.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过程(通用版) 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司、政府机关,无论是它们的结合体或部份(以下统称为组织),无论是何种文化背景和所有制性质,无论它们处于何种环境表现水平和环境管理水平,都可按ISO14001标准的规范要求实施适用于组织自身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为EMS)。EMS是个动态的,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建立程序与其运作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遵循著名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循环理论(简称PDCA循环),通常可分解为如下六个阶段和过程。 一、领导决策与准备:EMS是组织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对于组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EMS的建立与实施需要投入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因此,必须首先得到最高管理者(层)的明确承诺和支持。最高管理者应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授权其负责建立和维护体系,并向其汇报体系情况。组织应组建一支精干的EMS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与方案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方案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基本步骤: 一、策划与准备 二、文件编写 三、试运行 四、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管理体系实施过程的一般工作程序: 第一阶段:宣贯阶段 ?主要是对最高管理层进行标准的宣贯,使其了解组织 ?建立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应配备的资源和一般工作进程。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为建立管理体系配备人力资源,包括: ? 任命管理者代表 ? 明确各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主要职责 ? 组成工作小组 ? 进行必要的标准培训和技术培训 第三阶段:体系策划阶段 本阶段是整个工作的核心阶段,包括: ? 初始评审,了解现状 ? 对管理体系的要素进行分析与策划 ? 收集现有文件,设计文件结构,分类、分级编写文件,使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 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包括客户要求 ? 识别评价重要风险并加以管理和改善(质量:过程;环境:环境因素;职业安全卫生:危险源) ? 制定目标并分解实施 第四阶段:体系试运行阶段 ?颁布文件 ?运行与管理,磨合与修正 ?检查(内审,审核评审)与纠正实施、改进措施 ?做好必要的记录 第五阶段:审核认证阶段 ?体系得到了实施,整个体系完成了循环运行并通 ?过内审,可以提出认证申请并通过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阶段 1、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是组织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它要体现出本组织的目标及顾客的期望和需要。制定和实施质量方针是质量管理的主要职能,在制定质量方针时要满足以下要求: (1)质量方针要与其质量管理体系相匹配,即要与本组织的质量水平、管理能力、服务和管理水平一致。方针内容要与本组织所提供的服务的职能类型和特点相关。 (2)质量方针要对质量做出承诺,不能提些空洞的口号,要反映出顾客的期望。(3)质量方针可以集思广义,经过反复讨论修改,然后以文件的形式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发布,并注明发布日期。 (4)质量方针谴词造句应慎重,要言简意明,先进可行,既不冗长又不落俗套。(5)质量方针要易懂、易记、便于宣传,要使全体员工都知道、理解并遵照执行。 质量方针: 质量是生存之本,创新是发展之源,客户满意是永恒的追求;至诚团结是发展的基础。 2、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质量目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1)需要量化,是可测量评价和可达到的指标; (2)要先进合理,起到质量管理水平的定位作用; (3)可定期评价、调整,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4)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质量目标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及员工。 质量目标: 优化工艺,精益生产,片片做精品,块块正公差,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3、组织机构及职责设计 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托组织机构来协调和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涉及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所覆盖的所有部门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的分工、顺序、途径和接口都是通过本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来实现的,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与质量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为此,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分析现有组织结构,绘制本组织“行政组织机构图”。 (2)分析组织的质量管理层次、职责及相互关系,绘制“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说明本组织的质量管理系统。 (3)将质量管理体系的各要素分别分配给相关职能部门,编制“质量职责分配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