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猜想的延续 ——四色定理的书面证明

泰特猜想的延续 ——四色定理的书面证明
泰特猜想的延续 ——四色定理的书面证明

Pure Mathematics 理论数学, 2019, 9(8), 949-960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37698223.html,/journal/p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37698223.html,/10.12677/pm.2019.98121

Tait’s Conjecture Continue

—The Proof of the Four-Color Theorem

Wenzhen Han

Jincheng Energy Co. Ltd., Jincheng Shanxi

Received: Sep. 30th, 2019; accepted: Oct. 22nd, 2019; published: Oct. 29th, 2019

Abstract

The four-color theorem also known as the four-color conjecture or the four-color problem is one of the world’s three largest mathematical conjecture. Although it has been proved on computer, which owes to its powerful computing ability, after all, it isn’t strictly reasoned mathematically.

Lots of math enthusiasts devote themselves to studying the problem around the globe. In this pa-per, the new concepts of two-color dyeable continuous line are put forward. A new method is used to prove that the 3-coloring of 3-regular planar graph lines is equivalent to the 4-coloring of maximal graph points. It is also proved that the 3-coloring of 3-regular planar graph lines is in-evitably possible. Thus, a universal four-color coloring method for vertices of any maximal graph is given.

Keywords

Four Colors Enough, Two-Color Dyeable Continuous Line, 3-Regular Plane, Maximum Graph,

Even Ring Elimination Method

泰特猜想的延续

——四色定理的书面证明

韩文镇

晋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晋城

收稿日期:2019年9月30日;录用日期:2019年10月22日;发布日期:2019年10月29日

摘要

四色定理,又称四色猜想、四色问题,是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计算机证明虽然做了百亿次判断,终

韩文镇

究只是在庞大的数量优势上取得成功,这并不符合数学严密的逻辑体系,至今仍有无数数学爱好者投身其中研究。本文另辟蹊径,创新提出两色可染连续线、偶数环消除法等新概念,用新的办法证明3-正则平面图线的3着色与极大图点的4着色等价,且证明了3-正则平面图线的3着色是必然可以的,以此给予任意极大图顶点一个普遍四色可染的方法。

关键词

四色定理,两色可染连续线,3-正则平面,极大图,偶数环消除法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137698223.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百度上是这么说的:“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

用数学语言表示,即“将平面任意地细分为不相重叠的区域,每一个区域总可以用1,2,3,4这四个数字之一来标记,而不会使相邻的两个区域得到相同的数字。”目前只有通过计算机经过百亿次计算得以证明,还没有可信服的书面证明方式,下面我们来尝试书面证明。

2. 证明思路

2.1. 证明范围及限制条件

平面或球面地图,不考虑“飞地”。

2.2. 思路

根据坎泊关于四色猜测的证明,地图可以认为是无割边的3-正则平面图,其对偶图是一个极大图,泰特猜想认为证明3-正则平面图线的3着色等价于极大图顶点的4着色[1]。所以我下面的证明分为两个步骤,第一证明3-正则平面图线的3着色与极大图点的4着色等价,第二证明3-正则平面图线的3着色是必然可以的。

我们不再讨论前人的各种各样的图,现在把所有极大图归为一个图集,把所有3-正则平面图归为一个图集,那么意味着下面的证明只能从这两个图集各自存在的普遍性质及两集之间的固有联系出发来展开论述。

2.3. 证明步骤

步骤一:证明3-正则平面图线的3着色与极大图点的4着色等价。

步骤二:证明3-正则平面图线的3着色是必然可以的。

3. 证明步骤一

3.1. 找出任意3-正则平面图及其对偶图(极大图)之间的点、线、面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任意一个极大图为例,我们设此极大图顶点个数为V (V为大于2的自然数),线数为Y,图中三边形(边可能是曲线,后文不再解释)个数为X,由于要证明球面的情况,所以我们认为图外部也是一个三

韩文镇

边形,那么三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 = 3V ? 6,此式可以说是定理,证明也很简单,不再解释;

X = 2Y/3,因为每个三边形需要三根线,每根线均为2个三边形共用;

X = 2V ?4,由以上两式推出,显然X必是一个大于等于2的偶数。

我们继续以任意一个3—正则平面图为例,设3-正则图的顶点(三界点)个数为x,线数为y,那么两者之间会有如下关系:

x = 2y/3,每个顶点都通过3根线连接其它顶点,每根线连接2个顶点。

那么我们看对于任意一个固定的3-正则图与其对偶图(极大图)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把3-正则图每一个面浓缩为1个顶点,用线代替面与面之间的邻接关系,即可得到其对偶图。在3-正则图里2个相邻面之间只可能存在1根共线(边),其对偶图里2个相邻顶点之间也只存在一根邻接线,所以此两图线数是相等的并且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Y = y = 3V ? 6。

另外,3-正则图里的每个顶点也都为3个面所共有,所以在转换成其对偶图的过程中,每个顶点(三界点)都必然化为极大图内的一个三边形,也就是说3-正则图内的每个顶点与其对偶图内的三边形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x = X = 2V ? 4,为偶数。

3.2. 根据点、线、面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简单图为例找出染色对应规律

根据以上对应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对3-正则平面图线进行3色区分,那么3-正则图内的每个顶点所连接的线必然包含3色,然后把每根线的染色一一对应到其对偶图中,也必然导致此对偶图(极大图)中所有三边形的边线包含3色。如图1:

Figure 1.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imple 3-regular graphs and their dual graphs

图1.简单3-正则图与其对偶图的对应关系

图1中左图为3-正则图,右图为其对偶图,3-正则图的顶点与其对偶图的三边形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我用s1、s2……sn标注,A、B、C代表3种颜色,对左图线3着色并一一对应到右图,右图中每个三边形的边线均为3色。把图1右图中同一色线加粗,如下图2:

从图2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只需要任选一图把同一根加粗线上的顶点交互染A、B两色,另一个根加粗线上的顶点交互染C、D两色,即可完成对此极大图的顶点4染色。

3.3. 以更复杂的图为例,验证染色规律

我们直接引入更复杂的极大图,对所有三边形的边进行3染色,并分别对同一色线加粗,如下图3~5:

韩文镇

Figure 2. Coarsening of the same color line

图2.对同一色线加粗处理

Figure 3.Roughe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mplex maximum graph A chromatic lines

图3.复杂极大图A色线加粗并分类

仔细观察以上3图,我们可以把图中同一色线的加粗线归为两类,两类线之间存在另外2色的连接线,而同一类之间不存在连接线,因此我们依然可以一类线的顶点交替染A、B两色,另一类线交替染C、D两色,从而实现极大图的顶点染4色。

韩文镇

Figure 4.Roughe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mplex maximum graph B chromatic lines

图4.复杂极大图B色线加粗并分类

Figure 5.Roughe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mplex maximum graph C chromatic lines

图5.复杂极大图C色线加粗并分类

韩文镇

3.4. 证明3-正则平面图线的3着色与极大图点的4着色等价

以上我们仅证明了3-正则图与其对偶图(也就是极大图)线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如果可以对3-正则图线3染色,即可对其对偶图(极大图)中每个三边形的三边3染色。至于极大图同一色线加粗后可对其顶点4染色,只是我们发现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继续证明其必然性。

我们先引入一个定义,我称为两色可染连续线。

两色可染连续线:任意数量点、线连接构成的一条连续线,如果此线的顶点两色可区分,我们称为一条两色可染连续线。

如图6所示,两色可染连续线具备以下几点性质:

a、可以是点、线、环线、树状线及其组合组成;

b、必须是连续的,除了一个点的特殊情况外,可以从任意一个点出发经过不重复路径到达另外一个

任意点;

c、环线必须是偶数环,不可存在任何形式的奇数环。

d、如果设点数为v,连线数为y,则y大于或等于v ? 1,环越多,点数与线数差值越大。

Figure 6.Two-color dyeable continuous line

图6.两色可染连续线

以上图2~5,各图加粗线每一条都是两色可染连续线,但所有极大图中的线按照我们给定规则3染色,是不是同一色线中的任意一条线都是两色可染连续线?我们只需要证明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没有奇数环。

如图7给出一个A色线的奇数环,并且把此图连接至极大图。

Figure 7.The odd number ring of A-color line

图7. A色线的奇数环

韩文镇

我们上文已经提到,对于一个极大图来说,如果极大图外部也认为是一个三边形,那么三边形个数X = 2V ? 4是一个偶数,图7奇数环外可以看做有3个三边形(放球面上会更加明白),是一个奇数,所以奇数环内部三边形个数也必然是一个奇数;又因为每增加1个顶点都必然增加2个三边形,如果增加的这个顶点不在奇数环上,那么增加的两个三边形只能同时在环内或者环外,所以会得到一个推论:当一个极大图被一个奇数环分为内外两部分时,不管存在多少顶点,环内外分别存在的三边形个数都必将是一个奇数;同理被偶数环分为两部分时,环内外三边形的个数都必将是一个偶数。

按照我们前文对线的染色方法可知,任何一色的线数我们需要X/2,也就是说环内B、C两色所染的线数之和与环内三边形个数相等,那么当环内三边形个数X为奇数时必然造成B、C两色的线数不等,所以至少会有一个三边形边线只有两色,如图7中4-5-8三边形。

因此,当我们对一个极大图中所有三边形的边线都用A、B、C三色染色完毕时,同一色线所构成的环必将不会出现奇数环,只能是偶数环。所以,可以确定给定任意极大图,如果对极大图内所有三边形边线进行3色区分,那么同一色线构成的每条连续线均为两色可染连续线。

还有一点要说明,我们上文说两色连续线的点、线关系,同一根两色可染连续线连线数y大于或等于点v ? 1,也就是说y最小值是v ? 1,而极大图我们染色后同一色线的数量Ya = Y/3 = V ? 2,如此则在一个我们给线染色后的极大图中至少会存在两条不连通的同一色线的两色可染连续线,如此才能满足两色可染连续线的点、线关系。

虽然有了两色可染连续线,但要实现极大图顶点4色可染,还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会不会存在三条两色可染连续线循环连接问题?所谓循环连接,就是一条A、B染色的连续线同时与两条C、D 染色连续线存在连接线,而两条C、D染色连续线之间同样存在连接线。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看下图8:

Figure 8.Cyclic connection

图8.循环连接

其实这个问题和上个问题原因雷同,如图8(左)所示,如果循环连接,一定会形成像1-2-3一样的边线仅有两色的三边形,如果边线改成三色,如图8(右)则上下两条连续线会连接成一条,在我们染色后的极大图中根本不会出现。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内到外给两色可染连续线排序,那么只能是按顺序1号线连2号线、2号线连3号线,3号线连4号线,以此类推。对于任意一个n号线,他只能连接n ? 1与n + 1号线,而绝不可能越过相邻的两条线与其它两色可染连续线连接,这是一种“平行”关系。因此,我们按照两色可染连续线的排序,如果奇数号线顶点染A、B两色,那么偶数号线顶点我们就染C、D两色,极大图的顶点就必然4色可区分。

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及其复杂的极大图中,同一根两色可染连续线上的多个偶数环会包围多条两色可染连续线,因此我们同一个编号的线也会存在多条。

综上所述,如果能实现3-正则平面图线的3着色,那么必然可以实现极大图顶点的4着色,这是完全等价的。

韩文镇

4. 证明步骤二

4.1. 证明思路

下面我们继续来证明任意3-正则平面图线的3着色。上文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步的证明,而这第二步的证明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曾经泰特就是因为第二步错误认为所有3-正则图都存在哈密顿圈而错过了四色猜想的书面证明,我在这个问题上用了一年的时间,想了几十种方法,下面我来介绍我自己认为最可靠的一种方法,我称为偶数环消除法。

我的思路是这样的,对于任意一个无割边3-正则图,如果我们能找到同一类型的一种单元,这个单元是3色可染的,另外增加或者减少一个这样的单元都依然会形成3-正则图,且不影响原有3-正则图线的染色,那么对于任意3-正则图来说在不断减去这样一种单元的情况下就会得到顶点比较少的3-正则图,例如x = 4、6等,而这些顶点比较少的3-正则图都已经证明了是3色可染的,我们再用这些顶点比较少的3-正则图一步一步加上我们减少的每个单元,原路返回,并且一步一染色,即可得到任意无割边3-正则图线的3染色。

4.2. 选择要消除基本单元,并分析其特点

这个单元我选择的是偶数环及部分附属线,准确的来说是环内无点的偶数环,也就是说偶数环内部是可以有线的,我们来看看3-正则图内偶数环的特点。

如图9所示,偶数环必然是3色可染的,这些偶数环内部并无点,也无连接线。左图环线我们只用了A、B两色,偶数环外必然有偶数根线与偶数环相连接,且连接线全为第三色C色,也是偶数根线;

中间图点1与点8连接我们用了第三色C色,而环外连线多了两根A色线,是偶数,环外总线数也是偶数;同理右图,我们用相对更复杂的3色染色,但环外与环上点相连的线都必然是偶数,且同一颜色的连接线也必然是偶数。我们再看看一些特殊的环内无点偶数环,我们让偶数环内有连接线,如下图10:

Figure 9.Even rings in 3-regular graphs

图9. 3-正则图内的偶数环

此图就是偶数环内有连接线,连接了点4和点8,那么依据3-正则图点、线连接方式,此时点4与点8将不可能再与外部其它点连接,又因为每一根连接线都连接两个点,所以偶数环内每多一个连接线,与环外点相连的连接线必然少两根,依然会保持偶数,同一色线也依然会保持偶数根;另外,上图10如果点1与点7连接,偶数环不与点9、15连接,那么这根连接线可以在环外部,但环上的点与环外的点之间的连接线还是会保有以上性质,就是线数是偶数,同一色线也是偶数。

值得一提的并不是所有3-正则图都存在环内无点且无线的偶数环,例如正12面体,每个面都是5条边,都是奇数环,但如果考虑环内无点且有线的情况,等同于我们把相邻的两个奇数环拼接成一个偶数环,这样在3-正则图里就必然可以找到偶数环了。

韩文镇

Figure 10.Even rings on-line in ring memory

图10. 环内存在线的偶数环

我们把3-正则图中环内无点的偶数环、偶数环上点之间的所有连接线,以及偶数环与外部点连接线数的一半(消除的点、线数量关系必须保证x = 2y/3)看做一个基本单元。

4.3. 说明偶数环消除法的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首先任何一个上文中选定的基本单元的线必然是3色可染的;在任意一个复杂的3-正则图里我们都可以一步一步消除这样的单元;那么剩下的线数,都必然是剩下的点所需要的,我们把剩下的点、线对应连接也必然还是一个3-正则图。按照这样一步一步消除的办法,我们最终会得到点数x = 4或者6的3-正则图,这些3-正则图都已经证明是3色可染的。最后我们原路返回,把每一步消除的单元加进来,并一步一染色,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只需要对新加入的单元的线3染色,而不会改变原有线的染色,至于点、线之间连接方式的改变我们可以原路复原,这样我们将可以得到任意无割边3-正则图线的3染色。

要注意的是一种特殊情况,我们消除的单元是3色可染的,因为在恢复过程中偶数环与外部点连接线的颜色的限定,偶数环并不全都是3色可染,但此时要形成新的3-正则平面图,会存在偶数环外部同一个点发出两条线与偶数环上两个不同的点连接,此时这两条线互换颜色将不影响上一个3-正则平面图染色,互换颜色后将可以对偶数环的线3染色;如果既不存在同一个点发出两条线也限定颜色造成偶数环线3色不可染,此时将无法形成下一个3-正则平面图,而我们每一个单元都是从3-正则平面图上消去的,所以恢复过程中不会出现此类状况。

4.4. 举例演示3-正则图染色步骤

下面我们以12面体所对应的3-正则图举例来说明我们的证明,我会选择一个一个的单元一步一步拆除,拆除过程中改变线的连接形成点数较少的3正则图,最后当x=4时我对这个3-正则图线染3色,并一步一步复原,在过程中一步一步染色,看我们是否能一次为正12面体的边线染色。如下图11就是正12面体对应的3-正则图:

第一步,加粗线部分是我选择的第一个偶数环及相关要拆除的线,拆除后及连接成新的3-正则图如下图12:

第二步,选择新的拆除单元,并拆除,如下图13:

第三步,连接成新的3-正则图,此时x = 4,对x = 4的3-正则图染色,如下图14:

第四步,开始还原一个单元,并染色,如下图15:

第五步,还原最后一个单元,并染色,如下图16:

如此,我们就给正12面体所对应的3-正则图的线3染色完毕。

韩文镇

Figure 11. 3-Regular graphs corresponding to a regular 12-face

图11.正12面体对应的3-正则图

Figure 12.Remove the first unit and connect it to a new 3-regular graph

图12.拆除第一个单元并连接成新的3-正则图

Figure 13.Select the second unit and remove it

图13. 选择第二个单元并拆除

韩文镇

Figure 14.3-Regular graphs with regression x = 4 and coloring

图14.回归x = 4的3-正则图并染色

Figure 15. First reduction and dyeing

图15.第一次还原并染色

Figure https://www.360docs.net/doc/137698223.html,st reduction and dyeing

图16.最后一次还原并染色

韩文镇

总结第二阶段的证明:如果给定一个3-正则图,我们总能在3-正则图内找到一个环内无点的偶数环,把这个环内无点的偶数环及其环上各点之间的连接线,以及环上各点与环外点之间连接线的一半数量的线看成一个单元,我们消除这个单元后一定还可以连接成一个顶点数变少的3-正则平面图;在我们不断消除此类单元的情况下,就一定可以得到顶点数x = 4、6等顶点数极少的3-正则图,然后我们可以给这个3-正则图的线3染色,并且可以把消除的单元一步一步恢复,恢复过程中即可完成原给定3-正则图线的3染色。

如果用一句话叙述,即如果一个3-正则图线3色可染,那么这个3正则图加入一个环内无点的偶数环及对应的若干连接线(点、线关系保持x = 2y/3),必然可以形成另一个线3色可染的3-正则平面图;又因为我们不限定环内无点偶数环的个数、顶点数及连接形式,且顶点数x = 4、6等顶点数极少的3-正则图3色可染,所以原则上我们可以做出任意的3-正则平面图,且所有3-正则图的线必然是3色可区分的。

5. 结论

至此,我们已经证明了开篇表明的两个观点,即第一证明3-正则平面图线的3着色与极大图点的4着色等价,第二证明3-正则平面图线的3着色是必然可以的。这也就等同书面证明了四色猜想是一个真命题。

现实中证明这个命题之所以困难,我分析原因主要是在极大图顶点数足够多,或者3-正则平面图线数比较多的情况下,正确解的数量会随之增加,过程中进入误区的概率也会更大。想要寻找一个固定解,那么因为解的不确定性,必然面临随机选择,如果这种随机选择不能保证是正确的方向,那下一步就是误区。而我们的方法,也存在随机性,但这种随机性只会在正确解的范围内波动,例如在3-正则平面图偶数环的消除过程中,不同的选择就可能会有不同的正确解。

以后的研究中,正解的数量与点、线数量的关系应该作为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in, S.H. (1981) Method of Number Theory. Science Press, Beijing.

27.命题、证明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提高)知识讲解

命题、证明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提高)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2.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 4.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定义,并能正确的写出已知和求证,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5.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 【要点梳理】 要点一、定义与命题 1.定义: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定义. 要点诠释: (1)定义实际上就是一种规定. (2)定义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的命题仍是真命题. 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要点诠释: (1)命题的结构:命题通常由条件(或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是结论. (2)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来说,当条件成立时,结论一定成立;对于假命题来说,当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正确,即结论不成立. 要点二、证明的必要性 要判断一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仅仅依靠经验、观察、实验和猜想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要点三、公理与定理 1.公理: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并且被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要点诠释:欧几里得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基本事实作为公理. 2.定理:通过推理得到证实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要点诠释: 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要按已知、求证、证明的顺序和格式写出.其中“已知”是命题的条件,“求证”是命题的结论,而“证明”则是由条件(已知)出发,根据已给出的定义、公理、已经证明的定理,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证实结论(求证)的过程. 要点四、平行公理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要点诠释: (1)平行公理特别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而非直线上的点,要区别于垂线的第一性质. (2)公理中“有”说明存在;“只有”说明唯一. (3)“平行公理的推论”也叫平行线的传递性. 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1.3.1圆幂定理》教学案3

《1.3.1圆幂定理》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间的相互关系,并能综合运用它们解 决有关问题; 2.从运动的观点来统一认识圆幂定理.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 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 难点:灵活运用圆幂定理解题. 【教学过程】 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或:经过圆内一点引两条弦,各弦被这点所分成的两段的积相等. 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经过圆内一点引两条弦,各弦被这点所分成的两段的积相等) 几何语言:若弦AB、CD交于点P则P A·PB=PC·P D(相交弦定理) 2证明 证明:连结AC,BD 由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得∠A=∠D,∠C=∠B.(圆 周角推论2: 同(等)弧所对圆周角相等.) ∴△P AC∽△PDB ∴P A∶PD=PC∶PB,P A·PB=PC·PD 注:其逆定理可作为证明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方法. P点若选在圆内任意一点更具一般性.其逆定理也可用于证明四点共圆. 3比较 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以及他们的推论统称为圆幂定理.一般用于求线段长度. 4相交弦定理推论 定理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所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说明几何语言:若AB是直径,CD垂直AB于点P,则=P A·PB(相交弦定理推论)

切割线定理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是圆幂定理的一种. 切割线定理示意图 几何语言:∵PT切⊙O于点T,PBA是⊙O的割线∴PT2=P A·PB(切割线定理) 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几何语言: ∵PT是⊙O切线,PBA,PDC是⊙O的割线 ∴PD·PC=P A·PB(切割线定理推论)(割线定理) 由上可知:PT2=P A·PB=PC·PD 2证明 切割线定理证明: 设ABP是⊙O的一条割线,PT是⊙O的一条切线,切点为T,则PT2=P A·PB 证明:连接AT,BT ∵∠PTB=∠P AT(弦切角定理 ) 切割线定理的证明 ∠APT=∠APT(公共角) ∴△PBT∽△PTA(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则PB:PT=PT:AP 即:PT2=PB·P A

泰特猜想的延续 ——四色定理的书面证明

Pure Mathematics 理论数学, 2019, 9(8), 949-960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37698223.html,/journal/p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37698223.html,/10.12677/pm.2019.98121 Tait’s Conjecture Continue —The Proof of the Four-Color Theorem Wenzhen Han Jincheng Energy Co. Ltd., Jincheng Shanxi Received: Sep. 30th, 2019; accepted: Oct. 22nd, 2019; published: Oct. 29th, 2019 Abstract The four-color theorem also known as the four-color conjecture or the four-color problem is one of the world’s three largest mathematical conjecture. Although it has been proved on computer, which owes to its powerful computing ability, after all, it isn’t strictly reasoned mathematically. Lots of math enthusiasts devote themselves to studying the problem around the globe. In this pa-per, the new concepts of two-color dyeable continuous line are put forward. A new method is used to prove that the 3-coloring of 3-regular planar graph lines is equivalent to the 4-coloring of maximal graph points. It is also proved that the 3-coloring of 3-regular planar graph lines is in-evitably possible. Thus, a universal four-color coloring method for vertices of any maximal graph is given. Keywords Four Colors Enough, Two-Color Dyeable Continuous Line, 3-Regular Plane, Maximum Graph, Even Ring Elimination Method 泰特猜想的延续 ——四色定理的书面证明 韩文镇 晋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晋城 收稿日期:2019年9月30日;录用日期:2019年10月22日;发布日期:2019年10月29日 摘要 四色定理,又称四色猜想、四色问题,是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计算机证明虽然做了百亿次判断,终

四色猜想的证明

四色猜想的证明 吴道凌 (广东省广州市,510620) 摘要:四色猜想至今未得到书面证明。根据其定义的国家概念和着 色要求,揭示了无限平面或球面上任意国家及其邻国的构成和着色规 律,从而给四色猜想一个书面证明。 关键词:四色;猜想;证明;国家;着色 中图分类号:O157.5 文献标识码:A 1852年,英国学者弗南西斯·格思里(Francis Guthrie)提出,“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这就是后来数学上著名的四色猜想。对此猜想,一百多年来曾有无数学者予以研究,但人工验证均无功而返。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Kenneth Appel)和哈肯(Wolfgang Haken)利用电子计算机,作了大量判断,对四色猜想进行了机器证明,但这一证明不能由人工直接验证,人们必须对计算机编译的正确性以及运行这一程序的硬件设备充分信任,因此并不被人们普遍接受。 本文拟根据四色猜想定义的国家概念和着色要求,研究无限平面或球面上国家的构成及其着色规律,寻找对四色猜想的书面证明。 1 四色猜想相关定义及表述方法 四色猜想所指的国家,是指连续的区域,可为单连通区域,也可为多连通区域,不连续的区域不属一个国家。共同边界指相邻国家有无数个共同点,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国家不交于一点,或者说,这种交点不认为是共同边界, 只有这种交点的国家不需区分着色。 四色猜想并未限制地图范围,地图可定义在球面或无限平面 上。在球面上的任何国家,将存在一个外边界,由一条简单闭曲线 构成,在无限平面上的国家,一般也由一条简单闭曲线构成外边界, 个别国家也许在某些区间不存在边界(即区域无限延伸),其外边 界将由若干段曲线构成,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在其无限远处虚拟 若干个国家若干段边界,与实在的若干段边界构成一条简单闭曲线 边界,这种做法实际上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着色要求,因此不影响本 命题的论证。如为单连通区域,国家里边将不存在内边界,如为多 连通区域,国家里边将存在若干由简单闭曲线构成的内边界。因此,为使命题具有普遍性,把国家定义为具有一个外边界和若干内边界的区域,每 一边界均为该国与若干邻国的共同边界构成的简单闭曲线,如图1 示。下面把构成一条这种共同边界闭曲线的若干邻国称为一个邻国 圈。 用小圆圈表示邻国,两国相邻时,用线条连接两个小圆圈, 一个邻国在共同边界多处出现时,各处分别用小圆圈表示,并用线 条连接各处表示连通。把一个国家表示为由其若干邻国圈构成的闭 合圈围闭的区域,如图2示。其中,外闭合圈之外,一些邻国可能 跨越闭合圈上的一个或多个邻国与其它一个或多个邻国相邻,一些 邻国也可能多处出现在闭合圈上,这些情况将使闭合圈外存在若干

2019一个有关勾股定理的猜想精品教育.doc

一个有关勾股定理的猜想 :本文通过对勾股定理证明的学习,由此引出一个猜想: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多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多边形的面积。并对此进行了论证,由此得出了四个定理及一个猜想。 :勾股定理,正多边形,直角三角形,面积在无限攀登的学习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勾股定理,并对其证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那么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多边形的面积和会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多边形的面积吗?带着这个想法,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着做了以下的论证: 图1 勾股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则a2+b2=c2。 正三角形的面积:如图2, 一个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则由勾股定理可得其高可表示为:则面为:。 图2 正六边形的面积:如图3, —个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作它的三条对角线,则正六边形被分成了六个边长为的正三角形,故面积为:图3 正八边形的面积:如图4, 一个正八边形的边长为a,作它的两条对角线,则正八边形被分成了两个全等的等腰梯形和一个矩形,故

面积为: 图4 定理一: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三角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三角形的面积。 证明: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 以这三边为边长所作的正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 则: 即: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三角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三角形的面积。 定理二: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四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四边形的面积。证明: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 ,斜边为,以这三边为边长所作的正四边形的面积分别为:a2, b2, c2。 则:a2+b2=c2 即: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四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四边形的面积。 定理三: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六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六边形的面积。 证明: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 ,斜边为,以这三边为边长所作的正六边形的面积分别为:。 则: 即: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六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六边形的面积。

圆幂定理及其应用

[文件] sxc3jja0008.doc [科目] 数学 [年级] 初三 [章节] [关键词] 圆/圆幂定理/应用 [标题] 圆幂定理及其应用 [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间的相互关系,并能综合运用它们解 决有关问题;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领悟添加辅助线的方 法; 3.从运动的观点来统一认识圆幂定理.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 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是重点;灵活运用圆幂定理解题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根据图7-162(1)、(2)、(3),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的内容. 2.然后提出问题.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这三者之间是否有联系?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电脑或投影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 从相交弦定理出发,用运动的观点来统一认识定理. (1)如图7-163,⊙O的两条弦AB,CD相交于点P,则PA·PB=PC·PD.这便是我们学过的相交弦定理.对于这个定理有两个特例: 一是如果圆内的两条弦交于圆心O,则有PA=PB=PC=PD=圆的半径R,此时AB,CD是直径,相交弦定理当然成立.(如图7-164)

二是当P点逐渐远离圆心O,运动到圆上时,点P和B,D重合,这时PB=PD=O,仍然有PA·PB=PC·PD=O,相交弦定理仍然成立.(图7-165) (2)点P继续运动,运动到圆外时,两弦的延长线交于圆外一 点P,成为两条割线,则有PA·PB=PC·PD,这就是我们学过的 切割线定理的推论(割线定理).(图7-166) (3)在图7-166中,如果将割线PDC按箭头所示方向绕P点旋 转,使C,D两点在圆上逐渐靠 近,以至合为一点C,割线PCD变成切线PC.这时有PA·PB=PC·PD =PC2,这就是我们学过的切割线定理.(图7-167) (4)如果割线PAB也绕P点向外旋转的话,也会成为一条切线PA.这时应有PA2=PB2,可得PA=PB,这就是我们学过的切线长定理.(图7-168) 至此,通过点的运动及线的运动变化,我们发现,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和 切线长定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3.启发学生理解定理的实质. 经过一定点P作圆的弦或割线或切线,如图7-169. 观察图7-169,可以得出:(设⊙O半径为R) 在图(1)中,PA·PB=PC·PD=PE·PF =(R-OP)(R+OP) =R2-OP2;

简洁破解四色猜想——“1+3”证明与“3+1”充要条件模型证明——

简洁破解四色猜想 ——“1+3”证明与“3+1”充要条件模型证明—— 李传学 四色猜想与费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界三大难题。本文利用“1+3”、“3+1”链锁思维方式,并结合计算机逻辑判断方式,给予地球四色猜想的有、且只有数学方法与应用方法的两种证明。并在实践中,使链锁着色,直至组成四色猜想的(△)网状平面整(总)体地图。 一、四色猜想简洁证明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加快、人机对话智能的出现,极大加快了对四色猜想研究、证明的步伐。1976年6月,美国哈肯与阿佩尔编制程序,利用1200个小时,分别在两台计算机上,作了100亿次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猜想的证明。到目前为止,仍是世界上唯一被认可的证明方法。但是,由于计算机证明方法过程深长,不符合人的逻辑思维判断过程,缺乏简洁性,无法令人信服。 二、“四色”是地球“四方八位”的客观存在。 “四方八位”是个动态概念,存在于“天、地、人合一”的地球万物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同样,数学界三大难题之一的四色猜想,也离不开这一客观规律。 地球,蕴育了万物。天圆地方、“四方八位”、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五湖四海是人类认识地球的思维方式。远在史前人类整体文明时期,就有文物记载了地球上有关“四方八位”的许多概念。如半坡人鱼盆、人网盆、含山玉版、澄湖陶罐、八角星陶豆、良渚陶璧、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其他图形、符号记载的伏羲八卦图、彝族八卦图、河图、洛书、五行属性,也都应用了“四方八位”概念。 四色绚丽的地球生生不息,是“天人合一”的赋予。地球的天圆地(四)方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和精髓,又是阴阳学说的具体体现,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古代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阴阳五行中的五色、四方位:即,木有青、东,金有白、西,火有红、南,水有黑、北,土有黄、中,以及罗盘定位、经纬仪、四季、纳米四大光波(红、蓝、绿、黄)、四色光谱仪都与地球上的“四方八位”寓意紧密相关。当然,“四色猜想”也不例外,也只能有、且只有在地球图上的客观存在。 三、四色猜想的数学语言定义。 任何一张平面地图,只要用四种不同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颜色,称之为四色猜想。 四色猜想的数学语言定义:将平面任意地细分为不相重叠的区域,每一区域总可以用1、2、3、4这四个数字之一来进行标记,且不会使相邻的两个区域得到相同的数字。这里的相邻区域,是指有一整段(非点)边界是公共的边界(注:据网络“科普中国”)。 四、四色猜想的数学证明。

圆幂定理及其证明#(优选.)

圆幂的定义 假设平面上有一圆O,其半径为R,有一点P在圆O外,则OP^2-R^2即为P点到圆O的幂; 若P点在圆内,则圆幂为R^2-OP^2; 综上所述,圆幂为|OP^2-R^2|。 圆幂恒大于或等于零。 圆幂的由来 过任意在圆O外的一点P引一条直线L1与一条过圆心的直线L2,L1与圆交于A、B(可重合,即切线),L2与圆交于C、D。则PA·PB=PC·PD。若圆半径为r,则PC·PD=(PO-r)·(PO+r)=PO^2-r^2=|PO^2-r^2| (要加绝对值,原因见下)为定值。这个值称为点P到圆O的幂。(事实上所有的过P点与圆相交的直线都满足这个值) 若点P在圆内,类似可得定值为r^2-PO^2=|PO^2-r^2| 故平面上任意一点对于圆的幂为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平方差,而过这一点引任意直线交圆于A、B,那么PA·PB等于圆幂的绝对值。 圆幂定理 定理内容 过任意不在圆上的一点P引两条直线L1、L2,L1与圆交于A、B(可重合,即切线),L2与圆交于C、D(可重合),则有 。[1] 圆幂定理的所有情况 考虑经过P点与圆心O的直线,设PO交⊙O与M、N,R为圆的半径,则有

圆幂定理的证明 图Ⅰ:相交弦定理。如图,AB、CD为圆O的两条任意弦。相交于点P,连接AB、BD,由于∠B与∠D同为弧AC所对的圆周角,因此由圆周角定理知:∠B=∠D,同理∠A=∠C,所以 。所以有: ,即: 图Ⅱ:割线定理。如图,连接AD、BC。可知∠B=∠D,又因为∠P为公共角,所以有 ,同上证得 图Ⅲ:切割线定理。如图,连接AC、AD。∠PAC为切线PA与弦AC组成的弦切角,因此有∠PAC=∠D,又因为∠P为公共角,所以有 易证

《1.3.1圆幂定理》教学案1

《1.3.1圆幂定理》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难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的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前面讨论了与圆有关的角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讨论与圆有关的线段的关系及其度量问题.下面沿用从特殊到一般地思路,讨论与圆的相交弦有关的问题. 探究1如图2-20,AB是⊙O的直径,CD⊥AB.AB与CD相交于P,线段P A、PB、PC、P D之间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推导过程) . PA PB PC PD 探究2将图2-20中的AB向上(或向下)平移,使AB不再是直径(图2-21),探究1的结论还成立吗? 连接AD、BC,请同学们自己给出证明. 探究3如果CD与AB不垂直,如图2-22,CD、AB是圆内的任意两条相交弦,探究1的结论还成立吗? 事实上,AB、CD是圆内的任意相交弦时,探究1仍然成立,而证方法不变.请同学们自己给出证明. 由上诉探究和论证,我们有 1.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探究4在图2-24中,使割线PB绕P运动到切线的位置(图2-25),线段P A(或PB)、PC、P D之间有什么关系? 2.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推导过程) PA PC PD

由上诉探究和论证,我们有 3.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探究5下面对相交弦定理和切割弦定理作进一步分析: 由切割线定理和相交弦定理不难看出,不论点P在圆内或圆外,通过圆的任一条割线交圆于A,B两点,只要点P的位置确定了,则P A? PB都是定值. 设定植为k,则: 当点P在圆外时,如图,由切割线定理,可得 k = P A? PB = PT2= PO2- r2( r表示⊙O的半径 ) 当点P在圆内时,如图,过点P作AB垂直于OP,则: k = P A? PB = P A2= r2 - PO2( r表示⊙O的半径 ) 当点P在圆上时,显然k=0. 由上,我们可以得到: 圆幂定理: 已知⊙(O,r),通过一定点的任意一条割线交圆于A,B两点,则: 当点P在圆外时,k= PO2- r2; 当点P在圆内时,k= r2- PO2; 当点P在⊙O上时,k= 0. 我们称定值k为点P对⊙O的“幂” 【自主检测】 1. 圆内两弦相交,一弦长8cm且被交点平分,另一弦被交点分为1:4,则另一弦长为_ ____. 2. 已知:⊙O和不在⊙O上的一点P,过P的直线交⊙O于A、B两点,若P A·PB=24,OP=5,则⊙O的半径长为_______. 3 . 若P A为⊙O的切线,A为切点,PBC割线交⊙O于B、C,若BC=20,P A=P C的长为_______. 4. AB、CD是⊙O切线,AB∥CD,⊙O的切线EF和AB、CD分别交于E、F,则∠EOF =______.

(完整word版)蝴蝶定理的八种证明及三种推广

蝴蝶定理的证明 定理:设M 为圆内弦PQ 的中点,过M 作弦AB 和CD 。设AD 和BC 各相交PQ 于点E 和F ,则M 是EF 的中点。 在蝴蝶定理的证明中有各种奇妙的辅助线,同时诞生了各种美妙的思想,蝴蝶定理在这些辅助线的帮助下,翩翩起舞! 证法1 如图2,作OU AD OV BC ⊥⊥,,则垂足U V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且由于 EUO EMO 90∠=∠=? FVO FMO 90∠=∠=? 得M E U O 、、、共圆;M F V O 、、、共圆。 则AUM=EOM MOF MVC ∠∠∠=∠, 又MAD MCB ,U V 、为AD BC 、的中点,从而MUA MVC ??,AUM MVC ∠=∠ 则 EOM MOF ∠=∠,于是ME=MF 。 证法2 过D 作关于直线OM 的对称点D',如图3所示,则 FMD'EMD MD=MD'∠=∠, ○ 1 联结D'M 交圆O 于C',则C 与C'关于OM 对称,即 PC'CQ =。又 111CFP=QB+PC =QB+CC'+CQ =BC'=BD'C'222 ∠∠()() 故M F B D'、、、四点共圆,即MBF MD'F ∠=∠ 而 MBF EDM ∠=∠ ○2 由○1、○2知,DME D'MF ???,故ME=MF 。 证法 3 如图4,设直线DA 与BC 交于点N 。对NEF ?及截线AMB ,NEF ?及截线CMD 分别应用梅涅劳斯定理,有 FM EA NB 1ME AN BF ??=,FM ED NC 1ME DN CF ??= 由上述两式相乘,并注意到 NA ND NC NB ?=? 得 2 2 FM AN ND BF CF BF CF ME AE ED BN CN AE ED ?=???=? ()()()()2 2 22 PM MF MQ MF PM MF PM ME MQ+ME PM ME -= =-+-- 化简上式后得ME=MF 。[2] 2 不使用辅助线的证明方法 单纯的利用三角函数也可以完成蝴蝶定理的证明。 图 2 图 3 图 4

华罗庚证明的哥德巴赫猜想与三素数定理、陈氏定理的比较

华罗庚证明的哥德巴赫猜想与三素数定理、陈氏定理的比 童信平 1742年6月7日,时任普鲁士派往俄罗斯的公使、数学业余爱好者哥德巴赫写 信给欧拉。同年的6月30日,欧拉回了信。这二封信确立了下面的二个哥德巴赫 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A): “大于 4 的偶数可以写成二个奇素数相加。”又称为偶数哥 德巴赫猜想。简称“ 1+1” 哥德巴赫猜想(B): “大于7 的奇数可以写成三个奇素数相加。”又称为奇数哥 德巴赫猜想。 20 世纪20 年代,哈代和李特伍德二人进一步提出了这二个猜想的表法个数( 答案数量)的猜想:公式(1) 是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的表法个数(答案数量)的计算公式, 称为哈代-李特伍德猜想(A) 。公式(2) 是奇数哥德巴赫猜想的表法个数计算公式, 称为哈代-李特伍德猜想(B) 。参照素数定理的证明过程,需要通过公式(1a) 、(2a) 来证明公式(1) 、(2) ,条件是找到公式中前面的那些参变量和后面的0(1)并证 明,N??寸, 0(1)?0。 p-1N1 [1][2](1) r(n) ,2c(n) 【其中,c(n)(=c(N))= ? (1- ) ? 。】 222(p-1)p-2lnN 3?p?N p|N 3?p?N N[1][2](1a) r(n)(= r(N)) ,2c(N)(1+ 0(1)) 【要求找到前面的参变量和0(1) 并证明,N??寸,0(1)?0。】2221nN NNNl nInNNInIn N[3](1b) ①(N)= S(N)+ 0()=2 c(N) + 0() 1985 年,华罗庚指出,r(N)(= 15/25/222(lnN)(lnN)lnNlnN

圆幂定理(垂直弦定理)偏难

【例题求解】 【例1】 如图,PT 切⊙O 于点T ,PA 交⊙O 于A 、B 两点,且与直径CT 交于点D ,CD=2,AD=3,BD=6,则PB= . (市中考题) 思路点拨 综合运用圆幂定理、勾股定理求PB 长. 注:比例线段是几之中一个重要问题,比例线段的学习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不断深化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平行线分线段对应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3)直角三角形中的比例线段可以用积的形式简捷地表示出来; (4)圆中的比例线段通过圆幂定理明快地反映出来. 【例2】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过A 、B 、C 三点的圆交AD 于点E ,且与CD 相切,若AB=4,BE=5,则DE 的长为( ) A .3 B .4 C . 415 D .5 16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题) 思路点拨 连AC ,CE ,由条件可得多等线段,为切割线定理的运用创设条件.

注:圆中线段的算,常常需要综合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圆幂定理等知识,通过代数化获解,加强对图形的分解,注重信息的重组与整合是解圆中线段计算问题的关键. 【例3】如图,△ABC接于⊙O,AB是∠O的直径,PA是过A点的直线,∠PAC=∠B. (1)求证:PA是⊙O的切线; (2)如果弦CD交AB于E,CD的延长线交PA于F,AC=8,CE:ED=6:5,,AE:BE=2:3,求AB的长和∠ECB的正切值. (北京市海淀区中考题) 思路点拨直径、切线对应着与圆相关的丰富知识.(1)问的证明为切割线定理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引入参数x、k处理(2)问中的比例式,把相应线段用是的代数式表示,并寻找x与k的关系,建立x或k的程. 【例4】如图,P是平行四边形AB的边AB的延长线上一点,DP与AC、BC分别交于点E、E,EG是过B、F、P三点圆的切线,G为切点,求证:EG=DE (省竞赛题) 思路点拨由切割线定理得EG2=EF·EP,要证明EG=D E,只需证明DE2=EF·EP,这样通过圆幂定理把线段相等问题的证明转化为线段等积式的证明. 注:圆中的多问题,若图形中有适用圆幂定理的条件,则能化解问题的难度,而圆中线段等积式是转化问题的桥梁. 需要注意的是,圆幂定理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计算及比例线段的证明,可拓展到平面几各种类型的问题

证明四色猜想

证明四色猜想 本文用递推的方法,分别用点和线代替平面图形及平面图形相交,则三个平面图形两两相交时,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封闭空间。通过讨论第四个点与此三角形的关系,简明地证明了四色猜想。 四色猜想最先是由一位叫古德里的英国大学生提出来的。高速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促使更多数学家对“四色问题”的研究。就在1976年6月,哈肯和与阿佩尔合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不过不少数学家并不满足于计算机取得的成就,他们认为应该有一种简捷明快的书面证明方法。直到现在,仍有不少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在寻找更简洁的证明方法。 证明 将平面图形抽象极限成成点或线,当然在这一点或线的基础上可以任意发出一些线(这些射线可以任意扩展为面)。这些射线都属于这个点。 首先,A,B两个面相交看成点A发出的射线和点B发出的射线相遇于点Pab,如图1。第三点C要和A,B两两相交,则构成一个三角形ABC的封闭空间,如图2。 这时点D要和A、B、C两两相交则有两种情况: (1)D在ABC之内和ABC相交 当D和和A、B、C中任意两者相交都将构成新封闭三角形。第五点E继续相交时就和D与A、B、C相交的情况一样。 假设D和A,B,C分别相交于Pad,Pbd和Pcd。Pbd在P到B点间,Pad 在Pac到A点间,Pcd在Pac到C点间。这样即使A,B,C内部还有剩余空间也被分成了3部分如图3。尽管这三个图形不一定都是三角形但都是封闭的,都可以简化成三角形。所以无论第五点E在哪部分都是点与三角形关系。(见图3) (2)D在ABC之外和ABC相交 D可以完全将ABC包围或者将ABC一部分包围。但无论怎样ABC三者至少有一者完全在D的图形内。 若D将ABC一部分包围。那么ABC至少有一点完全被D包围。如图5 若E在D外就不能和A、B同时相交。

(完整版)高数中需要掌握证明过程的定理(一)

高数中的重要定理与公式及其证明(一) 考研数学中最让考生头疼的当属证明题,而征服证明题的第一关就是教材上种类繁多的定理证明。如果本着严谨的对待数学的态度,一切定理的推导过程都是应该掌握的。但考研数学毕竟不是数学系的考试,很多时候要求没有那么高。而有些定理的证明又过于复杂,硬要要求自己掌握的话很多时候可能是又费时又费力,最后还弄得自己一头雾水。因此,在这方面可以有所取舍。 应深受大家敬佩的静水深流力邀,也为了方便各位师弟师妹复习,不才凭借自己对考研数学的一点了解,总结了高数上册中需要掌握证明过程的公式定理。这些证明过程,或是直接的考点,或是蕴含了重要的解题思想方法,从长远来看都是应当熟练掌握的。 由于水平有限,总结不是很全面,但大家在复习之初,先掌握这些公式定理证明过程是必要的。 1)常用的极限 0ln(1)lim 1x x x →+=,01lim 1x x e x →-=,01lim ln x x a a x →-=,0(1)1lim a x x a x →+-=,201cos 1lim 2 x x x →-= 【点评】:这几个公式大家在计算极限的过程中都再熟悉不过了,但有没有人想过它们的由来呢?事实上,这几个公式都是两个重要极限1 lim(1)x x x e →+=与 0sin lim 1x x x →=的推论, 它们的推导过程中也蕴含了计算极限中一些很基本的方法技巧。 证明: 0ln(1)lim 1x x x →+=:由极限1 0lim(1)x x x e →+=两边同时取对数即得0ln(1)lim 1x x x →+=。 01lim 1x x e x →-=:在等式0ln(1) lim 1x x x →+=中,令ln(1)x t +=,则1t x e =-。由于极限过程是0x →,此时也有0t →,因此有0 lim 11 t t t e →=-。极限的值与取极限的符号是无关的,因此我们可以吧式中的t 换成x ,再取倒数即得01 lim 1x x e x →-=。 01lim ln x x a a x →-=:利用对数恒等式得ln 0011 lim lim x x a x x a e x x →→--=,再利用第二个极限可得ln ln 0011lim ln lim ln ln x a x a x x e e a a x x a →→--==。因此有01 lim ln x x a a x →-=。

四色定理的简单证明

四色定理的简单证明 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用不同方法证明出了四色定理,但我认为四色定理的证明还是有点复杂,所以给出以下证明。(注:图形与图形的位置关系可分为相离、包含、内向接、内向切、外向接、外向切,在此文中由于题意关系不妨重新分为以下关系:1 把包含、内向接、内向切,统一划分为包含关系。2 把外向接单独划分为相接关系。3把相离、外相切统一划分为相离关系。) 此证明过程中把图的组合形式按照其位置关系而抽离出了以下四种基本有效模式: 1 若要存在只需用一种颜色便能彼此区分开来的地图,则该图中所有图形必定满足彼此相离。如下图: 图(1) 分析: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图形关系模式暂且称为模式a。 2 若要存在只需用两种颜色便能彼此区分开来的地图,则该图中的所有图形必定满足最多只存在两个图形的两两相交的图形。各种有效图形关系如下图:

图(2) 分析:两个图形的两两相交的所有图形关系均可变形而得出等价的以上两种图形关系模式之一。由于图(1)存在包含关系,被包含的图形是对外部无影响的,所以图(1)仍属于模式a。所以两个图形的两两相交只有图(2)的相交关系模式的图形有效的,我们暂且称之为模式b。 3 若要存在只需用三种颜色便能彼此区分开来的地图,则给图中所有图形必定满足最多只存在三个图形的两两相交图形。各种有效图形关系如下图: 图(3) 分析:三个图形的两两相交的所有图形关系均可变形而得出等价的以上两种图形关系模式之一。由于图(2)属于存在包含关系,同理整体回归于模式a。所以三个图形的两两相交只有图(1)的相接关系模式的图形是有效图形模式,我们暂且称之为模式c。 4 若要存在只需用四种颜色便能彼此区分开来的地图,则给图中所有图形必定满足最多只存在四个图形的两两相交图形。各种有效图形关系如下图: 图(4)

平面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的证明

1 平面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及其证明 一、塞瓦定理 1.塞瓦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在?ABC 内一点P ,该点与?ABC 的三个顶点相连所在的三条直线分别交?ABC 三边AB 、BC 、CA 于点D 、E 、F ,且D 、E 、F 三点均不是?ABC 的顶点,则有 1AD BE CF DB EC FA ??=. 证明:运用面积比可得 ADC ADP BDP BDC S S AD DB S S ????==. 根据等比定理有 ADC ADC ADP APC ADP BDP BDC BDC BDP BPC S S S S S S S S S S ??????????-=== -, 所以 APC BPC S AD DB S ??=.同理可得 APB APC S BE EC S ??=, BPC APB S CF FA S ??=. 三式相乘得 1AD BE CF DB EC FA ??=. 注:在运用三角形的面积比时,要把握住两个三角形是“等高”还是“等底”,这样就可以产生出“边之比”. 2.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在?ABC 三边AB 、BC 、CA 上各有一点D 、E 、F ,且D 、E 、F 均不是?ABC 的顶点,若 1AD BE CF DB EC FA ??=,那么直线CD 、AE 、BF 三线共点. 证明:设直线AE 与直线BF 交于点P ,直线CP 交AB 于点D /,则据塞瓦定理有 // 1AD BE CF D B EC FA ??=. 因为 1AD BE CF DB EC FA ??=,所以有 A B C D F P A B C D E F P D /

新裴蜀定理的加强证明1

摘要:裴蜀定理是初等数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即当n 个整数12,,...,n a a a 满足12(,,...,)1n a a a =时,存在无穷多组整数12(,,...,)n x x x 可以使得1122...1n n x a x a x a +++=。这里的12(,,...,)n x x x 并没有特别的限制,是否可以给12(,,...,)n x x x 一些限制条件而使裴蜀定理依然成立呢?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n 个整数12,,...,n a a a 满足12(,,...,)1n a a a =时,存在无穷多组整数12(,,...,)n x x x 可以使得1122...1n n x a x a x a +++=和1i i x x +(i=1,3,…,n -2)同时 成立。进一步我们发现,当n+k 个整数11,...,,,...,n n a a b b 满足11(,...,,,...,)1n k a a b b =时,存在无穷多组整数|11(,...,,,...,)n k x x y y 可以使得1111......1n n k k x a x a y b y b +++++=和1i i x x +(i=1,…,n-1)和1j j y y +(j=1,…,k-1)同时满足。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n 个整数12,,...,n a a a 满足12(,,...,)1n a a a =时,存在无穷多组整数12(,,...,)n x x x 可以使得1122...1n n x a x a x a +++=和(,)2i j x x ≥同时满足,这里1i j n ≤<≤。总之,在该论文中,我们通过简洁而巧妙的证明,发现了一系列加强的裴蜀定理,使得裴蜀定理更加丰富而有趣。

圆的相关定理及其几何证明(含答案)

圆的相关定理及其几何证明 典题探究 例1:如图,圆是的外接圆,过点C 作圆的切线交的延长线于点.若 O ABC ?O BA D ,,则线段的长是 ;圆的半径是 . CD =2AB AC ==AD O 例2:如图,在圆O 中,直径AB 与弦CD 垂直,垂足为E (E 在A ,O 之间),EF BC ^,垂 足为F .若6AB =,5CF CB × =,则AE =

例3:如图已知与圆相切于,半径,交于,若, PA O A OC OP ⊥AC PO B 1OC =,则 , . 2OP =PA ==PB 例4:如图,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已知, O P O PA PBC 30BPA ∠=?,, 则 ,圆的半径等于 11BC =1PB =PA =O 演练方阵 A 档(巩固专练) 1.如图,已知直线PD 切⊙O 于点D ,直线PO 交⊙O 于点E,F.若,则⊙O 的21PF PD =+=半径为 ; . EFD ∠=A B C O P

D C B P A O

C B A 5.如图所示,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直径作⊙,交斜边于点,过点 ABC AC O AB D 作⊙的切线,交边于点.则 . D O BC E =BC BE 6.如图,直线AM 与圆相切于点M, ABC 与ADE 是圆的两条割线,且BD ⊥AD ,连接MD 、EC 。则下面结论中,错误的结论是( ) A .∠ECA = 90o B .∠CEM=∠DMA+∠DBA C .AM 2 = AD·AE D .AD·D E = AB·BC 7.如图,切圆O 于点,为圆O 的直径,交圆O 于点,为的中点,AB A AC BC D E CD 且则__________;__________. 5,6,BD AC ==CD =AE =

四色定理证明

四色定理的证明 一、四色定理的介绍 地图四色定理最先是由一位叫古德里的英国大学生提出来的。 四色问题的内容是:“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用数学语言表示,即“将平面任意地细分为不相重叠的区域,每一个区域总可以用1,2, 3,4这四个数字之一来标记,而不会使相邻的两个区域得到相同的数字。”这里所指的相邻区域,是指有一整段边界是公共的。如果两个区域只相遇于一点或有限多点,就不叫相邻的。因为用相同的颜色给它们着色不会引起混淆。1976年美国数 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宣告借助电子计算机获得了四色定理的证明,又为用计算机证明数学定理开拓了前景。 二、四色定理的证明 通过四色定理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两个图形相邻,则需要用不同的颜色将它们区分。反之,若两个图形不相邻则可以用一种颜色。由此得出,如果一张地图不能用四种颜色将它们分开,则必然存在五个两两相邻的图形。所以,只需证明是否存在五个两两相邻的图形即可。 1.把一个图形X 分成2个小图形的情况共有两种。分别如下: 图 2 说明:a.图形X 的选取是任意的(在这里举的是一个圆)。 b.将图1的分法叫线切法,点M,N 为交点,其特点是两个图形都只共用自己的一部分 边界。将图2的分法叫内取法,其特点是其中一个图形所有边界与另一个图形共用。内取法的性质是里面的图形B 只能与图形A 相邻,称图形B 为内取图形。 2.将一个图形X 分成3个小图形的情况共有6种,方法是先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个,再把其中 一个分成两个。对图1因其分成的两个图形是等价的所以共有2种(如图3和图4),对图2的继续分共有4种(如图5到图8)。分别如下: 图5 图6 图8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图3、图5和图7是满足两两相邻的。 3.将一个图形X 分成4个小图形两两相邻的情况。方法是先把图形X 分成2个小图形A 和 B ,再把B 分成3个小图形B1、B2和B3。又因为分成3个图形满足两两相邻的只有图3、图5和图7三种分法,图5和图7有内取图形无法与图形A 相邻,故要想满足4个图形两两相邻只能采取图3这种分法。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