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人文地理学》考试重点

南师大《人文地理学》考试重点
南师大《人文地理学》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

科学。

3、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

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

理学等。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人文地理研究对象和内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

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学科,就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

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

分析的传统。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

政治等社会性的人文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制度。人文现

象具有历史性。

(2)区域性:

均质区域:二战前的研究对象

结节区域(功能区域):D. Whittlesey提出

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

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

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重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划。

区域性:地理学研究的焦点就是地区差异、地域分异规律。

(3)综合性:

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文环境本身是综合体;人文环境组成的多样性;需要

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方法的多样性:观察方法和试验

方法、描述解释方法、数学方法、行为方法。

三、地理学的四大传统

1、空间(分析)传统:亦即区位分析的传统,尝试为事物空间分布的特性找到普遍的法则

与解释的理论。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

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

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

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区域研究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

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

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

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是早期地理

学发展的核心,強调对一地区的整体性(holistic)了解。

3、人地关系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式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

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

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

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4、地球科学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包括对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地球上的水体、地球周围

的大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联系等在内进行研究。

总结:从逻辑上看,地理学的四个传统式有区别的,但是它们是共同起作用的。地理学同时从事这四个传统的研究。用四个传统的不同组合,可以达到地理学领域的传统划分。

人文地理是有前三个传统应用于人类社会所组成的,自然地理学是在第一、二个传统的约束下,第四个传统所从事的领域。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文化的结构:

物质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文化区(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

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和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成文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4、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区别

1、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具有

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特征: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

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通常的文化区实际上是指形式文化区,划分形式文化区的重要指标是语言

和宗教,并不是国界。文化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

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彼此内部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

从而确定其分不清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知道作

用的所在地。

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

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重

叠、彼此有高度一致性的。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

种自我意识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

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

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这种存在人们

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某种利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

于当地的民俗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及其例证

1、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指的是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1)传染扩散:也称为接触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就自然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如电视机

的传播。特点是传播速度较快。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影响的人,在空间上或者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的普及程度在聚落等级

及人员对外交往程度上存在一种等级现象;美国的购物中心这种商业形

式在传播上也呈等级现象,按城市规模大小和人口数量的等级往下传播。

(3)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再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

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

播称刺激扩散。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著人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2、迁移扩散

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较扩展扩散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的特点;空间上与原文化区不连续。例如,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宗教的扩散;汉族文化的扩展扩散。

三、人地关系论与人地相关论的区别与联系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而人地关系理论则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人地关系式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地理学研究核心就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

人地观,由最初的天命论到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理论)到生态论等。其中,人地相关论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占据过主导地位的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相关理论的观点认为,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环境包含着许多可能性,至于哪种可能性能变成现实则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这种选择受到人类文化传统的主导。该理论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四、人地关系论的具体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环境感知论,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重要著作)

1、地理环境决定论:

基本理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的性质受

其所在自然界状况控制。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

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著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

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

黑格尔《历史哲学》

拉采尔《人类地理学》

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

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

和分布。

E.C.森普尔《地理环境之影响》

认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特定自然环境造成的。

评价:积极:是一种机械唯物论,比神学解释进了一步

不足:简单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

基本理论:指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环境包含着许多可能性,至于哪

种可能性能变成现实则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这种选择受到人

类文化传统的主导。

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著作:维达尔?白兰士

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白吕纳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变化

文明水平越高,则供其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多,自然环境的影

响与限制就越小。

评价:积极: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实质,纠正了环境决

定论的错误,把地理学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

的因素上来。

不足:可能论并非完美无缺。

3、环境感知论

基本理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不是任意的、随机

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

思想意识的支配,即环境感知。环境感知指外界环境在人脑中

产生的映像,这种映像更多在决定了人类对环境提供的可能的

选择。同一文化内的人对周围环境产生大致相同的感知。

典型现象:对于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

对于人口流动和移民的分析。

对待自然的方式。

4、其他:适应论、生态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五、在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研究为什么重要?

1、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了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

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文化地理学者通过观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观,可以获得关于该地区人类集团的许多有用信息。

文化景观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娱乐。文化景观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此外,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有的地理学者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国内有人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文化景观除了上述的空间变化外,还有时间上的变化。从遗留下来的片段的文化景观与其遗迹中可以追溯出过去某一时期的文化景观和发展过程,这成为了人文地理学中一种体术的研究方法。

文化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也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得到开发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在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的研究尤为重要。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科学体系。

按照普遍性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指导);

传统方法(野外考察、搜集、分析和利用资料以及利用和编制地图等);

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3S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收集和整理资料

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5.分析研究与写作

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与发表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给人文地理学带来的变化

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其方法论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实证主义方法论引入人文地理学中的反映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较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使得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为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第四,加强了地理学方法的多样化。

同时,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也有其不足之处。第一,经济决定论倾向。第二,普遍性原理。第三,地理系统复杂,难以模拟,演绎模型的相对性。因此,实证主义方法目前只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发面表现出明显效果,而在文化地理与历史地理等方面则需求助于人本主义方法。

三、实证主义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1、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哈格特的《人文地理学的区位分析》为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建立

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把一个枢纽区分解为六个要素:即网络、

枢纽、相互作用、等级、面、扩散,建立了区位结构分析的一般程

序。

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立场上总结了地理

学计量革命的方法论,也是理论地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拉尔夫(E. Ralph),段义孚(Tuan Yi-Fu),Anne Buttimer

《我与人文主义地理学》

第四章人口、人种与民族

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2、迁移选择性:是迁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人口特征。

年龄选择性;性别选择性;文化程度选择性。

一、人口转变的概念和四阶段模式

1、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

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3、四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高位静止阶段);

第二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早期扩张阶段);

第三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最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而后减速(后期扩张阶段);

第四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低位静止阶段)。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陆之间不平衡:世界上90%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地球总面积为

5.1*10^8(km^2),其中陆地面积只占29%,水域面积占71%。;

北半球不平衡;

沿海与内地不平衡;

高原与平原之间不平衡;

各大洲分布不平衡,在各大洲(或地区)内部人口分布也不平衡。

2、世界人口分布有明显的趋向性:中低纬指向(趋向于暖湿地区)、近海岸指向(趋向于

海岸)和平原指向(趋向于地平地区)。

3、人类大陆图: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干旱(沙漠)地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

海拔5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和偏好

1、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

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人

口流动,后者称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拉文斯坦迁移法则):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拉文斯坦推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3、偏好: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由集镇到小城市,由小城市向大城市的倾向;迁移的主要

方向时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

四、在解释世界文化的差异方面,除了自然环境因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水体

5、矿产资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

3、经济活动方式

4、交通运输条件

(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五、造成我国近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较多,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因素并请具体解释。

计划生育。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用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民经济的基础。

(1)产品贡献

(2)因素贡献

(3)外汇贡献

(4)市场贡献

二、迁移农业的特征

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刀耕火种”是其最主要的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把地上的树木全部砍倒,对一些大树有时先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已经枯死或风干的树木被火焚烧后,农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锄,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当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所以称为迁移农业。该阶段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土地进行轮种。现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中的低地与丘陵地区。

三、现代/传统农业的特征和类型

(一)传统农业:

1、时间:从奴隶社会起,经过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即产业革命以前,

这个阶段称为传统农业阶段。

2、基本特征: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孤立进行的,是一

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进行农业生产的人,为了自己的生

存而进行劳作。

传统农业生产阶段,农业劳动基本上靠体力,同时,也用些畜力和简

单的器械。

在农业社会里,城镇人口远远少于农村人口。

产生各不相同的农业类型。

3、类型:早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

(二)现代农业:

1、概念: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

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

业亦称为商业农业。

2、基本特征:(1)现代农业的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

(2)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

低得多。

(3)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4)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比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大得多,

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

(5)现代农业的生产往往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联合经营,农

业社会化程度高。

3、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1、工业指“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工业化的空间扩散:第一次浪潮: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第二次浪潮: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前半叶

第三次浪潮:二战以后

3、配套服务业:

第三产业(页172):运输业、公用事业等

第四产业(页173):指信息产业,指以信息为劳动对象,以信息的收集、生产、传

播、处理、储存、流通、服务等为主要职能的产业部门;技术

更新快,知识、智力、科学技术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

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

第五产业:指文化产业,指按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物质形态(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劳务形式(演

出、体育、娱乐、策划等)、装饰文化旅游等。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其实质是英国产业革命的胜

利及其在欧洲和北美的扩张和发展。

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分布由分散走向集中;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变革,生产的社

会化程度和地域专业化迅速发展;国际地域分工的变化。

工业化的社会影响:

物质文明:交通工具(火车、汽车、轮船、飞机);通讯(电报、电话到传真

机、手机、网络、可视电话);工业生产流水线;排版印刷(打字

机、滚筒印刷机);传播信息(声音到图像、多媒体);能源(煤、

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生活用品(电灯、电话、电视机、洗衣

机、冰箱)。

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镇用地不断扩展;城市(数量增多、

规模扩大、结构复杂、景观现代化);乡村(非农化、机械化、

科学化、商品化、景观变化)。

社会变化:城市生活成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生活的主导形式;人口增

长及其地区差异;家庭结构的变化;生育观念的变化;妇女参与社

会劳动;人际关系支离破碎且世俗化;义务教育;流行文化成为文

化的主流。

精神面貌。

二、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来分析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

2、资源条件

3、能源条件

4、市场条件

5、劳动力条件

6、环境条件

7、配套服务业

8、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聚落:是个空间地域实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地域,多种空间要素构成:生产用地、生活

用地、道路街巷、公共空间。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

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

产设施。

2、聚落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居民点地理,是人文地理

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一、从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理解城市的特征

景观构成上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人口集聚的差异:城市作为人口的集中地,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化的场所,是

复杂的社会经济产物。

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以及非农化程度的不同: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

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区域中的影响和作用:城市是区域生产生活的中心,是为生产生活服务与管理的中心,

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的中心。

经济职能上的差异:城市具有比乡村高级的生产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本身具有集约性

与高效性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城市化的概念和一般过程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农村

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

非农业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

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2、城市化概念的含义: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解说城

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大和集

中点的增加;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3、城市化的一般过程:

?集中型:特征: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工业和人口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形成高密度区域;人口向市中心集中;城市在空间结构上出现工业区和贫

民窟。

原因: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

?郊区化:郊区化是指在大城市中出现的人口与经济活动从城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表现在城区人口和经济活动减少而郊区增加,并由近郊区向远郊区扩散。是城

市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即从向心集聚发展到离心分散。

?逆城市化:广域城市化阶段。人口由大城市注射中小城市和乡村的逆转现象。人口和产业外迁,市中心不再繁华,空洞化现象明显;郊区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到后

期也开始外迁,整个大都市圈人口减少,而非大都市圈人口增加。逆城市化

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再城市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市中心空洞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一部分年青专业工作者向往城市生活和老年家庭接近便利的公共设施,出现一种人口

向市中心回流的中产阶层化现象(也称为绅士化现象)。

三、如何理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a)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必要前提。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的聚集地,不能生产农产品,城市人口所需要的粮食必须要由城市外部农业来提供。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生产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了第一产业从业者自己家属所需份额外,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城市存在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都是诞生于农业发达的地区。

b)区域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兴起,是因为剩余粮食刺激人口劳动结构发生分化,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充实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最初这批劳动人口全部由农业部门提供。如果农业只提供粮食,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业部门就不能兴起,城市也就不能产生。因此,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四、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征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a)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b)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c)城市人口增长快于总人口的增长,大城市快于小城市

2、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a)城市化水平

b)发展阶段不同

c)发展中国家速度快

d)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3、人口向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a)10万人以上大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b)城市规模级越高人口的发展速度越快

c)特大和超大都市以及都市连绵区的出现

d)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世界城市(全球城市或国际城市)的作用加强

4、农村地域的变化

a)地域结构的非农化

b)生产结构的兼业化

c)劳动力结构的老年化和妇女化

五、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和经典模式

(一)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

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P218)

集聚力就是向心力,驱使某些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聚集;离散力则是相反的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

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原因引起的。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如交通方便;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如知名度。

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其次是社会条件方面。如城市中心经济效益下降、声望下降等,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吸引加速城市的分散。

摩擦力: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如自然地理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等。

三种力量的循环相互作用:集聚力、离散力不一定相对于城市中心点,也可相对于交通动脉(线),还可以相对于一定的开发区域(面);而摩擦力的方向显然是阻止

城市空间增长(或)衰退运动的方向。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进与技

术的创新、老大的进一步分工,城市增长的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三者产生

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二)三大经典结构型

1. Burgess 的同心圆模型:1925年根据芝加哥土地利用状况总结得到。由内向外环带

Ⅰ代表中央商务区(CBD),环带Ⅱ是离中央商务区最近的

过渡地带,环带Ⅲ是独立的工人居住地带,环带Ⅳ是较好的

住宅区分布地带,环带Ⅴ是通勤地带,以外还有周围的农业

地带以及城市的宽广腹地。

2. Hoyt的扇形模型:1939年根据美国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得到。模型认为围绕着城市

中心,每类用地以扇形的方式向外扩展。高级居住区沿着交通线

发展,或沿着无工业的湖滨、河岸发展;中等居住区则位于高级

居住区的两边;低等居住区则被限制在荒废的、最差的居住环境

中。Hoyt的扇形模型因增加了方向的概念而被认为是同心圆模

型的延伸和发展。

3. Harris 和Ullman的多中心模型:模型于1945年提出;模型作者观察到多数大城市

的生长并非围绕单一的CBD,而是综合了多个中

心的作用,因而提出了多中心模型;多核心模型

与现实更为接近。

4、小结:城市中主要的功能区为商业(CBD)、居住和工业,结构型反映三者之间的关

系;城市结构围绕一个主要核心形成,核心是CBD或港口;从众多模型来看,

仍不脱离三大经典模型,只是经典模型的不同组合;国外城市中居住地按收

入水平的空间分异明显,中国则不明显;

六、城市感知

a)城市景观景观五要素:路、界、结点、区和路标(P224)

b)智能图(感知空间)。

七、村落的职能分类

村落按职能分类:农村、山村、牧村、渔村。

按照乡村的经济活动内容,有以一业为主的农村、山村(林业)、牧村、渔村,也有农业、农牧、农鱼等兼业农村。在经济特征和自然环境系、名族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乡村存在着种种居住方式和形态特征,在农区和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迁移性聚落和游牧的帐篷兼而有之;在水乡和江河之中,还有以舟为室的水上之家。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

语言的重要属性就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交际工具”,可以概括为三点:

1、社会性: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所有成员以不同形式参与、约定和服从这种约定的

结果。语言依赖于社会,社会也同样需要语言。失去了语言,社会的发展就会

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们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完整地表达,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也

就难以协调。语言的社会性还表现在语言中语音和语意间的结合时有社会所决

定的,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只不过人们都这样说,

使之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而已。

2、交际性:语言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交际。语言首先是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离开

了这种交际的需要,语言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语言不是唯一的交际工具,却

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3、工具性: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信息载体。有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符号系统。语

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语言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意识,还是一种思想的直接

现实。人们不但在交际时需要语言,而且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同样需要语言,人

的思维活动的成果也必须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工具、是一种信息载体符号系统。

二、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和谱系情况

根据语言谱系分类法,世界上的语言被划分为10个左右的语系,及其分布区如下:

1.印欧语系: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包括了欧洲、美洲的大部分语言和亚洲的许多语言。主

要包括两大最古老的语言:拉丁语和希腊语。根据亲缘关系与地域特点又可

分为8个主要语族,其中最重要的四个:日耳曼语族(英语、西日耳曼语、

北日耳曼语)、罗曼语族<拉丁语族>(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意大利

语等)、斯拉夫语族(东、西、南斯拉夫语)、印度-伊朗语族。

2.汉-藏语系:分布于中国及其附近地区,。在使用人数上属世界第一,使用人数在12

亿以上。(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从属未定:日语、朝鲜语、越南语)

3.闪-含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等地使用的一些语言。

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芬兰语、匈牙利语、科米语、汉蒂语;阿尔泰语:

土耳其语、土库曼语、乌兹别克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维

吾尔语、满语、蒙古语、雅库特语等)。

5.非洲语言:尼日利亚-刚果语系、科依桑语系(非洲西南部)、尼罗-撒哈拉语系

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该语系分布最为广泛,西起一度与西边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

太平洋东边的复活节岛,中间包括印度洋河太平洋上的岛屿及

有关地区。主要包括马尔加什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高

山族语、夏威夷语、毛利语等。

7.其他语言:每周印第安人语言、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土著人语言等。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P252)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6、多语言国家出现。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宗教的含义: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

们意识中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宗教的本质特点:宗教的本质特征是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认为

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这种超自然的力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

成为信徒的崇拜偶像。

3、宗教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是指各种宗教所具有的文化特色,主要包括宗教非物质文

化景观和物质文化景观。

一、世界宗教的类型和主要宗教的分布区

1、根据不同的体系将世界宗教进行分类:依宗教起源和演化的阶段可以划分为:原始

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现代宗教;依流传范围可以划分为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依崇拜神灵的数量可以划分为一神教、二神教、多神教。

2、主要宗教及其分布:

(一)民族宗教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其信仰对象常为本民族的始祖或守护神。

a.犹太教:摩西被认为是犹太教的创始人,信奉《圣经》(旧约),以部落神雅赫

威(Yahven)为惟一的神。

b.印度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是民族宗教中人数最多的宗教。

c.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以中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神仙可

求论诱使人们用方术修持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为主体内容,以道家、阴

阳五行家、儒家学说为神学理论,带有浓厚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

d.儒教:以孔子为崇拜对象。

e.神道教:由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最初以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为主要内

容,后吸收儒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某些教义,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

f.锡克教:锡克教创始时间较晚,教祖那纳克于15世纪末创立。提倡修行,反对祭司

和偶像崇拜,反对烦琐祭仪、苦行和消极厌世态度。

(二)世界性宗教

a)佛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距今约2500年的历史。在世

界三大宗教中教徒人数较少、只有2.5亿多人。主要分布在东亚与东南亚

地区。目前仍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斯里兰卡、泰国、老

挝、柬埔寨都奉为国教。其中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95%以上居

民信仰佛教,“黄袍佛国”。

b)基督教: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教徒人数多达12亿,广泛分布在世界150

个国家和地区。基督教分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主要分

布在欧洲、拉丁美洲与北美洲、亚洲和非洲;新教或耶稣教:主要分布在

欧洲,由英国又传播到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东

正教分布在前苏联外,主要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南斯拉夫和芬

兰等国。

c)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我国又称回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现有教徒8亿多

人,仅次于基督教,分布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起源

于阿拉伯半岛,相传为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

伊斯兰教分成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

二、宗教景观

(一)宗教圣迹:宗教领袖、宗教圣贤诞生、创教或埋葬的地方

如:耶路撒冷、哭墙、艾格撒清真寺、圣墓大教堂。

(二)宗教礼仪:规范化、程式化、制度化和戒律化了的宗教行为。

如:基督教的崇拜礼仪(主日崇拜)、圣事礼仪(复活节、圣诞节);佛教

的佛诞日、座恣日;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麦加朝圣

等。

(三)宗教建筑:最醒目的宗教物质文化景观。目的在于形成一种宗教氛围,激起人们对神的灵感、信服和崇拜;同时,也为信徒提供一个举行仪式的场所。

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麦

加圣寺、麦地那先知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曼谷玉佛寺、卧佛寺、

金佛寺等。

第十章旅游地理

一、旅游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P293)

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综合。旅游表现为客流和信息流在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流动,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

应把旅游视为一个系统,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指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为依托,由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媒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系统具有地域和功能上的完整性,以空间表示形式来看,旅游系统是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的一个空间系统。

二、旅游地的季节性(P300)

旅游地的季节性是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旅游地文化的季节性与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相对应。

观赏路线和旅游地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承德避暑山庄、北戴河海滨浴场、哈尔滨冰灯等。三亚的海水浴场则是全年性的。同一旅游地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旅游内容:哈尔滨作为整体的旅游地,冬季都集中大量游客;夏季由于气候凉爽宜人,成为避暑盛地。日本的御殿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夏季是登富士山的旅游基地,冬季则为富士山滑雪基地。旅游的季节性也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如麦加、麦地那穆斯林朝觐期;

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公历4月中旬)。

旅游地文化的季节性还表现在对于有季节特色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评价会因季节因素的影响而不同。

旅游地文化的季节性还表现在绿文化媒体如何应对因季节性因素带来的旅游的淡季与旺季的挑战。

三、旅游业的示范效应(P316)

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指的是,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带来的表现在价值观、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宗教、语言、健康等方面的变化,急旅游地居民通过与旅客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所受到的影响。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之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

对于落后地区来讲,示范效应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积极作用,这种效益是简单地投资搞有形教育来提高人的素质所不及的。

为了追求旅游者们所显示出的物质生活消费方式,越来越多的旅游地具名加入服务行业,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因旅游业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旅游业成为当地人提高生活水平的途径,并因此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这种变化使当地出现了以旅游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并对当地的政治力量产生影响。

示范效应给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受到广泛注意。一些专家甚至认为旅游业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带到发展中国家,并把那些在西方有争议的都市价值观和腐朽的东西传播开来。关于示范效应是否是旅游地居民追求美好生活这个问题,尚未定论。

四、结合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谈谈你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解

(一)旅游的经济影响:

积极影响:增加外汇收入、有助于货币回笼、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税收;

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消极影响: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二)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提高民族素质、增进国际间的了解、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促进生活环境的改善

消极影响:不良的“示范效应”、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干扰目的地居民的生活。

要正确的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三)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绿化比例和环境质量。

消极影响:旅游活动对地表和土壤、植物、动物、水体、空气品质、环境卫生的影响。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政治地理过程的类型(P324)

(一)政治扩散: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传播,形成政治事件的扩散。其扩散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二)政治整合:若干个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三)政治分离:它是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分离方式主要有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的分裂等。

(四)主权的变化:主权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民族独立而发生变化。

二、领土形状的政治地理意义(P327)

领土形状对一国具有重要的政治地理意义,一般来说,紧实型国家便于管理和控制;延伸型国家延伸部分一般难于管理和控制;狭长型及分离型国家多因联系不便而使国家管理及防务较为困难;穿孔型及飞地型也因两国关系容易产生摩擦而给国家外交制造麻烦。

三、国家权力要素的综合分析

1、国家的权力要素有:领土空间(是国家权力稳定的因素)、自然资源(相对稳定的国家权

力因素)、人口规模(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经济水平(是国

家权力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军事力量(最具强

制性的国家实力要素)、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其他要素的决定性影

响)、国民士气(最不稳定,但十分重要)、政府的质量(构成国家

权力所以要素中最重要的)。

2、国家实力的分析:

(一)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

–P=(C+E+M)*(S+W)

–P:被确认的国力

–C:基本实力,包括人口和领土

–E:经济能力

–M:军事能力,=战略力量加上常规军事力量

–S:战略意图

–W: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

–1975年对主要国家的国力评价结果

(二)“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

测定各国综合国力的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

第一,国际贡献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A. 基础实力:(1)经济实力,(2)金融实力,(3)科学技术实力;

B. 政策能力:(4)财政实力,(5)对外活动的积极性,(6)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

第二,生存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1)地理,(2)人口,(3)资源,(4)经济实力,(5)防卫实力,(6)国民意志,(7)友好同盟关系。

第三,强制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1)军事实力,(2)战略物质和技术,(3)经济实力,(4)外交能力。

四、苏美两极对抗格局的形成和解体(P343)

形成: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美国和苏联取代了所有其他列强,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超级大国。由于美国固有的霸权主义和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以及各自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当他们并肩消灭了共同的敌人之后,便按照大国的势力范围构筑各自的帝国。于是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政治对抗。这种对抗的形式是“冷战”,主要手段是军备竞赛和武力威胁,争夺重点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边缘地区,其影响涉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解体:两级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解体。

对两极格局第一个重要冲击就是新中国的崛起。

西欧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两级对抗格局。

日本和亚太地区的迅速崛起时对两极格局的又一重大冲击。

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反霸斗争的展开,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终结,进而成为两极格局中一股范围广大的国际力量。

在两极对抗的格局下,苏联为保持自己与美国的对抗不得牺牲经济,但是苏亮的计划经济由于依赖于资源的投入,加上管理的僵化与技术力量的薄弱,增长率逐渐下降,拉大了与美国、西欧、日本的差距,影响到居民生活的保障和改善。并且其实行重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模式,使得东欧大受其苦。在东、西欧差距影响下,引发了东欧各国对苏联的离心力,在外部,和美国的军事竞争,苏联欲罢不能。由于经济实力下降,草率的改革反而加剧了内部政治、民族的矛盾。结果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使战后两极对抗的格局终于解体。

五、H.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P351)

–关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心脏地带学说”(大陆腹地说):

–陆上实力与海上实力的较量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历史上,都是陆上强国向海上强国挑战并取得了胜利。

–麦金德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把世界划分为“心脏地带”(枢纽地区)、内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

–全球战略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指欧亚大陆)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P361)

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这样的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居住地和工作地、学校的场所,以及可以利用的交通手段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的特点。

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二、人类迁移活动的空间偏好(P366)

迁移活动时人们从原居住区向新居住区的空间移动。

人类的迁移空间行为具有距离偏移的规律性。几乎所有类型的迁移者的迁移距离都不超过30km,仅行政管理工作者的迁移距离受距离影响较小。这表明迁移空间行为有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规律性。

迁移空间行为不仅具有距离偏移的规律性,也表现出方向偏移的规律性。由于迁移行为受迁移机会、地点和环境效应的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会比在其他方向移动的更远,从而产生迁移空间行为的方向偏移。一般来说不同城市之间的迁移可能有等级之分,大部分的迁移流在大城市之间发生,或中小城市移民流向大城市。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P381)

(一)大城市的空气污染

1.全球居住在城市的人口45%左右。6亿多人居住在二氧化碳超标的城市地区,1

2.5亿人

居住在悬浮颗粒物过高的城市中。

2.发展中国家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3.酸雨扩展

(二)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些痕量气体被称谓温

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2.地球平均气温在21世纪可能上升摄氏1度-

3.5度

3.气温上升正在席卷全球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

(三)臭氧层破坏

1.南极臭氧空洞

2.皮肤癌发病率上升、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双目失明患者增加、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粮食

作物减产

3.尽快停止生产和使用氟氯烷烃类化合物和甲基溴

(四)水体污染加剧

1.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

2.污染源:工业三废、农业(化肥和农药等)、石油泄漏

3.海湾战争(1991)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P387)

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突出强调的是发展

南师大奖助学金设置

南师大奖助学金设置 发布时间:11-07-11 16:27:03 文章来源:仙林七七八八浏览次数:2123 [ 字号:大中小] 南京师范大学秉承百余年来形成的“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十分重 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凭借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积极争取校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及热心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个人到学校捐资设奖,积极构建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 款和学宿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目前, ①设有“国家奖学金”、“校长特别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等十余种奖学金。学校每年颁发奖学金达900多万元,在校学生获奖比例高达70%; ②设有“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十余种助学金,每年发放助学金2000多万元,大部分助学金在新生入学后即可享受,在校学生获资助比例高达31%; ③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广辟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顺利完成学业。现已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2000多个,年投入勤工助学基金近200万元; ④每年为近千名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助学贷款; ⑤每年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或住宿费减免达100多万元 具体设置情况:校长特别奖学金

为促进我校优良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学校从2004年起设立南京师范大学校长特别奖学金。校长特别奖学金每年秋季学期评定一次,是学校设立的最高荣誉奖学金。 一、评奖范围 南京师范大学在籍全日制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均有资格参加校长特别奖学金的评比。 二、评奖名额及金额 本科生校长特别奖学金每年评选25名,每名学生奖励人民币8000元,且学生在校期间至多一次获奖。 三、评奖条件 (一)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立志为祖国教育事业和建设事业服务; 2.在校期间曾获校“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滚动式奖学金一等 奖; 3.每学年必修课考试成绩平均分在85分以上,且单科成绩不低于75分,综合测评成绩排名于所在专业达到前3名。 (二)如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或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或在道德风尚、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作为,或为学校争得较高荣誉者,可适当放宽上述评奖条件。 四、评奖时间及程序 1.奖学金每年十月进行评定。 2.校长特别奖学金获得者从符合上述资格及条件的学生中择优产生。学生申请“校长特别奖学 金”首先由个人提出申请,在班级进行评议,再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推荐,并填写《本科生校长特 别奖学金审批表》,同时在学院内张榜公布,广泛听取意见,然后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审核,院 党委副书记签署意见后,报学生工作处,由学生工作处汇总后上报校长特别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审定。 五、奖学金管理与发放 本项奖学金是我校最高荣誉的学生奖学金。奖金由学校提供,由学生工作处负责发放,有关材料归入获奖者本人档案。 六、校长特别奖学金工作机构设在学生工作处。 七、本细则由学生工作处组织实施并负责解释。 朱敬文奖学金 为激励先进,表彰品学兼优、勇于创新的优秀本科生,鼓励广大学生刻苦钻研、积极进取、奋发 成才、报效祖国,特设立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朱敬文奖学金。 一、评奖范围 凡我校在籍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本科二年级(含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均可申报本科生朱敬文奖学金。 二、评奖名额及金额 本科生朱敬文奖学金每次获奖人数约为在校本科生人数的 1.8%,每名获奖学生奖励人民币2000元整。 三、评奖条件 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立志为祖国的教育和建设事业服务; 2、学习成绩优秀,上年度各门必修课程考试成绩平均在85分以上,单科成绩不低于75分,且必修课均分在同年级同专业前5名;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821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

南京师范大学821公共管理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科目:公共管理学 简答: 行政组织的社会性特征(P28)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征(P68) 精英决策模式(P103) 论述: 我国现行行政监督机制的不足和完善路径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改善民生的意义和作用 简答: 行政组织的社会性特征(P28) 行政组织是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之一,是依法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行使国家相关行政职权的组织实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的统称,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法定行政主体)和某些被授权的社会组织。 任何性质的行政组织都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这就决定了行政组织具有社会性特征,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服务性。任何国家的行政组织都有服务性的特点。行政组织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凌驾于社会上的权威地位,就必须同时服务于社会。从国家政治体制中行政与宪法的关系来看,行政一般要服从宪法。 (2)管理性。行政组织的服务型主要是通过他对广泛社会生活的有效领导和管理来实现的,这种领导和管理主要表现为从高于社会的权威地位出发来制定政策、维持秩序、监督协调、组织公共事业的实施并提出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等。 (3)法制性。行政组织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程序建立的,组织结构、人员编制都有法律规定性。行政组织执行国家宪法和法律,并依法制定行政管理法规,采取行政措施。 (4)系统性。任何国家的行政组织都具有极强的系统性。行政组织权力关系和结构方式大都层次分明、纵横相连、统分有据、浑然一体、政令统一。行政组织可通过对系统的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其出于对外界环境良好的输入输出状态中。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征(P68) 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不尽相同,各国公务员制度也呈现出不同特点,但总的来说,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法制管理原则。法制管理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实行公务员制度的根本目的,也是人事管理制度现代化、科学化的—个重要标志。健全的法规和严格的执法,使整个公务员管理井然有序。 (2)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原则。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原则是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政治在公务员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公开就是对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部公开,让群众进行监督。公开是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基础和前提。

南师大新闻传播学复习计划

南师大新闻传播学复习计划 新闻传播学相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来说,还属于一个新兴学科,该学科的学术积淀还非常有限,远不及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丰富。因此应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考生无需花一两年的时间来准备专业课。而且从目前的考试情况来看,各个学校新闻学院的考试都比较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面,因此、建议考生(包括跨专业的考生)在3、4月份开始专业课的复习即可。之前可以多阅读一些文史方面的经典著作,多了解时事,这些综合知识需要之前就有大量的积累,而不是一时可以弥补的。在时间的安排上,建议大家如下安排整个复习过程: 全年的复习规划(4月----次年1月) 1)4月----7月认真阅读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方面的著作,考新闻学(含新闻学和全球财经报道)的考生还要进行新闻采编的练习,考传播学(含新媒体、媒介经营管理和影视传播)的考生应当看一些文科综合类的书籍。在此期间,考生应该对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大致了解该学科涵盖的内容。 2)8月----9月进一步复习和总结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新闻学方向的考生对新闻采编应当比较熟练,传播学方向的学员应当有比较开阔的视野。这个阶段结束的时候学员应该对专业课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专业内的热点和时事热点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这个阶段,考生要开始新闻传播史方面的学习,把新闻传播史方面的教材至少浏览一遍。同时,考生要开始着手政治和英语的复习。建议考生报一个政治考试的辅导班,把政治学科的东西好好梳理一下。 3)10月----11月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巩固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把学习的重心由新闻理论和传播学理论转向新闻传播史的学习上来。同时,对政治和英语也不能忽略,政治要多看多背,多做题。英语也要多背单词,多做试题。 4)12月建议考生把所有考试科目好好梳理一下。同时,这个阶段的学习重心应当是记忆新闻传播史和政治方面的知识点。因为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记忆,这时候多记多背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重要知识点的架构图 新闻学理论 1、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2、新闻的本质与建构 3、新闻的真实性范畴 4、新闻的价值选择 5、传播:效果与受众 6、新闻传媒的功能 7、新闻自由 8、新闻活动的法理 9、新闻传播体制

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地理

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地理 2018.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 某旅游爱好者在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旅行,图1为他面向正北方向拍摄的日落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 照片拍摄时的北京时间最可能是() A. 4月19日19时 B. 6月22日22时 C. 10月20日20时 D. 12月22日22时 2. 在图示附近最不可能欣赏到的景观是() A. 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 B. 丝路古城遗迹 C. 西气东输工程设施 D. 带状绿洲 图2 图2为我国南方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根据图示信息,完成3~4题。 3. 图中湖泊上游有一瀑布,瀑布落差32 m,湖泊湖面与图中最高点之间的高差最有可能为() A. 520 m B. 514 m C. 532 m D. 540 4. 关于该区域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以低山丘陵为主 B. 干流自东南向西北流 C. 在最高处能观察整个湖面 D.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图3为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5~6题。

图3 5. 从25日8时到26日8时,马尼拉天气变化特点是() A.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 B. 风力增大,云层增厚 C. 风力降低、出现雨雪 D. 风向由偏南转为偏北 6. 有关图中天气系统移动方向及相关大气环流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中纬度天气系统向东移动,从全球范围看,这一带主要盛行西风 B. 中纬度天气系统向东移动,因为亚洲东部地区主要受西北气流影响 C. 低纬度天气系统向东移动,从全球范围看,这一带受东北信风影响 D. 低纬度天气系统向西移动,主要受从赤道上空向北极的西南风影响 图4为某河流降水及径流年内变化过程图,读图完成7~8题。 图4 7. 推测该河流最可能分布在() A. 东南亚 B. 西欧 C. 中亚 D. 地中海沿岸 8. 观测发现,1995年之后,该河流径流量呈不断减少趋势,分析其自然原因是() A. 气温升高,蒸发加剧 B. 冰雪融水增加 C. 降水量起伏变化大 D. 人类过度引水灌溉 古丈红石林位于湘西自治州古文县境内,形成于4.5亿年前,是全球罕见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景区。图5为该地景观图,图6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

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范例1:今后我一定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争取更大进步。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 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范例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 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 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范例3:高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 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 高。 范例4:我要做好”五个心”:一,是收心.把暑假的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为主 的生活方式.二,是决心.我要在新学期伊始下就下定决心使自己的人生有一个美好的开端.三, 是恒心.在学习上要下功夫,持之以恒,战胜困难.四,是爱心.不仅要提高学习,同时还提高品 德修养.尊敬老师,团结友爱,互相互爱,孝敬父母.五,是用心.用心做人,做学问. 范例5:我决心:1,树立一个信心:我能我行。2,创立一种学风:认真刻苦。3,凡事从“认 真”开始,认认真真地读书,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做作业。4,学业成功的过程离不开 勤奋和刻苦。“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劲,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 花香自苦寒来”这些格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5,培养一个习惯:自觉自愿 .学业进步,贵在自觉。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引下,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范例6:学习成绩还不是十分优秀,虽然我的成绩一直在进步,但却始终达不到最理想的状 态。所以我要努力打好基础,更多的自主学习,我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迎头赶上,勇 往直前。 范例7:我同学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主要原因是自己作息的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未能 十分有效地工作与学习,导致时间使用的紧张,无意中减少了与同学交流的时间。所以我要努 力 找同学交流,了解同学们的所感所想,积极主动的和同学进行交流,与大家和谐相处。 范例8:我在工作中有时处理问题还不够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工作中魄力不够,做事情不够果 断,比较优柔寡断。我要方面积累经验,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学习其他同学在处理班 级事务时所运用的好的方式、方法,同时,要弥补自己办事方式、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思想道德:范例1:本人这一年以来,具有热爱等祖国等的优良传统,能积极参加政治 学 习,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范例2: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 钻研业务。 范例3: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 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 国家 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范例4: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蒸蒸日上、迈着改革步伐前进的社会主义祖国,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积极参加党章学习小组,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 想觉悟,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班长,我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同学中树立了好榜样,并能团结好班委,处理好班级的一切事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范例5:我热爱我们的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思想觉悟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 及党章学习小组,努力要求进步。在校,我模范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 范》。尊敬师长,组织纪律性强,连续担任班xx委员等职务。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学,发 挥友爱互助的精神。

南师大冯茹尔

南京师范大学冯茹尔奖学金评比办法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冯茹尔教授关心支持教育事业,为激励我校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报效祖国,在南京师范大学捐资设立“冯茹尔奖学金”。 一、设奖目的 冯茹尔奖学金的设立旨在鼓励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积极上进、培养高尚品德,在校期间争取最优异的学习成绩,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评奖范围 南京师范大学在籍本科学生(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另评)。 三、评奖名额及金额 冯茹尔奖学金每年评选130名,其中特等奖10名,每人奖励人民币2000元;一等奖40名,每人奖励人民币1200元;二等奖80名,每人奖励人民币800元。 四、评奖条件 (一)特等奖条件 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立志为祖国的教育和建设事业服务; 2.上一年度必修课程考试成绩平均85分以上,且单科成绩不得低于75分; 3.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在所在年级达到前2名。 (二)一等奖条件 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立志为祖国的教育和建设事业服务; 2.上一年度必修课程考试成绩平均80分以上,且单科成绩不得低于70分; 3.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在所在年级达到前5名。 (三)二等奖条件 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立志为祖国的教育和建设事业服务; 2.上一年度必修课程考试成绩平均75分以上,且单科成绩不得低于70分; 3.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在所在年级达到前10名。 (四)在“大学生挑战杯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的大学生各项竞赛中,以及在各学科研究中取得优异成绩,其成果获得校级以上奖励,且上一年度必修课程考试成绩平均75分以上者可参与评奖。 五、评奖时间及程序 1.奖学金每年三月进行评定。 2.本科学生申请“冯茹尔奖学金”,首先由个人申请,在班级进行评议,再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推荐,并填写《冯茹尔奖学金审批表》,同时,在学院内张榜公布,广泛听取意见,然后经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审核,院分党委(党总支)副书记签署意见后,报学生工作处,由学生工作处汇总上报“冯茹尔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审定。 六、“冯茹尔奖学金”工作机构设在学生工作处。 七、本办法由学生工作处组织实施并负责解释。 二○○一年十二月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学分,操行分以及素拓分。 1.学分:学分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定,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大学里每 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学分。只有通过这门课的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只有学分积累到专业要求后才能毕业。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课程与学分,还可以提前毕业。 2.操行分:就是平常参加社团、比赛和担任班干获奖累加的分数,占总成绩的 百分之四十。是每年的综合测评奖学金和各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操行分的一般计算方法: 操行分=创新能力分(不折扣)+德育素质分(40%)+社会实践分(30%)+诚信分(10%)+其他奖惩分 操行分获得途径: (1)创新能力分:通过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2)德育素质分:基础分(50分)+互评分(23分)+奖惩分 (3)社会实践分:参加假期团体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在校级及 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担任学生干部,班干部等等。(4)诚信分:根据参加上课,班会与讲座的考勤情况来定。 (5)其他奖惩分(不折扣≦20):出勤率、体育成绩、参加院级及以上体育竞赛(运动会、迎新杯、瑶湖杯等)。 (6)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获奖加分:十佳歌手大赛、才子俏佳人、迎新晚会等。(7)参加各类竞赛:如挑战杯、三创赛、中英文演讲大赛等。 注:所有加分项目必须要有材料证明! 3.素拓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 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素质拓展应运而生。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素拓分的获取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比如讲座一些比赛,也可以通过在大学期间考驾照,和操行分加分项等。修满素拓分方可毕业。

商学院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

商学院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意见(2013年修订)》的精神,结合社会需要和学院具体情况,特制定《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通常在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各进行一次,分别对上一学期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进行评定。各班成立由年级辅导员主持,班长、团支书、学生代表(2-4人)组成的综合测评小组负责本班的综合测评工作。 学期或学年的综合测评成绩是学生评比、表彰、推优以及选拔等活动的重要依据。综合测评过程具有严肃性,综合测评结果具有权威性,材料和结果须公示。 一、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专业学习、文体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即德育、智育和文体社会服务活动,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综合测评成绩=德育成绩×20%+智育成绩×70%+文体社会服务活动成绩×10% 二、德育测评 (一)德育成绩=德育评估(满分100分)+加减分 (二)加分标准 1.具有良好道德风尚,受到社会、学校或学院通报表扬或

表彰,产生积极社会影响者,视情况加4-20分。 2.入选学校优秀学子宣讲团的同学,加6分(团队入选的按实际宣讲情况酌情加分,最高4分)。 3.学生干部任职服务满一学期的,皆可依据所在组织的考核结果给予加、减分;考核优秀者在基本分基础上追加1分,良好者加全部基本分,合格者加基本分的50%,不合格者不加基本分;班级的干部评优比例,优秀等级原则上不超过班级干部人数的30%,良好等级不超过60%;学生组织的干部评优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该组织干部人数的30%。各级学生干部的任职服务的基本分如下: 备注:(1)校级其他学生组织包括校志愿者协会、大学生科协、社区学生工作中心、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加分,参照校学生会;院级其他学生组织包括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科协、创业者联盟、心理气象站的加分,参照院学生会;其他学生社团组织不加分。(2)同岗位正副职同等加分,主席助理与部长同等加分,

南师大《人文地理学》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 科学。 3、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 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 理学等。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人文地理研究对象和内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 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学科,就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 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 分析的传统。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 政治等社会性的人文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制度。人文现 象具有历史性。 (2)区域性: 均质区域:二战前的研究对象 结节区域(功能区域):D. Whittlesey提出 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 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 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重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划。 区域性:地理学研究的焦点就是地区差异、地域分异规律。 (3)综合性: 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文环境本身是综合体;人文环境组成的多样性;需要 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方法的多样性:观察方法和试验 方法、描述解释方法、数学方法、行为方法。 三、地理学的四大传统 1、空间(分析)传统:亦即区位分析的传统,尝试为事物空间分布的特性找到普遍的法则 与解释的理论。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 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 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 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历年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考研通过复试的分数线情况

历年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考研分数线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需要多少分才能上? 2019考研在即,许多考生在决定报考南京师范大学时,总在烦恼需要考多少分才能够进入该专业的复试环节?每年又有多少人进入南京师范大学的复试?近几年的分数是升了还是有所下降?仙林南师大考研网将为即将参加2019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的各位同学,整理南京师范大学考研各学院各专业往年进入复试的人数及最低分数线,希望考生能够根据往年数据,提前做好准备。欲知更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详情,请点击进入【南师大考研真题】,也可报名(南师大考研辅导),考研成功,快人一步! 2018南师大各学院考研复试人数及分数线汇总 https://www.360docs.net/doc/139084978.html,/zhaosheng/details.aspx?id=4111

2018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考研进入复试分数线

2018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考研进入复试分数线

2018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考研进入复试分数线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可用 计划 复试 人数 复试 最低总分 是否实践考核 专业 备注 130200 音乐与舞蹈学18 13 339 否 135101 音乐专业学位(全 日制) 32 46 335 否 135101 音乐专业学位 (非全日制) 20 10 335 否

计划最低总分考核专业071000 生物学不分方向95 147 324 是071300 生态学10 15 350 否090801 水产养殖 5 8 261 是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8 25 307 否085235 制药工程15 1 290 否095108 渔业发展15 7 284 是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8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8篇 综合素质是对全体在校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测评任务。以下是整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欢迎大家参考!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1 光阴如梭,转眼间已经进入了大四。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的一贯作风,刻苦勤奋,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在期末考试中取的了相当好的成绩。同时也努力学习,并尝试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和实践,从而使自己德、智、体等多方面综合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德育方面:身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共青团委的号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所以有困难的人。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认真学习了一些伟大人物的先进事迹,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无形中有了相当显著的提升。 智育方面:从踏进大学校门那一刻,我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无比热爱,怀有极度浓厚的兴趣,我对自己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认真对待,并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使自己成为一名社会和国家更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体育方面:北京申奥成功对国人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也从而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种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我也利用

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尽管很苦,很累,但这都无所谓,因为我明白:只有健康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劳动方面: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不知不觉在成长过程中我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校期间,我经常参加各种义务劳动,打扫公共卫生,我们宿舍良好的卫生状况一直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可以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绩,当然这都离不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辛苦栽培,在新的一年里,我要继往开来,不骄不躁,发挥自己有限的才能和特长,把握有限的大学时光,努力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2 时光荏苒,今年已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二年,一年来,我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帮忙下,同时也透过自身的努力,各方面均取得必须的进步,此刻总结如下。 思想方面,我追求上进,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我觉得一个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对别人所作的贡献来衡量的,学习方面,初入大学我是有点放松的,但是看到身边的同学学习刻苦认真,我也收起了简单的态度,学习刻苦,态度认真。但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透过这一年的学习,我对专业方向、难易度、程度和老师讲解节奏都有了了解,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提高对自我的要求,加倍努力学习,争取使自我的成绩有所突破。 工作方面,整个学年中本人担任了班文体委员的职务,本着为同

南京师范大学综测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意见(2007年修订)》的精神,结合社会需要和学院具体情况,特制定《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通常在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各进行一次,分别对上一学期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进行评定。各班成立由年级辅导员主持,班长、团支书、学生代表(2-4人)组成的综合测评小组负责本班的综合测评工作。 学期或学年的综合测评成绩是学生评比、表彰、推优,以及选拔等活动的重要依据。综合测评的过程具有严肃性,综合测评的结果具有权威性,材料和结果须公示。 一、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专业学习、文体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即德育、智育和文体社会服务活动,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综合测评成绩=德育成绩×20%+智育成绩×70%+文体社会服务活动成绩×10% 二、德育测评 A:德育成绩=德育评估(满分100分)+加减分 B:加分标准 1.具有良好道德风尚,受到社会、学校或学院通报表扬或表彰,产生积极社会影响者,视情况加4-20分。 2.入选学校优秀学子宣讲团的同学,加6分。 3.学生干部任职服务满一学期的,皆可依据所在组织的考核结果给予加、减分;考核优秀者在基本分基础上追加20%,良好者加全部基本分,合格者加基本分的50%,不合格者不加基本分;班级的干部评优比例,原则上不超过班级干部人数的30%,学

生组织的干部评优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该组织干部人数的45%。各级学生干部的任职服务的基本分如下: 备注:(1)校级其他学生组织包括校志愿者协会、大学生科协、社区学生工作中心、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加分,参照校学生会;院级其他学生组织包括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科协、创业者联盟、心理气象站的加分,参照院学生会;其他学生社团组织不加分。(2)同岗位正副职同等加分,主席助理与部长同等加分,校学生会中心主任助理与部长同等加分,部长助理与干事同等加分;一人多职者,以最高职计,不重复加分。(3)当学期获评校十佳班级、先进党支部、红旗团支部的优秀班干,或被学校选派参加省委党校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等情况的,在基本分基础上追加40%,当学期获评百优班级、特色团支部的优秀班干在基本分基础上追加30%;优秀班干不得超过5人,须经辅导员认定并公布。 3.积极参加学院建设、班级建设或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突出的普通同学可酌情加1-3分,以每年6、12月份由学生本人申请,班委会和班主任推选,并经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并网上公示为准。 4.校级文明寝室、卫生宿舍的成员可加2-4分,院宿舍卫生检查获通报表扬者加2分。以每年6、12月份由班委会统计,并经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并网上公示为准。 C:减分标准

南师附中物理试卷

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A 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B 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D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C 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中考第二次模拟测试 物 理 试 卷 (总分:60分 时间:70分钟) 1. 春天的三台山是花的海洋,漫步在梨园、衲田的花丛中,阵阵花香扑鼻,这是由于( ▲ ) A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 .分子间有空隙 C .分子间的吸引力 D .分子间的斥力 2.电风扇通电时扇叶会飞速转动,下列各图与之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 3.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 A .普通自行车轮的半径约为1m B .中学生心跳的频率约为68Hz C .教室里一盏日光灯的工作电流约为0.8 A D .中学生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5km/h 4.如图所示是小明在上学的路上,伞被风吹得向上翻起的情景,关于伞向上翻,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 A .伞的上表面风速比下表面大,上表面空气压强比下表面大 B .伞的上表面风速比下表面大,上表面空气压强比下表面小 C .伞的上表面风速比下表面小,上表面空气压强比下表面大 D .伞的上表面风速比下表面小,上表面空气压强比下表面小 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6.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将物体A 和B 同时向靠近支点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杠杆仍能平衡 B .杠杆不能平衡,右端下沉 C .杠杆不能平衡,左端下沉 D .无法判断 A B C D 班 级 姓 名 考 场 …………………………………装………………………………………订………………………………线…… …………………… 第6题图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范文 范文一 光阴如梭,转眼间已经进入了大四。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的一贯作风,刻苦勤奋,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在期末考试中取的了相当好的成绩。同时也努力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等先进理论,并尝试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和实践,从而使自己德、智、体等多方面综合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德育方面:身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共青团委的号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所以有困难的人。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认真学习了一些伟大人物的先进事迹,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无形中有了相当显著的提升。 智育方面:从踏进大学校门那一刻,我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无比热爱,怀有极度浓厚的兴趣,我对自己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认真对待,并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使自己成为一名社会和国家更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体育方面:北京申奥成功对国人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也从而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种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我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尽管很苦,很累,但这都无所谓,因为我明白:只有健康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劳动方面: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不知不觉在成长过程中我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校期间,我经常参加各种义务劳动,打扫公共卫生,我们宿舍良好的卫生状况一直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可以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绩,当然这都离不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辛苦栽培,在新的一年里,我要继往开来,不骄不躁,发挥自己有限的才能和特长,把握有限的大学时光,努力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范文二 今年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老师、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一定的进步。现总结如下: 思想政治学习方面:积极参加学院及班级组织的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生活中团结同学,担任班长职务,以身作则,积极参

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综测办法

(2011年9月修订) 一、总则 第一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第21号令),参照《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意见(修订)》,并结合教师教育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综合测评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能力三个方面的测评。思想品德测评主要评估学生的政治表现、法纪观念、道德修养等。专业学习测评主要评估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及科技学术能力。综合能力测评主要评估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第三条综合测评每学期进行一次,分别安排在每年的3月和9月,对上一学期的综合表现进行测评(大四最后一学期不进行综合测评)。 第四条综合测评成绩中的奖励分、扣减分条件仅对测评学期有效(以所测评的学期时间为限,以相关材料标注时间为准),且每项条件只能加(减)分一次,并以获奖证书、处分决定、活动记录等书面材料为凭证(加分材料须本人提供)。 第五条实施综合测评必须坚持科学、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综合测评结果,将作为选拔优秀人才、优秀学生评比表彰、奖学金评定、学期(年)综合评定和毕业生推荐等的主要依据。 二、测评方式 第一条院学生综合测评工作由院党委领导,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学院成立由院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各年级辅导员组成的学生综合测评工作领导小组。各班成立由班主任主持,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学生代表(2-3人,各班按班级人数民主推选)组成的综合测评小组,由测评小组负责本班的评分工作。

第二条测评程序: 1、个人总结:学生就本人上一学期的表现进行书面总结,基本内容为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心得体会和努力方向。同时依据实施细则认真填写《教师教育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评表》。 2、班级评分:由各班综合测评小组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档案记载及个人提供书面证明材料,依据实施细则进行评分,分数填写在《教师教育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评表》中的“班级评分”一栏。班级汇总测评结果并填写《教师教育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汇总表》报送各年级辅导员。 3、学院审核:院党委成立学生综合测评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施细则和实际情况对各班的测评结果进行审核,并对相关材料予以存档,同时将审核后的成绩向各班公布、公示。 4、测评结果一经公布、公示,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如有特殊情况,确需复议的需经院党委同意,可由年级辅导员主持召开测评小组会进行复议,并将复议结果报院党委审批。三、成绩计算 综合测评得分=思想品德测评成绩×15%+专业学习测评成绩×70%+综合能力测评成 绩×15% (一)思想品德测评 测评成绩=(基本分+奖励分-扣减分)×15% 思想品德测评基本分为80分,满分为100分。 【奖励分】 (1)在德育方面(如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受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表彰者,分别加15分、12分、6分、3分。

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地理科学学院推免生名单

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地理科学学院推免生名单 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1自然地理学曹叶婷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1自然地理学曾雅兰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1自然地理学高燕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1自然地理学梁怡佳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1自然地理学刘雨晴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1自然地理学邱雨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1自然地理学张梦媛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1自然地理学张雅娟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1自然地理学周杏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2人文地理学曾雯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2人文地理学丁海龙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2人文地理学郝诗雨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2人文地理学胡信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2人文地理学马欢欢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2人文地理学乔文怡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2人文地理学施雪莹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2人文地理学王晓歌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2人文地理学郑霞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蔡俊逸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曹雨薇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陈佼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单帅帅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黄梦雪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景旻

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李越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梁莹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刘璐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刘逸文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刘袁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孙雪卉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王凯亮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王铭楠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王娜云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王鹏翔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王智慧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吴欣倩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徐瑶瑶013地理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张桓源013地理科学学院077601环境科学余岑涔013地理科学学院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代文013地理科学学院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王志国013地理科学学院120203旅游管理黄子璇013地理科学学院120203旅游管理孔艺丹013地理科学学院120203旅游管理魏玲玲013地理科学学院120405土地资源管理秦玥珩013地理科学学院120405土地资源管理吴菊013地理科学学院120405土地资源管理邢璐平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网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激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我院得素质教育与学风建设得发展,激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实现对学生评优得科学化与规范化,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就是按照党得教育方针与高职院人才培养得特点及规律,由学 院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素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评价;测评指标既就是评价依据,也就是学生发展得导向目标。 第三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得原则 1.方向性原则:即要充分利用指标体系让学生得知识、能力、品格等得到全面与谐地发展,对学生素质得养成与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2.科学性原则:即测评方案要系统、科学、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素质发展得真实善,切合实际,实事求就是;测评结果能直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得作用。 3.公开性原则:即坚持自我测评、班级评价与各级组织评价相结合得原则。测评人员、测评过程、测评结果要做到公开、公平与公正。 第四条本实施办法由各系党总支组织实施,各系成立综合测评工作小组,由党总支副书记任组长。每学期开学后四周内由各系完成上一学期得综合测评工作,各系对各班得测评结果进行公示。 第五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学期测评一次,测评结果作为评定国家奖、助学金与学院优秀奖学金及其她评优评奖与推荐入党等主要依据。 第六条各系可结合本系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 第二章综合测评得内容与计算方法 第七条综合测评就是从思想品德表现、学业表现、文体表现、社会活动与社团活动表现诸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得定量考核,综合测评成绩由上述几方面得分按比例合成,计算公式如下:综合测评成绩=思想品德表现分×15%+学业表现分×65%+文体表现分×5%+社会活动与社团活动表现分×15。 第三章思想品德表现测评 第八条思想品德表现分由基本分、附加分、扣分组成,基本分定为60分。

江苏南师附中2021届高三年级联考试题(地理)

江苏南师附中2021届高三年级联考试题 地 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 下左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山区等高线图(单位:m),下右图为一摄影爱好者于4月5日在该地拍摄的一幅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 摄影爱好者拍摄此照片的时间可能是 A. 5:30 B. 6:50 C. 12:30 D. 18:20 2. 该地 A. 该日甲村日落时太阳高度大于零度 B. 乙村可以直视丁湖 C. 丙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200米 D. 乙村极易受泥石流威胁 下图表示一年中某时段,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昼长的变化现象。读图回答3~4题。 3. 若四地中仅有一地位于南半球,则图中N 日期是 A. 3月21日 B. 6月22日 C. 9月23日 D. 12月22日 4. 若②地位于北半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四地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①②③④ B. MN 时段四地昼夜长短差值均变大 C. NP 时段①地所在半球极夜范围缩小 D. MP 时段④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选择题答案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mm 的黑色签字笔在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做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下图为华北某市2020年2月13日13时至14日13时的气温点状和降水量柱状图。图示时段内该市经历了某天气系统过境。读图完成5~6题。 5. 推测该天气系统到达该市的时间大约是 A. 13日13—15时 B. 13日22时至14日0时 C. 14日3—5时 D. 14日6—8时 6. 该天气系统过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导致沙尘飞扬 B. 为都市农业提供充足水源 C. 导致河流出现春汛现象 D. 给快递行业工作带来不便 在维多利亚瀑布顶部,岩石挡住河水形成的天然水池被称为“魔鬼泳池”。下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 图中洋流 A. ①的形成受西南风影响 B. ②使沿岸荒漠向东延伸 C. ③加快轮船北上的航速 D. ②洋流促进甲附近渔场的形成 8. 一年中“魔鬼泳池”相对安全的时段是 A. 1—2月 B. 3—4月 C. 7—8月 D. 11—12月 不同的沉积岩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左图示意常见沉积岩与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完成9~10题 9. 据①→④岩层的更替,推测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是 A. 海退→海进→海进 B. 海进→海进→海退 C. 海进→海退→海退 D. 海退→海退→海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