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仅供参考)

渔业资源(仅供参考)
渔业资源(仅供参考)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复习纲要

1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1)移动性--大多数种类有洄游习性2)公有性--配额问题 3)自我更新性--自我增殖、自我更新、自我调节,可再生 4)波动性--自然环境变化、人为干扰 5)有限性--环境容纳量、负载力6)生物资源数量的金字塔性--能量传递损耗7)未知性--难以准确计算2集群(定义、好处、缺点)2.1集群定义定义一:因某种原因(繁殖、索饵、越冬等),鱼类个体聚集在一起,通常是同种个体、大小、年龄相近,沿同一路径移动。定义二:集群是由于鱼类生理的要求和生活的需要,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营共同生活。2.2集群好处A提高繁殖成功率(四大家鱼 B利于寻找食物;C利于抵御捕食者(沙丁鱼)D逃避网具;E利于洄游2.3集群缺点A破坏食物资源(僧多粥少)B更易被捕食者发现3洄游的原因与机制3.1洄游的原因3.1.1历史原因:从短距离-长距离;冰川活动与地质变迁,如大西洋鲱,短距离,随冰川退缩,向北洄游距离增加 3.1.2环境因素 1)水温:寒温带鱼类洄游的主要因素-繁殖、饵料 2)水流:特别对被动洄游-水流携带;成鱼回归 3)水化学因子:盐度(河蟹)、pH、溶解氧、其它气体;大马哈鱼,'家乡味'4)饵料 5)敌害3.1.3内在因素:生理-性腺、渗透调节等3.1.4遗传因素3.2洄游的机制定向机制1)天体:太阳、月亮、星辰、地磁等2)水文水化学:水流、水温、盐度等3)多种感觉器,如侧线2-10cm/s的流速;皮肤粘膜细胞对温度的敏感如鲱0.2℃的温差,盐度调节。4)气味迁徙说:鲑科,20世纪50年代morpholine诱导4洋流(类型、暖流与寒流、世界主要洋流、中国近海主要洋流)4.1定义: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4.2类型4.2.1按成因分类 1)风海流(吹送流 /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流系统,大多属于风海流。2)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温度和盐度不同→密度差异→海水水位差异→海水流动3)补偿流: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4.2.2按冷暖性质分类 1)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暖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高2)寒流,亦称凉流,冷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4.2.3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4.3世界主要洋流4.3.1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台湾暖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堪察加寒流、千岛寒流、滨海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赤道逆流(反赤道流,系暖流)、棉兰老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寒流)、合恩角寒流、秘鲁寒流(洪堡德洋流)、埃尔·尼纽暖流4.3.2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加勒比海暖流、佛罗里达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北大西洋暖流、伊尔敏格尔暖流、西格陵兰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赤道逆流(暖流)、几内亚暖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合恩角寒流、马尔维纳斯(福克兰)寒流、西风漂流(寒流)、本格拉寒流、厄加勒斯暖流4.3.3印度洋季风暖流、赤道逆流(暖流)、南赤道逆流、索马里暖流、莫桑比克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4.3.4北冰洋挪威暖流、北角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冰洋寒流、东格陵兰寒流、东冰岛寒流4.4中国近海主要洋流台湾暖流、日本暖流、千岛寒流5鱼类生物学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中间关系等系列生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5.1年龄鉴定材料、方法;生长退算5.1.1鉴定材料:鳞片、耳石、鳃盖骨、脊椎骨、鳍条5.1.2鉴定方法:长度法或称彼得生长度分布法年轮法用其他硬组织鉴定年龄5.2生长退算L-R关系式:L=3.7232+44.7650R-----①第

二年轮半径:r=0.230cm则带入①得:L=14.0192cm推算法:确定退算公式:将每一尾鱼的体长和鳞的径资料点,画在坐标纸上,按所画点总趋向做一经验线,确定所用的线性方程。最基本的公式有:L=bR; L=a+bR; L=aR;求出ab值,将实测体长和轮径代入求出a、b 列出关系式,绘出相关线图;体长退算:将同龄组的r平均值(或每一个体的r值)代入L-R相关式,求出相应L值,与实测体长比较6卵巢发育分期、成熟系数;繁殖季节及影响因素;卵的性质;产卵群体结构类型及划分意义;繁殖力估算及变动机制;繁殖方式(类型)6.1卵巢发育分期

卵巢发育周期

组织学特征

肉眼观察特征

1

卵原细胞分裂成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交会期

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鉴别雌雄 (仔幼鱼)

2

小生长期(核和细胞质增长为特征)初级卵母细胞为主,单层滤泡上皮

扁带状,淡黄色略透明(幼鱼);或宽带状可能有退化卵粒

3

大生长期(卵黄沉积)初级卵母细胞为主,双层滤泡上皮

膨大,淡黄色\黄色,卵粒明显,开始沉积卵黄

4

成熟前期初级(半透明、卵黄粒融合、核及周围细胞质向卵膜孔附近移动即极化)、次级卵母细胞(核膜融解,第一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一极体)为主

膨大占据大部分腹腔,卵粒大量沉积卵黄,在卵巢中紧密挤压成多角圆形

5

成熟卵母细胞为主,排卵,第二次分裂中期(受精后放出第二极体)

滤泡破裂,卵粒游离于卵巢腔内,透明、圆形,提起或挤压可流出

6

少数未产出的退化卵、空滤泡、Ⅱ期的初级卵母细胞

产后,卵巢皱褶萎缩有大量血管,有未产出的退化卵粒

6.2成熟系数

?性腺的发育程度及鱼类能量资源在性腺和躯体之间的分配比例。6.3繁殖季节及影响因素6.3.1定义繁殖期尽可能长、后代早期发育环境最佳、成活率最高的季节确定繁殖季节开始a内源:繁殖周期(性腺发育)b外源:环境提示/信号因子/诱导因子(温度、光周期、水流等)1)春季产卵型(春季和初夏产卵)我国多数近海鱼类和淡水鱼类(4-6月盛期5月);饵料生物(浮游生物)的质和量的季节性变化;性腺发育在秋季和冬季,入春后快速发育;春末夏初产卵的种类,性腺发育在开春后;产卵季节延续时间短;胚胎发育速度快,孵出的仔鱼很快开口摄食-饵料生物丰盛期夏季产卵型(晚春和夏季产卵)翘嘴鲌等,5-7月盛期6-7月;秋冬季性腺发育缓慢,开春后迅速发育3)秋季产卵型(秋季和初冬产卵)鲑科鱼类9-11月产卵性腺发育在春末和夏季;一般产大卵(Φ4-6mm)、孵化期长、仔鱼有大的卵黄囊,开口摄食晚,仔鱼开始外源性营养时已到次年春季,如秋大马哈鱼冬季产卵型(冬季)鲻1月;福建的真鲷11-12月,太湖大银鱼12-3月全年产卵型繁殖期长,延续2-3个季节甚至全年;暖水性种类,如罗非鱼、胡子鲇及许多热带鱼类6.3.2影响因素1)纬度(有例

外)高纬度地区(寒带亚寒带)秋季产卵型为主(狗鱼、三棘刺鱼、欧洲鱼岁,春季和夏季)中纬度地区(温带)春季产卵型为主(中华鲟秋季;真鲷、鲻、太湖大银鱼冬季;松江鲈早春2-3月)低纬度地区(热带)两类:全年产卵型、有明确产卵季节的种类2)同种鱼类,分布区影响鲢等,18℃,长江流域5月,珠江4月,黑龙江6月大黄鱼,黄海南部和浙江,春季4-6月产卵;福建族群主要在春季;两广族群则在秋季10-12月产卵3)同种鱼类同一分布区大马哈鱼,黑龙江,夏季族群7-8月产卵,秋族9-11月太湖新银鱼,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两个族群4)产卵批次影响分批产卵和多次产卵鱼类,繁殖季节长;带鱼(除冬季外)、蓝圆鲹(除秋季外;鲤、鲫,早春-夏末秋初5)环境因子影响四大家鱼,一次性产卵,但繁殖季节受水温升降和洪水大小影响,长江流域4月底-7月初热带淡水鱼类的繁殖季节还可能受雨季旱季交替的影响6.4卵的性质浮性卵浮性卵较小而透明,大多数具有油球(脂肪滴),无粘性,由于比重较小,经产出后即浮于水面上或漂浮于水中,随风向和水流而移动。极大部分海洋鱼类,随水流发育、被捕食而导致高死亡率、仔鱼要求丰富的饵料,产卵场比较稳定,通常在近岸的浅海港湾和河口区,如带鱼、大小黄鱼、鲐等漂流性卵:这类卵的比重大于水,但产出后卵膜吸水膨胀产生较大的卵间周隙,使体积扩大密度减小,但仍大于水,在静水中沉底,在流水中随水漂浮发育,为江河鱼类所特有。四大家鱼等,卵半浮性,要求一定的流速和流程-"泡漩水"沉性/沉粘性卵沉性卵:比重大于水,卵间隙较小,产出后会很快沉入水底,多选择沙底或石砾底质,如大马哈鱼、鳟、罗非鱼等;沉粘性卵:粘性卵比重大于水,卵膜有粘连,产出后粘附在水生植物或其他物体上。如鲤鱼、鲫、等的卵产出后粘附在水草、木桩或岩石等附着物上,人工繁殖需要提供鱼巢。缺氧和被覆盖是最大威胁,要求一定的基质、水流和水深6.5产卵群体结构类型及划分意义6.5.1产卵群体定义同种鱼类因生殖目的而临时集结成的群体(Ⅳ期性腺)6.5.2产卵群体结构类型Ⅰ型:P=K,D=0 : 没有重复产卵的剩余群体,全为初次成熟的补充群体,一生繁殖一次的种类,如香鱼、银鱼、大马哈鱼、鳗鲡等Ⅱ型:P=K+D,K>D: 补充群体数量多于剩余群体,一般为小型鱼类,寿命短、年龄结构简单,如餐、逆鱼、马口鱼、棒花鱼、蛇鮈、鳀、沙丁鱼等Ⅲ型:P=K+D,K

沉性或沉粘性卵,暴露或掩埋在水体底部的岩石、石砾或沙砾上/内,如大马哈鱼C草上产卵亚型:粘性卵,植物茎叶上,如鲤等 D喜贝性产卵亚型:卵产于贝类体内,如鳑鲏E洞穴产卵亚型:卵产于天然洞穴或缝隙内2)亲体护卫型:卵(仔鱼)在亲体护卫下发育 A 基质亚型:卵产于自然基质如岩石、缝隙等,亲体守护,如沙塘鳢B营巢亚型:筑巢、在巢中完成繁殖、守护并修补巢、通气等,营巢材料多样,如乌鳢-水草巢、斗鱼和黄鳝-泡沫巢;刺鱼的巢卵在亲鱼体表或体内发育A体表亚型:受精卵在亲鱼体表、口腔、鳃腔、孵卵囊内发育,如青鱂-卵膜上的长丝集成束挂于雌鱼生殖孔后;鳗尾鲇雌鱼腹部;钩鱼雄鱼前额;海马雄鱼的"孵卵囊";罗非鱼的口育等等 B体内亚型:受精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卵胎生:卵黄营养,如白斑角鲨、白斑星鲨、许氏犁头鳐、绵鳚、黑鲪等;胎生:母体提供营养,如灰星鲨、食蚊鱼7早期生活史:卵的大小对早期发育和成活的影响,仔鱼的摄食;研究仔鱼生长要注意的问题;不可逆转饥饿,临界期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指卵、仔鱼和稚鱼三个发育期7.1卵的大小对早期发育和成活的影响1)卵的大小影响仔鱼大小:个体大的仔鱼摄食和避敌能力强,生长迅速,存活率高Shirota(1970)测定了40种海淡水硬骨鱼类初次摄食期仔鱼长度(L,mm)和卵径(D,mm)的关系:L=4D2)卵的大小影响发育速度 Ware(1975)调查了14种西北大西洋鱼类在繁殖盛期水温下卵径(D)和孵化天数(I)之间的关系:D=0.101 I +0.67卵的大小和繁殖力成负相关:大卵提高仔鱼存活率是以降低繁殖力和延长最易遭受敌害的胚胎发育阶段为代价的A较低温度,代谢率低、孵化期长,对大卵有利捕食B温度较高,代谢率高、孵化期短,对小卵有利7.2仔鱼的摄食7.2.1摄食反应 A视觉,双眼视区 B 调整体位,突然加速7.2.2摄食效率A成功捕食到食饵对象的反应次数占总反应次数的百分比 B因种而异:仔鲱1%,狗鱼30%(口裂、上下颌、速度)C随日龄增加:仔鲱1月后25%,狗鱼15d后80%(摄食器官发育完善、经验)D仔鱼游泳能力和速度:巡游模式的建立E饵料大小、质量、密度F非生物因素:光照、水温7.2.3饵料大小:适口饵料(口裂大小,20-50%)7.2.4饵料质量:营养价值-后续生长与摄食;卤虫幼体、轮虫、贝类的单轮幼虫、桡足类幼体、裸甲藻、"绿水(肥水)"7.2.5饵料密度:遭遇几率,esp初次摄食-临界密度A建立摄食后下降:冬鲽,无节幼体800/L→300B饵料密度的变动会影响仔鱼摄食率、食量、活动性、生长率和生长效率C最适密度7.3研究仔鱼生长要注意的问题7.3.1影响仔鱼生长的因素-饲养箱1)生长离散(对食物的竞争、弱小个体的淘汰)2)减少生长离散(大型饲养箱、充足的饵料、"近自然水域"mesocosm)7.3.2研究仔鱼生长,测定体长体重时要注意,固定标本的收缩-骨骼未骨化,固定后容易收缩,且不同部位收缩率不同1)固定剂的种类、浓度、渗透性、固定时间 2)仔鱼种类、体型、日龄:瘦长型的仔鱼,如鲱仔鱼的收缩率,初孵仔鱼约5-10%,较大仔鱼2%失重:仔鱼固定后体重下降,可达30%-80%采用新鲜样本、或者新鲜的和固定的标本对照、校正7.4不可逆转饥饿饥饿仔鱼抵达该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又称:不可逆转饥饿或生态死亡7.5临界期临界期:仔鱼从内源营养转向外源营养时,由于饵料保障和仔鱼器官发育两者的共同作用而造成大量死亡的危险期8人类活动的影响8.1过度捕捞8.1.1类型生物学捕捞过度:生长型捕捞过度:过度捕捞小个体补充型捕捞过度:过度捕捞亲体;经济学捕捞过度8.1.2影响如果捕捞量超过种群本身的自然增长能力,将导致资源量不断下降,表现在总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随捕捞力量的增加而减少,同时捕捞对象的自然补充量也不断下降而引起资源衰退(甚至最终形成不了渔汛)过度捕捞超过生物种群繁殖或更新补充能力的人为捕捞和采集活动,对物种的生存有不利的影响。--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种群灭绝,无鱼可捕可捕鱼类质量下降;由于过度捕捞,近年来海洋捕捞渔获物营养级年年下降,渔获品种低龄化、小型化日趋严重,总体质量也越来越差。8.2拦河筑坝8.2.1影响1)防洪效益:长江的急流险滩再也见不到,水面平缓2)发电效益:年平均发电最846.8亿度,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3)航运效益:改善航运里程,提高船队吨位 4)生态环境效应

淹没和库区移民对库区环境的压力;上游特有鱼类栖息地;库区、坝下及中下游产漂流性产卵鱼类产卵场;坝上、坝下鱼类种群的阻隔8.2.2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宏观影响1)上游(库区)A主要有利影响自然环境:小气候--农业生产;水面、流速--水生生物与渔业社会环境:航运;库区投资环境B主要不利影响淹没、移民的压力流速、水环境容量;植被淹没-水土流失;水生、陆生动物栖息地丧失;陆生植物资源;环境--人群健康;地质灾害中游(利大于弊,持久) A主要有利影响:改善坝下江段水质(浊度、悬浮物);河道冲刷-河道水位降低,洞庭湖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湖内淤积延缓湖泊萎缩减轻洪涝;防洪和荆江大堤安全;血防、航运B主要不利影响:水生生物栖息地:白暨豚分布区、中华鲟产卵场;四大家鱼产卵场、经济鱼类仔幼鱼补充-坝上;航运条件改善-噪音和机械致死;洞庭湖幼鱼补充减少、提前进入枯水期渔汛提前;洞庭湖湿地鸟类;四湖地区地下水位和土壤潜育化-p62,72;坝下冲刷-堤防安全3)下游及河口地区A河口:影响轻微,利或不利随时间变化;河口冲咸:枯水期,有利--径流增加;但截流时不利(10月份);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依据种类而已河口盐渍化:不明显;河口河槽稳定性:有利--流量调节8.3河湖隔绝1)湖泊方面水文相对稳定;淹没湖滩--草上产卵;阻隔(生境破碎)--种内交流减少,遗传多样性;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下降,小型化;草鱼消失导致植物源淤积增加、沼泽化进程加快2)河流索饵场--生长速度:生长退化、个体小型化;仔幼鱼生存环境恶化,成活率下降 8.4水体富营养化8.4.1定义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暖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8.4.2污染来源雨水、农业排水、生活污水、其他来源8.4.3危害1)大量藻类繁殖,阻塞水道,使生存空间缩小,使水体生色,透明度降低,其分泌物会引起水臭、水味,在给水处理中造成各种困难2)富营养化破坏水体中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藻类的繁殖将有机物生产速度远远超过消耗的速度,从而使水体中有机物蓄积 A促进细菌类微生物繁殖,一系列异样生物的食物链都有所发展,使水体耗氧量增加 B生长在光照不及的水层深处的藻类因呼吸作用大量耗氧C沉在水底的死亡藻类在厌氧分解过程中,促使大量厌氧菌繁殖D富氨氮的水体开始使硝化细菌繁殖,在缺氧状态下又会转向反硝化过程综上 A富营养后,将先引起水底有机物消耗速度超过其生长速度,处于腐化污染状态,并逐渐向上层扩展,在严重时可使一部分水体区域完全变为腐化区。 B富营养而引起有机体大量生长的结果,反过来走向其,藻类、植物及水生生物、鱼类趋于衰亡以至绝迹C这些现象交替发生,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并且加速湖泊等水域的衰亡过程8.4.4防治防止方法A 对废水作深度处理,除去N、P B排水改道引流(如作灌溉水)C改变水体的水文参数(流速、含水量、温度)D不用含P洗涤剂治理方法A使用化学药剂或投病毒杀菌B打捞藻类 C 人工曝气 D疏浚底泥E引水稀释(不含营养物)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