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妙果悟道心得】道德经第68章:用人之力

【赵妙果悟道心得】道德经第68章:用人之力
【赵妙果悟道心得】道德经第68章:用人之力

【赵妙果悟道心得】道德经第68章:用人之力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为将帅者不逞武;善战者不发怒:善胜者不硬拼;善用人者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争的品德,这叫做用人的力量,这叫做自古以来最高的准则。

【神奇生命】

1、生命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要懂得转圆,留了余地,才可能转圆。

2、做领导的人,是让自己成为环境,引领大家做人做事,把舞台让给大家绽放。而不是什么事都自己做,不是让事把自己做死了!

3、有能力还能尊重别人、有能力还受欢迎的人叫本事;有能力处处让人看不顺眼,那铁定会闯祸。

4、生气是下下策,生气产生的黑色毒素,登陆在人体哪里,哪里就产生不舒服,不生气命才大。

5、如果我们思想有病,那我们将收获病痛、失败、挫折。

爱与感恩的思维是一种高频率的光能振动,能改变体内细胞原子活动而引发化学变化。

6、如果我们的健康发生问题,您可以先构建一条健康程序,并将它印在您的心灵中,直到被您的血液吸收为止。

7、大自然的启示是:应该生发的时候就生发,应该静默的时候就静默,自己还给它个自己!

8、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秋天低垂的谷穗告诉我们,应该学会谦虚,过分张场昂首是不成熟的表现。

9、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10、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无为就是无执著;无执著就是没有任何愿与事违。

11、生活时常和我们开玩笑,您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您越远;您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得最深……得不到回报的付出,要懂得适可而止。

12、常常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伸出帮助的手,您便可立地成佛,与上帝同在。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以下是本人整理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一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国学大师曾言:墨子代表真实,老子代表真理,孔子代表真诚,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三驾马车。一个人要在大地上承担责任;一个人要在天空上建立智慧;一个人要像圣贤那样去努力的完成工作。一个人要像道家的神仙那样去举重若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万物自然,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这就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人格状态。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神话里的太上老君。据说孔子和老子曾就“仁义之治”和“无为之治”展开激烈的辩论,有关老子和孔子论道的场面几乎都是老子占上风。 道和德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有计划、有根据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德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水和道 书中关于水的论述堪称经典,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上善若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三宝之光

亲爱的家人: 您好!谢谢您的每月一信,谢谢您参与2016年11月的网络读书会,《道德经学用每月一信 网络读书会》是一项社会公益祈福共修活动,我们为地球母亲的安平泰祈福;为社会和谐祈福;为家庭和谐祈福;为身心和谐、快乐幸福祈福!您的每月一信能够让自己感动吗?凡能 够感动自己的正能量分享,也能感动这个世界——感动,就是我们在收获上天赐予我们的祝 福能量。 十一月是收获月,我们走进十一月: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用不断地学习收获着太多太多的喜悦。小时候,我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当我们含糊不清地喊出第一声“妈妈”、“爸爸”时,我们收获了语言;当我们迈出第一步时,我们收获了人生道路的起点。当然,我们那张笨拙的小嘴不知学了多少次;我们两条稚 嫩的小腿,不知摔了多少跤……从此,我们可以说出我们的心声,表达我们对世界的感受。 人生旅途中,我们在收获了快乐、富有后,还要在下一个时间继续播种“三宝”,继续用“三宝”来灌溉心田。我们的生命就是因为有新的更高层面的力量不断注入,而年轻,而健康,而热 血沸腾,而幸福天长地久! 但是,人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心理:想着不付出或付出很少,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收获;总是期 待着“天上掉下馅饼”,那可能吗?即使天上能掉下馅饼,会一直“掉”吗?“守株待兔”的故事 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想有所收获,那就得去默默地耕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千 古真理。 我们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只有先飞了,才有成功的可能。我们坚信凡只想索求的付出, 最终不会有结果,也不会有收获!因为付出本不一定全是回报!有能力付出的人,是世界上 最有福报的人! 现在,让我们进入【收获月的祈祷文】。 我们行走在三宝之光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收获着生命之神不尽的恩典,满揣着她的礼 物与祝福启程。 我明白,有时付出也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不付出绝对不会有收获,人生路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绝望之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之路。所以,有时的付出不一定有 收获,但不断地付出一定会有收获。所以,有时放弃也是大智慧。 我明白,人应当以信仰来敬畏“天”、服从“天”,以智慧来认识“道”、顺应“道”。天道是一个 伟大的组合!困境之中,心灵向上天祈祷,祈求上天之福佑;行动之前,研究自然之道,感 悟自然规律之特征,按“道”的规律去趋利避害。 我明白,满怀慈爱者,无所畏惧故勇敢;节俭之道,可以令人回到生命之源不衰歇;不敢为 天下先,并非孱(chán)弱无能,它有不争而胜的创造潜力。人若舍弃“慈、俭、不争”这三宝,则必死无疑!三宝中,以慈爱最重要。有了它,战则胜,守则固,天必将卫护他。修三宝,就是修最高等的风水。 我明白,能够把自己放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在下面,不用急,只要有生长的力量,下面的总会跑到上面来。修炼百分之百的信任、无条件的爱、全然的喜悦,这是一条通达大 安心、大自在的幸福路。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早时,寻找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企盼着……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

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

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八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八篇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作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

如何面对挫折 赵妙果老师与《道德经学用》41章分享

如何面对挫折 赵妙果老师与《道德经学用》第41章的分享 让我们一起走进《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去享受老子关于宇宙规律之爱对我们的祝福!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mèi),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ì)。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白若辱,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具有上德且知行合一者为“上士”。上士一旦有机会接触到大道,就会如饥似渴,勤勤恳恳,自强不息;坚信不疑,依法修行。具有小德且闻一善言心便喜,见一利欲心便乱者为“中士”。中士是道与非道之间的徘徊者,他们大多接触到大道后,或热血沸腾,或将信将疑。具有失德且嚣张无礼者为“下士”。下士听到大道之理,会憋不住要大笑,这种嘲笑,是把大道之理视为异端邪说的讥笑——这实在是一种愚痴的表现!这些人听闻大道要是不笑,那么道也就不是道了。 以下是老子对从事于道者的忠告: “明道若昧”是指光而不耀者。大道光明,精通大道者却外似愚昧,藏智敛慧,浑然无迹。 “进道若退”是指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进道之人是知止、知反、知退的勤而行之者;是真正孜孜不倦,以寻求大道之光的人;当他走向大道深处时,常人却误以为他在后退。 “夷道若纇”又好比若冬涉川——平滑的冰面比起伏的路面还要难行,更需谨慎而行之;过程中的种种挫折不是障碍,而是夷道的一部分,好比考试不是对针好学生的障碍,而是用来淘汰不用心学习者。 “上德若谷”是指上德之人,心德广大,如空谷一般,无所不容,无所不纳。 “广德若不足”是指德行广大,虽辽阔无边,包容一切,但广德者始终不自以为有德。 “建德若偷”是指德已厚,而不自以为厚;功已深,而不自以为深;兢兢业业,始终以圣贤之任为己任,以天地之心为己心;“偷”者,薄也。 “质真若渝”是指质朴纯真的德行,柔和而表现为平淡,出色而表现为普普通通的浅显。质真者,不矜其真,故渝也。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84040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Experience of learning moral classics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

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

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

【赵妙果悟道心得】道德经第68章:用人之力

【赵妙果悟道心得】道德经第68章:用人之力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为将帅者不逞武;善战者不发怒:善胜者不硬拼;善用人者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争的品德,这叫做用人的力量,这叫做自古以来最高的准则。 【神奇生命】 1、生命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要懂得转圆,留了余地,才可能转圆。 2、做领导的人,是让自己成为环境,引领大家做人做事,把舞台让给大家绽放。而不是什么事都自己做,不是让事把自己做死了! 3、有能力还能尊重别人、有能力还受欢迎的人叫本事;有能力处处让人看不顺眼,那铁定会闯祸。 4、生气是下下策,生气产生的黑色毒素,登陆在人体哪里,哪里就产生不舒服,不生气命才大。 5、如果我们思想有病,那我们将收获病痛、失败、挫折。

爱与感恩的思维是一种高频率的光能振动,能改变体内细胞原子活动而引发化学变化。 6、如果我们的健康发生问题,您可以先构建一条健康程序,并将它印在您的心灵中,直到被您的血液吸收为止。 7、大自然的启示是:应该生发的时候就生发,应该静默的时候就静默,自己还给它个自己! 8、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秋天低垂的谷穗告诉我们,应该学会谦虚,过分张场昂首是不成熟的表现。 9、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10、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无为就是无执著;无执著就是没有任何愿与事违。 11、生活时常和我们开玩笑,您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您越远;您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得最深……得不到回报的付出,要懂得适可而止。 12、常常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伸出帮助的手,您便可立地成佛,与上帝同在。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的内容,具体内容: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选修课要求读经...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选修课要求读经,于是将压在书柜里已经四五年的《道德经》翻了出来,细细品味了一次,随有感,记于下。 《道德经》,以其精炼的八十一章,写出了世间万物的博大精深。从社会中的政治,谈到经济,有时又涉及到教育,从中又写了军事,用这些实际中的事物来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优美的文字中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框架。 一开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助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读完到《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与实

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在我读完《道德经》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对比的念头。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孔子还对饮食有研究。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学不能算作作哲学,他的观点,我认为其实是对现实中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总结,只是别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时,还没有发现或许很少发现错误。孔子的哲学,我认为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能说是孔子比别人多了一项概括的能力。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常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价值,说明了一点,就是一张教别人如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2020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2020 道德经读后感1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经读后感2 《道德经》是需要用一生来研读的哲言,是需要用一生来体悟的经书,一字一句,一撇一捺,无不散发出中华文化的雅与形,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道经德经。《道德经》流传至今是每个中国人之幸,我认为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式的哲学之道,现在对于道德经的阐释有很多争议乃至断句争议也有很多,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就有解释为:“说出来的道只是平常的道理,真正的大道不能用言语说清”给人玄妙之感,亦有解释:“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不是常人行走的人生道路”让人明朗,圣人和平凡人开始的道路一开始就不同,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所要走的道路。从举例可以说明释义很多,文学

道德经(第十三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惊喜或惊恐。重视大患(即“宠”与“辱”)以至于如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

什么叫宠辱若惊?由于得宠者地位卑下,因此得到宠爱就会为之惊喜,失去宠爱就会感到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人之所以有大患(即宠辱),是因为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如果人达到不患得患失、心中没有自己(即无身)的境界,那么人还有什么忧患呢? 所以,崇尚把自身献给天下者,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情愿把自身献给天下者,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评析]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王夫之:《老子衍》)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1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2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德州西收费站肖滨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

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

道德经-德经第48-50章

《道德经》选段讲解 第48—50章 封开县渔涝中学莫胜慈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讲授,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通过诵读欣赏,让学生领略道德经经典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积累国学经典写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与人为善、讲究诚信,善于保护自己的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对这三段选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视频《与人为善》动画片,引入今天要学习的篇章:48章至50章 二、正课 (一)诵读 1、在激起学生的兴趣之后,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48章至第50章; (教师留意学生诵读中的朗读错误的字,读完后提醒学生注意。)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明确字音 3、再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4、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5、读完之后,抽几个学生朗诵。 讨论:录音里的方式大家喜欢吗? (二)理解大意 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大家现在能理解这三段话的意思吗?在这几段话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呢? 展示译文,对照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诵读译文内容

3、这三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如:做人要与人为善,讲究诚信、保护自己等 (1)探讨与人为善的内涵 与人为善是一种仁爱的美德。对人对事光明正大,不以自己度人,不以偏见对人;长思人之长,反思之过。对生机有困难者,应同情其遭遇;对因感情失落而悲观者给与关爱,尽心尽力扶助其走出困境。 与人为善也是一种奉献和责任。应像是夜路上的灯光,引领人前进,也应如雨露阳光对大地的情怀。对失误者,启发其感悟,抛弃邪恶,走向光明,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是义不容辞的。纵然有些情景是阴暗的、困惑的,但你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赤诚爱心,总能驱散乌云见彩虹。 (2)探讨讲求诚信的内涵 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诚”就是内诚于、童叟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就是外信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用。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句话就是说:“人在理智的状态下,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忠实地履行承诺”。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参是孔子得意弟子。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出门,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她去。曾妻安慰儿子说:“你别去,也别哭,妈妈回头杀猪给你吃。”她从街上回来,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她连忙制止道:“我不过是哄孩子,何必当真呢?”曾参却说:“如果不杀猪,就是欺骗孩子,也就是教孩子说谎。”于是曾参坚持把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一诺千斤,诚实守信。 (3)探讨善于保护生命的内涵 这是说,个体生命生存于人世间始终处在一些或显现、或潜伏的危机和威胁包围之中,故而说,维持和保全生命不是一件容易事。上述两段引文其实深刻蕴含了两个方面的信息:其一、彻底流露了对人类的当下生存状况的不安和忧虑;其二、充分表达了对生命的超越性和无限性的向往和渴望。 《道德经》认为,人类应该善于保全自己的生命、学会作"善摄生者"。"善养生者"就是指能够自觉避开各种威胁,即便是遇到威险,也会最终逢凶化吉,渡过难关,保全生命,维持个体的生命存在。这是因为,"善养生者"本身没有那些可以被外来力量所控制、伤害、以及能够被置于死地的弱点。"《道德经》致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自从我局开展文化讲堂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加减乘除上有苍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今时好许是明日非。知识是加法悟道是减法凝结沉淀升华。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追根溯源培其根而枝繁落叶归根。以身观天下一身一宇宙观点而知面。人世间独善吾身灵魂里循道而富足。只有知错才有机会改正错误所以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切记不要不懂装懂不知知病也自知者明。倘若百姓过的幸福富足那么谁还愿意去冒险犯罪?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就会自然和谐,有些东西不是靠宣传洗脑就可以的,从根本出发才是关键。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弱者博怜、刚者遭嫌。得理让三分、善恶自有报、因果也。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气!老子的眼光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与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判断别

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现在学了《道德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作法,我开始以新的态度来交朋友。现在,我周围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在这里,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天大道,只是他没用语言说明,爱,不但爱好人,也要爱坏人,世人都爱,这是“慈”的基本内涵。有了一颗无限爱心的人,接下来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认识世界上的种种事物。用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去感悟世间的万物,从诸事物的表现去发掘其根本的内涵,这就是“俭”的功夫。“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不能领先的认识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得有个先后,在认识上不能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样社会不会有发展,老子的教诲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标新立异的只是一味的教条,只有参考了不同的认识论,将众人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思维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条。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 我不得不说自己从未完整地看过一遍老子的《道德经》,却对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有着共鸣——“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大概就是水了。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认为,“水往低处流”,因而才有了“人往高处走”的对比。水,源自高山之巅,能俯瞰世界,却是甘心一路顺流而下,滋润万物已是最伟大的了,却又不与万物相争,甚至是安身于别人都不喜的低洼处。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环的物体了。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开始流动。循环着,“生命不息,流动不止”永远想着前方行进。难得的是,停下来的时候,表面是最平静的,而在平静之下仍是不断的渗透、循环。这世间,有多少人能放弃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与为争?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断自我循环的过程中又不断向前呢? 静心吧,让我们的心灵平静如水,由此,才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无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山谷与人生——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

山谷与人生——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卷首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用简洁精炼的方式,来教导人们向自然学习;老子用自然的演绎力和联想力,希望人们要主动地与自然接触,向谷神学习,就是向山谷精神学习——山谷精神的灵魂是空,空的灵魂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取之不尽的。当我们读到山谷精神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登山过程中,所看到山的整体,看到山峰与山谷,因为山谷的存在,才使得山峰显得更加雄伟。 【山谷的虚空意味着什么】 幸福人生如同老子所说的俊美山峰,人人向往,人人喜欢,但是俊美的山峰美在哪呢?美在山谷提供了一个“空”的意境,离开了山谷的虚空,就没有山峰和整个山的美丽。 这里一个关键是老子通过山谷的“空”,向我们传达了什么人生哲理呢? 山谷的“空”意味着广阔,意味着有发展的余地,意味着不可穷尽。在具体生活中,我们落实“空”的智慧,就是要修炼一颗无我的心,学会放空自己,驱除欲望的枷锁,化除生活中许许多多不愉快的事情,让心灵更加自由与开放——自由与开放意味着面对无限和无限变化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喜欢虚空,大家更愿意追求充满,追求看得见的东西。追求权力,追求名利,追求自我标榜,追求虚荣。因此,无法摆脱你争我斗、尔虞我诈的怪圈……这些都是社会动乱的根源,都是人类无法超越厄运的根源。 山谷的虚空是什么?是心善,是言善,是行善;是对人厚道,是不与人为了一句话而斤斤计较。 山谷的虚空是什么?是没有口舌,没有妄语,没有争斗是非,没有自以为是,没有自称为王。 山谷的虚空是什么?是清新,是法喜,是陶醉,是向往。 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我们具有这样像山谷一样的虚空胸怀吗?我们希望人生像山峰一样俊美吗?如果我们读懂了老子的山谷精神,那么一个人的福报也就快要到了,人生山峰和山谷精神就会更加稳定和常在。因为每个人生的山峰都伴随着山谷的存在,而且山谷恰恰是人生山峰存在的基础和背景。 离开山谷的人生山峰是不存在的,离开人生山峰的山谷也是不存在的。 【山谷的精神与人的心量】 我们用山谷精神,来观察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用山谷精神来观察日常生活中人和事。 如果遇到别人因为一句话就让我们不高兴;因为一件事就让我们不满意,就生气啦,发火啦。生气是什么概念?发火是什么概念?生气会在人体内产生一种灰色的气体,毒害我们健康的肾上腺素;发火会烧掉我们做的功德,会烧坏我们免疫系统。 所以,我们能不能把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的那些小事不要放在心上?我们一丝毫怨恨心都没有,我们的心是平静的、宁静的、、广大的、包容的,这就是山谷精神,这就是大道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