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有题目)1名师精品资料.

2020年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有题目)1名师精品资料.
2020年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有题目)1名师精品资料.

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以巫史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为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的载体是士。

2、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有儒家和墨家二家。

3、人本文化成熟最初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以德陪天”。

6、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仁。

7、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

8、玄文化乃是士文化的一种表现。

9、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

10、从文化形态上讲,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

二、单项选择题

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

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

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

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D)

A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C)

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C政治上的大一统D汉武帝独尊儒术

4、道教的出现是在(D)

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

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

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

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

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

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

A《论语》B《老子》C《庄子》D《周易》

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B)

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D科举制的实施

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D韩愈的排佛8、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

(D)

A敦煌B洛阳C河北D长安

9、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

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B)

A诗歌B钟鼎C书法D舞蹈

10、"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

A印度B西藏C中国D南亚

11、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

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

A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B唐代的"安史之乱

"

C永嘉之乱D靖康之难

12、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D)

A宋画的淡远B宋诗的浅易C宋词的俚俗D

宋文纡徐委备

13、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C)

A东部文化的西移B西部文化的东移

C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D北方文化的南移

14、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

A唱B念C做D打

15、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

征是(B)

A更加浓墨重彩B更重意趣与心境

C更显富丽堂皇D以人物素描为主

16、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

可以称之为(C)

A轴心时代B黄金时代C蜕变时代D鼎盛时

17、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

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B)

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

B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

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

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

18、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

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

伏笔

B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

C南方成为政治中心D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

19、《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

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B)

A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

统治之术

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

毁书

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

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

廷的强大

20、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

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

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A)

A汉代朴学的倾向B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

C佛学化的倾向D道教化的的倾向

三、简答题

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

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在众多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上,已

经出现龙的形象,但不同地区的龙,其形象

并不相同,有的似龟,有的如鹿,有的似猪,

显然它们都是不同氏族图腾之物。而最初龙

的形象的多样化,也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

各异。但是,这多元的文化在后来的发展中,

又是向心的,而不是彼此分散的。2

2、西周时期,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神本文

化转向人本文化?

这种文化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第

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

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社会风尚看出。

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4

3、“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什么?

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

之处,概之有三: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

源都是六经。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

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其三,各家学说

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12

4、从现代人的目光看来,礼的积极影响是什

么?

礼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规定了最基本的生存权

利,它规定每个社会成员在获得一份生活资

料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将责

任和义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维护社会的

安定、和谐奠定基础。P27

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1、所谓名士是指界于“仕”与“隐”之间的一批

知识分子。

2、宋人“内敛”的文化品格使酒文化趋向于“中

庸”。

3、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承载者是士。

4、唐诗是唐文化的最集中体现。

5、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有僧侣的士大夫

化倾向,也有士大夫的僧侣化倾向,其中士

大夫僧侣化常被称之为居士。

6、宋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

期、发展期、集大成期,其开创期的代表人

物是周敦颐、邵雍,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是朱熹。

7、1126年,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

最后的推动力,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8、词的柔美细腻,正是宋型文化的特征所在。

9、从本源上讲,“气”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对生命观。

10、“亚圣”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

二、单项选择题

1、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D)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全盘西化

C对外开放D闭关锁国

2、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D)A邹容的《革命军》B陈天华的《猛回头》C陈天华的《警世钟》D陈独秀的《新青年》

3、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B)

A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

B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C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

D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

4、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D)

A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B儒家的法家化

C法家的儒家化D伦理的法制化

5、下面关于"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所有的德都是善德B与天道相悖之德称德C德有凶吉之分D合于天道之德称吉德

6、关于八卦的起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是(A)A《河图》所出的形状B上古时期结绳改书契时留下遗迹

C是一种生殖崇拜D是一种占卜的方法

7、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A)

A"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B"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

C"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D"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

8、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C)

A性欲B情感C天性D爱

9、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C)

A都专指男女间的感情B含有一种欲望

C情感的专注D都讲究大公无私

10、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在(C)时期出现的。

A孔子《论语》中B《庄子》一书中

C宋学兴起之时D明代王阳明心学兴起之后11、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仁",究其根本,是(B)A对普通百姓的统治手段B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约束

C对封建统治政治的要求D对士人的要求12、儒家所谓的"智"是指(C)A科学地分析世界的手段B明智的政治态度

C带有一定的伦理色彩的认知手段D客观的

分析事物的能力

13、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

现出(B)

A跟"忠"的意思较近B更注重主体性

C有外在约束的意味D与"信"的观念相同

14、"恕"的本意是指(B)

A原谅别人的过失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严格地要求自己D严格地要求别人

15、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

者的关系应该是(A)

A敬是内在根本,恭是外在表现B恭是内在

根本,敬是外在表现

C恭也就是敬D恭、敬二者的意义完全相反

16、与儒家相比,佛教所谓的孝是指(B)

A给父母尽孝B为自己的法身尽孝

C为自己尽孝D为师父尽孝

17、侠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究其原

因主要有(D)

A自古以来就是侠士的天下B侠文化有着特

殊的土壤

C侠作为墨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墨家

影响大而增加了影响

D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的良好愿望

18、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

最强调的一点是(D)

A术B仁D博爱D兼爱

19、中国古代的仕官文化虽然一度表现了其

先进性,但最终却显得落后了,而且还有许

多负面效应,下面所列不属于仕官文化负面

效应的有(B)

A不利于国家的强大B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稳

C不利于政治家的培养D不利于法制的建设

与完善

20、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正

确的是(C)

A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B封建社

会里清官是压迫者的心愿

C封建法制不健全D封建法制十分健全

三、简答题

2、简要概括秦汉时期出现中华文化大一统的

局面的原因。

第一,学术原因。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

趋于融合之势。第二,政治原因。秦王朝在

极短的时间里,统一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

集权的国家,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

的条件。第三,从文化形态上讲,秦朝是法

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期。71

3、为什么说“孝”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提倡的必

要?

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

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

义务。“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

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

此。“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

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题

1、作为关心命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理所当

然地对“命”特别关注。

2、禅是佛教中国化的硕果。

3、如果说琴是沟通天人的工具的话,那么,

棋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沟通的工具了。

4、比生死搏杀更高一层的棋境,是“手谈”。

5、中国的书法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和超越意识。

6、“题画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

宋元时期的文人画中,既标志着书画结合的

开始。

7、除注重写意之外,中国画的另一特色,就

是散点构图。

8、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具有地域特性之

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就是文士、

清客。从某种程度上讲,茶正体现着士大夫

的审美情趣。

9、明代市民文化的发达,为我国民主意识

的普及作了准备。

10、上古以来巫史文化传统即表现出重人文

科学而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我国古代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

A历朝统治者都建立了健全的法制B古代中

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封建法律只针对百姓而不对官吏

D封建法制是相当严密的,只是与现在相比

显得落后了。

2.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

识正确的是(B)

A什么也不用做B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

大治的状况

C不做什么也就等于什么都做了D做尽所有

的事也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做

3.佛教在中国民间流行起来的时间是(B)

A两汉之际B东汉末年C魏晋时期D隋唐时

4.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

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D)

A古代只有琴这样一种乐器B古代帝王对琴

有特别的喜爱

C琴作为原始图腾代表着上天的意志

D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5.自然山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A)A天人合一的思想B山水本身的秀丽

C热爱祖国的情结D没有必然的联系,山水人文气息是近现代人加入的。

6.古老的仙文化在后来跟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究其源头,却可从多个方面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下面所列,不正确的是(C)

A先秦时期神仙之说就已广泛流行

B仙文化与原始天文学有关

C仙文化表现出万物有灵的思维,是道教所不具备的。

D仙文化中有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的迹象,跟先秦道家学说很不一样。

7.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酒文化的高峰是(A)A殷商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

8.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C)

A东北亚文化圈B中原亚文化圈C南方亚文化圈D西北亚文化圈

9.作为一个重统的国家,在文化层面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统系意识,那么,其中最根本的统系观念是(A)

A正统B道统C文统D佛统

10.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A)

A在善地停止下来B停下来即是至善

C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D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

11.魏晋人艺术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是(A)A气韵生动B朴质浑厚C小巧精美D怪诞离奇

12.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C)

A礼B义C理D法

13.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C)

A魏源B冯桂芬C郑观应D孙中山

14.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先秦诸子都坚持"道"一元论的观点

B道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的思想

C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

D宋代道学家的道学思想中杂有佛学因素15."义"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普通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指(D)

A侍仆对主人的忠诚B大臣对皇帝的尽忠

C江湖间人的一种气概D彼此间的一种信任16."贞"在最初是从《易》中"元亨利贞"的运化变易思想中来,后来才成为妇女的一种约束,其思想根本在于:(C)

A是古代一种变态的性意识B本质上是一种讲究卫生的思想

C以贞洁为万物之始的思想D以女子童贞为

吉祥的思想

17.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C)

A远避于深山老林与世隔绝B出仕朝廷随波

逐流

C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D因为隐居

而出大名

18.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

是指(D)

A是一种虚幻的图画景象B由创作主体心造

之境

C就是现实的物境D是经过创作主体之"意"

加工过的现实世界

19.从本源上讲,炼丹是(C)的思想

A道家B道教C神仙家D佛教

20.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属于显学的是(C)

A法家B道家C墨家D阴阳家

三、简答题

1、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有哪些方面?

(1)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

来;(2)理性化特征;(3)士文化特色。98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哪

两个方面?128

第一是在融合道教、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区

别于先秦及两汉经学的玄学。第二是民族文

化的融合,即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间的胡

汉文化融合。

3、我国文化南移的三大过程是什么?

南宋以来,文化中心的南移,有以下几方面

的表现。第一是学术中心的南移。第二是政

治人物的南人化。第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

150

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四次作业

一、填空题

1、统一的清王朝为了对四周少数民族实施有

效统治,创造性地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

2、侠文化跟墨家思想致为密切。

3、剑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两种不同

的趋向。第一种就是跟侠文化结合起来,第

二种是跟教结合起来道教。

4、从根本上讲,清官文化仍以人治而非法制

为基础。

5、中国是礼义之邦,传统儒学是中国文化的

主干。

6、道光、咸丰时期兴起的经世实学,为社会

的巨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7、从本质上讲,洋务运动是西方物质文化进

入中国之后,官商结合的中国知识阶层的理

性应答。

8、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

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9、鹤跟凤有所不同,如果说凤带有皇家气息

的话,那么,鹤身上透露出来的则是民气息。

10、作为中华文化一种重要的特色,安土重

迁体现出来的是黄土文明:农业文明的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A)

A春秋左氏传B国语C史记D资治通鉴

2.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

提出了(B)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

念。

A仁、礼B法、术、势C兼爱D无为

3.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C)摆

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A家族观念B忠君观念C个体人格D社会群

4.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

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D),以示与汉学区

别。

A理学B道学C考据学D宋学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A)

A德B道C君子D仁

6.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

在(C)就开始的。

A先秦B秦C西汉C东汉

7."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

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

(A)为本的。

A阴B阳C阴阳互动D阳胜于阴

8.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

千多年,与(B)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

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A天人合一B中庸C阴阳D无为

9.《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

为(A)

A违法犯禁之徒B循规蹈矩之士

C好学谦虚之人D仁慈善良之辈

10.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

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B)的

象征。

A仁义、忠诚B正义、正气C万物有灵D驱

邪逐怪

11.统一的清王朝实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加强了中央在民族事务上的管理。这有利于

中央对蒙古、新疆、西南少数民族及(B)等

地区的统1治。

A.台湾

B.西藏

C.云南

D.青海

12.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

(D)

A.郑关应

B.冯桂芬

C.薛福成

D.魏源

13.下列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A)不

仅有哲学上的沉思,还积极参与到探索改革

社会途径,直言不讳议政的实践中去。

A.梁漱溟

B.熊十力

C.冯友兰

D.马一浮14.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A)

A秦B西汉C东汉D唐

15.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D)

A唐诗B宋词C元曲D宋元话本

16.殷商时期的文化是神本文化,下列不是殷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是(D)

A宗天B尚鬼C嗜酒D以蓍草占吉凶17.下列诸子人物中,不是军事家的是(C)A吴起B孙武C苏秦D孙膑

18.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是(A)

A儒、墨、道、法B儒、墨、道、名

C儒、道、法、阴阳D儒、道、墨、阴阳19.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C)

A荀卿B孟轲C董仲舒D韩愈

20.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C)

A《诗经》B《春秋左氏传》C《史记》D《庄子》

三、简答题

1、中国画的两大特色是什么?

(1)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2)散点构图是中国画的另一特色。

2、试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特征?

(1)中国茶文化的地域特性。从地域上讲,可以将茶归于南方亚文化圈。南方多山,终年云雾缭绕,有所谓的“瘴气”,是茶生长的优良环境,江南水乡也因其四季分明而称为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2)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具有地域特性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就是文士、清客。从某种程度讲,茶体现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自古以来,茶成了名士高人的随身必备之物,进而称为他们的象征。192

3、市民意识全面成熟主要表现和意义是什么?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其一,社会风尚。其二,价值观念。其三,市民文学。市民文化的发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作了准备,而且还为东西文化精神的汇融埋下了伏笔。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命题,正是以市民意识的全面成熟为前提的。清代的开启民智运动,甚至今天的民主意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240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答案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 效率的选择 个人题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经济公平,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 经济公平不是无需前提的绝对概念,以按资分配为例,在无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传统体制条件下,它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不公平的; 公平或平等不等于收入均等或收入平均,经济公平的内涵大大超过收入平均的概念。从经济活动的结果来界定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只是经济公平的涵义之一。即便是我们平时讲结果公平,至少也有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两个观察角度,财富分配的角度更为重要。况且,收入分配平均与收入分配公平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应混淆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提高效率,兼顾公平 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操作技艺 收入和财富的差距并不都是效率提高的结果,其刺激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具有递减的趋势,甚至出现负面的效应 高效率是无法脱离以合理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公平分配的 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

2017年电大年最新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2年最新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 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精神、“人本主义”精神、“人为”“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 12.中国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丰富多样。 13.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的一大主题。不仅是农耕与游牧长期对垒的界标,也是二者之间通过战争、迁徙、和亲、互市等中介形式,实行经济互补和民族融合的纽带。 14.中国自然经济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15.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主义严密是其典型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16.中国传统哲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17.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18.早期法家分为重法、重术和重势三派,分别以商鞅、申不害、慎到为代表。战国末

2018“文学概论”答题

国家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 1. ( )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C. 表现论 2.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倾向。B. 实用论 3.文学的原初含义是( ) 。C. 文章和博学 4.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C. 文学 5.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从生命体验视角入手思考文学问题,体现了一条明晰的“”思路。 A. 体验论 6.文学的狭义阐释是( ) 。 A. 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7.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 。 C. 文化论 8.文艺摹仿说以( )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A. 亚里士多德 9.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B. 强调文学重视作者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 E. 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10.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 ) 的文论倾向。B. 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D. 以语言论为基础 1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 ) 和观众。A. 作品 E. 艺术家 12.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 。A. 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B. 文学即文章 C. 文学即博学 D. 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13.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 。A. 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 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C. 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D. 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 14. 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衍意层、语言层、余意层、意蕴层,彼此之间的层级关系从第一层至第五层的排列顺序依次为( ) 。 B. 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 15.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 )文本。A. 象征型 16.大众文化文本与高雅文化文本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有( ) 。A. 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B. 故事的类型化C. 文体的流行性D. 文体的模式化E. 观赏的日常性 17.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C. 蕴藉 18.高雅文化文本着力书写知识分子的( )趣味。B. 个性化 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是( ) 文本。B. 再现型 19.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往往具有如下特征( )。B. 语言形式创新 C. 社会关怀 E. 个性化趣味 20.语言层是文学文本的具体语言构造,主要包括语音、、辞格和语体等具体层面。 A. 文法 21.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意蕴层、语言层、余意层、衍意层,其中( ) 应为第一层。A. 语言层 22.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层面()。 A. 语言层B. 形象层C. 衍意层D. 意蕴层E. 余意层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阐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年)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4.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提出了重振儒学、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社区治理》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doc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2、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3、街居体制: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产生并得到了法律的认可,法律还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 二、单选题: 1A 2B 3A 4D 5C 6C 7A 8B 9B 10B 三、多选题: 1ABCD 2ABC 3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D 8ABC 四、简答题: 1、答:(1)主体不尽相同;(2)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3)管理的范围不同;(4) 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2、答:⑴地区发展策略其实不是一个用来概括社区干于策略的适合的概念,它只是客观反映了这种策略的原初发生地是在广大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传统社区里,那里为了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这种共识取向的社区治理模式。地区发展目标分类:地区发展策略的目标追求不是具体的任务目标,而是抽象的过程目标。 ⑵社会计划策略是指针对社区中的具体问题。社会计划目标分类:社会计划策略的目标侧重于任务目标,所谓任务目标是指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或解决社区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 3、答: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是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通过组织群众,建立积极分子网络,发动群众运动,开展社区互助服务和生产自救等方式,实现城市社区的基层治理。 五、论述题: 1、答:社区问题的类型有:(1)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2)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3)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4)社区环境问题;(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丢失问题;(6)社会解组问题。(注意展开分析) 2、课本P12-15 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2、村民自治:是指全体农村居民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实现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3、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扶持引导、社会积极援助下社区居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利用社区内的员资源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称为社区服务。二、单选题: 1C 2B 3B 4B 5B 6B 7D 8D 9B 10B 三、多选题: 1ABCD 2BCD 3ABCD 4ABCD 5ABC 6ABCD 7ACD 8BC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 一、名词解释 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 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 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 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 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2:简述汉语的特点 (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 (3)繁多的量词 (4)庞杂的补语 (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例如“实事求是”由四个语素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语素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丰富完整的含义。特别是象“黔驴技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由四个语素记述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语在字面意义之外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这无疑是凭借了汉语单音节语素表义容量大这一有利条件。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组合。其中以语序为手段的直接组合,与四字格成语言简意赅特点有密切关系。凡是进入成语的各个语素,只要在语义上能相互搭配,同时又符合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语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语序来灵活组合,构成并列、主谓、偏正、述宾、述补等复杂多样的语法关系,并以此表达丰富的意思。汉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一

文学概论第二次形考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020007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评阅教师 第二次任务 共三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开放大学本科 《文学概论》形考书面作业之平时作业(2)

1、口语媒介就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其特点有:一就是简便快捷 ,二就是与身体语言与原始礼仪相伴随,三就是真切生动 ,四就是不易保存。口语媒介往往有两种形态:一就是歌谣 ,二就是流言。 2、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经历了五个阶段: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与网络媒介。 3、现存可识的汉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大约 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 4、文学语言具有三种审美特征: 陌生化的形式追求、语境化的意义呈现、与蕴藉化的阅读效果。 5.汉语形象的互文性的主要类型有: 跨语体现象、古语今用现象、与秘响旁通现象。 6.文学媒介的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 涉义性、物质性、与中介性、语境依托性。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大众媒介及其表现形态特点 答: 大众媒介通常指的就是中间插进的用以重复或传布信息符号的机器与有编辑人员的诸如报纸或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的传播渠道。简单点说就是向大量受众传递信息或娱乐节目的各种现代传播形式的统称,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影,录音带等。 2、简要说明语言在文学中的角色 答:

(一)语言就是文本的物质现实 从文学文本的实际存在来瞧,文学文本就是使用语言完成,并以语言的方式存在。因此,语言就是文学文本物质现实。 (二)语言就是意义的现实处所 意义何处有,只在语言中。从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角度瞧,文学文本中的语言就是相互维系、不可分割的。语言成为意义所不可须臾与之分离的生长地。文学中的意义,即就是文学文本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与思想等一切东西,离开了语言,意义将不存在;文学中的语言,即就是按照可以生成某种意义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符号系统,离开了意义,语言将变得不可知。 (三) 语言再现自身 从语言的文本功能来瞧,任何写入文学文本的语言,都不就是“纯粹”的语言,而就是呈现为携带丰富的社会与文化意味的形态性语言。因此,文学语言不仅表达意义,而且本身就成了意义的组成部分。 (四)语言就是文本美的一种现实体现 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瞧,语言的美就是文学文本美的组成部分。与语言本身构成文学文本的意义的一部分相应,语言也成了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3、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异同 答:文学语言通过一定的比喻、拟人、拟物、对偶、通假、形容、主宾颠倒、语调语序(古代诗歌类的不同平仄)等文学手法,强调主题。 而普通语言对主题的刻画不明显。注意提醒一句的,文学语言并不就是指古代诗歌之类,文学语言之中也有现代诗歌、语言与外国作品。譬如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4、书面语与口语不同的审美功能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 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任务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第1题单选题(2分) 所谓()是指个人在社会体系中,觉得受到关心、尊重和帮助,这些来自社会他人的资源可以帮助个人减轻压力或解决问题,或增加个人应对压力的能力。 A 社会支持 B 团结互助 C 放松调节 D 情绪控制 您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第2题单选题(2分) 所谓(),即是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在内心亲自体验到这些情绪的能力。 A 移情 B 情绪识别 C 情绪控制 D 情绪理解 您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第3题单选题(2分) ()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 )。

A 自我认识 B 自我评价 C 自我体验 D 自我控制 您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第4题单选题(2分) “男儿有泪不轻弹”不利于心理健康,哭就因该哭出来。这是()的情绪调控方法。 A 转移注意力 B 合理宣泄情绪 C 放松调节 D 情绪ABC 您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题(2分) “交往剥夺”实验的创立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 A 詹姆斯 B 沙赫特 C 杜威 D 冯特 您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题(2分) 人际交往总是从第一印象开始的,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叫()。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印象 您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第7题单选题(2分) 人际交往中喜欢与他人唱反调、对着干、充当反派角色的是()。 A 羞怯心理 B 猜疑心理 C 嫉妒心理 D 逆反心理 您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第8题单选题(2分) 心理现象分为()。 A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 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P3页) 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P12页) 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P16页) 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 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P4—P5页) 答:(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017年-电大-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阅读一部论述清晰而又平易近人的文学理论著作,如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初步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兴趣。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书中阐述的理论问题,哪几点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列出三种以上观点: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谈到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结构一旦独立存在就可以给我们造成一种内在的、不变的阅读效果。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书中涉及到的具体文学作品,你阅读过几部,以其中一部为例,说说你的大致印象 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和感知上造成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 (3)和同学或老师进行一次交流,谈谈你学习这门课程的想法,列出你认为学习这门课程的几个难题。 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和利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看到的作家、作品。最终达到理论和具体作品分析相得益彰的效果。 2、语言在文学中存在方式与普通语言中的存在方式是不一样的,请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用文学基本属性概念中,文学呈现为语言蕴籍的观点阐释文学语言的蕴藉性特点。 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普通语言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形成性考核作业题目及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题目及答案 作业一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应文中,每一种文种都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这种规范,有的是国家政府明文规定的,有的 则是(约定俗成)的。 2、依据教材,文章的外部分类分为应用性文章和(文学性文章)。 3、应用文最重要和最本质的特征是(真实性)。 4、应用文写作的落款者,即(机关或机关领导)。 5、应用文写作者的政策水平,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制作和(政策的执行运用)。 6、应用文是为“用”而写的文章,读者直接影响到文章之“用”效果,这就形成应用文所谓的(读 者制约性)。 7、应用文要求主题鲜明,即主题必须(突出)。 8 、一般来说,应用文的主题只能有(一个)。 9、应用文对材料的要求中,最根本的标准是(真实)。 10.确凿是指材料的(清晰性)。 11.下列选项中,对典型材料理解错误的是:(D)。 A.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点的事件和材料。B.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C.有着代广泛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件和材料。D.指重大事情或重要材料。 12. 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或思维的递进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构思方法是(纵式布局方式)。13.既写明写作目的,又指出写作根据的开头方式是(复合式)。 14、要求式结尾常用于(下行文)。 15、正文首段有“特通告如下”,末段是“特此通告”,这种情况属于(首尾的照应)。 16、大部分应用文不采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 17、应用写作反映现实,解决问题,因此叙述基本上(以记事为主)。 18、应用文叙述常用的是顺时序叙述,简称顺叙,又称平叙或者(直叙)。 19、应用文写作的叙述大多采用简明扼要的(概括性叙述)。 20、引用公认的原理做论据来推论自己观点的证明方法是(演绎论证)。 21、定义说明是一种比较严密、科学的说明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对任何事物都用 下定义的方式加以说明。在许多场合,替代定义说明的说明方法是(诠释说明)。 22、选择两个或多个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是(比较说明)。 二、多项选择题 1、对应用文概念的理解,不可或缺的因素有(ABD)。 A应用文写作的用途、作用B应用文写作具有的规范性D应用文写作以书面语言为工具2、应用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写作规范要求,主要涉及应用文的(BCD)。 B文种选择C文体格式D语言表达 3、应用文作者的专业技能包括(ABDE)。 A文体选用正确B格式书写规范D用字精当E表达无误 4、应用文的读者制约性体现在写作者的行文的各个方面,包括(ABCDE)。 A文种选择B选材C结构D表达方式E措辞用语 5、应用文对主题的要求是(BCD)。 B正确C鲜明D集中 6、引述式开头常用的词语是(DE)。 D“根据”E“按照”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一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唯一没有间断 2、中国西汉纹理《易·贲卦·象传》 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4、儒家文化 5、起源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成型多元化发展与融合繁荣继续 发展沉暮总结 6、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7、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 8、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甲骨文与金文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 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周礼”“仁”“仁”五伦四德 10、阴阳五行说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 1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人文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12、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 13、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长城纽带 14、多元结构包容性 15、宗法制度专制主义家国同构 16、夏商周春秋战国 17、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实学 18、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 19、如家学说佛道程朱陆王 20、韩愈李翱朱熹 21、先秦天人 二、选择题 1、1.2.3.4 2、1.2 3、1.2.4 4、2.3.4 5、3.4 6、1.3.4 7、2.3 8、1.2.4 9、1.3.4 10、1.2.4 11、1.2 12、1.2.3.4 13、2.3.4 14、2.3.4 15、1.2.3.4 16、1.2.3 17、1.2.4

18、1.2.4 19、1.2.3.4 20、1.2.3 21、1 22、1 23、1.2.3.4 24、1.2 25、1.2 26、1.2.3.4 27、1.2.4 28、1.2 29、1.2 30、1.2 31、1.2.3 32、1.2.3 33、1.2.4 34、1.2.4 35、1.2.3 36、1.2.4 37、1.2.4 38、1.2.4 39、3 40、1.2.4 三、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P2 2、狭义文化P3 3、中国文化P3 4、中国传统文化P3 5、宗法制度P26 6、分封制P26 7、宗庙祭祀制P27 8、家国同构P28 9、君主专制制度P27 10、先秦子学P31 11、玄学P32 12、隋唐佛学P32 13、宋明理学P32 14、明清实学P33 15、乾嘉朴学P33 16、五行说P34 17、天道观P43 18、人道观P44 19、古今观P44 20、名实观P44

文学概论答案(专科)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1 1、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1)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和感知上造成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 (3)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和利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看到的作家、作品。最终达到理论和具体作品分析相得益彰的效果。 2、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普通语言往往简练实用、明白易懂;而在文学中,语言却总是有所蕴藉。"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读者要了解诗人诗里表达的意义--"我爱这土地",就必须专心阅读他写的全部诗句,如果离开了诗人精心设置的语言系统,是无法知晓他内心要说的东西的。无论是诗人写诗、小说家写小说,都必须通过媒介而阅读语言。正是通过语言系统并且在语言系统中,文学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完整意义世界。文学语言的语言性是指文学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意义。所以,语言是文学的又一基本属性。文学的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文采"。这里的"文采",约略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语言的形式美。这与西方的"美的艺术"中的"美"的含义是相通的。 文学的语言与普通的消息性语言或科学语言不同,不只是要传达消息或者表述概念,而是要充分地运用语言本身的特性而造成富于美感效果的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并不是要泛指一切语言性符号,而是特定地指具有一定文采的语言性符号。《我爱这土地》的"文采",正突出体现在:它的语词和语句的独特选择和组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表达效果。诗人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明它的喉咙并不圆润、清亮、婉转,而已遭受挫折,所以是受损伤的喉咙。那么,这受损伤的喉咙急切地要歌唱什么呢?紧跟着是三个"这......"式排比句:"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里的排比句富有文采,而且成功地渲染了诗人对于"土地"的炽热的情感。 在文学中具有一种普通性。诗如此,小说、散文和剧本也是一样。这表明,文学具有一种语言蕴藉属性,它可以通过表层意义而呈现深层意义。语言蕴藉,表示文学作品语言的蕴藉深厚状况,是说一种具体的语言表达可以蕴藉着多重不同的意义。文学正具有这种语言蕴藉性。

专题探究一:中国传统文化

专题:民族传统文化 一:了解相关史实 1、思想文化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 联系:国家性质、党的性质、三个代表思想 孟子:提出“仁政”,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 “克已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 联系:思想考点5、6、35(传统道德),以德治国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法 联系: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 培养人才 2、重视、批判儒家思想的史实: ●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批判: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儒家学说。 3、文化交流 史实:汉代①张骞通西域②丝绸之路意义:沟通了亚欧两大洲,促进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代郑和下西洋意义:促进了中国同亚非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载体:造纸术、印刷术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进步 4、近代落后的文化原因 清朝对科举制的严密控制,对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5、向西方学习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要是学西方的政治体制,但也有文化思想的学习) 新文化运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二、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1)“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后人推崇; ②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三孔”的修建和 保护。 (2)为什么要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弘扬和发展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并在世界文化领域占一席一地。 (3)保持、珍重民族文化的作用、意义 例1、结合孔子的思想精华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①孔子的思想精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培养各种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例2、请结合儒家学说,谈谈它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有利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 ②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这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 以德治国方略具有借鉴意义。 ③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各类人才,提供 人才支持。 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的内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例3、设立孔子学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 设立孔子学院,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交流和融合,保证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例4、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何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