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611教育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当代教育学简答题精编

2021年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611教育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当代教育学简

答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一、2021年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611教育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当代教育学简答题精编

1.简述道德体谅模式。

【答案】道德体谅模式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首创,此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发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体谅模式在当代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特别是它的实践给人的印象比理论更深刻。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从实证研究出发,建立起关心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点,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同时,此模式为学校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提供的《生命线丛书》,别具一格,设计有趣,内容逼真,深受学生欢迎。这对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教材存在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无兴趣的现状,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2.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内容。

【答案】(1)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进程。

(2)教育的现代化的一般特征:①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②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③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

(3)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①教育民主化。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政治民主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具体体现为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在制度上的逐步实现;第二,是教育系统内部本身的民主化,如师生关系的平等与民主、教育内容中的民主意识渗透和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②教育主体性。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自由发展;第二,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有个性的人。

(4)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条件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3.联系实际,试述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答案】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是作为社会的榜样或者社会的代言人出现的。人们常把教师视为社会优良品德的化身,要求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也是人类善的本性,是合理的伦理规范。对教师这一专业素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除以身作则外,忠于职守、有强烈的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等也是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

(2)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精深的专业知识;第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课程开发的能力;第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组织管理能力;第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案】(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机能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每个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不同,表现出的身心发展特征也各异。(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的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答案】教育工作应该遵循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要使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发展实际,又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从而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的不均衡的特性。科学研究证明,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一是身心系统发展的不平衡;二是身心系统内部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三是就每一项素质来说,其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四是从人的总体发展看,从出生到成熟的进展是不平衡的,是呈波浪形向前推进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者要充分把握人的各项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3)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个体身心发展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着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又萌发着后一阶段发展的新质。如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根据不同标准提出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这些理论都认识到心理的发展是知、情、意的统一,是一种统一的人格。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也要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教育的阶段应该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

(4)个别差异性。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之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有多种层次。从群体的角度看,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个别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青少年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个体上,也表现在群体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社区生活环境下生活的儿童群体,其发展水平、表现方式也会呈现出群体之间的差异。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获得最佳发展。

(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又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整体性。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6.阐述学校美育的内涵及功能。

【答案】(1)美育的内涵: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2)功能:①提升人的审美素质(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感受美);②有助于教育自身的完善;③有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7.教师的角色冲突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些冲突?

【答案】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楷模”与“普通人”角色的冲突。

(2)“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教师地位低下实况的冲突。

(3)教育者与研究者角色的冲突。

(4)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为调适这些冲突,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与协调,应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手:

客观上,必须进一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应努力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进修、提高与发展的机会,并给予教师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认可并肯定教师的劳动,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増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主观上,教师的自身努力是关键因素。首先,教师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从“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其更有价值的角色上”,做到有主有辅,有急有缓,协调控制,统筹兼顾;最后,教师应学会处理冲突的艺术,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到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

8.如何制定小组计划?

【答案】制定小组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小组成员的著称;课题提出的原因;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分工;具体的活动步骤(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可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必要的条件;预期的活动效果;成果的展现形式等。

9.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认识活动为主,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的制约;但学生的个体认识活动又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学生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的认识对象,间接认识现实世界。

(2)认识方式的引导性。学生的认识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3)认识过程的简洁性。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知识。

10.夸美纽斯教育思想。

【答案】夸美纽斯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特别强调教育的自然性:首先,他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同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人人均应受教育”“人人均须学习一切”);其次,人与自然均应遵循同样的法则──秩序,教育可以从自然的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教育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再次,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泛智论”的集中体现)的口号,不仅拓宽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最后,以“泛智论”和教育适应“自然”为依据,论述了学习的程序,提出了统一学制系统。他把学习分成四个时期:婴儿期(出生至6岁)、儿童期(6至12岁)、少年期(12岁至18岁)和青年期(18岁至24岁),相应地成立四种学校,即母音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大学。同时规定了各级学校学习的不同内容。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和一些教学原则与方法。他的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

11.简述教育的独立性及其表现。

【答案】教育为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对社会具有依存性,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一致的。可以说,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依据和主要体现。如果教育没有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便不可能发展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形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主要表现为下述三方面:第一,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第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