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庄子:永恒的乡愁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庄子:永恒的乡愁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庄子:永恒的乡愁

庄子:永恒的乡愁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吴文英《庄子独见?论略》

在先秦士人中,庄子是很独特的一位。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澜的文土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惟利禄是求,无什么情操与价值标准,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合纵连横,权倾朝野,名满天下。《孟子》中载景春对孟子的话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确实是大丈大吗?他们一怒诸侯便恐惧,他们安居不动,天下也就安定无事。”可见他们的显赫与威风。纵约长苏秦“位尊而多金”,风度翩翩地来往于六国之间、身兼六国相任,皮包中装着六国的相印,碰碰撞撞地作着舒心的响声,连他的父母都洒扫而郊迎三十里了。一部《战国策》说尽这些人杠杆天下之势。这颇使第二类人如孟子者满腹酸醋。孔、墨、孟、苟等人,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坚持不放如同身家性命,且还负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常常对诸侯发牢骚,对第—类人吹冷风了。他们暗中羡慕第一类人,却又只能冷眼旁观。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动荡不安、沸反盈天又一塌糊涂,而自己的呼声愈来愈被淹没了,愈来愈受诸侯的白眼了。便只好退回房里,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给后世留写—部部好文章。但以上两类人虽有大区别.亦有大相同,他们都热衷于都市生活,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孔子在野外的时间不少,并且也颇受苦难磨炼,但他那辆常由池自己执鞭驾驶的在阡陌间奔驰扬尘的车马,其辙印是直通城市,且直通话侯的官邸的;孟子一生足迹不出齐稷下、魏大梁和滕文公的衙门:韩非出身韩国贵公子,更是自小在闹市中厮混;墨子呢?他出身“贱人”,但他也是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并且他的主要活动是以城市及诸侯这个背景展开的。另外,这些人还汲汲于从“治于人”变为“治人:并津津于研究如何“治人”。由此,以上两类人都是“城市文化”的代表,是热闹场中的人物。

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我现在要写的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鲜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仪态万方,神韵天成。如果说孔、孟、荀、韩的著作中多的是社会意象或概念,充斥着令人生厌的礼呀、仁呀、忠恕呀、战争呀、君臣呀的话,那么他的著作中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自然的天籁。这里生活着的是令人无限景仰的大鹏,怒气冲冲的挡车的螳螂,自得其乐的斥鼹,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这些自然意象构成了他著作中独特的魅力。他一生没有在大都市里混迹过,官也只做到漆园小吏,大概比现在的乡长还小——并且绝没有贪污索贿。所以他不但没有大宗遗产留给儿孙,便是他自己,也穷得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知道这位庄先生借得起还不起,就巧妙地拒绝了。后来他便只好以打草鞋为生。据他的一位穷同乡——不过后来发了迹——“一悟万乘之主而益车百乘”的曹商的话。当曹商从秦王那里得到一百辆车的赏赐,高尘飞扬地回乡炫耀于庄子时,他见到的庄子已穷得“槁项黄馘”——脖子干枯而皴,面皮削瘦而黄了。不过此时庄子的智慧与幽默还依旧焕发且锐利无比,使

得这位曹商先生反显龌龊了。他含蓄而尖刻地讥刺曹商舔了秦王股沟中长脓的痔疮,这种讥刺后来成厂中国民间讥嘲拍马者的成语。

庄子的乡野文化特征及其挨饿本色,都是先秦其他学子所没有的。比如孔子,假如他真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他也有三干块腊肉了。所以他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要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再加上生姜细细炖烂,这才下箸。而且酒量特大,一般是喝不到失态的地步的。孟子呢?带着他的众多门徒在齐宣王那里一面大吃大喝,一面又发“君子远庖厨”以及“万物皆备于我”的既清高又潇洒的言论,齐宜王甚至要给他在国都正中盖别墅,再用万钟谷禄来养他的弟子哩。由此可见,庄子的独特,挨饿本色村夫家相是其一。

不过这里得交代——句。庄子并不是没有城市户口.不愿在城市里做盲流才做

乡下的——他本来至少可以到城市开一个鞋店,干干个体经济,说不定还能暴发—一庄子之住乡下,乃是他死心塌地的选择。楚王曾派人去请他,说愿意以天下相烦,客气得很,但此时庄子正专心致志地在濮水上钓鱼,眼神直盯着水面上闲逸的浮子。没有理会这飞黄腾达的机遇,冷冷地把使者打发走了。而他自己像个真正自由的野田之龟,弋尾于涂.虽则不如孔孟煊赫与实惠,却其乐无穷。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生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

庄子的第二个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入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

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无疑,他是较为亲切的。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说庄子哲学“专在破执”,可谓一语道破,很多我们执著不放孜孜以求的所谓价值,到底对我们心灵有什么好处呢?“破执”后来是佛教的特色,难怪《庄子》一书被后世的道教徒称为《南华真经》而与佛教抗衡呢。

庄子也寂寞。他和名声赫赫的孟轲是同时代人,并且两人还有共同的朋友(比如梁惠王),但孟子的著作中没有提到庄子,庄子也没有提到孟子,可见他与世隔绝得多么严重。我是常常为此感到遗憾的,老子与孔子据说是相见过的,并

且有些抵牾,但这两人都不善辩论,没有留下太精彩的对话,一个朴拙深厚,长者风度,言简意赅;一个彬彬有礼,温良谦让,立论中庸。两个平和的人在一起,是不大能有趣味的。但庄子和孟子就不一样了,若他俩能相见,一样的傲慢与偏见、一样的激情浩荡,那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孟子是当时的辩论高手,这方面名满天下,以“好辩”著称;庄子呢?言语文章汪洋您肆,一泻千里。况且这两人,一个执逻辑利器、无敌不摧,无坚不克;一个肆诗性智慧,浩浩荡荡,大气包容;一人力拒杨墨,一入终身剽剥孔子之道。这两人若能相见,会在历史的原野上战成甚番气候!会有多少好看的文章传世!

哲学乃是智慧的对话或碰撞。当代两位最了不起的哲学家却如此隔膜,实在叫人费解。梁惠王被李贽贬讽,说其资质太差。我看真有这么回事.不然,他怎么不知道引见孟庄两位呢? 庄子一生中,唯一的朋友是惠施,这两人中间有不少争论。总的来说,惠施现实,讲实证,恪守物我界限;庄子玄想,讲悟性,力主物我贯通。因此,惠施讽刺说庄子的言论大而无当,所以为人所弃;庄子反唇相讥,说惠子被茅塞堵心,不知天外有天,固执无知。这两人生前有猜疑,并不十分友好,惠子疑心庄子要抢他相位,庄子则刻薄地说惠于是视腐鼠为美餐的鹞鹰。但惠子死后,庄子却十分悲伤,在惠子墓前唏嘘难禁,以“鄙人失质”为喻。痛吊这位老对手。因为除惠子外,

再无人与他辩论阐发了。这也可见他当时的寂寞心境。

另外,如果不怕别人指我为偏激的话.我还认为,在先秦诸子中,就其著作所讨论的范围和深度而言.真能称得上为哲学著作的。除了《老子),也只有《庄子》了。试平心想一想,《孟子》中除了论“人性”的几节有哲学意味外,其他的不都是在谈政治甚至政策吗?

毫无疑问的,先秦诸子中,庄子最有魅力。当庄周先生对炙手可热的暴发户们——他当着梁惠王的面直指为“昏君乱相”一一投以轻蔑的一哂,并把他的超人的智慧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研究时,他就魅力无穷了。他给我们指出了人

生中的无数尴尬,”无逃乎天地之间”的窘迫以及我们心智上的种种迷障,我们在他的嘲弄面前面红耳赤却又处处豁然。当他唱着:”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郗曲,无伤吾足”(带刺的迷阳草呵迷阳草,不要挡住我的路,不要伤了我的脚,我已经在绕着弯儿走了)时,我们会马上想到自身常有的人生触觉—一而这时.他简直就是我们的知心了!他知道我们的怨怒以及求和而不能的委屈,他的魅力真正地动人肺腑。我总觉得。虽然《论语》中有孔子的形象,《孟子》中有孟轲的形象,但都不及《庄子》中庄子的形象来得有魅力——我坦率地承认,我最尊敬孔子,最同情韩非子,但我最热爱庄子。我曾说庄子是表情古怪的,这是因为我无法想象他的形象。孔子似乎是一贯严正而间或幽默的;孟子是气势汹汹咄咄逼人的;韩非子是怀才不遇冷峻孤单的;但庄子呢?他的表情太丰富了,一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湎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濮水上的泛舟者、闲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无聊的穷汉;有时他去远游,有时池又安坐家中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他的思想一一我们确实无法界定他的形象,他太丰富,太浪漫,太抒情,太不拘一格,或者说,有时他太出格。同时他又行踪不定。我们可以对孔子的行踪了如指掌,孟子、韩非子也一样,我们知道他们在哪里求学,然后又在哪里求用,我们知道去什么地方找他们或等他们。但对庄子,我们只有张皇四顾,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从江湖上传来的他的消息总是云遮雾障,且他是一个充满去意的人,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像老子一样一去渺然呢……

我寻求庄子魅力的秘密已有多年,现在我愈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认为,庄子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激情与超脱.两者奇迹般地溶合在一起,大凡一般人在激情与超脱之间只能取其一,并己显难得,而庄子却能熔铸而兼之’——从超脱上讲,没有人能像庄子那样藐视一切、漠视一切,高高在上地俯视一切并嗤之以鼻,当这种时候、他站在世界的对面打量着,打量着这个庞大丰富的对手,但他最终发现这个世界微不足道如草芥,虚张声势如小丑,于是他背身就走了,深愧来到这里。这时,他的灵魂确实已飘然远去,去了那“无何有之乡”,只有他憔悴的身影仍在人间伶仃而孤傲.如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但是,他又能在如此超脱与轻蔑时.表现出充沛的激情而无一丝的尖酸(试问谁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同样的,没有谁能像他那样热爱一切,充满激情地对我们谈论一切了!他使万物都具有了灵性,或者说具备了感动人心的诗性,他使鬼魂、神灵以及种种动物、植物甚至土偶桃梗都如期如生地对我们说话——他简直就是点化万物的巫卜!他在蔑视与摒弃这个世界时,又使这个世界如此的生机勃勃,意趣盎然,充满诗性光辉!于是我们感到,他与这个世界做了最长久的厮守,故而有了最绵渺的缠绵!这时,我们看到他对这个世界像对待一个久己失去昔日风采的旧恋人,那种既恼、又怜且遮掩的丰富神情简直使我无所适从。在极端的蔑视里有极端细致的体察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极端的失望与无奈。这当然归源于庄子超人的理智心灵:他的理智时刻像哲人那样的清醒,如蛇行草上,不粘不滞,寒气渗透又敏锐无比;他的心灵却无时不像诗人那样沉醉,如鸽立檐间,不怨不怒,怜悯四溢而柔情万种。他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作践给我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独自失声痛哭。他不就是这样恣肆怪诞、汪洋浪漫吗?一路挥洒着他的天才、激情与痛苦,在那个受了伤的时代,还有谁比他抚摸伤口的姿势更令人难以忘怀呢?还有谁的著作像他那样,纯是一片弥漫开去的天才、激情、甚至热血呢?

所以,别人写文章是为了哲学,为了政治,为了争辩甚或为了富贵,庄子写文章似乎只为了打发他的天才,打发一个天才谪居混乱流血的人间时的那种无聊漫长的时光。对人间苦难的深重怜悯压迫着他,使他不得不对人间有所作为、有所供奉。虽然他充满去意并且认定人间只是短暂的逆旅。才华是人生之累,它注注带给人双重压迫。首先,越趋近天才,使愈能感觉到天人之际的悲哀,这种形而上的悲哀是致命的毒液。并无人间的良药可解。“天乎!人乎”“人不胜天久矣!”庄子曾这样感喟,可见他曾如何地挣扎解脱而又终于认命。同时,在险恶的人生中,才华还会引起像妒忌、排挤等等的无聊至极的陷害。只要这个社会以平庸为平衡,那么这种厄运便永不可免。庄子是个体经营,又独居乡野,不与人争权夺利,用韩愈的话说,是属于“疏远又不与同其利者”,所以他倒不怕这些。但他身处乱世,深知“膏火自煎,山木自寇”的道理.况他木秀于林,总能预先感受到一些不祥的风声。所以他说他要处于“才与不才之间”,这是在险恶中生出的智慧。但也更需要能在刀丛中赤足跳舞的技巧。他于学无所不窥,但真正令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是他的汪洋天才。我有时在陇海线上驰过河南商丘地段时,在车窗中望着这一片近乎贫瘠的土地,是常常讶然这片土地的内在生育力的。或许她贡献出一个庄周时已倾尽地力了,才显得如此的寒伧?但我相信,庄子已使这片土地神秘而神圣,无上光荣。

商丘的庄周把他得之于造化的天才及痛苦转化为汹涌而出的智慧,庄子的见解与其说是知识、哲理或逻辑,毋宁说是智慧,是层出不穷的智慧。这种真哲人的气质今我心仪不己。真的哲人、大智慧的人,在面对世界时是并不吃力的,

相反的,倒是轻松自如得心应手。谁能像他那样用微笑来面对丑恶?而这微笑,只是轻微的一丝、不易察觉地掠过他的脸,便如炎阳照雪,那些丑陋便悄然融化,而那些涂抹得完美厚实的凶恶、也就狼狈地原形毕露了。我仅举一例。我们知道他是反对战争的。这种兼并而致的统一往住不过是统治者的权欲而已,人民并不认为只要统一,宁愿生活在像赢政那样的暴政之下。但庄子对此并不像墨子那样辛苦而急切、也不像孟子那样愤怒而失态,他只微微一笑,给人们说了一个故事,显出大智慧在面对丑恶世界时所能有的从容与最使人忍俊不禁的平淡。他说:”你们知道那寸许长短的迟缓、丑陋、肮脏的蜗牛吗?别看它微不足道,它身上寄生着很认真的寸土不让的生灵呢。有一个在蜗牛左角立国的国家,叫触氏:一个在蜗牛右角立国的国家,叫蛮氏,这两国有一天为了争夺土地而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了,战争的结果是伏尸百万,战胜的一方追逐失败的一方,竟旬又五日而后返,整整十五天才回来!”——还有比这更让人辛辣难忍的幽默吗?还有比这更高明的寸金杀人的技巧吗?他经常踟蹰乡野,在田坎、水堤以及湿漉漉的树林里颇有兴趣地研究各种小东西,跳的,蹦的,爬的,蠕动的,有足的,无足的,观察仔细,极度耐心,孜孜不倦。欢欢喜喜如一个老顽童,而他研究这类小东西的执著认真煞有介事却不亚于孔孟之研究君王大臣。他当然知道什么是蜗牛,他更知道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辩证关系,他实际上是充满恶意地把人间的价值、利益等等掷到那黏糊糊的蜗牛角上了!然后,像所有导演恶作剧的孩子一样,得意洋洋地看着别人出丑卖乖,他不动声色地袖手旁观,有时又掩口而笑,我由此领悟,真的高手击败对手不过是微微一笑!但这种挟泰山以超北海的雍容气度又岂是常人所能具有的呢?

织草鞋的庄周神情枯淡、不疾不徐。但我相信他此时的精神正在那九万里的高空,青天在背,人世在俯。他是江湖上人,他就从水中孕育出那超越尘埃的大鸟,横空绝世,惊世骇俗,逍遥而游的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独来独往,那种俯视

人生之态势,莫之夭淤之洒脱,那份孤独与骄傲,确实让儒家所蝇营狗苟的功名利禄黯然失色。我是常常能感受到儒家强作的严正在庄子的略带滑稽的微笑面前的尴尬与不安的。儒家坐稳了国教的高椅,用铁的原则规范所有的行为甚至

思想,煊赫威严、神圣难犯。但它难免芒刺在背:一个杀手在野外游荡着,并且以超出的智

慧、使它束手无策。

我不能避开庄子的人格不谈。在先秦,我认为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杨朱的贵我人格,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的大丈夫人格,锋芒毕露,正义在胸;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平和公正,循规蹈矩;再—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注,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住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虽然后来荀子式的人格遍布天下,那种带有老人和妇人特征的思维方式及性格几成民族性格,我依然敬仰墨子尊重杨朱,佩服孟轲而心仪庄周。没有人愿意为天下自苦如墨子,也没有人敢于为个人自私如杨朱,更没有人敢在专制的社会里学孟夫子,学庄子的遁世无闷也极难。正因为这样,才显得凤毛鳞角.才显出大勇气、大人格、大精神。这里不谈别人,只谈庄周,当庄子唱着:“一而不党”的调子从我们身边掉臂而过时,我们不能不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他是在瓦解铁板一块举手措足都强求一律的政治。况且我们在人群之中感到多少孔子所津津乐道的“恕”了呢?孔孟都讲德、行,但这种建立在人群中的德行,不是往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么?不是有很多人为他的高尚的道德而付出代价,更有一些人又大获其卑鄙的好处么?我倒并个是反对人群,但人群中如不给个人以选择自己行为与思想的自由,这人群就不值得留恋,还不如“一而不党”,没麻烦。孔子讲“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潜台词,那就是他认为人性是一致的.有共同的趋鹜与规避,因而也就可能有一种大家共同接受的标准原则来统一人们的追求和幸福感。于是“礼”就出现了,它既像它所许诺的那样,足对人群幸福的保障,也是对异端进行起诉和惩

罚的根据。这便使得儒家文化有—种根深蒂固的专制意味。庄子呢?他对此冷笑:怎么能断定你厌恶的不正好是我希求的呢?怎么能断定你希求的不正好是我厌恶的呢?我与你既然是不同的个体,为什么不能有不同的个性与趣味呢?

为什么不能有不同的思想与志向呢?凭什么一定要统一它们呢?统一它们到底是为了谁的利益呢?有足够的道德依据吗?天下有不易的人人喜爱的“正味”“正色”“正处”吗?在《齐物论》中,他证明的就是万物的差异性与不完美性,从而论证世间万物的平等并存关系,杏定了儒家的”礼”,他真个足专制政治与专制思想的死对头.又是难以制服的对手,他游荡江湖,我行我素,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在历史的擂台上飘然落定,使腐儒不寒而栗。

如果儒家坚持要求个人削平个性.适应社会,认为完美的个性就是无我地奉献给社会;那么庄子则要求社会适应个人。他坚定不移地认为,假如一个社会足道德的、合理的、正义的.是生机勃勃的而不是僵死的,那么这个社会就必须尽可能地为个体提供自由与发展的条件。同佯,个体能否感到自由与幸福,能否有充分的权力表明自已的思想与意愿而不受到暴虐,是这个社会存在的最终道德历史依据;庄子就在他乡下的土屋中一厢情愿地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地炮制出这一套反对“城巾规则”的纲领。他是自由个体经营者,当然反对井田制,未开阡陌之前的随意种植与收获很和他的心意。但他的这些天才的漫无王法的纲领,使得宣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君王大为气馁与不安.也得儒家的卫道者们在历史的每—时期都对此劳神竭虑又无可奈何,甚至在开明的唐朝,不也有韩愈反对他么?要求“文以载道”并且不惮为师以便“传道授业解惑”的韩老师,在排斥佛老时的专制面孔以及那种真理在握的自我感觉就很让人反感。

但是,庄子留恋的已经失去,他所向往的又迟迟不能到来。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从庄子那里,我们知道了这种致命的乡愁与致命的寻找,他的哲学就是对失去的家园的怀念。而他自己.也在时时眺望着故

乡,计算着回归的日子。人间的世界不过是逆旅,而这世界又是多么的贫乏、混乱,无诗意无色彩呵!所以,当他的老妻死了时,他击缶而歌,送她回到“故乡”。现在,寄寓土屋的旅

人只他一个了,他可能更加自由,但也更加无聊与落拓了。“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你已返回故乡了,而我还要寄寓人形之内,在这人间羁旅呵)——这孟子反、子琴张二人在朋友子桑户灵前的悲歌,就是庄子对人间满怀倦意的流露。“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我怎么能知道悦生不是一种迷惑呢?我怎么能知道恶死不是就像顽童离家不知归去一样呢!)

庄子疲倦了,他已经不胜乡愁了。对着永恒消失的故乡、他只能对着落日唱着永恒的恋歌,不再希冀安居;对着被眼泪和血充满的历史之河,他长歌当哭,这是怎样的忧伤绝伦的调子呵。他唱着,掉头不顾了。他一生都浪迹在帝王们找不到他的江湖上,在流浪结束的时候,他走向了永恒,走进了我们代代血脉相传的记忆。是的,他大树长青,永垂不朽,而他的思想则正如他自己的话所说:“薪尽火传,不知其尽。”

罗黑芷《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乡愁 罗黑芷 写了《死草的光辉》已经回到十四年前去的这个主人,固然走入了淡淡的哀愁,但是想再回去到一个什么样的时候,终寻不出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并非是十四年以前的时间的海洋里,竟看不见一点飘荡的青藻足以系住他的萦思,其实望见的只是茫茫的白水,须得像海鸟般在波间低徊,待到落下倦飞的双翼,如浮鸥似的贴身在一个清波上面,然后那仿佛正歌咏着什么在这暂时有了着落的心中的叹息,才知道这个小小的周围是很值得眷恋的。谁说,你但向前途寻喜悦,莫在回忆里动哀愁呢? 呵!哀愁也好,且回转去罢,去到那不必计算的一个时候。那时候是傍晚的光景,我不知被谁,大约是一个嬷嬷吧?抱在臂里,从后厅正屋走到前厅回廊,给放下在右手栏杆边一个茶几上站住。方从母亲床上欢喜地睁开来的一双迷蒙蒙的小眼睛,在那儿看见一个穿蓝色竹布衣衫的女人,是在我小小的心中觉得一见面便张手要伊拥抱的女人。我从旁边不知又是谁的手里喝了一口苦味的浓茶,舌头上新得了一种苏生的刺激,我立刻在这小小的模糊的心中感觉了:这是我家的七月的黄昏。 回转去罢,房屋依然是那所古旧的房屋,在那条有一个木匠人家管守入口的短巷左边;落雨的时节,那木匠饲养的三只斑鸠便在檐下笼中咕咕地叫唤,时候却仿佛是五月。祖母在伊静悄悄的房中午睡;父亲的窗子里似乎有说话的声音;我的一个伴侣——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叔母生的——不知到哪里去了;母亲也不见;我独自在后院天井里蹲着。那从墙边和砖缝里挺生出来的野草,有圆叶的,有方叶的,密密的,疏疏的,不知叫做什么,衬着满阶遍地的青苔,似乎满院里都是绿色的光的世界。 回转去罢,回转去罢,这回仿佛在一个暮春的夜里。母亲坐在有灯光的桌前和邻家的姆姆安闲地谈着话。一个姑娘背靠着那窗下坐着。伊是我的姐姐,这是母亲教我这样称呼的。当伊站立起来的时候,伊仿佛比我高半个身躯,听说是要说人家了,因为是十五岁的女孩儿呢!姐姐抱我坐在伊的膝上,伊用面庞亲热地偎傍我,偏起头看我,摇我的肩膊,抚我的头发,喊我做“赫弟!赫弟!”我痴痴地瞧着伊的那笑眯眯但是而今我记不清楚了的尖尖的脸。虽然伊的身影很模糊,我细细吟味,如掣电般我便又站在伊的面前了。

苏初中语文《乡愁》一等奖说课稿

苏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

新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 梁实秋 ①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⑤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⑥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那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若我有一刻寂寞,我会好好地享受它。 (选自《寂寞是一种清福》,湖南文艺出版社)

初中语文美文欣赏经典阅读合集

最新版初中语文考场高分作文精编 为了心中的爱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题记。 人生步履匆匆,踩过春夏秋冬的肩膀,让爱穿过心灵深处,你会发现每个地方都有爱都有美。 春?水杯 用感动为春揭幕,用无声让爱延续。 乍暖还寒的春,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班上的喷嚏声整天此起彼伏,显然经不住这寒流的扫荡。 每天,我的水杯都有一大杯混合着浓浓药味的抗病毒冲剂,强忍着苦到头皮发麻的折磨,咕咚一声吞下。连着一个星期,都是如此。 这天,终于熬不住,对妈妈吼了:“你别再弄了,我不是还没病吗?用不着天天喝药!”说罢,又觉得唐突,看看妈妈的脸,掠过了一丝难堪。随即,笑容漫过了那张有着岁月痕迹的脸庞:“好吧,明天咱们就不喝了。” 第二天,水杯中是一大杯热腾腾的果汁。 春雨无色,爱无言。 秋?风铃 秋天的脚步近了,我喜欢把风铃挂在门上,聆听风吹过的声音。 某夜,我拥被而眠,到半夜竟被冻醒。正待寻找,突然听见风铃微响,门开了。我换个姿势假扮熟睡,便感到身上一阵暖和,被子又回来了。妈妈?我把眼睛眯成一条线,看见她轻轻关门出去。 夜来香,我虽看不见你的花朵,但我却嗅到你的芬芳。 冬?暖雪 冬天是我最讨厌的季节,每天天还没亮,我就要起床,顶着严寒,到车站等车。 昨晚飘了一夜的雪,今天起床晚了。我站在雪地里焦急地等着公交车。眼看要迟到了,车还有来。突然,一辆出租车停在了我面前,司机探出头说:“孩子,去哪?”我把手伸进口袋,里面的一元硬币冷得我缩回了手。我小声说:“我只有一块钱。”司机笑了笑:“上车吧,孩子。”我看了看表,上了车。一路上,司机为了我不迟到,差点闯红灯。他说,他的孩子也每天搭公交车。车里没有暖气,但我却感觉非常温暖。 到了学校,他催我快点下车,免得迟到。下了车,飘飞的雪模糊了我的视线,我甚至没有记下他的车牌号。 后记:当阳光掺杂着时间闪耀着穿过命运,累了双眼,我看到这个世界上因为有爱,所以永恒。 父爱,一生的财富 曾经不懂父亲笔直的脊梁因何弯曲,不懂父亲俊朗的面容因何憔悴,不懂父亲浓黑的秀发因何斑白,不懂父亲大半辈子的辛劳究竟为谁…… 直到初三。 那天狂风怒吼,草木萧条,我坐在公共汽车上准备下车后独自回家,可是,我却看见了一个人,黑压压的天下,凛冽的风中,那人不住地颤抖。风不停地掀翻他的衣角———是父亲!透过窗子,清晰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不是月亮清辉的点染,没有华丽的词藻的装饰,就是白发,是一根根、一片片的白发,父亲的白发,一次次被狂风压倒却又一次次不屈地挺立,那一倒一立中,我知道一定是为了谁…… 那被不断压倒和挺起的究竟是父亲的白发还是父亲的心?车靠站点,我快步走下,显然,父亲望见了我,他不再用手指堵住进风的大衣,而是快步向我跑来,他的大衣彻底向狂风屈服了,但他却丝毫没有在意裸露出来的红色毛衣在这莫名的黑暗中跳动着,向我奔来。 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父亲严寒中向我靠近的那颗火热的心,那一刻,我一任泪水滂沱。 父亲轻轻携起我的手想使我的手暖和起来,但我触到的分明是冰一样凉的大手,我紧紧地将父亲的手攥住,父亲却忙躲开,“我的手太凉了。”我不顾父亲的躲闪,一把抓回那双冰凉的大手,我知道:我抓住的是我这一生的财富。 父亲用生命的衰老化作山,化作火,化作灯,化作路,化作一点一滴的父爱,陪伴我每一天、每一秒,陪伴我这一辈子。父亲啊,你的爱是女儿一生的财富,因为有了你的爱,女儿一生不会贫穷。 奋斗让我快乐 我喜欢看雨后的青山,我把翠绿的颜色带给我的愉悦看作珍宝;我喜欢读古典的书籍;我把永恒的真理对我灵魂的洗刷看作珍宝;我喜欢品位成功的甘甜,我把奋斗,会带类成功的奋斗看作珍宝。 奋斗是实实在在的,不像梦幻,使我们感到虚无缥缈。成功应该也是实实在在的我们通过奋斗。一步一步地向成功靠近。 徐志摩说:“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正是在撑这样一支长蒿,不断地向前,前面的青草总会更青。 我闻到青草发出的芳香气息,一边撑蒿,一边感受到迎面吹拂来的轻柔的峁前面的阳光斜射过来的温暧的光线。我的额上渗出了汗珠,有微风为我拭去;我的手脚酸痛,有阳光为我抚摩。我想,这就是奋斗的快乐吧。 当我到达了成功的一个小小彼岸,我坐下来,闭上眼,回味着青草的芳香,重温那阳光的温暖,我很高兴,因为我又长大了一些。我的身体将变得强壮,我的每一个动作都强劲有力。我说奋斗是珍宝。我所追求的成功,还要在更遥远的地方,也许我是像夸父追月吧,竭尽全力去追赶太阳。成功太咬牙,奋斗依然实实在在,有了奋斗,就好像触摸到了成功。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何处是乡愁》,完成第17-19题。(共13分) 何处是乡愁 梁衡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现在,就是到动物园里,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 ④出大门外几十步即一条小河。流水潺潺,不舍昼夜。河边最热闹的场景是洗衣。印象最深的是河边的洗衣石,有黑、红、青各色,大如案板,溜光圆润。这是多少女子柔嫩白净的双手,蘸着清清的河水,经多少代的打磨而成的呀。河边总是笑声、歌声、捶衣声,声声入耳。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小说散文阅读(含解析)

小说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5题。(共14分)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小说散文阅读(含解析)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 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 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 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 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 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 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 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 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 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11“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12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13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 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14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

初中语文美文阅读(适合初一初二学生)

心香一瓣 生活的艺术 很少有人认为生活没有亏待过自己,同样,很少有人会认为自己曾亏待过生活。在你的眼里,别人实际得的总是比他应该得的多,而你自己正相反,于是你感到不平、压抑,甚至愤怒。 其实,生活没法亏待你,只有你自己才可能亏待自己。生活的艺术本来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 要装进一杯新水,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旧水; 要获得一支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 要多一份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创伤。 换一个角度来看,虽然倒掉了一杯旧水,但你拥有一杯新水; 虽然失去了蔷薇,但你采来了玫瑰;虽然受了创伤,但你多了体验。 泰戈尔有诗:“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生活是永远没有错的,有错的只是你的心态。其实鸟儿只需做好一只鸟,云儿只需做好一朵云。 无论生活将机遇和幸运赐与谁,都有他赐与的理由。一味的羡慕与嫉妒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坏了你一份平和的心境。只有抱着淡然的心态认真做好你应该做的工作,你才有可能得到并不淡然的结果。 学会接受他人的成功与幸运,并不意味着认同自己的平庸与拙劣,而恰证明了你的成熟与坚韧。只有成熟的、坚韧不拔的人才懂得如何去摆弄得与失的砝码,才懂得生活的艺术原来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

智慧人生 唐家寺的雨伞 高虹/文 有个商人在外苦心经营多年,终于攒下了大宗财富,准备还乡结束半生的漂泊辛劳。当时时局动荡,路途遥远,路上常有劫匪。商人不敢露富,只得穿一袭灰布长衫,一双布底鞋,扮作一个餐风露宿的行路人。商人特地买了一把油纸雨伞,如此这般,貌似贫寒之士,肩挎一条褡裢,手提这把雨伞,轻轻松松地上路了。 这天,商人来到唐家寺,走进一家面馆,叫了一碗面条。一碗面条七红八绿,作料丰足,商人香喷喷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肚子吃饱了,一阵倦意却涌了上来。小店生意一般,只有三五食客,倒也不吵闹。于是,商人在桌旁打了一个盹。(a)一阵清凉的风吹醒了商人,他抬头一看,小店内已空无一人,门外却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商人揉揉脸颊,突然暗叫不好,自己的那把油纸伞已不见踪影!一阵冷汗霎时冒了出来。他想,定是在他打盹的时候,老天偏偏下起了雨,而那些食客急于出门,其中哪个见他睡着了,就顺手牵羊把他的伞拿走了。 商人将随身零钱清点了一番,沉吟片刻后,决定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了。他叫来面馆掌柜,说自己看中了这个平静安宁的镇子,决定就在这里住下,开个小铺,请掌柜帮忙找一间房子。掌柜也是个和善之人,问他想开什么样的铺子,要多大的房子。商人说:“身无长技,只会修伞补帽。小小手艺人,租不起大房子,只是最好能够在交通要道上。”掌柜笑道:“当然,修伞补帽应该在路边。”于是很快帮他找了一处房子,商人便用仅有的钱在唐家寺开起了修伞铺。 商人心灵手巧,待人客气,兢兢业业,没过多久,他的修伞铺便受到当地人的好评,人们都愿意把伞拿给他修理。可谁也不知道这个小手艺人每天谦和的笑脸下,掩藏着一颗紧张焦灼的心。他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一把熟悉

部编版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多次感受配乐诗)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品读”、“美美地

中考语文:经典美文阅读题目(1)

中考语文复习:经典美文阅读题目及答案(一)破碎的美丽 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②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荒芜石阶点点青苔,也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柳败花残茎衰。这些破碎的东西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让位给别人的今天。 ③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像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像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的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由圆满而破碎、由繁盛而落寞的生命过程中,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 ④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人生才最美丽。 ⑤我喜欢苍老的人记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英雄暮年时的忍痛回首,红颜逝去后的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那些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⑥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平凡者的破碎泄露了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带给我们人生的梦想和启迪。 ⑦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直接触动了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动啊! 14.感知文章,作者从和两方面阐述了“破碎的美丽”。(2分) 15.品读文章②③段,以我们熟知的“月缺”或“花残”为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它们是美丽的。(3分) 16.如果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文章的结尾,你选择哪一句?说说理由。(3分) ①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②其实,人生哪一刻不美好呢?即使是残损;哪一刹那不该感激欢欣呢?即使是破碎。 17.那些“优秀灵魂”通过文学作品和媒体走进我们的心灵。请你选择大家熟知的一个人物,描绘他(她)令你难忘的破碎之美。要求不少于8字。(6分)

(完整)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

九年级散文专题 一、散文的基本知识: 1.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特点:形散神不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3.分类:(根据对象及内容) 记叙散文 ①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②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抒情散文 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议论散文——哲理性散文(初中不作要求) 二、考点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①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根据标题确定中心,相应地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②依据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态度;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态度。③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④看反复出现的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意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领:(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1)线索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常见的散文线索类型有: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某一具体事物。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 答题要领: 状物散文的线索往往就是所写的“物”:如《背影》中的“背影”;高尔基《海燕》中的“海燕”;《珍珠鸟》中的“珍珠鸟”…… 叙事散文的线索往往就是所写的“事情的经过”或“作者的所见所闻”:如《散步》中“一家人的散步情景”;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的“我与藤野先生的关系”。 抒情散文的线索往往是“作者的情感变化”。 (2)思路、顺序: 考题形式: (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暮雨乡愁阅读附答案

暮雨乡愁阅读附答案 暮雨乡愁阅读附答案 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涅卡河边的那些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天空中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更准确地说是那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一切都是湿漉漉的。景物深沉而斑驳起来,天空愈加阴郁低沉,湿云仿佛是贴地而行,而归宿的乌鸦,则互相追逐、鼓噪着,用大片的蔽空的乌黑翅翼,加深着暮色中苍凉的气息。 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人们总是把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

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我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说课人:宋松胜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2018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

【母题原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

初中语文现代文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仰望母亲太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 我愣愣地看着母亲。 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 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 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 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 心思,早巳不在洗衣了。 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母亲早巳离开了人间。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陷身二战,是母

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宇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亲。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到这里,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氤氧让我去联想,去感触。

《剪不断的乡愁》阅读附答案

《剪不断的乡愁》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剪不断的乡愁 琼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现,然后窜升到我四肢百脉,窜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 “39年!39年有多少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A)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是亲,不只是‘人’呀!”(B)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扰,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和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 “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39年的隔阂,可能已经想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 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壶。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C)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 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漓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结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D) “可是,你没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40天!” 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 “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

《乡愁》说课稿 2篇

《乡愁》说课稿 2篇Lecture notes of homesickness

《乡愁》说课稿 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 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乡愁》说课稿 2、篇章2:《乡愁》说课稿 篇章1:《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说课人:杨煌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 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 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

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 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 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 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 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 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 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 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 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 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 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 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