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说课稿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说课稿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 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心理,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和男孩知错能改的品质。学习抓住人物心理,读出人物语气的朗读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简介灰雀: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十分招人喜爱的小鸟,你们看!(出示图片)你喜欢灰雀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课件出示列宁照片,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列宁的资料,简介列宁)师: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也很喜欢灰雀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列宁和可爱的小灰雀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说教材

《灰雀》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

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重点)

2.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揭题。

1.读题,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结合图片)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让学生充分大声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注意“诚”、“蹦”等后鼻音。课件出示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或者严寒诚实可惜肯定果然面包渣白桦树欢蹦乱跳自言自语

(分行出示,请同学做小老师,带读,识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读课文,画出列宁的。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②“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4.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着急而又和蔼地)问:“……”

男孩(紧张、吞吞吐吐地)说:“……”

列宁(惋惜、担心地)说:“……”

男孩看到列宁,(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说:“……”

列宁(半信半疑又惊喜地)问:“……”。

总结延伸

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请同学们课后读读列宁其他的故事,看看自己还能受到哪些

启发。

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3.列宁有一颗怎样的心?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列宁有一颗宽容的心)

(五)回顾课文,总结收获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我懂得了:(1)要像列宁一样善解人意,尊重、爱护小孩子;(2)要像小男孩一样诚实,知错能改;(3)爱护小动物,给它们自由。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重点通过文中列宁与男孩的对话,引导学生们感悟列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做法,巧妙呵护男孩尊严的可贵。学生能把自己代入情景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真正体会出人物的情感,这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的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理解过程。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理解过程.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理解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知道列宁的故事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指名说一说。老师概括介绍列宁的生平。 2.学习这样一位伟人的故事,那一定是受益非浅的。今天我就来学习《灰雀》,看看文中小男孩受到了哪些教育,你又能得到哪些收获呢。(板书课题)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3.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认为自己哪个自然段读得好就读哪一段。学生读后集体评议,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 三、读中感悟 1.自读课文 2.指名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 a.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你从这个段看出些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三只欢快的灰雀是如此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这个段该怎么读? b.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列宁找不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心情怎样?谁能读好这个段? c.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自读课文,思考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知道了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对话。 a.同位分角色练读。 b.指名戴头饰分角色读。 c.全班按男女生分角色读,老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介绍

灰雀介绍 灰腹灰雀 灰腹灰雀为雀科灰雀类的鸟类。灰腹部灰雀全长约155毫米。雄鸟特点有额、头顶、眼周、深黑色,具光泽。背青灰色,稍沾红。下腰白色,尾羽黑色。颊、喉暗红色,胸、腹灰色沾红。尾下覆羽白色。雌鸟特点黑色部分与雄鸟同,后颈暗灰色,背暗灰褐色。颊、喉红色不显,腹淡褐色。栖于针、阔混交林中。食物以植物种子、树冬芽、果实为食。分布于朝鲜半岛、蒙古、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河北、江苏等地,一般冬季见于丘陵和平原以及常出没于松、杉和落叶松等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灰头灰雀 灰头灰雀(学名:Pyrrhula erythaca)为雀科灰雀属的鸟类。分布于锡金、不丹、印度、台湾以及中国的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山地、西藏等地,常见于海拔1500-4000m 的高山带、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及裸岩等生境以及常见于山顶、高山树冠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 灰连雀 灰连雀(学名:Hypocolius ampelinus)是鸟纲雀形目灰连雀科的仅有鸟类,中东的一种鸣禽,有人认为它与太平鸟科有亲缘关系,但常分立为雀形目灰连雀科的唯一种类。体细长,淡灰色,长约18公分,带有黑色面罩和微小的羽冠。翅黑色,末端白色。喙短厚而颇宽,尾中等长度。羽衣似太平鸟那样光滑,外表洁净。栖居于伊拉克及其邻近地区的半旱的开辟地和耕地,非繁殖季节飞往远处,到印度、阿富汗南部,很可能到非洲。 红腹灰雀 红腹灰雀属雀形目,雀科。欧亚大陆有6种色彩鲜艳的红腹灰雀。一种最普通的灰雀外表呈黑色和白色,雄性的腹部呈结红色,体长约15厘米。这种灰雀主要栖息在终年常青的树林和灌木丛中,叫声委婉动听,是人们喜欢的笼鸟之一。 褐灰雀 褐灰雀在中国分布不广泛,种群数量不丰富。中等体型(16.5厘米)的灰色雀。尾长而凹,嘴强有力,尾及两翼闪辉深绿紫色,翼上具浅色块斑,腰白。雄鸟额具杂乱的鳞状斑纹及狭窄的黑色脸罩。雌鸟全身皮黄灰。雄雌两性眼下均具白色的小块斑。亚种ricketti眼先及额近黑。虹膜-褐色;嘴-绿灰,嘴端黑色;脚-粉褐。 红头灰雀 红头灰雀Red-headed Bullfinch,雀形目> 燕雀科> 灰雀属,PASSERIFORMES > Fringillidae > Pyrrhula erythrocephala,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

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案

5、灰雀 三(2)班语文老师:陈露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简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了解课文的梗概,但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却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的内涵.首先文章篇幅较长,难读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当中的生字,数量虽然不多,字形也不是难点,但由于这几个生字都是平时不常见的,极易读错,部分词语意思较抽象,所以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再次列宁的循循善诱是隐含在列宁对鸟儿不见了的着急和担心之下的,学生也不容易领会,所以在生字教学读通、读懂课文等环节要适当多花时间,巧妙处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4、初步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点:小男孩每次回答时心中的想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高超的育人之道。 课前准备: 1、多媒体。 2、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二、走进课文 1、导入:了解了列宁,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列宁有关的课文。 2、板书齐读课题,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提问:那是几只怎样的灰雀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轻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3、读了课文,你觉得灰雀是什么样的? 三、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 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四、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六、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学设计(详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宁、惹、仰”等10个生字。会写“郊、雀、养”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多媒体课件。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合作学习。 1.出示人物照片,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 (2)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指名读:雀、郊、养、粉、粒、男、或、者。 重点指导: 或:半包围结构,不要漏写一撇。 诚:左右结构,注意不要写成“城”。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材理解

《灰雀》教材理解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26 灰雀 教案

26 灰雀 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是直接进行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课文语言简洁朴实,对话丰富,且能从中表现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以“读”贯穿始终,初读扫清字词障碍,默读梳理人物及故事情节,品读揣摩人物心理,研读探究人物品质,拓读扩展阅读视野,层层深入。要注重“阅读教学策略”的指导,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读中学到方法,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要借助具体的文本语境,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语言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生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3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与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重点: 1.了解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哪些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生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 1.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继续引导学生掌握并巩固“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出示列宁简介。 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与俄国革命相结合的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公认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3.出示灰雀图,简介灰雀。 过渡:今天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关于列宁的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和一只美丽的灰雀有关。看,这就是灰雀。(出示灰雀图片) 红腹灰雀灰雀的一种。常栖息于山区的白桦林和次生林区,以及冬季海拔800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边缘和平原的杂木林中。性活跃,不怕人,以家族为群游荡。食物主要为树木种子和一些野生植物种子。叫声类似一种柔和的笛声。 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来和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5.出示“雀”字演变过程,识记生字“雀”。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 《灰雀》一文为俄国著名作家列宁所写,以下是整理的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欢迎参考阅读! 灰雀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伟岸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乐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xx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厚道的。 《灰雀》教案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厚道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怅惘。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强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厚道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厚道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灰 雀

26灰雀 课时目标 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重难点)。 一、导入环节 导入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过渡语:这篇课文围绕灰雀主要写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什么事情呢?用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清单二 1.请在文章中找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画上横线,说说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这三只灰雀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2.作者除了写灰雀,还写了与灰雀相关的两个人物。请你读课文,思考课文各写了他们与灰雀的什么事情,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列宁: ()灰雀——()灰雀——()灰雀 小男孩: ()灰雀——()灰雀 3.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列宁的语言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男孩的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从列宁的语言中,我们能体会到他。(2)从小男孩的语言中,我们能体会到他。4.你从课文描述的这件事情中感受到他们各自是怎样的人?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列宁: 小男孩: 5.课外搜集列宁的资料(故事、名言、生平)。 (二)小组交流

1.根据小组人数,组长合理分配问题。 2.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后纠正、补充,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全班展示 请四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质疑。每个小组展示一个问题。 三、后教环节 精彩预设与点拨 预设1学生从描写灰雀的句子中不难体会到灰雀的可爱和惹人喜爱,难点在于朗读。如何读出喜爱之情?方法:教师范读、播放朗读。 预设2对于围绕灰雀所写的事情,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不必拘泥于教师的答案。 参考答案如下: 列宁: (喜爱)灰雀——(看)灰雀——(找)灰雀 小男孩: (捉)灰雀——(放)灰雀 预设3体会重点语句 描写列宁的重点语句: (1)“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句话表明列宁非常着急,非常担心灰雀。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这句话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 (3)“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自言自语”指列宁自己一个人说话,他想用自己的情感感染那个男孩,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体现出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以及对男孩的尊重与爱护。 描写小男孩的语句: (1)“没……我没看见。”省略号表示男孩说话吞吞吐吐,内心紧张,暗示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句话说明男孩决心改正错误。 预设4感悟人物品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详细教案

26 灰雀 【教学目标】 1.会认“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那些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引起别人的喜爱。()(2)令人惋惜。()

(3)抬着头向上看。() (4)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2.看拼音写汉字。 huī què yǎnɡɡǔ lì nán ()()鱼()()孩参考答案 1.(1)惹人喜爱(2)可惜(3)仰望(4)自言自语 2.灰雀养谷粒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6灰雀教案

精品小学教学设计,欢迎老师您参考使用! 26 灰雀 【教学目标】 1.会认“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那些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引起别人的喜爱。()

(2)令人惋惜。() (3)抬着头向上看。() (4)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2.看拼音写汉字。 huī què yǎnɡɡǔ lì nán ()()鱼()()孩参考答案 1.(1)惹人喜爱(2)可惜(3)仰望(4)自言自语 2.灰雀养谷粒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课文阅读理解

2 0 2 0 年 类文阅读-26 灰雀 黑鱼母亲 一位垂钓新手去郊外钓鱼时,由于没有经验,竟然忙了大半天,一条小鱼都没有钓到手。正在他感到十分沮丧的时候,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人正在用渔叉抓鱼。出于好奇,他丢下渔竿,连忙跑过去看热闹。 这条小河中,长着许多水草,而河中间没有水草的地方,正好有一团青乎乎的小黑鱼苗在游动,两个农民正在黑鱼苗旁边忙碌着。其中一位农民举着一把渔叉,随时准备叉鱼,另一个农民则用竹竿吊着一只小青蛙,在黑鱼苗的旁边晃动着,吊起的青蛙不时地吞食着小鱼苗。正在这时,突然从水草中蹿出一条大黑鱼,只见它一口咬住了青蛙。与此同时,举渔叉的那位农民迅速将渔叉刺向大黑鱼,渔叉不偏不倚地刺中了黑鱼的肚子,黑鱼在拼命地挣扎着,渔叉在河里晃动着。此时,黑鱼的鲜血已将渔叉染红。 原来,黑鱼妈妈平时总是躲在鱼苗不远的水草中,暗中保护着它的孩子们,以防止青蛙来偷吃。农民知道有黑鱼苗的地方,附近就一定会有大黑鱼,于是用一只青蛙来作诱饵,以引诱黑鱼出来。黑鱼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挺身而出吃青蛙的。 (选自《让孩子深受感动的动物故事》中原农民出版社) 1.文中“新手”一词的意思是( ) A.新参加工作的人。 B.第一次或者刚开始做某件事的人。 C.没有技术或没有经验的工人。 2.“不偏不倚”的意思是 。像这样“不X 不X ”式的词语还有 、 等。 3.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4.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1.B 2.不偏不歪,正中目标 示例:不慌不忙 不知不觉 3.本文主要讲了一位垂钓新手看到农民用青蛙作诱饵,而黑鱼妈妈舍身保护幼鱼的事。 4.示例:我想到了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要敬爱自己的母亲,也要对动物的母亲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原文及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原文及练 习题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huīquè、jiāowài kěxī、nánhái chéngshí、fěnbǐ dòngsǐ、huòzhě 二、火眼金睛,用“√”在下面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生字或词语。 1、寒(冷、拎)的冬风呼呼地吹着,他站在巷口(冻栋)得直发抖。 2、列宁在郊外(养、差)病时,经常到白桦树下看看灰(雀、省)。 3、列宁(非常、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居然”和“果然”的区别:“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天气预报说要下雨,傍晚(居然、果然)下起雨来。

三、将词语与它的意思连起来。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讲话。 惹人喜爱指歌声、鸟鸣声悠扬动听。 婉转抬着头向上看。 仰望引起人的喜爱之情。 四、照样子,写一写。 例:那只灰雀在枝头歌唱。 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1、妈妈在公园里散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跟着老师去春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一读人物对话,猜猜他们当时心里会想什么。选一选。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这时,男孩在想()。 2、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时,列宁在想()。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时,男孩在想()。 4、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这时,列宁在想()。 A、我明天就把灰雀送回来。 B、我不能说我把灰雀捉走了。 C、男孩已经把灰雀送回来了,我不能问男孩,那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D、灰雀是男孩捉走的,我要用我的担心与惋惜感染男孩,让他主动送回灰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课堂实录

《灰雀》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5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写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男孩放鸟归林,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爱,使学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二、案例描述 (一)直奔重点,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对这篇课文哪一个地方最感兴趣? 生:第11自然段。 生:我对灰雀到底去哪了感兴趣。 生: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小男孩为什么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生:列宁怎么知道小男孩捉走了灰雀? 师:看来同学们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你希望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做些什么呢?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非常好,老师一定满足你的愿望。 生:讨论这节课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 师:通过讨论,把不懂的问题弄懂了,非常好。 师:这篇文章人物的对话非常多,学习它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地朗读。同学们现在就自由读课文,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列宁和男孩的对话部分,要慢慢的读,细细的体会。 (生自由读课文。指读课文2~10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文2~10自然段内容)这是课文中列宁和男孩对话的部分,这一老一小的话,非常有意思。老师在课前读了几遍课文,特别是列宁和男孩对话部分,我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你想不想也在里面找到一些问题呢? 生:(齐)想。 师:好,回头再细细地读一遍,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一个地方、一个词语就可以。 生: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说:“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列宁还要问一遍呢? 师:你这个问题提的好。 生:为什么列宁那么喜欢灰雀呢? 生:我回答,因为灰雀太小了,列宁可怜它。 生:我还要问,列宁喜欢灰雀什么呢? 师:课文中已经有了,谁来回答? 生: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非常可爱,还会唱歌。 (二)适时点拨,深化体验。 师:其实三只灰雀列宁都非常喜欢。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和同学们一样,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不过老师把这么长的一段课文读成了一个字,你们信么? 生:不信。 生:信。 师:到底信不信? 生:不信! 师:我要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这个字不是随随便便写的,是我读了很多遍课文之后才体会出来的。 (板书:爱) 师:你猜想一下,老师为什么要把一个简单的“爱”字写在黑板上,你都从这个字里边读懂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案三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案【三篇】 《灰雀》教案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理解“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准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水平。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多读多认,巩固识记。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 三、教学准备 灰雀的图片、列宁的图片及简介,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片,了解灰雀。 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的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 4.学习生字词语。 调皮的生字宝宝和词语朋友来和大家打招呼了! 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怎样记住他们。开火车读,同位互读,男女生赛读。 试着联系文中的句子理解“郊外”等词语的意思。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也知道了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寻找灰雀,灰雀回来的事。那么,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体会灰雀的可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个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这篇文章题为“灰雀”,这是怎样的“灰雀”呢?你能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吗?把它画下来。 3.这几只灰雀有什么特点?漂亮、活泼、歌声优美;惹人喜爱。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教学设计导语: 教学设计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得力助手,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很重要的地位,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1 拼音认识“桦、胸”等5 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 个词语。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多读多认,巩固识记。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 三、教学准备灰雀的图片、列宁的图片及简介,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交流资料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 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片,了解灰雀。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的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读完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s a n)散步” “(xi o ng)胸(p u) 脯”“白(hu a )桦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 鼻音。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 4.学习生字词语。调皮的生字宝宝和词语朋友来和大家打招呼了!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怎样记住他们。开火车读,同位互读,男女生赛读。 试着联系文中的句子理解“郊外”等词语的意思。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也知道了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寻找灰 雀,灰雀回来的事。那么,第一 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体会灰雀的可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这篇文章题为“灰雀”,这是怎样的“灰雀”呢?你能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吗?把它画下来。 3.这几只灰雀有什么特点?漂亮、活泼、歌声优美;惹人喜爱。 4.理解“惹人喜爱”,体会“非常惹人喜爱”。 5.这三只灰雀确实不一般,那可是“人见人爱”。列宁喜爱灰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课文原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课文原文 《灰雀》让学生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课文原文,欢迎阅读! 《灰雀》课文原文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灰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6.灰雀(教学设计)

26.灰雀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6~10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良好读书方法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意,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灰雀)介绍灰雀。 2.齐读课题后,问:课文可能写些什么?(灰雀的样子、生活习性、与灰雀有关的一件事……) 3.师:到底写了什么,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或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采用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等形式认读生字。 4.交流识记生字妙法。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郊胸脯渣惜) (2)加减或换偏旁也可记忆。(渣诚者) 5.书写指导。 (1)“者、惜”都有“日”,但具体形状不尽一致。 (2)“肯”,指导学生发现“月”字,在不同的位置,写法不一样。 (3)“或”半包围结构,写时要注意笔画、笔形的特点。

6.重点词语理解。 郊外:城市外不远的地方。可惜:值得惋惜。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层次 1.课文主要写了谁和灰雀?(列宁、小男孩和灰雀) 2.介绍了灰雀的哪些方面的情况? (第1自然段中,介绍了灰雀的数量和样子。) 3.后来发生了什么事?从哪几个自然段中了解到的? (其中一只灰雀不见了,怎么也找不到。是从第2~10自然段中了解到的。) 4.结果呢? (从第11~13自然段可知灰雀又飞回来了。) 5.小结:课文写了公园里有一只灰雀突然不见了,后来又飞回来的故事,可分三部分来学习。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婉转地歌唱。) 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婉转地歌唱,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到这儿来。 (多媒体动画:列宁每天在树下仰望三只灰雀,一天却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已不见了。)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了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第2~10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 师: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 (1)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第2~10自然段,用“”画出列宁说的话, 再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师巡视。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学生读第3、5、7、9自然段中列宁的话。 2.自读体会。 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这时列宁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列宁的话,体会体会。(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重点句) 学生交流。(体会出列宁非常着急、惋惜的心情。体会出列宁对灰雀的关心。)师: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原文及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原文 及练习题 【原文】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

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īquè、jiāowài kěxī、nánhái chéngshí、fěnbǐ dòngsǐ、huòzhě 二、火眼金睛,用“√”在下面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生字或词语。 1、寒(冷、拎)的冬风呼呼地吹着,他站在巷口(冻栋)得直发抖。 2、列宁在郊外(养、差)病时,经常到白桦树下看看灰(雀、省)。 3、列宁(非常、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居然”和“果然”的区别:“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天气预报说要下雨,傍晚(居然、果然)下起雨来。 三、将词语与它的意思连起来。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讲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