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流传有两种说法:

(1)诺贝尔当年与一瑞典数学家交恶,说白了就是情敌,如果设数

学奖此瑞典数学家很可能得奖,所以干脆不设

(2)诺贝尔想设自然科学奖,但是他认为数学不属自然科学

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决定的奖励是授予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

医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的科学家;另外,授予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作

者以及对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答案虽简单,但是是什么

让诺贝尔作出决定不奖励数学家却也似乎成了一个难解的数学难题。

史学家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相信这样一种事实,即诺贝尔忽视数学

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科学观的影响。诺贝尔16岁的时候就终止了

公立中学的教育,也没有继续上大学,之后仅仅从一位优秀的俄罗斯

有机化学家Zinin那里接受了一些私人教育。事实上,正是Zinin在1855年把诺贝尔的注意力引向硝酸甘油。诺贝尔不愧是一位19世纪典型的、极赋天才的发明家,他的发明似乎更多地来自于其敏锐的直觉

和非凡的创造力,而不需要借助任何高等数学的知识,其数学知识可

能还不超过四则运算和比例率。而那时,也就是19世纪的下半世纪,

化学领域的研究也一般不需要高等数学,数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发生在

诺贝尔去世以后。诺贝尔本人根本无法预见或想像到数学在推动科学

发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所以忽视了设立诺贝尔数学奖也不难理解。

另有国外学者认为这件事可能与诺贝尔的爱情受挫相关,诺贝尔

有一个比他小13岁的女友,维也纳妇女SophieHess,后来诺贝尔发现她和一位数学家私下交往甚密。对于他的女友和那位数学家私奔一事

诺贝尔一直耿耿于怀,直到生命的尽头诺贝尔还是个单身汉。也可能

正是这件事让诺贝尔在叙述“诺贝尔基金会奖励章程”时把数学排除

在外。

虽然没有人知道诺贝尔没有设立诺贝尔数学奖的确切原因,但不

可否认的是,即使没有诺贝尔数学奖,但20世纪以来数学研究和发展

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补充:

虽然诺贝尔没有数学奖,但是,菲尔兹数学奖与诺贝尔奖金相当,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每当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揭晓时,很多人都自然产生一个疑惑:

除了和平、经济学、文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理学及医学这6个

奖项外,为什么没有数学奖?事实上,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引起人们各种

推测,也带来诸多争议的问题。被排斥在此大奖之外的全世界的数学

家们曾奋起抗争。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针锋相对

地决定,以后每届国际数学家大会都颁发两枚金牌,以表彰在数学领

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

关于诺贝尔先生决定不设立诺贝尔数学奖的理由,一个广为流传的说

法是,诺贝尔向之求婚的一位女士与一位数学家共同欺骗了他,这位

数学家名叫米泰莱弗勒。不过,谁都拿不出支持这种解释的证据。人

们只知道诺贝尔先生终身未娶,但有一个情人,是位名叫苏菲的维也

纳女子。

米泰莱弗勒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一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

他于1882年创办的“艾克塔数学”期刊历经一个多世纪后,今天仍然

是世界上性的数学刊物。他最终成为斯德哥尔摩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

的前身)院长。没有证据表明米泰莱弗勒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他晚年

居住于巴黎)有很多接触。同样,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们之间因为某种原

因存有什么敌意。相反,在诺贝尔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米泰莱弗

勒倒是积极从事一项与诺贝尔的“外交”谈判,试图说服他把主要精

力用于斯德哥尔摩学院的研究工作。

很难想像,当诺贝尔以其伟大的博爱胸怀起草那份遗嘱时,会因一点点个人恩怨而涂改自己的理想蓝图,并为后人留下一块扭曲了的纪念碑。况且,即使当时诺贝尔奖中设立数学奖,米泰莱弗勒也不是最有希望获奖的人选之一,因为他周围还有一些更有成就的数学家,如波因凯尔、希尔伯特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当时数学领域已经有了一个非常的斯堪的那维亚奖。既然有这个奖存有,或许诺贝尔便觉得没有必要再在诺贝尔奖中设立数学奖项。

作为一名发明家和工业家,诺贝尔决定不设立数学奖,其原因很可能仅仅因为他对数学或理论科学没有特殊的兴趣,他认为数学不是人类能够直接从中获益的科学。他在遗嘱中提到,这些奖项要用于奖励那些对人类具有巨大实现利益的“发明或发现”。也许正是根据这个精神,在历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从事实验科学的人要比从事理论科学的人多得多。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中国又一次无缘2006年诺贝尔奖了,于是有很多愤青要求抵制该奖,认为是对国人有歧视.可笔者认为不然,诺贝尔奖是没有歧视的,而且无国界的.那问题出在哪呢? 早在1978年夏,兰州大学生物系的一位研究生就向来访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询问过同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当时这名学者回答"因为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这句话也许会让愤青更加愤怒,但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因果,就象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根主要需要土壤提供养分,成长肌体.但是,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不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和科研的功利性,产生的只会是商人和唯利是图者.放眼望去,教育本是教书育人,可现在把教育当成了赚钱的机器.急功近利的科研,把科研重点转移到了能很快获得回报的短平快项目,而基础项目无人问进津.科研经费也无人投入,连简单的科研都很困难,获诺贝尔奖简直是痴人说梦.再说到那位学生的经历,1980年代到美国的生物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取得了一些成绩,可以获得绿卡,也做过获诺贝尔的梦,1985年怀着报国之志回国,但是回国后接到通知:要他自己挣钱,养活带的研究生和工作人员,然后叫他找项目赚钱.他底下的学生纷纷做赚钱的心脏病药\米业\兰草\化妆品等,做为博士生导师,面对教育的悲哀他一愁莫展,一晃就到了2006年,他也到了花甲之年,回想诺贝尔奖的梦想,他还是明白了土壤的道理. 诺贝尔奖的核心是发现和创造 不是劳动奖状,不是鼓足干劲就能够获得的,它的标准是发现和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思想,绝对不是剽窃抄写和重复. 可是看到现在的中国,学术腐败猖獗,博士学位答辩也只是网上下些文章,拼拼凑凑写出的论文.没有用心去研究,那来的学术成果. 在国家最高的中国科学院,评定一个院士至少需要200万元的评定费,而不是他的真才实学.笔者知道,当有一届院士评定时,许多企业家也爱上了院士,要花钱买个院士当当.科学的殿堂都成了这样,我们还能指望与诺贝尔有缘吗? 当博士生导师造假,教授学术造假,当教育沦为金钱的奴隶时,我们还是不要奢求什么诺贝尔奖了,因为诺贝尔奖是不被金钱贿赂的. 大学是大师构成的,不是大楼构成的 早年在云南参加西南联大启示录的报道,在这个极其简陋的战时大学面前,我震惊了,这么个破破烂烂的校舍里,产生了60多个院士,包括杨振宁和李远哲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士. 我在想,1938年国破山河,正是民族危亡时期.那样一群来自燕京,北大和清华的教育者们,以及流亡的学生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样的冲天之志为着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发愤读书的? 当时的校长梅贻奇的夫人在昆明街头卖饼;周思源每天骑马半小时上课;费孝通则住土屋;闻一多也是贫困交加.西南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简陋屋子,由梁思成和林微因设计,考虑的是在尽量少的经费里完成工程.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大多没有被子盖,是在报国的激情中的度过了四个春秋. 大学应该是有魂的,国家也是有国魂的!可是大学的魂不是大楼构成的.记得现今的北大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是每年向国家讨要200亿元人民币!笔者扼然,北大的魂不是修多少大楼,而是有多少大师.北大需要的是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和政客.历史上的京师大学堂是有灵魂人物的,现在

中国要出诺贝尔科学奖应具备的九大条件

中国要出诺贝尔科学奖应具备的九大条件 按:新闻报道:2013年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一个长远的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然而,要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和科学奖是两码事。如果教育管理者认为科学奖的获得如此轻松,那么不要说10年,未来100年中国可能仍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 这是因为孕育大师不仅仅是学校这个小圈子里的事,它也需要一个大的生态环境,这就是社会这个大气候。 不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世界级的大师集中在非常少的几个国家之中。诺贝尔奖是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指标,按照获奖的人数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这些国家不光是科学奖多,数学(诺贝尔奖不设数学奖项)、哲学、文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大师也多。 大师的集中分布现象,说明大师的孕育和生存也需要一个生态环境。一旦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大师就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孕育出来。这里只概略地谈一下“大生态环境”所包含的十种因素。 一、大众的思维水准 就像体育、歌舞、文学一样,科学界要出现一批杰出的人才,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群众基础有几层的含义:

群众普遍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批判精神、探求真理的爱好。群众的价值判断决定年轻人的智慧发挥方向,也决定他们的竞争意识的取向。 二、哲学传统 哲学传统对一个民族的思维具有深刻的影响,它不仅给一个民族的思维提供什么样的工具,而且也决定一个民族思维的领域和方向。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这三百年中,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时期,东西方各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方向的不同。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是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等,他们的学说虽然不同,但基本属于伦理、道德、政治、军事方面的,既没有对自然现象的认真思索,也没有给后世留下探讨自然界的工具。 然而西方的哲学传统则侧重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由柏拉图在古希腊首都雅典所建的“柏拉图学院”,目的主要是致力于对概念、理论、宇宙及认知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述既包括政治伦理方面的,如《伦理学》,《政治学》,也包括逻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如《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特别是《工具论》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有效的思维工具。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五大公设,发展欧几里得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 在100年以前,中国的小孩学习的是《诗经》、《论语》、《孟子》,而西方的小孩学习的是《几何原本》、《工具论》。中国的才子忙于吟诗作赋,成果是一本一本的诗文集;西方的才子则是实验推理,成果则是一个个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三、科学研究的历史 科学具有连续性、传承性。前一代学者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新问题,决定着下一代学者的研究起点、方向。体育往往可以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而上去,然而科学则不行,原因就在于科学要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连续性。特别重要的是,科学是一个系统,尤其是物理和数学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启发、相互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李趁201211012910 教育技术学 【摘要】本文通过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现状进行概述,并阐明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及看法。 【关键字】中国科学家;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1.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述 1.1 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念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奖,自从1901年设立以来,已届百年,各国共有380多位在以上学科有重要发现和发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荣获此项举世瞩目的权威性国际大奖。 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现状 从1901年至2014年这114年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家共授予575人次、572名科学家;亮度获奖的科学家有3人,分别是法国的M·S·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和1911年化学奖得住)、英国的F·桑格(1958年和1980年化学奖得住)、美国的J·巴丁(1956年和1972年物理学奖);其中,物理学奖项颁发111次,获奖人数199人(次);化学奖颁发110次,获奖人数169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109次,获奖人数207人。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政策、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综合反映。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布,是国家自然科学发达水平的标志。根据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和日本学者汤浅的研究,英国、德国曾经是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分比很高。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几乎占了整个获奖数的一半。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国家,不仅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科技大国,也有一些相对较小的国家,比如瑞士,意大利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也有一些海外华人,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崔琦、高行健、钱永健等,但他们都是以外籍华人的身份获奖,他们从事的研究是在国外进行的。严格地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花园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流传有两种说法: (1)诺贝尔当年与一瑞典数学家交恶,说白了就是情敌,如果设数 学奖此瑞典数学家很可能得奖,所以干脆不设 (2)诺贝尔想设自然科学奖,但是他认为数学不属自然科学 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决定的奖励是授予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 医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的科学家;另外,授予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作 者以及对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答案虽简单,但是是什么 让诺贝尔作出决定不奖励数学家却也似乎成了一个难解的数学难题。 史学家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相信这样一种事实,即诺贝尔忽视数学 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科学观的影响。诺贝尔16岁的时候就终止了 公立中学的教育,也没有继续上大学,之后仅仅从一位优秀的俄罗斯 有机化学家Zinin那里接受了一些私人教育。事实上,正是Zinin在1855年把诺贝尔的注意力引向硝酸甘油。诺贝尔不愧是一位19世纪典型的、极赋天才的发明家,他的发明似乎更多地来自于其敏锐的直觉 和非凡的创造力,而不需要借助任何高等数学的知识,其数学知识可 能还不超过四则运算和比例率。而那时,也就是19世纪的下半世纪, 化学领域的研究也一般不需要高等数学,数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发生在 诺贝尔去世以后。诺贝尔本人根本无法预见或想像到数学在推动科学 发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所以忽视了设立诺贝尔数学奖也不难理解。 另有国外学者认为这件事可能与诺贝尔的爱情受挫相关,诺贝尔 有一个比他小13岁的女友,维也纳妇女SophieHess,后来诺贝尔发现她和一位数学家私下交往甚密。对于他的女友和那位数学家私奔一事 诺贝尔一直耿耿于怀,直到生命的尽头诺贝尔还是个单身汉。也可能 正是这件事让诺贝尔在叙述“诺贝尔基金会奖励章程”时把数学排除 在外。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 尔奖获得者 中新社成都9月10日电题: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者刘贤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神秘的宇宙》开启学习物理大门 演讲最初,杨振宁用一本书引起了满座学生的兴趣。 “我在读初中时,在校图书馆看到一本《神秘的宇宙》。它对于我后来钻研物理学有决定性影响”,杨振宁说,该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初的30年物理学界的三次大革命,建议大家翻一翻,一个多小时就可看完。 杨振宁一边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边穿插传授学习方法。 他说,即便是四五岁的小孩,也能够在过马路时判断自己是否会被车撞到。这说明人在很小的时

候就有自己所不知道的能力,即直觉。 他特别提出:“当你的直觉所告诉你的,与老师、书本告诉你的不一致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的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对直觉的修正,达到新的境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点评中西方教育异同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1945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根据自身的中西方学习经验,杨振宁为预备或已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出“点子”。对于“一些优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却遇到困难”的现象,杨振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以训导为主,而美国是启发为主。” “我在西南联大时念书念得很好,到美国后也有一段困扰的时间”,杨振宁建议用“渗透性”学习法来克服这种不适应。美国大学举办专业性讨论会,有的学生反映听不懂。“第一次听不懂,第二次去听就懂得更多一点,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懂了”,他鼓励说。 此外,杨振宁建议准备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出

丘成桐:我最痛恨中国数学界派系之争整理

丘成桐:我最痛恨中国数学界的派系之争 2008年07月03日09:29 2008年7月3日 / 第29期 “我很痛恨派系之争。做学问就是做学问,讲派系真的是很可怜的一件事,就像“大跃进”的时候讲亩产万斤差不多。现在在数学上,有一两个方向我们做得很好,还有很多方向做得不好,达不到世界第一流。” 1982年,丘成桐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1994年,他又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弥补诺贝尔奖没设数学奖而专门设立的国际大奖—克雷福特奖;1997年,他再次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用丘成桐的学生、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的话说:“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他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文/ 庄清湄图/ 小武 采访在丘成桐下榻的复旦大学皇冠假日酒店进行。第二天上午,丘成桐就要给复旦大学学生做一场关于几何分析的讲座。丘先生说道:“在中国大陆,只要是和学问有关的我都不收钱,收了也会捐出去。由企业赞助的演讲我会收钱,可钱还是捐出去的。” 1976年,27岁的丘成桐完成了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1978年,29岁的丘成桐应邀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数学家大会上做一小时报告,在他之前的华人数学家中只有陈省身有过这样的荣誉。 最近十多年来,丘成桐为了提高中国数学的学术水平,做了很多努力,他把自己做的事称为“尽本分”。丘成桐为中国数学“尽本分”的念头,始于1979年。 “我在香港长大,后来到美国去留学,1979年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能再回中国大陆。”丘成桐说:“所以,当我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非常激动。”为了迎接丘成桐的归来,广东梅州的老乡为他修了一条泥路,宰了一头牛。 1982年,丘成桐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1994年,他又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弥补诺贝尔奖没设数学奖而专门设立的国际大奖——克雷福特奖;1997年,他再次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用丘成桐的学生、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的话说:“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他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数学馆中,墙壁上刻着几十个当代数学家的名字,其中有三个中国人:华罗庚、陈省身和丘成桐。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地中国人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不管活着还是去世,他始终不为人知,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一样,是国家的最高。他不仅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巨星,更是值得中国人敬仰的英雄!在西南郊,我国重要的核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片毫不起眼的树林中心,静静地树立着一位老人的铜像,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当翻开一本神秘的历史老档案,他的履历却让我们为之震惊。因为,他是今天媒体人很少提及的国功臣,中国核武器发展幕后最神秘的男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研究成果被外国人剽窃抄袭,三次遗憾错失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中国当之无愧的“核武器之父”“原子弹之父”,他的名字连苏联人听了都闻风丧胆!但国人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就是王淦昌。今天,我们必须解读这位科学巨匠,去给每一位国人讲诉他的故事。王淦昌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无疑,他是一位学界泰斗、科学大师。01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省常熟市。父亲精通医术,是当地有名的郎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王淦昌4岁时,父亲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也离世了。幼小的王淦昌一下子成了孤儿。成为孤儿后,王淦昌一度靠放羊来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王淦昌的外婆是一位有远见的老人,她鼓励王淦昌去读书。“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正是这位农村老人的淳朴思想,使得王淦昌脱离了放羊娃的命运,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王淦昌随一位远房亲戚到浦东中学读书。在小学的时候,王淦昌就痴迷于数学题;中学时,他最感兴趣的学科仍是数学。以至于他中学阶段就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天资聪颖的他不出所料的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清华第一届大学生!清华大学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比国其他大学好很多,王淦昌一进清华,就对化学实验着了迷,甚至连吃饭做梦也在背元素周期表。可是一年后的分系,王淦昌既没有选择从小就擅长的数学,也没有报化学系,而是选择了物理系。选择物理,对于王淦昌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师从叶企和忠尧这两位物理大师的门下,王淦昌在学术界的辉煌人生就此开幕!02在清华的学习中,王淦昌愈发深感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1926年春天,日本军舰在天津大沽口炮轰驻防此地的中国国民军部队,蓄意挑起了践踏中国主权的“大沽口事件”。作为游行学生中的一员,王淦昌亲眼看见无数同学倒在军警的枪口下,一片血泊!这件事带给王淦

获得诺贝尔奖的数学家

获得诺贝尔奖的数学家(I) 王善平 始于1901年的诺贝尔奖包括有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因其增进人类福祉的宗旨,巨额的奖金和超越国界的国际性而赢得全世界的尊崇。尤其是它在科学领域的奖项,代表了一段时期内最高的科学成就,因而成为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学术荣誉。 数学在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发展进程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关键作用。然而,却没有诺贝尔数学奖。个中原因众说纷纭,在此我们不作讨论。我们只是要指出,诺贝尔奖并不排斥数学。事实上,有不少获奖者本人就是数学家;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乎所有的获奖者都是数理经济或计量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数学家。 这里将介绍几位典型的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数学家。 说起数学,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眼花缭乱的符号和极度抽象的概念。然而,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数学大多并不高深,以致那些纯粹数学家或许会不屑一顾。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正是运用这些数学,巧妙地解决了现实世界中的关键问题,从而显著增进了人类福利,最后赢得了诺贝尔奖。确实,就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来说,发现数学(即使是简单的)在现实世界的重要应用与成功证明一个著名的数学定理同样值得尊敬和赞赏。 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被称为数学家?在数学高度抽象发展的今天,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只有数学专业的博士才(勉强)够得上这一称号。按照此标准,这里所介绍的有些人物算不上是数学家,因为他们可能连数学系本科都没有读过。但国际数学联盟曾经规定,只要有两篇及以上的论文被《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过,就可以被收入《世界数学家名录》(参见文献[1]第148页)。根据这个规定,这里所介绍的人物都完全够得上数学家的称号。 阿兰·柯马克: 创立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的数学理论 (一)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在1895年宣布发现了X射线,他因此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伦琴也许不曾想到,他的发现很快在医学诊断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X射线具有强大的穿透能力,能够轻易地通过人体。这使得医生无需施用外科手术,就能窥探病人体内,从而做出准确诊断。 当X射线通过人体时,对于体内的不同组织,如肌肉、血管、骨骼、脏腑等,有不同的穿透率;体内病变的组织,如发炎或肿瘤,其X射线穿透率也与正常组织不同。所以如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目前公布的诺贝尔奖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 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现在国内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培养脑残的基地。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 这几天,诺贝尔奖的各个奖项逐渐公布。目前最新公布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由德国女作家获得,此前几天已经公布的化学奖,由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共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名美国科学家获得。 目前公布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是由华人科学家高锟和两名美国人获得,表彰他们对于光纤通信的突破性研究。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还曾经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1948年,高锟就随父移居英国殖民地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1957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治大学电机工程系,1965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国内媒体在报道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时,总千方百计想找出他们和中国的关系。去年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内媒体都报道他是钱学森的侄子,某媒体采访钱永健,还称他获奖是中国人的骄傲,钱永健当场就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不仅如此,其实只要统计一下,就会发现,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他们分别是: 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 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 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李政道、杨振宁毕业于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求学;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

世界上的数学奖简介

世界上的数学奖简介 (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爱尔特希奖(Erdes Prize) 由以色列数学联合会授奖。此奖由P.爱尔特希教授捐赠而于1976年设立,每年授奖一次,奖励一位取得突出成果的以色列数学家。 安培奖(Prix Ampere) 巴黎科学院授奖。法国电气公司于1975年为纪念物理家安培(1775-1836)诞生200周年而设立,每年授奖一次,奖励一位或几位在纯粹数学、应用数学或物理学领域中研究成果突出的法国科学家。” 奥斯特洛斯基奖(Ostrowski Prize) 瑞士奥斯特洛斯基基金会颁发。此奖系国际性,著名瑞士数学家 A.M.奥斯特洛斯基(1893-1986)留下遗产建立了奥斯特洛斯基基金。1987年设此奖,每两年颁奖一次,奖励一、二位在纯粹数学或数值分析的基础理论方面于前五年中有突出成就的数学家。1989年首次颁奖。 巴尔扎恩奖(Eugenio Balzan Prize) 国际巴尔扎恩基金会(意大利)颁奖。该基金会于1956年由E.巴尔扎恩捐资设立。每年颁发三个奖,主要奖励在文学,道德科学与艺术,物理、数学与自然科学、医学等学科的成就1962-1993年共有4位数学家获此奖。 贝维克奖(Berwick Prize) 伦敦数学会颁奖。此奖分初级与高级两等,即JuniorBerwick Prize和Senior Berwick Prize。分别奖励青年数学家和资深数学家的成就。 伯格曼奖(Bergman Prize) 伯格曼信托基金会授奖。出生于波兰的美国数学家S。伯格曼的遗孀去世后,按其遗愿为纪念其丈夫把她的捐款设立了伯格曼信托基金会并设立此奖。由美国数学会审选受奖者,每年一次,1989年首次颁奖,奖励在核函数理论及其在实与复分析中的应用、函数理论方法在椭圆型偏微分方程中的应用,特别是伯格曼算子方法等方面的成果。 伯克霍夫奖(Geore David Birkhoff Prize) 美国数学会和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联合颁奖。此奖于1967年设立,每五年颁奖一次。奖励在应用数学领域有突出贡献者。 博谢纪念奖(B6cher Memorial Prize) 美国数学会颁奖。1923年为纪念M.博谢教授而设立,每五年颁奖一次。奖励过去五年内在分析方面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 波利亚奖(Georg Póle Award)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

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 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因此当时大家的 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 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摘要: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让国人尴尬而又不解。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的教育问题、科研氛围及环境、科研管理及体制、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政策层面的误区、 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研究历史积累、科技投入、国际合作环境十个方面,从各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上面对的障碍,为政府科技工作管理者管理提供参考。 李约瑟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而在今天又出现一个同样性质世界级的难题:“为什么诺贝尔奖至今仍旧与中国无缘”。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 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 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科学家登上世界科技顶峰如此困难呢,本文就从各个方面分析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素: (1)古代的中西方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古希腊哲学家发端于自然科学。哲学家们好奇地、冷静地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密切地关注着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从中引出具有哲理的内涵,而且西方的科学家也具有重视自然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哲学”、”处世哲学”,表现出强烈地依附政治与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2)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字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成为任何领域、任何事物都可随意套用的“终极至理”,而且这些理论还带有某些故作玄虚的神秘色彩。(3)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西方科学一向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他们总是思维奔放,刻意出新,蕴涵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惊人的胆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上的“守一”和“齐一”,要求人们重圣贤、遵古训,追随圣人遗著,以圣贤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这种大一统式的思想控制,严重地抑制了人们思维的个性化,扼杀了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 2中国的教育问题 (1)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而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的机会。(3)学“多”悟少使学习成了负担。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脱离的两阶段战略。(4)应试教育和盲从,使我们的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白白花在死记硬背那些考完试就扔的无用教条上,由于缺乏批判意识和鉴别能力。(5)学生过早地文理分家, 使得理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甚或相当差劲, 从而缺失科学创造所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包括數學這一學門?對於這個問題有不少揣測。例如,有人說,諾貝爾(A.B. Nobel, 1833~1896年)與當時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數學教授 M.G. Mittag-Leffler(1846年~1927年)有嫌隙,諾貝爾不想設個諾貝爾數學獎的目的正是要防止 Mittag-Leffler 得獎。儘管這類揣測都經不起事實的考驗,它們仍然是茶餘飯後大家喜歡談論的話題。 費爾茲與奈望林納 可是在數學家之間,也有一個像諾貝爾獎那麼崇高的獎,那就是費爾茲獎 (Fields medals) 與奈望林納獎 (Nevanlinna prize)。 費爾茲獎是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費爾茲(J.C. Fields, 1863~1932年)的遺囑與捐贈成立的。它的全名是國際數學傑出成就獎 (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自1936年首次頒獎,然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輟16年,1950年起,每四年召開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每次頒授二到四位費爾茲獎的得主。費爾茲獎授予對當代數學有傑出貢獻者,以鼓勵他們繼續完成更偉大的科學成就。雖然沒有明文規定,費爾茲獎得主的年齡一向不超過四十歲。到目前為止,共有34位費爾茲獎的得主,其中只有四個東方人:日本的小平邦彥(1954年)、廣中平祐(1970年)、森重文(1990年)與我國的丘成桐(1983年)。 奈望林納獎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提供基金,為紀念芬蘭數學家奈望林納(R. Nevanlinna, 1895~1980年)設立的。奈望林納獎的目的是獎勵在資訊科學的數學理論有傑出貢獻的學者。到目前為止,共有三位奈望林納獎的得主。 費爾茲是加拿大人,1887年在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02年起任教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他是1924年國際數學家會議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時的大會主席。費爾茲本人的數學研究相當優異,他曾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但是現在人們還記得他的原因恐怕是由於他設立的這個數學大獎。 奈望林納是當代傑出的複變函數論學者。他在1920年代建立亞純函數的值分布理論。奈望林納的理論後來被推廣到多複變函數與算術幾何,是九十年代頗受矚目的一支數學理論。第一屆費爾茲獎得主之一L.V. Ahlfors 是奈望林納的學生. 1990年的費爾茲獎 1990年的國際數學家會議,於八月二十一至二十九日在日本京都舉行。 京都是日本的古都(794~1868年),794年桓武天皇把國都自奈良遷來京都,並仿 照當時唐朝的長安建造京都的城門與街道。這是一個保留許多日本傳統文化的城市, 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的小說《古都》與谷崎潤一郎的小說《細雪》,都以京都為背景。 這次京都的國際數學家會議誕生了四個費爾茲獎的得主:森重文 (S. Mori)、德林斐 特 (V.G. Drinfeld)、鍾斯 (V.F.R. Jones) 與維騰 (E. Witten)。在十八、十九世 紀數學家與物理學家一直是密切合作的朋友,可是二十世紀的數學與物理似乎變成互 不往來的兩個世界,這種分離的局面看樣子快結束了:在這次費爾茲獎的得主,除了 森重文之外,其餘三人的研究領域和數學物理都有密切的聯繫。在另一方面,計算機 科學對數學的影響似乎不如物理,在四年前柏克萊的國際數學家會議,曾有記者問起 四位得獎人(費爾茲獎的 Donaldson、Faltings、 Freedman 與奈望林納獎的 Valiant),計算機的出現對他們的研究工作有何影響?三個費爾茲獎得主回答:「毫 無用處」,研究資訊科學理論的 Valiant 居然承認,他也不用計算機。 森重文 (Shigefumi Mori)

中国与诺贝尔奖

中国与诺贝尔奖 摘要:本文主要分四部分介绍了中国与诺贝尔奖,首先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以及20世纪科技史上中国几位科学家王淦昌、赵忠尧等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史料,然后提出诺贝尔奖的精髓在于原始的创新,并提出了创新性文化环境,指出唯有营造创新型文化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缩短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的距离,最后总结得出中国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 关键词:诺贝尔奖;创新型文化;科研环境 一、概述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贫寒的工程师家庭,1896年12月去世。幼年侨居俄罗期,15岁起先后到意大利、法国、美国求学,回到瑞典后诺贝尔开始研究炸药取得很大成就。诺贝尔一生献身科学事业,大胆革新;获得了355项专利聚积万贯家产;在其逝世的前一年,立遗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把920万美元捐献给人类文明事业。摄初的诺贝尔奖有五项(物理学、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卫士奖),1968年又设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今共有6个奖项。当时每个单项奖金为15万8百瑞典克郎。现在单项奖高达740万瑞典克郎,约合100万美金。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自此之后,除因战争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诺贝尔奖从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奖到现在已经颁发90多次.获奖人数已达700人设在瑞典的诺贝尔基金委员会每年从超过额定数十几倍的科学精英体中遴选出物理、化学、生理学与医学、文学与和平奖的获奖人选,登上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颁奖仪式场面热烈而肃穆,一点也不亚于奥林匹克领奖仪式。它被国际社会誉为是“对人类的智力和体力上最高成就的一种评价和奖赏”。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科学奖囊括20世纪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方面的重要的科学成就,像伦琴的x射线,巴丁的晶体三级管。克里克和沃森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普朗克的量子论,德布罗意的电子波动性,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原理等,都是推动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总之,以奖励基础科学成就为主的诺贝尔科学奖对基础科学和源于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不少国家已经把诺贝尔科学奖人数的多少,当成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科研机构和一个大学科学术水平高低的指标;把本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当成国家的荣誉和骄傲;把诺贝尔精神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成为鼓励本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科学奖项能像诺贝尔科学奖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影

2020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2020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2015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会计网讯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个人简历】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

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 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人物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 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 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5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 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再次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4年获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princemahidolaward).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 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6月15日,获得2015年度沃伦·阿尔珀特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七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在瑞典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个消息震惊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据媒体报道,在莫言获奖前,很多所谓的专家、作家都预言莫言根本不可能获奖,有不少人甚至对莫言竭尽全力的抹黑,有的说莫言崇洋媚外,过于迷信诺贝尔奖;有人说他只是在炒作,借机多卖几本乢;有人干脆朝他身上泼污水,说他收买诺贝尔奖的评委。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可谓是众说纷纭,也有一些人对他提出质疑,对此,莫言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不支持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乊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乊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总计有哪些不足和缺陷,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莫言的这一点让我很佩服,他心胸非常宽广,而诺贝尔奖偏向行事低调的作家,文品即人品,莫言获奖即是证明。 通过上网了解莫言的过去,我对他又有了另一种看法,同时也对他更佩服了:早在上小学期间,莫言就已经显现出了他对文学的巨大兴趣,为了能借到同学家一本《封神演义》,莫言曾到同学家去推磨,推一次磨,给一本乢看,还必须现场看,不能带出去,有时还规定必须推10圈才能看一页。就这样,他把周围十几个村的乢都看完了到了北京,他也是一直努力学习,经常读乢到半夜。由此可见,莫言获奖与他背后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故事给了喔启示: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莫言为什么能获奖,人们给出的答案通常是凭借实力,可莫言的实力从何而来?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仅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而且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种实力不是一日乊功,更不可能是一步登天,而是靠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靠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深邃的思考,才会创作出这么多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难怪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赞扬莫言的作品“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融为一体”。由此看来,莫言的获奖只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新起点,让中国文学真正屹立于世界文坛!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资产阶级的奖不要 来源:搜狐社区收藏时间:07-11-26 13:22 跟帖:0条 杨振宁三次向中国领导人提议:为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 第一次:周恩来委婉拒绝 第二次:江青说:“资产阶级的奖金,我们不要!” 第三次:邓小平、聂荣臻、周培源等非常重视 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这项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决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许多人认为,这一次中国人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简直可以用“擦肩而过”来形容。对于未能获奖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弹指之间,40个年头过去了。回眸当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一些以讹传讹的“事实”也开始得到澄清。 在国家科委的撮合下,1963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所、生化所又开始重新酝酿合作。为了避免上次的教训,他们约定:“不搞‘上海’的胰岛素,不搞‘北京’的胰岛素,不搞这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那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你的’胰岛素,不搞‘我的’胰岛素,联合起来,一心一意搞出‘中国’的胰岛素。” 1964年年初,在邢其毅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陆德培、李崇熙、施溥涛、季爱雪和叶蕴华等五位教师(后来又增添了研究生汤卡罗)奔赴上海,开始和有机所的汪猷、徐杰诚、张伟君、陈玲玲、钱瑞卿等不分彼此的协作。他们共同负责胰岛素A链的合成。而生化所方面,在钮经义、龚岳亭等人继续合成胰岛素B链的同时,拆、合小组仍在为提高重组活性而努力。 他们于1964年8月、1965年5月先后拿到了B链和A链。1965年年中,当A链积累到100毫克(此时B链已积累到了5克)时,杜雨苍等人开始做全合成实验。出人意料的是,注射了合成产物的小白鼠并没有因惊厥反应而跳起来。 对所剩不多的A链视如生命的有机所所长汪猷拒绝再提供A链,认为不是B链就是杜雨苍的结合方法有问题。生化所当然不同意这种判断,双方争论了起来,争论逐渐升级,大家拍桌子,丢电话,连电话机也给摔碎了。如此争吵,逼着杜雨苍经过多次模拟实验,创造出了两次抽提、两次冻干法。汪猷这才又给了他60毫克A链。 1965年9月3日,杜雨苍等人再次做了人工A链与人工B链的全合成实验,并把产物放在冰箱里冷冻了14天。9月17日清晨,生化所、有机所、北京大学化学系三家单位的研究人员汇聚到了生化所。这次会不会成功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