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唤起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挖掘学生数学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更好地进行学习中交流合作,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唤起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探究、交流、合作等,实现获取知识的目的,同时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教学的内容,力求突出问题的创新性、开放性,能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对教学实践总结得出,最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

1. 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只有密切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创设学生熟悉的实用性较强的问题情境,才能实现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的目的,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强化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验思路,确立了以《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 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新知——拓展新知。

3、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阅读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 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 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实施过程 分三大阶段,历时一年。 (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对课题进行论 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 2、第二阶段: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道德体验教育”——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培植

“道德体验教育”——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培植 发表时间:2011-09-16T10:43:40.927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新导向版)》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邓美辰 [导读] 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 吉林省长春市慧达小学邓美辰 摘要: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道德体验教育的意义重在唤醒和培植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外界、认识自我、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和能力。 关键字:体验、感受、收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08(2011)02-049-01 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道德体验教育的意义重在唤醒和培植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外界、认识自我、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和能力。道德体验教育的实施就是以实践体验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其创设宽松愉悦的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一、注重环境建设,开启学生的主体地位 校园环境也是一种文化,只有给学生名副其实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才能实现师生互惠共生的和谐教育。 让学生当家,放开手脚,给学生一定的自主认识和实践的空间,征集扮美校园的创意,将学生们精心制作的绘画、手工、纸雕等作品装裱在教室和学校墙壁上,展现着具有勃勃生机的生命智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轻松、自在、真实,对于品格的养成具有诱发和唤醒的积极作用。每一幅装裱在教室、走廊、橱窗的风景画、装饰画,每一盆永远洋溢着绿意和生机的花花草草,每一张充满童趣的设计和布置都浸透着对学生成长的关注与希望,生活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愉悦。体验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己有的东西,而是将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别具特色、饱含深情的环境文化,既让学生受到熏陶和唤醒,也让教师得到激励和鼓舞,内化心灵。 二、注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创设道德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责任意思、换位意思,锻炼培养主体性行为。 (1)开展体育活动,增加生命阅历,体验运动之美。 体育教师要引领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倡导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根据季节的不同,适时开展广播操、运动会、球类、长短绳比赛,让比赛以合作体验为基本形态,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助品格,让学生在反复锻炼中,不断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体育精神和艺术精髓。这些都是学生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为学生们搭设了展示的平台,营造了体验场,让学生在运动中,在相互合作中展露出亮丽的生命色彩。这一切都彰显着青春的活力和律动,所有的美善因子在学生心中流淌。 (2)建立艺术社团,增强艺术感染力,体验艺术之美。 艺术教师要组织学生成立合唱团、舞蹈团、五彩画社等学生艺术社团,让学生或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或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章程、招募会员、进行训练、设计活动……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合作、协商的情况下实现的,给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提供广阔空间,学习展示长处、学会展现自我、感悟艺术之美。加入社团不是因为有多优秀,而是因为这里拥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向上不断进步的力量。进入社团,参加活动,经过锻炼能使自己优秀起来,这样的人生体验对学生来讲是受用终生的。 (3)多样化人际互动,增强彼此碰撞、交流的时空,塑造品格。 人的自我成长,归根结底是人参与社会交往、融入社会生活的结果,其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累积过程。例如学会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学生需要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孝亲活动,通过为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是做一道菜、洗一件衣服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生养的不易,要感谢父母的生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做有道德的人,过难忘的六一”公共志愿服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纷纷走上街头去做一件有意义,讲道德的事,过一个特别的有意义的儿童节,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有归属、有作为、有地位,学会遵从和宽容、学会选择和承担、学会珍惜和谦让。 三、校园常规管理,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品行 学生的个性和品格包括遵章守纪、文明礼貌。学校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尊重成长的过程,善待受教育者的努力和不完善,注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多个管理岗位让学生体验,启发学生的参与、自觉、主动,从而挖掘和引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道德实践的机会。例如,校园志愿者、班级干部轮换制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光荣的岗位、责任的承担吸引着学生的积极参与。即使是一名纪律涣散、自由散漫的学生,也会在实践中懂得什么是自我约束、什么是爱护集体荣誉。只有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得新知,才能引导学生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完整版)利用班级建设__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利用班级建设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作两年参加工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两年来,我最大的感受是班集体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育学生、塑造学生、锻炼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已管理自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激发他们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形成良好的班风。那么,如何利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张故强同学是班里的后进生,但每次值日、扫除从不迟到,值日认真,还肯于帮助别人,最可贵的是每当教室门口有纸时,她见到后都能随时拣起来,从中我看到她关心热爱集体的好品质,她的行动影响了班里的其他同学,班中维护保洁卫生、主动劳动已蔚然成风,而张故强本人也通过劳动表现出的优点带动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进步。

"班队会"这个属于班主任"专利"的阵地,我们把它变为一个集体活动时间,由干部主持针对班、校社会等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讨论,黄圣、杨明、德阳等不过都是普通同学,但他们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培养了主人翁意识,他们变得积极、大胆、信心足了、思想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全班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的长处也得以表现出来。 跳绳比赛的准备由学生组织,练习过程大家出主意,练习中如有不认真的马上会得到许多同学的批评和提醒,比赛表现出同学们团结一心积极参与的热情,班里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充分表现出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主人翁意识,这些活动促使集体更加团结,凝聚力更强,完善了每个人的思想和境界。 二、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气氛,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在班级建设中注意营造这种气氛。可以说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同学们增进了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优化政治课堂教学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 ___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面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比较重视语、数、外、理、化教育,而轻视思想政治课教育,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相当一些学校领导和师生中都还存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就必须从根本上入手,优化政治课堂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使学生接受深刻教育,方法有多种,但我认为针对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最关键的一种教育方法。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忽视了学生的个

性,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而且每个学生的个别知识掌握情况也很难反馈给教师,这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针对学生的个性,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各抒己见。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师备教材和备学生的关系 .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吴同占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吴同占 发表时间:2014-09-29T08:46:56.76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4年5期供稿作者:吴同占 [导读]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 吴同占定州市花张蒙初级中学 073000 摘要所谓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同学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动作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彼此之间弥补、沟通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 关键词合作交流意识 一、加强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如教师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请回答!"学生回答后说一声"请坐下!"一个浓郁人情味的"请"字,则能温暖学生的心房。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二、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交流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获取、反馈、交流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1、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 众所周知,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课堂教学信息通常是单向传递,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由此来看,凡符合科学性要求的课堂教学,其教学信息的流通应具有"双向性"的特征。该特征不仅表现在教师作用于学生,还表现在学生作用于教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反馈手段,采用提问、板演、练习、考查等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信息,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可安排这样一组练习题: 把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分数化成小数。① 1?2、1?9 ② 3?4、3?7 ③9?10、9?14 ④11?20、11?13。待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交流。 ①为什么这些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学生回答不出) ②分数有分子、分母,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学生有的说与分子有关,有的说与分母有关,有的说与分子、分母有关。) ③每组中两个分数分子相同,为什么前者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者不能?这说明了什么?(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 ④既然与分母有关,那分母有什么特点?请把分母分解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⑤把3?12化成小数(0.25),并分解分母12的质因数(2×2×3 )。这个分数的分母除2外,还有质因数3,为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揭示:最简分数)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后,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计算,大部分学生不会做。经教师启发后,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终于有了多种不同的解法: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发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到交流中。 三、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 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组织评价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表时间:2015-02-03T11:49:05.80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6期供稿作者:朱先兰 [导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贵州市安顺市普定县城关镇一中朱先兰 时下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下面我就在这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参与”和“表达”。只有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粗暴训斥,而要耐心启发,只有在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参与教学的热情才会更高,学习成绩才能不断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方面要以“说”代“讲。教师上课时应尽量少“讲”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弄不明白时教师再及时点评。课堂上应提倡学生问、学生议,互答互讲。对学习中有争议的问题,师生可以互相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思考,思想活跃。另一方面,要以“动”代“静”。随着课堂改革的发展,教师要变以前的安静课堂为活跃课堂,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口、善动手、勤动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充分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的,要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安静的课堂变成小组讨论式、分题答辩式、分组操作实验式的课堂。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提问,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激活学生的潜能。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质疑和创新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教育学生敢于质疑。课堂上老师讲的不一定很完美,有疑问学生大胆提出,敢于质疑,这样师生才能不断进步。第二,要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学习、复习等环节,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后再提出问题。教师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疑难问题和需要挖掘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质疑。第三,赞美肯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对于每位学生的发言,都要以鼓励、肯定为主。不能打击和否定学生的发言。教师对学生的重视、赞美、肯定,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奇迹般的激活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所谓的“钻牛角尖”的学生,应慎重对待,要保护他们的求异思维,并适时进行引导探讨,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质疑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评价导向,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科学创新的氛围 评价是教改的杠杆。随着新的课堂教学任务的提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课堂教学特点的展示,势必要求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评价。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指挥功能,并通过教学评价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新的评价体制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突出教学效果评价的指向性。要通过这种评价,使教师明白:“教学生学”是维持性的教学,只是一味地面向过去,而“教学生会学”则是创造性的教学,他面向未来,旨在引导学生迎接未来的知识挑战。第二、突出教学方式评价的权重性。要通过这种评价,促使教师敏锐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在教学方式的评价中设立教学方式有创新或勇于实践先进教学方法等条目,并加大这方面的正向权重。反之,对采用题海战术,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师,则趋向于负向权重,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第三、突出教学活动评价的规范性。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在天天新、课课新的努力中营造创新氛围,要通过“量化指标”来体现,要通过“标准化”的运作来展示。如一堂数学课是否完成了任务,至少要有以下几个达成目标: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能否有60%的时间去让学生“动”;学生“动”的面是否能在80%左右;80%以上的学生是否能掌握80%以上的新授内容。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开放教学,创新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自我监控,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成功,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这样才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为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呢?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中数学的价值 1. 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生活的情境,把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如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如果要直接认识1、2、3.。。。。这些数字又或是几加几,几减几的算式,那将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然而我们的教材却是让孩子们在家里或者学校里找数学,在上学路上找数字,理解数学,这样孩子感到很亲切不陌生,又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一年级数学“快乐家园”中,让孩子在塘栖家中找1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什么?1可以表示1只小狗1间房子等。又如在学习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这块内容的时候,教材安排了孩子们很熟悉的“乘车”场景,根据乘客上车和下车来来进行列式计算。这种情景的安排是

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将生活搬到课堂上来了。孩子很容易理解。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能感觉到自己所学得数学是对他们生活有用的,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之后,孩子会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生大开眼界,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当针对某一知识来指出它的作用,重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目的便明确了,带着对所学的知识的作用来学习数学,相信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便可以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也就得到了体现。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

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智慧

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智慧 发表时间:2014-03-05T15:26:24.843Z 来源:《教育学》2014年1月(总第62期)供稿作者:孙玉禄李冠军[导读] 让学生迷恋思想政治课,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动力。 孙玉禄山东省寿光市圣都中学262700;李冠军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262700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机智很大方面就体现在教师能否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是否善于帮学生牵起日常生活与探究的红线,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过程中能力的迁移,达到 积极培养学生的联想类比能力的目的。学生之所以难以接受政治课教学,关键原因在于政治课枯燥知识点的传授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唤醒学生的智慧就必须瞄准学生的心理特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让学生在政治课上体验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迷恋思想政治课,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动力。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然而让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尴尬的是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普遍不高,兴趣问题成了制约目前政治课教学的“瓶颈”。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趣味性原则,培养学习兴趣。提到趣味性,容易使人想到上课多举些有趣的事例、讲点笑话、来则幽默等。其实,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不单指教师讲解得如何“幽默风趣”“活灵活现”,如何引逗学生发笑,使课堂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等等。正如巴班斯基所言: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趣味性的情景应该引起由于弄清所钻研的问题的基本概念而不是非本质的细枝末节所带来的喜悦心情。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应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需要和谐课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学,建立有序高效的和谐课堂教学系统,才能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唤醒学生的智慧。 二、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1.把爱心带进课堂。某教育家说过:“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需要用心去聆听,仔细去观察,以宽厚的胸怀感化每一位学生。”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树立信心,成为前进的动力。教师不要吝啬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问语,一个亲近的动作。因为它常常可以让学生心中顿时漾起幸福,同时感受到一种被关爱、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容易和学生促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隔阂,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兴趣会有很大帮助。 2.把微笑带进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 当教师带着微笑,说着亲切的话语站在讲台上时,学生的紧张心理就消除了,使得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愿学、乐学,因而就会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把平等带进课堂。教育要面向全体。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能使自己成为发现和探索成功者的欲望。那么,教师如何保护这些强烈欲望和热情,并且把它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动力,最终形成创新技能呢?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待发言的学生如果讲对了要热情、诚恳地加以肯定,“你回答得真棒!”“你和老师想的一样”,如果讲得不完整,可以说“没关系,再想想”,让学生补充后,再重复一遍,并鼓励说“你真行!”对有些学生回答特别好,有创新的,奖励一朵小红花等,并集体表扬他。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情感,让学生感到你是发自内心的鼓励,对学生要多表扬少少批评,这样学生才会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学习。 其次,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体会成功的机会,爱护学生的创新萌芽,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学生的创新活动一般是低层次的,由于受已有各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幼稚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荒唐可笑的。但我们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挖苦指责,不能抑制、抹煞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爱护他们长出的创新萌芽。不要让“标准答案”钳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否则孩子的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象之鸟折翅不再高飞。 三、走进学生生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情景导入),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切入口,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从而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掌握学习主动权,激活政治课堂。例如可以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政治学科产生亲切感。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教学可以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运用生活实例理解知识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也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运用知识的能力。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陈 松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陈松 发表时间:2014-04-30T10:27:40.20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4月总第238期供稿作者:陈松 [导读]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贵州省织金县猫场中学陈松 【中图分类号】G233.1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80-01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 一、加强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如教师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请回答!”学生回答后说一声“请坐下!”一个浓郁人情味的“请”字,则能温暖学生的心房。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二、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交流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获取、反馈、交流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1、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众所周知,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课堂教学信息通常是单向传递,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由此来看,凡符合科学性要求的课堂教学,其教学信息的流通应具有“双向性”的特征。该特征不仅表现在教师作用于学生,还表现在学生作用于教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反馈手段,采用提问、板演、练习、考查等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信息,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可安排这样一组练习题: 把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分数化成小数。① 1?2、1?9 ② 3?4、3?7 ③9?10、9?14 ④11?20、11?13。待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交流。 ①为什么这些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学生回答不出) ②分数有分子、分母,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学生有的说与分子有关,有的说与分母有关,有的说与分子、分母有关。) ③每组中两个分数分子相同,为什么前者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者不能?这说明了什么?(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 ④既然与分母有关,那分母有什么特点?请把分母分解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⑤把3?12化成小数(0.25),并分解分母12的质因数(2×2×3 )。这个分数的分母除2外,还有质因数3,为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揭示:最简分数)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三、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 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组织评价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这样的评价交流,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报告2017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报告核心素养”就是知识、品格、能力与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教学创新研究”就是我校承担实施的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我们数学教研组申请“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研究,该课题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针对我校教学模式亟待调整、完善,教学效率亟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亟待大幅进步的现状,探索加快学校内涵发展,实现教学增效减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的有效路径,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一、课题的提出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现状 传统数学教学普遍存在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的现象。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淡薄,亟待提高,成因分析: a、课堂上数学内容脱离实际就是造成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b、让学生多做应用题以为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c、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d、用数学的意识差; e、数学的能力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与题型教学,把生动

的数学活动演变成“死记硬背”的过程,然后通过“生搬硬套”来完成大量的练习题,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了机械训练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与四个学习领域相关的10个核心概念,其中包括数学应用意识。数学课程内容在体现核心概念上有所侧重,而应用意识在四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必要性 1、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与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了系统、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应用,利用数学去解决现实问题。怎样把这一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成为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2、在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数学的应用就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数学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与答案都不确定的世界中掌握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把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彰显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是时代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高中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他们既想有选择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也更渴望独立自主地学习,但应试教育的束缚,片面追求分数的影响,往往禁锢了他们 个性的发展;语文的课堂教学大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也习惯于戴着沉重的镣铐跳舞,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 效呢?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在与学生每日的接触中,教师 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们在教师学习新知,又在调动 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 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我设法在 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这样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 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 放松地自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使学生充满自信,还可以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 让学生讲,坐到学生位子上,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这样有助 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合作者的身份激励学生独立思 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形成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换,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 语文教学中,尤其教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如,在学习鲁迅小 说《祝福》一课中,对于“祥林嫂之死”,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 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 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 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在教学中,我还发现语文活动课是给学生提供成功机 遇之一。“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课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更大的 灵活性和自主性。上课的形式,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学习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可以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这样, 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 生活实际。语文活动课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求 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因为活动课中没有失败的概念,加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获取 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 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胆创新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而又宝贵 的教育经验,却被一些老师忽视,从而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 这一点。比如教学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让学生做个小 评论家,发挥他们的鉴赏水平,给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品头论足。这样,学生兴趣大增,然后 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不必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参与的积极性,老师还要给学生创造 最佳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品味、感悟。 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的过程,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