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范例

题目:面向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求解引擎研究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教师:

院(系、所):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制

根据CAD中心目前的发展方向,以课题为驱动,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确定本人研究论文题目为“面向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求解引擎研究”,具体研究面向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引擎和面向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求解引擎。

下面,从计算多体动力学和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进行总结,进一步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

1.1.1 多体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概念首由E.J.Haug[1]提出,是指用计算机数值手段来研究复杂机械系统的静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以及控制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中所研究的多体系统,根据系统中物体的力学特性可分为多刚体系统、柔性多体系统和刚柔混合多体系统[2]。多刚体系统是指可以忽略系统中物体的弹性变形而将其当作刚体来处理的系统,该类系统常处于低速运动状态;柔性多体系统是指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物体的大范围运动与物体的弹性变形的耦合,从而必须把物体当作柔性体处理的系统,大型、轻质而高速运动的机械系统常属此类;如果柔性多体系统中有部分物体可以当作刚体来处理,那么该系统就是刚柔混合多体系统,这是多体系统中最一般的模型。

对于多刚体系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航天和机械两个领域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数学建模方法[2][3],分别称为拉格朗日方法和笛卡尔方法,这两种建模方法的区别在于对刚体位形描述的不同。

航天领域是以系统每个铰的一对邻接刚体为单元,以一个刚体为参考物,另一个刚体相对该刚体的位置由铰的广义坐标(又称拉格朗日坐标)来描述。这样开环系统的位置完全可由所有铰的拉格朗日坐标阵q所确定。其动力学方程的形式为拉格朗日坐标阵的二阶微分方程组,即

(1)

q

B

t

q

A

(t

,

),

q

(

),

q

这种形式首先在解决拓扑为树的航天器问题时推出。其优点是方程个数最少,易转化

为常微分方程组(ODEs -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但方程呈严重非线性,为使方程具有程式化与通用性,在矩阵A 与B 中常常包含描述系统拓扑的信息,其形式相当复杂,而且在选择广义坐标时需人为干预,不利于计算机自动建模。

机械领域是以系统每一个物体为单元,建立固结在刚体上的坐标系,刚体的位置相对于一个公共参考基进行定义,其位置坐标统一为刚体坐标系基点的笛卡尔坐标与坐标系的方位坐标,在二维系统中为3个,三维系统中为6个。对于由N 个刚体组成的系统,位置坐标阵q 中的坐标个数为3N (二维)或6N (三维),由于铰的存在,这些位置坐标不独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

???=Φ=Φ+0

),(t q B q A T

q λ ………………………………………………….…… (2) 式中Φ为位置坐标阵q 的约束方程,q Φ为约束方程的雅可比矩阵,λ为拉格朗日乘子。这类数学模型就是微分-代数方程组(DAEs - Differential Algebraic Equations ),也称为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组(Euler-Lagrange Equations ),其方程个数较多,但系数矩阵呈稀疏状,适宜于计算机自动建立统一的模型进行处理。目前国际上最著名的两个动力学分析商业软件ADAMS 和DADS 都是采用这种建模方法[4]。

对于柔性多体系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在建模方法上渐趋成熟。从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角度看,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数学模型首先应该和多刚体系统与结构动力学有—定的兼容性。当系统中的柔性体变形可以不计时,即退化为多刚体系统。当部件间的大范围运动不存在时,即退化为结构动力学问题[2]。

柔性多体系统不存在连体基,通常选定一浮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大范围运动,物体的弹性变形将相对该坐标系定义。弹性体相对于浮动坐标系的离散将采用有限单元法与现代模态综合分析方法。在用集中质量有限单元法或一致质量有限单元法处理弹性体时,用结点坐标来描述弹性变形。在用正则模态或动态子结构等模态分析方法处理弹性体时用模态坐标描述弹性变形。这就是莱肯斯首先提出的描述柔性多体系统的混合坐标方法。即用坐标阵T T T a q p )(=描述系统的位形,其巾q 为浮动坐标系的位形坐标,a 为变形坐标。考虑到多刚体系统的两种流派,在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中也相应提出两种混合坐标,即浮动坐标系的拉格朗日坐标加弹性坐标与浮动坐标系的笛卡尔坐标加弹性坐标[2]。

根据动力学基本原理推导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形式同式(1)和(2),只是将q 用p 代替。即,柔性多体系统具有与多刚体系统类同的动力学数学模型。

1.1.2 多体系统动力学数值求解

多刚体系统拉格朗日方法产生的形如式(1)的动力学数学模型,是形式复杂的二阶常微分方程组(ODEs ),系数矩阵包含描述系统拓扑的信息。对于该类问题的求解,通常采用符号-数值相结合的方法或者全数值的方法[5]。符号-数值方法是先采用基于计算代数的符号计算方法,进行符号推导,得到多刚体系统拉格朗日模型系数矩阵简化的数学模型,再用数值方法求解ODE 问题。鉴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全数值方法也较为流行,就是将多刚体系统拉格朗日数学模型当作一般ODE 问题进行求解,这方面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6]。

多刚体系统笛卡尔方法产生的形如式(2)的动力学数学模型,是著名的微分-代数方程组(DAEs )。DAE 问题是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柔性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其形式与多刚体系统相同,可以借鉴多刚体系统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只是混合坐标中描述浮动坐标系运动的刚体坐标q 通常是慢变大幅值的变量,而描述相对于浮动坐标系弹性变形的坐标a 却为快变微幅的变量,两类变量出现在严重非线性与时变的耦合动力学方程中,其数值计算呈病态,将出现多刚体系统中见不到的数值计算困难[2]。

综上所述,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的求解集中于微分-代数方程组的求解,下面将对多体系统动力学微分-代数方程组数值计算问题集中综述。

1.1.

2.1 微分-代数方程组的特性

多刚体系统采用笛卡尔方法建模生成的微分-代数方程组为:

0),,(),(),(=-Φ+t q q Q t q q

t q M T

q λ………………………… (3) 0),(=Φt q ……………………………………………………..… (4) 其中,q 、q

、n R q ∈ 分别是系统位置、速度、加速度向量,m R ∈λ是拉格朗日乘子,R t ∈是时间,n n R M ?∈为机械系统惯性矩阵,n m q R ?∈Φ为约束雅可比矩阵,n R Q ∈为外力向量,m R ∈Φ为位置约束方程。

将式(1.4)对时间求一阶和二阶导数,得到速度和加速度约束方程:

0),(),(),,(=-Φ=Φ

t q q t q t q q q υ …………………………….. (5) 0),,(),(),,,(=-Φ=Φ

t q q q t q t q q q q η………………………. (6) 其中,),(t q t Φ-=υ称为速度右项,tt qt q q q q q Φ-Φ-Φ-= 2)(η称为加速度右项。

给定方程组初始条件:

???==0

0)0()0(q q q q (7)

微分-代数方程组的特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微分-代数方程问题不是常微分方程(ODE)问题[7];

2.由式(3)和(4)组成的微分-代数方程组是指标3问题[8],通过对约束方程求导化

为由式(3)-(6)组成的微分-代数方程组后,其指标降为1;

3.微分-代数方程数值求解的关键在于避免积分过程中代数方程的违约现象;

4.初值式(7)与位置约束式(5)及速度约束式(6)的相容性;

5.微分-代数方程组的刚性问题。

1.1.

2.2 微分-代数方程组的实时积分技术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微分-代数方程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时至如今,新的算法仍不断涌现。根据对位置坐标阵和拉格朗日乘子处理技术的不同,可以将微分-代数方程组问题的处理方法分为增广法和缩并法[2][9]。

1. 增广法

传统的增广法是把广义坐标加速度q 和拉格朗日乘子λ作为未知量同时求解,再对加速度q 进行积分求出广义坐标速度q 及广义坐标位置q,包括直接积分法和约束稳定法。近十年来,在传统增广法的基础上又发展形成了超定微分-代数方程组(ODAEs)方法等新的一类算法。

直接积分法[1]:将式(3)和(6)联立在一起,同时求出q 与λ,然后对q 积分得q 和q。该方法未考虑式(4)和(5)的坐标和速度违约问题,积分过程中误差积累严重,很易发散。在实际的数值计算过程中,并不直接采用直接积分法,但在直接积分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控制违约现象的数值方法。

约束稳定法[10][11][12]:将控制反馈理论引入微分-代数方程组的数值积分过程以控制违约现象。通过把式(6)右边量替换为含位置约束和速度约束的参数式,保证位置约束和速度约束在式(3)和(6)联立求解时恒满足。该方法稳定性好,响应快,但如何选择参数式中速度项和位置项适当的系数是一个问题。

对于约束稳定法中参数式速度项和位置项系数的合理选择,国内外作了不少研究,如文献[13][14]提出一种对位置约束方程用Tailer展开得到约束稳定法的速度项和位置项系数的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一种对位置、速度约束方程同时进行Tailer展开的所谓位置约束方程和速度约束方程同时自动修正的方法;文献[15]提出用修正的Adams-Moulton预估-校正法来提高约束稳定法的稳定性。

超定微分-代数方程组(ODAEs)法[16][17][18][19]:将系统速度作为变量引入微分-代数方程组,从而将原来的二阶DAE化为超定的一阶DAE,再为所得方程组引入未知参数,根据模型的相容性消除系统的超定性,如此可使数值计算的稳定性明显改变。

或者将系统位置、速度、加速度向量和拉格朗日乘子向量联立作为系统广义坐标,再将由式(3)、(4)、(5)和(6)组成的微分-代数方程组及速度与位置、加速度与速度的微分关系式作为约束,化二阶DAE 为超定的一阶DAE ,再根据系统相容性引入二个未知参数,消除超定性,这样所得的最终约化模型更为简单,但方程组要多n 个。在ODAE 方法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更为有效的算法。

解耦ODAE 法[20][21]:在ODAE 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一类解耦思想,就是在ODAEs 基础上,对常用的隐式ODE 方法采用预估式,再按加速度、速度和位置的顺序进行求解。后来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无需对隐式ODE 方法利用预估式的解耦思想,更一步地提高了效率。

2. 缩并法

缩并法就是通过各种矩阵分解方法将描述系统的n 个广义坐标用p 个独立坐标表达,从而将微分-代数方程组从数值上化为与式(1)类似的数学模型,如此易于用ODE 方法进行求解。传统的缩并法包括LU 分解法、QR 分解法、SVD 分解法以及零空间方法等,后来在传统缩并法的基础上产生了局部参数化缩并方法等新的算法。缩并法中的这些具体方法,分别对应着约束雅可比矩阵的不同分解。

LU 分解法[22]:又称为广义坐标分块法。把广义位置坐标q 用相关坐标u 和独立坐

标v 分块表示,再将约束雅可比矩阵q Φ用LU 分解法分块,得到广义坐标速度q

、加速度q

用独立坐标速度v 、加速度v 表达的式子。将这两个表达式代入式(3),就可得到形如式(1)的关于独立坐标加速度v

的二阶微分方程。该算法可靠、精确,并可控制误差,但效率稍低。

综合LU 分解法和约束稳定法的优点,文献[1][23]提出了混合算法,它具有广义坐标分块法中可靠性和积极的误差控制的特性,并且接近约束稳定法的运算速度。文献[24]把用于结构动力学的Newmark 法引入LU 分解法,以提高稳定性。

QR 分解法[25][26][27]:通过对约束雅可比矩阵q Φ正交分解的结果作微分流型分析,

得到可选作受约束系统独立速度的z ,并将微分-代数方程组化作形如式(1)的关于z

的二阶微分方程,如此可保证在小时间间隔内由z

积分引起的广义坐标的变化不会导致大的约束违约。

SVD 分解法[28]:把约束雅可比矩阵q Φ作奇异值分解所得结果分别用于式(3)和(6),得到缩并后的系统动力学方程。在该方法推导过程中没有用到式(4)和(5),所以也存在位置和速度违约问题,可用约束稳定法改善其数值性态。

可微零空间法[29]:通过Gram-Schmidt 正交化过程自动产生约束雅可比矩阵q Φ的可微、唯一的零空间基,来对系统方程降阶。具体做法是对由n m q R

?∈Φ和任意矩阵

n m n R B ?-∈)(构造的矩阵n n R P ?∈采用Gram-Schmidt 正交化过程,将P 化为正交非奇

异矩阵V 。再引入新的速度矢量n R z

∈ ,使满足q V z T =,将新速度矢量z 和加速度矢量z

按正交化结果分块,得到新的独立速度矢量I z 和加速度矢量I z 。如此可将微分-代数方程组化为关于新的独立加速度矢量I z

的动力学方程。 局部参数化缩并方法[30][31]:先将式(3)-(6)改写为等价的一阶形式,再用微分流形理论的切空间局部参数化方法将等价的欧拉-拉格朗日方程降为参数空间上的常微分方程。

文献[32]提出的一种新方法也属此类,但更易理解。它是把时间并入广义坐标讨论,化式(3)-(6)为指标1的一阶模型,再引入局部等价方程组概念对其作局部数值离散。

3. 其它方法

总的说来,微分-代数方程组数值求解的方法都可归为增广法或缩并法,除了上面所介绍的这些增广法和缩并法所运用的增广和缩并技术外,近几年来还出现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处理算法,它们或者是在数值求解算法中独具匠心,或者针对某些具体情况作了专门研究。

文献[33]提出,对于用笛卡尔坐标建模的系统,先将微分-代数方程组化为关于拉格朗日乘子的线性形式,然后用基于系统拓扑图的方法对其系数矩阵进行简化。

鉴于递归公式在求解大规模约束机械系统运动方程上的有效性,文献[34]推广了递归公式,并用速度变换公式将运动方程从笛卡尔空间变换到铰空间,提高了算法效率。

文献[35]将处理优化问题的约束变尺度法引入到约束多体系统动力学正则方程中,以克服数值积分过程中的违约问题,提高算法稳定法。

文献[36]提出一种求解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子系统迭代法,通过系统分割大大降低了方程的耦合程度、非线性和刚性。

文献[37]对多体系统处于奇异位置的动力学问题作了研究,推导了应用于拉格朗日正则方程隐式算法的雅可比矩阵的分块形式,以提高计算效率。

对于变拓扑多体系统,文献[38]提出将约束分为基本约束和附加约束(或称为条件约束)的处理方法。

文献[39]根据对系统仿真逼真度的不同要求,把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成低逼真度和高逼真度两种不同的形式区别开来,并给出了相应的误差估计。

4. 对相容性和刚性问题的处理

初值相容性问题:在微分-代数方程组的数值求解过程中,给定的位置和速度初始条件与微分-代数方程组中的位置和速度约束的相容性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文献[40]对此作了讨论,说明了相容性的充分条件,并指出相容性是微分-代数方程组有解的必

要条件。

刚性问题:由于现代机械系统的复杂性,会由于系统的耦合而使所得到的微分-代数方程组呈现刚性特性[41]。对于刚性问题的求解,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隐式方法,隐式方法不仅用于求解刚性问题,而且相比于显式方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计算精度。近几年来,无论是在LU分解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缩并法[42][43],还是基于ODAE方法的增广法[20][21],或是基于多体系统正则方程的解法[44][45],应用的无不是隐式方法。

1.2 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

1.2.1 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工业产品日趋复杂,这些复杂产品大多是由不同领域的零部件耦合组成的多领域物理系统(Multi-domain Physical Systems),如车辆、机器人、航天器等,都是由机械、电子、控制等多领域零部件构成。对于多领域物理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 CAE)技术得到广泛应用。CAE技术应用于多领域物理系统复杂产品的设计与分析,集中体现在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

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单领域独立建模到多领域统一建模、连续域或离散域分散建模到连续-离散混合建模、面向过程建模到面向对象建模的发展阶段。

在机械系统领域,常用的建模方法是如1.1.1所述的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拉格朗日方法或笛卡尔方法[2][3]。对于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并不存在某种标准的建模语言,模型文件是与商业软件相关联的。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是美国MSC公司ADAMS和比利时LMS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b(即DADS)。ADAMS的机械系统拓扑描述文本文件格式adm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机械系统模型描述标准[46]。

在电子系统领域,针对模拟电路建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Nagel等人设计了模拟电路建模语言SPICE(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47][48];针对数字电路建模,出现了数字电路建模语言VHDL(Very High-Speed 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和Verilog[47][48]。1997年,IEEE对VHDL进行扩展,形成了VHDL-AMS(VHDL Analog and Mixed-Signal Extensions)[49],同时支持模拟和数字信号,提供了连续和离散混合建模与多领域建模功能,但主要应用于电子领域。

在控制系统领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控制系统建模工具MA TLAB和

MATRIXx[47];1984年,Shah等人在工具软件SystemBuild中集成了MA TRIXx[47],SystemBuild具有可视化建模功能;1991年,Grace在MA TLAB中集成了可视化建模工具SIMULINK[47]。

在能量与过程系统领域,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开发了SpeedUp,广泛用于化学工程动态仿真[47];1994年,该单位又进一步开发了gPROMS (general Process Modeling System),用于一般过程建模[47]。

针对连续域系统建模,1967年,Simulation Council Inc.(SCi)提出了连续域系统建模标准CSSL(Continuous System Simulation Language)[47],CSSL支持仿真模型的三种描述:块图、数学表达式和程序结构。在CSSL的基础上,后来产生了一系列对其扩展的连续系统仿真语言,如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仿真事实标准的ACSL(Advanced Continuous Simulation Language)[47]。至于离散域系统建模,上述电子领域中出现的SPICE、VHDL、Verilog等都是此类工具。

早期基于CSSL的许多仿真语言本质上是程序式的和面向过程的,意味着模型要象多数程序语言一样通过赋值来定义。赋值表示相关变量是独立变量的函数,必须按序求解。这限制了程序性模型的重用性,而且并不利于符号操作的进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仿真语言从程序式和面向过程向着描述式(基于方程)和面向对象发展,目前进一步向面向组件和混合建模方向发展。

采用面向对象思想设计的第一个物理建模语言是Elmqvist在1978年设计的Dymola(Dynamic Modeling Language)[47],Dymola深受第一个面向对象语言Simula 影响,引入了“类”的概念,并针对物理系统的特殊性作了“方程”的扩展。Dymola 采用符号公式操作和图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将DAE问题化为ODE问题。1992年,Elmqvist在瑞典Lund成立了Dynasim AB公司,继续Dymola的开发,并发布了商业版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其它一系列面向对象和基于方程的物理建模语言。1988年Andersson设计了Omola (Object-oriented modeling language)[47],Omola支持类表示、层次建模、继承,以及DAE和差分方程的行为描述,Omola还通过有限状态机和Petri网的类定义支持离散事件描述。1993年,Mattsson用C++重写了Omola稳定版,同时和Andersson实现了基于Omola的建模交互环境OmSim,提供可视化模型编辑器、一致性分析、符号分析与操作、ODE和DAE求解器,以及交互绘图功能。

除了Dymola和Omola之外,出于类似设计思想的语言还有ASCEND(Piela et al.,1991)、gPROMS、NMF(Sahlin et al.,1996)、ObjectMath(Fritzson et al.,1995)、SIDOPS+

(Breunese and Broenink,1997)、Smile(Kloas et al.,1995)、U.L.M.(Jeandel et al.,1996)等等[47]。

鉴于多种物理建模语言并存的混乱局面,1996年9月,国际仿真界开始致力于多领域物理系统混合建模统一语言的研究,这种统一的物理建模语言被称为Modelica,并于1997年9月推出了1.0版[50]。Modelica是一种面向对象、基于方程、采用层次化组件模型和具有可重用性的物理建模语言,统一了其前多种面向对象的物理建模语言,包括Dymola、Omola、gPROMS、NMF、ObjectMath、Smile、U.L.M等,支持多领域物理系统,包括多体系统、电子电路系统、动力传动系统、液压系统、热动力学系统和化学过程等领域[50],提供连续域和离散域混合建模功能[51],支持模型的ODE、DAE、键图、有限状态自动机、Petri网描述[50][52][53],并可适用于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仿真。

Modelica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结构化数学建模语言,支持类、继承、方程、组件、连接器和连接[54][55][56]。Modelica还提供了语言固有的领域库[57],包括标准库Blocks、Constants、Electrical、Icons、Math、Mechanics和SIunits,以及附加库Blocks、HeatFlow1D、MultiBody、Petri Nets和Tables,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商业库,这些有力地保证了Modelica 领域组件可重用性。

Modelica在1999年12月推出1.3版,并首次开始商业应用;2002年3月推出了最新的2.0版,增加了组件数组、枚举类型、状态选择控制、改进的初始化、增强的函数、记录类型、迭代器、外部功能函数、外部对象、图形显示标记等数据类型或功能[58]。

Modelica目前已经开始应用于电动汽车系统[59][60][61]、机-电-液-控耦合系统[62]、化学反应过程系统[63]、热动力学系统[64]、汽车动力系[65]、硬件在环控制[66][67]、电力电子系统[68]、离散事件系统[69]等系统或过程的建模与仿真。

在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建模语言研究方面,国内国防科技大学针对基于虚拟原型的概念设计中产品模型描述的要求,采用扩充连接图(键图)的思想,以基于虚拟原型的概念设计产品描述模型V-desModel为核心,提出了一种虚拟原型建模语言VPML,客观上是领域无关的,而且具有较强的几何和行为建模能力。但其不支持连续域和离散域的混合建模[70]。

对于多领域物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除了在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建模与仿真方面的研究外,还有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对既有的不同领域的专业软件工具进行框架集成,以支持多领域物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并支持分布式协同设计。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以DIS(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和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为标准,国内研究比较活跃的有中国航天机电集团二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71][72][73][74]。航天二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发了协同仿真平台COSIM1.0(Collaboration Simulation Platform),COSIM基于协同仿真技术,支持复杂产品多领域协同仿真[75]。

1.2.2 多领域物理系统仿真

现代的多领域物理系统混合建模语言,都具有面向对象、基于方程、支持多领域统一建模、支持连续域与离散域混合建模等特点,如 1.2.1节所述的Modelica和VHDL-AMS。这类描述性的通用语言,由于其通用性特点,在将多领域复杂产品转化为用于仿真的数学模型时,往往会产生数量庞大的方程组,而且这些方程组一般是微分和代数方程混合的。如Modelica模型在转化为数学模型时,一个6R机器人模型会产生大约600个微分、代数方程[76]。

基于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仿真,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求解大规模的微分、代数和离散混合方程组。如Modelica,其生成的数学模型就是大规模的微分、代数和离散混合方程组,而且复杂问题的方程规模可达到100,000甚至更多[50]。针对其它现代物理建模语言模型的求解面对的是相同的问题。

多领域物理系统的仿真,一般要经历两个过程,首先是从描述式的Modelica模型(以下问题的讨论以Modelica为例)到求解器支持的数学模型的映射,再次是求解器对大规模数学模型的求解。

从Modelica模型到数学模型的映射是由编译器或转换器来实现的。鉴于手工编写的编译器容易出错,目前倾向于编译器的自动生成。K?gedal David和Fritzson Peter实现了一种从Modelica自然语义规范到Modelica编译器自动生成的设计[77];Dormoy Jean-Luc和Furic Sébastien给出了一种设计,实现从初始的大规模DAE集合到可被通用DAE求解器求解的小规模DAE集合的转换[78]。

大规模的Modelica模型的微分、代数和离散方程的求解实质上是一个规划求解的问题,通常采用符号计算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Modelica模型的规划求解一般要经过两个过程,Modelica模型的平坦化和大规模方程的拓扑排序[79]。平坦化将层次结构的Modelica模型通过继承展开、聚合展开、连接展开、算法展开和离散展开得到平坦的大规模方程集合;拓扑排序是对大规模方程进行规划求解,采用基于图论的方法和符号操作的方法缩减问题规模,以简化数值计算。规划求解的操作对于多领域物理系统的仿真是至关重要的,前述的6R机器人的例子,在经过规划操作后方程规模可由600降到6[76]。

1.3 软件系统

1.3.1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是美国MSC公司的ADAMS和比利时LMS公司的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b(即DADS)。两者都是采用笛卡尔方法建模,都能用于刚柔混合多体系统的运动学、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都提供了从自动建模、求解到后处理的完整解决方案,都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应用模块。但两者在求解方法、模块数量等方面略有差别[80]。

德国空间研究所(German Aerospace Establishment, DLR)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设计了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具有特色的是其同时采用符号和数值的方法进行求解[4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韩国Function Bay公司推出基于拉格朗日方法建模的RecurDyn,也同时支持刚柔混合多体系统的运动学、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功能,并提供了专业应用模块。

基于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总的说来数目繁多,但影响较大的商业软件只有ADAMS、DADS和SIMPACK。

国内在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多的以上海交通大学为著,他们也实现了相应的软件系统DAMB,但没有商业化。国内至今尚没有相应的成熟的具有自主版权的软件系统。

1.3.2 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系统

从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支持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的软件工具也是非常多的,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向对象的物理建模语言蓬勃发展时,产生了相当多的相应的软件支撑工具,但较少有广泛的影响。待1997年Modelica出现时,基于Modelica的软件才开始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基于Modelica的具有从建模到仿真以至后处理完整功能的软件只有2个:瑞典Dynasim AB公司的Dymola和瑞典PELAB实验室的MathModelica。Dymola基本上完整地实现了Modelica 2.0版,提供了从可视化建模、自动求解到曲线和动画后处理的完整功能[81]。MathModelica也提供了可视化建模、求解到后处理的完整功能,但其各模块不是集成的,可视化建模是基于Microsoft公司Visio软件二次开发实现的,求解是基于Mathmatica实现的[82][83]。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对于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来说,建模方法已经成熟,但DAE问题求解的效率仍有待提高,DAE问题求解仍是研究热点,基于DAE的更复杂的问题,如带DAE约束的动力学优化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基于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的软件系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来看,单纯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不能满足实际的多领域复杂产品分析设计的要求,现有的基于多体系统向其它领域的扩展方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通用,不是面向物理组件的,特别不足的是,这种扩展不具有重用性。

从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来看,采用DIS或HLA的集成框架模式,对现有的不同领域的工具软件进行集成以实现对复杂产品分析设计的支持方式,其代价昂贵,不利于支持复杂产品设计的支撑工具的推广利用,此外,不同工具系统之间通信与协同具有较大困难。

从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建模与仿真来看,现有的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建模语言支持复杂产品的多领域一致和连续域/离散域混合建模,但仍有不足之处,如领域支持的不对等性,象VHDL-AMS是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建模语言,但其对电子领域的建模支持要远强于对机械领域建模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现有的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建模与仿真工具不易继承前阶段的设计信息,如Modelica目前对CAD模型的支持就不够,这就会使得复杂产品结构设计在CAD系统上完成之后再进行性能分析时,完全需要重新建模,这是很不方便的。

三、可能发展的方向

在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方面,建模方法已经成熟,DAE问题的求解可能会借鉴近几年来计算代数的发展结果,符号与数值相结合的求解策略分支可能会重新兴起。近几年来,国外这方面的商业软件表现出一个很强的趋势就是计算多体动力学与结构有限元分析的融合,但这种融合目前还只是一种软件系统体系结构上融合,进一步的发展可能会从基本建模与求解上突破,寻求两者底层融合的方案。

面对单领域分析工具在进行多领域复杂产品分析时的不足,多领域物理系统的统一建模与仿真应该是CAE发展的方向;但对于设计要求更高的特殊部门,基于DIS和

HLA的多领域框架集成将进一步发展。

在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建模与仿真中,建模方面接口的丰富性和友好性将是发展重点,以提供多领域物理系统模型与CAD模型、与其它常用CAE软件的兼容性接口;在求解方面高效率求解策略仍将是研究方向。此外,基于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建模与仿真的并行与分布式仿真、多准则优化也将是研究方向。

四、参考文献

[1] (美)豪格(Haug E J)著,刘兴祥,李吉蓉,林梅等译. 机械系统的计算机辅助

运动学和动力学(第一卷基本方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洪嘉振著.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洪嘉振,刘延柱. 离散系统计算动力学现状. 力学进展,1989,19(2):205-210

[4] Deyo R. An example of real-time simulation: multi-body vehicles. Haug E J, Deyo R C,

ed, Proceedings of the NATO Advanced Research Workshop on Real-Time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Mechanical System Simulation, Snowbird, 1989.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0

[5] 洪嘉振. 多体动力学的计算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交流室资料,1988

[6] 李庆扬编著.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刚性问题与边值问题).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1

[7] Petzold L R. Differential/algebraic equations are not ODE’s. SIAM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Statistical Computing, 1982, 3(3): 367-384

[8] Gear C W. An introduction to numerical methods for ODEs and DAEs. Haug E J, Deyo

R C, ed, Proceedings of the NATO Advanced Research Workshop on Real-Time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Mechanical System Simulation, Snowbird, 1989.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0

[9] 潘振宽,赵维加,洪嘉振等. 多体系统动力学微分/代数方程数值方法. 力学进展,

1996,26(1):28-40

[10] Baumgarte J. Stabilization of constraints and integrals of motion in dynamical system.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72, 1: 1-16

[11] Ostermeyer G P. On Baumgarte stabilization for differential algebraic equations. Haug

E J, Deyo R C, ed, Proceedings of the NA TO Advanced Research Workshop on

Real-Time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Mechanical System Simulation, Snowbird, 1989.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0

[12] Bae D S, Yang S M. A stabilization method for kinematic and kinetic constraint

equation. Haug E J, Deyo R C, ed, Proceedings of the NATO Advanced Research Workshop on Real-Time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Mechanical System Simulation, Snowbird, 1989.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0

[13] 于清,洪嘉振.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的若干热点问题. 力学进展, 1999,29(2):

145-154

[14] 赵维加,潘振宽,王艺兵. 多体系统动力学微分/代数方程约束误差小扰动自我稳

定方法. 应用数学和力学,2000,21(1):94-98

[15] Wu S D, Chiou J C, Lin Y C. Modified Adams-Moulton predictor-corrector method in

solving multibody dynamical systems. Mechanics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 2000, 28(2&3): 201-218

[16] Fuhere C, Schwertassek R. Generation and solution of multibody system equation. J.

Non-Linear Mech., 1990, 25: 127-141

[17] Petzold L R, Potra F A. ODAE methods for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Euler-Lagrange

equation. Applied Numerical Mathematics, 1992, 10: 397-413

[18] Fuhrer C, Leimkuhler B. A new class of generalized inverses for the solution of

discretized Euler-Lagrange equations. Haug E J, Deyo R C, ed, Proceedings of the NATO Advanced Research Workshop on Real-Time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Mechanical System Simulation, Snowbird, 1989.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0 [19] Yen J. Constrained equations of motion in multibody dynamics as ODEs on manifolds.

SIAM J. Numer. Anal., 1993, 30(2): 553-568

[20] Potra F A. Implementation of linear multistep methods for solving constrained

equations of motion. SIAM J. Numer. Anal., 1993, 30(3): 774-789

[21] Bae D S, Kim H W, Yoo H H. A decoupling solution method for implicit numerical

integration of constrained mechanical systems. Mechanics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 1999, 27(2): 129-141

[22] Haug E J, Yen J. Generalized coordinate partitioning methods for numerical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ial-algebraic equations of dynamics. Haug E J, Deyo R C, ed, Proceedings

of the NATO Advanced Research Workshop on Real-Time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Mechanical System Simulation, Snowbird, 1989.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0 [23] Park T. A hybrid constraint stabilization-generalized coordinate partitioning method for

machine dynamics. Journal of Mechanisms, Transmissions, and Automation in Design, 1986, 108(2): 211-216

[24] Haug E J, Negrut D. A state-space-Based implicit integration algorithm for

diffential-algebraic equations of multibody dynamics. Mechanics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 1997, 25(3): 311-334

[25] Ider S K, Amirouche F M C. Coordinate reduction in the dynamics of constrained

systems - A new approach.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1988, 55: 889-904

[26] 赵维加,潘振宽,洪嘉振等. 多体系统动力学微分/代数方程组的一类缩并算法. 纺

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1995,8(3):234-239

[27] 潘振宽,孙红旗,臧宏文等. 多体系统动力学微分/代数方程组修正的QR分解法.

青岛大学学报,1996,11(4):37-42

[28] Singh R P, Likins P W.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for constrained dynamic systems.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1985, 52(4): 943-948

[29] Liang C G, Lance G M. A differential null space method for constrained dynamic

analysis. Journal of Mechanisms, Transmissions, and Automation in Design, 1987, 109: 405-411

[30] Yen J, Haug E J, Tak T O. Numerical methods for constrained equations of motion in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 Mechanics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 1991, 19(1): 41-76

[31] Potra F A, Rheinboldt W C. Differential-Geometric techniques for solving differential

algebraic equations. Haug E J, Deyo R C, ed, Proceedings of the NATO Advanced Research Workshop on Real-Time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Mechanical System Simulation, Snowbird, 1989.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0

[32] 王艺兵,赵维加,潘振宽. 多体系统动力学微分/代数方程组的一类新的数值分析

方法. 应用数学和力学, 1997, 18(9): 845-852

[33] Serban R, Negrut D, Haug E J. A topology-based approach for exploiting sparsity in

multibody dynamics in Cartesian formulation. Mechanics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 1997, 25(3): 379-396

[34] Bae D S, Han J M, Yoo H H. A generalized recursive formulation for constrained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 Mechanics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 1999, 27(3): 293-315

[35] 张学胜,陈万吉. 约束多体系统动力学正则方程的约束变尺度方法. 计算力学学

报,1999,16(3):314-319

[36] 王晓锋,马吉胜,董殿军. 求解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子系统迭代法. 应用力学学

报,1998,15(1):118-121

[37] 王琪,黄克累,陆启韶. 具有奇异位置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隐式算法. 计算力

学学报,1997,14(4):382-387

[38] 洪嘉振,倪纯双. 变拓扑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全局仿真. 力学学报,1996,28(5):

633-637

[39] Haug E J, Coroian D I, Serban R. Variable fidelity differential-algebraic equation model

correlation. Mechanics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 1997, 25(1): 61-85

[40] 赵维加. 一阶微分代数方程组的相容性的讨论. 山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94,9(4):55-57

[41] 王琪,陆启韶,黄克累. 多体系统动力学Lagrange方法的进展. 力学与实践,1997,

19(3):1-6

[42] Potra F A. Runge-Kutta integrators for multibody dynamics. Mechanics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 1995, 23(2): 181-197

[43] Haug E J, Negrut D. Implicit Runge-Kutta integration of the equations of multibody

dynamics in descriptor form. Mechanics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 1999, 27(3): 337-364

[44] 王琪,黄克累,陆启韶. 带约束平面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隐式算法. 应用力学

学报,1997,14(3):101-104

[45] 王琪,黄克累,陆启韶. 带约束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隐式算法. 计算力学学报,

1999,16(4):411-415

[46] Mechanical Dynamics Inc. ADAMS/Solver Documentation

[47] ?str?m K J, Elmqvist H, Mattsson S E. Evolution of continuous-tim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European Simulation Multi-conference (ESM'98), Manchester, UK, June, 1998

[48] Sinha Rajarishi, Liang Vei-Chung, Paredis Christiaan J J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methods for design of engineering systems.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 ASME, 2001

[49] IEEE. Standard VHDL analog and mixed-signal extensions. Technical Report IEEE

1076.1. IEEE, 1997

[50] Elmqvist H, Mattsson S E, Otter M. Modelica - The new object-oriented modeling

language.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European Simulation Multiconference (ESM’98).

The Society for Computer Simulation (SCS), Manchester, UK, June, 1998

[51] Elmqvist H, Mattsson S E, Otter M. Object-oriented and hybrid modeling in Modelica.

ADPM 2000, Dortmund Germany, 2000.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publications.shtml [52] Mosterman P J, Otter M, Elmqvist H. Modeling Petri nets as local constraint equations

for hybrid systems using Modelica. Proceedings of Summer Compu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98, Reno, Nevada, USA, July, 1998: 314-319

[53] Broenink JF. Object-oriented modeling with bond graphs and Modelic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ond Graph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CBGM '99, part of WMC '99, the Western MultiConference, San Francisco, CA, January, 1999)

[54] Fritzson Peter, Bunus Peter. Modelica - A general object-oriented language for

continuous and discrete-event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http://www.ida.liu.se/ labs/pelab/modelica/IEEE-paper-mar26-final.pdf

[55] Elmqvist H, Mattsson S E, Otter M. Modelica - A Language for Physical System

Modeling, Visu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lenary paper. Proceedings of 1999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Aided Control System Design, CACSD'99, Hawaii, August, 1999: 630-639

[56] Modelica Association. Modelica Specification, version 2.0.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

documents.shtml

[57] Modelica Association. Modelica Libraries.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libraries.shtml

[58] Otter M, Olsson H. New Features in Modelica 2.0.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Modelica Conference (Modelica'2002 Conferenc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 March, 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 Conference2002/papers.shtml

[59] Tiller M, Tobler W E, Ming K. Evaluating engine contributions to HEV driveline

vibr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Modelica Conference (Modelica'2002 Conferenc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 March, 2002. 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Conference2002/papers.shtml

[60] Treffinger P, Goedecke M. Development of fuel cell powered drive trains with

Modelica.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Modelica Conference (Modelica'2002

Conferenc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 March, 2002. 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Conference2002/papers.shtml

[61] Hellgren J. Modelling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in Modelica for virtual prototyping.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Modelica Conference (Modelica'2002 Conferenc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 March, 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 Conference2002/papers.shtml

[62] Clau?C, Beater P. Multidomain systems: electronic, hydraulic, and mechanical

subsystems of a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 modeled with Modelica.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Modelica Conference (Modelica'2002 Conferenc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 March, 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 Conference2002/papers.shtml

[63] Tummescheit H, Eborn J. Chemical reaction modeling with ThermoFluid/MF and

MultiFlash.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Modelica Conference (Modelica'2002 Conferenc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 March, 2002. 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Conference2002/papers.shtml

[64] Steinmann W D, Zunft S. TechThermo - A library for Modelica applications in technical

thermodynamics.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Modelica Conference (Modelica'2002 Conferenc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 March, 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Conference2002/papers.shtml

[65] Newman C E, Batteh J J, Tiller M. Spark-ignited-engine cycle simulation in Modelica.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Modelica Conference (Modelica'2002 Conferenc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 March, 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 Conference2002/papers.shtml

[66] Ferreira J A, de Oliveira J E, Costa V A. Modeling of hydraulic systems for

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ion: a methodology proposal. Proceedings of 1999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 Exposition Nashville, USA, Nov.

1999.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Modelica Conference (Modelica'2002 Conferenc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 March, 2002. 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Conference2002/papers.shtml

[67] Schlegel C, Bross M, Beater P. HIL-simulation of the hydraulics and mechanics of an

automatic gearbox.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Modelica Conference (Modelica'2002 Conferenc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 March, 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Conference2002/papers.shtml

[68] Urqu′ya A, Dormido S. DC, AC small-signal and transient analysis of level 1 n-channel

MOSFET with Modelica.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Modelica Conference (Modelica'2002 Conferenc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 March, 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Conference2002/papers.shtml

[69] Farnqvist D, Strandemar K, Johansson K H et al. Hybrid modeling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ing Modelica.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Modelica Conference (Modelica'2002 Conferenc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 March, 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Conference2002/papers.shtml

[70] 杨强,李思昆,郭阳等. 虚拟原型建模语言VPML.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

38(7):882-887

[71] 李伯虎,王行仁,黄柯棣等. 综合仿真系统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2000,12(5):

429-434

[72] 郭斌,熊光楞,陈晓波. 支持复杂产品设计的协同仿真平台研究. 机械与电子,2002

(4):26-29

[73] 李伯虎,柴旭东,毛媛. 现代仿真技术发展中的两个热点—ADS,SBA. 系统仿真

学报,2001,13(1):101-105

[74] 陈晓波,熊光楞,柴旭东. 仿真在复杂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 系统仿真

学报,2002,14(8):1034-1039

[75] 柴旭东,李伯虎,熊光楞. 复杂产品协同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计算机集成制造

系统—CIMS,2002,8(7):580-584

[76] Elmqvist H, Otter M. Methods for Tearing Systems of Equations in Object-Oriented

Modeling. Proceedings of ESM’94 European Simulation Multiconference, Barcelona, Spain, June, 1994: 326-332

[77] K?gedal David, Fritzson Peter. Generating a Modelica compiler from natural semantics

specif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8 Summer Compu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SCSC '98), Reno, Nevada, July, 1998

[78] Dormoy Jean-Luc, Furic Sébastien. A transformational approach to code generation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SimGen system. https://www.360docs.net/doc/147297504.html,/JLuc/publications.html [79] Fritzson P, Engelson V. Modelica - A unified object-oriented language for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Proceedings of ECOOP'98 (the 12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Brussels, Belgium, July, 1998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55904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范本

文献综述 姓名 .. 学号 .. 班级 .. 论文题目: 前言 菜名既不同菜肴能反应其特色并且为大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名称。菜名翻译从奥运会举办以来才备受关注。菜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菜名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也是我国翻译界的一项紧急而迫切的任务。本文旨在目的论的基础上探讨并系统地归纳出川菜菜名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希望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菜名的翻译最大限度的保留中国的特色,并让人们具体认识目的论在文体翻译中的作用,进而为菜名翻译或类似的应用型文本翻译提供启示。 正文 菜名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近年来,关于菜名翻译的文章屡见不鲜,其研究总的来说是从文化内涵和翻译理论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展开。 从文化内涵角度的讨论主要是围绕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讨论中式菜名的英译接受度。阐述中式菜名音译的文章有:冯炜成的《浅析语义和交际翻译在川菜菜名翻译中的作用》依据川菜的特点,讲川菜菜名可分为两类,分别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非文化菜名,由于其直截了当地传递菜肴本身的信息,因此适用语义翻译;容易引发误解的菜名,由于菜名中含有很多西方人的禁忌,因此可运用交际翻译法,适当地选词和意译,使西方人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有文化内涵的菜名 ,因本身表达较为含蓄,故适宜先用交际翻译将菜肴本身的特色翻译出,后用语义翻译,解释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秦艳容的《中国菜谱的文化内涵与翻译》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入手,分析中餐菜单英译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餐菜单英译的方法。从中式菜名特点角度进行分析菜名英译的文章及观点的有刘琪的《论中式菜名英译》,分别从中国特色文化翻译的三项基本原则、翻译的技巧将中式菜名进行分类分析。 从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菜名研究的主要是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主导。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论文文献综述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刑法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一、有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现行仲裁法中的“其它财产权益纠纷”的规定应当更加明确化。谭兵在《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书中认为:调整中国现行仲裁范围的主要思路是明确、统一、扩大和规范。对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的“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应有更加明确的解释。其认为“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解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首先,“财产权益争议”一词,是指交付仲裁的事项应是与财产有关的事项,与财产无关的争议则不可以仲裁。其次,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中的“财产权益”的范围,存在着界定不清的情况。为有利于仲裁实践,建议在修改仲裁法前,司法机关及时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作出统一的司法解释。 二、现行的仲裁实践中所通用的有关“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界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仲裁制度本身的发展。许多的学者建议将更多的民事纠纷纳入到仲裁中来。 乔欣、李莉在《争议可仲裁性研究》一文中提到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纠纷具有可仲裁性。认为争议的可仲裁性不因破产而改变,仲裁协议仍可执行,裁决所确定的权益可作为破产财产或破产债权向法院申报。同时还认为应将因侵权行为产生的争

议纳入到仲裁。其认为:民事权利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侵权行为也是一个开放型的概念。由侵权行为而产生的争议,当事人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争议不涉及财产权益,但涉及的权利内容是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或可以和解的,这样的争议应具有可仲裁性。 同时,很多学者建议将知识产权中的更多纠纷纳入到仲裁中来。郑书前、宋新宇在《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之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目前我国有关法律只规定了“著作权合同纠纷”可以申请仲裁。但对于其他的知识产权纠纷如专利权、商标权有关的纠纷并未规定其可以提请仲裁。仲裁方式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方面和其他方式相比有其独到的优势。如果不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会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增加、资源浪费。其认为:长远的考虑是在对《仲裁法》进行修改时扩充仲裁的受案范围,明确规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一部分事项可以仲裁;鉴于《仲裁法》的修改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及立法者对修改时机会合理把握,目前可先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任命法院在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时,不得将裁决事项时知识产权纠纷作为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情形而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该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仲裁裁决,应当执行该裁决结果,这是可采取的权宜之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家对于民商事案件可仲裁性的态度将变的更为开放,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被仲裁机制所扩充容纳,承认其具有可仲裁性将在我们的意料之中。马明虎在《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承认更多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符合世界仲裁立法的发展趋势。其认为:按照我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2.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3.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论文(设计)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致,原则上不少于15篇,并且要有外文文献;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一般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引用文献要加以标注。4.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设计)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保持一致。1. 文献综述应始于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撰写,原则上要在毕业论文(设计)正式开题之前完成。2. 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和电子文档。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Abstract:Folk custom culture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意见比较一致。国内学者的概念推理一般都是立足于引进国外优秀概念的基础上的,因而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应该首先从国外概念的介绍开始。 1859年,英国的教育科学部在将传媒素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时,把传媒教育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积极,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他们将媒介产品的更大范围和多样化并为此作出贡献。”;美国媒介素养研究的专门机构对传媒素养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锁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美国着名传媒素养研究者詹姆斯·波特(James Poter)在其1995年出版的着作《媒介素养》一书中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也曾经特别指出:“……大众的基本责任,是运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鉴别力的阅听大众。……进一步的责任,乃是鼓励对媒体展开睿智的批评……最后,他们应学习如何来运用媒体。”[2]国内最早由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将媒介素养引入到中国传播学视野下[3];

文献综述报告模板

武汉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报告油田联合站设计与研究 学生: 学号: 专业: 指导老师: 学院: 时间:

1.概述 联合站设计是油气集输工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油田开发和油气开采的要求,设计时应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安全可靠,保证为国家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油田产品。本设计充分考虑联合站设计工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大量的计算以及校验,最终制定了联合站的设计方案。 联合站将来自井口的采出物集中起来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然后将合格的原油外输。一般情况下,联合站的功能包括油气水分离、原油脱水、原油稳定、天然气脱水、轻油回收、原油储存及向矿场原油库输送、污水处理,净化水回注地层,计量,加热等。本设计主要设计内容如下: (1)油气水混合物的收集 一个区域中若干油井的井口产物经过计量后,输送到联合站进行集中处理。在收集的过程中对于高粘度、高凝点原油要采取一定措施,使它能够在 允许的压力下安全的输送到联合站而不至于凝固在管线内。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加热保温法;化学降粘、降凝法;物理降粘、降凝法。 (2)油气水的初步分离 在实际生产工程中,从油井出来的不单是原油,常常含有气、水、砂、盐、泥浆等。为了便于输送、储存、计量和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初步分离。油井产物中常含有水特别在油井生产的中后期,含水量逐渐增多,利用离心重力等机械方法分离成气液两相。有些井出砂量很高,同时还应该除去固体 混合物。油气水的初步分离主要在三相分离器中进行,在开式流程中,也在沉降罐中进行。油和机械杂质、盐的分离一般与油水分离同时进行。当含盐、含砂量高时,有的要用热水冲洗和降粘后再沉降分离,连同水、机械杂质和盐一起脱除。 (3)原油脱水 对轻质、中质含水原油,宜采用热沉降、化学沉降法脱水;对中质、重 质的高含水原油,先采用热化学沉降法脱水,再用电脱水,对乳化度高的高粘度、高含水原油,应先破乳再沉降脱水。 (4)原油稳定

文献综述样文及模板

XXXX 大学XXXX 学院 文献综述 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 性的提高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批阅教师 成绩 2011年11月 ● 中文标题“黑体、加粗、二号”字,不超过 两行,最长为35个全角汉字 ● 居中,段后1行 ● 填写时用“宋体、加粗、三号”字, 居中, 单倍行距 ● 填写后下划横线保持左右端对齐

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 研究背景 [包括研究意义、课题的来源等等]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其中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教得很费力,但学生学习效果却不好。往往教师在课堂上费劲心思,设计了很多活动或游戏,想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把知识变得生动易掌握,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似乎都很投入,学生也积极参与,但下课后却一问三不知(龙艳春, 2005 )。最终,有的学生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学习英语非常吃力,一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而小学英语教师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针对上述种种现状,探求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迫切。 …… 2.研究现状 2.1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完善。其主要研究内容为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师的特点有什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有哪一些?其中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有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普遍关注的趋势之一是强调教育效果,效果本位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新的方法论,效果本位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向联系,有效的学习时间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教师的态度和期望,激发学生的动机等。除此之外,国外试图考察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并找寻改善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案,他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 页面设置:上/下、左/右页边距均为3厘米,页眉和页脚边距为 ● 一级标题为“黑体、加粗、四号”字 ● 段前、段后均13磅,行距为“多倍行距=1.73” ● 正文一律采用“宋体、小四号”字,西文文字或字符 采用“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 段首缩进2字符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阅读、分析、提炼、整理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绝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

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 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结果、动态和进展。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需要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写法及格式参考范本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文献综述报告-范文

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中学教学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班级:数学102班姓名:黄强学号:1020151211 目录 1 前言 2 数学美学研究现状 2.1近十年来数学美学研究分成两个时期 2. 2研究简况 2.3主要研究成果 3、数学美学的研究发展方向 3.1对数学美本质的进一步探索 3.2数学美学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形成 3.3数学美学思想史的研究 3.4对数学美追求的方法论意义的研究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1. 前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将世界带入了一个计算机和网络深入千家万户的信息时代。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的问题日益重要。信息安全不但关系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稳定,也关系到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数字化生存的质量。由于系统的设计缺陷、网络协议的脆弱性,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各种漏洞,都可能被攻击者加以利用进行网络攻击。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真正的政治经济的安全。信息革命是否得以保障决定了信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否真正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安全,美国多年来一直将信息安全技术列为国防重点项目,并已形成庞大的信息安全产业。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也在信息安全领域投入巨资,拥有相当规模的信息安全产业。信息安全涵盖了很多的方面,比如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等等。 当前,以Internet 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因此网络安全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网络安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密码算法和密码协议。密码协议又称为安全协议。它们构成了网络安全体系的两个层次:密码算法为网络上传递的消息提供高强度的加密解密操作和其他辅助算法,而密码协议则在这些算法的基础上为各种网络安全性方面的需求提供实现方案。安全协议是基于密码算法的更高一层的算法,它为有安全需求的各方提供了一个步骤序列,以使它们能够安全地完成实体之间的认证、在实体之间安全地分配密钥或其他各种秘密、确认发送和接收的消息的非否认性等。网络安全不能单纯依靠安全的密码算法。安全协议是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全协议越来越多地用于保护因特网上传送的各种交易。网络协议的安全性分析和验证是当今计算机安全领域的热点和重大课题。 经验告诉我们,设计和分析一个正确的安全协议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即使我们只讨论安全协议中最基本的认证协议,其中参加协议的主体只有两三个,交换的消息只有3~5条,设计一个正确的、符合认证目标的、没有冗余的认证协议也很不容易[1][2]¨。许多安全协议在提出之初被认为是足够安全的,然而在一段时间内被证明有漏洞。如:Needham-Schroeder[3]协议是最为著名的早期的认证协议,该协议可分为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下的两种版本,分别简称为NSSK协议和NSPK协议。从1978年NSPK协议问世以来,到Lowe于1996年发现NSPK协议的安全缺陷,已经过去了大约l7年之久。安全协议设计的困难性和安全协议分析的微妙性,由此可见一斑。这些漏洞严重的威胁了网络安全。 目前越来越多的安全协议不断地涌现,伴随着相应协议的漏洞也会不断产生。因此对

文献综述样本

对林黛玉薛宝钗之异同研究的文献综述 北京陈经纶中学高一(1)班张晨蕊 黄臣 【摘要】 本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两人各自的一个简短介绍;然后便是分别对她们的容貌,身世,性格,才情,人缘,两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她们与宝玉的关系的对比和分析;最后是关于两人的判词以及曲词的释义。以上便是本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关键词】 黛玉宝钗宝玉红楼梦曹雪芹 【引言】 我看了很长时间的《红楼梦》,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虽然算不上精通,但也还谈得上了解,总觉得很少有把她们放在一起比较异同的文章,所以就试着自己写了些。 【正文】 林黛玉,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一号,金陵十二钗之首,巡盐御史林如海与国公之女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祖籍姑苏,住于扬州,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先祖曾世袭列侯,林黛玉父亲乃姑苏才子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薛宝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二号,金陵十二钗之一,贾府国公之子贾政夫人的妹妹“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项间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并附有“今后有玉方可成婚”的论调。她热衷于“仕途经济” ,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以上是我从百度百科上整理得来的,从这里不难看出,曹雪芹笔下的这二人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再加上二人与宝玉的纠缠,更使她们两个“出落”得与别人不同,让人另眼相看,可偏偏这二人又都不是贾府的人,自是得了不一样的命运,可悲,可叹。 起先为她二人招惹上这可悲命运的正是她们那旁人无法比拟的容貌。那么这二人到底谁更美一些呢? 曹雪芹在书中对黛玉的描写道:“细看形容,与众个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而曹雪芹在书中对宝钗的描写是:“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从表面上看,“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这一句似乎是点出了宝钗比黛玉好些,但黛玉又是当仁不让的女主,再加上曹雪芹对她的外貌加重的笔墨,总觉得还是黛玉更美一些。再加上曹雪芹还将钗黛二人分别比做了杨贵妃和西施,而西施又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之首,自然又漏了些端倪出来。所以,于情于理,我总觉得还是黛玉更美。 再来便是她们的身世了。 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而薛宝钗就简单多了,不过是“官宦富商”的贵气和财气,以及自身的才气。 这二人的身世其实也差不太多,皆是官家小姐,只不过黛玉多了些才气,而宝钗多了些“商气”罢了。不过这细微的差别也很严重,着实影响了钗黛一生。 那么,在性格方面又如何呢?

文献综述范例

题目:面向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求解引擎研究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教师: 院(系、所):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制

根据CAD中心目前的发展方向,以课题为驱动,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确定本人研究论文题目为“面向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求解引擎研究”,具体研究面向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引擎和面向多领域物理系统统一模型的求解引擎。 下面,从计算多体动力学和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进行总结,进一步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 1.1.1 多体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概念首由E.J.Haug[1]提出,是指用计算机数值手段来研究复杂机械系统的静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以及控制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中所研究的多体系统,根据系统中物体的力学特性可分为多刚体系统、柔性多体系统和刚柔混合多体系统[2]。多刚体系统是指可以忽略系统中物体的弹性变形而将其当作刚体来处理的系统,该类系统常处于低速运动状态;柔性多体系统是指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物体的大范围运动与物体的弹性变形的耦合,从而必须把物体当作柔性体处理的系统,大型、轻质而高速运动的机械系统常属此类;如果柔性多体系统中有部分物体可以当作刚体来处理,那么该系统就是刚柔混合多体系统,这是多体系统中最一般的模型。 对于多刚体系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航天和机械两个领域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数学建模方法[2][3],分别称为拉格朗日方法和笛卡尔方法,这两种建模方法的区别在于对刚体位形描述的不同。 航天领域是以系统每个铰的一对邻接刚体为单元,以一个刚体为参考物,另一个刚体相对该刚体的位置由铰的广义坐标(又称拉格朗日坐标)来描述。这样开环系统的位置完全可由所有铰的拉格朗日坐标阵q所确定。其动力学方程的形式为拉格朗日坐标阵的二阶微分方程组,即 (1) q B t q A (t , ), q ( ), q 这种形式首先在解决拓扑为树的航天器问题时推出。其优点是方程个数最少,易转化

文献综述报告范文

关于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报告》的写作规定 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现对本科学生专业文献综述(论文)作如下暂行规定。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包括有关课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能解决的办法。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一)目的 科技文献检索和专业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对本科学生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方法和专业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的训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工作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继承和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 2.使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科技文献的种类,掌握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大量搜集、阅读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和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并撰写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要求 1.专业文献综述(论文)属教学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每位本科毕业生必须完成。 2.每位同学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找有关文献资料,撰写出与本人参与的课题有关的文献综述一篇。文献综述(论文)要求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5篇以上,外文文献至少2篇。 3.专业文献综述(论文)应由学生自己用计算机排版打印(16K纸),统一封面。 学生提交的文献综述要经指导教师审查合格后上报工商管理(双)专业教务员。 二、学习和指导 (一)课程选修 学生通过《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等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了解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专业文献综述(论文)的写作方法。 (二)指导 各学科应加强对此教学环节的指导。应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将有关文献综述方法的内容有机融入课程讲授过程中。此外,各学科必要时应开设相应的讲座,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选择题目、撰写提纲和论文。 三、文献检索 科技文献是记录有科学知识的一种载体,它反映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文献种类繁多,有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会议文献等原始文献,也有在此基础上经整理、加工、压缩、提炼后编制成的各种检索工具,如书目、题录、索引、文摘、百科、手册、年鉴和名录等。如何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有关文献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本科学生在撰写专业文献综述(论文)之前要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要求是: 1、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检索法和间接检索法;

文献综述模板.doc

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 ******************************** 题目 ******************************** 作者西北xxx大学xxxxxxx学院20xx级班 二零xx年三月 摘要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前言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正文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总结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 一、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 【字体】中文:五号字,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 10.5号字体(相当于五号字); 【行距】1.25倍行距; 【段落】顶格写,无首行缩进,也无左缩进; 【序号】用"[1]"这种格式,序号后空一个字符; 【标注顺序】按照人名的字母顺序标注 【标点符号】中文使用中文状态下标点符号,英文使用英文状态下标点符号,切忌混用。 【数量】15个(含15个)以上,其中至少3个英文参考文献。

(中英文参考文献需分别列出) 下面分类列出各种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一)专著的著录格式 [1] 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为民主编:《21世纪的国际商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3] M·Skolink, Radar handbook,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1995, pp.26~28. [4] 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刘树成、沈利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附注:专著的一般顺序为:作者名,书名,地址,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1、页码不作要求,如果有的话也可以写上 2、标点符号都按照以上示例;如果有两个作者以上的,作者之间用顿号;出版社和出版年份之间不加标点符号;作者名和地名后用 冒号,其他中间一般用逗号,句末加句号;如果图书上只有主编人的,如第二个,需要在人名后加主编两字。 3、英文的作者名需要大写的字母要大写,作者后面用逗号,地址后面用冒号,书名用斜体并加粗;英文的就应该用英文格式的标点符号。按照上面第三个参考文献的格式写。 4、如果为译著,请参照示例[4] 格式调整。

科研文献综述正文范例

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面 《文献综述》写作规范(试行) 一、写作文献综述的总体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法学院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确定后,除传统研究论文写作形式外,可以围绕毕业论文选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提交研究成果代替传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论文)的答辩稿和终稿应当包括封面、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致谢词等几部分,各部分的排版格式与法学院规定的普通论文排版格式一样,正文字数8000字以上。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结构内容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研究动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体和总结。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即立题依据和综述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引言不宜过长,文句要简练、重点突出。 主体部分。文献综述的主体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是对全文主题的简明扼要的总结,包括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必要的评述,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的论文标题一般采用“主题词+文献研究综述”或“主题词+理论研究综述”等形式命题。

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方向) 年级: 2006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文献综述模板(超强整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综述 *****文献综述(标题) 姓名指导老师:*** 摘要:可以使读者初步了解文章的轮廓(300) 回答清楚三个问题: 1、为什么做 2、怎么做 3、做后可以取得的效果如何 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1引言(前言)300 (为什么研究) 说明写作意义;阐述研究现状、焦点问题与趋势;交待文献的写作思路。 第一步:引出课题; 第二步:评述与总结各研究成果的争论热点,进而阐述自己观点; 第三步:引出文章结构。 2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背景及其意义)700 注意: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提出使用到的相关技术 3科技学院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1600-1800) 3.1设计思路 3.2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注意: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三、总结(200)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 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四、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