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与印度的跨文化沟通教学文稿

最新中国与印度的跨文化沟通教学文稿
最新中国与印度的跨文化沟通教学文稿

跨文化沟通——印度

印度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宗教性。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几乎人人笃信宗教。如果我们对印度的语言、文学、艺术等进行分析研究,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宗教为中心的,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与宗教密切相关。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道德观念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都烙有宗教的印记或是在宗教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宗教已融入印度文化的各个角落,无宗教就不成其为印度文化。

其次是多样性。在印度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大文化体系的影响,其中不乏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等成分。从宗教区分的话,它们是古吠陀教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耆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巴哈伊教文化。正是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才显示了印度文化的古老、丰富、灿烂与辉煌。

再次是包容性。印度文化的包容性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中极为罕见。它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势,迎接着各种异域文化的进入,并吸纳其精华,使印度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最后是区域性。由于印度次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几乎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及高温气候与丰富的物产,使印度民族的祖先走进山林,聚集在大树下,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尽情展开自己的想象翅膀,久而久之,形成了印度民族富有想象力和健谈的脾性。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探讨天地、宇宙、自然和人的内在联系。

对于印度文化价值体系的认识,印度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流派侧重点有所不同,弥漫差强调法的价值,顺势论强调财富和欢乐的价值,而佛教和耆那教则否定了财富与欢乐的价值,注重法和精神的解脱。

总的说来,印度文化的价值体系也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价值观。印度的物质价值观认为,物质价值虽然也是人追求的一个内容,但并不能体现印度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印度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己的一种完美奉献。因此,一般来说,印度人思想中对物质价值的绝对追求欲和占有与享受欲不是太高,他们有重精神价值轻物质价值的倾向。大多数印度人不过多考虑死后对财产的绝对占有。如印度的历史文物往往地上占多数,而地下占少数,这与中国及西方文物大多从地下发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其次是政治价值观。一般印度人认为,社会政治价值是人力求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用达摩去约束个人的得失,担负起家庭和国家的责任,不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利欲享受为目的。人必须遵循和服从?法#,接受达摩的社会法则和道德约束。同时,人也只有爱与善,爱人,爱世间万物,善待一切,其社会政治价值才能得到完美体现。

再次是精神价值。早在吠陀时代,印度人就深信人死后尚有一种个人人格的存在,这种

个人人格指的就是人最初的灵魂。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天国思想,认为人死后亡灵居于天、地、空三界,最理想的境界是自然,是耶摩天国。灵魂与后来形成的“业”的思想相结合,就产生了人世间必须对善恶、“业”负责,而天、地、空三界的最高主宰是“梵”,世界万物都是“梵”的再现,人最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就是亲证“梵我一如”。再而,人又不能体认自我,就是“业”的作用,所以人生是痛苦的,人要免除轮回之苦、永驻天国,必须寻求解脱,那只有“善业”能达到与“梵”同一的方法。

最后是非暴力不杀生思想。印度的吠檀多哲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从大我分化出来的小我,应该相亲相爱,一视同仁,而且都具有“梵”性,都蕴藏着真善美的德性。因此,人不但要互相亲爱,即使对飞禽走兽、花卉草木也要有友爱精神,不能用暴力,更不能杀生。

中国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来,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看到蜀地出产的竹杖、布匹,这说明我国的产品当时已输入印度。唐朝时候,对印度半岛统称天竺。唐与天竺往来有了新的发展,表现为:1.双方不断遣使通好。641年,天竺国王“遣使入朝”。唐太宗也一再派梁怀、王玄策等出使天竺。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使臣往来不绝,经常互赠礼物。2.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献波罗树,树类白杨”。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7世纪末,我国的纸和造纸术通过尼泊尔传到印度。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等,在唐朝时传入中国。孙思邈的《千金方》引用了印度医学家的理论和印度药物。印度天文学家瞿昙罗曾担任唐朝太史,并编写《九执历》。僧一行改订历法,参考过《九执历》。唐朝十部乐中有天竺乐,唐“秦王破阵乐”在天竺也很受欢迎。敦煌、云冈及洛阳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印度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

在与印度这个国度交往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他的文化,并且在交往过程中尊重他们的文化,这样有利于我国与印度的友好往来。印度与我国一样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文化,才有利于两方的交流,给我国带来更大的利益。

幼儿园大班安

全教案:防盗

一、设计意图:

清晨,明明一来园就同大家介绍昨天在公共汽车上,妈妈手记被偷,以及众人帮忙抓小偷的事情。小朋友们听得非常投入,并自发地加入讨论。抓住孩子的这一兴趣点,自然就产生了“生活中的防盗”的主题,这个教育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又是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既可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反映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又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拓展孩子的视野,具有非常现实积极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防盗的设施与方法。

2.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激发求知欲、创造力。

3.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本目标从认知、能力、情感等多角度确立,内容涉及社会、健康、科学、美术等多个领域,力求“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各种防盗设施、方法的图片资料。

2.介绍“电视监控”“报警系统”、“电子门”“保险柜”的录象。

3.画有“住宅小区、银行、博物馆、超市、幼儿园”的图片。

4.红色水笔人手1支。

5.实物投影仪1台。

幼儿收集资料的过程同时也是经验准备的过程,教师在交代任务时,把自己纳入其中一分子,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但教师在准备时,着眼点在考虑孩子收集有难度的材料,同时尽量准备可以用不同的手段来展示的,如多媒体课件、录象等较为生动的形式。

四、活动过程:

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课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