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植物

二十四节气植物
二十四节气植物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植物

篇一: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20XX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个节气在大自然中的反馈也是不同的,四季变化,景色迥然。让我们来欣赏下每个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同风景。

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

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

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篇二:二十四节气组图

二十四节气组图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组美到窒息的二十四节气摄影,以及与其相关的传统仪式、场所、植物……走进春草花开的世

界,走进中国传统之美。

立春(摄于杭州西溪)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摄于湖州南浔)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摄

于湖州南浔)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摄于江西婺源)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摄于杭州茅家埠)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摄于江西山区)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摄于余杭竹海)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摄于安徽宣城)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摄于温州楠溪江)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篇三:二十四节气与农耕

五日为一候,三候即十五日为一气。月的第一个气称为节,第二个称为气(又称中气)。一个月为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即分为二十四节气。从春开始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怎么确立的呢?古人发现太阳的位置是变

化的,才有了寒暑往来,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他们发现一年中昼夜长短是有变化的,日照时间在变化,通过日圭测量日影,发现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冬至”就确立了。

一年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分别是“冬夏二至,春秋二分和四立”。冬夏二至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日照时间最短和最长的时节。“四立”则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太阳照射的地球的热在一年四时中“升浮降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降者,夏时太阳照射的地面的热降入土中;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升者,沉入土中的热升出土上;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同与夏时照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所以我们在冬天感受到的地下水,比如井水是温的,而夏天的井水很凉。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而植物的气何不是同自然之气同升同降的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矣。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三月,从立春开始算起,春打六九头,冬至以后第三个节就是立春了,立春后的三个月为春。此谓发陈,发是生发,升发,植物开始发芽冒尖,天地之气是升的。比如大

家会在春天的时候放风筝,理论上来说,只要有风,风筝都应该能飞起来,但是只有在春天,在即使没有风或者风小的情况下,风筝也能飞起来。这是春天的气给我们可以看到的具象表现,而我们看不到的在植物体

内,它们经过冬天的收藏的“气血”也升,往上走,慢慢的我们看到有新芽

新叶出来了。发陈发的陈就是前面的冬天收藏的“气血”,养的精蓄的锐。

立春后的一个节气是雨水。降水由雪变成雨,雨量开始慢慢增多。土壤表层夜冻日化,开始返浆,有利于小麦返青。

下面一个节气是惊蛰。惊蛰时节,蛰伏在土里的小虫子开始醒来出来活动了,这时候春雷开始震响,惊了蛰虫,天气也渐暖,农业活动可以开始准备,草木萌动了,桃始华。

惊蛰以后的节气是春分。春分以前,地下的热多于地上的热,春分时,上下平分,昼夜等长,即曰春分。民间有谚语说“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这时候水分的蒸发量增加,地面要做好保湿工作。民间有“十年九春旱为常规”的说法。

春分以后是清明节气。经春分以后,阳热再生于地面天空,则地面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过了清明,雨量开始增多,北方的小麦开始打结,注意肥水的供应。“清明前后

整秧田”,清明桐始华。

谷雨节气雨水亦多,利于五谷生长。“谷雨麦怀胎”谷

有滋有味的夏至 充满童趣的过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活动方案

有滋有味的夏至充满童趣的过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活动方案淄博市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胡丽华 一、设计意图 夏至,一年中最炎热时间的开始,又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时间最短的一天,预示着夏天真正的来临。那么,夏至有什么风俗和讲究吗?夏至要吃什么呢?结合幼儿园“节气与美食邂逅”的节气课程宗旨,设计此活动,以此引导幼儿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知道了作为中国人更有义务传承自己的传统佳节,这对树立民族意识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 1.以寻宝的形式自制面食,体验节气美食带来的乐趣。 2.在活动中感受夏至的习俗。 3.通过大带小形式培养大班幼儿责任意识。 三、活动形式: 1.以寻宝、猜谜形式找到食材自制夏至面 2.小、大班:以大带小形式开展活动 3.中班以场馆形式开展活动

四、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数字表和昼夜时长记录表 2.美工区放置制作“面条”和“饺子”的材料 3.阅读区投放《二十四节气——夏至》 五、家长工作 1.利用端午节假期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夏至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有关风俗。 2.6月20日根据幼儿园提供的四种面选出一种幼儿自己喜欢的面亲子制作面票 3.带孩子采购做夏至面的食材,并和孩子一起制作夏至面。 六、活动时间:6月20日——6月21日 七、活动地点:前后院、各班教室 八、活动内容: 活动一夏至习俗,大家讲(6月20日 9:00——9:30) 目标:了解夏至习俗,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 内容:幼儿结合夏至PPt互相介绍自己了解的关于夏至的习俗或者小故事。 活动二大家讨论,做准备(6月20日 15:00-16:00 ) 目标:通过讨论了解夏至面的来历以及种类,激发活动欲望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教学设计

夏至 一、教材分析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在每年公历6月20日至22日之间。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教材通过听“巧姐牵日”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夏至由来的传说;通过赏析美文《夏天的一条街道》,向我们呈现了夏日百姓平凡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们的盛夏乐趣;通过品味农谚和相关古诗词带领学生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夏至节气,并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积累;“夏至面”“夏至测量”更是让孩子们了解夏至节气习俗的同时,真切感受夏至时节“日长”的现象;教材最后“阅读经典练缩写”小练笔意在引导学生尝试在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把一篇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学会缩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激发学生从一些想象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询问或者查阅资料等方式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整理成文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与夏至有关的习俗,感受夏至的诗意生活。 2.玩一玩"夏至日测量杆影"游戏,从中体验夏至日的科学道理,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夏至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向身边的人了解关于夏至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夏至”我知道 同学们,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可以认为是夏天过到一半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夏至的科学知识吧! 夏至日大致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二十四节气: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短短的56个字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的季节、天文、天气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老的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关于天文、气象方面的历法,曾被气象学家誉为第五大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测定节气的方法和仪器。人们发现房屋树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投下了阴影,同时,这些影子在一年中随着时辰的变化又具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子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就是最早的圭表。根据长期的观测发现,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短,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在冬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长,之后天气逐渐转热,于是便确立了最早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连续两次测到的表影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相隔的天数是365天,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先民就测算出一年等于365天。二十四节气产生于西周早期,在春秋时期,人们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公元前139年,刘安所著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邓平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历法《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其中,正式成为历法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根据对太阳和自然界的观察形成的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该体系是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轨道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反映气候、物候、时令、天文等方面变化的规律。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夏至、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分别是一年中最热、最冷时候,出现在大暑、大寒的节气中;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农作物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是谚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和成语“不违农时”的道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占据指导地位,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七十二物候:大自然的语言 物是就生物、非生物而言,候则是气候的意思。物候是生物与非生物受气候及其他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现象。如草木发芽、展叶、开花、结实,昆虫和候鸟来去以及霜、雪、雷等现象,统称为物候。物候在我国由来已久,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物候记载,比雅典人的记载早了1000多年。 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夏小正》中提及了动植物的鸟兽鱼虫和非生物等68种物候现象,还按月别记录了7种气候现象、11种农事及畜牧现象。目前所知我国最初的物候记录是《诗经?幽风?七月》中的“五月鸣绸”,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当时人们仔细观察物候和积累经验,确定了播种、采集、收获等日期,并用这些经验指导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活动。战国至西汉期间《逸周书?时训解》中首次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以此观测记录了物候的变化。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物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智慧的先民们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的气候变化。 七十二物候是古代农业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萌芽,通过对一年中气候、物候现象的观测用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物候的功能主要在于预报天气和时节,对古代准备农事活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植物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植物 篇一: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20XX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个节气在大自然中的反馈也是不同的,四季变化,景色迥然。让我们来欣赏下每个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同风景。 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

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篇二: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二十四节气植物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植物 篇一: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植物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20XX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个节气在大自然中的反馈也是不同的,四季变化,景色迥然。让我们来欣赏下每个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同风景。 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

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 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篇二:二十四节气组图 二十四节气组图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组美到窒息的二十四节气摄影,以及与其相关的传统仪式、场所、植物……走进春草花开的世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 立春:立春俗称“打春”。前一天叫“迎春”,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始萌动生长,人们开始备耕之时。史载,周武王曾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立春前一天,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次日聚集乡、焚香上供、叩头礼拜,使“芒神”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丰收,宣告春耕播种大忙开始。后来,春牛用竹篾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像征五谷丰登之意。现在没有打春牛的活动了,但社旗周围仍把立春说成“打春”,并有“春雷动,阳气生”,“春打六九头,种上芝麻吃香油,春打五九尾,种上谷子也吃米”,“打罢春,阳气透,笑看富人穿得厚”的农谚。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谣“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立春有雨连清明”的说法。对于一年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雨水过后,开始植树,并准备下红薯母、育红薯苗的牛粪。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惊蛰:像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农事活动主要是埋红薯母、育种开始。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惊蛰点瓜,不开空花”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过了惊蛰节,耕地莫停歇”,“前晌惊蛰、后晌拿锄”,指天气连阴,“雷打惊蛰前,高岗能种田”、“不过惊蛰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预示雨水不多。“惊蛰打雷,小满发水”,“惊蛰云不动,寒到五月中”预示有倒春寒。“惊蛰不放蜂,十笼九笼空”。 春分: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夜渐短,麦子生长迅速,开始起身,有“麦过春分昼夜忙”,“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谚。应加强麦田管理,施肥、中耕,严禁牲畜吃青。春分有雨,兆人们身体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之俗谚。 清明:气候清新,草木茂盛,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有“清明前,去种棉”,“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十天种高粱”,“清明去播种,早五天不早,晚五天不晚”,“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种高粱,六月接饥荒”等农谚。清明节忌讳天阴、下雨。是日天晴,兆大丰收。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之说法。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旱了不会轻”之说。但也有“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北”的俗谚。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谷雨:每年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一般天气变暖,断霜雪,雨量也较前增多,是春作物播种出土的重要季节,开始种高粱、

二十四节气与农耕

五日为一候,三候即十五日为一气。月的第一个气称为节,第二个称为气(又称中气)。一个月为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即分为二十四节气。从春开始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怎么确立的呢?古人发现太阳的位置是变化的,才有了寒暑往来,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他们发现一年中昼夜长短是有变化的,日照时间在变化,通过日圭测量日影,发现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冬至”就确立了。 一年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分别是“冬夏二至,春秋二分和四立”。冬夏二至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日照时间最短和最长的时节。“四立”则是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太阳照射的地球的热在一年四时中“升浮降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降者,夏时太阳照射的地面的热降入土中;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升者,沉入土中的热升出土上;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同与夏时照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所以我们在冬天感受到的地下水,比如井水是温的,而夏天的井水很凉。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而植物的气何不是同自然之气同升同降的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矣。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三月,从立春开始算起,春打六九头,冬至以后第三个节就是立春了,立春后的三个月为春。此谓发陈,发是生发,升发,植物开始发芽冒尖,天地之气是升的。比如大家会在春天的时候放风筝,理论上来说,只要有风,风筝都应该能飞起来,但是只有在春天,在即使没有风或者风小的情况下,风筝也能飞起来。这是春天的气给我们可以看到的具象表现,而我们看不到的在植物体内,它们经过冬天的收藏的“气血”也升,往上走,慢慢的我们看到有新芽

二十四节气夏至饮食养生

二十四节气夏至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干燥,容易造成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应该注意夏至的养生。下面是职场文秘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夏至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不要吃刚从冰箱中取出来的食物。人的胃肠温度一般在36℃左右,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只有2℃~8℃,肠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容易出现腹泻。所以,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夏至饮食注意事项 火形人要防情绪激动引发肝阳上亢,土形人夏至易出现湿热症候如纳差、便秘、黄疸等,特别要注意避免出汗后即吹冷风,以防寒湿入侵关节,形成关节炎症、疼痛。 木形人 益气保津饮五味洋参茶 体质特点:肤色苍白,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身体小弱,手足灵活。

饮食调养:宜以益肝补肾,健脾和胃为主要原则,可多食新鲜蔬菜、瓜果等,如芥菜、苋菜、西红柿、西瓜、冬瓜、丝瓜、荔枝、桂圆、淮山、太子参、百合、西洋参、五味子等。 药膳可选择“五味龙眼洋参茶”:五味子5克,西洋参5克,龙眼肉5克,冰糖20克。将五味子洗净,去杂质;西洋参浸透切片;龙眼肉洗净,去杂质;冰糖打碎成屑。将五味子、西洋参、龙眼肉、冰糖屑同放炖杯内,加入清水250ml,将炖杯置武火上浇沸,再用文火炖煮25分钟即成。有益气生津,养心安神,补益肝肾的功效。 火形人 清热养阴多吃苋菜冬瓜 体质特点:皮肤赤色,脊背肌肉宽厚,脸形瘦尖,头小,肩背髀腹匀称,手足小,步履稳重,性情急。 饮食调养:宜多食清热养阴消暑食物,可多饮绿豆汤,多食苋菜、西红柿、节瓜、冬瓜、西瓜、西洋参、薏苡仁、五花茶等。 药膳可选择“马齿苋瘦肉汤”:马齿苋50克,芡实30克,猪瘦肉20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将马齿苋择去杂物,洗净,切成段。猪瘦肉、芡实洗净,马齿苋、猪瘦肉、芡实一同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小时左右,加精盐、味精调味,再煮沸即成。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 土形人 健脾祛湿首选行气消胀粥 体质特点:皮肤黄色,面圆,头大、肩背丰厚,腹大,大腿到跳胫部都生得壮实,手足不大,肌肉丰满。 饮食调养:可吃具有健脾祛湿,清热消暑功效的食物,如多饮绿豆汤,多食芥菜、西红柿、冬瓜、丝瓜、水瓜、荔枝、桂圆、西瓜、茅根、竹蔗、荸荠、西洋参等。 药膳可选择“行气消胀粥”:陈皮15克,大腹皮10克,白萝卜150克,生山楂15克,枳壳9克,粳米200克。先将陈皮、大腹皮、枳壳同煎取汁,加入白萝卜、粳米煮成粥,加入生山楂再煮片刻,放少许白糖即可,有疏肝利胆,行气消胀的功效。

有关二十四节气夏至的知识

有关二十四节气夏至的知识 夏至的历史 夏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恪遵宪度抄本》中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旧时古人十分重视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夏至 夏至 ,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载:“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夏至接近远日点,冬至接近近日点,且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慢,夏长冬短由此得来。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过了夏至,我国南方这时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

二十四节气之写在夏至的美文五篇-精选模板

二十四节气之写在夏至的美文五篇 二十四节气之写在夏至的美文五篇 本人寄语:下面是我们的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之写在夏至的美文五篇,请大家参阅! (篇一) 时间真快,我们已经要变成初三的大学生了,还记没记得两年前的那个夏天,我们被缘分这种奇妙的东西聚在了一起,共度三年的美好时光!20XX年的夏天,就是现在,我们还有一年的时间相处,从初一刚来时的军训,到大合唱、学工,初二的学农,我们渐渐地了解了对方,和别人打成了一片,成了好兄弟好姐妹,而这些,都是从那个夏天开始的…… 那时候的我们,也许因为和小学相处了六年的好朋友分别而难过,也许期待着初中的生活,每个人的心里都怀有不同的感情和态度。那时正值青春的我们斗志昂扬,活力向上,因为,我们就是青春! 夏天,炎热的阳光打在我们的脸上,尽管可能被晒成小煤球,但还是在操场上狂奔,也许只有在体育课上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Hotsummer,我们经历了不少,像什么会考,期中期末,还有最可怕的家长会,不过,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历过这些大风大浪,等待我们的会是放暑假。假期,什么上课的旅游的,同学们也都大聚小聚,让我感觉这个夏天更加热了。 明年的夏天,我们可能会重蹈覆辙,重复小学的经历,各奔东西。但是,毕业是一窗玻璃,我们要撞碎它,然后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之后开始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我相信,我们人不在一起,心仍在一起! 夏天开始的时光,以夏天为句点,我们在初三,应该会画下一个完美无缺的省略号,因为我们的友情因夏天而长存,夏天的到来,正值青春的我们,开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篇二) 六月刚刚过半,夏至便已来临,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水墨二十四节气

水墨二十四节气 林帝浣:中国节气申遗画作第一人VS 2016中国最美图书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中,有这么一位来自广州的画家,他的二十四节气国画和摄影作品,被选为中国申报非遗的展品,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之美,可谓是中国节气申遗画作第一人!他就是林帝浣,中山大学教师,同时也是人文旅游摄影师、专栏作者、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以自己的画笔,用圆形的构图,画出了最美的国画二十四节气。其中,他的二十四节气画作中的《春分》更是被选为了申遗宣传册的封面。小编特将林帝浣所绘制的二十四节气图搜集整理,并结合2016“中国最美图书”——一本专门描写二十四节气里的植物的书《又自在又美好》,编辑整理给大家,让我们安静下来,重温一遍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并悉知每一个节气里的植物。年末,重拾一份好心境。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立春偶成》张栻立春| 水仙“水仙在春节前后开放,既美又香,自然被大家视为当然的年节花卉。不过和洋水仙不同的是,中国水仙是单瓣的好,“凡花以重台者为贵,水仙以单瓣者为贵”,文震亨在《长物记》中也说水仙“花高叶短单瓣者佳”。雨水獭祭鱼,雁北向,草木萌动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王建雨水| 采薇“白菜花、枸杞、马齿苋、雷公根,这些春天的美味,你可都识得?”“春雨下过之后,白花菜最嫩也最肥美,将骨汤烧沸,然后下肉末和白花菜,吃在嘴里,苦后回甘。”“春雨让枸杞菜从冬天的单薄变得肥厚。清代陈淏子的《花镜》写枸杞,“南北山中,及丘陵墙阪间皆有之”,“生于西地者高而肥,生于南方者矮而瘠”,可见枸杞是易长常见之物。”惊蛰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观田家》韦应物惊蛰| 桃花“惊蛰是一个桃红色的节气,因为这时桃花盛开了。”春分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春分日》徐铉春分| 玉兰“春分节气第五日。一阵风过,玉兰花大片的花瓣便嗒然而落。”“春分。早晨起来,探头看窗外,望春玉兰的花朵几乎落尽,绿叶已开始长出。望春玉兰的这一场花事,轰轰烈烈地持续了十天,极灿烂也极仓促,像兵荒马乱的青春。”清明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佳节清

24节气代表植物

24节气资料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分别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时间为每年的公历2月3-5日。 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是汉族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之后天气回暖,万物复苏。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代表植物:萝卜。立春时节吃生萝卜,谓之“咬春”。《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燕京岁时记》载: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谓可以却春困也。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还可以增强妇女的生育机能,立春萝卜又称为“子孙萝卜”。 中医认为,春季保健,应该要特别注意对我们的肝脏进行保养,因为春季是属于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所以,根据以上特点,应多吃一些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而少食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这其中,萝卜正是立春时节最佳的保健食物。 雨水:雨水,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时间为每年公历的2月18-20日。 立春后气候渐暖,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因而得名。 代表植物:杏花。 雨水节气的代表植物选择杏花并非偶然。中医认为,杏花具有补中益气,祛风通络的作用,可以营养肌肤,祛除面上的粉斑。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中,就有以杏花、桃花洗面治斑点的记载。《名医别录》言其“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雨水节气后,水湿渐盛,春风也冽,杏花为饮补中益气,正是应时良药。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当雨水润物,大地回春之时,生命的激情也应时而绽放,所以,杏花开时,既是春意盎然的时节,也是浪漫诗意的时节。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为每年的3月5-6日。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代表植物:梨。 惊蛰吃梨主要是北方的民间习俗,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而在北方,山西

小学生手抄报二十四节气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 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易经与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易经与二十四节气 篇一:二十四节气与农耕 五日为一候,三候即十五日为一气。月的第一个气称为节,第二个称为气(又称中气)。一个月为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即分为二十四节气。从春开始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怎么确立的呢?古人发现太阳的位置是变 化的,才有了寒暑往来,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他们发现一年中昼夜长短是有变化的,日照时间在变化,通过日圭测量日影,发现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冬至”就确立了。 一年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分别是“冬夏二至,春秋二分和四立”。冬夏二至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日照时间最短和最长的时节。“四立”则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太阳照射的地球的热在一年四时中“升浮降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降者,夏时太阳照射的地面的热降入土中;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升者,沉入土中的热升出土上;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同与夏时照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所以我们在冬天感受到的地下水,比如井水是温的,而夏天的井水很凉。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而植物的气何不是同自然之气同升同降的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矣。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三月,从立春开始算起,春打六九头,冬至以后第三个节就是立春了,立春后的三个月为春。此谓发陈,发是生发,升发,植物开始发芽冒尖,天地之气是升的。比如大家会在春天的时候放风筝,理论上来说,只要有风,风筝都应该能飞起来,但是只有在春天,在即使没有风或者风小的情况下,风筝也能飞起来。这是春天的气给我们可以看到的具象表现,而我们看不到的在植物体 内,它们经过冬天的收藏的“气血”也升,往上走,慢慢的我们看到有新芽

中国二十四节气夏至的介绍

中国二十四节气夏至的介绍 中国二十四节气夏至的介绍一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夏至节气关心家人的祝福语二 1、夏日晚霞夕照明,映日荷花别样红,湖边赏月心神静,蛙声片片和歌声。遥望明月默祈祷,心上人儿要记牢,夏至已到气温高,养生保健莫烦躁。送你此短信,祝你夏至愉快! 2、河中嬉闹,闹出欢乐声一片;知了动情,唱出生活似蜜甜;短信祝福,带来了好运连连;夏至到,祝你幸福平安,心情舒爽,清凉一夏天! 3、把快乐制成一杯可乐,把好运化成一朵白云,把成功变成一缕清风,把思念化为一湾碧水,在夏至到来时,融成一条最冰爽的祝福送给你:愿你清凉一夏,拥抱幸福! 4、夏至到,白天长,夜变少,太阳炎热气温高,告你防暑要记牢,

出门去,要带帽,晒黑了皮肤可不好,天气热,水备好,及时补水身体好,祝你夏至快乐,永远健康。 5、夏至养生正当时,几种食物谨慎吃,鲜花属性大不同,随意泡茶易中毒,韭菜农药残留多,淡盐水中泡半天,清脆爽口腌酱菜,防腐剂高伤害大。愿快乐安康! 6、夏至到了,一愿你的事业永远蒸蒸日上,永远“夏”不来;二愿你的幸福健康指数,永远“夏”不来;三愿你的豪情壮志热情,永远“夏”不来。夏至快乐! 7、夏至到,扇上一阵谢霆锋,吹走酷暑;降下一场夏雨,浇灭炎热,吃上一块李冰冰,清凉永伴,祝福里放些海清,郑爽一夏,愿你夏至快乐,如意相随。 8、比微风惬意的是问候,比细雨多情的是思念,比白云纯洁的是牵挂,比烈日炙热的是祝福,比知了喧嚣的是我的期盼。夏至,你要快乐哦。 9、夏至阳光炽热,爱卿快来听诏:跟着“至上”好运奔跑,带着“至多”快乐上道,“至美”心情非常重要,“至好”健康切勿丢掉,让悠闲为你而留“夏”,幸福被你拿“夏”! 10、夏至时节,心儿慢慢变晴,烦恼云淡风轻,河水涨满幸福,阳光洒落金银,生活倍添绿色,快乐持续升温,脚步稍作停留,垂青大好风景。祝你非常开心! 11、淡淡一杯竹叶青,炎炎夏日使心静;清香扑鼻龙井茶,西湖最盛好味道;翠翠绿绿是毛尖,多饮养颜抗衰老;都是绿茶都很好,最适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节气与农事活动因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节气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农业气象内容。下面,介绍一下河南省中东部地区各节气的主要农事活动。每个节气的时间概念定为: 代表该节气的前后若干天,即代表该节气所在月份(阳历)的前半个月或后半个月。 1、xx(2月4日或5日) 旱垡地抓紧耙耱保墒。及时检查薯窖、菜窖。修置农具,兴修水利。 春烟播种育苗(2 月中旬)。 春葱播种。 露地春番茄播种育苗(2月初),春西葫芦播种育苗(2 月上旬),春甘蓝保护地育苗播种(2 月上旬)。 小拱棚黄瓜播种育苗(2月上旬),小拱棚西瓜播种育苗(2 月中旬)。 日光温室西瓜定植(2 月中旬)。日光温室一年两茬冬春茬韭菜收割结束 (2 月中旬)。 2、雨水(2 月19 日或20 日) 小麦开始返青,抓紧耙麦锄麦,增温保墒。施用除草剂。 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到拔节初期)。 春葱播种。春马铃薯播种(2 月下旬)。地膜变天膜西瓜播种育苗(2月下旬)。 小拱棚豆类蔬菜播种育苗(2 月下旬)。小拱棚西葫芦定植(2 月下旬)。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西葫芦开始收获(2 月下旬)。 3、惊蛰(3月5日或6日) 小麦起身,及时中耕、追肥、浇水,施用除草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小麦红蜘蛛。

红薯火炕育苗。 春椒、麦套椒,大蒜、油菜茬朝天椒播种育苗。山药育苗。春芹菜直播。春葱播 种。大沟葱(干葱)播种(3 月上旬)。春 马铃薯播种(3 月上中旬)。 露地春西葫芦定植(3 月上旬),保护地育苗的春甘蓝定植(3 月上旬)。露地春黄瓜、豆类蔬菜播种育苗(3 月中旬)。 地膜覆盖xx定植(3 月中旬)。小拱棚番茄(3 月上旬)、黄瓜(3 月中旬)、辣椒(3 月中旬)定植。塑料大棚春早熟番茄、黄瓜定植(均为3 月上中旬)。 大棚三膜xx定植(3 月上旬)。 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香椿收获结束(3 月中旬)。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3 月上旬)、冬春茬茄子、青椒(3 月中旬)开始收获。 植物造林(3 月12 日为植树节)。 4、春分(3 月20 日或21 日)小麦拔节,看苗追施拔节肥,看苗、看墒、看天浇 灌拔节水。防治小麦纹 枯病、锈病、红蜘蛛。小麦、油菜浇水防霜冻。地膜玉米播种。红薯太阳能温床、阳畦加温育苗排薯。大蒜茬、油菜茬、小麦茬朝天椒播种育苗。春棉播种育苗(3 月16 日或20 日),麦套棉播种育苗(3 月25 日至4 月5 日)。春葱播种。春芹菜直播。露地xx播种育苗(3 月下旬)。 小拱棚豆类蔬菜定植(3月下旬)。塑料大棚春早熟茄子、甜椒定植(3 月中下旬)。 日光温室冬春茬番茄开始收获(3 月下旬)。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香椿播种育苗(3

最新有关二十四节气夏至的知识

【热点资讯】 夏至的历史 夏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恪遵宪度抄本》中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旧时古人十分重视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夏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载:“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夏至接近远日点,冬至接近近日点,且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慢,夏长冬短由此得来。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过了夏至,我国南方这时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夏至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 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 《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 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 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 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 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 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 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 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 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 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 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 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 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