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 白杨礼赞》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 白杨礼赞》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 白杨礼赞》教案

14《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听读课文并思考: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语句能照应标题直接赞美白杨树?

明确:“礼赞”是“崇敬”“赞美”的意思。能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提问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提问3: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提问4: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

树的不平凡。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深度解读

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第五、七、八自然段,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5: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体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体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是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

提问6:第七自然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明确: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为下文做铺垫。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用,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目标导学三:探究写法,理解内涵

提问7: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白杨树的内涵的?

明确: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后面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

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提问8: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明确:文中的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

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提问9:文中的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

提问10: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文章结尾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用意何在。

明确:把楠木和白杨树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赞美楠木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

三、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黄土高原,黄绿错综,辽阔平坦

干:笔直

枝:靠拢旺盛,要力争上游

白杨树形象叶:向上

皮:淡青色

倔强挺立

气魄向上发展坚强,有斗争精神

不折不挠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们在参与中不断地动脑、动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不足之处:《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文章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但此类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对部分学生来说仍有难度。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二上《看图讲故事》公开课教案

【部优】《看图讲故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多幅图组成的漫画故事,能想象故事的结尾,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2.能认真听,知道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3.积极参与表演,能在故事情境中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教学重点: 1.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2.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教学难点: 完整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会讲故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讲故事的口语交际课——看图讲故事(板书) 2.出示第一幅图:鹅。 3.师: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只鹅,在湖面上。 师:嗯,不错,你说得很清楚。还有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有进步,你说的不仅很清楚,而且观察很仔细。他把XXX说出来了,我们知道了…… 师:现在我们越说越好了,只要认真观察,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谁能完整的把这幅图说说呢? 师:你说得真好,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跟我们差不多大,他也看到了白鹅,还写了一首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诵读。 师:小小的骆宾王通过细心的观察,写出了这么美的诗,生活中如果我们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也会有很多收获呢!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6幅图。 二、新授 1.第一幅图(注意学生说话完整,清楚,听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提升)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幅图,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现在谁能把这幅图完整说一说,把你看到的内容说清楚。(板书:说清楚) 师小结:真了不起,刚才通过第一幅图,我们学会了把看到的内容说清楚,有的同学观察认真,表达清楚,有的同学能大胆想象,联系生活把故事讲得很有趣,还有的同学能做文明的小观众善于倾听。这些都是我们口语交际中要养成的好习惯,那么,同学们,你们想学到这些好方法吗?请刚才获奖的同学们上来跟我们分享他们的小窍门,掌声欢迎。 师贴:大胆想象认真观察联系生活 师:谢谢你们的分享,有了这些小窍门,我相信同学们在后面的几幅图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请大家翻开课本79页,让我们一起找找儿子去哪儿了? 2.第二幅图——第五幅图 师: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按顺序说说2——5幅图的内容,记得用上我们刚才的小窍门哟。(指黑板)老师在这儿还有两个小提示:准备好了吗?大家开始吧! 3.汇报(注意评价,补充,认真听,板书机动) 4.第六幅图 师:这组漫画一共有6幅,最后一幅图是空白的——出示图6,需要我们来发挥想象,给这个漫画故事加一个有趣而又合理的结尾。自己静静地思考一分钟。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故事结尾与同组的小伙伴们交流。组长组织大家推荐本组最有趣的一个结尾。 生汇报,评价。 掌声鼓励,他们组能联系前面的漫画内容来想象,真会思考! 5.整组漫画连起来讲故事。 师: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么多讲故事的方法,现在老师请一个故事大王把这6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 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优秀

小学二年级《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朗读课文。 2. 了解水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前准备]: 1. 生字卡片,相关课件。 2. 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猜谜导入 1、猜谜语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想请你们猜一猜,老师有两个要求,请仔细听:第一、请认真听清谜面;第二、知道答案以后要举手,可不要说出来,否则你的答案就被其他孩子偷走喽!那位孩子听清楚了?能来重复一下老师的要求? 那么我们就来仔细听第一个谜面: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生答,板书:云)

再听第二个谜面: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生答,板书:雨) 接着听下一个: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自天上来。(生答,板书:雪) 还有最后一个,耳朵竖起来听仔细哦:大小冰球光又亮,噼里啪啦从天降。小孩拾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汪。(生答,板书:雹子)(教学“雹子”) 真聪明,一下子就把四个谜语都猜对了。小朋友们睁大眼睛看黑板,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四个答案,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水构成的,都跟水有关,是自然现象) 2、读课题,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他们有关的课文。(30我是什么)(1)一生读课题(注意其“什么”的发音,如有不准的,再请其他学生) (2)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重点朗读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把它圈出来,注上拼音。人坐正,捧起书本,等会儿我请读得最认真的孩子来读,开始吧。 请学生自己读读放大的词语,再连起来读读第四小节。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先读读红色的词语,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2、再连起来读读第四小节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 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 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教材编排有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几个模块。六个单元是指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 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24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新闻阅读;二单元,为人物传记;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四单元, 散文;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六单元,文言文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 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 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 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 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爱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但也有少数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 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 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读 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 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 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部编二上语文公开课之《15 大禹治水》 (1)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州市海珠区客村小学叶梦娜 【研训特色】 教育戏剧的习式在阅读教学的实践 【本课使用的教育戏剧习式介绍】 1.良心小巷:成员面对面排成两列,戏剧环境中的特定角色从一头缓步至另一头。队列内的成员可用曾在戏剧内出现过的对白、声音、符合戏剧内人物立场的话语、或对特定角色的个人看法,不断对角色传递信息,制造反复回环、连续重复的声音,以此让特定角色回想、思考。在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变成给大禹提建议的人,让学生站成两排,大禹在中间走过听取大家的意见。 2.定格:将生活面貌,模仿“录像机”暂停的功能把画面凝固。学生运用肢体形态,集体复制一个视像画面,从中具体地呈现生活及事件。学生可以复制相片或绘画的画面,也可以按文本说明中创造面貌;也可以透过互动集体讨论共同创造画面,或先后次序自由即兴运用身体投入画面去创造一个场景的定格影像。本课让学生即兴定格治水后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 3.思路追踪:当扮演进入关键时刻或情绪时,教师随机即场交换扮演角色,让孩子体会扮演另外一个角色身份的感受及看法,进行更多角度、更全面的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的探索。本课让学生保持定格的姿势,教师走下去拍一下肩膀学生就可以说一句话。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 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二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三自然段讲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句集中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第四自然段讲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选编本文,旨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本文的课后习题一提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挡水”“疏导”“驱赶”的意思,并借机复习查字典。课后习题二提示了学生学完本文后要学会借助故事梗概复述故事。 但这个故事是选入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在文章的篇幅上进行了删减,学生单凭课文的语言描述比较难理解大禹这个人物,因此本节课我借助传说原文的绘本补充大禹治水的细节;通过教育戏剧的手段帮助孩子利用想象走进上古世界,让他们在戏剧中去换位感受当时人民以及大禹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从而使学生更加立体地去学习语文。 【学情分析】 《大禹治水》的故事虽然孩子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及治水的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教学中我会运用很多方式进行情景渲染,对比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感受大禹的精神。另外,本班孩子经过差不多两个月的训练,在课堂上基本能够熟悉“定格”“思路追踪”等教育戏剧的习式,而且在以往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力很强,富有想象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走近上古时期这节课我们也会继续凭借教育戏剧的习式带孩子

2018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第一课:社戏/鲁迅(共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X k B 1 . c o m 社戏鲁迅(板书)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

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新课标第一网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公开课教案

《语文园地一》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识字加油站”安排的是一组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旨在拓展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途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识字学词。 “字词句运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二是联系生活,学习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写句子。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迁移运用中发展表达能力。 “书写提示”揭示了左右结构的字的宽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左窄右宽”“左宽右窄”的字,练习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正确认读8个词语。并拓展户外活动着装和工具词语。 2.通过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3.联系日常生活,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 2.通过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昨天老师收到了我们的老朋友米奇发来的邀约视频,一起来看一看。 2.听说妙妙屋路途遥远,充满挑战。还想去吗?真是乐于探索的孩子。 出发前,先去我为大家准备好的淘宝屋里逛逛吧!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图片,打打招呼。 2.过渡:这些小家伙们个个打起精神抢着要和你们做朋友,试试看能不能读出它们的名字? 3.小老师领读。

4.同桌两人考考读,帮帮读。 5.瞧,这些词语宝宝要和我们玩捉迷藏,变了样子,躲到了老师手里,快快找出它们吧。 6.你们能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跟同伴说说看。 7.汇报。 8.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哎呀,说的真好。这次妙妙屋旅途中你最想带什么呢? 9.除了能带走这些东西,你们还能准备哪些着装和用具呢?(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过渡:合作的力量可真神奇,一起快乐出发吧!哎呀,看,前面有座山挡住了我们的路,有信心爬过去吗? 10.爬山字游戏,扩词。 过渡:翻山越岭,我们来到了一片丛林,正赶上动物狂欢。 三、字词句运用(演一演) 1.狮子大王热情邀请我们表演节目——情景剧,看看提词板上写了什么? (1)自己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2)说说发现。 (3)说说不同颜色的字的意思。 (4)出示小组表演要求。汇报表演。 过渡:狮子大王很满意你们的表演,为我们送来了米奇头饰和动词小儿歌。加上动作读一读吧! 2.集体读儿歌,加动作,巩固词音及意。 过渡:孩子们,我们离妙妙屋越来越近了,可是,一条小河给我们出难题了。 (1)出示句子1。 ①读读看,知道了什么?(板书“有时候……有时候……”) ②你们能不能用上有时候……有时候……来说说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2)出示句子2。 ①你们知道水都做了哪些事情呢?(板书:在……在……在……在……) ②我们每天也会做很多事,请你说一说。

249.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语文园地六》省级曹老师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永昌县河西堡第二小学曹志香 【教学内容】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设计思路】 以畅游语文乐园这一情境贯穿始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亮点特色】 关注了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能够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车船的方式,认识生字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2.学会根据词语的意思猜测多音字的读音。 3.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及书写。 【教学重点】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车船的方式,认识生字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 2.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识字,了解多音字及三个标点符号,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趣味。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活动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语文园地六》开始语文之旅吧!首先来到的是第一站:识字加油站。 二、识字加油站 (一)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二)自由朗读词语,注意红色字的读音。(自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三)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识字小绝招。 2.小朋友们帮助语文乐园中的管理员贴标签。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的就怎么分。 3.读一读,组词语。(开火车) 4.走迷宫。 5.比一比,说说自己的发现。 6.课外拓展猜猜看,谁最棒! 下雨车,下雨车,边下雨来边唱歌。洒水车长长一条龙,走路轰隆隆,跨河又钻洞,载客又运货。火车用脚踩,不需要用汽油的车。自行车失火的时候一定需要它帮忙。消防车抓坏人的时候,警察就会开着它出来。警车 7.小朋友真棒!恭喜你们都猜对了!老师奖励你们听一首歌曲《汉字歌》。听完了歌,让我们继续今天的语文之旅吧! 三、字词句运用 1.看谁能给这些多音字注上拼音。 2.师出示正确的拼音,生检查自己的注音情况。 3.读一读,看谁读得准。 4.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多音字还有哪些? 5.完成课件练习。 6.读标点符号的儿歌。 句号:表述完整的一句话。问号:用于问题的末尾。感叹号:用于句子结尾,表示惊讶、感叹,表示强烈的感情。 7.学生试着给3个句子加标点。 (1)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 (2)我们去公园玩公园花真多呀 (3)这棵树的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部编二上语文公开课之《语文园地五》 (2)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区别比较三组既是形近字又是音近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字形的特点,提高识字、用字的准确性。 2、引导学生积累词语,了解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现说话的不同方式。 3、通过学习例句,懂得并初步掌握用恰当的词语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4、正确、美观地书写“观、忙、呼、如”四个字,了解并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学重点: 1、懂得并初步掌握用恰当的词语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2、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恰当的词语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导入:同学们,喜欢闯关的游戏吗?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五的内容时就一起来闯关好吗?和我们一起闯关的还有一个新朋友琪琪(自我介绍),大家和她打个招呼吧!她要和我们并肩作战,高兴吗?(课件)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有奖品的宝盒,但是开宝盒的钥匙要靠你们自己获得,有信心吗? 首先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一关“火眼金睛”。让我们一起走进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同学们,认识它们吗?自己拼读拼读。 2.你发现了吗?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呀?(字很像,有的音相近,有的音相同)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谁来领大家读? 3.(课件出示去掉音节的生字:锋、峰、蜂;幕、墓、慕;吵、抄、炒】同学们,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自己读一读,把字读正确。 4.同学们,哪组来开火车读? 5.字都会了吗?同桌对照书上的生字条小声检查一下。 6.同学们,这些字长得很像,读音也差不多相同,那么你会正确区分和使用它们吗?(课件出示:识字加油站)请同学们打开你的学习纸,完成连线。连完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同学们,谁来把你们小组的交流成果与大家分享分享?其他同学评议。 预设一:可以根据这些字的部首,想想它的意思,就能明白了。(课件出示:锋峰蜂)同学们,你们是怎么分清楚它们的?预设: 1、我知道“山fēnɡ”的fēnɡ应该是山字旁的“峰”。部首是“山”的字,多和山有关。 2、我知道“蜜fēnɡ”是一种小昆虫,所以应该是虫字旁的“蜂”。 3、我想刀是用钢、铁做的,钢、铁是金属,所以“刀fēnɡ”的fēnɡ是金字旁。(课件出示:幕墓慕)同学们,你们是怎么分清楚它们的?预设: 1、我知道,“爱mù”是一种心里的情感,表示对事物、对人的喜欢。所以应该是心字底的“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 所向披 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 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

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 传统节日》 【省一等奖】优质课优质教案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余美庆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搜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重点难点重点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点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一、导入 1、今天。老师在我们的课堂请来了一位小朋友,他的名字叫邓鸣贺,他的很多童谣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听一段,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把你听到的告诉我。播放2012春晚视频:邓鸣贺《小孩你别馋》。 2、邓鸣贺在儿歌中说到了一些节日,这些节日啊,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们把它称为传统节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传统节日》去学习节日里的文化。齐读课题 3、请孩子们拼拼这两个字“传统”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里讲了哪些传统节日呢?请你读读课文,老师有要求啦!出示自学要求。 2、老师检测读书情况、评价。 3、同桌互相读读,不过老师也有要求:男生读:读女生读:听 4、谁来说说文中写了哪些节日?(共写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5、谁会读这个字“宵”,一起来拼拼。 出示图:这是什么?有的地方把汤圆叫做元宵。三、再读课文,走进节日 1、孩子们很棒,为你鼓励你们老师送给你们一幅图:你能通过图判断出这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谁来把儿歌中写春节的句子找出来: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儿歌中提到春节人们会干什么呢? “贴”谁来拼拼这个字,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看看这是在贴什么? (贴窗花、放鞭炮)这就是春节的习俗? 2、那其他节日有哪些习俗呢?请小组合作,在书上找一找,并且完成表格。 3、表格里出现了许多生字宝宝,瞧,他们站成两排等着孩子们去读一读呢? 4、哪一组的孩子开火车读一读。(先读后出拼音) 5、孩子们这么厉害一定有自己的方法,谁来告诉我你们是怎么记住他们的。 “舟”是独体字,古时候“舟”是这样写的,说说像什么?古人把比较小的船叫做“舟”,龙舟就是把船做成龙的样子。 “艾”它的偏旁是草字头,本课还有一个草字头的字“菊”,草字头的字跟什么有关。出示艾叶,这是什么?人们在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挂上艾叶。“菊”菊花,到了秋天各种各样的菊花开了,老师也到长寿湖踏秋赏菊了。 “乞巧”在古时候是指一种技术,请看这是什么技术。(穿针)在七夕节,人们对着月光比赛穿针引线,看看谁的技术好,有这样一句古诗描写了当时的情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6、孩子们识字的本领强,下面我们来比比看图的本领怎样?看图识文,你能通过看图知道是那哪一句儿歌吗?重点指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4灯笼 5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