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超前预报作业指导书

地质超前预报作业指导书
地质超前预报作业指导书

地质超前预报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质量,根据设计提供的工程及水文地质资料,结合地质超前预报,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完整的施工技术方案。做好技术、物质、机械设备的储备,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使之达到施工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及工期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作业指导书。

二、使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隧道黄土Ⅴ级围岩洞身段开挖施工。

三、依据

1、双线客运专线施工技术指南(报批搞);

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及验收规范《铁建设【2005】160号》;

3、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

4、甬台温铁路施工图;

5、《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6、《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

四、加强隧道地质预报和围岩监控测量

山后隧道穿越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主要为粉质粘土、角砾土、粉砂岩及硅质岩层,隧道安全问题为隧道工程施工的重点。为此成立

专门的地质预报小组,工程施工中采用超前TSP-203型地质预报仪及BK2000型地质雷达进行探测预报不良地质,严格按新奥法原则进行施工,采用CRD、CD、台阶法进行施工,并建立完善的安全控制体系,确保施工安全。

五、超前地质预报

山后隧道根据地质特点,本着以“早预报、早预防”的原则组织施工,本隧道采用地质调查、TSP-203超前地质预报、钻孔超前探测、开挖面及其附近的地质观测素描和地质作用等综合手段,预测不良地质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对施工的影响程度。

针对本隧有断层破碎带、岩溶等不良地质和设计阶段地质勘测异常区,采用超前地质预测方法主要有:

地质素描法进行预报;TSP203超前地质预报仪进行距离100m~200m的超前预报;采用地质雷达、红外探水仪、HSP水平声波反射法和超前地质钻孔进行距离在30m~50m的预报。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内容及方法分别见图5-1“主要地质预报工作范围图”和表5-2“各不良地质段采取的地质预报方法”。

图5-1 主要地质预报工作范围图

表5-2各不良地质段采取的地质预报方法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多样,为完成大量地质预报工作,成立专职的地质组,由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配备先进的设备。

地质工作内容与方法

(1)超前地质预报内容和方法

本隧道的地质条件,超前地质工作按照长短结合、上下对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来保证预报的准确性。根据各种探测方法的特点,可分为长距离控制预报、中距离预报、短距离预报。

长距离宏观控制预报:在隧道穿过的灰岩地段以及Ft2、Ft8、

Ft56断层在洞身水平方向上采用TSP203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系统进行距离100~200m的预报。

中距离预报:采用仪器(地质雷达、红外探测仪、水平声波反射法)和超前地质钻孔进行的距离在30m~50m的验证预报。

短距离预报:地质素描法和采用加长炮眼孔进行的距离小于30m 的预报。

①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超前探测

隧道掘进过程中,每开挖150m通过TSP203对开挖前进方向进行中长距离(100~200米)预报,对一定规模的断层破碎带和岩溶带进行预报。

②工作面超前地质钻孔探测预报

在隧道施工通过岩溶、断层破碎带段每开挖30m,利用超前水平地质钻孔对开挖前进方向进行30~50m的钻探。

正洞除严格按照在可溶岩地段和断层破碎带以及可溶岩与非可溶岩过度接触带施做超前钻孔外,还应结合超前探测结果的异常段,按地质人员要求增设钻孔。

钻机钻孔时要固定牢固,并安设孔口管及高压闸阀,确保超前钻孔涌出高压地下水时,能够有效地控制。

在可溶岩地段、可溶岩与非可溶岩过度接触带、以及断层破碎带施工中运用开挖用的钻具进行长5米的超前钻孔,对洞身前方进行全方位空间探测,探孔成放射形布设。

③利用工作面地质素描预报

地质素描在隧道施工全段进行。地质素描内容为:

根据对超前地质预报结果,综合分析开挖面围岩的岩性、结构、构造和地下水情况,判断开挖面前方围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

并依此提出工程措施建议和进一步预报的方案。

根据开挖段围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进行预报结果的验证,提出是否修改预报方法及参数的意见。

根据开挖段及开挖面水文地质情况,提出注浆止水方案的建议。

④红外线探水探测

在隧道施工通过岩溶、岩溶水、断层破碎带可能发生涌水地段每开挖15~30m,对开挖面前方施作一红外线探测技术,对地下水进行预报。

⑤开挖后的周边探测

地质雷达除进行开挖面前方探测以外,在隧道已开挖过的可溶岩地带隧底、断层破碎带洞壁8~15m范围进行连续探测,以发现可能的不良地质体,以便及时上报设计单位及时处理,免除后患。

⑥其它预报内容和方法

在该隧道采用HSP水平声波剖面法作为TSP203与红外线探测的异常地质体进行确认的必要补充。预报安排视围岩变化情况进行。地质雷达作为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的补充,在不良地质地段对TSP203预报的异常点,用其他预报手段确定异常体的规模、性质、危害性有困难时采用地质雷达。

(2)其它地质工作内容及方法

①岩溶和断层破碎带形态调查

调查岩溶的形态、规模及其分布位置、高程、延伸方向、涌水量大小、充填物情况。

②地表监测

依据提供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图,暂定隧道中线两侧各1.5公里与居民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泉水、井水等进行监测。监测内容主

要为水量、水温、水压、水质的变化以及当地的气象与降水。

监测手段主要为测量、摄影、笔记等。

③洞内监测

用数码摄像机将开挖后、没有支护以前的隧道侧壁进行摄像,通过编辑,制成具有里程标志的连续的影视资料,从而分析地层节理、裂隙的变化情况。

随着隧道施工进展,通过测试窗量测裂隙,即在洞壁画定一定面积,对节理进行统计,计算隧道围岩的渗透张量;尝试通过裂隙的统计预测岩溶通道出现的概率。

进行涌水动态的实时监测,包括涌水点的空间分布、单点涌水量、涌出压力、涌出机制和涌水的化学与同位素化学特征等。以10天为单位进行长期观测,根据地下水的动态变化,间接地判断工作面前方的地质情况是否变化,尤其重点观察大涌水点和集中的出水点。

随隧道的施工进度,对隧道工作面气温及水温进行监测,编制进度气温、水温变化曲线,预测前方地温变化。

通过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数据,对隧道所揭露的地层,隧道围岩级别进行分析、判断。

当开挖面前方的自重应力,接近或等于岩爆临界应力值时,对前方围岩进行原位应力测试,作出岩爆评估。

5.2.4.3.地质信息收集与处理

超前地质预报建立一个地质信息系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施工。通过地质信息系统的及时、准确预报,为施工提供决策依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支护参数。

采用新的施工方法和支护参数后,有从施工过程中获取新的地

质信息,更新地质信息系统,经处理后,再一次反馈给施工,如此往复,形成地质信息系统化。

地质预报信息收集处理见图5-27“地质信息系统流程图”

图5-27 地质信息系统流程图

半壁山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新建张唐铁路ZTSG-6标段 (DK356+100~DK365+570) 半壁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项目总工: 项目经理: 中铁四局张唐铁路ZTSG-6标项目部第二项目队 二O一一年三月

新建张唐铁路ZTSG-6标段 (DK356+100~DK365+570) 半壁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编号: 版本号: 发放编号: 编制: 复核: 审核: 批准: 有效状态: 中铁四局张唐铁路ZTSG-6标项目部第二项目队 二O一一年五月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 (1) 3、地质概况 (1) 4、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2) 5、实施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3) 6、具体预报方法 (4) 6.1隧道内地质素描 (4) 6.2加深炮孔探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弹性波反射法(TGP206) (5) 6.4超前地质钻孔 (7) 7、仪器设备的配置 (9) 8、超前地质预报人员的配备 (10) 9、预报结果分析处理 (10) 10、超前预报实施保证措施 (10) 10.1、提高预报精度的措施 (10) 10.2、为准确预报提供人员、技术保证 (10) 10.3、采取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预测预报程序 (11)

半壁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1、编制依据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2009)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 10121-2007)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半壁山隧道相关设计文件 中铁四局张唐铁路项目经理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2、工程概况 中铁四局ZTSG-6标半壁山隧道位于承德市兴隆县境内,进口里程为DK358+835,出口里程为DK361+893,全长为3058m,Ⅱ级围岩755米,Ⅲ级围岩957米,Ⅳ级围岩816米,Ⅴ级围岩530米。隧道进口至DK358+850为10.5‰的下坡,DK358+850至隧道出口为9.5‰的下坡,包含粉砂岩、石英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粗面岩等多种岩性,局部地段含有基岩裂隙水。隧道里程内包含四个断层破碎带,里程分别为:DK359+342~DK359+370,DK359+990~DK360+054,DK360+602~DK360+635,DK360+770 ~DK360+806, 破碎带长分别为28m、64m、33m、36m,总长161m。半壁山隧道进出口端均有较长的浅埋段,洞口浅埋段使用V级加强复合式衬砌,进口有151mⅤ级浅埋段采用Ⅴ级加强复合式衬砌,出口218mⅤ级浅埋段采用Ⅴ级加强复合式衬砌。隧道进口位于直线上,出口位于曲线上。进、出口洞门均采用翼墙式洞门。 3、地质概况 工程地质特征: ①地层岩性 隧道范围穿越地层较复杂,洞身范围穿越长城系串岭沟组粉砂,长城系常州沟组二段石英砂岩,长城系常州沟组一段含砾砂岩,印支期粗面岩,太古界单塔子群片麻岩。另外山涧沟底部多有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角砾土,因洞身未揭露,仅在隧道进口分布薄层,厚1.0~2.0m。 ②地质构造 a.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本隧道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燕山台褶带(班内造山带)中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渭源至武都建设项目WWSY1标 隧道测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 1、编制依据 1)铁道部《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98; 2)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3)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4)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6)《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7)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 8)十天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资料; 9)十天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0)其它国家颁布、国家部门颁布、地方颁布的有关规范和规章。 2、工程概况 2.1隧道概况 烟坡里隧道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的油单沟与漳县三岔镇烟坡里村之间的厥头山西侧,隧道采用分离式,洞高7.5m;起止桩号为ZK173+070~ZK176+910 YK173+073~YK176+905,左线隧道长3840m,洞顶最大埋深250m,右线隧道长3832m,洞顶最大埋深248m;隧道进口平面线型为直线,出口段为圆曲线,左右线半径均为R-1400;左线纵面线型为1.38%(坡长637m)和-2.20%(坡长3195m)的人字坡。隧道进出口均采用削竹式洞门,设置10处行人横洞、4处行车横洞,左右线各设四处紧急

停车带。隧道围岩以IV、V级为主,两端洞口段均为V级围岩。 2.2隧道地质 2.2.1地形地貌 本隧道段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处于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总体地形北低南高,隧道所经地段地面高程:2084.5~2273.2m,相对最大高差188.7m,隧道进口段,自然坡度38~40°,坡面呈阶梯状的田地,以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为主,山地海拔较高,主峰顶呈棱状,山坡高峻,河谷狭窄,多呈V字形。自白垩系以来,境内地层一直处于间歇性抬升之中,因此形成了多级不同时期、不同高程的剥夷面。 2.2.2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阶段地勘资料,本勘察区隶属于华北区的陕甘宁盆地分区东南部。隧址区主要出露第四系全新统①-1耕植土(Q4pd)、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②-1粉质粘土(Q4al+pl)、第四系全新统崩滑堆积②-2碎石层(Q4del+c),下伏古近系④-3层强风化砾岩(E)、白垩系上统民和组⑤-1强风化泥质砂岩(K2m)及三叠系上统⑥-1强风化砂岩(T3)、⑥-2中风化砂岩(T3)、⑥-4中风化灰岩(T3)、⑥-4中风化泥质灰岩(T3)和⑥-2中风化钙质砂(T3)。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Q2-3):黄褐色,中密-密实,土质较均,垂直节理少量发育,多分布于洞身段所在地的半山坡,覆盖厚度不大。 2.2.3地质构造与地震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法及其内容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法及其内容 根据地质情况、风险源及其风险等级,采用不同的超前探测方法,风别为地质调查法、物探法机超前钻探法,现将各方法采用的具体手段及操作分述下: (一)地质调查法 1、内容 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隧道内地质素描等;(1)地表调查 A、地层、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特别是标志层的熟悉和确认。 B、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规模及其分布。 (2)洞内地质素描:包括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主要内容为: A、地层岩性:描述地层年代、岩性、层间结合程度、分化程度等; B、地质构造:描述皱褶、断层、节理裂隙特征、岩层产状等。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破碎带的宽度、物质成分、含水情况以及与隧道的关系。节理裂隙的组数、产状、间距、充填物、延伸长度、张开度及节理特征、力学性质、分析组合特征、判断岩体完整程度。 C、岩溶:描述岩溶规模、形态、位置及所属地层和构造部位,充填物成分、形态,以及岩溶展布的空间关系。、 D、地下水分布、出路形态及围岩的透水性、水量、水压、水温、颜色、泥沙含量测定,以及地下水活动对围岩稳定的影响,必要时长期

观测。 E、水质分析,判定地下水对结构材料的侵蚀性。 F、出水点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暗河等关系分析。 G、岩溶隧道进行地表相关气象、水文观测,判断洞内涌水与地表径流、降雨的关系。并建立涌突水点地质档案。 (3)记录不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支护方式及初期支护后的变形情况。 (4)地质调查法的相关要求及表格按《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指南》附表E及附表F、《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附录A办理。 (二)物探法 1、方法类型 (1)地震波反射法 适应于划分地层界线、查找地质构造、探测不良地质体的厚度和范围。在软弱围岩地层和岩溶发育地区,每次预报距离采用100m,在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预报采用150m。其相关技术要求按《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办理》。 (2)水平声波剖面法 适应于划分地层界线、查找地质构造、探测不良地质体的厚度和范围。在软弱围岩地层和岩溶发育地区,每次预报距离采用40m,在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预报采用60m。其相关技术要求按《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办理》。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标段隧道工程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标段×××段范围内隧道及×××隧道洞口地段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具体内容包括:预报内容、预报分级、预报流程及要点。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掌握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 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所有仪器已经到位,经过校验并在使用有效期限内。 3、技术要求 明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重要性,指导、规范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保障隧道安全掘进。施工过程中必须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工序管理,做到先探测、后施工,不探测不施工。 所使用的仪器具有合格的出厂证明及使用期限,并按相关要求进行质

量验收,有验收记录,并在有效使用期内。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 预报内容 (1)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土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山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不良地质,特别是溶洞、暗河、人为坑洞、放射性、有气体及高地应力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4)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等的预测预报。 4.2 预报方法 (1)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按预报原理可分为地质分析法、钻探法、物探法和超前导坑法。 ①地质分析法,包括地层分界线、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全分析、地质作图等。 ②钻探法,包括深水水平钻探、5~8m加深炮孔探测及孔内摄影。 ③物探法,包括地震波反射法、声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红外探测法等。 ④超前导坑法,包括平行超前导坑法、正洞超前导坑法。 (2)超前地质预报按长度可分为长距离预报(大于200m)、中长距离预报(30~200m)和短距离预报(小于30m)。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1) 1.1工程概况 (1) 1.2工程地质特征 (1) 1.3水文地质特征 (2) 1.4 不良地址及特殊岩土 (2) 1.5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 (2) 1.6隧道工程地质围岩分级 (2) 1.7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3) 1.8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采取措施 (3) 1.9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重要性 (3) 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总体方案 (4) 2.1预测、预报原则 (4) 2.2预测、预报总体方案 (4) 3、地质超前预报时间安排 (4) 4、地质预报主要设备 (6) 5、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和手段 (6) 5.1地质分析方法 (6) 5.2超前探测 (7) 5.3洞内涌突水的实时监测 (11) 5.4洞外实时监测 (12) 6.超前地质预报成果整理 (12) 6.1分段地质预报成果表 (12) 6.2隧道贯通后提供的资料 (12) 7.其它 (12)

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1.1工程概况 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小水头1号隧道位于山西省古县并侯村附近,隧道起止里程DK384+125-DK385+075,全长950米,为单洞双线有碴隧道,隧道处于黄土台垣与太岳中低山交界地段,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复杂,沟壑发育,坡度较陡,坡角约40°~50°。隧道进出口及洞身为第四系覆盖层,沿山梁顶部及一侧山坡覆盖第四系土层,地表多为荒地,生长灌木,隧道最大埋深38米。 1.2工程地质特征 1.2.1地层岩性 小水头1号隧道地址位于临汾~运城新裂陷九原山~塔儿山陷隆,毗邻浮山大断裂,隧道表覆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砂质黄土、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Q2pl)黏质黄土,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1)砂岩。洞身部位为中更新统黏质黄土和三叠系刘家沟组砂岩,各层具体描述如下: ①砂质黄土(Q3al):褐黄色,稍湿,稍密,土质较均匀,粘性较差,孔隙发育,局部含砂量较大,厚度3~5m。 ②黏质黄土(Q2pl):黄褐色、棕红色,硬塑,土质不均,粘性一般,孔隙不发育,可见少量针状孔隙,含铁锰质结核、钙质结核局部成层,夹有细圆砾土层和砂层,局部半胶结。厚度5.0~40.0m。 ③砂岩(T11):紫红色,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锤击易碎,强风化,岩芯多呈块状及短柱状,厚度3.0~5.0m。 ○4砂岩(T11):紫红色,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锤击易碎,强风化,岩芯多呈块状及短柱状,厚度大于20m。岩层产状:N65°W/22°S,三叠系刘家沟组砂岩主要发育两组节理,节理产状:155°∠85°、60°∠65°,均为微张节理,0.3m <S<0.8m,L>5m。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及表格一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六位一体管理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施工单位必须纳入工序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结合实际制定。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划分 第四条管理机构 贵阳市域林织铁路第三项目经理部一工区成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雷明深

副组长:陈力 组员:工程管理部、安全质量部、现场指挥部、设计单位、专业预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人。 公司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部,归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专家组由公司工程部、安质部、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和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组长由领导小组指定,负责对重大地质情况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 第五条职责分工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行施工单位、现场指挥部、公司三级管理制度。施工地质按复杂程度分为四级(A级:复杂,B级:较复杂,C级:中等复杂,D级:简单。详见铁建设〔2008〕105号《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附录B)。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含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监理等单位,参建各方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调配合。 (一)公司职责 1.负责制订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负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各参建单位并协调处理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公司工程部负责日常管理,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管理。 2.负责审批A、B级施工地质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方案、实施细则、预报成果和分析结论。A级由公司总工程师组织审核,B级由公司工程部组织审核并对A级进行预审,C级由现场指挥部组织审核并对A、B级进行预审,D级由施工单位审核,并报现场指挥部核备。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 1 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2)《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 3)《时速250公里铁路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图号:西成贰隧参03; 4)《隧道施工工法》图号:西成贰隧参09; 5)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和环境、地质条件。 6)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西成铁路客运专线四川有限公司) 7)《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本 2 工程概况 新建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位于陕西省和四川省境内,川陕界至江油线路长165.836Km。西成客专设计为双线客运专线,设计时速:250km/h;最小曲线半径:3200m;正线线间距:4.6m;最大坡度:一般20‰,困难山区不大于25‰。本标段第一项目部管段位于剑阁县、青川县境内,起讫里程:DK431+660(黄家梁隧道进口)~DK446+500(岩边里隧道),全长14.84km,主要工程数量为:桥梁135.35m/1座,占正线总长的0.9%,隧道双线14702m/1.5座,占线路总长的99.1%。 3 工程地质概况 3.1地质构造 我管段位于四川龙门山东北向褶皱带之东翼与四川盆地边缘弧形(华夏式)构造带交界处,龙门山褶皱带的褶皱发育、断裂密布,岩层多陡顷,直立或倒转,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测段属于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地带,位于川西北台陷次级构造与龙门山构造带边缘区。隧区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N47~64oE/34~45oSE,受区域构造影响,节理多为闭合或微张型,其延伸较远,,泥岩风化节理普遍发育,裂隙多而细小。 3.2水文地质特征 沿线河流较多、灌溉网密布。沿线基本为山区,山谷河流较多,主要有回龙河、清江河,属于嘉陵江水系。管段内第四系黏性土中含少量孔隙水,河床及低

超前地质预报

XX工程技术交底 工程名称XX隧道交底单位 单位工程名称交底部位 一、内容及说明 本交底适用于XX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交底 二、地质预报选用方法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坚持常规地质法、物理勘探法、钻探法等多种预报手段综合运用,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原则。并结合本段工程特点,对应采用不同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方法。 三、隧道地质预报实施方法 1、常规地质法 隧道开挖爆破后通过地质素描手段,及时查看掌子面地质情况。观察后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调查记录表。地质素描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岩性 应说明围岩岩石的名称、颜色、矿物成分、坚硬程度等,各类岩脉也应对其岩性、出露位置、宽度、接触关系、破碎、风化程度进行描述。 ②构造 开挖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延伸性、表面粗糙度、张开性、风化、破碎程度等进行描述,特别是岩体范围内出现的断层、节理、裂隙、软弱夹层等重点进行地质描述。断层应对其位置、产状、性质、破碎特性、宽度等一一观测和描述;节理裂隙,特别是贯通性节理的产状密度、延伸情况、节理面现状等也要仔细量测和统计。 ③地下水 围岩的含水状态、涌水部位、水量、水压、水温、水质等描述并长期跟踪调查是否受季节性影响,特别是大、暴雨后观察涌水部位涌水量有无增减以及该段地表一定

范围内是否有水源补给情况并作好记录。 ④围岩变形破坏情况 开挖段围岩发生坍方、掉块、岩爆等现象的位置、性质、形态、规模作详细记录。 2、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TSP 探测方法: ①钻孔:在距离掌子面50m处钻深度为1.5m的孔,布置传感器;自掌子面起,每隔1.5m钻孔一个,钻孔深度为1.5m,最后一个孔与传感器的距离大于20m。所有钻孔的高度尽可能的在同一标高线上。钻孔完毕后,逐个测量孔的深度和倾斜度,并作好记录。 ②埋设传感器杆:埋设传感器前,先清孔,清除孔底虚碴,放入锚固剂卷,插入传感器套杆,用钻带动其钻动,保证锚固剂卷充分搅拌。待传感器杆固定后,插入传感器,注意传感器方向朝向掌子面。 ③连线检查:把传感器、检波器(电脑)、起爆器、同步器连接起来,并检查其是否正常工作,注意此时起爆器不得与雷管相连。 ④测量时间:测量时间选在施工交接班时间,要求工作面800m范围内不得有机械作业和作业人员作业,作业前与现场施工员联系,以确定停工时间,此时准备好爆破药卷、电雷管等。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新建铁路西安至宝鸡客运专线XBZQ-2标段小村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和周边围岩情况的探测。 2 设计概况及编制依据 2.1 设计概况 2.1.1 工程概况 小村隧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渭河南岸三级阶地,属秦岭山前黄土塬区;从310国道小村附近山坡进洞,下穿唐家塬,从马尾河右侧山坡出洞,隧道起讫里程DK627+747~DK628+650,全长903m,其中明挖52m,IV级围岩300m,V级围岩551m。最小埋深为16.0m最大埋深为46.0m,为双线黄土浅埋隧道;隧道位于R-8000m圆曲线上,洞内纵坡为11‰和3‰的人字坡。 隧道主体结构采用曲墙带仰拱复合式衬砌,衬砌采用C35钢筋混凝土结构。隧道初期支护由钢拱架,钢筋网、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组成。隧道进口采用台阶式洞门,设置有20m 明洞,洞口段基础采用φ125cm钻孔桩加固地层,并设置钢筋混凝土承台。隧道出口采用斜切式洞门,设置有32m缓冲结构。洞口边仰坡采用拱形骨架护坡,拱形骨架的上缘设排水槽,在拱形骨架内植草绿化。 2.1.2工程地质 隧道通过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黏质黄土及黏质黄土(古土壤),下部为第四系中更 新统风积黏质黄土夹黏质黄土(古土壤),底部为中更新统冲积砂及圆砾土等。无断裂构造。 2.1.3水文地质 隧道通过地段内地表水及地下水均不发育。 2.1.4方案设计 小村隧道属黄土浅埋隧道,其不良地质构造主要是软弱土层及断层,超前地质预报主要对上述隧道开挖面前方一定距离的浅埋段灾害地质的施工探测,对照勘测阶段的地质资料,预测、预报地质条件变化及其对施工的影响。针对不同地段的工程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预报手段,以达到既预报准确又节省有限预报资源的目的。超前地质预报由超前地质预报组来完成。 2.2 编制依据 2.2.1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2.2.2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10】240号);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培训考试试卷及答案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培训考试试卷 部门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5分, 共4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2010年7月28日铁道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 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中关于超前地质预报的规定:施工图阶段经评估为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的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单位为(B),其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由()负责组织实施。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2、2010年7月28日铁道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中关于超前地质预报的规定:其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单位为(C),超前地质预报由()专业人员实施。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3、铁路隧道工程在各设计阶段均应进行相应的超前地质预报设计,预报方法的选择应与(D)相适应。 A.施工条件 B. 施工环境 C.现场环境 D.施工方法 4、按超前地质预报长度的不同分为(A) A、3B、4 C、2D、5 5、长距离预报的预报长度为(C) A.50~80m B.80~100m C. 100m以上 D.150m 6、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及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分为(B)级 A. 3 B. 4 C. 5 D. 6 7、按预报手段原理的不同分为(C) A.3种 B.5种 C. 4种 D. 6种 8、TSP每次预报有效长度100m左右,需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B)以上, A.5m B. 10m C. 15m D. 20m 二、简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及任务是什么? 答: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和危害程度;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分类按预报手段原理的不同分为: 答: 1 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洞内开挖工作面地质素

2014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隧道中的应用-大工检测-试验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平台

试题 第1题 弹性波法超前地质预报是以人工激发弹性波,弹性波以球面波形式在围岩中传播,当遇到() 差异界面时,弹性波就会产生回波,通过对回波信号进行分析,就可以计算出差异界面距离 震源的距离、位置、范围等。 A.波阻抗 B.介电常数 C.电性 D.红外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2题 地质雷达法超前地质预报是由雷达发射天线连续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 ()差异界面时,回波信号被接收天线接收,通过对回波信号进行分析,可以推断介质的性 质与界面的位置 A.波阻抗 B.介电常数 C.电性 D.红外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3题 高直流电法超前地质预报是以岩石的()差异为基础,对开挖面前方储水、导水构造分布和 发育情况进行预报的一种直流电法探测技术。 A.波阻抗 B.介电常数 C.电性

D.红外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4题 ()能量团较均匀,能量按一定规律缓慢衰减,波形均一,同相轴连续,振幅较低。 A.完整岩体 B.断层破碎带 C.富水带 D.岩脉破碎带 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0.0 批注: 第5题 能量团不均匀,能量衰减快、规律性差,波形杂乱,同相轴不连续,振幅变化大。 A.超前普通钻法 B.地质雷达法 C.超前导洞法 D.地表查勘法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批注: 第6题 _________一般用于可能有溶洞、暗河或其他较严重地质灾害的隧道段。 A.超前导洞法 B.超前地质钻法 C.加深炮孔法 D.超前普通钻法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6.0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目录 一超前地质预报的使用范围 (2) 二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2) 三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 (2) 四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3) 4.1 物理勘探法 (3) 4.2 地质调查法 (3) 4.3 超前钻探法 (4) 4.4超前导坑预报法 (5) 五超前地质预报信息的处理 (5) 六制定不同工程地质问题相应的预报方案 (12) 6.1 岩溶及岩溶突水预报方案 (12) 6.2 断层破碎带预报方案 (13) 6.3高地应力预报方案 (13) 6.4 放射性监测方案 (13) 七超前地质预报时安全注意事项 (14)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一超前地质预报的使用范围 隧道及其它地下工程,深埋于地下,工程岩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限于目前地质勘探技术水平、地质勘探密度等因素,期望在勘测阶段完全查明工程岩体的状态、特征,准确地预报可能引发隧道地质灾害的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和形态是十分困难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得靠施工过程中开展深入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本指导书适用福平Ⅱ标范围内隧道工程的超前地质预报。 二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1)进一步查明前期没有探明的隐伏的重要地质问题。 (2)进一步探明可能引发隧道地质灾害的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和性态。 (3)为隧道动态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三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 (1)地层岩性的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预测预报,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及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项目分部管段内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充分发挥超前地质预报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指导作用,确保隧道工程质量安全,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铁技〔2010〕35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通知》(铁建设函〔2006〕340号)、《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铁建设〔2007〕102号)、《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关于铁路高风险隧道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工管质〔2011〕36号)、《铁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技术规范》(铁总建设〔2014〕131号)及项目隧道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是通过地质调查、物探、超前地质钻探、超前导坑等综合手段,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工程、水文及不良地质等信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条超前地质预报应按照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合理选择预报或监控手段,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因前期地质勘察工作的局限而难以探查的、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和优化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

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五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机率,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环境和投资控制目标。 第六条本分部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不良地质、地质构造(特别是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及特殊岩土等)和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及富水地层等)。 第七条本办法依据沪昆客专湖南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Xxxx安质〔2014〕XXX号)的文件结合中铁XXXXXXX铁路项目经理部第二分部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第八条中铁XXXXXXX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第二分部成立Xxxx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分部经理:XXX 副组长:党工委副书记:XXX 项目副经理:Xxxx 安全总监:XXX 总工程师:XXX 组员:XXXXX XXX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XXX铁路项目经理部第二项目分部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质环保部,归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超前地质预报分类

超前地质预报分类 1、洞内开挖,利用凿岩机进行炮孔钻设,炮孔间距,装药量要根据围岩情况不断调整,调整的距离要满足(隧道爆破安全规程)GB6722_2011版。 2、洞内开挖必须参照超前地质预报。必须施作TSP,超前探孔,个别富水段落还要做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预报分类 超前地质预报常用的物探方法有很多,分类不尽相同。根据《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将几种物探方法及其适用范围介绍如下:其中地震波法超前预报是当前应用的主流。 机械钻探 使用超前地质钻杆在隧道断面的若干个部位进行钻探,依据钻杆内岩土结构、构造及水文地质判定前方围岩的性质。一般取隧道断面的三个点,中上部、左侧、右侧,将钻探出的围岩综合对比分析然后按每两米一个断面记录其围岩状况。超前钻杆的长度不等,一般以20米为主流产品。电法 直流电法超前探测隧道掌子面和侧帮的含水构造 高密度电阻法探测岩溶、洞穴、地质界线 电磁法 甚低频法①.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②.探测岩体接触带;③.探测含水构造及地下暗河等 地质雷达①.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②.探测地下岩溶、洞穴;③.探

测地层划分 地震波法和声波法 折射波法①.划分隧道围岩级别;②.测定岩体的纵波值 反射波法①.划分地层界线;②.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③.探测地下洞穴;④.测定含水层分布 散射波法①.划分地层界线;②.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③.探测地下洞穴;④.测定含水层分布;⑤确定围岩速度 红外线法 红外探水①.探测局部地温异常现象;②.判断地下脉状流、脉状含水带、隐伏含水体等所在的位置 编辑本段地震法超前预报 地震法是当前隧道中长期超前预报的主流方法。它包括:HSP、TSP、TGP、TRT、TST、负视速度等各种方法。 TSP隧道地质超前预报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在隧道围岩以排列方式激发弹性波,弹性波在向三维空间传播的过程中,遇到声阻抗界面,即地质岩性变化的界面、构造破碎带、岩溶和岩溶发育带等,会产生弹性波的反射现象,这种反射波被布置在隧道围岩内的检波装置接收下来,输入到仪器中进行信号的放大、数字采集和处理,实现拾取掌子面前方岩体中的反射波信息,达到预报的目的。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隧道中的应用继续教育答案解析

第1题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指通过地质调查、钻探、和什么等探测手段获得的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信息。 A.预估 B.物探 C.定量计算 D.计算机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2题 中生代地层不包括 A.白垩系 B.侏罗系 C.石炭系 D.三叠系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下面哪一个不是沉积岩 A.砂岩 B.白云岩 C.煤层 D.凝灰岩 答案:D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0.0 批注: 第4题 下面哪一个不是特殊土 A.膨胀土 B.湿陷性黄土 C.冻土 D.粘土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5题 下面哪一个是变质岩

B.辉绿岩 C.橄榄岩 D.粉砂岩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6题 Ⅲ级围岩BQ/[BQ]区间值为 A.550-451 B.450-351 C.350-251 D.≤250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7题 地质雷达说的超前预报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的长度在多少米以上 A.15米 B.10米

D.0米 答案:C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0.0 批注: 第8题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意义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为安全施工创造条件 B.为信息化设计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C.可以代替勘察工作 D.为编制竣工文件和运营维护提供基础资料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4 此题得分:4.0 批注: 第9题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特点有那些? A.综合性 B.系统性 C.时效性 D.适应性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向莆铁路青云山隧道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1 工程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青云山隧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和莆田市涵江区,起点位于永泰县岭路乡后坑垄村,穿越青云山国家4A级风景区和藤山及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隧道处于戴云山脉南段中低山山间地貌,山脉主要走向为北东~南西,山峰林立,沟谷深切,多悬崖峭壁。总体地形:DK491+250~DK493+850地形标高65~590m,地形坡度相对较缓,一般20°~40°;DK493+850~DK504+700地形险峻,沟谷幽深,标高为230~1018m,中间最高山峰(对山)1031m。地形坡度一般50°~80°,局部近90°,甚至倒悬。DK504+700~DK513+430海拔标高为580~145m,地形坡度较缓。 1.2 不良地质概况 1.2.1 岩爆地段 青云山隧道最大埋深为900m,隧道埋深较大地段的硬质脆性岩主要为英安质晶屑、角砾凝灰岩、熔结凝灰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流纹岩、次石英二长斑岩、凝灰质角砂砾岩等。γ=27KN/m3,硬质脆性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取Rc=100MPa。 根据计算,青云山隧道埋深小于260m时,不会产生岩爆,埋深在260~390m范围有岩爆发生的可能或产生轻微岩爆。埋深在390~730范围,会产生中等规模的的岩爆,埋深大于730m时,会产生较强岩爆。 以下几段硬质岩地段:DK492+250~DK493+850、DK494+500~DK495+400、DK495+700~DK498+000、DK499+100~DK500+300洞身埋深730≥H≥390m,属于中等规模岩爆区,DK500+300~DK500+600洞身埋深H≥730m,属于强岩爆区。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六位一体”管理目标。超前地质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的重要可靠手段,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作业中关键的重要作业环节,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工序,施工单位必须纳入工序管理。 第三条本细则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结合银西铁路甘宁段实际制定。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划分 第四条管理机构 银西铁路有限公司建设指挥部成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指挥部总工 副组长:工程分部负责人 组员:专业主管工程师,各标段参建单位项目分管领导 指挥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银西铁路甘宁段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分部,负责组织对重大地质情况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 第五条职责分工 铁路隧道地质按复杂程度分为四级:复杂(A),较复杂(B),中等复杂(C),简单复杂(D)。(详见铁建设〔2008〕105号《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附录B)。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含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单位)、监理等单位,参建各方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调配合。 (一)指挥部职责 1.负责制订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负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各参建单位并协调处理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组织相关参建单位对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文件进行技术及安全交底,负责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或方案,审查监理单位编制的超前地质预报监理实施细则,审核超前地质预报分析成果。

TRT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报告课案

新建哈尔滨至牡丹江客运专线工程 新立隧道出口 TRT 超前地质预报 检测报告 (DK109+653-DK109+305) 报告编号:HM-2015-XLCK-001 编写: 复核: 批准: 山东广信工程试验检测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一、 概况 根据铁道部《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的规定,由我单位承担哈牡线新立隧道出口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新立隧道位于黑龙江尚志市境内,隧道所在区域主要分布粉质粘土、花岗岩等,起讫里程DK106+405~DK109+750,全长3345m 。 本次工作依据的规范: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 TB10013—2010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铁道部建设管理司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建 技[2010]352号文 二、预报原理 本次测试采用TRT6000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TRT 是隧道地震波反射层析成像技术的简称,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当地震波遇到声学阻抗差异(密度和波速的乘积)界面时,一部分信号被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声学阻抗的变化通常发生在地质岩层界面或岩体内不连续界面。反射的地震信号被高灵敏地震信号传感器接收,通过分析,被用来了解隧道工作面前方地质体的性质(软弱带、破碎带、断层、含水等),位置及规模。正常入射到边界的反射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假设R 为反射系数,ρ1、ρ2为岩层的密度,V 等于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地震波从一种低阻抗物质传播到一个高阻抗物质时,反射系数是正的;反之,反射系数是负的。因此,当地震波从软岩传播到硬的围岩时,回波的偏转极性和波源是一致的。当岩体内部有破裂带时,回波的极性会反转。反射体的尺寸越大,声学阻抗差别 1 1221 122ρρρ-ρV V V V R +=

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2) 三、施工方案 (3) 四、资源配置 (3) 五、施工方法 (4) 六、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注意事项 (6) 七、质量要求 (7) 八、安全措施 (8)

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方案 一、编制依据 (1)新建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客运专线SG-3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清单和补遗(答疑)书、澄清函等。 (2)招标单位提供的由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的设计图纸、设计文件和设计资料。 (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3—2010) (4)《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9604—2015) (5)《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9217—2015) (6)《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7)《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暂行办法》(铁建设【2010】162号)(8)《铁道部建设管理司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建技【2010】352号文 二、工程概况 1、工程范围 本标段共有7座隧道,总长7030m,约占正线长度的16.5%,其中新立隧道为本标段最长隧道,长度为3345m。本标段隧道较多,且隧道施工标准要求高以及本标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不同程度地存在断层、偏压、顺层等不良地质。隧道存在边坡滑塌、坍塌冒顶、坍塌掉块、突水突泥等风险。详见“隧道主要工程概况表”。

隧道主要工程概况表 三、施工方案 隧道工程属于隐蔽性工程,设计施工中的不可预见性较其他工程大。施工中对可能存在不良地质体的地段必须做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根据设计要求及隧道地质情况,本隧道工程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施工中充分利用TRT法、Ф110钻探孔等预报方法。TRT一般结合隧道掘进过程的地质情况进行探测,来判明隧道前方不良地质存在的位置。当可能出现涌突水吋,结合红外探测法及Ф110超前地质钻探孔进行进一步的精查来探明,并根据各探孔的探测和出水情况,综合判别是否进行提前预注桨堵水加固及预支护等方式处理。 四、资源配置 1、人员安排 项目部成立超前预小组,项目部总工程师任组长,组员为:工程部部长和专业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