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考试重点概要

免疫学考试重点概要
免疫学考试重点概要

第一章

免疫的现代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即机体区分自身和异己的功能。

自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性;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细胞的防御屏障;特点:1.无特异性;2.生来就有、不受外来抗原刺激.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免疫应答的特点:1.特异性;2.适应性(多样性);3.记忆性;4.区别自身及非自身;5.自我调节性:

体液免疫:抗原诱导一部分B细胞产生抗体,一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抗体特异性地结合抗原。

主动免疫:抗原免疫机体诱导而获得免疫性的方式。

被动免疫:具有特异性的抗体人工转移给一个未经抗原直接免疫的机体,使机体获得特异免疫性。

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T淋巴细胞上;

克隆选择理论:(1)T细胞和B细胞无数的特异性在与外来抗原接触前就已存在。(2)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表面有抗原特异性受体,且每个淋巴细胞只带一种特异性受体。(3)当抗原表位与特异性淋巴细胞受体识别并结合,活化特异性的淋巴细胞,使其分化增殖成为一个淋巴细胞克隆,释放各种产物,发挥免疫效应。(4)能特异识别机体“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淋巴系统发育成熟前就被清除,以后不会诱导免疫应答成为“克隆流产”。

第二章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而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种类:外源性抗原:来自细胞外;内源性抗原:病毒基因侵入细胞,合成产生的抗原未被裂解。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是指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能,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性是指能与应答产物起反应的性能。

抗原决定簇:是位于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者其它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

超抗原:某些物质在极低浓度下(1~10ng/mL)即有强大的刺激T、B细胞活化的能力。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1.化学分子组成2.分子大小3.分子结构4.易接近性5.异物性6.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7.机体方面的因素

第三章

抗体着重于生物学活性,即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如抗布鲁氏菌抗体、抗抗体、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着重于化学特征,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结构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并不都有抗体活性)。

Ig分子基本结构:由左右对称的四个肽链组成(二条轻链和二条重链)轻链与重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成

Ig单体,分为N端,C端。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功能:1.特异性结合抗原。是Ig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结合特性由V区(HVR)的空间构型决定。2.活化补体。1. 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2.凝聚的IgA,IgG4,IgE的Fc段等可以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3.结合Fc受体。

抗体的功能:1.介导I型变态反应(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εR )2.调理吞噬作用(opsonization)3.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4.通过胎盘和粘膜5.参与免疫调节

第四章

补体(complement):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的组成:1.固有成分:C1-9、MBL、B因子、D因子和P因子。2.调节与控制补体活化的分子,如C1INH、C4bp等。3.补体受体分子。如CR1、CR2等。

基本特征:连锁反应性,放大性,不稳定性,作用两面性,反应局限性

经典途径的条件:1.C1仅与IgMFc的CH3区或IgG1-3Fc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IgM效率最高。2.每一个C1分子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G的Fc段结合才能被激活;3.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补体经典途径:1.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结合后,C1q能识别抗体上的补体结合点,并与之结合。由于C1q 的构型发生改变,可激活C1r和C1s;在Ca++存在下,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1s。2.活化阶段C1s 将C4分解成小碎片的C4a 和大碎片的C4b,C4b可与细胞膜结合;C1s 激活C4后,再激活C2(分解成C2a和 C2b);C2b与C4b结合,形成有酶活性的C4b2b(C3转化酶)。C3被C4b2b裂解在C3a和C3b两个片段,C3b与C4b2a 相结合产生的C423(C4b2a3b)为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3.攻膜阶段C5在 C4b2b3b的作用下裂解为C5a

和C5b,C5b与细胞膜和 C6、C7结合,形成C5b67复合物,进而与 C8、C9分子联结成 C5b6789复合体,即为攻膜复合体,造成细胞膜溶解。

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1.都是补体成分的连锁反应;2.许多成分在相继活化后被裂解成一大一小两个片段;3.不同的片段或其复合物可在靶细胞表面向前移动,在激活部位就地形成复合物。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细胞毒及溶菌杀菌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5.引起炎症反应6.免疫调节作用

第五章

骨髓的功能:1.B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2.淋巴干细胞系在骨髓分化产生T细胞前体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胸腺细胞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使T细胞具有MHC限制性,对自身抗原耐受性;3.胸腺的免疫调节功能:基质细胞表达的MHC分子、分泌的胸腺激素、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的成熟。4.维持自身耐受性。胸腺功能障碍,TCR基因重排异常,不能排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淋巴结的功能:1.过滤淋巴液(带有的抗原物质被巨噬细胞和抗体清除);2.成熟免疫细胞居留的场所;

3.发生初次免疫应答的场所

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脾脏的功能:1.各类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脾脏中B细胞占60%,T细胞占40%。2.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而淋巴结还可对淋巴液的抗原产生免疫应答;3.全身血液的重要滤器(通过红髓中的巨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

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早期阶段:早期T细胞的主要表型为CD4-和CD8-(DN、外皮质部);第二阶段:前T细胞由双阴性分化为双阳性CD4+CD8+(DP、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作用、内皮质部);第三阶段:DP细胞经历阳性和阴性选择,发育为CD4+或CD8+的单阳性细胞(髓质部)。

B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抗原非依赖期和抗原依赖期):第一阶段(骨髓)pro-B(B220、CD43)丢失CD43─pre-B─不成熟B(μ+)─成熟B(μ+δ+ )。第二阶段(外周免疫器官),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类型转换,分化为浆细胞。

T淋巴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1.TCR:为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分TCRαβ和TCRγδ两种类型。2.细胞因子受体(CKR):多种细胞因子(IL-1、2、4、6、7)可作用T细胞。3.SRBCR:又叫CD2(LFA(白细胞相关功能抗原)-2、E受体),配体为羊红细胞及APC上的LFA-3(CD58)。功能:增强TCR 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体的结合,刺激T细胞活化。参与T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信号传导作用。4.丝裂原受体:刀豆素A(ConA)、植物血凝素(PHA)。临床上常用PHA刺激人外周血T细胞,观察T细胞增殖程度可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淋巴细胞转化试验。5.Fc受体。6.CD40L:能促使B细胞充分活化

B淋巴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1.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BCR能识别可溶性蛋白质抗原分子,识别的表位是构象决定簇。2.Fc受体(FcR):可同红细胞(E)与抗体(A)的复合物结合形成EA花环。与可溶性IgG结合,抑制初始B细胞对抗原应答的活化。3.补体受体(CR):大多数B细胞有C3b和C3d受体,分别称为CRI和CRⅡ(即CD35和CD21)。 CRⅡ可与抗原和抗体及补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4.细胞因子受体(CKR):活化B细胞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如IL-1、IL-2、IL-4、IL-5

以及IFN-γ等受体,与相应因子结合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5.丝裂原受体:用于对B细胞的功能检测。

T细胞亚群及功能:根据TCR双链肽的构成不同,可分为TCRαβT细胞和TCRγδT细胞;根据TCRαβT 细胞的功能,分为调节性的TH、Ts、效应性的Tc和TD细胞

B细胞亚群及功能:B1细胞(CD5+):参与抗细菌感染的黏膜免疫应答;B2细胞(CD5-):即成熟的B细胞行使体液免疫功能。

APC:抗原提呈细胞,指能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包括专职性APC如:Mφ、DC、B细胞和兼职性APC,如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专职ATC: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B细胞。

第六章

MHC: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上的紧密连锁的呈高度多态性的一组基因群。

HLA复合体:人类MHC基因

MHC的限制性:特定类型的T细胞识别特定类型的自身MHC分子,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具体表现为:CD4+T细胞识别MHC-Ⅱ类分子,CD8+T细胞识别MHC-Ⅰ类分子,发挥生物学效应,如辅助和细胞毒作用。

多态性:是指在一随机分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有两种以上基因型,即可能编码两种以上的产物。

连锁不平衡:某些基因比其他基因更多或更少地连锁在一起(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经典HLA-Ⅰ类、Ⅱ类基因定位和分区:定位: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分区:分Ⅰ、Ⅱ、Ⅲ类基因区。HLA-I 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主要包括B、C、A三个座位,其产物是HLA-I类分子α链,与移植关系密切。HLA-II类基因:位于近着丝点一端,由DP、DQ、DR三个亚区(座位)组成,编码HLA-II的α、β链,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经典HLA-Ⅰ类、HLA-Ⅱ类分子结构、分布、功能特点

HLA-I类分子:由α链(HLA基因编码)和β2m(15号染色体非HLA基因编码)组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HLA-II类分子:由α和β链组成异源二聚体。仅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如APC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人的活化T细胞。某些组织细胞在某些病理状况下也可表达。

MHC分子抗原结合凹槽与抗原肽结合的特点:1.MHC分子接纳与递呈抗原肽有一定的选择2.MHC分子接纳和递呈抗原肽具有相当的灵活性3.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具有低亲和性

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生物学意义:若某种蛋白质缺乏适合MHC分子结合的序列基序,该个体将不产生免疫应答。序列基序的认识为设计多肽疫苗提供线索

HLA的生物学功能:1.参与对抗原处理:外源性抗原由MHC-II类提呈,被CD4+Th识别,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内源性抗原由MHC-Ⅰ分子提呈,被CD8+Tc识别,并溶解APC。2.约束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称为MHC限制性。巨噬细胞与TH细胞间:受MHC-II类抗原的约束。CD4作为共受体。Tc与病毒感染的靶细胞间:受MHC-I类抗原的约束。CD8作为共受体。TH-B 间、TH-Tc间均存在。3.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机体对抗原是否产生应答以及应答的强弱受遗传控制。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称为Ir基因,一般认为位于HLA-II类基因区内。4.诱导同种淋巴细胞反应:MHC 分子作为同种反应的刺激分子诱导免疫应答(同种排斥反应)。5.参与T细胞分化过程:早期T细胞必须与表达MHC-I或II类抗原的胸腺上皮细胞接触才能分别分化成CD8+或CD4+T细胞。

第七章

细胞因子:细胞分泌的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蛋白质。

细胞因子的分类1.根据来源:单核因子、淋巴因子等。2.根据结构和功能: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IL-1(淋巴细胞活化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产生,具有T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造血细胞,参予炎症反应的功能。

IL-2(T细胞生长因子):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具有T和B增殖分化,增强NK细胞,单核细胞杀伤活性的效应

IL-3(多集落刺激因子):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具有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促肥大细胞,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功能

集落刺激因子:一类能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干扰素(interferon,IFN):病毒等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于细胞后产生的一种具有干扰病毒复制、抗肿瘤和参与免疫调节等功能的糖蛋白。

IFN-γ:属于Ⅱ型干扰素,产生于活化T细胞、NK细胞,具有激活巨噬细胞,抗病毒,促进MHC分子表达和抗原提呈,抑制Th2细胞分化,促进Th1细胞分化的功能。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能使肿瘤组织发生出血性坏死的细胞因子。

TNF-α: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恶液质素

TNF生物学功能:1.低浓度:1.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ICAM-1;2.促进MHC-Ⅰ表达3.直接杀伤肿瘤细胞。2.高浓度:1.引起发热2.诱导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 3.引起恶病质4.介导内毒素引起的休克趋化因子(chemokine):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活性。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是一类主要具有刺激细胞生长功能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1.通过结合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后发挥生物学功能。2.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细胞因子理化特性:1.低分子量(15-30KD之间)2.糖蛋白3.多以单体形式存在(IL-2、3)4.单拷贝基因

细胞因子的产生特点:1.激活的细胞产生的:多数细胞因子是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细胞激活的。2.多细胞来源: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如IL-1由单核、B、NK、成纤维细胞分泌)。

3.瞬时性(自限性):因为无细胞因子前体贮存,刺激结束后细胞因子的产生随即停止。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点:1.需与靶细胞上高亲和力细胞因子受体特异结合后,才发挥效应。2.微量高效性:在10-12mol/L水平就能发挥显著的生物学效应。3.非抗原特异性:对靶细胞发挥生物学作用为非抗原特异性且不受MHC限制。4.局限性:天然细胞因子大多是在近距离发挥局部作用(自分泌和旁分泌)。5.多效性和重叠性:单一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IL-6可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诱导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但多种细胞因子也常具有某些相同的生物学活性(IL-2、4、7、9、12均可维持和促进T细胞增殖)。6.多样性和网络性:细胞因子的作用通过合成和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调控、生物学效应的相互影响而组成细胞因子网络。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的调节剂(一)调节固有免疫应答(二)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1、促进细胞免疫 2、促进体液免疫3、免疫抑制作用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粘附分子:指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大都为糖蛋白。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与活化、细胞的伸展和移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粘附分子可分为几类?主要有哪些功能?

粘附分子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家族、钙粘素家族。功能: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与活化、细胞的伸展和移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第八章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自身活化(或失去活化潜能)、克隆扩增、分化及产生效应的全过程。抗原是启发免疫应答的始动因素。

免疫应答的类型:1.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2.特异性免疫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区别:1.初次应答: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的应答特点:①潜伏期长②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类抗体③抗体浓度低④维持时间较短。2.再次应答: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的应答。特点:①潜伏期短,约为初次应答的一半②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IgG类抗体③抗体浓度高④维持时间长第九章

免疫调节:机体对免疫应答进行调控,使其在类型、强度、持续时间等方面保持适宜的水平。

免疫耐受:Ag不能激活T及B免疫细胞完成特异正免疫应答的过程不产生效应细胞及不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它具有特异性。

T、B细胞免疫耐受性的比较:1.T细胞:耐受形成较易,抗原为TDAg(低、高剂量),诱导期较短(1—2天),维持时间较长(数月)。2.B细胞:耐受形成较难,抗原为TDAg(高剂量)TI-Ag(高剂量),诱导期较长(数十天),维持时间较短(数周)。

第十章

超敏反应:机体对某种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也称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病理性)。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可以是完全抗原也可以是半抗原。

I型超敏反应:发生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1.发生快,消退亦快,为可逆性反应;2.由结合在肥大和嗜碱粒细胞上的IgE抗体介导;3.主要病变在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以功能性损伤为主);4.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对变应原易产生IgE抗体的个体——特应性素质);5.补体不参与此型反应。

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1.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做变应原皮肤试验。2.脱敏疗法。3.减敏疗法。4.药物治疗。应用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阿司匹林,肾上腺素,色甘酸二钠),改善效应器官的药物,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扑尔敏)等。

II型超敏反应: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的机制是:1.补体系统被激活并参与溶解靶细胞作用: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与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

2.调理吞噬作用:吞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IgGFc受体和C3受体,与抗体或C3b黏附的靶细胞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与破坏作用。

3.ADCC效应:当IgG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可通过Fc 段与NK细胞膜表面的IgGFc受体结合,触发NK细胞的杀伤机制,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对无法吞噬的固定的靶细胞也有此作用。

III型超敏反应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的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中性粒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1.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2.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⑴补体的作用;⑵中性粒细胞的作用;⑶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

Ⅳ型超敏反应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反应发生迟缓,再次接触抗原后18-24h后发生,48-72h达高峰,故称为迟发型。

Ⅳ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如结核病—肺空洞、干酪样坏死;麻风患者—皮肤肉芽肿2、接触性皮炎:局部红肿、硬结、水泡、剥脱性皮炎

第十二章

肿瘤抗原是指细胞恶性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neoantigen)和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肿瘤抗原的分类: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1.肿瘤特异抗原2.肿瘤相关抗原;二、根据肿瘤发生的分类法1.化学或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2.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3.自发肿瘤抗原4.胚胎抗原

肿瘤特异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 TSA):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一些肿瘤细胞表面糖蛋白或糖脂成分,在正常细胞上有微量表达,但在肿瘤细胞表达明显增高。

AFP:甲胎蛋白

第十三章

移植:将一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移到另一个体或自体组织不同部位。

供体:提供器官的个体;

受体:接受移植器官的个体;

移植物:被移植的组织器官。

分类:(根据供、受者间遗传背景的差异)1.自体移植 2. 同种同基因移植 3.同种异基因移植:最常见 4. 异种移植。

1.补体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些成分?

1)固有成分:C1-9.MBL.B因子.D因子和P因子2)调节与控制补体活化的分子,如C1INH.C4bp等3)补体受体分子。如CR1.CR2等

2.简述γ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免疫调节作用:①促进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提高抗原递呈能力;②促进表达MHC-I类分子,增强NK细胞和CTL杀伤作用;③抑制Th2细胞功能,下调免疫功能;

④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分泌IL-8,具有趋化作用。

(2)抗病毒.抗肿瘤作用:①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和CTL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

细胞的杀伤作用;②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3.简述MHC抗原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①引起移植排斥反应: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时,同种异体内MHC—I.Ⅱ类抗原可作为异己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②抗原递呈作用:在抗原递呈细胞内,MHC分子通过抗原肽结合区与胞浆内加工处理过的抗原肽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体,经转运表达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可被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识别结合,完成抗原呈递,启动免疫应答。③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MHC 限制性:抗原递呈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只有当二者MHC分子一致时,T细胞才能被激活,即细胞间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CD4+Th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受MHC-Ⅱ类分子的制约;CD8+Tc 细胞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受MHC-I类分子的制约。④诱导胸腺细胞分化:MHC分子参与胸腺细胞(前T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和发育。通过阴.阳性选择后,胸腺产生对自身抗原无反应性的T细胞,形成天然自身免疫耐受;同时亦产生对非己抗原具有应答作用的T细胞,T细胞对非己抗原的应答作用受MHC分子制约。

4.请简要说明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反应发生快,几秒至几十分钟内出现症状,恢

复也较迅速;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上的IgE抗体所介导;通常反应发生后效应器官会出现功能紊乱,而没有严重的组织细胞损饬;补体不参与该反应。

5. 简述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的反馈调节机制。

高浓度抗体能与相应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竞争结合抗原,通过对相应抗原决定簇的封闭,阻断抗原与B细胞表面相应抗原受体的结合,使B 细胞不被激活,处于静止状态。低浓度IgG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的小分子免疫复合物对抗体生成具有抑制作用,是由于小分子免疫复合物可通过其多价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与相应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SmIg)特异性结合,同时又可通过其IgG抗体的Fc段与同一B细胞表面IgGFc 受体(FcγR)结合,从而使B细胞Smlg与FcγR发生交联。这种交联作用可刺激B细胞产生抑制信号,使之不被活化而处于抑制状态。

6.简述补体系统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1)细胞毒及溶菌杀菌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5)炎症反应

7.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特点是什么?

1)瞬时性:因为无细胞因子前体贮存,刺激结束后细胞因子的产生随即停止2)微量高效性:在Pg(10-12g)水平就能发挥显著的生物学效应3)多效性和重叠性:单一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IL-6可诱导B 细胞产生抗体,诱导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但多种细胞因子也常具有某些相同的生物学活性(IL-2.4.7.9.12均可维持和促进T细胞增殖)4)多功能性: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刺激造血5)局限性:天然细胞因子大多是在近距离发挥局部作用(自分泌和旁分泌)6)多样性和网络性:细胞因子的作用通过合成和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调控.生物学效应的相互影响而组成细胞因子网络。

8.简述HLA复合体的结构及产物。

HLA复合体的结构及产物:根据HLA复合体各位点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将HLA复合体分为三个区域,即I类基因区.Ⅱ类基因区和介于I类与Ⅱ类基因区之间的Ⅲ类基因区。①I类基因区内含经典HLA的A.B.C基因位点和新近确定的非经典HLA的E.F.G.H等基因位点。HLA的A.B.C各位点基因编码HLA的A.B.C肽链,即HLA-I类抗原分子的重链(α链),与β2m结合共同组成人类的HLA—I类抗原②Ⅱ类基因区包括HLA的DP.DQ.DR三个亚区和新近确定的HLA的DN.DO.DM三个亚区。HLA的DP.DQ.DR三个亚区至少含有四个基因位点,编码相应的HLA的DP.DQ.DR抗原的α链和β链,组成HLA-Ⅱ类抗原③Ⅲ类基因区位于I类与Ⅱ类基因区之间,内含众多编码血清补体成分和其他血清蛋白的基因,主要基因产物为CA.C2.B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热休克蛋白70等。

9.请简述Ⅱ型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的机制。

Ⅱ型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的机制是:①补体系统被激活并参与溶解靶细胞作用: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与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②调理吞噬作用:吞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IgGFc受体和C3受体,与抗体或C3b黏附的靶细胞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与破坏作用③ADCC效应:当IgG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可通过Fc段与NK细胞膜表面的IgGFc受体结合,触发NK细胞的杀伤机制,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对无法吞噬的固定的靶细胞也有此作用。

10.什么是免疫网络学说?

任何抗体分子和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上都存在着独特型,它们可被机体内另一些淋巴细胞识别而刺激诱发产生抗独特型抗体。以独特型抗独特型的相互识别为基础,在免疫系统内构成网络联系,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免疫网络学说强调了免疫系统各个细胞克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整体,这是免疫学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对于免疫学理论研究以及免疫学理论在生物学.医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都有重大意义。

11.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成分有哪些?

C1-9.C1酯酶抑制因子.C3b灭活因子.C4结合蛋白.β1H.过敏毒素灭活因子.S蛋白

12.细胞因子分哪几类?

1)白细胞介素:主要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目前已发现IL-1.IL-2等22种以上2)集落刺激因子(CSF):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范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3)IFN:可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的复制。4)肿瘤坏死因子(TNF):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分两种:TNF-α和TNF-β5) 趋化性细胞因子: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活性。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TGF-β1~5,一类具有强的抑制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

13.简述Th细胞的调节作用

Th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增生分化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分泌IL-2.IFN-γ.TNF-β等细胞因子,可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性超敏反应;Th2细胞分泌IL-4.5.6.10等细胞因子,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可引起速发性超敏反应。Th1细胞和Th2细胞还可通过各自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制约。Th1细胞产生的IFN-γ可抑制Th2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下调体液免疫功能。Th2细胞产生的IL-4和IL -10则抑制Th1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下调细胞免疫功能。

14.什么是HLA-Ⅱ类分子?

是由DP.DQ.DR三个基因座位编码的产物,由α链和β链组成,分布在APC表面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识别提呈外源性抗原,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参与抑制排斥反应,并且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

综述题

1.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有哪些?

1)化学分子组成:在有机大分子物质中,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多糖是重要的天然抗原(TI抗原)。

天然蛋白质和部分多糖(例如血型物质.肺炎球菌荚膜多糖)之所以是良好的抗原,是因为其结构均较复杂。核酸的免疫原性很低(半抗原)。脂类缺乏亲水性,一般无免疫原性(半抗原)2)分子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10000 dal以上3)分子结构①侧链:有侧链比类似无侧链的物质免疫原性更强。②光学构型和构象:D-氨基酸聚合体免疫原性低于相应的L-异构体。③电荷及凝集状态:碱性氨基酸(带正电)是良好的免疫原。凝集状态的牛γ-球蛋白超速离心后,对小鼠没有免疫原性4)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如果具有免疫原性的结构不是暴露在分子表面,淋巴细胞抗原受体虽然与之相应,但无法吻合5)异物性(foreignness)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6)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①免疫途径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机体(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才具有抗原性,口服抗原易诱导耐受。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大的多聚体)不论皮下或静脉注射均可引起良好的抗体应答,而许多可溶性蛋白或糖类则需较严格的免疫程序,包括用量较大,多次注射以及与佐剂同时使用②剂量:抗原的剂量要视不同的动物和免疫原的种类而定。用量过大会引起死亡和免疫耐受。过少不能刺激应有的免疫应答或引起免疫耐受7)机体方面的因素:动物的不同种类.品系.个体对同一种免疫原应答差别很大。此外,机体的性别.年龄.健康和营养状况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IgG主要理化特性及生物学作用是什么?

理化特性:IgG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IgG多为单体,半衰期约为23天,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

作用:①IgG1.IgG2和IgG3的CH2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②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Ig③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对新生儿抗感染起重要作用④通过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γR结合,发挥调理作用;与K细胞结合,发挥ADCC作用;IgG1. IgG2. IgG4的Fc段与葡萄球菌A蛋白结合(可用SPA纯化IgG抗体,也可用结合于SPA的已知抗体用于免疫诊断)⑤具有抗菌.抗毒和抗病毒作用,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⑥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抗甲状腺球蛋白.抗核抗体引起)

4.论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1)Ig的基本结构:Ig单体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结构。在重链近N端的1/4或1/5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重链可变区(VH),其余部分为恒定区(CH) ;在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轻链可变区(VL),其余1/2区域为恒定区(CL,)。VH与VL内还有超变区。(2)Ig的生物学功能:①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表现为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②激活补体:IgG.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③与Fc受体结合:Ig经P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黏附.介导细胞毒性及超敏反应的作用。④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⑤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active immunotherapy主动免疫疗法;antigenic valence抗原结合价;central tolerance中枢耐受;clonal anergy克隆无能;cross reaction交叉反应;Cytokine therapy细胞因子疗法;exotoxins外毒素;exogenous antigens外源性抗原;monoclonal antibodies单克隆抗体;interferons干扰素;heavy chain重链;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immune network heory免疫调节网络学说;toxioids类毒素;innate immunity 固有免疫;linear determinants线性决定簇;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s重组抗原疫苗;macrophages巨噬细胞; peripheral tolerance外周耐受;inactivated vaccines灭活疫苗

APC:抗原提呈细胞,指能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包括专职性APC如:Mφ.DC.B细胞和兼职性APC,如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免疫耐受:Ag不能激活T及B免疫细胞完成特异正免疫应答的过程不产生效应细胞及不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它具有特异性。

免疫黏附:是指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C3b/C4b后,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结合,形成较大的聚合物的现象。大分子聚合物易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对机体有益。

超抗原: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菌体某些成分.反转录病毒蛋白和热休克蛋白等构成的不同于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这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或B细胞,故称超抗原。

细胞因子:细胞分泌的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蛋白质。

MHC的限制性:特定类型的T细胞识别特定类型的自身MHC分子,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具体表现为:CD4+T细胞识别MHC-Ⅱ类分子,CD8+T细胞识别MHC-Ⅰ类分子,发挥生物学效应,如辅助和细胞毒作用。TD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该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细胞的辅助。

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类别转换:在抗体应答过程中,抗原激活B细胞后,膜上表达和分泌的Ig类型会从IgM转换成IgG.IgA.IgE 等其他类别或亚类的Ig。

T细胞双识别:T细胞识别抗原时只能识别被APC处理过的抗原肽,并同时识别与抗原肽结合在一起的MHC 分子。如CD4+T细胞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识别MHC-Ⅱ类分子,CD8+T细胞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识别MHC-Ⅰ类分子。

免疫记忆:用同一种抗原再次免疫时可引起比初次免疫应答更强的效应表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可以发生免疫记忆现象。

MIg(BCR):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抗原受体,可特异识别抗原。MIg又是鉴别B细胞的标志。它以分泌型或膜结合型的存在。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

抗原决定基: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

单克隆抗体(mAb):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

TCR:是T细胞抗原受体,T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两条多肽链组成的结构。

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异嗜性抗原:指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同一类免疫球蛋白,由于H链或L链恒定区内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不同而表现出的抗原性差异。现已发现Gm因子30余种,Km因子有 3种,Am因子有2种。

等位排斥:指B细胞位于一对染色体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

TNF-α:α-肿瘤坏死因子主要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引起白细胞聚集及某些肿瘤细胞出血性坏死。

MHC: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上的紧密连锁的呈高度多态性的一组基因群。

独特型: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分子的V区具有抗原特异性,TCR和BCR也存在独特型。

外周耐受:T及B免疫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成分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也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和结果。

同种型:是同一种属所有正常个体Ig分子所共同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抗原决定簇主要存在于Ig恒定区,根据重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将Ig分为IgG.IgA.IgM.IgE. IgD五类。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是指一系列在氨基酸组成和结构上与免疫球蛋白可变区或(和)恒定区有较高同源性的蛋白分子。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抗原受体和信号传导分子,如 CD3.MHC及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受体,如FcγR;某些细胞因子受体,如IL-1受体.M-CSF受体;部分白细胞分化抗原,如CD4.CD8.CD28.CD54等。

佐剂: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称为免疫佐剂,简称佐剂。

免疫记忆:用同一抗原再次免疫时可引起比初次免疫应答更强的效应表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可以发生免疫记忆现象。

免疫学检验期末常考选择题(附带答案)

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 4.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6.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7.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A. IgM B. IgA C. IgG D. IgE E. IgD 【答案】C

医学免疫学复习重点及考试重点

免疫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名词解释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或黏膜免疫系统(MIS),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黏膜下的淋巴组织,它们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分泌SIgA(分泌型IgA)完成其免疫效应。: 问答题: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名词解释 1、CDR: (互补决定区)(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在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V区,各 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这个区域称为高变区。高变区实际上是Ig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位置,这些高变区序列在空间结构上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为CDR. 2、单克隆抗体(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用杂交瘤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使B淋巴细胞产 生识别同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其有高度均一性、特异性与高效性. 3、多克隆抗体(抗血清)(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用人工方法以相应天然抗原免疫动物, 由于该抗原的高度异质性,含有不同抗原表位、且未经纯化,造成接种动物获得的免疫血清为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含多克隆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4、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问答题 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各类Ig的作用(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阐述题):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由2条轻链与重链组织,分为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其V区的功能主要是靠其互补决定区(CDR)特异性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发挥免疫效应,如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侵入。C区的功能主要是(1)激活补体:通过IgG1-3和IgM的CH2/CH3通过补体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达到溶解细胞或细菌的作用。(2)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Ig的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Fc受体(FcR)结合,增强其吞噬作用。也称为调理作用。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高亲和力结合。使其脱颗粒,介导I型超敏反应;IgG 的Fc段与NK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表面FCR结合,而直接杀伤被粒体包被的靶细胞,也称为粒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3)通过胎盘: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的Ig。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1)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抗感染和毒素中起主要作用,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Ig。 (2)IgM:是初次应答的早期Ig,在感染早期即已产生,在个体发育中最早出现的Ig。可用于诊断宫内感染,其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引起II、III型超效反应的抗体,血型抗体也属IgM。IgM有杀菌、溶菌、溶血等作用。 (3)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血清IgA为单体,有抗菌、抗毒、抗病毒作用。分泌型Ig(SIg)由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中的浆细胞产生。是黏膜局部免疫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卷

2018级 《免疫学》期末考试 所有答案请作答到“答题卡”,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单选,1分/题,共计30分) 1、免疫对机体() A、有益 B、有害 C、无益也无害 D、有害无益 E、正常情况下有益,异常情况下有害 2 、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可引起() A、反复感染 B、超敏反应疾病 C、自身免疫性疾病 D、肿瘤 E、免疫耐受性 3 、在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中,何种Ig 水平升高,提示有近期感染。( ) A、IgA B、IgM C、IgD D、IgE E、IgG 4、现代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B、机体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清除肿瘤细胞的功能 5、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时,可引起() A、自身免疫性疾病 B、肿瘤发生 C、免疫耐受性 D、超敏反应性疾病 E、反复发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6、与载体偶联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变应原 B、完全抗原 C、半抗原 D、左剂 E、抑制剂 7、与外毒素有相同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抗毒素 B、细菌素 C、类毒素 D、抗生素 E、干扰素 8、关于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描述,下述正确的是() A、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B、抗体不一定都是免疫球蛋白 C、抗体是免疫球蛋白 D、抗体与免疫球蛋白无关 E、免疫球蛋白不是抗体 9、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部位是() A、Fab段 B、Fc段 C、CH2 D、CH3 E、VL和VH 10、破伤风紧急特异预防用() A、抗生素 B、细菌素 C、破伤风类毒素 D、破伤风抗毒素 E、干扰素 11、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发挥重要作用的Ig是() A、血清型IgA B、分泌型IgA C、IgM D、IgG E、IgD 12、不能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的物质是() A、细菌内毒素 B、酵母多糖 C、葡聚糖 D、凝聚的IgA E、免疫复合物 13、人类MHC定位于() A、第17号染色体 B、第7号染色体 C、第16号染色体 D、第6号染色体 E、第2号染色体 14、胸腺发育不良,哪种细胞产生不足() A、B细胞 B、T细胞 C、NK细胞 D、单核细胞 E、红细胞 15、人类最大的免疫器官是() A、胸腺 B、胰腺 C、脾脏 D、淋巴结 E、骨髓 16、发挥ADCC效应的细胞是() A、B细胞 B、Th细胞 C、NK细胞 D、T细胞 E、Tc细胞 17、抗体和补体都具有的生物学作用() A、特异性结合抗原 B、ADCC作用 C、免疫粘附作用 D、调理作用 E、过敏毒素作用 18、具有免疫记忆的的细胞主要是() A、巨噬细胞 B、肥大细胞 C、T细胞、B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NK细胞 19、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 A、IgM抗体显著升高 B、抗体产生快,维持时间长 C、潜伏期长 D、抗体浓度低,亲和力高 E、先产生IgG后产生IgM 20、妊初期母体被病毒感染后易发生胎儿畸形的原因是() A、胸腺发育未成熟 B、胎盘屏障发育未完善 C、皮肤屏障未发育完善 D、外周免疫器官发育未完善 E、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 21、灭活补体,血清标本需要加热() A、37℃30分钟 B、56℃30分钟 C、60℃30分钟 D、80℃30分钟 E、60℃20分钟 22、关于超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异常的免疫应答 B、均有补体参与 C、均有个体差异 D、均可导致组织损伤 E、不需抗原参与 23、不出现组织损伤的超敏反应类型是() A、I型超敏 B、Ⅱ型超敏 C、Ⅲ型超敏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均不是 24、IFN-γ的产生细胞主要是() A、巨噬细胞 B、Th1细胞 C、Th2细胞 D、成纤维细胞 E、活化的T细胞 25、不属于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 A、肾小球肾炎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血清病 D、过敏性鼻炎 E、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26、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错误的是() A、属于细胞免疫 B、无抗体参与 C、发敏迅速 D、T细胞介导 E、导致组织损伤 27、注射哪种物质属于人工自动免疫() A、破伤风抗毒素 B、青霉素 C、卡介苗 D、白喉抗毒素 E、人免疫球蛋白 28、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有( ) A、活疫苗 B、抗毒素 C、类毒素 D、外毒素 E、内毒素 29、ABO血型鉴定的试验属于() A、沉淀反应 B、免疫标记技术 C、凝集反应 D、中和反应 E、以上均不是 30、免疫活性细胞是指() A、NK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T、B淋巴细胞 E、组织细胞 二、填空题(2分/题,共计20分) 1、免疫系统由、、组成。 2、常用的活疫苗有、、等。 3、能通过胎盘的Ig是 ,有助于传染病早期诊断的Ig 。 4、补体的裂解产物C5a具有和作用。 5、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 6、人类重要的血型抗原是、。 7、CTL的主要作用是。 8、B-2细胞的的主要功能是、、。 9、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病的治疗。 10、由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称。 三、名词解释(6分/题,共计30分) 1、抗体: 2、HLA: 3、补体: 4、干扰素: 5、人工被动免疫: 四、问答题(20分/题,共计20分) I型超敏反应有哪些特点?如何防止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1分=20分) 1.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英国 D 美国 E印度 2.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疾病 3.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C.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D. 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以上均不是 4.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是Th2产生的: A. IL-2 B.IFN-γ C. TNF-α D. IL-4 E.IL-1 5.在阴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是 A. 不能与MHC有效结合的双阳性细胞 B. 与MHC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细胞 C. 与MHC有效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D. 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E. 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

6.与HLA-B27阳性呈强相关的是 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强直性脊柱炎 D. 肾 小球性肾炎咳血综合症 E. 乳糜泻 7.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 Fc受体 B.C3b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 抗原识别受体 8.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 Ig G B Ig M C Ig E D Ig D E IgA 9.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D.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 细胞的功能 10. NK细胞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1.C 2.D 3.D 4.E 5.E 6.E 7.C 8.A 9.D 10E 11.C 12.A 13.D 14.B 15.C 16.B 17.C 18.C 19.B 20.D 11.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 破伤风抗毒素 B. 人免疫球蛋白 C.人胎盘免疫球蛋白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其广泛存 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多种生物学效应(简称补体)。(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⑴C1(C1q、C1r、C1s)、C2~C9; ⑵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⑶B因子、D因子(factor B, factor D)。 2.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参与补体活化和效应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如:备解素、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I因子等等。 3. 补体受体: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包括:CR1~CR5、C3aR、C5aR、C1qR等(二)补体组分的命名 ①以“complement”的首字母结合发现顺序命名,如C1 ~C9; ②以英文大写字母命名为“因子”,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 子; ③补体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 C4b; ④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则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 C3bBb; ⑤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1INH)、C4结合蛋 白(C4bp)、衰变加速因子(DAF);(三)补体的生物合成 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少数成分由肝脏以外的细胞合成, 例如:C1由肠上皮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D因子由脂肪组织产生。 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IFN-γ、IL-1、TNF-α、IL-6等)可刺激补 体基因转录和表达。感染、组织损伤急性期以及炎症状态下,补体产生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升高。第二节补体激活 补体固有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其通过级联酶促反应而被激活,产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物。已发现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途径、MB途径 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细胞溶解效应。 补体三条活化途径示意图 (一)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 1. 参与的补体成分:C1—C9 2. 激活物: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另外,C反应蛋白、细菌脂多糖(LPS)、髓鞘脂和某些病毒蛋白(如HIV的gp120)等也可作为激活物。3.活化过程(1) C1q与2个以上Fc段结合可发生构型改变,使与C1q结合的C1r活化,活化的C1r激活C1s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2) C1s的第一个底物是C4:在Mg2+存在下,使C4裂解为C4a和C4b . (3) C1s 的第二个底物是C2分子:在Mg2+存在下,C2与C4b形成复合物,被C1s裂解而产生C2a和C2b;C2a可与C4b结合成复合物即C3转化酶; (4) C3转化酶使C3裂解为C3a和C3b,新生的C3b可与C4b2b中C4b结合,形成C5转化酶,进入终末途径. 补体激活经典途径

免疫学检验复习考试重点总

2017 年免疫学检验复习重点总结如下 0、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 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l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 细胞:CD19、CD20、CD21、CD22 (成熟B 细胞的mlg 主要 为mlgM和mlgD)同时检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 细胞的标志是CD4;杀伤T细胞的标志是CD8; T细胞受体二TCR 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 (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 CD8-=辅助性T 细胞(Th) CD3+ CD4- CD8+ =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 (T细胞介导的细 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 殖。增殖试验有:形态法、核素法 T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CD16(ADCC)、CD56。 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MHC H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 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 lgA> IgM > lgD> 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研复习

五年制本科班《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 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或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初始淋巴细胞(naive lymphocyte);免疫细胞(immune cells or immunocytes);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2.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3. 简述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性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与主要特点。 4. 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 5. 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第三章抗原 1. 名词解释: 抗原(antigen,Ag);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与抗原性(antigenicity);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与半抗原(hapten) 或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抗原决定族(antigenic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自身抗原(autoantigen);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佐剂(adjuvant)。 2. 简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3. 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或: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因素有哪些?)。怎样才能获 得高效价抗体? 4. 简述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的种类有哪些? 5. 简述TD-Ag和TI-Ag的主要区别。 6. SAg与常规Ag有何区别。简述超抗原的作用特点。 7. 能够活化T、B淋巴细胞的丝裂原分别有哪些? 8. 请列表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请问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主要区别 是什么? 第四章抗体 1. 名词解释: 抗体(antibody,Ab);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调理作用(opsonization);调理素(opsonin);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Ab);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 2.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3.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各功能区的主要功能。

免疫学检验期末常考选择题 附带答案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 4.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6.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7.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A. IgM B. IgA C. IgG D. IgE E. IgD 【答案】C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12章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单项选择 1.在细胞免疫效应阶段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Th和Treg B.Th1和Th2 C.CTL和Th1 D.CTL和Th2 E.Th0和Th17 2.向T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是: A.MHC-Ⅰ/CD8 B.MHC-Ⅱ/CD4 C.CD28/B7 D.CD28/CTLA-4 E.以上均是 3.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部位在: A.抗原入侵部位 B.胸腺 C.骨髓 D.淋巴结或脾脏 E.以上都不对 4.以下哪些分子组合不会出现在免疫突触中: A.TCR/抗原肽-MHC复合物 B.MHC-Ⅰ/CD8 C.CD28/B7 D.LFA-1/ICAM-1 E.TLR4/HSP60 5.TD-Ag诱发抗体反应须由以下组细胞参与: A.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C.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和NK细胞 E.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6.CTL细胞活化所需的双信号之一是: A.TCR与pMHCⅠ复合物结合 B.TCR与pMHCⅡ复合物结合 C.TCR与pMHCⅢ复合物结合 D.CD40和CD40L分子结合 E.与游离抗原肽结合 7.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 A.Th1和Th2细胞 B.Th1和Th0细胞 C.Th1和CTL细胞 D.Th2和CTL细胞 E.Th2和Th0细胞 8.关于T细胞活化正确的描述是: A.APC提呈pMHC给T细胞是活化第一信号 B.CTLA-4与B7的结合是促进T细胞活化重要的第二信号 C.TCR传递信号不需要CD3/CD28的辅助 D.细胞因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没有作用 E.以上均不正确 9.以下哪项不是T细胞活化的表现: A.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B.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 C.表达CD40L D.表达CD3分子 E.表达FasL 10.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T细胞特异性识别APC向其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B.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成熟 C.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D.T/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11.与特异性抗原相遇前的成熟T细胞称为: A.初始T细胞 B.效应性T细胞 C.细胞毒性T细胞 D.记忆性T细胞 E.前T细胞 12.细胞间相互作用不受MHC限制的是:

免疫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1、异嗜性抗原 2、McAb 3、ICC 4、CDR 5、MAC (2)1、TD-Ag 2、HVR 3、免疫耐受4、MHC 5、TCR复合体 (3)1. APC 2. ADCC 3. HLA 4. CK 5. 抗原决定簇 二、填空: 1.免疫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_______和_______。 2.抗原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特性。 3.补体裂解片段C3a、C5a具有趋化作用和____________作用。 4.T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__________。 5.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是__________。 6.位于HLA-Ⅱ类基因区,其编码产物参与内源性抗原加工递呈的基因是LMP和____。 7.根据TCR种类的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亚群。 8.NK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为_______和CD16。 9.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有单倍型遗传、共显性遗传、__________和________。

10.新生儿溶血症属于_______型超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_______型超敏反应。 11.动物免疫血清具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重性。 12.B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__________。 13.补体替代激活途径的C5转化酶是_____________。 14.HLA复合体位于第____染色体。 15.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____和______。 16.T细胞的协同受体为_______和_______。 17.在I型超敏反应中,新合成的介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血小板活化因子、细胞因子。 18.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有关的是____和____型超敏反应。 19.半抗原是指具有_________性,不具有___________性的物质。 20.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_______,在局部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Ig 是_____。 21.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有C3a、_____、________。 22.经典的HLA-Ⅱ类抗原由DP、___、____基因编码。

免疫学考试重点概要

第一章 免疫的现代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即机体区分自身和异己的功能。 自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性;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细胞的防御屏障;特点:1.无特异性;2.生来就有、不受外来抗原刺激.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免疫应答的特点:1.特异性;2.适应性(多样性);3.记忆性;4.区别自身及非自身;5.自我调节性: 体液免疫:抗原诱导一部分B细胞产生抗体,一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抗体特异性地结合抗原。 主动免疫:抗原免疫机体诱导而获得免疫性的方式。 被动免疫:具有特异性的抗体人工转移给一个未经抗原直接免疫的机体,使机体获得特异免疫性。 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T淋巴细胞上; 克隆选择理论:(1)T细胞和B细胞无数的特异性在与外来抗原接触前就已存在。(2)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表面有抗原特异性受体,且每个淋巴细胞只带一种特异性受体。(3)当抗原表位与特异性淋巴细胞受体识别并结合,活化特异性的淋巴细胞,使其分化增殖成为一个淋巴细胞克隆,释放各种产物,发挥免疫效应。(4)能特异识别机体“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淋巴系统发育成熟前就被清除,以后不会诱导免疫应答成为“克隆流产”。 第二章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而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种类:外源性抗原:来自细胞外;内源性抗原:病毒基因侵入细胞,合成产生的抗原未被裂解。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是指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能,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性是指能与应答产物起反应的性能。 抗原决定簇:是位于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者其它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 超抗原:某些物质在极低浓度下(1~10ng/mL)即有强大的刺激T、B细胞活化的能力。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1.化学分子组成2.分子大小3.分子结构4.易接近性5.异物性6.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7.机体方面的因素 第三章 抗体着重于生物学活性,即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如抗布鲁氏菌抗体、抗抗体、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着重于化学特征,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结构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并不都有抗体活性)。 Ig分子基本结构:由左右对称的四个肽链组成(二条轻链和二条重链)轻链与重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成 Ig单体,分为N端,C端。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功能:1.特异性结合抗原。是Ig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结合特性由V区(HVR)的空间构型决定。2.活化补体。1. 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2.凝聚的IgA,IgG4,IgE的Fc段等可以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3.结合Fc受体。 抗体的功能:1.介导I型变态反应(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εR )2.调理吞噬作用(opsonization)3.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4.通过胎盘和粘膜5.参与免疫调节 第四章 补体(complement):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的组成:1.固有成分:C1-9、MBL、B因子、D因子和P因子。2.调节与控制补体活化的分子,如C1INH、C4bp等。3.补体受体分子。如CR1、CR2等。 基本特征:连锁反应性,放大性,不稳定性,作用两面性,反应局限性 经典途径的条件:1.C1仅与IgMFc的CH3区或IgG1-3Fc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IgM效率最高。2.每一个C1分子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G的Fc段结合才能被激活;3.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补体经典途径:1.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结合后,C1q能识别抗体上的补体结合点,并与之结合。由于C1q 的构型发生改变,可激活C1r和C1s;在Ca++存在下,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1s。2.活化阶段C1s 将C4分解成小碎片的C4a 和大碎片的C4b,C4b可与细胞膜结合;C1s 激活C4后,再激活C2(分解成C2a和 C2b);C2b与C4b结合,形成有酶活性的C4b2b(C3转化酶)。C3被C4b2b裂解在C3a和C3b两个片段,C3b与C4b2a 相结合产生的C423(C4b2a3b)为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3.攻膜阶段C5在 C4b2b3b的作用下裂解为C5a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完整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170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革兰染色法在临床上常用于:( B )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2、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是:( B ) A.mm B.μm C.nm D.pm 3、G+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是:( D )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肽聚糖 4、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理是:( A )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破坏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 C.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破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5、关于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B.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C.成分是蛋白质 D.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6、细菌的繁殖形式是:( D ) A.接合 B.裂殖 C.胞子 D.二分裂 7、下列那种不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D ) A.色素 B.细菌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8、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C ) A.所有的G+菌 B.所有的性G-菌 C.大多数G+菌和少数性G-菌 D.大多数性G-菌和少数性G+菌

9、关于类毒素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细菌崩解后释放出的毒素 B.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C.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D.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 10、下列哪种方法能最有效杀死芽胞( C ) A.干热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气灭菌法 D.间歇灭菌法 11、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和动物皮肤及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多不致病,其中致病的是:( A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腐生葡萄球菌 D、黄色葡萄球菌 12、乙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是:( D ) A、支气管炎 B、肺炎 C、疖 D、扁桃体炎 13、化脓性病灶局限的原因,这是由于病原菌产生:( B ) A、透明质酸酶 B、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14、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无关的疾病是:( D ) A、蜂窝织炎 B、猩红热 C、急性肾小球炎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免疫学考试重点要点总结

1.免疫、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的功能及相互的区别、病原及病原菌概念、免疫学与水产养殖学的关系 及意义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组成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法氏囊 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 2、免疫细胞干细胞系、淋巴细胞、APC、单核吞噬细胞 3、免疫分子TCR、BCR、CD、MHC、Ig、补体分子、细胞因子 功能 1.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指机体对外来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 应答过强或持续过长超敏反应; 应答过低或缺陷免疫缺陷病 2.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 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 自稳机制发生异常(应答过强或过弱)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定; 免疫监视功能异常肿瘤发生或持续病毒感染 2.抗原、与抗原相关的概念、抗原的特性、抗原决定簇、表位、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特异性、 免疫佐剂、免疫增强剂 抗原相关的其他概念: 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完全抗原(complete Ag):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等 半抗原(hapten):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为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多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分子量<1ku)。多数的多糖,类脂,某些药物等属于半抗原 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特异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反应原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抗原决定族(Antigen Determinant,AD)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1.抗原本身:异物性、理化性状、对抗原加工和递呈的易感性 2.机体方面:遗传因素、年龄:青壮年>幼年和老年、性别:雌性>雄性、生理状态 3.免疫方式:剂量、途径、次数、佐剂的使用皮内>皮下>肌肉、腹腔、静脉>口服 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能非特异性的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的物质。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170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革兰染色法在临床上常用于:( B )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2、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是:( B ) A.mm B.μm C.nm D.pm 3、G+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是:( D )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肽聚糖 4、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理是:( A )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破坏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 C.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破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5、关于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B.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C.成分是蛋白质 D.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6、细菌的繁殖形式是:( D ) A.接合 B.裂殖 C.胞子 D.二分裂 7、下列那种不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D ) A.色素 B.细菌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8、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C ) A.所有的G+菌 B.所有的性G-菌 C.大多数G+菌和少数性G-菌 D.大多数性G-菌和少数性G+菌 9、关于类毒素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细菌崩解后释放出的毒素 B.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C.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D.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 10、下列哪种方法能最有效杀死芽胞( C ) A.干热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气灭菌法 D.间歇灭菌法 11、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和动物皮肤及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多不致病,其中致病的是:( A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腐生葡萄球菌 D、黄色葡萄球菌 12、乙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是:( D ) A、支气管炎 B、肺炎 C、疖 D、扁桃体炎 13、化脓性病灶局限的原因,这是由于病原菌产生:( B ) A、透明质酸酶 B、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14、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无关的疾病是:( D ) A、蜂窝织炎 B、猩红热 C、急性肾小球炎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5、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中毒性疾病是( A ) A、猩红热 B、淋巴管炎 C、丹毒 D、咽峡炎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BCD ) A.支原体 B.螺旋体 C.立克次体 D.放线菌 E.真菌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 BDE ) A.肽聚糖 B.荚膜 C.脂多糖 D.鞭毛 E.菌毛 3.G—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是:( ABCE ) A.脂多糖 B.外膜 C.脂蛋白 D.磷壁酸 E.肽聚糖

免疫学考试复习题

免疫学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要适当举例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免疫: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外来抗原(异物)进入机体,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或“非己”,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排除异物或对自身成分维持耐受,保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免疫过程并不总是有利于机体,有时也可引起机体损害。 2、从正反二个方面阐述免疫的功能。 有利: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清除损伤细胞及衰老的细胞;清除突变或畸变的恶性细胞。 有害: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持续性病毒感染。(应稍加分析)3、免疫可分为哪些类型,比较各类型免疫的特点。 固有免疫性(先天具有,与是否接触侵染物质无关) 特点: (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 获得免疫性(后天的,被非自身的抗原物质诱发产生) 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晚)(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 第二章抗原 一、名词解释 1、Ag: 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主要是 T、B 细胞)使之产 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抗体或效 应性 T 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 2、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 B 、T 淋巴细胞),使之活 化、增生、分化,最终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3、免疫反应性: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抗体/ 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 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即……. 4、AD:抗原分子中(表面或其他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 构或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常由 3 – 8 个 氨基酸残基或 5 – 7 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5、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 多数蛋白质分子、细菌、病毒等。 6、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单独存在时只具有抗原性(免疫反应 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二硝基酚、青霉素。 7、异种抗原:来源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如:各种微生物、动物的 血清(相对人类而言)。 8、同种异型抗原:源于同一种物种中基因型不同个体的抗原性物质,自身无应 答,可刺激同种其他个体产生免疫应答,如:ABO血型抗原。 9、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组成成分,特殊条件下(如:自身组织成分结 构改变、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接触的隐蔽性自身成分的暴 露)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反应,如:晶状体、脑组织等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1.抗原: 2.抗体: 3.ADCC作用: 4.超敏反应: 5.条件致病菌: 6.病毒的复制: 7.脓毒血症: 8.鞭毛: 9.细胞因子: 10.败血症: 二、单项选择题: 1.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2.正常人体无菌的部位是( ) A.外耳道 B.小肠 C.胆囊 D.眼结膜 3.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结核杆菌 4.识别与清除病原微生物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这一免疫功能被称为( ) A.免疫监视 B.免疫稳定 C.免疫防御 D.免疫耐受 5.T细胞表面标志不包括( ) A.CD2 B.CD3 C.MHCⅡ类分子 D.有丝分裂原受体6.MHC限制性是指( ) A.抗原与抗体结合受自身MHC限制 B.补体激活受自身MHC控制 C.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MHC限制 D.IgG调理巨噬细胞杀伤靶细胞受MHC限制 7.属Ⅰ型超敏反应( ) A.新生儿溶血症 B.血清过敏性休克 C. 血清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8.补体参与的超敏反应( ) A.Ⅰ型和Ⅱ型 B.Ⅱ型和Ⅲ型 C.Ⅲ型和Ⅳ型 D.Ⅰ型和Ⅲ型9.Ⅳ型超敏反应特征( ) A.IC沉积血管壁 B.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C.血管扩张水肿 D.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0. 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分解代谢产物 D.侵袭力和毒素11.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来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 B.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 C对侵入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D.生来就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