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小故事6篇

“一肩四担”为乡亲——记山西省代县段家湾村党支

部书记刘桂珍

2017年06月30日11:04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一肩四担”为乡亲

39年前,因群众看病不方便,她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当了乡村医生;1988年,村小学唯一的老师调走后,她又挑起了代课教师的担子;1996年,71岁的老支书干不动了,她出任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村两委换届,她连村委会主任也一起干了。多年来,她将4副担子一肩挑,在默默坚守中追求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就是刘桂珍,山西省代县段家湾村乡亲们心中的老大姐、领头人。

“有人说,我所有职业的工龄加起来够别人干两辈子了。”刘桂珍搓搓手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老师。走出教室,我就是医生。村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是乡亲们对我的爱护与信任,不是身份,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正是这份骨子里刨不掉的责任感,39年前,让本想进大学的刘桂珍穿上了白大褂。那是高考恢复的第二年,刘桂珍抱着对大学校园的憧憬,认真备战着高考。偏偏这时,县里要开乡村医生培训班的消息也传到了段家湾,思来想去,老支书刘白小把目标盯在了女儿刘桂珍身上,“村里就你一个高中生,你不干谁干”。

确实,段家湾村又小又偏,乡亲们生活不富裕,靠天吃饭,有病都是扛着,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踏进医院的门。能有个自己的村医,是村民们的盼望。

带着父亲和全村人的期许,刘桂珍留在村里,从最基本的医学知识学起,两次进修学习,掌握了给人看病的本领。在以后数十年的行医过程中,她潜心钻研医理、临床医案,使医技有了很大提高。她还自学了针灸,免费给乡亲们扎针看病,卖药一律按进价,有时候还经常送药给大家。有的村民家境困难,刘桂珍又帮他们把新农合的费用交了。“有的老人非要给我钱,看他们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手绢,一层层地展开,里面就几十元钱,我心疼啊。虽然我也不富,但比乡亲们强点,再怎么说一个月也有400元的补助,够了。”这些年来,刘桂珍贴人力贴药品贴护理,力所能及地帮着村民:“就学了这么点本事,又正好对乡亲们有用,那我就得对得起这点本事,好好干!”

1988年,段家湾小学唯一的老师不干了。由于偏僻和贫穷,没有老师愿意过来,孩子们停了两个多月的课。不忍心看着孩子们没人管,刘桂珍当起了代课教师。一边忙上课,一边忙看病,刘桂珍留给乡亲们的背影永远都是匆匆忙忙,去哪都是一路小跑。

身兼两职已是极限的刘桂珍从没想过,自己的人生就像橡皮筋,可以拉得这么长。1996年,段家湾村支两委换届,谁接班又成了难题。“就四女(刘桂珍小名)吧,咱们放心。”在乡亲们的嘱托下,刘桂珍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扛起了段家湾村的大小事儿。

爱人杨宏生成了刘桂珍“背后的男人”。除了忙活地里的事儿,照顾刘桂珍的高龄老父,她上课一走,段家湾的大事小事都成了这个家的事。“修渠、修路、防火……生活中再苦再累,咬咬牙也就过来了。”杨宏生觉得,唯一让他“不满”的就是刘桂珍那不好好吃饭的“毛病”。“别说让她回家做饭了,就是我做好了端给她吃,她也不一定能安下心来吃饭。”杨宏生的语气里满是心疼和怜惜。

这些年来,夫妻俩日夜守在段家湾村,除了看病、上课、忙村务,还种了十几亩地,其中有8亩经济林。远嫁山东的大女儿多次打电话让他们老两口过去看看女儿的家,他们一直没空。因为他们知道,村里的乡亲离不开他们。

“村里走不开,还得留下来给乡亲们看病,给娃们上课。”杨宏生心里明白,只要能干得动,只要段家湾有需要,刘桂珍的脚步绝对离不开这里。

这里是根,是情,是责任,更是刘桂珍一生所系。(梁婧刘存瑞)

“生命禁区”的守望

——记我国海拔最高乡普玛江塘的干群官兵

2017年04月24日15:57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生命禁区”的守望——记我国海拔最高乡普玛江塘的干群官兵

湛蓝的天,洁白的云,枯黄的牧草,成群结队的牛羊,绵绵雪山……这是3月的普玛江塘。

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的普玛江塘,平均海拔5373米,面积1200平方公里,我国海拔最高的乡。它犹如地球上隆起的一块大坝子,耸立在祖国的西南边缘。

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气压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年平均气温零下7℃,人均寿命49.5岁。数据,写照普玛江塘生存环境。

1000多名干部群众和8名边防官兵生活在这里。他们用忠诚的坚守、勇敢的担当和开拓奋进的精神,在“生命禁区”共同谱写了人生绚烂的篇章。

“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普玛江塘地势高。来到这里的人开玩笑说,普玛江塘找不到山,因为人已经在山顶上。

格桑确拉和陈科民已在“山顶”工作生活了近3年。

两个35岁的同龄人,于2014年7月前后踏上了普玛江塘。如今,格桑确拉是乡党委书记,陈科民担任普玛江塘边防派出所教导员。来到普玛江塘的每一名干部、官兵,首先要经历的是大风和酷寒的“洗礼”。

普玛江塘的风有多烈?

“大风经常把电线杆刮断,最长的时候停了7天电,派出所的大铁门都被风吹倒过。”陈科民说。

“顺风走像跑步,逆风走走不动。”普玛江塘乡乡长胡凤宝形容。

“站军姿,很多时候是斜着的。”32岁的普玛江塘乡边防派出所所长索朗达杰更是幽默。

普玛江塘天有多冷?

洗衣机要用热水暖上半个小时,才能转起来。晚上,战士们得盖四五床被子才能入睡。即便是在盛夏,晚上要盖两床被子才能御寒。

更令人生畏的,是普玛江塘缺氧。

“在房间里烧炉子就要耗掉本来就稀少的氧气,所以睡觉宁愿多盖几床被子,也不烧炉子。”边防战士祝兴说,有时候坐着不动,就会突然有一阵窒息的感觉,像是被人卡住了喉咙一样,胸闷气短。

即使如此,23岁的普布顿珠,2016年从吉林大学会计系毕业后主动报考了普玛江塘,如今在乡政府担任会计。

很多人表示不解:“凭你这么好的学校和专业,到哪儿不能找份工作,非要来这地方受罪?”

“到普玛江塘,在很多人看来是自讨苦吃,甚至是走上了‘弯路’。但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多吃些苦,多受些历练。对于自己的选择,我一点儿都不后悔。”普布顿珠回答。

“这里的人都是祖国的坐标”

随着生活、医疗条件改善,普玛江塘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可还是赶不上超过60岁才能享受的养老补贴年龄下限。很长一段时间,养老补贴对于这里的百姓来说“形同虚设”。

为改变这一状况,格桑确拉和干部们通过各种方式,不停地向有关部门反映养老保险的事情。

去年底,上级部门同意将普玛江塘乡领取养老保险人员年龄放宽至50岁。

全乡新建37座棚暖圈、7座饲料储备库、34个放牧点用房;分发过冬饲草、调解矛盾纠纷、开展群众思想教育……近3年时间,为改善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格桑确拉带领全乡干部没有正常休过一次假。

他的体重在不断下降,头发越来越稀疏,关节炎越来越严重,记忆力越来越差。按规定,他可以轮岗到海拔低一些的乡镇或县机关,但他说:“普玛江塘就是我的家,还有几件要为牧民办的事没有办好。”

浪卡子县委书记次仁罗布说:“在普玛江塘,身体不行的干部根本吃不消,党性不强的干部根本待不住。普玛江塘的干部,从不因海拔高而降低标准。”

普玛江塘乡边防派出所,国徽庄严肃穆。2012年边防派出所成立至今,踏冰涉雪巡逻边境线、守卫国土是边防官兵最主要的任务。普玛江塘紧邻不丹边境,边境线25公里。

“这里常驻海拔5373米,需要在海拔6300米的岗布冰川巡逻,就像行进在珠峰大本营。”陈科民说。

今年年初,组织上给高建学下令,必须调离普玛江塘。

27岁的哈尼族战士高建学,自2011年到普玛江塘,凭着一股拼劲儿,创造了大棚蔬菜种植的海拔记录,还兼任派出所的卫生员、通讯员、制氧员。

一些战友退伍转业了,一些战友调走了,可高建学两次主动申请留了下来。

“普玛江塘虽然海拔高,条件差,但这里是我们的国土,这里的人都是祖国的坐标;来到这里更能感受到军人的价值,理解忠诚的内涵。”高建学说。

“海拔高责任更大”

“这里地势太高,感冒吃药很难好起来。”记者在乡卫生院的阳光棚里见到了正在输液的索朗罗布。卫生院紧邻乡政府,有3名医护人员。医院有接诊室、药房、待产室、产房等。

索朗罗布年轻时从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入赘”到这里,落地生根。他表示,虽然这里自然条件很苦,但是大家的收入在不断提高,让人看到希望。

2016年,普玛江塘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10元,下辖的6个行政村,全部脱贫,在西藏众多乡镇中率先脱贫摘帽。

村民达娃普赤的家在普玛江塘乡萨藏村,丈夫索朗多吉是辅警,每年有1万多的收入,自己作为野生动物保护员,每年有3000元的收入。此外,每年她家还享受3000多元的边民补贴和7000多元的草场补贴,加上自己编织氆氇的收入,年收入近3万元。

“我们能摘掉贫穷的帽子,能有今天的生活,离不开共产党的好领导。”听说今年边民补贴将提高1000元,达娃普赤笑了。

“海拔高责任更大。”尽管已经脱贫摘帽,格桑确拉书记心里并不满足。

他带领乡干部正在寻求发展产业、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的路子。为此,他们制定了“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人一方”的增收计划,建设了奶制品加工厂,风干牛肉、氆氇编织等加工房,将全乡9座蔬菜大棚无偿交给低收入家庭经营。

查布村村民益西旺姆去年在乡里帮助下,承包了一个蔬菜大棚。她说:“国家已经给了我们这么多扶持,我们也得想办法。”

让格桑确拉感到更加兴奋的是,全乡6个村的生态小康示范村居工程规划已经批复。他说,今年5月天气转暖时,全乡的房子将从目前的土石结构统一建设成水泥钢筋结构。

“从脱贫到小康,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我们一定会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他说。

3月初,普玛江塘小学开学了。当记者来到这里时,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高原回荡,给这高寒世界带来朝气和希望。

已经在此工作了11年的米玛桑杰,担任学校的汉语、藏语以及高年级的英文课老师。“教育是很崇高的事业,能在靠近天空的地方当老师,我很自豪。”他说。

“雪山皑皑,绿草油油,漂亮的房子,蜿蜒的柏油路,还有清闲吃草的牛羊……”12岁的旦巴热杰指着自己刚刚完成的这幅画,告诉记者,画名叫《我心中的普玛江塘》。(新华社拉萨3月13日电记者边巴次仁、张京品)

(责编:高巍、秦华)

齐名:不忘初心,活出100%精彩

本报记者史自强

2017年02月17日09: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齐名(右)正与同事研究设备。

资料照片

去年7月,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手捧红彤彤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齐名激动不已,“作为党员,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对工作精益求精,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华北制药工作的25年间,齐名从一名青涩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电气仪表自动化领域专家,再到华药金坦公司的首席技师,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闪着光。

在学校,齐名学的是低压电工,而当他以河北石家庄市技术工人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华药110车间后,才发现从事的是高压电工工作。面对“落差”,齐名没有消极,而是处处以华药技工比赛电工组第一名的薛健为榜样,努力学习。

“他遇到技术问题特别爱刨根问底。”薛健说,“维修现场,他观察最仔细,爱问爱请教。下班后别人都走了,他还蹲在那儿琢磨,业余时间打电话探讨问题也是常事。”

1997年,齐名入了党。从那时起,做合格党员、做本领域专家,成为齐名的追求。然而,就在技能节节攀升、前途一片光明之时,2008年,36岁的齐名高烧不退,被确诊为AML—M5型白血病,治愈率仅15%。

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齐名有过痛苦、绝望,但家人期盼的目光、同事温暖的话语,给予他深深的触动,一点点将他从阴霾中拉了出来。

“生活并没那么糟。”渐渐地,齐名看开了,与其抱怨,不如把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过,“如果给我的时间不多,我要在离开之前,做些有意义的事,完成未了的心愿。”

“化疗时,给他带去几本杂志,想让他消遣一下,结果他让我换成了电气化方面的书。”金坦公司工会主席张延军仍记得,看到齐名一边输液化疗一边看书时病友惊讶的表情。而齐名却说,化疗躺着难受,一看杂志就更浮躁,拿着专业书,能忘了痛苦。

每次化疗,齐名都会吐。吐完之后,他擦擦嘴,接着看书。医院要求他注射化疗药后平躺6个小时,他就用这难得的清静,完成了“自动称重剔除系统”关键技术的构思。

半年后,病情稍有缓解,全身浮肿的他重返工作岗位,把“自动称重剔除系统”构思转化为技术成果。目前,这项技术革新不但节省了以前三四个人的人工检查成本,还使药品包装返工率由42%下降到5%。

金坦公司所有设备的维修和零部件更换,都要从厂家聘请专家来做,费用很高。齐名受了“刺激”,他发了狠心,要自力更生。他一边自学英语,一边报考了自考计算机应用专业,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千把块钱,可那段时间,他购置专业书籍,就花掉了一万多元。

英文资料一点点看懂,进口设备也逐渐被他驯服。一次,从国外进口的生产注射用纯净水的设备坏了。厂家说要把设备拆走送国外维修,费用高达几十万元。一个来回,最少也要停产三周,测算下来,企业至少损失1000多万元。齐名和同事李宏进一道,经过两天两夜的拆装、测试、排查,最终确定故障是仅仅因为一个电阻烧了。他们花一角钱买了个电阻换上,设备重新运转起来。

渐渐地,齐名不但能治“小毛病”,还能做“大手术”,外国专家来得少了,齐名成了年轻工人的“偶像”。多年来,仅有15%生存几率的齐名,用忘我与钻研,活出了100%的精彩。不忘初心地工作、创新,使他成为华药首屈一指的精通高低压设备维修、电气仪表知识、单片机和PLA编程专家。

“党员并不复杂,就是要比其他人干得多、做得好。”在齐名的带动下,身边的工友正在追求“工匠精神”道路上迅速成长。

《人民日报》(2017年02月14日17 版)

(责编:高巍、秦华)

河北省高管局——强党员意识增服务动力

甄永峰王建堂

2016年08月30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共管辖收费站204个,养护工区55个,服务区(停车区)93对,路政大队61个,这些“神经末梢”分布于全省各市县乡镇。今年以来,高管局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新模式,为党建注入了“幸福”基因;基层党组织的“凝心工程”,为工作开展奏响了“快乐”音符。

“党建工作只有让广大党员感到幸福,才能在内心产生归属感,才会把党组织、把单位当家,心情愉悦地工作……”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杨荣博说。

“红色学堂”火爆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入党誓词的演变过程。其实,入党誓词并不是从建党之日起就有的……”日前,石黄高速晋州收费站党支部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自始至终,“老师”讲得热情洋溢,“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晋州收费站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构建起以“党员讲堂”“道德讲堂”“青年讲堂”与“微讲党课”为主要内容,覆盖党员、职工、青年等重点人群的“红色学堂”体系,实现红色教育全覆盖。其中,“党员大讲堂”,将“学”覆盖到每位职工,把“做”落实到工作中。党支

部通过微信群、意见箱等向职工征集意见建议,了解大家需要学什么、想要学什么,然后由支部党员轮流当“老师”,为大家授课。“老师”带着问题去收集素材,所讲内容针对性非常强,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了。

“我特别愿意讲党课,这不仅能巩固学习成果,还能锻炼自己。”党员张大彪说。翻开他的笔记本,上面整整齐齐地记录着历次“红色学堂”课程内容,这既是他授课用的“讲义”,也是听课记的“笔记”,还有一些心得体会。

架起职工与家属的“连心桥”

“您好,这里是晋州收费站亲情值班室,有什么可以帮您?”

“你好,我是刘云的妈妈,我儿媳妇被车撞了,现在在医院,需要他回来一下。”

“哦,阿姨啊,您别着急,我马上向站长报告。”

5分钟后,备岗人员将正在发卡作业的刘云替换下来,收费站立即派车送他到车站。

晋州收费站28—45岁的职工占85%,上有老下有小,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因工作需要,收费员上岗期间严禁携带手机,无法与家人联系,这成了大家的“心病”。为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党支部设立24小时亲情热线,由全体党员轮流值守,架起了职工与家属之间的“连心桥”。

孩子生病、照顾老人,党支部都能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帮忙处理。“上次,家里的燃气灶坏了,我爱人又去了外地,就剩下老婆婆与孩子在家,一老一小谁都弄不了,吃饭成了问题。后来电话打到值班室,单位马上派人修好了,我下班后才知道这事,真的很贴心。”职工王丽娟说。

晋州收费站还将“站长接待日”改为“支部书记服务日”,变坐在办公室等问题为主动到职工中找问题,一下子拉近了党支部和普通职工间的距离。通过了解职工需求,党支部为职工安装了热水器,配备了健身器材,还主动为困难职工申请了阳光爱心基金、困难职工补助等,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

量化考核,激发活力

“我局管辖高速公路3300多公里,平均每公里有6个人负责服务保障,其中就有1名党员。能否发挥每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影响着全局工作质量。”高管局党委书记李绪明说。

在如何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方面,青银管理处有自己的“硬”措施——对党员进行量化考核、综合排名。每月对党员排名进行统计通报,对未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分级进行诫勉谈话,督促改进不足、迎头赶上。一年来,排名处于中下水平的党员人数由每月14人逐步降低到每月1人,党员综合排名持续好转,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以前,我总觉得大家在一样的岗位,干一样的活,拿一样的钱,没啥区别。但自从上次督促小组跟我交流后,我才认识到岗位的重要性。作为党员,咱要是落后了,脸上也没光啊!”收费员刘沛雨说。

如今,“我是党员我先行”成了高管局所有党员的座右铭,大家的党员意识明显增强。

《人民日报》(2016年08月30日18 版)

(责编:姜萍萍、闫妍)

安徽省地税局直属局副调研员杨传杰:十年村支书一

世百姓情

记者朱思雄孙振

2016年08月12日07: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杨传杰在为当地留守儿童辅导功课。

资料照片

安徽省太湖县九龙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杨传杰,自2004年作为省地税局第一批选派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已先后四次下派,相继在三个国家级贫困村工作了整整十年……

一座碑树起百姓情怀

2004年,34岁的杨传杰第一次被下派到岳西县木冲村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下派驻村干得好,还有机会被提拔重用。”杨传杰坦言,

初次下派,心里惦记着升官,也铆足了干劲儿想好好表现,然而到村工作没多久,这个念头,就因一位老人而打消了。

“我想在走之前,再看一看杨书记。”2005年,木冲村老人储殿元在弥留之际,心里反复念叨的,是想再见杨传杰一面。一年前,老人的孙女考入中国地质大学,一家人高兴之余,都在为孩子的学费犯难。初到村里的杨传杰得知情况后,立刻向单位领导汇报,并通过单位职工捐款,筹措了8000多元钱,圆了孩子的大学梦。

“当时只想着出把力,没想到老人一直记在了心里。不能辜负了群众的信任,要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儿。”下定决心后,杨传杰选择从基础设施建设干起。

湍急的河流对面就是村小学,然而通往小学的必经之路,仅仅是几棵小树搭起来的木桥,一到雨天,经常有学生掉到河里。杨传杰带人实地勘察、测算,修桥大约需要4万多元资金,但此时的村集体财务里,还欠债430多万元。

“我来打欠条,如果争取不到项目资金,大家垫付的钱,我个人还。”听了杨书记的话,村民们大胆干了起来。两个月后,一座长8米、宽5米的石拱桥完工了;半个月后,省里拨付的4万多元项目资金也下来了。

那天,杨传杰带着钱准备挨家挨户给村民送去,经过石桥时,却发现桥边已竖起一块石碑:“倾心为民的安徽选派工作,圆了村民们的建桥梦……特建此碑,以昭示子孙后代。”

“它是群众的信任,更是今后做事的动力。”3年里,杨传杰帮村子化解了430多万元债务,争取到280多万元项目资金,全村实现人均增收近千元。

红手印按下不舍与期盼

2007年,杨传杰回到省地税局工作,却已不太适应这里的“慢节奏”。2010年3月,杨传杰来到涡阳县小辛村,开始了第二次下派工作。

“欠债20多万,第一次开村党员会,全村71个党员,只来了7个人。先要强班子,建村部。”不等不靠,在不确定省里资金能否拨付下来之前,杨传杰拿出家里20万元积蓄,又通过从朋友那儿借贷,凑足了30多万元建设资金。2010年8月,小辛村5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村部建成使用。

“你能把村里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做,我们也会把你像亲人一样对待。”带着老百姓的信任,杨传杰把村两委的工作抓牢抓实,原本水利设施不完备的小辛村,逐步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

2012年,由于选派干部任期已由3年改为两年,杨传杰又要回地税局工作了。“我们不要项目不要钱,不给省委添麻烦,只想留杨书记再干两年。”当年3月,小辛村467户村民代表签名并按下红手印,请求把杨书记留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