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剧服饰色彩看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

从京剧服饰色彩看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
从京剧服饰色彩看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

从京剧服饰色彩看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

一、京剧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典型代表

京剧是在清代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的一个戏曲门类。在当时剧坛多种声腔剧种并存的背景下,徽调赢得了更多群众的喜爱,从众多剧种中脱颖而出,此后经过京剧界鼻祖程长庚和谭鑫培等众多京剧名家和演艺人员半个多世纪的经营

与发展,从最初的地方剧种不断融汇、锤炼、升华,从而形成代表性极强的国粹――京剧艺术。

京剧在今天中国戏曲舞台上的瞩目地位并非偶然,而是民族文化的审美选择。中国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在传统艺术样式的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审美观念。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宇宙间化生万物的“道”是美的根源。《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与天地之谓也。”这与以古希腊文化中“美的模仿说”为渊源的西方审美观念是有极大区别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认为美虽然不能离开形,但美的本质却不在形而在神。追求“神”美的艺

术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美的根源是“道”的观念是一致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中国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中逐渐发展出了对艺术作品“意境”的追求。这些传统的审美观在中国古典戏曲――京剧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与其他的舞台表演种类一样,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与西方戏剧的写实性相比较,京剧表演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语言与色彩抽象精炼,表演与道具写意传神,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民族审美观念在京剧中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历史溯源

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是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和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随着人类的发展规模扩大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色彩不再仅仅是一种感官认知,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为祈求食物丰足而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猎物和狩猎场面;以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某种力量的传承和转换;在制作的陶器上彩

绘动物或图腾标志等。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赭土或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植物中得来的黄色,通常为三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此后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的不同,古代原始部落又有各自热衷的颜色追求,色彩民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逐渐形成了。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也正是在这样的人类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据现有资料考证,“五色观”最早源于周王朝,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奠定了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的形成。这比源于西方古代哲学四元素说的“四色理论”(约公元四世纪)色彩观要至少早一个世纪。

由于“五色体系”的观念,因此而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的朴素色彩认识,被赋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而具有了更

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色彩的内涵被最大限度地扩展,不仅具有感官认识的作用,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也成为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有效的政治与文化统治手段。《白虎通》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周朝关于服饰形制、色彩规定之严谨与周密是所

谓“垂衣裳而天下治”。到了春秋时期,“正色”与“间色”的色彩观念进一步强化和扩散。《礼记?玉藻》记载道:“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孔疏》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黄是也。”自此,五行、五色的观念和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领域,并不断在华夏历史的沉淀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使色彩的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塑造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色彩审美观。

三、京剧服饰色彩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是对神韵和意境的追求高于

单纯对形体和形式的追求,这在中国的传统建筑、诗歌、绘画、舞蹈、乐曲等单纯的艺术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综合表现,它集上述各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并且根据戏曲自身的题材和表演需要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从而使京剧成为融娱教功能、艺术审美情趣功能于一体的艺术种类。在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四项基本表现形式中,又可以从艺术的抽象元素方面将其概括为色彩、造型、声音三种基本的抽象元素。笔者在这里主要探讨京剧的色彩元素。

京剧色彩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服饰、脸谱中。京剧服装是在古代日常生活的服装基础上,经过提炼、夸张、美化、装饰形成的一整套类型化或者说是程式化的专用服装,行话称其为“行头”。京剧服装有通用性,可不受年代、季节、剧目的约束,比如一件蟒龙袍,皇帝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都可以穿这一件,而且同一件服装,在不同的戏里都能穿。京剧服装还有很强的表现力,也就是说,它的直观性和象征意义很强,如剧中人身披一件斗篷,就表明天气寒冷或夜已更深或欲行路;穿一件缀有各种颜色绸子块的富贵衣,则说明此人目前是一个生活潦倒者,但将来还是要飞黄腾达的。另外,京剧服装因需适合演出而夸张、变形。例如武将头上的翎子,传说古代的禁卫军用一种不太长的(?)尾插在头盔上,以象征其勇猛果敢。而运用到舞台上以后,便把它大大地加长了,这种夸张不仅增加了武将的威风、美感,而且还给演员提供了表演工具,拓展了演员的表演区域。

京剧服饰用色彩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关系,不同年龄、地位、尊卑的人物戏装使用特定的色彩体系,这些色彩体系正是在中国古代传统色彩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服装的色彩归纳不是按历史时代的实际面貌,而是从历朝历代的实际生活中归纳、抽象出来的特殊形制的“绘画服饰”,这些服装无论在色彩还是形制上本身就已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再配合特定人物身份的表演程式,因此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

戏衣的色彩主要有黄红、绿白、黑的上五色(或下五色)及紫、兰、粉红、湖色、香色的下五色(或称副色)。实际上副色的运用已远不只五种。这些颜色都十分鲜艳明快,使用时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年龄而选用,因此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服饰色彩的程式来感受传统色彩观

念的具体体现,如皇帝穿正黄色,王爵、太子穿杏黄色,元老穿香色或白色,侯爵穿红色。服装的基色除了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有直接的关系之外,与人物的性格也有直接关系,如正直的人穿红色或绿色,粗鲁或奸猾的人穿黑色或白色。根据年龄,年长者穿黑色或蓝色,中年人穿红色、蓝色,少年穿红色、粉色等。茶衣和老斗衣多为下层劳动人民穿着,颜色一般为蓝色、褐色和米色,质料是布质或绸质,不绣花。女性、地位低下或年幼的角色多饰以间色。如京剧服饰三衣箱中的彩裤分为三类,红、黑彩裤大都为男性所穿着,杂色除个别小生行当外,大都为女性穿着。

京剧的色彩表现除了体现在服饰色彩的配置中,还体现在脸谱的色彩和形式中。京剧脸谱和京剧服装共同构成京剧色彩的象征性意义和典型性特征。脸谱多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为主要目的,从而与京剧的服饰色彩更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典型角色形象。

除了通过色彩中的正色与间色表现人物的尊卑长幼之外,色彩的感官心理暗示对艺术表现也起了很大作用,如赤――热情、兴旺、健康;忠诚、勇猛、喜庆。

黄――光明、忠诚、温和;忠诚、勇猛、阳刚。

绿――清新、希望、生机;有生命力、活力、正直。

紫――豪华、高贵、典雅;智勇、肃穆、尊贵。

蓝――凉爽、恬闲、明朗;豪爽、勇猛、异域文化。

白――单纯、明洁、坦诚;无明确个性显现、含蓄、有城府。

灰――衰弱、萎靡、消极;中性。

粉――幼稚、娇柔、妖冶;女性因素、阴柔。

赭――糊涂、阴暗、邪恶;生命力委顿、中庸。

黑――神秘、沉寂、悲哀;不可言说、玄妙、是非倾向明确。

京剧脸谱的设计将色彩的文化传承与感性特征巧妙地结合,使观众在观看和欣赏京剧剧目时不会被那些浩瀚的纷繁复杂的京剧行头所困惑,可以更直接地体会到剧目表现的主题与灵魂。

四、当代背景下的多元色彩文化

进入现、当代社会以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变得

更频繁、密切,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的当代中国文化生态。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工业文明进程加快和商业化发展,传统的民族色彩观被打破,更多元的色彩文化观念形成,多元的色彩文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重的物质和审美文

化享受。但同时,我们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渐被淡化。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量化发展阶段。原有的灰瓦白墙、蓝天绿树、崇尚自然生态、宜人的城市肌理和色彩,突然之间演变成为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的世界,灰色、黑色、镜面玻璃、金属质感、人造材质,还有各色的陶砖和涂料,色彩缤纷杂乱,对色彩的使用也不再延续传统建筑中将传统色彩观与环境和人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美学原则。传统建筑的地域性区别在这种城市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发展背景中变成了

累赘,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城市文化建筑以及建筑色彩的一律性。冷漠的工业社会的理性化、秩序化的色彩美学原则,最终导致了中性色彩的国际主义风格充斥世界。

在这样的城市文化背景下,在钢筋水泥等人造材料营造的非自然的第二生态里,与商业文明的需求相适应的是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色彩模式。在这样的需求中,色彩的视觉和情感直觉成为被首要考虑的因素。色彩的使用规范应用较多的是西方科学的色彩理论体系,而不再是具有独特

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或历史传承的色彩文化观念。虽然传统色彩观规范下的色彩搭配与西方科学色彩观念所指导的色彩配置会在很多角度重合,如在商业广告招贴或影像中补色关系的恰当应用是使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变强的必要手段,但毕竟我们在对这些色彩体系进行配置时出发点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

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商业化的进程虽然冲击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但其发展也扩展了文化的范畴和领域。从现代的色彩观念来看,多元的色彩观念在淡化传统色彩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引入了其他民族和地域的色彩观念,对本民族色彩观念起到了充实和扩展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国民自信心的提升,我们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又开始重视,我们从对外的盲目学习和引进转为理智的思考和带有反思的接受。各个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研究民族文化色彩的自身规律以及民族色彩观念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试图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中建立起一种拥有更大基础的当下的民族色彩观,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发展。

(注:本文为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中国民间美术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与发展”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色彩与服饰搭配》课程标准

《色彩与服饰搭配》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色彩与服饰搭配 课程类别:专业学习领域 适用专业:文化创意与策划(奢侈品方向) 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化妆训练》《绅士礼仪》 后修课程:《高端商务礼仪》 一、课程性质 1、课程性质:该课程为奢饰品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高级营销从业人员工作时的业务需要,也是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色彩与搭配的角度更科学合理的制定营销策略,面对不同情况不同需求的客户,能更加正确有效的让客户满意,同时明确自身专业形象的塑造,提高个人素养。 二、课程设计思路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创建“知识、技能、素质”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奢饰品营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态度,进而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个人色彩鉴定、服饰搭配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根据课程特点,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分析客户和自身问题的能力、对色彩搭配的创造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功能为主线、以任务为结点、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改革思想。

2、采用引导文教学、任务驱动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课程按照奢侈品营销工作岗位及实践活动的工作所需创建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在任务驱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自我技能实践。 3、创建以能力评价为目标、以单元课业评价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把课业评价“嵌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建立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并对每一项任务设计一张评价表。课业评价采用“学生、小组、教师”三方面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知识、专业能力、核心能力、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课业评价改革,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从色彩与搭配的角度更科学合理的制定营销策略,面对不同情况不同需求的客户,能更加正确有效的让客户满意,同时明确自身专业形象的塑造,提高个人色彩知识和服饰搭配素养。 1、知识目标 (1)掌握人体颜色知识。 (2)掌握冷暖基调基本知识。 (3)掌握四季/六种季型色彩理论。 (4)掌握四季季型人色彩(妆容、服饰)理论。 (5)掌握服装形象和服饰搭配基本手段。 (6)掌握专业形象的定义与心理学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将色彩和搭配知识在专业领域具体应用。 (2)能帮助分析解决客户的色彩和服饰搭配问题。 (3)能够运用所学色彩和服饰搭配知识塑造自身良好形象和气质。 3、素质目标 (1)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能够告知客户怎样才是长久的美,把握住平衡。 (3)培养科学、严谨、求实、务真的作风,有较强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中国传统色彩CHINESE TRADITIONAL COLORS

中国传统色彩CHINESE TRADITIONAL COLORS ?蔚蓝#70f3ff ?蓝#44cef6 ?碧蓝#3eede7 ?石青#1685a9 ?靛青#177cb0 ?靛蓝#065279 ?花青#003472 ?宝蓝#4b5cc4 ?蓝灰色#a1afc9 ?藏青#2e4e7e ?藏蓝#3b2e7e ?黛#4a4266 ?黛绿#426666 ?黛蓝#425066 ?黛紫#574266 ?紫色#8d4bbb ?紫酱#815463 ?酱紫#815476

?紫檀#4c221b ?绀青#003371 ?紫棠#56004f ?青莲#801dae ?群青#4c8dae ?雪青#b0a4e3 ?丁香色#cca4e3 ?藕色#edd1d8 ?藕荷色#e4c6d0 ?朱砂#ff461f ?火红#ff2d51 ?朱膘#f36838 ?妃色#ed5736 ?洋红#ff4777 ?品红#f00056 ?粉红#ffb3a7 ?桃红#f47983 ?海棠红#db5a6b ?樱桃色#c93756 ?酡颜#f9906f ?银红#f05654

?石榴红#f20c00 ?绛紫#8c4356 ?绯红#c83c23 ?胭脂#9d2933 ?朱红#ff4c00 ?丹#ff4e20 ?彤#f35336 ?酡红#dc3023 ?炎#ff3300 ?茜色#cb3a56 ?绾#a98175 ?檀#b36d61 ?嫣红#ef7a82 ?洋红#ff0097 ?枣红#c32136 ?殷红#be002f ?赫赤#c91f37 ?银朱#bf242a ?赤#c3272b ?胭脂#9d2933 ?栗色#60281e

试析中国京剧脸谱的色彩文化蕴意

试析中国京剧脸谱的色彩文化蕴意 摘要:中国京剧脸谱色彩鲜艳、热烈,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京剧脸谱的色彩受中国传统文化及讹传会附等影响,颜色的运用代表着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文化。对其颜色进行深入研究,对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解析,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特有的民俗民风及其文化蕴意。 关键词:京剧脸谱;色彩;文化蕴意 脸谱是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语言表现符号,也是中国艺术形式之一。中国京剧脸谱是戏曲人物最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但大多学者认为脸谱是由面具逐渐演变而来,在《中国面具》一书中,讲近现代面具衍化物时严世善先生把面部文化的发展归纳为“文面——代面——绘面”或“文面——面具——脸谱”,很清楚的交代了面具与脸谱之间的关联。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形式多样,能够准确、真切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脸谱可以直接让观众辩别角色的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京剧脸谱的创立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对生活中的自然规律加以概括。京剧脸谱勾谱精巧、色彩鲜明、绘画性较强、富有图案特色。对京剧脸谱的内在文化研究,了解京剧脸谱的色彩思想寓意,探寻出京剧脸谱的用色规律,对阐解民族的、民间的特殊色彩具有文化意义。 一、京剧脸谱色彩的形成 京剧脸谱色彩的形成是从京剧演员对化妆艺术的注重而产生的。在色彩的使用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用色广泛、色彩鲜艳的特点,运用颜色来体现人物的性格,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观,又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其京剧脸谱色彩形成的依据为: 1、人物名字或特点进行联想。 2、讹传和附会。 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是以写实、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通过化妆来产生装饰性的图案,富有极强的欣赏价值。京剧脸谱的色彩多为鲜明的原色,一个脸谱最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来表现,各种颜色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其四大行当是“生、旦、净、丑”,“旦”为女性人物,其它都是男性人物。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紫、银等颜色,以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在形、神、意三个方面,寓意褒贬,爱憎分明。表现出人物的忠、奸、善、恶等。 二、京剧脸谱用色的传统观 (一)传统“五色观”的认知

服装与历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服装与历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服装俗称"衣裳"﹑"衣服"。它是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造型和装缀等的变化,要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所以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现代多功能及高科技的奇妙服装,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属于多功能服装的有变色﹑发光﹑晴雨两用服装﹑寒暑两用﹑超级防寒﹑自调厚薄﹑驱除蚊蝇的服装等;属于保健服装的有减肥﹑能呼吸的服装﹑催眠睡衣﹑抗菌﹑按摩﹑耐脏﹑防臭﹑自行消毒的卫生服﹑专治打呼噜﹑能诊断癌症的服装﹑电疗﹑中草药保健﹑防治冠心病﹑中药透热服装等;属于高科技的服装有不用线缝制的服装﹑喷丝直接成衣,与水可融﹑可以吃的服装等;属于奇妙功能的服装有工作救生两用﹑不怕电击﹑防火耐热的安全服等。以上这些服装的出现说明了现代的服装正在向多功能﹑高科技方向发展,日新月异,绚丽多彩。将来服装的发展趋势是不求名贵,但求方便,更求舒适,越来越薄的绿色服装。悠远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在宗教文化的背景下,西方古代的服饰有着超越肉体需要的神学指向;在宗法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服饰有着超越感性需要的伦理追求。在理性精神的支配下,西方与中国的现代服饰渐渐抛弃了这种形而上的负累,转向了科学主义、功能主义的探索。而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与中国的后现代服饰又开始了新的反叛,即摆脱了科学主义和功能主义所造成的规范和模式,而有了个性化的、全方位的审美尝试。 服饰大致应满足人类三个方面的需要,即调节体温、保护身体的生理需要,区别身份、表达信仰的社会需要,遮蔽弱点、突出个性的审美需要。无论中国的服饰还是西方的服饰,都在满足这三方面需求的过程中,获得了各自内在的文明价值。同时,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使它们各自的服饰具有了不同的文化形式,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指向。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_高三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 中国的京剧文化十分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被称为“东方歌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京剧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划人物,使它特别惹人喜爱。 京剧的角色很多,“生”分成老生、武生和小生。“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叫“髯口”。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六十岁,所戴胡须为白。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

名。“丑”分“文丑”和“武丑”两类。武丑扮演的经常是一些机警风趣、武艺高超的人物,像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等。“文丑”经常扮演花花公子、狱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不管文丑或武丑,虽有文武善恶、身份高低之分,在剧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也并不都是反派。京剧的行当是经过长期的提炼和规范,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剧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征。京剧的角色很多,特点也很多。它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都是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表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应该源远流长。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热爱京剧,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京剧脸谱的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之京剧脸谱的赏析一提起中国的国粹京剧,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的肯定是一个勾画着五彩脸谱,着华丽戏服的人物形象和咿咿呀呀的唱腔,而给最先吸引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色彩斑斓,种类繁多的脸谱了。 前辈戏剧家张庚先生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尤其 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京剧脸谱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五官的形状、轮廓相似,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与人物的年龄、经历、生活的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从前年幼只觉得新奇,原来人物的脸还可以这样表达,不像人又最像人,后来才理解,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升华。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进行艺术夸张的依据来源。如关羽的丹风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离形得似”、“遗貌取神”,这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意思是“神似”要高于“形似”,写形要为传神服务,为了达到神似,可以突破形似。这种美学思想,不仅在绘画上,也在戏曲舞台上得到贯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韵,即精神境界的追求。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比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傲不训、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等等。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

服饰与文化的_关系

服饰与文化的关系 近一百年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初的长袍马褂旗服到二三十年代的中山装旗袍,从六十年代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到八十年代的夹克喇叭裤以至到现在的时装,服饰的变化之快令人炫目,而服饰变化的背后则是文化的变化。中国的这一百多年的历程,基本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种学习几乎是全方位的,从一开始的科学技术,到后来的政治制度,以至生活方式,而服饰亦成了其中一项。由于中国在近代的贫穷落后,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自己传统的文化,进而产生了一种文化的自卑,于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加以否定,无论精华还是糟粕,统统舍弃,从五四到文革,中国的传统文化破坏殆尽。然而在我看来,科技虽有先进落后之分,而文化则无先进落后之别。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力渐渐强盛,人们也逐渐富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国人的自信开始恢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开始重新审视,而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服饰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二.服饰的界定既然说到了唐裝,那我们就从唐裝说开去。唐裝,并非是指唐朝人的服装,而是指中国人的服装,因为中国人被西方人称作华人或唐人,因此,中国人的服装也就被称为唐裝。汉服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服饰之一。自轩辕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汉族的民族服饰就已经成型了——交领右衽,宽袍大袖,这种基本制式延续了近5000年的时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与周边文化的交流,汉族的民族服饰又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样式,如曲裾、直裾、圆领、直裰和半袖等,布料也从麻发展为丝、棉、绸、皮革甚至羽毛,它们可以适应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场合穿着的需要。这些不同的种类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汉族服饰体系,并对藏族、白族、朝鲜族以及周围的日本和族、越南、不丹民族的服装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汉服是世界上完全可以和西方服饰体系相媲美的成熟的完善服装体系。现仅以日本为例:日本“大化改新”(635年),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在之后约300年间,大量的“谴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工匠、技术人员,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称为“唐服”,虽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没有衣领、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不过和服和标准的唐代汉服还是有些区别的,日本人的“唐服”和真正历史上的唐代汉服比较起来,稍显拘束、小气,缺乏真正的唐服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这也是环境使之然,岛国之人毕竟没有唐代中国人那种宽阔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最具反讽意味的是,终生拖着辫子,以满清忠臣自居的封建余孽辜弘铭,到东瀛,见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着眼泪感叹: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国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国外传统服饰

国外传统服饰

丹麦传统服饰 丹麦人,主要居住在丹麦国内,占该国人口的96.8%,其余的分布在瑞典、挪威、德国、美国和加拿大。丹麦境内早年居住着盎格鲁-撒克逊人,后经迁徙、融合,于公元10~11世纪形成统一的丹麦民族。 丹麦的传统服饰上大都有优雅的刺绣,特别讲究的是在白色或本色的亚麻布外施以网绣。女衬衣、无檐女帽、头巾、披肩上一律有网绣。妇女们平时穿耐脏的深色女裙,裙外腰间再罩围裙。喜庆节日的盛装是带有折裥的精致女裙。如果不是连衣裙,那么年轻姑娘们上身喜欢穿粉红色衬衣,而老年妇女则喜欢穿绿色衬衣。有的还在袖口上饰以缎带结。 丹麦男子传统服饰与北欧其他民族相近。西方各民族传统服饰,在完善过程中,都传承着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因此特色鲜明,反映本民族风土人情,至今仍受到各民族的喜爱。

丹麦皇宫的卫兵 瑞典传统服饰 瑞典王国(The Kingdom of Sweden)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约15%的土地在 北极圈内,但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并不太寒冷,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 住在瑞典境内的瑞典人(日耳曼族后裔)约占该国人口的90%,其余的分布在芬兰、丹麦、美国和加拿大,多信基督教路德派。北部萨米族是唯一的少数民族,约1万人。官方语言为瑞典语。瑞典人文化素质较高、热情好客、纯朴诚实、

谈吐文明、行为规矩、重诺守时,瑞典人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爱花、爱鸟和其他野生物,热爱大自然。人们喜欢利用闲暇时间到野外活动,到森林和田野远足,采摘野果和蘑菇,到海湖去游泳、泛舟、垂钓;在昼长夜短的夏季,大家纷纷到国内外去旅游。 仲夏节人们身穿传统服饰载歌载舞 瑞典男子的传统服饰是上身穿短上衣和背心,下身穿紧身齐膝或长到踝部的裤子,头上戴高筒礼帽或平顶帽子。女子则穿饰有各种花色的长裙,有的腰间拴有荷包或小袋,上身常是坎肩和衬衣。已婚女子大多戴风格各异的帽子,少女一般不戴帽子。瑞典人爱将各种花边、编结、刺绣、

中国传统色彩分析

中国传统色彩分析 粉红,即浅红色。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 妃色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湘妃色粉红皆同义。 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樱桃色:鲜红色 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大红: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传统的中国红,又称绛色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绯红:艳丽的深红 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2,国画暗红色颜料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朱色丹色 丹:丹砂的鲜艳红色 彤:赤色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赫赤:深红,火红。泛指赤色、火红色。 嫣红:鲜艳的红色 洋红:色橘红 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绾:绛色;浅绛色。 枣红:即深红 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亦泛指脸红色 鹅黄:淡黄色 鸭黄:小鸭毛的黄色 樱草色:淡黄色 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 杏红:成熟杏子偏红色的一种颜色 橘黄:柑橘的黄色。 橙黄:同上。 橘红:柑橘皮所呈现的红色。 姜黄:中药名。别名黄姜。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又指人脸色不正,呈黄白色 缃色:浅黄色。 橙色:界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 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的浅黄棕色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 栗色:栗壳的颜色。即紫黑色 棕色:棕毛的颜色,即褐色。1,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2,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黑。 棕绿:绿中泛棕色的一种颜色。 棕黑:深棕色。 棕红:红褐色。 棕黄:浅褐色。 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赭色:红色、赤红色。 褐色:黄黑色 枯黄:干枯焦黄 黄栌:一种落叶灌木,花黄绿色,叶子秋天变成红色。木材黄色可做染料。 秋色:1,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2,古以秋为金,其色白,故代指白色。 秋香色:浅橄榄色浅黄绿色。 嫩绿:像刚长出的嫩叶的浅绿色 柳黄:像柳树芽那样的浅黄色 柳绿:柳叶的青绿色 竹青:竹子的绿色 葱黄:黄绿色,嫩黄色 葱绿:1,浅绿又略显微黄的颜色2,草木青翠的样子 葱青:淡淡的青绿色 葱倩:青绿色 青葱:翠绿色,形容植物浓绿 油绿:光润而浓绿的颜色。以上几种绿色都是明亮可爱的色彩。 绿沈:深绿 碧色:1,青绿色。2,青白色,浅蓝色。 碧绿:鲜艳的青绿色 青碧:鲜艳的青蓝色 翡翠色:1,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2,翡翠宝石的颜色。 草绿:绿而略黄的颜色。 青色:1,一类带绿的蓝色,中等深浅,高度饱和。3,本义是蓝色。4,一般指深绿色。5,也指黑色。6,四色印刷中的一色。2,特指三补色中的一色。 青翠:鲜绿 青白:白而发青,尤指脸没有血色 鸭卵青:淡青灰色,极淡的青绿色 蟹壳青:深灰绿色 鸦青:鸦羽的颜色。即黑而带有紫绿光的颜色。 绿色:1,在光谱中介于蓝与黄之间的那种颜色。2,本义:青中带黄的颜色。3,引申为黑色,如绿鬓:乌黑而光亮的鬓发。代指为青春年少的容颜。 豆绿:浅黄绿色 豆青:浅青绿色 石青:淡灰绿色 玉色:玉的颜色,高雅的淡绿、淡青色

最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史(课件)一

总结/概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但是国际公认的是从殷商开始算,因为有器物(甲骨,青铜器),文字(甲骨文,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周朝把青铜器叫金,所以叫金文。)和古城遗址(殷虚)的明证,也就是公元前17世纪,这样算起来也就是3700多年,而一些新的考古发现,如二里头,被认为是夏朝都城的遗址。在国家的推动下,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甲骨文中有在位国君与关于特殊天象记载的描述,把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到夏朝的开端(禹的时代),大概公元前两千年。已经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发表夏商周年表,确定周朝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样,就有了中国历史四千年的答案。再加上估算的尧,舜两朝年代,还往上数帝喾,颛顼,黄帝三代,这么加起来,才够五千年)。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何为华夏? 《左传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可见,华夏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由有服章之美开始(传统服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先正衣冠,后学做人,始于衣冠,大于博远)。问孩子们怎么理解古装和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御寒、遮羞、审美),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纵观历史轨迹,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形态(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是从中国传统的“五色观”、文人画的水墨色彩以及民间色彩这三大色彩体系中得以体现的。这三大传统的色彩体系充分反映出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的内在思想意识。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为社会规范的标识,成为人们内在意识外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体现出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了解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也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色彩意识五色观水墨色彩民间色彩 中国人的色彩意识是注重事物固有属性在内心的感受。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理论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五色系统是中国人内在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的神话传说无不贯穿着它的影响。五色系统属于帝王的专利。五色概念已知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22世纪由舜帝提出的。五色系统的构架是夏、商、周三代推行的五行思想。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它们是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思想用“五”来简化整个世界。最直接的参照,一是人的五指,二是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三是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座星宿。五行学家将其推而广之,用五行规定所有的天文、地理和人事,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五色系统是五行学说的外壳。虽然受到历史与文明进 程的局限,但也在局限中呈现出含蓄的智慧。 五色系统中的“色”字,在甲骨文中像刀砍跪着的人,意思同杀一样,都是砍头见血,血作为染料能直接染色。文献记载,舜帝最早用这个字。舜帝是东夷人,东夷流行杀头祭祀。“色”又同人体的颜色挂钩。中国人的面部由于喜、怒、忧、伤、哀等情绪,会呈现出发黄、发青、发赤、发白、发黑的色彩。“色”字的同义词是“彩”,古文写 为“采”,像手抓在树枝上摘果实。“彩”字大约出现在东周时期。按照汉字的造字原则,“色”同男人狩猎杀生有关,“彩”同女人采集、种植、纺织、生育有关。色彩最早的组合,不是“色彩”而是“采色”,表明负责采集的女人比负责猎杀的男人重要。

第一节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服饰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条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 一服饰概说 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因此,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美的需求。服饰,是人类不断认识物质世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主要成果之一,故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衣放在首位。 服饰是有关外部装饰的总称。服饰具有多重基本功能,主要是护体、御寒、遮羞、装饰和标志等。服饰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即质、行、饰、色、画。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式样;色是服装的颜色;饰是佩带的饰物;画是服侍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服饰民俗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服饰民俗的地域风情极为多样。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的服饰民俗流变也十分丰富。中国素有“服饰之邦”的美誉,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服”,足见我国服饰的多样性。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我国服饰形制丰富,一般可分为头饰、衣裳、足衣与手饰四大类别。 二服饰的习俗惯制 (一)实用的习俗惯制 实用的习俗惯制是服饰自身的基本特征所形成的习惯,这是消费生活中产生于服饰的实用价值。 (二)观赏的习俗惯制 观赏的习俗惯制主要表现在各种节日或大型的服饰展示会等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礼仪的习俗惯制 服饰的礼仪习俗惯制,在人生仪礼民俗中表现特别明显,如中国汉族传统婚礼中的礼服,丧葬仪礼民俗中的“五服制”: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即如是。 (四)信仰的习俗惯制 信仰的习俗惯制,在服饰的色彩上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复夏制尚黑、汉复周制尚赤;唐服尚黄、旗帜尚赤;宋沿袭;元尚黄、明改制取法周、汉,用唐、宋旗色为服色尚赤;清又复黄。 三民族服饰巡礼 中国服饰民俗极其丰富,不仅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还有地域性特别是民族性的内涵。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生活于广阔的地域,她们有处在山区与边区,与外界联系相对闭塞。在大自然的慷慨与恩惠中,她们就地取材,创造出风姿绰约,姹紫嫣红的民族服饰。 (一)藏族服饰 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几个省。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及其文化,这是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经济生活的具体表现。 西藏服饰特点 藏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既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热的方便,使臂膀伸缩自如,并适应露宿的生活,当成

中国传统色彩名词详解(附RGB色号)

███bf242a银朱:呈暗粉色 ███9d2933胭脂:色暗红。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颜料,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ff461f朱砂:色朱红。用以画花卉、禽鸟羽毛 (黄色成分微高于红色成分,色艳丽,需注意与背景色调和,多数情况下不大面积使用。) ███f36838朱膘:色橘红。明度比朱砂高,彩度比朱砂低。用以画花卉 ███845a33赭石:暗棕色矿物,色红褐,用做颜料。用以画山石、树干、老枝叶 ███1685a9石青:色青,依深浅分为-头青、二青、三青。用以画叶或山石 ███16a951石绿:依深浅分为-头绿、二绿、三绿。用以画山石、树干、叶、点苔等 ███fff2df白粉:亦称胡粉,色白,有蛤粉和铅粉两种。用以画白花、鸟,或调配其他颜料使用 ███003472花青:色藏青。用以画枝叶、山石、水波等 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靛,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蓝绿色或藏蓝色。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广花,颜料。即广东产的花青 (微含红色成分,故与黄色调和后生成的绿色较为沉着) ███ffb61e藤黄:色明黄(明黄色)。用以画花卉、枝叶 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常绿乔木,茎高达二十米,从其树皮凿孔,流出黄色树脂以竹筒承接,干透可作国画颜料 (亦含微量红色成分,有毒。和黑色配合时甚为醒目,多为危险警示色彩) ███ffc64b雌黄:矿物名。成分是三硫化二砷(As2S3)橙黄色,半透明,可用来制颜料 古人用雌黄来涂改文字,因此称乱改文字、乱发议论为“妄下雌黄”,称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为“信口雌黄” ███e9bb1d雄黄:中药名。为含硫化砷的矿石。别名石黄、黄石,是国画颜料 ███ff4777洋红:色橘红。用以画花卉 ███ffb3a7粉红,即浅红色。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 ███ed5736妃色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湘妃色、粉红皆同义 ███f00056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 (这里的“品红”估计是指的“一品红”,是基于大红色系的,和现在我们印刷用色的“品红M100”不是一个概念) ███f47983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宋瑭杰

第9卷第6期 2012年6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n.2012Vol.9No.6 一、中国传统五色体系 在我国传统色彩文化中,“五色”是色彩的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正色。东汉经学家刘熙所著《释名》中记载:“青,生也,象万物生时之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以五色为基础,相互搭配混合,可以得到间色,从而汇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色谱。 五色是按照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划分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五行是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都来源于此,色彩也概莫能外。五色与五行学说中其它事物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 (一)青 “青,生也”,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在古人的观念中,青色是生命之色,又有生命之意。“生”的象形字是草从土中长出,而草色为青色,“青”和“生”在象形两方面同出一源。古人从植物生长时呈现出的青色而赋予“青”以“生”的内涵,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的提升。“静”字从青,且“青通静”,即静也与青色有关,在五色中,青色的确是最能让人感到安稳静谧的颜色。 [1] 古时候,人们还认为青色有生发、旺盛的作用,是灵感之 色,因此儒生身着青色衣物,可助其文思泉涌,下笔千言。在器物方面,中国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覆盖面最广、产量最大的品种,也是单色瓷器中影响最大和流行时间最长的品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标志之一,这都体现人们对青色及其意象、意趣、意蕴的钟情。 (二)赤 “赤”被认为是太阳的颜色,热情、温暖、活力四射。中国人有喜爱和崇拜红色的情愫。据考古发现,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墓穴里,死者的遗骨周围有用赤铁矿粉撒成的圆圈。学界认为,这是古代先民对生命的敬畏,其间包含了原始的巫术礼 仪。红色的赤铁矿粉被认为是鲜血的象征,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粉,其意是为死者祈求新的生命。古代传说中的“赤乌”、“赤兔”、“赤鲤”皆为祥瑞之物。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有消灾驱邪的功能。从添丁进口时门楣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到女儿出嫁时的红嫁衣;从本命年的红腰带到老寿星的寿桃;从过年时张贴的春联、窗花到压岁红包、红灯笼……红色始终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化身,是我国吉庆色彩的主打色。 (三)黄 在中国,黄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居五行中央,象征大地的颜色。古时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居于诸色之上。中国人与黄颜色有着不解之缘: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土高原,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的人文始祖称为“黄帝”,炎黄子孙的皮肤为黄皮肤,属黄色人种。中华民族长期是农耕民族,劳动人民对土地极为重视,全国分布最广的神庙当属土地庙,由此可见人们对土地的膜拜。人们对土地所持有的态度,引申抽象为黄色,黄色也就承载了人们对 土地的深厚感情。此外,黄色还有长寿的含义,据说,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后来就用黄发指代长寿者。而且,黄鹤也是长寿的象征,常与人们羽化登仙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如唐代诗人崔颢就留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 (四)白 对于中国人来说,白色是具有双重性质的颜色词。汉语中白色的褒义文化内涵多来自于古人对玉的欣赏及由此的引申阐发。人们常用“白玉无瑕”比喻人完美无缺。白色还有“清白、廉洁”之意,如荀子道“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弥白”,以及“不白之冤”、“清白无辜”中的“白”都有此含义。 [2] 但 是,“白”在中国的文化中,更多是被视为一个基本禁忌词。五行学说中西方为白虎,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白”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五行说中“白”与“秋”对应,秋天的肃杀衰败之景也让人想起衰老、凋零和死亡。久而久之,“白”就有了凶丧之意。在葬礼中,人们要穿白色孝服,设白色灵堂。一方面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另一方面,白色属金,有刚健、收敛、变革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 宋瑭杰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中国传统色彩文化集中体现在古老的“五色体系”和“儒道佛”三家的色彩观中。色彩文化中不仅蕴涵着 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诣趣,同时也承载着诸多对天地人事的关怀。 关键词:传统文化;五色体系;儒道佛;色彩观 141··

服饰的色彩搭配色彩的象征意义

服饰的色彩搭配色彩的象征意义 2006年03月21日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一)、色彩的象征意义 世界是由缤纷绚丽的色彩组成的,正因为这色彩,世界才充满了勃勃生机与生气。各种自然界的花卉和动物,还将自己打扮得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呢!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人们用服装来装点自己,精心装点,一用色彩,二靠款式。衣服在家里,在镜子前,是给自己看的,出了门,就是给别人看的了,给自己看是相对的,给别人看是绝对的,给自己看,是为了给别人看之前的一种评估和预演,最终的目的是给别人看的。所以,人们在决定穿着某种颜色和款式的服装之前,已经有了借助这种颜色表达自己心意的意向。确实,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也有不同的礼仪意义。 通常情况下,几种常见的颜色在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也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背景下,有基本固定和约定俗成的色彩含义。这样的色彩常识,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学生,作为年龄和生理上的准成年人,应当予以掌握。 比如,红色象征热烈、活泼和浪漫,穿着红色的服装,会显得更有朝气,富有活力。开朗外向的人常愿意选择红色。在我国,红色还是革命和喜庆的象征,被称为喜色。 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黄色灿烂辉煌,有太阳般光辉和金色的光芒,象征着富贵和权威,是一种很醒目的色彩。 蓝色给人以高远、清新、深邃之感,使人联想到蓝天、海洋,象征宁静、深渊与永恒,深蓝色含有沉稳、内敛的意义,稍偏保守,它是大多数人成年以后喜欢的颜色。中国人对蓝色似乎是情有独钟。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蓬勃青春的的活力、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鲜明的绿色以及黄绿、蓝绿与含灰的绿色能使穿着者显得年轻、宁静与豁达。 橙色具健康、温馨、幸福的象征意义,是一种明快、富丽的色彩,它给人一种富足、敦厚的感觉,却又不失活泼。 紫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义厚重,是高贵和财富的象征,紫气东来有吉祥幸运和财运亨通等多种含义。更广泛的层面,紫色也给人以华贵、娇艳和一定的忧郁之感。 白色的色彩旋律表示纯洁、高尚、坦荡和华丽,使用面很广。按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白色是举丧时的服色,但在欧美,白色却是婚礼服饰的色彩,表示爱情的纯洁和坚贞,这是众所周知的。有趣的是,传统婚服大红大绿了上千年,一朝开放与世界接轨,中国青年很快接受了白色的婚纱,足以看出世界文化的认同魅力。如今白色在服饰和其他领域正方兴未艾呢! 黑色的庄重和肃穆是举世认同的。它同时还能给人以威严、高贵、阴森、恐怖等不同的感觉,这样的感受区别随不同场合而产生。黑色的严肃、庄重与高雅是其色彩效果的主流,在西方上层社会,在男性的穿着中,黑色颇受重视。 灰色给人以庄重、大方、朴实的感觉,是一种彻底的中性色彩,有意思的是,受传统“中庸”文化意识熏陶的中国人,本性随和内敛,对灰色长期情有独钟,灰色和深蓝、黑色曾长期是中国人服饰色彩的主流。 色彩以其不同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不同的联想,而且在色相色觉上给人以冷暖、缩扩、轻重等感觉,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美术界都是认识统一的。比如红、黄、橙等颜色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故称之为暖色。蓝、绿、紫、黑等颜色则赋人以降温变冷的视觉效果,故称为冷色。白色、灰色为中性色,界于冷暖色之间。有了这种因视觉引发的感觉,人们喜欢在冬季穿戴暖色调服饰,而夏季穿戴冷色调服饰。再者,暖色调的服饰具有扩散的视觉张力,冷色调的服饰具有收缩的视觉效果,因此体型偏瘦的人们应当选用色

中国传统色彩样本与描述

原文 xx女附注及色样添加: Quester 原先见过一个比较日本感的色彩图典,于是我也想作个中国色彩图典。现在粗略整理了一些,以后慢慢补充好了,要是有谬误差错的地方还请高人指正。这是平时从绘画书籍,古典文学作品以及金山词霸中搜集而来的。 国画用色 ████xx: 呈暗粉色。 ████胭脂: 色暗红。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颜料,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xx: 色朱红。用以画花卉、禽鸟羽毛。(quester注: 黄色成分微高于红色成分,色艳丽,需注意与背景色调和,多数情况下不大面积使用。) ████xx膘: 色橘红。明度比朱砂高,彩度比朱砂低。用以画花卉。 ████赭石: 色红褐。用以画山石、树干、老枝叶。 ████xx: 色青,依深浅分为-头青、二青、三青。用以画叶或山石。

依深浅分为-头绿、二绿、三绿。用以画山石、树干、叶、点苔等。 ████白粉: 亦称胡粉,色白,有蛤粉和铅粉两种。用以画白花、鸟,或调配其他颜料使用。 ████xx: 色藏青。用以画枝叶、山石、水波等。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靛,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蓝绿色或藏蓝色。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广花,颜料。即广东产的花青。(quester注: 微含红色成分,故与黄色调和后生成的绿色较为沉着) ████xx: 色明黄。用以画花卉、枝叶。xx: 明黄色。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常绿乔木,茎高达二十米,从其树皮凿孔,流出黄色树脂,以竹筒承接,干透可作国画颜料。(quester注: 亦含微量红色成分,有毒。和黑色配合时甚为醒目,多为危险警示色彩) ████赭石色: 暗棕色矿物,用做颜料 ████雌黄: 矿物名。成分是三硫化二砷(As2S3)橙黄色,半透明,可用来制颜料。古人用雌黄来涂改文字,因此称乱改文字、乱发议论为“妄下雌黄”,称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为“信口雌黄”。 ████雄黄: 中药名。为含硫化砷的矿石。别名石黄、黄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