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折有何特点

儿童骨折有何特点

儿童骨折有何特点?对四肢骨折的儿童应如何进行现场处理?

答:小儿骨折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小儿骨骼中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最外层的骨膜较厚,在外力作用下有可能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仅一侧的骨膜断裂,另一侧仍保持完整,称为“青枝骨折”。

骨折的处理:

1)若骨折处没有皮肉破损及断骨暴露,则立即用夹板固定断肢。

2)如果有皮肉破损,断骨露在外面,不要把断骨硬按回去。应用消毒液把伤口洗干净,盖上纱布,然后简单固定,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骨折治疗原则

骨折治疗原则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2.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 3.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 (一)骨折的复位 1.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标准是: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l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l/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左右。 2.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 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①解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 ②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 ③对准方向: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④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术者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位,根据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复位。 (2)切开复位: 1)切开复位的指征: ①骨折端之间有肌和肌腱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②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③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 ④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 ⑤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行切开复位。 2)切开复位的优缺点:切开复位的优点是可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或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缺点主要有; ①可能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②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易于发生感染; ③所用的内固定器材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可发生无菌性炎症,内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需再一次手术。 (二)骨折的固定 1.外固定主要用于骨折经手法复位后的患者,也有些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需加用

开放性骨折的早期处理原则(含多图)

开放性骨折的早期处理原则(含多图)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生活中开放性骨折发生率日趋上升,但在其处理上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开放性骨折日趋严重、复杂开放性骨折日趋严重、复杂,通常是非常严重的骨与软组织损伤,其早期处理决定预后。 近年来,南方医院创伤骨科针对开放性骨折的早期处理进行经验总结,余斌教授受邀于2017CAOS 创伤大师讲堂对「开放性骨折的早期处理原则」进行深度讲解。余斌教授首先从两个开放性骨折处理的病例讲起: 病例1:7 岁,女,车祸致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于当地医院急诊行清创、血管吻合及骨折内固定。三天后发现远端血运差,急诊切开减压后转入南方医院创伤骨科。 患者当地医院处理术前及术后X 线片患者转入南方医院时大体照片 转入南方医院后急诊探查发现:组织广泛坏死,血管栓塞,钢板外露。最终结局是左小腿截肢。转入南方医院后行急诊探查 由于感染、组织坏死严重,患者最终进行截肢 对于这样的一个病例,我们是非常心痛的,余斌教授指出,假如患者在早期的处理上,能够在神经血管修复后进行外固定架固定而非钢板螺钉内固定,可能结局就不是这个样子。

即使不进行内外固定,神经血管修复后单纯的石膏支具固定二期手术也可能会是个好的结局。所以说早期的正确、规范处理非常重要。 病例2:38 岁,男,车祸致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ⅢA 型),于外院急诊行清创及钢板内固定,5 天后左小腿缺血坏死。转南方医院院急诊手术探查,广泛的软组织坏死及动静脉栓塞与第一个病例的小女孩一样,由于感染、组织坏死严重,患者最终进行截肢。通过两个令人心痛的病例,余斌教授指出开放性骨折的早期处理一定要引起骨科医生的重视:国内现状是开放性骨折多在急诊处理,而急诊骨科医生多为低年资住院总、研究生、进修生甚至本科实习生进行早期的处理;而在欧美,这样的开放性损伤一定要有高年资医生进行。 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回顾大量文献及临床病例总结出开放性 损伤在早期处理的陷阱及教训: 1、全程关注骨筋膜室综合征,正确把握切开减压时机 2、充分考虑软组织损伤情况 3、重视分期治疗原则 4、早期治疗决定预后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既往的「5P 征」(疼痛、苍白、麻木、无脉、感觉异常)诊断原则,余斌教授指出其并不可靠,5P 征出现时缺血已经发生,不能用于早期判断。出现症状时未必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筋膜间隙综合征很少导致无脉,无

儿童骨折的特点

儿童骨折特点的认识 陈国锋 长期以来,由于习惯性思维,人们往往认为儿童只是成人的一个缩影,或者叫小大人,只是身材较小,体重较轻,其他没有什么区别,往往套用成人骨科的观点来处理,然而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儿童是在不断地生长发育的,其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性能都在不断变化,与成人的骨骼不同。所以对于儿童骨折应首先纠正认识,他们和成人是不同的。可用一句话来形容:“硬的是软的,软的是硬的(The hard part is soft,the soft part is hard)”。第一句指的是理论上应该是很硬的骨头,其实比较起来反而不够强硬,而容易折断;第二句指的是理论上应该是比较软的韧带、肌腱、骨膜等组织,比较骨头来反而比较强韧,不容易从本体受伤,而容易造成附着于骨头处的撕裂性骨折。正确认识与处理儿童骨折必须要熟悉儿童的特点,否则会出现很多不应当发生的医源性并发症,造成严重的后果。 儿童骨骼与成人相比更容易造成骨折,儿童骨骼也较成人允许更多的应变塑形,儿童骨膜厚,生物学行为活跃,骨折后往往一侧骨膜尚保持连续性,这也是为什么儿童开放骨折远比成人要少的一个原因。 儿童骨折后6-8个月内,因骨折刺激修复反应会出现过度生长,所以有些儿童骨折如肱骨干骨折、股骨干骨折,只要对线好,没有明显成角与旋转畸形、短缩1cm是可以接受的,不要求解剖复位。 小儿骨折愈合后生长再塑形能力是很明显的,年龄越小、骨折越靠近干骺端,成角与关节运动轴一致,其再塑形能力越强。侧方成角、旋转畸形靠生长再塑形就难以矫正,如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不能指望通过生长塑形而获得矫正。 儿童骨折的原因:1 、产伤:(1)接生时暴力过大。(2)由于其它原因需迅速结束,产程助产力大。(3)新生儿骨骼本身有病理改变,轻微外力致骨折,如成骨不全。2 、日常生活中造成的损伤最常见的损伤原因,如摔倒、游戏、竞技性运动伤等等。3 、交通事故损伤呈逐年增多趋势,特点多为高能量损伤,多发骨折,粉碎骨折,且合并脏器损伤。 儿童骨折多由间接暴力造成,造成骨折的暴力往往并不大,多发生青枝骨折或移位较小。 儿童骨折类型:青枝骨折、骨膜下骨折、骨骺损伤、病理性骨折等等。 儿童骨折治疗:小儿骨折并非不要求解剖复位,但不强求解剖复位,因为小儿骨折后有很强的生长再塑形能力与过度生长现象。通过闭合复位石膏制动或牵引复位达到骨折愈合,绝大多数可以得到满意的最终结果,相反不恰当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往往是造成骨折不愈合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对于某些闭合复位后维持复位位置很困难的骨折,如肱骨髁上骨折、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其结果远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病例。对某些闭合复位后又移位的病例,只要骨折后不超过一周,再次闭合复位仍有成功的希望,不应放弃再次努力的尝试而切开复位。只是对那些非手术难以达到可接受复位位置的病例,或者大龄儿童或已接近发育成熟,没有更多的自身再塑形能力的病例,才考虑切开复位。 因闭合复位后肿胀。外固定物压迫导致的V olkmann缺血挛缩,在临床小儿骨折的病人中屡见不鲜,其后果往往造成终身病废,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医生

2016年度全部整合儿童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及治疗标准规定步骤

颅骨凹陷性骨折 (2016年版) 一、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ICD-9-CM-3:02.02-02.0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有头部外伤病史; (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

(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 (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 2.辅助检查: (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 (2)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或3D成像):凹陷骨折征象,平扫可除外有无继发颅内异常; (3) 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5cm需

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0.5cm,同时存在局灶症状或引起颅内压增高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大静脉或静脉窦处的凹陷性骨折,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下陷较深仍可观察,待充分准备后择期手术;重要功能区的凹陷骨折,当骨折片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癫痫等,应行骨片复位或清除术。 4.合并脑损伤或凹陷面积大,导致颅内压增高、CT显示中线结构移位、出现脑疝征象者,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5.开放性粉碎性凹陷性骨折者,行手术清创及骨片清除术。 6.手术风险较大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

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的治疗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它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复治疗的基础。早期正确的复位,是骨折愈合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3.康复治疗: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少肌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和促进骨折愈合,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一、骨折的复位(一)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每一部位功能复位的要求均不一样,一般认为功能复位的标准是;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 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④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二)复位方法骨折复位方法有两类,即手法复位(又称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1.手法复位:应用手法使骨折复位,称为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获得满意效果。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粗暴的手法和反复多次的复位,均可增加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愈合,且可能引起并发症。因此,对于骨折的复位,应争取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如不易达到时,也不能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反复进行多次复位,达到功能复位即可。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1)解除疼痛:即使用麻醉解除肌痉挛和消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采用局部麻醉时,即将注射针于骨折处皮肤浸润后,逐步刺人深处,当进入骨折部血肿后,可抽出暗红色血液,然后缓慢将2%普鲁卡因10ml(需先作皮试)或O.5%利多卡因10 ml注入血肿内,即可达到麻醉目的。 (2)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图61—24),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有利于骨折复位。 (3)对准方向:骨折后,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失去连续性,可使之移动。因此,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4)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以各种方法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绝大多数骨折都可施行手力牵引(图61-24),也可将骨牵引的牵引弓系于螺旋牵引架的螺旋杆上,转动螺旋进行牵引,称螺旋牵引(图

骨折急救五原则以及处理方法教学教材

骨折急救五原则以及 处理方法

骨折急救五原则 骨折通常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两大类。闭合性骨折指皮肤软组织相对完整,骨折端尚未和外界连通;开放性骨折则是指骨折处有伤口,骨折端已与外界连通。全身各个部位都可发生骨折,但最常见的还是四肢骨折。一旦怀疑有骨折,应尽量减少患处的活动,转送时尽量用硬板床。下面是骨折后急救的5个原则。 抢救生命 严重创伤现场急救的首要原则是抢救生命。如发现伤员心跳、呼吸已经停止或濒于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昏迷病人应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其口咽部异物;病人有意识障碍者可针刺其人中、百会等穴位;开放性骨折伤员伤口处可有大量出血,一般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严重出血者若使用止血带止血,一定要记录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时间,每隔30分钟应放松1次(每次30至60秒钟),以防肢体缺血坏死。如遇以上有生命危险的骨折病人,应快速运往医院救治。 伤口处理 开放性伤口的处理除应及时恰当地止血外,还应立即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布包扎伤口,以防伤口继续被污染。伤口表面的异物要取掉,外露的骨折端切勿推入伤口,以免污染深层组织。有条件者最好用高锰酸钾等消毒液冲洗伤口后再包扎、固定。 简单固定 现场急救时及时正确地固定断肢,可减少伤员的疼痛及周围组织继续损伤,同时也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但急救时的固定是暂时的。因此,应力求简单而有效,不要求对骨折准确复位;开放性骨折有骨端外露者更不宜复位,而应原位固定。急救现场可就地取材,如木棍、板条、树枝、手杖或硬纸板等都可作为固定器材,其长短以固定住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为准。如找不到固

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带直接将伤肢绑在身上,骨折的上肢可固定在胸壁上,使前臂悬于胸前;骨折的下肢可同健肢固定在一起。 必要止痛 严重外伤后,强烈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休克,因此应给予必要的止痛药。如口服止痛片,也可注射止痛剂,如吗啡10毫克或杜冷丁50毫克。但有脑、胸部损伤者不可注射吗啡,以免抑制呼吸中枢。 安全转运 经以上现场救护后,应将伤员迅速、安全地转运到医院救治。转运途中要注意动作轻稳,防止震动和碰坏伤肢,以减少伤员的疼痛;注意其保暖和适当的活动。 处理方法细节 1、迅速使用夹板固定患处,固定不应过紧;木板和肢体之间垫松软物品,再用带子绑好,木板长出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如果没有木板可用树枝、擀面杖、雨伞、报纸卷等物品代替。 2、有破口出血的开放性骨折,可用干净消毒纱布压迫,压迫止不住血时,可用止血带环扎伤口的上方(近心端)止血。 3、大腿骨折时,内出血可达1000毫升(人体总血量大约4000毫升)。包扎固定过紧也能引起神经麻痹,须密切注意患者状况。 专家指出现场骨折的处理比较多样性,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为轻度无伤口骨折,尚未肿胀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先进行冷敷处理,使用冰水、冰块或者冷冻剂敷住骨折部位防止肿胀,冰冻的矿泉水和纯净水也可,但不建议使用自来水,固定后送医院处理。 如有伤口则不宜冷敷,用消毒纱布压迫止血,如遇出血严重不便或不能压迫止血的(一般指大腿开放性骨折或者其他部位严重出血的)应用止血带或者布条等环扎该部位近心脏的一侧,立即送往医院,且不断与伤者交流,注意其情况,防止其失血过多引起昏迷、休克甚至死亡。止血

治疗骨折有三大原则

治疗骨折有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一.、一般情况处理 当患者出现昏迷,或合并内脏及颅脑损伤时,首先要抓紧时机判断伤员有无心脏骤停、窒息、大出血、休克及开放性气胸等紧急病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急救,待全身情况稳定后,才可进行骨折复位。 二、复位 1、力争早期复位 过长地拖延时间,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若伤肢局部肿胀严重,甚至形成皮肤水泡,复位更加困难。此时应力求争取骨折复位,如果消极等待肿胀消失,往往延误复位的时机。 2、复位的标准 复位应争取以解剖学对位,或接近解剖学对位,以骨折修复后不影响病人肢体的功能为原则。临床应酌情,尽最大努力使患肢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⑴上肢:肱骨骨折,较多的缩短畸形和侧方移位,略超过5°~10°的成角,对患肢功能影响都不大。尺挠骨骨折要求较严。侧方移位不可超过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时,对前臂旋前、旋后功能影响不大。尺挠骨必须同时整复。 ⑵下肢:下肢骨折缩短应不超过2cm为宜,过多的缩短,会出现破行,日久会引起髋部和腰部疼痛。旋转移位,应尽力矫正,下肢的内旋或外旋,均会影响下肢行走的步态。 ⑶儿童:儿童骨折整复要求较宽,一般15°以下成角及旋转畸形,以及轻度的缩短或侧方移位,在儿童发育中,均可靠强大的塑形能力得到代偿,日后可无明显功能障碍。 ⑷关节内骨折:关节内骨折,骨拆线经过关节面者,复位要求较高,应争取解剖学复位。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较满意的解剖学复位者,则应酌情考虑手术复位内固定。 3、复位方法 具体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类。 ⑴手法复位: 应用最广泛,较安全。在适当有效的复位后,必须认真检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长短,是否已恢复正常。外固定后进行X线透视或摄片以验证复位结果。如复位不良应根据需要再予以矫正。 2.牵引复位:

骨折的治疗原则

GAGGAGAGGAFFFFAFAF

骨折的治疗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 1.复 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它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复治疗的基础。早期正确的复位,是骨折愈合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3.康复治疗: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少肌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和促进骨折愈合,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一、骨折的复位 (一)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每一部位功能复位的要求均不一样,一般认为功能复位的标准是;①骨折部位 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 GAGGAGAGGAFFFFAFAF

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 cm以 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④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二)复位方法骨折复位方法有两类,即手法复位(又称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1.手法复位:应用手法使骨折复位,称为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获得满意效果。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粗暴的手法和反复多次的复位,均可增加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愈合,且可能引起并发症。因此,对于骨折的复位,应争取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如不易达到时,也不能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反复进行多次复位, 达到功能复位即可。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1)解除疼痛: GAGGAGAGGAFFFFAFAF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尤以老年女性较多。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脆弱,且承受应力较大,所以只需很小的旋转外力,就能引起骨折。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几乎全由间接暴力引起,主要为外旋暴力,如平地跌倒、下肢突然扭转等皆可引起骨折。少数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则由强大的直接暴力致伤。 一、骨折类型及移位 (一)按骨折两端的关系分为:外展型,股骨头外展,骨折上部嵌插,头与颈呈外展关系,侧位片股骨头无移位和旋转,又称嵌入型,最为稳定;中间型、X线正位片同外展型,而侧位片可见股骨头后倾,骨折线前方有裂隙,实为过渡到内收型的中间阶段;内收型,两骨折端完全错位,又称错位型。 (二)按骨折部位分为:①头下型,全部骨折面均位于头颈交界处,骨折近端不带颈部,此型较少见。②头颈型,骨折面的外上部分通过头下,而内下方带有部分颈内侧皮质,呈鸟嘴状,此型最多见。③经颈型,骨折面完全通过颈部,此型甚为少见,有人认为在老年病人中几乎不存在这种类型。④基底型,骨折面接近转子间线。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均系囊内骨折;基氏型系囊外骨折,因其血运好,愈合佳,与囊内骨折性质不同,故应列入股骨粗隆部骨折。 (三)Pauwels分类法:依骨折线与股骨干垂直线所成的角度分为:Ⅰ型,<30°;Ⅱ型,30°~50°,>50°。骨折线之倾斜度愈大,愈不稳定。小于30°,骨折面互相嵌压,位置稳定,易愈合;大于50°者,承受剪式应力较大,位置不稳,预后不佳。但此角度的测量应将骨折远端置于内旋位,消除前倾角之后,才能准确测量,故在复位前应用价值不大。 (四)Garden分类法:依错位程度分为:Ⅰ型,无错位;Ⅱ型,轻度错位;Ⅲ型,头外展,远端上移并轻度外旋;Ⅳ型,远端明显上移并外旋。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老年人跌倒后诉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应首先想到股骨颈骨折的可能。(二)体征方面有以下几种表现: 1.畸形: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 2.疼痛:髋部除有自发疼痛外,活动患肢时疼痛较明显。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叩打时,髋部也感疼痛。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下方常有压痛。 3.肿胀:股骨颈骨折多系囊内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又有关节囊和丰厚肌群的包围,因此,外观上局部不易看到肿胀。 4.功能障碍:移位骨折病人在伤后就不能坐起或站立。但也有一些无移位的线状骨折或嵌插骨折病人,在伤后仍能走路或骑自行车。对这些病人要特别注意,不要因遗漏诊断而使无移全的稳定骨折变为移位的不稳定骨折。这样的例子在临床上还是不少的。 5.患肢短缩:在移位骨折,远段受肌群牵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变短。 三、其他检查方法 X线照片能明确诊断,特别是髋关节正、侧位片,可确定骨折类型、部位、移位情况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四、治疗 在选择治疗方法以前,首先要了解伤者的全身情况,特别是老年人要注意全面检查,血压、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结合骨折全面考虑。 股骨颈骨折的几种治疗方法: 1.外固定:适用于外展型和中间型骨折,一般多采用患肢牵引(皮肤牵引和骨牵引)或抗足外旋鞋8~12周,防止患肢外旋和内收,约需3~4个月愈合,极少发生不愈合或股

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的治疗原则 一、动静结合原则: 所有的骨折都能导致骨骼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骨折一旦发生以及骨折在修复阶段中,我们会很快看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表现,及由此而产生的疼痛及反射性制动。循环障碍、炎症和疼痛这三种因素将引起关节、肌肉、功能废用,从而造成所谓的骨折病。 骨折病的原因有两个,①疼痛,②缺乏运动及变化的机械负荷对骨骼肌的复合体的生理刺激。 骨折症的临床表现:①慢性水肿,②软组织萎缩,③局部骨质疏松 水肿则引起肌肉的纤维化及肌肉萎缩。纤维化的过程是的肌肉骨骼和筋膜之间发生非生理性粘连。因而出现关节僵硬。所以说:动静结合原则被视为骨折治疗的指导性原则。 ①充分、主动、无痛的活动可使骨骼和软组织的正常血运得以迅速恢复。 ②增加滑液对关节软骨及肌腱的营养。 ③增加骨骼对钙磷的吸收,大大减少创伤后骨萎缩的发生。 如何实现这一原则? ①骨折端的解剖复位,特别是关节内骨折。 ②为满足局部生物力学需要而设计的坚强内固定。 ③肌肉的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早期、主动、无痛的活动,以防止骨折病的发生。

动静结合:实质上是保持骨折断端的绝对静止下的早期、无痛的肢体运动。 骨折病人治疗的终极目标是恢复上肢的肢体功能。功能锻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最理想的途径。如何进行功能锻炼,笔者有如下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功能锻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可以防止由于功能锻炼不当而产生新的损伤。还能使患者的功能锻炼达到最大的效果,受伤的肢体功能得到早日康复。 第二、功能锻炼应在损伤的早期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有利于局部肿胀的消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防止软组织的萎缩、挛缩。把由于固定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三、功能锻炼应在患者的积极配合下进行。如果患者因为疼痛而不配合,虽有医生的指导,功能锻炼也不能很好的实施。一般情况下,患者由于担心损伤复发或者加重,或惧怕活动时产生疼痛,而不愿意活动,或活动量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说清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对于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筋骨并重原则: 筋骨并重原则是祖国医学治疗骨折的核心理念,其核心是微创与无创理念的精辟写照,是对人体中骨与软组织关系处理的准则。强调在骨伤的诊断、治疗、康复各个阶段都要注重筋骨并重这一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现代医学中的微创理念。 意义:

健康讲座-儿童骨折的特点

健康讲座-儿童骨折的特点 一、损伤原因 1 、产伤: ?接生时暴力过大。 ?由于其它原因需迅速结束产程助产力大。 ?新生儿骨骼本身有病理改变,轻微外力致骨折,如成骨不全。 2 、日常生活中造成的损伤:最常见的损伤原因,如摔倒、游戏、竞技性运 动伤等等。 3 、交通事故损伤--呈逐年增多趋势,特点:多为高能量损伤,多发骨折, 粉碎骨折,且合并脏器损伤。 二、损伤暴力 儿童骨折多由间接暴力造成。 造成骨折的暴力往往并不大。 多发生青枝骨折或移位较小。 三、骨折部位 1、产伤致骨折 ?肱骨干 60% 中 1/3 ?锁骨 20% 外 1/3

?股骨干 10% 中上 1/3 ?其它 10% 2、儿童骨折部位 ?上肢 70% 肘关节损伤为主 ?下肢 27% 胫腓骨、股骨干 ?其它 3% 骨盆、脊柱 四、骨折类型 1 、青枝骨折 ?为一种成角的不完全骨折。 ?可以有明显畸形,但异常活动度很小。多见于前臂下1/3。 2、骨膜下骨折 ?完全性骨折,皮质断裂,骨膜管完整。 ?临床症状轻,无明显畸形。 ?竹节状骨折: ?为完全性骨折,为垂直挤压暴 力引起。 ?部位为骨皮质与松质交界处。 ?骨皮质断裂,骨小梁嵌插。 3、骨骺损伤--骨骺分离和骨骺骨折 ?直接损伤骺软骨细胞。 ?影响骺的血液供应而干扰骨生长。

4、病理性骨折 ?儿童的发生率远比成人高。 ?具有儿童特殊的发病因素。 ?无明显的外伤史,或外力很轻微而致骨折。 ?病理性骨折的诊断 ?病史: ?出生后肢体有无畸形及发展。 ?多次骨折史。 ?因其它疾病长时间制动而突然出现疼痛。 ?家族中有无类似的患者。 ?体检: ?儿童的发育、营养状况。 ?全身皮肤存在异常色素沉着。如“咖啡色素斑”。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头颅形态,巩膜颜色,听力障碍等。 ?辅助性检查: ?化验:钙、 磷、碱性磷酸酶变化 ?X线:对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同位素: ?病理检查:穿刺或手术取活检 ?导致病理性骨折的原因

骨折治疗的原则

骨折复位及牵引治疗 闭合性骨折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复位是将移位的 骨折段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但骨折愈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还得用固定的方法将骨折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待其坚固愈合。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和愈合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僵硬并发症。用药利于消肿,并促进骨折的愈合。 骨折的复位: 1.复位的时间:骨折整复越早越好,早整复比较容易,也易获得正确对位。病人有休克、昏迷、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须等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整复骨折。如肢体明显肿胀,或已出现水泡,应将水泡在无菌技术下刺破,放空泡液,临时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抬高患侧,密切观察末稍循环,待肿胀消退后再考虑复位。 2.复位标准: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以关节为枢纽,通过肌肉的收缩活动而进行运动。骨折后骨折段发生移位,肢体就失去骨骼的支架作用,而不能正常活动。因此,在治疗骨折时,就要复位,把移位的骨折重新对位,以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骨折对位越好,支架越稳固,骨折就能较快愈合,肢体功能就能顺利恢复。因此对每一骨折都应认真整复。⑴解剖复位是指完全的复位,是最有利于功能恢复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达不到解剖复位,若强求解剖复位常需多次手法复位或手术才能达到,其结果造成创伤大,合并症多,功能恢复并不一定满意。功能复位可为不完全复位,是容易达到的,复位治疗骨折的目的是争取功能最大限度恢复。而不是最大限度复位(解剖复位)。⑵功能复位的标准手法复位整复后,骨端有一定接触,例如50%左右对位,没有重叠和分离,没有成角或旋转畸形即可,再靠骨折重新塑形的机能,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因此,功能复位是手法复位一般选择的标准,若手术复位应要求得到解剖复位。 3.复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法复位、牵引复位、手术复位。可根据不同的骨折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牵引与反牵引 2.手法整复 3.复位后用石膏托固定 ⑴手法复位:凡能手法达到功能复位和用外固定保持的,都应采用手法复位。如胫腓骨横形骨折,桡骨下端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指骨骨折等。具体方法如下:①麻醉:麻醉可以消除疼痛,解除肌肉的痉挛。可用局麻(血肿内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也可采用全麻。待麻醉完善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松弛的位置,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有利于复位。② 手法:用牵引和反牵引克服肌肉收缩,对准方向,原则上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必要时采用辅助手法: ⒈拨伸牵引:既加以适当的牵引力及对抗牵引力。在患肢远侧端,沿其纵轴以各种方法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成角移位和旋转移位。

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复锻炼的基础;固定是骨折愈合 的关键;康复治疗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恢复患肢功能;正确而恰当的 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促进血肿吸收和骨痂生长,防止肌 萎缩,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一,骨折的复位 1.复位标准: a,解剖复位:骨折端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端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为解剖复 位。 b,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端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为功能复位。 功能复位的标准: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无骨骺 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可自行矫正 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 节活动方向一致,可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引起创伤 性关节炎;上肢肱骨干骨折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要 求对位对线均良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④长骨干横行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 骨折至少应对位3/4. 2.复位方法: a.手法复位:手法需轻柔,并争取一次复位成功,粗暴的手法和反复多次 的复位影响骨折愈合,不可盲目追求解剖复位而多次手法复位 b.切开复位:指征①骨折端之间有肌肉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②关节内骨折 可能影响关节功能者③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将严重影响 患肢功能者④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 宜行骨折切开复位⑤多处骨折,为了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⑥不 稳定性骨折,如四肢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及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 伤者 c.切开复位的优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