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增

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之往

...( ),行李

来,共.( )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蜀之鄙.有二僧

2.封

①既东封.郑

②又欲肆其西封.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失其所与.,不知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则名微.而寡众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5.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④永之人争奔走焉.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 实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丹徒高级中学张爱侠 生:起立!敬礼! 师:请坐! 师:请看投影,齐读! 【投影: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 师:这段文字对《左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哪句可以看出来? 生:史之极也。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师:先来齐读一下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 【投影: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2、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3、通过比较,体味《左传》的叙事艺术。】 师:请打开导学案,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活动一解字词,完成积累 1、检查字词积累情况;2、讨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生1积累了“贰、军、鄙、远、焉、说、知、其、东”等词用法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2补充了“行李、共、阙、盟、之、东道主、因”等词的用法。 注: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如“害”,有学生把它当成了活用词,“所害”是个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词组。所以翻译为“坏处”,但“害”本身不是名词,不属词类活用。 师:刚才两位同学积累工作做得很好,学习文言文一定要重视积累,它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文中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吗? 生齐答:没有! 师:好!那我来考考你们! 师出示两个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夫晋,何厌之有 生1: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境,您知道它的困难,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生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注:师归纳“两定法”:首先定词语,其次定句式。 师:打开课本,请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学案上第4个问题。 【投影:活动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师指名一生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一生对照朗读要求进行点评。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检测及答案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检测及答案解析 一、语用小题夯基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驻军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C.以乱易整易:交换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庞然大物 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子亦有不利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越国以鄙远 C.朝济而夕设版焉 6.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7.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开头点明秦、晋两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 (2)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起初烛之武拒绝郑伯,不愿意去“退秦师”的原因是“ (3)《烛之武退秦师》最后阐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 8.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 (2)第二方面: (3)第三方面: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趣味探讨,激发兴趣 谈到英雄的形象,我们一些同学的脑海中马上浮现了一些人,例如:乔峰,“英”气逼人,降龙十八掌更是武林独霸;杨过,有情有义,黯然销魂掌独步江湖;还有郭靖、虚竹等等。在我们看来,英雄务必要有健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除强扶弱,义搏云天,而我们今天要去认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说起来有点另类,他没有健壮的体魄,更没有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国家危难时刻,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师百万,解救了国家,匹夫之勇可与其相比?要问这位英雄是谁,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中寻找答案。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二、了解《左传》,体味经典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 注意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文意, 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和论辩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春秋时期全图、郑宋卫地图、秦晋地图、秦晋围郑示意图;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朗读法、讨论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引用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1955年钱学森想回国,遇到了重重阻挠,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引出疑问: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由于课前布置过预习作业,请同学介绍关于《左传》的知识。教师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3.熟读全文,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 能力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和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2.重点理解归纳“贰,军,辞,鄙,敢、济,肆,阙,与”和“若,说,微,之”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左传》的语言特点。 教时安排:2教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 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拓展阅读法。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理解―――研析,着重讨论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问题: 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 2. 给生字词注音。 3. 阅读课文,就自己疑难的字词句做好标记。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 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品介绍 2(多媒体显示)有关《左传》的知识介绍,师朗读提示重点知识笔记。 1学生先自主回答有关《左传》的知识。 3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简介秦晋围郑形势,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 课文朗读 1 教师范读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指导 1学生集体跟读 2学生个别朗读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 字词学习 3教师就学生的解释予以补充说明。 4教师就重点字词给以重点强调,并板书。 1学生向老师就自己的疑难字词的解释提出疑问。 2 学生互答。 5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及评课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 (时间:10分钟) 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学生朗读)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聪明机智 生2:比较会说话 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 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 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 生:语言表达 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 生:能言善辩 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 …… 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 对于这两个人大家可能并不陌生,苏秦遍历诸国,六国拜之为相,张仪游说梁王,魏国15个县拱手送秦,烛之武兵不血刃,三言两语退去强秦,解了郑国之围可以说,秦晋对郑的进犯成就了烛之武的美名 那么,为什么秦晋两国要进犯郑国呢,原因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师:没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晋才会围郑在这种情况下,对郑国来说,它所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就能看出(幻灯展示地图)咱们知道,秦晋都是春秋时期的万乘之国,而郑只是很弱小的一个国家,面对如此强大的两个超级大国,郑国的确是处于生死存亡之秋可以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弱小的郑是势在必亡的 然而,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 生:秦晋两国退兵,郑国化险为夷 师:为什么秦晋两国会退兵? 生:因为烛之武和秦王说了一番话 师:嗯,烛之武的一番话烛之武到底和秦王说了一番什么话会有那么大的作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烛之武向秦王说的这番话,想一想为了使秦王退兵,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 【学生观看视频】 2、切入: 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 3、解题 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 (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 (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 (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 4、提问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 【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 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翻译。教师补充背景。 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 【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 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 【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 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泛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详解

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答案】C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故选C。 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 B.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答案】B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A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顺承。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对。C项,其:代词,其:那/其: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D项,焉:疑问代词,哪里/焉:语气词,可不译。故选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B.晋军.函陵军:驻军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何厌.之有厌:厌烦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何厌之有”的意思是“: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所以“厌”,通“餍”,意思是“满足”。故选D。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为“寡人”。 B.爵位,春秋时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主要是由诸侯国之间国力不同而定。 C.执事,常见义项是做事情,主持工作。还有一种是敬称。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跟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这一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 (时间:10分钟) 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学生朗读)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聪明机智 生2:比较会说话 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 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 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 生:语言表达

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 生:能言善辩 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 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讲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 一、课前布置预习 提前一天让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参照注释,参考学习辅导书《绿色通道》上的译文,对辅导书上列出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理解记忆并在书上做相关预习笔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能熟读或背诵课文,领会一词多义,学习实际应用劝说的艺术。 3、美育目标:品味学习文中有关人物劝说辞令的语言美及文章的结构美。 4、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的先国家之急后个人之忧并勇当大任的爱国精神。 三、计划安排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学习步骤:听——读——品——用 3、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4、教学风格:把“目标教学”理论与“大语文教育观”结合起来,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下各序号对应各自的课件画面) (三)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四)本课时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研讨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放映课文朗读录音。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语句停顿、语气语速等。 放映完毕,请大家齐读。 (五)检查预习,同学主动回答。 1、通假字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 2、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和集体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合作、讨论、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都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板书“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的风气日盛。在此情境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了“口”下败将,

而且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与诸葛亮同样出色的辩论家——烛之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将带领我们走进烛之武的世界。 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注释一,导学 案以及《三维设计》上的相关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左传》的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明确:关于《左传》: 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着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作,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传——注释、解说),解说《春秋》的还有《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②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 ③善于描写战争、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成就很高,我们来看两则后人的评价(ppt展示其评价)。 三、新课学习 掌握了《左传》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就进入新课的学习。现在大家先齐读一遍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起—— 1、纠正字音: 读得很好,但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大家看黑板。(师生共同注音) 泛(fán);朝(zhāo);夫(fú)晋<句首发语词,无义>;鄙(bǐ)<独音> 微夫(fú)人<微,没有,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没有;夫人,古今异义,古意:那个人;今义:尊称男子的配偶>; 文言文一定要多读,现在再来齐读第一段。 2、第一段——秦晋围郑 (1)概括段意 哪位同学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一段的内容?(明确:秦晋围郑) (2)翻译重点字句 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生译) (3)文言知识讲授与梳理 很好,等一下,我有几个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 (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 关于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领读,齐读第三段) 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 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 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 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可见,口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时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说电脑就是数理化,那么能不能说口才就是语文呢?至少这2者有紧密的联系。 问1: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联系英国为什么与美国联合攻打伊拉克?(石油、战略要地)借口是什么?(生化武器、与基地组织有关)} 板书: 英美关系------秦晋之好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详解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详解 《左传》 作家作品: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因《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依照《春秋》体例,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背景资料: 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秦,晋两国围困郑国,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郑国,一是公元前637年,晋工资重耳逃亡路过郑国,郑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以其无礼于晋”。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国出兵相助楚国。“彼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楚败,郑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与郑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第二方面:秦国,春秋无义战,各诸侯或联合相助,或攻伐征战,无一不是为了开拓疆土,秦晋围郑亦如此,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的战争,要寻找得力伙伴,秦晋历史上一直交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 课文详解: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国无礼,并且它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处于危难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两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公从之。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了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过错呀,但是如果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呀。” 许之。 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

《烛之武退秦师》 段解 ?第一段: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第三段: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第四段: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文字读音 1.秦军氾南:氾,fán 2.佚之狐:佚,yì; 3.夜缒而出:缒,zhuì; 4.君之薄也:薄,薄, báo,;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 6.共其乏困:共,gōng;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 8.夫晋:夫,fú(也有译为“发语词”); 9.阙秦: quē;(也有标注 jué); 10.秦伯说:说,yuè,高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逢,páng;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 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侵损,削减。(本文:意动用法,使……侵损,削减) ⑤jué阙疑,解除疑惑(多闻阙疑) 5、微 ①没有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总理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的尊严。而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同样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三、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学生分组讨论按照主要事件分段并概括大意。 退师原因1谁来退师2退师过程3 晋军撤离4 五、课文赏析 (一)退师原因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作品注释详解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作品注释详解 本文是关于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作品注释详解,感谢您的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小编准备了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作品注释,希望你喜欢。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y)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