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山歌

畲族山歌
畲族山歌

吴琴

08文管1班

08152020132

畲族山歌

一、畲族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客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图为几位畲民在青山绿水间畅谈

二、畲族山歌来源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不仅在生活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以歌舞代言,以歌舞叙事,以歌舞抒情的民族歌俗歌会,畲族山歌也成了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畲族山歌介绍

畲族山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许多有关畲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都以山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山歌格式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二)山歌分类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叙事歌如《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三)传统山歌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所以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故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

服期内或造房竖柱时,不对歌,要对也要放别人家去对。来客对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双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戏真演,双方都未婚则求之不得,往往唱来一个终身伴侣。

(四)现在的山歌

解放后,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山歌和赞歌,反映出畲民新的思想风貌,与传统山歌有质的区别。

四、“三月三”中的对歌

(一)“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又称“乌饭节”、“对歌节”。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二)“三月三”的活动介绍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待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节日里活动还有赶舞场,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问凳、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

(三)“三月三”对歌

图为“三月三”畲民在对歌

畲乡景宁素有“歌海”的美誉,畲族传统民众自古以来就喜爱唱山歌,农历“三月三”是畲族地区最为隆重的节日。每逢三月三,夜幕降临时,畲民还要举办篝火歌会,内容主要为对歌、传统歌舞,象征畲汉民族团结和谐的龙灯舞,以及气势磅礴、活泼热烈的狮子舞;还有依据淡水鱼类的生活习性编排,风格朴素、奔放的鱼灯舞,呈现欢乐吉祥、欣欣向荣的火把舞,期间还要举行畲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

但由浅入深,涉及的内容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如今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却婉转悠扬。这种对歌,传统上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规模壮观。

2008年,畲族“三月三”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月三”活动主要是为了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展示畲乡的民俗风情。活动内容很丰富:“三月三”歌会、各种体现畲族民间特色文化的展出以及观光旅游等。

五、保护畲族文化,保护山歌

近年来,景宁县作出了加快“文化畲乡”建设的决策部署,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和整理保护,有效促进了畲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006年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景宁命名表彰会暨全县首届“畲族山歌”和“畲语演讲”比赛;2008年景宁县政府举办“中国畲族民歌节”;举办每年一度的中国畲乡景宁畲族“三月三”传统民俗节日等等。以上种种,旨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畲族传统文化。

图为山歌比赛现场

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沧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畲汉两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民间文化。这不仅是景宁县人民的文化瑰宝,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共同祝愿畲族的明天会更好!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哭丧 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 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 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二次土葬 在近村山野处建三面墙的屋子,用于停棺,畲语叫“起厂”,在棺木四周打上泥墙,停棺数年后在拾骨装陶罐土葬。停棺拾骨土葬,应是迁入闽东、浙南之前的古习俗。 停棺拾骨火化土葬 畲族有悬葬之俗。悬葬又称岩葬。通常的葬法有2种:一是将盛有骨灰的陶瓮置于高处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叠乱石遮挡。罗源县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个古时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处挖掘土洞,将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块和泥巴封堵,过三年或更长些时间取骨(个别还采用焚烧)装于陶瓮,然后移葬他处。此俗,罗源县霍口、飞竹等地畲村仍沿袭。据罗源县内部分畲族相传,此葬俗始于古时的悬棺葬。其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悬葬则寓其意;另一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生前被鹿撞死凤凰山崖,葬于崖前,其子孙仿其祖先葬法。 悬棺葬

畲族语言学习(雷石平)

简介:畲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一个,人口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 两省的广大山区。畲族有着自己的语言,没有相应的文字。不同 地区的方言在音调上稍有差异。 方言:以下是本人用汉语的谐音翻译福建省霞浦县的一些方言字词。少部分字因为找不到对应汉字,谐音的选取不是很准,但是 面对畲族人,讲起来还是听得懂的。了解这些,某天你到畲族乡,对于和那些不会普通话的老一辈畲族人的简单交流还是有帮助的。(以下刮号外的为方言,刮号内的为意思) 喜盘(吃早饭)喜鸠(吃午饭)喜满(吃晚饭)批(被子)裸徐(下雨)憨辱(走路) 寒(喊)捞徐(老鼠)妥虚(读书) 空丢(空调)产包(钱包)虚包(书包) 老攻绪(雷雨)颠影(电影)可椎(茄子) 轰(睡觉)金(针)今夕给(真是的)

错也(茶叶)几苟(自己)居(猪) 裳堂(衣架)即(姐姐)挠耶(热闹)宣班(上班)嗨(鞋子)鼻(肉) 掐(车)山哈瓦(畲族话) 虚(书) 埋下(不知道)嗨下(知道)羞(臭) 嚷(冷)错给(砍柴刀)嘉胡(烤火)新裳(老师)供瓦(说话)阿汏(弟弟) 阿郭(哥哥)铺(床铺) 捞椎(房子)厚喜(好吃) 掐估(石头)裳乎(衣裤)安鸠(中午)安补(晚上)陶亩(昨天)汉亩(明天)币(笔)布忐(播田)徐管(水管)妥脑(头脑)腮雯(洗碗)西(是)猜许(树木)抛坠(爬起)吹(菜)徐果(水果)匿猴(你好)

也滩(夏天)喜摘(时节)扒花(百花)啪花(百花)台朽(看见)埋内(哪里)拷虚(考试)躲(桌子) 桃摸(头发)可包(傻瓜)哦(乖)阿妈(妈妈)阿爸(爸爸)喜馒(吃饭)居母(母猪)冰骨(苹果)由控(遥控)愁(草) 戳(揉)冲布(丈夫)布娘(妻子)腿(口袋)拱迈蕊(说不来)劳喜(老实)听产(挣钱)刀掰(菜刀)利椎(李 子) 方言特点: 发音上与汉字发音大有差别。 在语法方面,习惯得运用倒装语,通常用于名词上,如:

畲族山歌《起寮歌》

起寮歌 好来起寮太寮场,又请上位老阴阳;寮场风水生的好,子孙代代做官王。 寮场太好起头平,又请上位老先生;寮场风水生的好,子孙代代做先生。 寮场又坐南,两边龙手生来栏;两边龙手生得好,龙手合似金宝盘。 寮场又坐西,两边龙手生来齐;两边龙手生的好,龙手合似金宝鸡。 起寮亦爱甲脚多,又叫叔佰来商量;又叫叔佰商量讲,柴木斫来起一堂。 起寮亦爱甲脚齐,又叫叔佰来安排;又叫叔佰商量讲,柴木批来斫一界。 树橔斫在青山岙,手擎斧头正斫掉;大其斫来做东橔,细其斫来做横条。

树橔斫落青山湾,手擎斧头随林钻;大其斫来做东橔,细其斫来做欠条。 柴乃斫了讲切柴,山林树木何高低;山林树木何长短,仰其唔大又唔细。 柴乃切了叫人扛,又叫人工相帮扛;又叫人工正扛转,扛转家堂正便当。 柴乃切了正来闲,又叫人工正扛成;又叫人工正扛转,扛回家堂正现成。 树橔扛转放大厅,又叫老师过来仰;老师又问起几溜,又起七溜两个厅。 树橔扛转放厅堂,又叫老师过来量;老师又问起几溜,又起七溜两个廊。 树橔扛转放厅面,又叫老师过来炎;老师又问起几溜,又起七溜两横厢。 树橔做好光洋洋,树橔做好尺来量;

寸尺来量何自悟,行行树橔好钻樑。 树橔做好放厅面,树橔做好尺来炎;寸尺来量何自悟,行行树橔好钻欠。 橔乃做好来拼扇,斫行毛竹打篾连;斫行毛竹箍树橔,郎星乃响橔成连。 橔乃做好来拼排,斫行毛竹打篾篱;斫行毛竹来竖橔,郎星乃响橔成排。 青山大树乌茫茫,捡个時辰上栋樑;琴箫吹起唢呐定,红布加衫上栋樑。 栋樑放好挖落掉,老师快活好笑笑;又请老师一桌酒,老师贺喜何红包。 栋樑放好坐厅过,老师欢喜笑呵呵;又请老师一桌酒,贺喜老师何花红。 橔乃竖好樑放上,行行树橔都放樑;行行树橔都放好,奇桐欠子都放上。

畲族山歌

畲 族 山 歌 吴琴 08文管1班 08152020132

畲族山歌 一、畲族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客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图为几位畲民在青山绿水间畅谈 二、畲族山歌来源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不仅在生活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以歌舞代言,以歌舞叙事,以歌舞抒情的民族歌俗歌会,畲族山歌也成了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畲族山歌介绍 畲族山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许多有关畲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都以山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山歌格式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二)山歌分类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叙事歌如《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三)传统山歌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所以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故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

畲族祖图研究

畲族祖图研究 畲族民间主要有文字和图画来记载盘瓠传说,文字记载有歌本、开山公据、敕书、谱序等,称为字传;以图画形式表现盘瓠传说,为画传。字传注重事件发展序列,画传侧重物形的变化,时间的字传和空间的画传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表现了畲族始祖盘瓠生平事迹的传说,与被具文识字者所垄断的字传不同,绘画易于为群众所接受,尤其是在文盲普遍的畲族社会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为其它艺术形态所无法取代,这种画传艺术即广为人知的祖图。 许多畲村所存秘不示人的祖图,按式样为两类:一、卷轴式,在长达数十米、宽约数十公分的土麻布织物上,绘有数十节始祖盘瓠生平事迹的图画。二、画布式,在几平方米的织布上,描绘盘瓠传说,如广东和平蓝姓畲族的画布,由皇帝出榜、狗扯榜、两军对垒、狗头人身、结婚、打猎、丧礼、坟墓等组成,画布的年代较早。传说越晚,枝叶越茂盛,内容越繁富,逐渐从简单的画布逐渐演变为长轴画卷,以尽虔诚崇拜心理。两种画传,以卷轴为主。祖图以原布色为底,红色为主,兼用黑、绿、蓝、浅、白、金等色。用中国画的技巧和手法描绘的祖图,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闽浙粤各地的祖图可能有个原始的蓝本。 时下流传的祖图多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绘制的,粤东载为光绪年,福建有咸丰、嘉庆、乾隆的年号,最早为康熙五十八年连江县下白石村的祖图,连江县过洋村祖图称:“明万历年间,吾祖之贵公迁移大岗地场立业安居,迄今十余世矣,虽有图序,长远年没,破坏不胜纪,故予本乡旧叔兄弟侄等,鸠集捐题,喜舍重建图版铁卷”。明正德十二年,王守仁言:畲族起义领袖“谢志珊、蓝天凤各又自称盘皇子孙,收有流传宝印画像“。①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畲民“山中自称盘瓠后,各画其像”。②各地祖图服饰多是明代式样,男者头戴幞头(或乌纱帽),女者上着衣或衫,下套裙子,肩披四合六“云肩”,武将戴头盔,顶插红顶缨。福建省永泰县雁门村刻印祖图中的盘瓠,头戴最有明代特色的飘飘巾。至迟,明朝,祖图已出现于各地。祖图盛于清,流传于民国至今,乾(隆)嘉(庆)之治是祖图绘制的鼎盛时期,乾隆十六年六月初一上谕:“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徭、黎、僮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饰,绘画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令之盛”。⑧《四库提要·地理类》载:《清职贡图》“乾隆十六年奉敕撰,告成于乾隆二十三年”。收有三百余种的分图系说,“每图各绘其男女之状及部长属众衣冠之别,凡性情习俗,服食好尚罔不具载”。当然,畲族也不例外。《长汀县志》:畲民“楚粤为盛,吾闽有之,然不甚蕃,三五七而已,庚子,陈大丞檄县绘图以进”。《古田县志》也载:“乾隆十七年,督抚绘畲民图册以进奉,朱批‘知道了’。兹以其俗顿异,故附载及之”。⑤对畲族祖图的绘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早期祖图如何具体绘成,不得而知,但清、民国的祖图多由与畲村毗邻的汉族民间画师描绘,福建省连江、罗源两县载明汉族画师有林上宾、郑思轩、高严灿、周御吾、孙先生等,宁德南山和漈头村的四幅祖图也是汉人画的。请人画图需要大量的资金,连江总洋祖图称道:先人法罕“终身不妻,祗以瓠公为念,遂于清初,一身鼎力,筵师绘图,乃愿毕业,而族众见其意图孝思,故□象以遗后世范也。迨至乾隆叁拾玖年秋八月,裔孙行传,睹其图,一二间突破,遂睦族议举请师重绘”。重绘祖图是全村畲民的公益事业,多是“鸠集损题”,由族人共同出资完成,如法罕一人筹资修图,实为罕见。

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及对策建议

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及对策建议 浙江省云和县是全省9个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设有2个畲族乡,26个畲族行政村,共有少数民族人口993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8.91%。随着社会发展,强势主流文化的推动和渗透,畲族文化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部分传统畲族文化内容渐渐消失。从畲族传统文化创新着手,注重传承与弘扬畲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营造畲族文化研究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一定要把畲族文化研究与开发工作列入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抓突破,抓成效,创新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畲族文化研究与开发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一、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 一是畲族语言使用人数逐渐减少。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自称其为“山哈话”,全国99%以上畲民之间语言相通。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畲汉杂居、下山搬迁、子女外出就读、务工、通婚等与外界交流、交往的增加,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大大减少,青少年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和在校畲族初、高中生100人中,真正会讲畲语的只有50人左右,小学生100人中,只有35—40人左右。会讲畲语的畲族群众也呈下降趋势,保护与传承畲族语言迫在眉睫。 二是畲族服饰逐渐消失。在畲族传统服装中,女性沿袭凤凰鸟的装束,十分精致美观且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服饰比较,传统服饰制

作、穿戴较为繁琐,样式较为单一,加上畲民已渐渐汉化,日常服饰基本都是当代时装,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有部分畲民穿戴本民族的服饰。年轻一代畲族妇女已不穿戴畲族服饰。随着老一代妇女退出历史舞台,畲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是畲族文艺渐渐萎缩。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有优美的神话传说、特色鲜明的民歌、传统的畲族民族体育项目以及民间工艺如刺绣、编织等,但目前,畲族文化艺术正在萎缩。据调查显示,目前云和60岁以上畲民约有20%会唱山歌,50岁以下唱山歌较少,而40岁以下的畲民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听懂歌曲内容。刺绣、编织等复杂工艺更是面临失传。 四是畲族文物逐渐流失。畲族文物是畲族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是畲族传统文化得以验证和传承的依据。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把黑手伸向畲族文化遗产,他们盗掘古墓,盗窃、倒卖、走私畲族文物,以获取暴利,导致畲族文物不断流失。而融入了畲族自身的生活内容和审美情趣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也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程度的加快,正在不断消失。 二、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增强畲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充分认识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增强政府保护畲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引导和鼓励广大民众参与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强化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和整理,保护和弘扬畲族民间文化,建立起由政府主导、 民间参与的保护体系。 二是加大畲族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果展览、畲族工艺展览、举行畲族民间文艺展演等宣传,弘扬优秀的畲族文

龙麒

畲族的史歌名为《高皇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龙麒立下奇功以及不畏艰难繁衍出子孙的传说。 相传帝喾高辛氏是畲族的元祖,始祖龙麒便是帝喾之子,为帝喾高辛氏第五个妻子君秀所生。 传说龙麒出生于五月初五日。刚出生的龙麒身上有120点斑纹,外形既像龙鳞,又像豹的花纹。《帝王世纪》说:“高辛帝喾生面神异,自言其名夋(传说是东方天帝名)。”依据《易经》的命名方式,婴儿蒲月初五日生的,是龙日,龙与虎相斗,龙与麒麟相合,帝喾便将婴儿取名为龙麒。 《高皇歌》说:“一天三时看他大,两个月到地上爬。三个月来会叫妈,四个月后会叫爸。”可见龙麒在良好的照顾下成长得很快。4个月后,原本用于托龙麒的金盘容不下他了,而当时的人们很迷信婴儿的生辰八字,以为龙麒离不开金,一分开金就会养不活。于是,他们把龙麒放在金床上睡觉。所以,畲族宗谱记载:龙麒是“金床内里养成人”。龙麒的童年、少年都在习武练功中度过。到了青年,成为身高一丈二尺,襟怀数围、聪明机武艺超群、英勇过人的堂堂男子汉。 高辛氏62年(公元前2367年),北方的燕部落和犬戎部落联盟入侵高辛领地,直接危及帝都,形势十分严峻。帝喾出榜征将,“谁能平得畲将,愿将三公主(刘氏娘娘的继女)嫁他”。当年21岁的龙麒揭榜出战,第二年,龙麒趁燕王酒醉甜睡咬死燕王,含颅奔回本营。 帝喾非常高兴,即封龙麒为忠勇王,择日与三公主完婚。龙麒与三公主婚后,生三男一女。每逢子诞生,都要请帝喾赐姓。长子生于公元前2344年,盘装上殿,赐姓盘,名自能。次子生于公元前2343年,篮装上殿,赐姓蓝,名光辉。公元前2342年再生三子,巧逢帝喾外巡回朝,公主速抱子拦路求父赐姓,帝见三子非常可爱,忽然天上雷鸣,帝即赐姓雷,名巨佑。后公元前2341年生一女,龙麒大喜,抱女上殿,帝问:“何时降生?”龙麒答:“辰时。”帝大笑:“今龙抱龙上殿,乃二龙戏珠。”赐姓龙。长大后赘军丁钟志琛为婿。 龙麒喜捕猎,不愿为官,公元前22世纪初,高辛帝赐广东潮州地带为其领地,并建祠凤凰山,赐盘、蓝、雷、钟四姓为族。从此,畲族有了本民族的姓氏和地域,也有了本民族的风情民俗。 对于畲族起源的传说,除了《高皇歌》中所述,《传师学师》以及宗谱、祖图等均有提及这个传说。

闽东畲族画册策划案

《闽东畲族——山哈记录》画册制作策划方案 一、画册风格及版块设置: 1.开本规格:26*25 封面封底:250克特种纸 衬页:空白硫酸纸 扉页:封面设计的黑白处理(2页) (呈现画册的品质感) 2.目录(3页) 3.畲族祖图:跨版设计,古朴深远,体现历史感。(4-5页) 4.前言(6-7页) 这个刀耕火种的勤劳民族,时间与空间在纸间穿梭,以一种极致浓缩的方式呈现,畲族的风呤水咏,畲族的风语山颂。聆听流行与古朴的对话,翻阅间,寻求仅存的感动与慰藉……” …… 在近代民族文化的变迁中,我们不经意的丢失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今天,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更应该以人文传统的回归作为标志。此画册试图寻找这回归的途径和脉络,或许能有所收获。 5.领导视察闽东各畲乡情况:图文的形式展现(8-13页) 6.国画的隽永——畲乡长卷(13-40页) (通过图文的方式展现新时期畲乡的新风貌) “把她看做画家的话,那么畲乡的手法,自成一家。朴素的姿态,俊雅的清寮,飘逸的,缠绕的,流动着国画的韵致。在这里,温习曾经的原色,寻找消失的千枝,在荒芜的繁华中,留一处可以归隐的田园。” 参考图片: 蕉城:上金贝畲家寨;中华畲族宫;八都猴盾村。 福鼎:白琳镇牛埕下村(有雷钟诸姓);桐城浮柳洋村(有蓝李诸姓);佳 阳乡双华村(有蓝雷两姓);佳阳乡佳阳村单桥(主姓钟);前歧镇凤桐箐寮村 (有雷姓);仙都德缙云县;佳阳乡周山村。 霞浦:崇儒畲族村;一贝畲寨;半月里——现存畲族古迹最多的村庄;水门乡半岭村;水门乡茶岗村;溪南镇白露坑畲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盐田

” 畲族乡瓦窑头村。 柘荣:湾里村。 福安:穆云乡溪塔村——蓝姓山客村(南国刺葡萄之乡);高岭村;王楼村; 虎头村——吴姓山客村(水蜜桃之乡);仙岫山;大林畲村;金斗洋村——畲家 拳发祥地;廉岭;坂中畲村;黄沙竹海——白沙民族村;林岭畲族村;凤洋畲 村——畲山里的“百艺村”;竹洲山村——红色根据地;康厝畲乡红坪畲村—— 畲族生态村;江家渡民族村的古塔凌霄;瓜溪民族村——植物“活化石”桫椤 之乡。 罗源:八井村;大坪村;福湖畲族风情园。 以及千柱落脚,千枝落地,土墙厝金,门洋村民居;山头庄民居;坂中村 仙岩村;灶间,扶扇,上梁等居民建筑。 7.精神的舞蹈——畲族风情(41-70 页) 人文,使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历史绵延,文化积累的印迹,形成了畲 族独特的精神文化。 “最神圣的仪式,以一种最美丽的姿势舞蹈,一页浮漂隐现出一个感人至 深的身影,一曲天外的畲歌,缓唱出永恒的美与传奇。这里的畲风畲俗以最华 丽的质朴,让历史动容。 参考图片: ①婚礼仪俗: 穿凤凰装的畲族新娘;佳期酒;出嫁前三天的“赖床”;新妇酒;讨凤凰 蛋;难为赤郎——借镬(寿宁);闹八仙;请亲家舅;接新妇的鼓溜班。 福安红坪村:出嫁前夜请祖公;新娘上轿前祭祀轿神;次日凌晨小姑陪新 娘下厨讨衣食;梳妆完毕分灶仪式——分散;婚礼茶为最;新娘向舅公敬“九 节茶”;吃糍粑——订婚时一种热闹的形式。 霞浦婚俗:婚礼畲歌贯穿始终;新娘出嫁前“做表姐”陪客唱歌;“做亲 家伯”;男跪女不跪;哭嫁;调新郎;做暖房。 ②民俗: 屏南畲族的凤凰茶道;病逝带茶归;正月初五拜年;客来茶当酒有“一碗 苦,两碗补,三碗补补胃”的说法;婴儿缚手;福安市高山村的皇帝茶;头饰 别柳条;踏路牛;农具做嫁妆;香袋彩带定情物;七月七炒豆;虎猴相克之说; 焐年猪;福安柏柱洋的屏峰山上的仙脚迹畲村;福安坂中后门坪鼓楼山上的二

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畲族体育运动形式多样,主张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畲族在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与世界体育文化相融合。小编很好奇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都有些什么,你们也跟小编一样想知道吗?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畲族武术 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槌”)长六尺(或四尺八寸),供两人对打。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天观地测等。 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合族山村十分普及。做为拳术的一部分,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有这种绝技者多是德高望重的老拳师。畲族拳术流传于金涵、七都、九都、八都、飞鸾、漳湾、城南一带畲族聚居村落。主要有龙尊拳、虎尊拳等。其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拔、踢、扫、跳,其步型稳健,坐马前轻后重,用三角连环马,利于攻守转换,出手则多用短打即收。使用器械有锄头、扁担、棍剑等。金涵乡畲民曾在第三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表演过拳械对练和对棍。 二、舞龙头 宁德畲族同胞,每逢节日,必有舞龙头活动,流传八都的猴盾和飞鸾的南山一带,用以纪念民族图腾,祝福村寨平安、庄稼丰收、族人欢乐。舞龙头曾在第三届民运会上表演并获表演奖。 舞龙头来源:一种舞龙运动,原是畲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器械只有龙头,没有龙身和龙尾。龙头和绣球用篾子编扎,用彩纸糊裱而成,直立安在木桶上。运动参加者为七至十人,一人持绣球,其余持龙头。在锣鼓声中,龙头随绣球翻滚、跳跃,该运动集技巧、武术、杂技、体操运动为一体,有各种造型,如迎龙伞、龙抢珠、龙珠伞大会串等。其运动形式有平地和桌子上两种。平地套路有龙王滚车、鲤鱼翻白、鲤鱼翻梁、猴子翻梁、小合包、大合包、雪花介顶、龙王成楼等。桌上套路有开四门、画眉四角、画眉跳对门、鲤鱼上滩、鲤鱼下滩、鲤鱼跳龙门等。 三、舞铃刀 又叫舞铜铃、舞钢刀。流传在闽坑、八都一带山区畲村。有跑、跳、冲、刺、劈等动作,由驱鬼待平安仪式而来。传统习俗只许男畲民参加。1949年后,经过整理,摒弃了封建传统,吸收女畲民参加活动。成为一项活泼、有力的传统体育项目。曾在全国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 四、摇锅 摇锅是源于浙江一带的畲族民间体育游戏。古时畲民为了强身健体,空闲时经常聚集在一起,用已破旧的锅当器材,一个或多个人站、坐在锅里,运用身体重心的变化和四肢、腰腹的力量,协调配合,使锅按不同的方向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这就形成最早的摇锅活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摇锅项目集健身、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简单易学、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练习。 五、打尺寸 尺,代表断弓,寸即是残矢之意。其中“尺”长约一米,直径约2厘米的木棍。“寸”

畲族山歌

畲族山歌

畲族山歌 一、畲族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客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图为几位畲民在青山绿水间畅谈 二、畲族山歌来源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不仅在生活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以歌舞代言,以歌舞叙事,以歌舞抒情的民族歌俗歌会,畲族山歌也成了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畲族山歌介绍 畲族山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许多有关畲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都以山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山歌格式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二)山歌分类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叙事歌如《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三)传统山歌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所以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故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

畲族山歌《高皇歌》

《高皇歌》 盘古开天到如今,世上人何几样心;何人心好照直讲,何人心歹侩骗人。 盘古开天到如今,一重山背一重人;一潮江水一潮鱼,一朝天子一朝臣。 说山便说山乾坤,说水便说水根源;说人便说世上事,三皇五帝定乾坤。 盘古置立三皇帝,造天造地造世界;造出黄河九曲水,造出日月转东西。 造出田地分人耕,造出大路分人行;造出皇帝管天下,造出人名几样姓。 盘古坐天万万年,天皇皇帝先坐天;造出天干十个字,十二地支年年行。 天皇过了地皇来,分出日月又分岁;一年又分十二月,闰年闰月算出来。 地皇过了是人皇,男女成双结妻房;定出君臣百姓位,大细辈份排成行。 当初出朝真苦愁,掌在石洞高山头;

有巢皇帝侬人讲,教人起案造门楼。 古人无食食鸟兽,夹生夹毛血流流; 燧人钻木又取火,煮熟食了人清悠。 三皇过了又五帝,五个皇帝先后排; 伏羲皇帝分道理,神农皇帝做世界。 神农就是炎帝皇,作田正何五谷尝; 谷米豆麦种来食,百姓何食正定场。 神农皇帝真聪明,教人采药医病人; 亲尝百草医毛病,后来成佛做灵神。 神农过了是轩辕,造出何车又何船; 衫衣亦是轩辕造,树叶改布着巧软。 轩辕过了金天皇,何道何理坐大堂; 传位颛顼(zhuān xū)管天下,历书出在颛顼皇。 颛顼以后是高辛,三皇五帝讲灵清; 帝喾(kù)高辛是国号,龙麒出世实为真。 盘古传到高辛皇,扮做百姓肽田场; 出朝游行天下路,转去京城做朝皇。 贤皇高辛在朝中,刘氏君秀坐正宫;

正宫娘娘得一病,三年头昏耳又痛。 高辛坐天七十年,其管天下是太平;皇后耳痛三年久,便教朝臣叫先生。 先生医病是明功,取出金虫何三寸;皇后耳痛便医好,金虫取出耳唔痛。 取出金虫三寸长,便使金盘银斗装;一日三时仰其大,变作龙孟丈二长。 变作龙孟丈二长,一双龙眼好个相;身上花斑百廿点,五色花斑朗毫光。 丈二龙孟真稀奇,五色花斑花微微;像龙像豹麒麟样,皇帝取名叫龙麒。 尤麒生好朗毫光,行云过海本领强;人人肽见心欢喜,身长力大好个相。 当朝坐天高辛皇,国泰民安谷满仓;番边番王恶心起,来争江山抢钱粮。 番王作乱反过边,手上兵马无万千;争去地盘几多郡,边关文书报上京。

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 1、赤郎歌(节选) 女:新打耳环有一对,你托媒人送过来; 当初是讲娶我姐,今下又来娶我妹。 男:新打耳环有一对,我托媒人送过来; 当初我妹是我定,日子来到成夫妻。 女:赤郎担②酒又担鸡,担到亲家察③里排; 赤郎担个公鸡子,问你赤郎怎安排。 男:赤郎担酒又担鸡,担到亲家察里排; 我郎担个大鸡公,刀板④磨利薄薄排。 女:担比⑤担菜行得快,赤郎担菜拿来背; 太⑥你担菜来使⑦力,桌面多来怎安排; 男:主家讨亲量码何,结亲菜蔬办得多; 今布⑧担来使大力,厨头拌了又何多。 女:赤郎送礼作头面,亲家点礼排桌面; 主人受礼连连转,甥歌不分赤郎眠⑨。 男:亲家点礼排桌中,邻酒受肉闹纷纷; 来者当受无论讲,不讲礼数讲成双。 注:①赤郎——取亲时帮助男方送礼的,到女方后要下厨房炒菜,烧饭。②担——挑。③察——住房或家中。④刀板——菜刀。⑤比——肉。⑥太——看。⑦使——用。⑧今布——今天。⑨眠——睡。

2、嫁女歌①(节选) 女:山客嫁女大嫁妆,你做行郎②歌来唱; 爱你歌儿回得着,对乃怀着毛③嫁妆。男:听你歌儿深正是,你乃唱来我回你,山客嫁女回得着,回乃不着不怪你。女:什么头上两个角,什么身上两双足; 什么人察第一宝,女婿拿去做事多。男:牛娘头上一对角,牛娘肚下两双足; 牛是人察第一宝,女婿牵去犁田多。女:晓得什么三角尖,晓得什么歪南山; 晓得什么湾了样,晓得什么手上央。男:新铸犁头三角尖,新铸犁壁歪南山; 新做犁铳湾了样,新做犁拖手上央。女:问你什么两桁梁,问你几人共一行; 问你什么田中使,田乃使了水洋洋。男:新打铁耖二桁梁,十三耖齿共一行; 横耖直耖田中使,田乃耖好水洋洋。女:七不对八事不成,分人骑上摇又惊; 分人骑上团团转,分人爪碎又踏平。男:七又对八就是耙,分人踏上似骑马; 牛拖耙来团团转,田平泥碎全靠耙。

畲族风情导游词修订稿

畲族风情导游词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畲族风情导游词 【车上讲解】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前往的是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在去游览之前,我想大家还是先了解以下畲族的概况:畲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排列第二十位。我们漳溪畲族乡有“广东畲族中心”之称,是全省七个民族乡之一,也是广东唯一的一个畲族乡。畲族人口近6000人,这里是畲族人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平远县热拓乡迁来的,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开基始祖为蓝氏江南二十八世(一百三十五世)宗德公,度名:千三郎。据说畲族的祖先狗头人身,是龙犬的化身。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自从盘瓠古开天地以来,黄帝有一个孙子叫高辛帝,高辛帝的老婆姓刘,因为她的耳朵很大,人们都叫她大耳婆。有一年,大耳婆的耳朵张出一个肿瘤,太医从她的耳朵里割出一条虫子,有三寸长,放在盘子了,然后盖上“瓠”,就是我们祖先以前用的“勺子”。三年后的一天,突然间电闪雷鸣,金虫变成了一条龙犬,龙犬降声是吉祥的兆头,全宫上下都很高兴,高辛帝就命名它为盘瓠,盘瓠在军营里一天天的长大,经常跟士兵们出去巡营、打猎,学会了一身好本领,有一年边疆的一个番王的头来侵犯高辛帝,高辛帝的手下都招架不住了,便贴出皇榜,说有谁能取得番王的头,就让他在高辛帝的三个女儿中任选一个做老婆。但皇榜贴出很多天了,都没有人来揭榜,龙犬看见后,揭下皇榜去见高辛帝,高辛帝一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好派龙犬去试一下,龙犬就连夜飘洋过海去见番王,因龙犬的本领很大,自称是来帮番王的,番王见到龙犬很高兴,当天晚上就设宴招待龙犬,结果给龙犬灌了个大醉,龙犬就借个机会咬断番王的头带回去叫高辛帝,高辛帝便遵守自己的诺言,让三个女儿出来,任它选一个做老婆,龙犬选中的是三公主,可是皇后不同意,说你是狗我女儿是人,怎么能跟你结婚呢龙犬说:你给我七天时间,我就变成人形,跟你女儿结婚,但这七天内不能有任何一个人来偷看我。当龙犬变到头的时候就不能再变了,所以就成为了狗头人身了。之后还是与三公主结了婚,结婚后生下三子一女,龙犬本来是没有姓的,就去请高辛帝赐姓于他的子女,大儿子去见高辛帝的时候,是用个盘子装着去的,所以就赐他姓“盘”了;二儿子去见高辛帝的时候,是用一个竹蓝装着去的,高辛帝便赐他姓“蓝”了;三儿子去的时候,恰好打雷,便赐他姓“雷”了,女儿长大之后招了个驸马姓钟,就随夫姓钟,丈夫是瑶族人的祖先,但是姓钟的有一部分又跟母亲姓成为了畲族。因此,畲族就有了盘、蓝、雷、钟四姓同源一说。龙犬的大儿子叫蓝光辉,即是现在蓝姓畲族人的直系祖先,又称“蓝大将军”,他手下有五名英勇善战的

畲族风俗文化

历史文化: 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正果畲族村由吓水、通坑、榕树窿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共300多人。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不仅有着崇山峻岭,也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正果畲族村有本族姓氏三个,分别是盘、雷、来。他们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村民多从事山区农业,同时从事一些传统天然加工产品,如蜂蜜、米酒,畲族村酿造的米酒格外香醇,令人赞不绝口。 据《增城县志》记载,畲族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聚居于县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族人常居深山大岭中,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根据该村保存的族谱及千年的族图来看,畲族先祖在漫长的迁徙路上已经走得相当久远。关于畲族的来源传说,村党支部书记来锦新告诉记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人身狗头,称为龙犬,当时高辛帝与邻国(番王)处于战争中,辛帝无法获胜,于是公榜三日昭示谁能杀死番王便可迎娶三个公主之一。畲族祖先看到公示后掀榜过海刺杀番王,祖先用其智慧刺杀番王成功。高辛帝见到龙犬是一只狗便想悔婚,龙犬突然用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日七夜便可成人。”龙犬入钟6日,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察看,见其身已成人形但头未成人形,龙犬只得带着人身狗头与公主完婚,婚后育有三男一女,是为畲族祖先。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风俗习惯: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

畲族节日:封龙节(中国传统节日)

畲族节日:封龙节(中国传统节日) 封龙节(也称「分龙节」)是畲族的传统节日。相传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给畲山「封龙」,所以当天畲族人视之为「集福建醮保禾丰收」的最好的祭祀日。因此,在过去的传统习俗中,每到这个时候,各聚居地的畲族群众都要采取各种形式祷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随著时代的变迁,畲族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封龙节」的很多陋习都被摒弃,但盘歌活动却依然延续不断。不仅如此,过去那种纯祭祀的盘歌内容也逐步延伸到歌唱生活、歌唱爱情,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一些地方,青年男女也通过这个机会,以歌会友,交流思想,表达爱慕之情;有的地方还有意识的通过「封龙节」组织活动,以歌会搭台,传递致富信息,开展经贸活动,使「封龙节」歌会活动融入了新时代的特征。 1986年6月27日,福建省首届“分龙节”歌会在福安富春公园举行,各地畲族歌手踊跃参加,这是畲族历史上空前的盛会,场面十分壮观。

今年6月30日,福安市在林洋畲族村举办了“封龙节”畲族民歌赛会,来自市内和邻县许多畲族村的男女,踊跃前来“斗”歌,独唱、对歌和合唱贯穿始终,《小郎难等得到娘》《有心总会结姻缘》《和你有缘慢慢求》等情歌表达了畲家男女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共产党是英明,民族政策得人心,大族小族都平等,祖国合土大家庭。祖国合土大家庭,白莲开花满洋兴,山哈(畲民)拥护共产党,千古万年不变心。树木连根根连藤,山哈与党心连心,树木靠山山养树,山哈靠党正翻身……”《十送红军》《山哈不离共产党》等新创曲目表达了畲家人对党的感激和拥戴之情。 歌会结束后,畲族群众和歌手迟迟不愿离去,他们三五成群,或切磋歌艺,或以歌会友,约定来年再来把歌对。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精巧的编织工艺 畲族的编织工艺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彩带一般长1.3米,宽0.2米。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从内

容上来说,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从斗笠的外缘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

2019年畲族文化现状调研报告

畲族文化现状调研报告 区政协港澳台侨民族宗教委员会,曾在XX年的6月下旬至7月上旬,就“畲族文化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考察,撰写了《关于莲都区畲族文化调研报告》,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今年,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东西岩景区开发和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要求,我们就《关于加强莲都区畲族文化的建议》进行回访。本委员会通过水阁(街道)山根村“回访”;又乘第十五届“新桥竹柳”三月三畲族歌会在丽新乡上塘畈村举办之际,组织专委会委员和丽水籍返乡探亲台胞一起赴上塘畈村观赏歌会,并在期间作一些“回访”调研;同时,我们部分委员还利用参与撰写《碧湖古镇》的契机,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畲族文化的传承与现状。综上调研,现归纳如下: 一、“回访”中有关畲族文化的现实状况 1、畲族的传统文化“三礼”行将消失。所谓“三礼”:1、成人礼——做阳(即做聚头、传师学师); 2、婚礼——婚嫁仪式; 3、丧礼——做阴(殡葬仪式)等。畲族的“三礼”以及“上八日祭祖”、“新年唠歌”、“问凳卦”等等较有特色的民俗仪式活动,除了婚礼时少数畲族村落尚有“长夜对歌”等习俗外,大多已无传承。特别是被喻为最具畲族特色的“传师学师”(做阳),该仪式活动内含丰富,据传古时需延续三年才完成整套仪式,后压缩为七日七夜至三日三夜,原龙江乡(水阁)山根村蓝炳言等老人深谙此仪式,惜无承传,随着这些老人的逝世,畲族古沿的传统文化也相继殆尽。

2、畲族的传统民间文化乏人承传。畲族历来善歌,如今在一些畲族村庄也有一些以中老年为主体的歌手,但真正会唱长篇历史歌如《高皇歌》、《封金山》、《长毛歌》等及故事歌《火烧天》、《钟良弼》、《白鹤度双》等等确是凤毛麟角。而能讲述畲族传说故事《高辛与龙王》、《三公主》、《插花娘娘》、《猎神》、《三月三吃乌饭》等的人也极少。部分畲族青少年已不会讲母语,会唱畲族山歌及懂得畲族民族特色民俗的人也已越来越少了。 3、畲族文物流失严重。畲族中有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文物,如古老的祖图、祖杖和祖担;蓝、雷、钟三大姓氏的《族谱》;做阳、做阴使用的“经书”(歌词与仪式程序)、龙角、铃刀、搭木、经印、占卦、响板、祭师服饰、祭祀仪式用品等;较古老的畲族“法衣”——红赤衫、乌蓝衫;男子“做阳”后所戴的“水古帽”,妇女所戴的“凤冠”,围裙、花鞋、单鼻和双耳草鞋,古时“行嫁”时穿着铜钱的草鞋,山歌手抄本、纺车、腰机布机、猎枪、弓弩、松明灯铁网、桐油灯盏、石捣臼及往昔农耕民俗的劳动工具与生活中所使用的铁、木、竹类用具等。在诸多畲族文物中,有些因年代较久远和保管不妥而损坏,有些因人为因素被占取拍卖,有些因不其隶属文物而遗弃,亦有认为是“四旧”而被烧毁,总之,流失情况极为严重。 4、畲族传统文化缺乏弘扬与创新。为了弘扬畲族文化,带动畲族经济发展,莲都区老竹镇、丽新乡;松阳县板桥乡;武义县柳城镇联手举办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畲族歌会”,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了。今年三月三(4月8日)在丽新乡上塘畈举行的“新桥竹柳”歌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