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

幼儿运动中运动量的判断

一、

关于运动量

1、什么是运动量。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

运动量是影响运动强度的首要因素。结合运动强度对运动量的影响,可以判断出运动强度越大运动量也就越大。

幼儿在3—6岁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正常心率为120次/分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缓;然而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大心率(又称极限心率),3—6岁幼儿的最大心率约为210次/分左右。幼儿心率越快则说明幼儿运动强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心率的变化来判断幼儿运动强度的大小,从而对运动量达到科学的监测和调控。

2、影响运动量的因素

运动的密度也称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运动中,幼儿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运动总时间的百分比。可以用公式:练习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和÷运动总时间×100%。运动的密度越大,表明运动量相对越大。结合3—6岁幼儿的年龄及生长发育特点,在安排其运动负荷时,练习的强度可以稍大一些,但间歇次数应多,运动密度不宜过大。

影响运动量的其他因素,包括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幼儿运动时间和项目与幼儿生理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幼儿心肌纤维较细,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容量较小,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调节还不够完善。所以,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要适宜。一般幼儿对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的运动,如60米、100米和200米跑,各种活动性游戏,徒手操及哑铃等力量练习等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而对一些长时间紧张性运动、重量过大的力量练习及对身体消耗过大的耐力性练习等,则不宜过多采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判断幼儿生理负荷是否合理,是一项由内而外的综合考评机制。它需要通过呼吸系统、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等全方面监测后,才能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调控。然而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没有条件进行各项监测与分析,因此也可以通过它们所展现出来一些表象对其进行快速的判断和调控,如实时心率、出汗量、面色以及呼吸频率等。我们认为低强度运动中幼儿心率为130一150次/分,中等强度运动心率为150一170次/分,高强度运动心里为170

一190次/分,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以心率为判断运动负荷、了解循环系统机能的简单易行指标。

从整体机能反应的角度分析,运动生理负荷反应的基本规律表现为四个阶段和五个关键点。他们分别是动员阶段、稳定阶段、疲劳阶段、恢复阶段和第一拐点(第二次呼吸点)、第二拐点(疲劳始点)、负荷强度极大值点、运动终点、转折点(恢复点)如图所示。

(摘自参考文献1)

参照科学的运动规律,我们能更好的为幼儿提供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训练方法,进一步提高体育运动的运动效率。

以“袋鼠跳”游戏为例,我们将游戏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活动(动员阶段)、热身运动(稳定阶段)、竞争比赛(疲劳阶段)结束点评(恢复阶段)。每个阶段我们对各个阶段幼儿的运动心率也是不尽相同的。

准备活动我们主要以关节活动为主,穿插肌肉拉伸运动,其运动强度为45%最大强度、心率为130—150次/分、时间在2—3分钟为宜。

热身运动为袋鼠跳徒手动作练习,主要以下肢跳跃动作为主,其运动强度为60%最大强度,心率为150—170次/分,时间在2—3分钟为宜。

竞争比赛阶段,此节为游戏高潮部分,幼儿通过借助袋鼠袋进行袋鼠跳练习,练习内容为接力比赛或情景游戏。运动强度为80—90%最大强度,心率为170—190次/分,时间为10—15分钟为宜(分组练习,每组3分钟,间隔2分钟,3共组)。

随后进入整理放松阶段,运动强度由急逐渐放缓。强度为40%最大强度,心率为130—150次/分,时间为5分钟。主要以快走、慢跑或上肢负荷练习为主。

以上各指标和阶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幼儿适时的生理反应,做出适时调控。适时调控方法分为两种:(1)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是指增加或减少每组练习的次数、整个训练课或某项练习内容的组数,其特点是负荷强度无变化,负荷时间变化较小,负荷积分量变化最为明显;(2)调整练习的强度和时间。调整练习的强度和时间是指增减运动练习的强度和时间的方法。这种调节方法能较明显地影响到每次训练课运动量和生理运动负荷量,常应用于年龄较小的受训者。

由此可见,遵循幼儿运动生理负荷的科学变化规律,对幼儿运动量进行监测和调控,能够更为科学的指导幼儿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二、我们怎么把控运动量

(一)注意活动安排的适量性。

如果运动量过小,运动对身体刺激会相应减弱,从而失去增强体质的作用,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量过大,运动对身体刺激会很强,超越了幼儿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损害幼儿的机体健康,如高难度的练习,会使幼儿的心血管系统、韧带、皮肤等机能无法适应;过高过难的运动会超出幼儿身体的体力负荷,使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高度紧张而产生不适反应,甚至造成损伤。因此,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我经常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幼儿的运动量:

1、安排好运动的强度与密度。在体育活动中,应该以相对密度大一些、强度小一些为适宜,运动强度大的活动,则应当运动密度相应减小;反之,运动强度较小的活动,则运动密度可以相应增加。

首先:重视体育运动的结构性。

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中,应当依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认识、意志、情绪等心理特点,以及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诸多因素,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运动,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考虑运动和休息交替合理。休息并非指运动静止不动,而是根据每一个活动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安排较为轻松、安静的游戏,或者安排赋于情节的放松活动等,促使幼儿的体力尽快恢复,以便更快地适应下一个环节的运动内容。例以中班体育游戏《小马运粮食》为例,其中有一个“小马绕过树林”的情节,由于跳的运动强度较大,连续练习的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因此,我让一半幼儿扮演“小马”,一半幼儿扮演“小树”,“小树”站立,“小马”(幼儿骑着小竹竿)绕着“小树”跳,一定次数后,两类角色轮换交替。这样使幼儿在强运动后,有了休息的时间,而这样的休息以角色身份出现,具有情景性,幼儿极愿接受。

其次,掌握体育活动的循序渐进。

体育活动的渐进性是指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运动负荷都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弱到强不断提高的原则。

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活动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由活动能力低—→逐渐上升─→最高水平─→保持一定时间─→出现疲劳─→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是一个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因此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时,运动量要遵循小─→大─→小的原则,并要重视运动前的准备和运动后的放松活动,准备活动要注意幼儿的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的动员,激发其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放松运动应当注意缓解幼儿身心高度的紧张和兴奋状态,以达到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的状态,这是一段缓冲的过程,它能够使幼儿的肌体和情绪由高度紧张、兴奋的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安静、平衡状态,有益于幼儿的身体健康。

2、根据年龄差异确定合理的“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园体育课中,小班的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以内,中班为20-25分钟,大班为25-30分钟。

由于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遗传因子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幼儿,在体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应注意体育活动的层次性,安排具有不同难易程度,不同运动负荷的体育活动内容,以适合不同体质、不同运动能力的幼儿。对运动量的估计可以以中等体质幼儿为标准,对体弱幼儿减小运动密度及练习次数,在提高难度方面,不强求一律,如中班体育游戏《过矮墙》,要求幼儿助跑跨跳过一定宽度的矮墙,教师就可以设置几组不同高度的矮墙(大积木),让幼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高度的矮墙练习,逐步提高难度。

3、注意诊断,及时反馈。

在体育活动中,一般考虑活动的强度为每分钟平均心率130-160次。如有不达或过之现象,教师应灵活调节好活动的量。

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掌握对幼儿运动量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水平。“诊”大体上有以下三种:

观察法:年龄越小的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越能毫不掩饰显露出来。因此,教师要学会“望诊”,对幼儿察颜观行。如在体育游戏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呼吸、面色、感情、兴趣、情绪等变化,看幼儿累不累,以便及时做出判断,随时调节运动负荷,防止幼儿过度疲劳。

询问法:通过教师和幼儿谈话,向幼儿提出问题,从而了解幼儿发展的状况。如体育游戏前了解幼儿兴趣和愿望,询问他们喜欢玩什么游戏,爱做什么动作,扮演什么角色,游戏中询问幼儿累不累等,从而了解游戏中运动负荷是否合适。

测量法:根据运动强度、运动密度和运动时间的三者关系,我们可以制定一个二维表(如图所示,以中班体育游戏《小马运粮食为例》)

4、气候季节与量的关系。在确定体育活动的量时,还要考虑到气候、季节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一般秋冬季气温比较低,活动量可适当增大,夏季气温较高,活动量大会使幼儿产生疲劳,甚至会发生中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幼儿的运动“量”。

三、激发幼儿运动兴趣,是达到运动量的条件。

《纲要》指出“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从兴趣的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要给幼儿创造一切条件,从而激起他们活动的愿望。

幼儿常常会由于一种新的活动玩具、新玩法产生强烈的参与欲,为此,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多思考,引发幼儿积极参与运动活动的兴趣。

1、丰富材料,体现层次。

材料提供的丰富性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可选择的运动器械的种类要具有多样性;二是同一品种的器械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

巧妙地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制作了幼儿喜欢、实用性强的小器械。如有用旧报纸制作了大小不一的纸球,可以玩抛接球、赶小猪、打怪兽、踢足球等游戏;有用牛奶箱做的大鞋,可以锻炼幼儿的腿部、眼脚协调能力;有用大纸箱做的坦克车,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臂、膝盖的协调能力;有用易拉罐制作的踩高跷、球杆、拉力器及举重等小器械可锻炼幼儿的臂力和平衡力;有用废旧窗帘布做的布袋和降落伞可以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等等。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能够预先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使用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投放。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运动区的特点,设置具有不同难易层次的运动器械与材料。

如“平衡区”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有接触面不同大小的木板,与轮胎组合成不同宽窄的独木桥;有用竹梯和轮胎组合的具有一定高度的竹桥,有固定不动的竹桥,也有晃动的竹桥等。在“玩车区”投放适合不同能力水平与年龄特点的童车,有四轮的童车,也有二轮的童车等。“蹦跳区”投放大小不一的羊角球、布袋,不同高度的跳杆、可随意组合叠高的轮胎,供幼儿自主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单脚、双脚、侧身行进、触摸挑、夹物跳等。

这些大小、高低、动静不同功能的材料,为基本动作发展水平不同、运动能力不同的幼儿提供了充分选择运动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提高。在活动中,通过不同的器械使幼儿的动作更协调,更灵敏,更准确,更有力。丰富的器械给幼儿的运动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2、巧用器械,一物多玩。

器械作为幼儿运动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每一种器械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与特点,特别是一些常用器械,绳、球、棍、圈、垫子等,它们的玩法是多种多样的。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最好的玩具是那些幼儿能够用各种方式加以变更的玩具。因此,我们在熟悉了各种活动器械的功能,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后,不断开发挖掘其新的玩法,进一步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一物多玩。如绳,除了常见的玩法“跳绳”之外,我们还开发出合作玩“荡绳”、“钻绳”、“抛绳”、“踩绳”等一系列新颖的玩法;再如垫上运动,除了垫子的常规平放可玩出各种垫上动作以外,可将垫子垒高叠放,玩出各种翻爬、跳的动作;相叠交叉,形成山坡

状,提高垫上运动的难度;我们还利用棍,让幼儿自由想象,尝试各种玩法。有一个人独自玩的,也有两个或几个人一起合作的。有的把棍当马骑;有的把棍摆成了小河或各种图形,在上面跳来跳去;有的用手托住棍玩平衡游戏;有的两两合作学开车、划船、滑雪撬等等。

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已有体育器材的潜力,激起幼儿游戏的兴趣。比如玩“沙包”,可以投掷、头顶沙包走,手托着沙包走,背上驮着沙包走,夹沙包走,有的拖,有的扛,有的两人抬着走,有的把装有黄豆或蚕豆的长沙袋当路障,挑战自己的车技。;可以一个幼儿玩,可以是几个幼儿进行竞赛活动,把沙包放在小车上,幼儿就可以玩蚂蚁运粮食的游戏。

又如在进行走、跑、跳、钻、爬的综合训练时设计有曲折情节的游戏,把各种基本动作编排在有趣的情节之中。如小兔子和大灰狼……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锻炼的需要选用不同的器具进行游戏,这些运动器具的提供给幼儿运动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幼儿在选择中,不仅增强了运动兴趣,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幼儿创造性运动的智慧与能力。

在轮胎游戏中,孩子们除了用轮胎进行垒高、走跨、滚动的游戏之外,还可以在一定坡度的滑梯上将轮胎快速滑下的游戏;小年龄的孩子想到将自制的响铃彩球放在轮胎内胎中,一推动轮胎,彩球就会随之滚动起来,还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好听声音。当提供一根竹竿时,可以玩抬轮胎的游戏,一个人抬不动,叫来伙伴们一起抬。

又例如竹梯也有多种玩法,竖起可以让轮流爬梯、也可以双手扶梯倒退爬行、又可双脚并拢进行跳、间隔跳、单脚行进跳和间隔跳。另外在竹梯下垫上气垫或废轮胎、提高竹梯增加难度、锻炼的意识、培养勇敢的品质。

在游戏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和帮助,先让自由游戏,去发现、探索游戏的多种玩法、教师可在游戏玩中适当加以引导,最后与孩子们一起总结游戏的新玩法、多种玩法、体现一物多玩,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游戏的兴趣。

3、器械组合,创设情景

1、器械与器械的组合

往往我们在思考一物多玩时通常局限在一种器械上,而多种器械组合其实可以发挥它更大的价值。因为单一地让幼儿玩某一种运动器械,一般不会让幼儿有持久的兴趣,如果能将多种器械合理搭配,不仅能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还可以达到多项锻炼的目的。

如,平铺的轮胎和竹梯组合,玩“过河”游戏;多个叠高的轮胎和木板组合,玩“独木桥”游戏;一个轮胎和月牙弯组合,玩“推轮胎上山坡”游戏;长凳和橡皮筋组合,玩“钻过红外线”游戏;水桶和梅花桩组合,玩“运水”游戏等等玩法。

其实,同样两种器械组合,又有不同新的玩法,例如:球与网的组合玩法:a、抛球:将大球、小球想办法扔进大网里或从网的一头扔到另一;b、解救球:网里放球,想办法顶、拍、球撞球的方法把网上的球救出来;c、响铃:在网上挂铃铛,球在网上滚动让铃铛发出声响;d、打地鼠:将地鼠挂在网上,用球扔地鼠等等方法,激发了幼儿对球类区的极大兴趣,发挥了材料的价值,发展幼儿抛球、滚球等技能,在运动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积极动脑,创新新玩法。又如:

轮胎与木板的组合玩法:a、独木桥:用轮胎架在木板两端;b、跷跷板:用轮胎做支架,架在木板中间;c、开汽车:将轮胎沿着木板上滚过;d、搬运工:将轮胎系上绳子,拖拉过独木桥等等。这样就可以将原有的玩法拓展开,通过多种材料的组合实现更大的价值。

2、器械与大型玩具的组合

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幼儿园的可利用资源,在区域性运动的器械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较多地利用了大型玩具等固定器械,尽可能地将大型玩具与各种小器械灵活组合,以体现区域性运动的特定背景。如大型玩具上四散悬挂表示上海名胜的建筑物,如东方明珠、金贸大厦、体育公园等图片,孩子们可以手握“方向盘”(圈)以示驾驶汽车按照一定的路线指示游上海,而其中的路线则有各种小器械和辅助材料组合而成,如由平衡木组成高速公路,由轮胎连接成的山路十八弯等,在固定器械与机动材料的灵活组合中不断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为了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还可补充投放小型辅助器械,如将饮料瓶当足球射门的目标物,漏气的皮球挂在攀岩墙顶上孩子们可以玩爬高送鸟蛋的游戏,挑上扁担、提着水桶可以走在不同的平衡路上,大型玩具处投放小篮子和沙包可以玩垂钓运货的游戏等。

大型玩具区域错落有致地悬挂着高低不同的各色水果。这是让幼儿进行摸高跳的。不同的高度可以满足不同的幼儿,同时也让幼儿尝试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3、器械与周围可利用资源的组合

只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充分挖掘幼儿园周围可利用的资源,处处是我们运动的好地方。如我们利用操场游泳池的一角,布置了一张大网,网上错落有致地挂了各种分数牌,幼儿可以拿纸球,玩神投手的游戏。一个简单又有趣的投掷区就这样呈现在幼儿们的眼前,他们为自己击中的不同分数而欢呼。

又如在“营救小鸟”(攀爬为主)的活动区内,我们在园内的一颗松树上吊上不同高低的篮子(鸟窝),在树的下方架上两架梯子,一架长梯一架短梯,幼儿选择不同的梯子爬上梯子,然后将小鸟送回鸟窝。在这个过程中对幼儿的挑战是:幼儿送小鸟回家时对小肌肉的操作要求较高,又要注意安全保持身体平衡等,这对幼儿调整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位置都是极具挑战性的。

通过挑战性的创设幼儿运动环境,巧妙组合和利用各种运动器械,结合教师的引导互动,大大激发了幼儿运动的兴趣,体验了运动的快乐,提高了运动的效果。这里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了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幼儿的健康;同时也使得幼儿的各种能力也随之激发提高。

总之,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器械的功能,将活动中的物质因素转化为教育要素,充分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幼儿在主动作用于器械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的发展,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运动中的观察,提高运动质量

1、幼儿的动作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平衡、钻爬、投掷

如今,在健康教育领域,体育活动的重心已从机械和单纯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转向了如使幼儿喜欢并积极的参加运动。动作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发展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