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_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R&D贡献率测算方法及其研究

30_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R&D贡献率测算方法及其研究
30_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R&D贡献率测算方法及其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R&D贡献率测算方法及其研究

童恒庆余超赵旭杰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本文针对测算R&D投入贡献率常用方法的某些弊端,利用投入产出表来测算TFP进而测算R&D投入贡献率,并对该方法进行研究,给出了改进方案。该方法不仅具有数据可靠,变量个数适中,能如实反映现实复杂的经济系统等优点,而且结合了投入产出表的一年一编实时编制技术与派生新表的功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R&D贡献率 TFP测度投入产出表

The Measurement Method of R&D Contribution Rate Based on

Input-Output Model

Tong hengqing Yu chao Zhao xujie

(Mathematic depart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430070 Wuhan)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input-output model to calculate the R&D contribution rate and furthermore give some improvements. This method can overcome some shortcomings of other methods usually used in R&D contribution rate measurement. It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reliable data, proper number of variables, the ability to reflect the complex economic system, and so on. In the part of improvements, we combine the function of compiling the input-output table every year and deriving the new table from the original one to make the method more meaningful in practical use.

Key words:R&D contribution rate TFP measurement input-output table

引言

R&D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它对一国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有着直接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确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强调要“使全社会研究开发(R&D)投

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R&D 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即R&D 投入贡献率成为了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R&D 投入贡献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一部分,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定量关系,所以对R&D 投入贡献率的测算可归结为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即TFP 贡献率或称为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测算TFP 贡献率的常用方法有生产函数法、马奎斯特指数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诸多问题。如单纯利用生产函数 βαK AL Y =测算TFP 时具有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的难以计量,弹性系数αβ、的确定以及模型变量太少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并使R&D 贡献率的测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权威数据能直接关联起来,我们可以利用投入产出表这一经济系统分析的重要数据库来测算TFP 贡献,进而得出R&D 投入贡献率。

一、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TFP 贡献率测算

投入产出表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是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系统实际情况的缩影,决定于国民经济系统的实际情况。它的变化产生于各方面、各种因素。从广义的TFP 来看,可以认为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的变化是由技术变动引起的,因此用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来测算TFP 是可行的,意思就是在相同的投入下把产出的变化全部归为直接消耗矩阵A 的变化。投入产出的行模型可表示为:

Y A I X 1)(--= (1) 其中X 是总产出,Y 是最终产出,A 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 是单位矩阵。通常将 1)(--A I 记为B ,称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元素 ij b 表示第i 个部门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第j 个部门的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的总和。不同的时期,TFP 不同,X 、Y 和1)(--A I 都在发生变化。

假定不同时期的最终产出Y 不变,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 发生变化,则总产出将会随着完全消耗系数矩阵1)(--A I 的变化而变化。这时,我们可以认为总产出的变化是由消耗系数的变动引起的,而不同的消耗系数矩阵可以看成是TFP 变动的结果。因此,在此种意义下,不同的总产出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技术变动,故可用来测算TFP 。

令1X 、2X 分别表示两个不同时期的总产出向量,则两个不同时期的总产出

的变化可由以下式子来表示:

11121212)()(Y A I Y A I X X -----=-

[]

111121212)()()()(Y A I A I Y Y A I ------+--= (2) 从上式可以看出,总产出的变动并不是完全由技术进步来解释的,这是由于国民经济的复杂性使得技术进步并不能使每一个部门的总产出都增加,可能是一些部门在增加,另一些部门在减少。因此,总产出的变动一部分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而另一部分则是由最终产出的变化引起的。具体地,)()(1212Y Y A I ---是由最终产出变化解释的部分。根据(2)式,我们便可以对TFP 进行测算,但考虑到技术进步对于经济系统的诸多影响中,对于投入产出效益的影响尤为重要,人们受之于技术进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在相同的投入下会有更大的产出。因此,我们考虑从最终产出变化的角度来分析技术进步的影响,并进一步测算它。为此,我们将投入产出的行模型(1)改写为:

i i i X A I Y )(-= (3) 同样地,令2()Y i 和1()Y i 分别表示两个不同时期的最终产出向量,为表述方便,不妨假定)()(12i Y i Y >,则总产出的增量可表示为:

112212)()(X A I X A I Y Y ---=-

[]212121)()()()(X A I A I X X A I ---+--= (4)

其中,最终产出的变化同样可以分为两部分:))((121X X A I --是有总产出增加解释的部分;[]212)()(X A I A I ---符合广义技术进步的经济学意义,是由技术进步解释的部分。根据上述思想,我们可以利用公式(4)来测算技术进步即TFP ,进而测算TFP 贡献率。

二、方法的改进

由于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有保障,具有权威性,而且变量的个数较多,所以利用投入产出表测算TFP 贡献及其贡献率进而测算R&D 投入贡献率的方法克服了一

些常用方法,如生产函数法等的诸多弊端。但这种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点。

1、投入产出表目前是5年一编,虽然其数据可靠,具有权威性,但编制周期太长,导致方法缺乏适时数据。

2、一般的大型投入产出表中有近百个部门,变量多当然好,但如果实际情况要求我们从行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需要较少的变量,又应该如何得到新表呢?

针对上述两个弊端,如何将编制工作变得更为轻松快捷,实现一年一编;如何利用已有的投入产出表方便地派生出新的表,而无需重新编制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有以下的改进方案:

1、采用电子表格、网络申报、计算机软件汇总,实现投入产出表一年一编。通过开发一个投入产出表管理系统,使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可缩短编制周期,提供实时数据,提高效率。具体方法见文献[12]。

2、运用代数插值、约束回归、参照对比等方法,以及两类技术系数矩阵的转化方法,参考物价指数,逐年补齐投入产出表。则可以从已有的投入产出表派生出新表,无需重新编制。具体方法可见文献 [11]。

3、采用路径分析模型、偏最小二乘算法,利用已有的部门投入产出表自动派生出行业的投入产出表。将已有的部门数据视作二级指标,路径分析模型可以自动汇总生成一级指标,并求解出彼此之间的作用系数。这样不仅数据可靠,而且指标个数适中,测算TFP 贡献率比较合适。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基本公式(4)中看到,由技术变动解释的部分中只含有2X ,没有包含1X ,而且模型缺乏参数,没有弹性,也需要改进。对此,我们可以引入参数βα,,则(4)式可改写为

212121122112))1(())1(())((X A A X A A X X A A I Y Y αββαβα++-+++-++=- (5) 这样就使该方法具有了弹性和对称性,同时测算TFP 贡献率的部分既包含了2X ,也包含了1X ,更为合理。

三、结 论

利用投入产出表测算TFP 贡献率进而测算R&D 投入贡献率具有数据可靠,变量

个数较多,能反映现实复杂的经济运行系统等优势,从而克服了一些常用方法的弊端。同时针对该方法自身的缺点,对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得方法更实用,更符合实际意义。进一步地,如果我们考虑在一定的R&D投入下,如何调整投入结构使投入贡献率达到最优,这个问题则更具现实意义。利用上述投入产出的方法,并结合我们在这方面的已有成果,采用优化算法与矩阵特征值分析方法,则可找到R&D贡献率的最大化的最优投资方向。这是本文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SoLow Robert.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 65—94.

[2] Coe, Helpman, Elhanan.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39): P859.

[3] Katharine Wakelin .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R&D expenditure in UK manufacturing Firms[J]. Research Policy, 2001(30): P1079.

[4]罗佳明,王卫红. 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1953-2001[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

[5]支道隆. 核算全要素生产率[J].统计研究,1993(3):45-48.

[6]支道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要素生产率[J].中国统计,

1995(6):25-26,29.

[7]张军,施少华.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 -1998 [J]。世界经济文汇, 2003(2): 17-24.

[8]张军,施少华.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 -1998 [J]。世界经济文汇, 2003(2): 17-24.

[9]李斌. 基于投入产出表对技术进步的测算方法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10]童恒庆. 产业结构的最优调整方向,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12(5),29-34。

[11]童恒庆等. The Optimal Direction for Adjusting Industry Structure,2006 Intermediate Input-Output Meeting, Sendai, Japan, July, 25-28, 2006.

[12]金立志. 投入产出表计算机实时编制技术,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是指对于经济系统(这一经济系统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多部门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研究,编制投入产出表,并建立其数学模型,称作投入产出模型。这种将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关系编制成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叫做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最初是由研究一国的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间的联系发展起来的,因此被人们称作部门联系平衡法,又叫产业关联法。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进行经济预测,这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数量分析,叫做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第七章我们所介绍的一般均衡理论,主要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研究。但随着这一方法的广泛应用,它也可以研究一个部门(行业)的经济活动,一个公司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本章将在介绍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投入产出模型在国民经济预测和企业经济预测方面的应用。 第一节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形式 一、投入产出表 所谓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的投入;所谓产出,是指产品生产的总量及其分配使用的方向和数量,包括生产消费(中间产品)、生活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等。生产过程就是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客观反映,一定时期内产品的产出受投入的影响。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可以编制成一种矩形的表格表示,即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可以按实物形态编制,也可以按价值形态编制。按实物形态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叫实物表,按价值形态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叫价值表,两者基本结构形式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只差一个价格因素。 投入产出表按编制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作世界投入产出表、国家投入产出表、地区

投入产出模型

第9章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对于研究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制定国民经济的计划与规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与方法,现介绍其建模与应用分析的具体方法步骤。 第1节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1.1 概念 投入产出模型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利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各种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特别是研究与分析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耗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所建立的一种数学模型,其主要含义如下: 1)投入产出模型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2)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计量经济学理论,集中体现在投入产出方法的原理与方法; 3)投入产出模型的关键任务是直接消耗系数与列昂节夫逆矩阵的求算; 4)投入产出模型的主要方法是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集中体现在投入产出模型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运用计算机进行矩阵运算的求解应用; 5)投入产出模型的最终目的是研究与分析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科学决策服务。

主要用途是用于研究与分析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耗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反映各个部门之间的直接与间接的经济联系及各个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问题。目前,已拓展到用于研究与分析各个地区,各个企业内部及之间的各种经济联系。 1.2 作用 1)编制国民经济计划。 2)经济指标的预测。 3)经济政策研究,研究重要经济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4)专题研究,研究专门的社会经济问题。 5)编制区际经济计划。 1.3 发展概况 投入产出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俄国出生的美国经济学家瓦。列昂节夫(w. Leontif)首先提出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法”,来分析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随后发表了不少的论文和论著,在1944年他编制了美国经济部门的1939年投入产出表,它可称是世界上第一个“投入产出表”,当时,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此后,美国先后又编制了1947年,1958年,1963年,和1966年的投入产出表。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各国曾经出现了编制投入产出表的热潮。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和东欧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一方法。后来,发展中国家也纷纷编制了投入产出表。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以前,只有7个国家编制了投入产出表,其后,已有100余个国家

第九章 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第九章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第一节企业投入产出表的特点 一、企业投入产出模型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比较 投入产出技术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与工具,它为不同领域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它由原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逐步扩大到国际贸易、地区间关系、部门经济、地区经济、企业等若干领域。 投入产出技术在所有领域应用的共同特点:1.独特的棋盘式表格,2.以对研究对象各单元关联关系的解剖为主线的分析模式。 企业投入产出技术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技术的比较 1. 应用对象不同 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主要用于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企业投入产出技术主要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各种要素的消耗控制、物料供应量与供应价格的控制,……。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之目的。 2. 解决的问题不同 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技术主要用于解决社会经济运行中由部门关联关系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企业投入产出技术主要用于解决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将该方法与企业的多项管理指标结合运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各岗位的全面成本控制、全面成本核算、物料消耗与价格控制、生产与供应计划的制定、在制品数量的控制、半成品成本价格的核算、管理指标的修正与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与考核等。对于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的企业,例如机械制造企业,应用更加有效。 3.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不同 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一般划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都有确定的经济意义和规范的结构。由于企业投入产出表的应用要求多种多样,需要描述的投入要素因使用要求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除自产产品、原材料、能源、费用外,有时还要求对设备加工工时、劳动工时等的使用分配进行描述,因此,企业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和消耗关系矩阵块的数目都是可变的。 4. 编表周期不同 各种国民经济指标的计算、比较大都以年度为周期,年度资料消除了季度变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能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以年度为报告期,是由国民经济核算期以及国民经济的管理要求所决定的。 对于企业来说,一般实行月度核算制度,有的核算周期更短些。编制年度表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要求,企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必须与企业的核算期同步。 5. 表的类型不同 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主要分为价值型、实物型和劳动型三种,企业投入产出表主要分为实物型、成本型和劳动型三种。 6. 不同类型表的关系不同 价值型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和实物型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计量单位上,而且对于同

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 投入产出系数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工具。投入产出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各种诱发系数。由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是最基本的投入产出系数,这里只介绍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a ij(i,j=1,2,…,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X j去除该产品部门(或产业)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 ij,用公式表示为: a ij=x ij/X j (i,j=1,2,…,n) 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模型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强弱,并为构造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数。

从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a ij <1之间,a ij 越大,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a ij 越小,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a ij =0则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 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 111111++++=∑∑∑∑∑∑======kj sk ts n t n s n k it kj sk n s n k is kj n k ik ij ij a a a a a a a a a a b (i,j=1,2,…,n) 式中的第一项ij a 表示第j 产品部门对第i 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二项kj n k ik a a ∑=1表示第j 产品部门对第i 产品部门的第一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三项kj sk n s n k is a a a ∑∑==11 为第二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四项kj sk ts n t n s n k it a a a a ∑∑∑===111为第三轮间接消耗量;依此类推,第n+1项为第n 轮间接消耗量。按照公式所示,将直接消耗量和各轮间接消耗量相加就是完全消耗系

30_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R&D贡献率测算方法及其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R&D贡献率测算方法及其研究 童恒庆余超赵旭杰 (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本文针对测算R&D投入贡献率常用方法的某些弊端,利用投入产出表来测算TFP进而测算R&D投入贡献率,并对该方法进行研究,给出了改进方案。该方法不仅具有数据可靠,变量个数适中,能如实反映现实复杂的经济系统等优点,而且结合了投入产出表的一年一编实时编制技术与派生新表的功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R&D贡献率 TFP测度投入产出表 The Measurement Method of R&D Contribution Rate Based on Input-Output Model Tong hengqing Yu chao Zhao xujie (Mathematic depart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430070 Wuhan)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input-output model to calculate the R&D contribution rate and furthermore give some improvements. This method can overcome some shortcomings of other methods usually used in R&D contribution rate measurement. It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reliable data, proper number of variables, the ability to reflect the complex economic system, and so on. In the part of improvements, we combine the function of compiling the input-output table every year and deriving the new table from the original one to make the method more meaningful in practical use. Key words:R&D contribution rate TFP measurement input-output table 引言 R&D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它对一国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有着直接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确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强调要“使全社会研究开发(R&D)投

《投入产出分析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3.6 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一、企业投入产出表 对于一个部门或一个大中型企业,包括能源工业部门或能源工业企业,生产多种产品,一部分作为企业(或部门)的最终产品,一部分在企业(或部门)内部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产品被消耗,多种产品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一般讲,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对该企业(或部门)下达一定的销售指标,给予该企业(或部门)一定的物资(如能源、原材料等),企业(或部门)如何根据国家下达的销售指标来安排企业(或部门)内部各种产品的生产呢?如何安排各种外购物质(包括能源)的供应呢?如何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和国家给定的能源和其它物资限制下最优地安排企业(或部门)的生产呢?投入产出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根据市场需要预测销售指标,同样存在如何根据销售指标来安排企业内部各种产品的生产,如何安排各种外购物质(包括能源)的供应,以及如何在保证满足市场需求下最优地安排企业的生产等问题。而且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具有很强的计划性。所以,企业投入产出模型无论对于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重要的。部门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下面仅就企业为例加以说明。 表3.6.1为企业投入产出表表式。表中包括企业内部产品n 种,外购物质m 种。企业销售产品一般即为企业最终产品,国家或者市场给企业下达的生产任务一般就是销售指标。用x ij 表示企业在生产第j 种产品过程中直接消耗的第i 种产品的数量,v i 、m j 分别表示生产第j 种产品的劳动报酬和纯收入。这样,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得到下列系数: j j vj X v a = j ij ij X x a = j j mj X m a = j ij ij X w = γ a ij 为对本企业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γij 为对外购物资的直接消耗系数,a vj 为劳动报酬系数,a mj 为纯收入系数。 若企业的销售指标为Y Y Y n 12,,…,,则为完成该销售指标,企业必须安排各种产品 的生产量为X X X n 12,,, ,企业必须外购各种物资数量为n W W W ,21 ,,,这里

投入产出模型实例

投入产出模型实例 例1: 假设某企业在所考察的期间内,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生产过程中,甲、乙两种产品的产品量,可提供的商品量及互相提供消耗的数量关系统计如下表(表中第一列的两个数分别表示生产250t 甲产品时甲产品和乙产品的消耗量,第二列的两个数分别表示生产100 m3 乙产品时甲产品和乙产品的消耗量)。 (1)假设在下一个生产周期内,设备和技术条件不变,商品需求量增加。其中甲增加到85t ,乙增加到50 m3 。应该如何计划甲、乙两种产品的总产量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2)假设下一个生产周期计划总产量甲为260t ,乙为110 m3 ,那么可提供给市场的商品量各是多少?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求出甲、乙两种产品各生产单位产品量时对甲、乙产品的消耗量。设下个生产周期甲、乙产品的总产量和可提供的商品量分别为 x1、x2和y1、y2则可得下表 在下个生产周期,甲、乙计划总产量为297t 、122m3 时扣除消耗掉的产品量后的商品量才满足市场需求。 虽然计划总产量增加了,由于比例不当,在下一个生产周期内甲产品的商品量反而减少了。 ??????= ????? ????? =25.014.025.12.0100252503510012525050A ?? ? ???=1001I ??????--=??????----=-75.014 .025.18 .025.0114.0025.102.01A I 1 28550y y ????= ? ?????将 带入(2) 1 1 1220.8 1.252970.140.75122x y x y --???????? == ? ? ? ?-???? ????12260110x x ????= ? ?????11220.8 1.2570.50.140.7546.1y x y x -? ??????? == ? ? ? ?-???? ????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_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_杨智峰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 杨智峰1,陈霜华1,汪 伟2 (1.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上海201209;2.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 ) 摘 要: 文章依据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在对1992-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各个时期进行“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判别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对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增长进行结构分解,以探究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动因,并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分析,进而揭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同时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做了单独考察。文章还基于各种推动因素,多角度地考察了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1)在样本考察期,2002-2007年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期,其推动因素为重工业的技术进步,其中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贡献较大。(2)信息产业产出快速增长的推动因素是信息产业的出口扩张和技术进步。(3)机械工业对多数产业部门都有重要影响且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大; 服务业的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对多数产业部门的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的影响较大。因此,未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重点应是推进重工业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扶持机械工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同时,鼓励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出口和技术进步,促进服务业消费与投资增长与其他产业部门相应增长的联动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动因;投入产出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6;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14)09-0038-13 收稿日期:2014-05-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变化的模式和主要推动因素研究(11CJY044)”作者简介:杨智峰(1972-) ,男,河南南阳人,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陈霜华(1966-),女,江苏张家港人,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教授;汪 伟(1973-) ,男,湖南岳阳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教授。一、引 言 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曾进行了工业化努力, 然而只有少数国家真正完成了工业化而成为发达国家。一国的工业化水平与其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那么,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是什么?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遵循如下思路:首先,依据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对中国经济发展各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然后,分析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推动因素,并对不同的产业结构变化时期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最后,基于各种推动产出增长的因素,多角度地考察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和识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部门。关于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文献可分为以下三类: ( 一)对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Hoffmann(1958)指出,随着一国· 83·第40卷第9期财经研究 Vol.40No.9 2014年9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ep .2014 DOI:10.16538/https://www.360docs.net/doc/1615101870.html,ki.jfe.2014.09.002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编印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四、投入产出分析应用方法1 (一)投入产出表的特点和分析框架 投入产出表是一张全面反映一个经济体中各生产部门或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平衡表。下面以最常用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例,说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和特点。投入产出表由三个象限构成。第I 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主要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第II 象限,又称最终使用象限,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使用去向;第III 象限,又称增加值象限,主要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入的构成情况。若把上述三个象限综合起来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投入产出表事实上是由两张大表构成,即把第I 、II 象限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横表,反映各部门的产品分配和使用去向;把第I 、III 象限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纵表,反映各部门在生产中的投入和来源,也反映生产过程的价值形成。 投入产出表有以下几个基本的重要平衡关系,这些平衡关系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从横向看: X Y AX =+ Y A I X 1)(--= 其中,X 为产出列向量,Y 为最终使用列向量,I 为单位矩阵,A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上述公式说明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之和等于总产出。需要指出的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也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部门结构变化等。 从纵向看: X M T V D FX =++++ 其中,F 为A 矩阵的列和作成的对角矩阵,D 为固定资产折旧列向量,V 为劳动者报酬列向量,T 为生产税净额列向量,M 为营业盈余列向量。上述公式的实质是中间投入与最初投入之和等于总投入。若定义N=D+V+T+M ,则上式可变为 N F I X 1)(--= 1 引自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编《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在XX中的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在xx的应用 一、投入产出简介 投入产出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投入原材料和产出产品的平衡关系。投入产出分析是由俄罗斯裔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 1905-1999)创立的。主要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研究各部门间这种平衡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主要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投入产出表是由投入表与产出表交叉而成的。前者反映各种产品的价值,包括物质消耗、劳动报酬和剩余产品;后者反映各种产品的分配使用情况。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例如,产品平衡模型、价值构成模型等,用以进行经济分析、政策模拟、计划论证和经济预测。 应用最早的是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于1942- 1944年编制了美国1939年投入产出表,利用这张表来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预测战后美国的钢铁工业的生产和美国的就业情况,制定战时军备生产计划,研究裁军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得到了美国政府和经济学界的重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由于投入产出表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和应用投入产出表。到1990年,除个别国家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编制了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原理也得到了发展,由静态模型向优化模型发展,并应用到各个方面来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投入产出分析在我国的应用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初步研究及引入阶段。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倡导下,经济理论界和一些高等院校开始研究投入产出理论。"文革"期间,此项工作几乎中断。2、快速发展阶段。1974年,为研究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需要,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的组织下,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联合编制了1973年全国61种产品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利用该表开展的分析应用工作,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这就为包括投入产出在内的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0年,国家统计局布置山西省统计局编制《山西省1979年投入产出表》,以探索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的经验。1982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及有关部门编制了1981年全国投入产出价值表和实物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管理,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通知》,并于1987年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中国1987年投入产出表》。这张表于1988年底编制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标志着我国投入产出分析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投入产出分析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投入产出表成为宏观经济调控、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二、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是一种经济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这种描述一般只涉及表面象限。按表式分为三个象限。第I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几个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产出,它可提供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间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资料,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第II象限,其主栏和第I象限的主栏相同,也是

投入产出分析及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及应用 专业:经济学院经济史 学号:2008210283 姓名:孙名山 一、投入产出分析简介 1、基本介绍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法)是反映经济系统各部门、行业、产品)之间的投入与产出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并用于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计划测定和经济控制等的数量分析方法。它是经济学与数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交叉学科。 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消耗,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及其来源。中间投入是指生产性消耗,包括各种直接消耗和全部间接消耗。最初投入是指增加值各要素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以及营业盈余。 投入产出分析中的产出,是指经济活动的成果(如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和劳务)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中间使用指经济系统各部分所生产的产品被用于中间消耗的部分产品;最终使用是指被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产品。 2、投入产出分析的假定、分类和发展 2.1基本假定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假定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同质性假定 这是假定每个产品部分只生产一种同质(投入结构相同)的产品,不同产品部分的产品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二)比例性假定 西方国家也称为规模收益不变假定。即假定每个部门的产出量与对它的各种投入量是成正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出与投入成线形函数关系。 (三)相加性假定 或称为无交互作用假定,即几个部门的产出合计等于对这几个部门分别投入量的合计。 (四)消耗系数相对稳定性假定 这是一种动态上的假定。即假定在一定时期(1-2年)里,各种消耗系数是相对稳定的。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各种消耗系数都是关键性数据,它们代表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密切程度。在投入结构、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假定消耗系数在一定时期是稳定的,这是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前提。 2.2投入产出分析的分类 根据投入产出表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称为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简称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 (一)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按照模型反映的时期来划分,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种。静态模型一般只研究某一年度的再生产过程,模型中的变量只涉及一年的横断面资料,而不反映时间因素的变化。动态模型研究的是若干个年度的再生产过程和各年度再生产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基本建设投资对生产影响在时间上的滞后。 (二)价值型和实物型 投入产出模型按计量单位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两种。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所有指标都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在实物型投入产术表中的大部分指标是以实物单位计量的,其中一部分指标可用价值单位或劳动价值单位计量。 (三)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

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表分析

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摘要本文利用某地区投入产出表计来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关联效应,计算并运用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等指标来描述来分析该地区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得出各产业关系及各产业的优势劣势。 关键词:产业关联,产业结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 引言:地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既广泛又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而某一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都将通过产业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一定的波及作用。利用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它是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关联度是对关联关系的量化,指一个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它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波及程度和影响程度。 一产业关联的分析基本工具

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是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包括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类型,使用最广泛地是价值型分析工具。如下两张表: 本文基于的投入产出表为附表1

表行向表示该产业的分配或者是去向,即产出部门的产品或者是服务提供给投入部门的作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量。列向表示产品的价值组成,即在投入过程中消耗的产出部门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量。 在投入产出表中,总投入等于总产出。中间投入等于中间使用,从而最初投入部分等于最终需求部分, 按照上述分类,投入产出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纵横交错,构成相互联系投入产出的相关理论的三个部分:中间需求部分、最终需求部分和增加值部分。中间需求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几个经济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横向的数据表示某一产业向包括本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提供其产出的中间产品的状况,纵向的数据表示某一部门在生产中所有部门购进中间产品的状况。最终需求部分反映了各个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流向;增加值部分反映了各个部门增加值的数额及其构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平衡 水平方向: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产出 即 i X Y i ij X =+∑ 垂直方向: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 即 j j ij X Y X =+∑ 1、直接消耗系数:其经济意义是某部门j 生产单位产品对i 部门的直接消耗。其计算方法是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部门所消耗的各种投入要素分量除以其总产品,计算公式为: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陈正伟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及解答 陈正伟 2010-05-26 第一章投入产出法概论 1、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名词解释、填空 2、国民经济:是指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各种经济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本处研究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填空 3、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和支付的各种费用及利润、税金等项目的总和。-名词解释 4、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贷款利息支出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5、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6、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获得的捐赠物质 B 国家的奖金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补贴 7、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及其分配使用去向。-名词解释 8、某地区总投入为3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则各地区总产出为()亿元。 A 3000 B 2000 C 1000 D 5000 9、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C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最终使用总和 10、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 C 总投入=增加值+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终使用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总产出的总和 11、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简答 12、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的一种(矩阵)棋盘式表格。名词解释 13、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各种产品生产的()。 A 投入来源 B 使用去向 C 棋盘式表 D T型结构表 E 上下结构表 14、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名词解释、填空 15、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能够反映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简答 16、投入产出表的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品;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17、价值性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是()。 A 中间使用+最终产品=总产品(实物) B 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C 增加值=最终使用 D 总产出=增加值 E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18、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如下:-简答 1)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整体性是投入产出法最重要的特点。整体性。 2)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3)从方法的角度,它通过各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系数是:直耗系数、完耗系数。-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4)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19、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特点有()。 A 整体性 B、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C 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

一、有限马尔科夫链 1、马尔科夫过程是用来测量或者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移动。马尔科夫矩阵中的每 个值都是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状态移动的可能性。通过反复用转移矩阵乘以不同状态下的初始分布的向量,我们可以估计不同时间上的状态变化。 2、假设:At 和Bt 分别代表在时间t 上的A 公司和B 公司的员工人数,定义转移概率是: P AA =目前在A 者还留在A 的概率, P AB =目前在A 者转移到B 的概率, P BB =目前在B 者还留在B 的概率, P BA =目前在B 者转移到A 的概率。 如果我们把在时间t 上员工转移的分布写成向量,得到:x ’t = t t B A 矩阵形式的转移概率就是: M = BB BA AB AA P P P P , 一般,对于n 个时间段: t t B A BB BA AB AA P P P P n = n t n t B A ++ 。 3、稳定状态:由最初的转移矩阵的幂次数上升而形成的新转移矩阵最终收敛到各行数字相同的矩阵。 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 1、投入-产出分析:任何一个产业的产出,往往是其他许多产业的投入,或者是该产业自身的投入。“正确”的产出水平将取决于所有n 个产业的投入需求。同时所设想的“正确”的产出水平是为了满足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不是为了满足市场均衡条件。 2、投入-产出模型结构的假设:(1)每个产业仅生产一中同质的产品。(2)每个产业用固定的投入比例或要素组合生产其产品。(3)每一产业的生产服从常数规模报酬。 3、为生产每一单位j 产品所需投入的第i 种商品为一固定数量a ij , a ij 称作投入系数。对于n 部门经济投入系数可排成矩阵A=[a ij ],每一列表示生产每单位特定产业的产品所需的投入。 A= n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212222111211 4、开放模型。若上述中的n 各部门构成了整个经济,则他们所有的产出都将仅被用于满足同样n 个部门的投入需求而非最终需求。同时经济中所用的所有投入将具有中间投入的性质而非基本投入的性质。为了允许最终需求和基本投入的存在,我们在n 个部门的框架之外引入一个开放部门。考虑到开放部门的存在,投入系数矩阵A 每一列的元素和必定小于1。

投入产出模型

系统控制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是将研究对象视为黑箱,通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分析研究,来判断和了解系统的状态、行为和功能。具体地讲,它是研究管理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相互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在微观管理系统, 所谓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等等;所谓产出是指产品生产的总量及其分配使用方面的数量,如生产消费、外销量及增加储备等等,其中生产消费称为中间产品,外销产品和增加储备称为最终产品。投入产出分析法最初是由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工业,农业等)间的联系发展起来的,故称其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或产业关联法,但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可应用于国民经济、地区经济的综合平衡,也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综合平衡,尤其适用于产品种类繁多,产品间联系复杂的企业。 在企业中应用投入产出分析通常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编制投入产出表,二是建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三是应用模型进行经济分析或实施优化分析。 一、企业投入产出表 企业投入产出表按其用途不同和计量单位分为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两类。现分述于下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企业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格式如表1所示。 实物型表包括四个象限(部分)。Ⅰ象限是本企业自产产品用于本企业生产消耗的数量(以产量表示,)是反映企业内部中间产品间的技术联系,现以X ij代表本企业第i种自产产品用作第j种产品生产的消耗数量,称之为流量,表的这一部分称之为自产产品流量矩阵,以符号[X ij]表示,是一个方阵,表内i,j=1,2,…,n;Ⅱ象限(部分)是本企业自产产品的最终产品数量,包括外销产品、增加库存的数量及其他用途的数量,以Y i表示;Ⅲ象限(部分)是本企业生产中外购产品用作中间产品消耗的数量,以符号U ij表示外购产品i用于本企业第j种产品的生产消耗数量,表的这一部分称为外购产品流量矩阵,以[U ij]表示,基中的i=1,2,…,m为外购产品的品种数。Ⅳ象限(部分)是外购产品作为最终产品使

投入产出核算

?行、列各部门的关系如下: ①总供给=总产出+进口 =中间使用合计+最终使用合计=总需求 ②总产出=中间使用合计+最终使用合计-进口=中间投入合计+增加值合计=总投入 ③中间投入合计=中间使用合计 ④增加值合计=最终使用合计-进口 ?①和②成立的条件是每行或每列;③和④成立的条件是全部产业部门的合计或者说是总量平衡关系。 一般来说,分析用投入产出表不仅包括基本流量表,同时也包括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表和列昂惕夫逆矩阵。 ①基本流量表 基本流量表是以价值的形态记录各部门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易的情况. ②直接消耗系数和列昂惕夫逆矩阵 直接消耗系数表和列昂惕夫逆矩阵,都是由基本流量表派生出来的,也是重要的经济参数,在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经济含义增加某一部 门单位最终需求 时,需要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的生产额是多少?反映的是对各部门直接和间接的诱发效果.之所以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他是投入产出法的创始人.列和反映对整个国民经济生产诱发额的合计. 假设对A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为了满足这一最终需求,A部门必须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进行这一个单位的生产活动,就需要增加0.1A部门和0.2B部门原材料的投入(这就是第一次的生产波及效果),之后,为了增加0.1A部门和0.2B部门的生产,又引起对投入原材料的需求(第二次波及),这样的波及效果会不断地继续下去,直至第N次的波及效果为零。 直接增加的生产额A部门:1 第一次生产波及:对A部门:1*0.1=0. 1;对B 部门:1*0.2=0. 2. 第二次生产波及:对A部门:0. 1*0.1=0.01, 0.2*0.3=0.06;对B 部门:0.1*0.2=0.02,0.2*0.5=0.1 第三次生产波及:对A部门:0.01*0.1=0.001,0.02*0.3=0.006,0.06*0.1=0.006, 0.1*0.3=0.03 对A部门的合计=1+0.1+(0.01+0.06)+(0.001+0.006+0.006+0.03)+‥=1.282 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154(=120*1.282),对 B 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62(=120*0.513);同样B 部门的最终使用为190,对A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146 (=190*0.769),对B 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生产额诱发为438(=190*2.308). 对A部门的生产额诱发合计154+146=300 对B部门的生产额诱发合计62+438=500 二.基本的数学知识(代数知识) (1)矩阵和向量的概念 ?将若干个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成长方形 就是矩阵。当矩阵的行和列的数目一致时称其为方阵。当矩阵行数或列数为1时,前者称为行向量,后者称为列向量。另外,构成矩阵的每个数字称为元素,一般用符号表示i行j列的元素。 ?单位矩阵,对角线(从左上到右下)的元素均为1,非对角线上的元素均为零的方阵称为单位矩阵,通常用符号I表示。 ?逆矩阵,假设有一个n*n方阵A,无论是在它的后面还是在它的前面乘上与它阶数相同的方阵B,它们的乘积之和都是单位矩阵时,称方阵B为A 的逆矩阵,记作 (1)主要经济参数 ①影响力系数 -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投入产出模型讲解学习

投入产出模型

6.1 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对于研究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制定国民经济的计划与规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与方法,现介绍其建模与应用分析的具体方法步骤。 第1节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投入产出分析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瓦。列昂节夫(W. Leontif)首先提出的,它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线性模型,一般称为投入产出模型。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部门在运转中将其它部门的成品或半成品经过加工(称为投入)变为自己的产品(称为产出),如何根据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确定各部门的产出水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投入产出综合平衡模型研究的问题。 投入产出表投入平衡表简称投入产出表,它是指能够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所有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关系都表现出来的统计表格。它是建立投入模型的基础。主要根据所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来确定投入产出表的类型。现以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例,如列昂节夫的第一个投入产出表是研究全美国的经济结构的,他编制了全美国十大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表1是一张简化的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表中国民经济由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批零餐

饮业和其它服务业6个部门构成,对每个部门有初始投入和总投入,以及外部需求和总产出。 表1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产值单位:亿元) 表中数字均以产值计算,6个部门的横行表示该部门的产品供给各部门生产使用的数量,6个部门的纵列表示该部门生产中消耗的各部门产品的数量。 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是投入产出应用分析研究最重要的指标。可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求算直接消耗系数,它可显示出各个部门在生产中的技术经济联系。如表1中运输邮电部门消耗403亿元工业部门的产品,总产出为1570亿元,于是运输邮电部门的单位产出对工业部门的直接消耗是403/1570=0.257,如此得到的直接小号系数如表2.由于每个部门的总产出等于总投入,计算式将每行数字相应地除以最后一行数字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