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方法概述

染色方法概述
染色方法概述

染色方法概述)

染色方法的实施是在染色设备上完成的

按染色方法可分为:浸染机、卷染机、轧染机

按被染物形态:散纤维染色机、纱线染色机、织物染色机、成衣染色机

按染色温度及压力:常温常压染色机、高温高压染色机

按设备运转方式:间歇式染色机及连续式染色机

一匀染和移染

广义的匀染是指染料在染色织物表面以及在纤维内各部分分布的均匀度

染料在纤维内均匀分布,透染

分为4种情况

(1)在纤维束及纤维内分布均匀,理想状态

(2)在纤维束内分布均匀,但只分布在单纤维表面,纤维环染,近似匀染,染色结果较第一种情况浓

(3)纤维束环染(白芯)

(4)纤维束外围纤维环染或不均匀染色,内部纤维不染色

影响匀染因素

(一)纤维及及其结构均匀性

不同成熟度的棉

不同产地、不同生长部位的毛

化学纤维

前处理

(2)上染条件

初染速率太高或上染速率太快

浸染控制匀染手段

缓染——控制上染速度和加入缓染剂

移染——上染较多部位的染料通过解吸转移到上染较少的部位

轧染控制匀染手段

浸轧均匀性

防泳移

散纤维染色:多用于混纺织物、交织物和厚密织物

纱线染色:纱线制品、色织物或针织物

成衣染色:小批量、交货短、适应变化

原液着色:有色纤维,如丙纶

根据把染料施加于染色物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的方式不同,染色方法可分为浸染(或称竭染)和轧染两种

(一)浸染

将纺织品浸渍于染液中,经一定时间使染料上染纤维并固着在纤维上的染色方法

在染色过程中,染料逐渐上染纤维,染液中染料浓度相应地逐渐下降

适用于各种形态的纺织品染色,尤其适用于不能经受张力或压轧的染色物

浸染时,染液及被染物可以同时循环运转,也可以只有一种循环

一般为间歇式生产,设备比较简单,操作比较容易,生产效率较低

主要有:散纤维染色机、绞纱或筒子纱染色机、经轴染色机、卷染机、绳状染色机、喷射溢流染色机、气流染色机等

浴比:浸染时,染液质量与被染物质量之比

染色浓度:染料用量一般用对纤维质量的百分数(o.m.f.)表示

影响染色因素:

(1)保证染液各处的染料、助剂的浓度均匀一致

(2)控制上染速率,通过调节温度及加入匀染助剂来达到

调节温度使染浴各处温度均匀一致,升温速率必须与染液流速相适应

加入匀染剂可控制上染速率,或增加染料的移染性能

(3)浴比大小

(4)消除织物内应力

(二)轧染

将织物在染液中经过短暂的浸渍后,随即用轧辊轧压,将染液挤入纺织物的组织空隙中,并除去多余染液,使染料均匀分

布在织物上,染料的上染是(或主要是)在以后的汽蒸或焙烘等处理过程中完成的

和浸染不同,织物浸在染液里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秒到十几秒

织物上的轧余率(带液率,织物上带的染液质量占干布质量的百分率)不多,在30%~100%之间

不存在染液的循环流动,没有移染过程

一般是连续染色加工,生产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织物染色,但被染物所受张力较大,通常用于机织物的染色

为了保证匀染性及防止色差

(1)轧液要均匀,织物浸轧后,前、后、左、中、右的轧余率要求均匀一致

(2)良好的润湿性能

染液要迅速透入织物的组织空隙,除前处理充分外,可在染液中加入适当润湿剂。

浸轧形式:一浸一轧、一浸二轧、二浸二轧或多浸一轧

经过轧压后,织物上染液可以分为三部分:

(1)纤维所吸收的染液

(2)留在织物组织的毛细管空隙中的染液

(3)留在织物间隙中、在重力作用下容易流动的染液

烘干时,后两部分染液通过毛细管效应,向织物的受热表面移动,产生“泳移”现象,造成色斑

泳移:指织物在浸轧染液以后的烘干过程中染料随水分的移动而移动的现象。

泳移不但使染色不匀,而且易使摩擦牢度降低

织物含湿量越大,轧余率越高,越易泳移

除降低轧余率外,还可加入防泳移剂

染液浓度的控制

一般染料对纤维有一定的直接性,染料会发生纤维吸附,轧余回流回来的染液浓度降低,织物烘干形式:红外线烘燥、热风烘燥、烘筒烘燥

热风烘燥:对流传热,烘燥效率较低

烘筒烘燥:接触式烘燥,烘燥效率高,但易造成烘干不匀和染料泳移,一般与红外线烘燥和热风烘燥联合使用

使染料固着方法:汽蒸、焙烘(或热熔)

汽蒸就是利用水蒸气使织物温度升高,纤维吸湿膨胀,染料与化学试剂溶解,同时被纤维所吸附而扩散进入纤维内部并固着

有常压饱和蒸汽汽蒸

常压高温蒸汽(过热蒸汽):170~190℃,用于涤纶及混纺织物的分散染料,活性染

高压高温蒸汽:涤纶及混纺织物染色

焙烘:以干热气流为传热介质使织物升温,染料溶解并扩散进入纤维而固着一般为导辊式,特别适用于分散染料,活性染料固色

轧堆染色:在浸轧后堆置过程中固色的一种半连续染色方法

主要用于活性染料对棉织物的染色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1.美蓝染色法??? 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经1—2min,水洗,沥去多余的水分,吸干或烘干,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min,水洗。 (2)加革兰氏碘溶液于抹片上媒染,作用1—3min,水洗。 (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s---1min,水洗。 (4)加碱性复红液(或沙黄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0---30s,水洗。(5)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3.抗酸性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较多量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在玻片下以酒精灯火焰缓缓加热,至发生蒸汽即止,维持微微发生蒸汽,经3—5min,水洗。 (2)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至标本无色脱出为止,充分水洗。 (3)用美蓝染色液复染约1min,水洗。 (4)吸干或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以下方法也可:即在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水洗,用1%美蓝染色液复染约20s,水洗。 对光观察,标本务必全呈蓝色,在火焰上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和背景呈蓝色。 4.瑞氏染色法 (1)抹片自然干燥后,滴加瑞氏染色液于其上,为了避免很快变干,染色液可

稍多加些,或看情况补充滴加,经1—3min,加约与染液等量的中性蒸馏水或PBS 液,轻轻晃动玻片,使与染液混匀,约3min左右,直接用水冲洗(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等物呈其它颜色。(2)另一方法? 抹片自然干燥后,按涂抹点大小,盖上一块略大的清洁滤纸片,在其上轻轻滴加染色液,至略浸过滤纸,并看情况进行补滴,维持不使变干;染色3--5min,直接用水冲洗,吸干或烘干、镜检。此法使染色液经滤纸过滤,可大大避免沉渣粘附于抹片上影响镜检观察。 5.姬姆萨染色法 (1)于5ml新煮过的中性蒸馏水中滴加5—10滴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即稀释成为常用的姬姆萨氏染色液。 (2)抹片经甲醇固定干燥后,在其上滴加足量的染色液或将抹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30min,或者染色数小时至24h,取出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呈蓝青色,组织、细胞等呈其它颜色。视野常呈淡红色。 6.克利特氏荚膜染色法 (1)染色液配制 ①美蓝溶液? 美蓝1g,95%酒精10ml,蒸馏水100ml。将美蓝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②碱性复红溶液? 碱性复红0.03g,95%酒精1ml,蒸馏水99ml。将碱性复红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2)染色法 ①涂片经火焰固定后,滴加美蓝溶液,将玻片至火焰上面加热至发生蒸汽为止。 ②水洗,以碱性复红溶液复染15—30s。 ?③水洗后、吸干、镜检。 ④染色后,菌体呈蓝色,荚膜呈红色。 ?7.结晶紫福尔马林荚膜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1. 目的要求 (1)学习细菌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 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 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 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 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

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 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媒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 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 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 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 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 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3. 材料及器材 (1)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2) 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4. 方法与步骤 Ⅰ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 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Ⅱ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Ⅲ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2~3次即可。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病理学技术—特殊染色最最全总结(均配图)

结缔组织染色法 1.1 Mallory三色染色法 蓝色:胶原和网状纤维淡蓝色:软骨、粘液、淀粉样变物质红色:神经胶原纤维、肌纤维、酸性颗粒橘红色:髓鞘、红细胞 图表A 1.1.Mallory染色,显示胶原纤维,A组排列规则

1.2. Masson三色染色法 绿色:胶原纤维 红色:肌纤维 橘红色:红细胞 图吕纤维肉瘤 Masson法:胶丿京纤维呈绿色,肌纤维呈红色,红细胞呈黄色。3. 3X 10 图表B 1.2 Mssson三色法 图表C 1.2.Masson三色染色胃癌组织中血管平滑肌

1.3.显示胶原、网状和弹性纤维的三联染色法 红色:胶原纤维 黑色:网状纤维 绿色:弹性纤维 淡黄色:肌肉、红细胞 图14 子宫组织 Weigert间苯二酚法*胶原纤维呈红色,血管壁弹力纤维呈蓝黑色,肌肉呈黄色° 3, 3X10 图表D 4.Weigert间苯二酚法

、胶原纤维染色法 2.2. Van Gieson (V.G)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鲜红色:胶原纤维 黄色:肌纤维、细胞质、红细胞 蓝褐色:胞核 图5 卵巢组织 Van Gieson苏木嘉法^胶原纤维呈红色円血簣壁肌层呈黄色,细胞核是照色。3. 3X 1CI 图表E 2?胶原纤维,Van Gieson(V.G.)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图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塞后2个月,van Gieson染色,坏死心肌被染成红色的纤维组织所代替,黄色区域为残留的心肌纤维。

2.1天狼星红(Sirius red)苦味酸染色法(参照上图) 红色:胶原纤维 绿色:细胞核 黄色:其他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偏光显微镜)I型:强双折光性,呈黄色或红色纤维n型:弱双折光,呈多种色彩疏网状分布川型:弱双折光,呈绿色的细纤维w型:弱双折光的基膜,呈淡黄色

染色方法概述

染色方法概述) 染色方法的实施是在染色设备上完成的 按染色方法可分为:浸染机、卷染机、轧染机 按被染物形态:散纤维染色机、纱线染色机、织物染色机、成衣染色机 按染色温度及压力:常温常压染色机、高温高压染色机 按设备运转方式:间歇式染色机及连续式染色机 一匀染和移染 广义的匀染是指染料在染色织物表面以及在纤维内各部分分布的均匀度 染料在纤维内均匀分布,透染 分为4种情况 (1)在纤维束及纤维内分布均匀,理想状态 (2)在纤维束内分布均匀,但只分布在单纤维表面,纤维环染,近似匀染,染色结果较第一种情况浓 (3)纤维束环染(白芯) (4)纤维束外围纤维环染或不均匀染色,内部纤维不染色 影响匀染因素 (一)纤维及及其结构均匀性 不同成熟度的棉 不同产地、不同生长部位的毛 化学纤维 前处理 (2)上染条件 初染速率太高或上染速率太快 浸染控制匀染手段 缓染——控制上染速度和加入缓染剂 移染——上染较多部位的染料通过解吸转移到上染较少的部位

轧染控制匀染手段 浸轧均匀性 防泳移 散纤维染色:多用于混纺织物、交织物和厚密织物 纱线染色:纱线制品、色织物或针织物 成衣染色:小批量、交货短、适应变化 原液着色:有色纤维,如丙纶 根据把染料施加于染色物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的方式不同,染色方法可分为浸染(或称竭染)和轧染两种 (一)浸染 将纺织品浸渍于染液中,经一定时间使染料上染纤维并固着在纤维上的染色方法 在染色过程中,染料逐渐上染纤维,染液中染料浓度相应地逐渐下降 适用于各种形态的纺织品染色,尤其适用于不能经受张力或压轧的染色物 浸染时,染液及被染物可以同时循环运转,也可以只有一种循环 一般为间歇式生产,设备比较简单,操作比较容易,生产效率较低 主要有:散纤维染色机、绞纱或筒子纱染色机、经轴染色机、卷染机、绳状染色机、喷射溢流染色机、气流染色机等 浴比:浸染时,染液质量与被染物质量之比 染色浓度:染料用量一般用对纤维质量的百分数(o.m.f.)表示 影响染色因素: (1)保证染液各处的染料、助剂的浓度均匀一致 (2)控制上染速率,通过调节温度及加入匀染助剂来达到 调节温度使染浴各处温度均匀一致,升温速率必须与染液流速相适应 加入匀染剂可控制上染速率,或增加染料的移染性能 (3)浴比大小 (4)消除织物内应力 (二)轧染 将织物在染液中经过短暂的浸渍后,随即用轧辊轧压,将染液挤入纺织物的组织空隙中,并除去多余染液,使染料均匀分

病理切片的特殊染色方法

1.Van Gieson苦味酸和酸性品红法 【染色方法】 (1)中性甲醛固定组织,石蜡切片; (2)组织切片脱蜡至水; (3)用Van Gieson液染1~5分钟; (4)倾去染液,直接用95%乙醇分化和脱水; (5)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结果】胶原纤维呈红色,肌纤维、胞质及红细胞呈黄色。 2.Masson氏结缔组织三合染色法 【染色方法】 (1)石蜡切片厚6μm,脱蜡至水; (2)0.2%冰醋酸水溶液浸泡片刻; (3)Masson氏染色液中5分钟或更长时间; (4)0.2%冰醋酸水溶液浸泡片刻; (5)5%磷钨酸水溶液2~3分钟,再入0.2%冰醋酸水溶液浸洗(6)投入淡绿、冰醋酸水溶液浸染5分钟或更长时间; (7)再入0.2%冰醋酸水溶液浸洗片刻; (8)脱水、透明和封固。 【结果】胞浆和神经胶质纤维染红色,胶原纤维染绿色。 二、常用网状纤维染色方法 【染色方法】 (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2)0.25%高锰酸钾液3分钟; (3)蒸馏水洗2次; (4)1%草酸漂白即可; (5)蒸馏水洗2次; (6)2.5%铁明矾水溶液媒染5~10分钟,蒸馏水洗多次; (7)二氨氢氧化银浸染1分钟,蒸馏水洗3次; (8)10%甲醛液还原2分钟,蒸馏水洗3次; (9)0.2%氯化金液调色1~2分钟,蒸馏水洗3次; (10)5%硫代硫酸钠固定5分钟; (11)蒸馏水洗,需要时复染; (12)水洗、脱水、透明和封固。 【结果】网状维呈黑色,其他组织呈复染的颜色。

显示弹性、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法 【染色方法】 (1)中性甲醛液固定组织,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切片入70%乙醇中洗2分钟; (3)将切片浸入盛有维多利亚蓝液中染0.5~2小时; (4)直接入95%乙醇中分色数秒钟; (5)浸入蒸馏水洗2分钟; (6)用丽春红S液滴染切片5分钟; (7)直接用无水乙醇冲洗多余染色液2次; (8)将切片在空气中或冷风干燥; (9)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结果】弹性纤维呈蓝绿色,胶原纤维呈红色,背景呈淡黄色。 四、脂肪染色 【染色方法】 (1)冰冻切片厚度8~15μm; (2)Harris苏木素,染约1分钟; (3)自来水洗后,用0.5%盐酸乙醇分化,再水洗直至胞核返蓝为止; (4)蒸馏水洗后移入70%乙醇内浸洗一下; (5)浸入苏丹III染液中约30分钟或更长时间(如果置于56℃温箱中可适当缩短时间); (6)在70%乙醇分化数秒钟; (7)待切片在空气中稍凉干或用冷风机吹干; (8)及时用明胶甘油封片。 【结果】脂肪呈橘红色,脂肪酸不着色,胞核淡蓝色。 五、糖原染色 高碘酸-Schiff(Periodic acid Schiff,PAS)染色法 【染色方法】 (1)切片脱蜡至蒸馏水; (2)浸入高碘酸氧化液中10~20分钟; (3)蒸馏水洗2次; (4)Schiff液染色10~30分钟; (5)流水冲洗5分钟; (6)用苏木素染细胞核3~5分钟; (7)在盐酸酒精中分化,自来水洗至细胞核变蓝为止;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精编版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1.美蓝染色法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经1—2min,水洗,沥去多余的水分,吸干或烘干,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min,水洗。 (2)加革兰氏碘溶液于抹片上媒染,作用1—3min,水洗。 (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s---1min,水洗。 (4)加碱性复红液(或沙黄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0---30s,水洗。(5)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3.抗酸性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较多量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在玻片下以酒精灯火焰缓缓加热,至发生蒸汽即止,维持微微发生蒸汽,经3—5min,水洗。 (2)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至标本无色脱出为止,充分水洗。 (3)用美蓝染色液复染约1min,水洗。 (4)吸干或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以下方法也可:即在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水洗,用1%美蓝染色液复染约20s,水洗。 对光观察,标本务必全呈蓝色,在火焰上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和背景呈蓝色。 4.瑞氏染色法

(1)抹片自然干燥后,滴加瑞氏染色液于其上,为了避免很快变干,染色液可稍多加些,或看情况补充滴加,经1—3min,加约与染液等量的中性蒸馏水或PBS液,轻轻晃动玻片,使与染液混匀,约3min左右,直接用水冲洗(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等物呈其它颜色。 (2)另一方法抹片自然干燥后,按涂抹点大小,盖上一块略大的清洁滤纸片,在其上轻轻滴加染色液,至略浸过滤纸,并看情况进行补滴,维持不使变干;染色3--5min,直接用水冲洗,吸干或烘干、镜检。此法使染色液经滤纸过滤,可大大避免沉渣粘附于抹片上影响镜检观察。 5.姬姆萨染色法 (1)于5ml新煮过的中性蒸馏水中滴加5—10滴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即稀释成为常用的姬姆萨氏染色液。 (2)抹片经甲醇固定干燥后,在其上滴加足量的染色液或将抹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30min,或者染色数小时至24h,取出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呈蓝青色,组织、细胞等呈其它颜色。视野常呈淡红色。 6.克利特氏荚膜染色法 (1)染色液配制 ①美蓝溶液美蓝1g,95%酒精10ml,蒸馏水100ml。将美蓝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②碱性复红溶液碱性复红0.03g,95%酒精1ml,蒸馏水99ml。将碱性复红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2)染色法 ①涂片经火焰固定后,滴加美蓝溶液,将玻片至火焰上面加热至发生蒸汽为止。 ②水洗,以碱性复红溶液复染15—30s。 ③水洗后、吸干、镜检。

细胞各种染色方法

细胞培养后,需要对其生长情况、形态甚至生物学性状进行连续地观察。由于细胞小而复杂,若不借助适当的手段,则难以观察其形态、结构,更难发现细胞内各种组分的分子组成及功能。目前,已有多种研究细胞的技术,从光镜到电子显微镜,从一般细胞化学法到免疫化学法,本章将重点介绍一些常用的观察和检测方法。 第一节培养细胞的常规检查和观察方法 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需要每天进行常规检查和显微镜观察,及时了解细胞生长状态、数量改变、细胞形态、细胞有无移动、有无污染、培养液pH是否变酸、变黄是否更换等。细胞常规检查观察的内容为: 一、肉眼观察 一般常规检查用肉眼即可观察,主要看培养液的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正常情况下,培养液pH介于7.2~7.4之间,呈桃红色清亮透明。加入细胞在培养瓶中置一般温箱培养时,随着细胞生长时间的延长,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产物会使培养液pH值下降,引起颜色变浅变黄。在超越缓冲范围后培养液酸化变黄,如不及时调节pH,会影响细胞的生长,甚至造成细胞退变死亡。所以,一旦发现培养液变黄,应及时换液传代。一般更换培养液的时间,依营养物的消耗而定,正常情况生长稳定的细胞2~3天换液一次,生长缓慢的细胞3~4天换液一次。培养液中加Hepes或用5%CO2温箱培养可使pH维持稳定,利于细胞生长。用含磷酸盐缓冲系统培养时,可因瓶及塞子漏气,CO2溢出,也可能由于培养瓶塞洗刷不洁、残留碱性物,使培养液变碱发红,只致使细胞难以生长,甚至死亡。细胞换液传代后,若发现培养液很快变黄,要注意是否有细菌污染或培养器皿没有洗干净。贴壁细胞培养时若出现混浊,多为污染。悬浮培养的细胞,应将瓶竖起静置1小时,若培养基混浊示为污染,也可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有无污染现象出现。 二、显微镜观察 生长良好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透明度大,折光性强,轮廓不清。相差显微镜观察时可见细胞部分细微结构。若细胞生长状态不良,可见细胞轮廓增强,细胞折光性变弱,细胞胞质中出现空泡、脂滴和其他颗粒状物质,细胞之间空隙增大,细胞形态不规则,甚至失去原有细胞的特点,产生圆缩脱落,有时细胞表面及周围出现丝絮状物。若细胞营养不良状况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可见到部分细胞死亡,崩解漂浮在培养液中。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处理,只有生长良好的细胞才能进行传代培养和实验研究。 三、细胞的生长状态 细胞培养时,经初代培养或传代培养,都有一长短不同的潜伏期,在培养过程中注意观察细胞增殖生长的状态极为重要。各种细胞增殖的时间不尽一致。传代细胞系,胚胎组织或幼体细胞潜伏期短,一般在接种培养第二天即可见细胞生长增殖,3~4天便可连接成片。成体组织的潜伏期长,老年组织和癌组织潜伏期更长,可达一周左右。原代细胞培养中最先可见从组织块中边缘“长出”细胞,这种细胞是从原代组织块中游走出来的,并不是细胞增殖产生。这种早期游出的细胞多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其易生长,适应性强,呈放射状或旋涡状分布,很快生长并互相连接成网状。传代细胞在传代后,一般经过悬浮、贴壁伸展很快进入潜伏期,对数生长期,细胞大量繁殖,逐渐相连成片而长满瓶底。一旦发现细胞长满瓶底80%就应及时传代,否则会影响细胞生长甚至脱落。悬浮细胞当发现生长显著、密度增大、分布稠密、培养液变黄时也应及时传代。 四、微生物污染 细胞接种、传代、换液加药后应经常观察,密切注意是否有微生物污染发生。一旦发现培养液混浊、液体内漂浮着菌丝或细菌,或生长明显变缓,胞质内颗粒增多,有中毒表现等

细菌简单染色法.

简单染色 微生物染色原理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使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步骤 1、涂片 1.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生理盐水; 2.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琼脂斜面上挑取适量菌苔; 3.将挑取的菌苔沾入载玻片中央生理盐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注意: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生理盐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涂抹均匀,不宜过厚。 2、干燥 将涂好菌膜的载玻片平放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也可用电吹风低温吹干。 3、固定 手持(木夹夹住)已干燥的涂有菌膜的载玻片,涂面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 原理:加热使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从而固定细菌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注意:热固定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4、染色 将热固定的细菌涂片平放于在载玻片架上,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 染色时间: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染色约1min;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min。 5、水洗 将细菌涂片上染液倒入废液缸中;手持细菌染色涂片,置于废液缸上方,用洗瓶中自来水冲洗涂片,直至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注意: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涂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下。水流不宜过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6、干燥 自然干燥:平放于室温,自然干燥; 吹干:用电吹风冷风或低温热风吹干; 吸干:平放在一张吸水纸上,上面覆盖一张吸水纸,将细菌涂片两面水分吸干。 配方 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 溶液A 美蓝0.6克;95%乙醇30毫升 溶液B 氢氧化钾0.01克;蒸馏水100毫升 分别配制溶液A和B 配好后混合即可。

特殊染色部分

特殊染色部分 一.公共知识(相关理论)或新进展(学识水平) 1.A1型题 下述方法不属于特殊染色的是:(C) A:胶原纤维染色 B:弹力纤维染色 C:苏木素-伊红染色(HE) D:糖原染色 E:粘液染色 2.X型题 常见的肾活检标本切片的染色方法有:(ABC) A:HE染色 B:PAS染色 C:过碘酸六胺银染色 D:脂肪染色 E:V、G染色 二.专业知识(基础+实践能力) 1.A1型题 Grocott六胺银染色法所染真菌的正确结果是:(A) A:菌丝和孢子呈黑褐色,细胞核呈红色,背景淡绿色 B:菌丝和孢子呈红色,细胞核呈黑褐色,背景淡绿色 C:菌丝和孢子呈黑褐色,细胞核呈淡绿色,背景黑褐色 D:菌丝和孢子呈红色,细胞核呈淡绿色,背景红色 E:菌丝和孢子呈淡绿色,细胞核呈红色,背景黑褐色 2.X型题 抗酸杆菌染色主要诊断什么病:(AB) A:结核病 B:麻风病 C:风湿病 D:肉芽肿 E:类风湿病 三.病案(实践能力) 1.A2型题 抗酸杆菌能与苯酚碱性复红结合成复合物,抵抗酸的脱色。常用的染色方法是Ziehl-Neelsen抗酸杆菌染色法,其结果为:(A) A:抗酸杆菌呈红色,背景呈灰蓝色 B:抗酸杆菌呈灰蓝色,背景呈红色 C:抗酸杆菌呈绿色,背景呈灰蓝色 D:抗酸杆菌呈黑色,背景呈红色 E:抗酸杆菌呈灰蓝色,背景呈绿色

胶原纤维在HE染色中显示浅红色,粗细不等,难以与其它纤维区别。下述两种胶原纤维的特殊染色方法 (1)Van Gieson(VG)苦味酸-酸性品红法,胶原纤维的呈色是:(A) A:鲜红色 B:黑色 C:绿色 D:蓝色 E:黄色 (2)Masson三色法,其染色结果为:(C) A:胶原纤维呈绿色,细胞质等呈红色,胞核呈蓝褐色 B:胶原纤维呈黑色,细胞质等呈红色,胞核呈蓝褐色 C:胶原纤维呈蓝色,细胞质等呈红色,胞核呈蓝褐色 D:胶原纤维呈黑色,细胞质等呈绿色,胞核呈蓝褐色 E:胶原纤维呈绿色,细胞质等呈黑色,胞核呈蓝褐色 3.A4型题 弹力纤维又称弹性蛋白,强嗜酸性易与染色液中的碱基结合,呈平行排列且很紧密,经特殊染色容易辨认,地衣红染色法是一种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1)地衣红染色液配法正确的是:(B) A:地衣红1g,无水乙醇99ml,浓盐酸1ml B:地衣红1g,70%乙醇99ml,浓盐酸1ml C:地衣红1g,丙酮99ml,浓盐酸1ml D:地衣红1g,二甲苯99ml,浓盐酸1ml E:地衣红1g,蒸馏水99ml,浓盐酸1ml (2)地衣红染色液浸染时间为:(A) A:3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E:4℃冰箱过夜 (3)地衣红染色液浸染后,正确的操作是(A) A:70%乙醇,95%乙醇,无水乙醇,二甲苯,树胶封固 B:二甲苯,树胶封固 C:水洗,无水乙醇,二甲苯,树胶封固 D:丙酮,二甲苯,树胶封固 E:风干,树胶封固 (4)弹力纤维呈现的颜色是:(C) A:黑色 B:蓝色 C:深棕红色 D:黄色 E:绿色

棉织物染色三种常见方法

棉织物染色三种常见方法 棉织物是染整加工常见的面料。常采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以及硫化染料的染色加工方法。 一、棉织物直接染料染色 特性: 1、直接染料是一类能在中性染浴中,直接上染纤维素纤维的水溶性染料。 2、直接染料色谱齐全,应用方便、价格低廉、耐洗牢度不好,日晒牢度欠佳。常需要采用固色剂处理。

性能和方法: 1、染色性能: 1.1 直接染料都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 1.2 直接染料染色中经常使用的促染剂为食盐和元明粉。选用元明粉作促染剂能得到较鲜艳的色泽。 1.3 直接染料不耐硬水,必须采用软水染色。 2、染色方法 2.1 一般在普通绳状染色机上进行,染色浴比为1:15-30浅色的浴比要比深色的大些。 2.2 染色温度一般采用近沸点染色,以获得良好的移染性,(所谓移染是指染料从纤维上浓度高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以及良好的色光和牢度。染色一般由常温开始(深色的可由60℃-80℃开始)。

3、直接染料的固色处理 1、利用阳离子固色剂,以固色剂Y 和固色剂M处理,来提高其牢度。棉针织物活性染料染色 二、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 特性: 1、活性染料能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有活性基因,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发生共价键结合。

2、活性染料具有色泽鲜艳,湿处理牢度和摩擦牢度较好,匀染性好,色谱较齐,应用方便,耐晒牢度较好。 影响活性染料染色的主要因素: 1、亲和力的影响 1.1 在使用亲和力很大的染料进行染色时,具有比较高的上染百分率,有利于提高染料的利用率,但必须加强洗涤,否则会影响染色物的水洗和摩擦牢度. 2、浴比的影响 2.1 活性染料染色时,在不影响匀染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浴比,这一方面提高了固色率,同时也减少活性染料在染浴中的水解。 3、温度的影响 3.1 K型活性染料,就有必要在较高温度下染色。 X型活性染料,随着温度的升高,可促进染料的水解,则不能在高温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修订稿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1.美蓝染色法??? 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经1—2min,水洗,沥去多余的水分,吸干或烘干,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min,水洗。 (2)加革兰氏碘溶液于抹片上媒染,作用1—3min,水洗。 (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s---1min,水洗。 (4)加碱性复红液(或沙黄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0---30s,水洗。(5)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3.抗酸性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较多量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在玻片下以酒精灯火焰缓缓加热,至发生蒸汽即止,维持微微发生蒸汽,经3—5min,水洗。 (2)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至标本无色脱出为止,充分水洗。 (3)用美蓝染色液复染约1min,水洗。 (4)吸干或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以下方法也可:即在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水洗,用1%美蓝染色液复染约20s,水洗。 对光观察,标本务必全呈蓝色,在火焰上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和背景呈蓝色。 4.瑞氏染色法 (1)抹片自然干燥后,滴加瑞氏染色液于其上,为了避免很快变干,染色液可

稍多加些,或看情况补充滴加,经1—3min,加约与染液等量的中性蒸馏水或PBS液,轻轻晃动玻片,使与染液混匀,约3min左右,直接用水冲洗(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等物呈其它颜色。 (2)另一方法? 抹片自然干燥后,按涂抹点大小,盖上一块略大的清洁滤纸片,在其上轻轻滴加染色液,至略浸过滤纸,并看情况进行补滴,维持不使变干;染色3--5min,直接用水冲洗,吸干或烘干、镜检。此法使染色液经滤纸过滤,可大大避免沉渣粘附于抹片上影响镜检观察。 5.姬姆萨染色法 (1)于5ml新煮过的中性蒸馏水中滴加5—10滴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即稀释成为常用的姬姆萨氏染色液。 (2)抹片经甲醇固定干燥后,在其上滴加足量的染色液或将抹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30min,或者染色数小时至24h,取出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呈蓝青色,组织、细胞等呈其它颜色。视野常呈淡红色。 6.克利特氏荚膜染色法 (1)染色液配制 ①美蓝溶液? 美蓝1g,95%酒精10ml,蒸馏水100ml。将美蓝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②碱性复红溶液? 碱性复红0.03g,95%酒精1ml,蒸馏水99ml。将碱性复红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2)染色法 ①涂片经火焰固定后,滴加美蓝溶液,将玻片至火焰上面加热至发生蒸汽为止。 ②水洗,以碱性复红溶液复染15—30s。 ?③水洗后、吸干、镜检。 ④染色后,菌体呈蓝色,荚膜呈红色。

油镜的使用与简单染色法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简单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1、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细菌简单染色及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包括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两部分。机械部分包括镜座、 镜臂、镜筒、载物台、物镜转换器、粗调节螺旋、细调节螺旋、标本夹等。 光学部分包括接目镜、接物镜、反光镜、光圈(虹采)、聚光镜(集光器)等。 (二)油浸系的原理 浸系是在油浸镜与标本之间加1滴香柏油,调整光源检查细菌标本的方法。油浸镜是一种高倍放大的物镜,一般都刻有放大倍数,如95x、100x等。其镜头标记国产镜多用“油”字表示,国外产品则用“Oil”(Oil Immersion)或HI (homogeneous Immersion)表示。而且油镜的镜身较高倍镜和低倍镜为长,镜片最小,这也是识别的另一种标志。其使用原理是:由于香柏油与玻璃的折光率相似(香柏油为1.515,玻璃为1.52)。镜检时,滴加香柏油的作用是使光源尽

可能多的进入物镜中,避免光线通过折光率低的空气(折光率为1.0)而散失,因而能提高物镜的分辨率,使物像明亮清晰(见下图)。 图介质为空气(A)与介质为香柏油(B)时光线通过的比较 (三)细菌简单染色 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此时可用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染色。 三、实验用品 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液、石炭酸复红染色液、生理盐水、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吸水纸、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sccus aureus)的斜面菌种、滴管、烧杯、试管架。四、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调节光源→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油镜观察 1、观察前的准备 ①将显微镜置于平稳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沿约为4cm。坐正,练习用左眼观察。

特殊染色(结缔组织染色)

【资源】转贴---特染:结缔组织染色 wanliheng丁香园版主 .438 积分473 得票545 粉丝加关注. 2009-04-19 11:38 消息引用收藏分享 分享到哪里?复制网址新浪微博豆瓣社区腾讯微博开心网人人网 只看楼主第一节结缔组织多色染色法 一、Mallory三色染色法 1. 试剂配制 (1)重铬酸钾液重铬酸钾2.5g,醋酸5ml,蒸馏水95ml (2)苯胺蓝桔黄G液苯胺蓝0.5g,桔黄G2g,磷钨酸1g,蒸馏水100ml (3)酸性复红液酸性复红0.5g,蒸馏水100ml 2.染色步骤 (1)中性甲醛液固定组织,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重铬酸钾液10min。 (3)蒸馏水冲洗2min,蒸馏水2次。 (4)酸性复红液2min,蒸馏稍洗。 (5)苯胺蓝液20min,95%乙醇快速分化。 (6)直接用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3.结果 胶原和网状纤维呈蓝色,软骨、粘液、淀粉样变物质呈淡蓝色,神经胶质纤维、肌纤维和酸性颗粒呈红色,髓鞘和红色呈桔红色。 4.注意事项 (1)酸性复红液易溶解于水,肉眼观察切片上保留一定的红色。 (2)苯胺蓝液染色后,用95%乙醇分化时,须用显微镜观察掌握。 (3)对陈旧的固定标本,其染色效果较差,可增加染色时间。 (4)另张切片,可同时作胶原纤维对照染色而进行鉴别组织成分。 二、Masson三色染色法 1.试剂配制 (1)Masson复合染色液酸性复红1g,丽春红2g,桔黄G2g,0.25%醋酸300ml。 (2)亮绿染色液高绿SF0.1g,0.2%醋酸100ml。 2.染色步骤 中性甲醛液固定组织,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1)Masson复合染色液5min。 (2)0.2%醋酸水溶液稍洗。 (3)5%磷钨酸5-10min。 (4)0.2%醋酸水溶液浸洗2次。 (5)亮绿染色液5min,0.2%醋酸水洗2次。 (6)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3.结果 胶原纤维呈绿色,肌纤维呈红色,红细胞呈桔红色。

特殊染色的基本知识

特殊染色的基本知识 一、染色方法 1863年由waldeyer率先倡导用苏木素染液染细胞核,后来Mallory、Mayer等也阐述过苏木素的应用。近年来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方法也屡有创新。Shikata(1973),Tanka 等(1981年)分别介绍了用地依红和维多利亚蓝混合液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方法;1987年Crocker J等推出了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的技术方法以及1991年进行的乳腺肿瘤核仁组成区的研究方法等。 特殊染色的分类: 特殊染色方法按照所染目的物进行分类,有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脂类物质、糖类、色素、病理的内源性沉着物、病原微生物、内分泌物质、单种细胞和性染色质、骨、血液及造血组织、核酸、酶类等。 特殊染色的命名: 对于特染的命名至今尚无统一的规定,多数均按发明者的姓名命名,如van Geison 染色等;有的则按所用染色液命名,如甲基绿一派若宁染色、苏丹Ⅲ染色等;有的按目的物命名,如网织纤维染色;还有的采用混合命名,如试剂十人名等。 二、染色目的 未加染色的任何组织切片在镜下只能辨认细胞和胞核的轮廓,看不清楚其他任何结构。染色的目的就是将组织切片浸入染色剂内,经过一定的时间,将组织或细胞及其他异常成分染上不同深浅的颜色,便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三、染色原理 染色过程是染色剂和组织细胞相结合的过程。其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1、有学者认为从物理学角度看,染色剂和组织细胞的结合是“溶解”或“吸收”。例如苏丹类染色剂使脂质着色,就是利用染色剂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洒精等溶剂中的溶解度这一特性。有些染色剂是染色剂分子通过渗透和毛细血管作用而被吸收或沉淀到组织、细肋的小孔中去而着色的‘这种机制的染色是很少的。 2、另有学者认为染色是染色剂相组织、细胞之间的化学性结合。如显示含铁血黄素的普鲁士反应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是,大量染色的化学反应并不象铁反应那样明确。大多数染色的原理至今仍未搞清楚,有些可能是物理性的,有些可能是化学性的,有些则可能2种机制都起作用。正因为人们对染色的原理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原理来控制它,在相当程度上需凭工作经验。 四、染色的分类 (一)普通染色 最广泛应用于常规制片的苏木素和伊红染色,又称为常规染色。 (二)特殊染色

细菌的简单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 虽然各种类型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但一般实验室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由于细菌体积小且透明,在活体细胞内又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与周围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难于看清它们的形状,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而经过染色,就可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比较清楚地看到菌体形态,亦即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便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状和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来鉴别微生物的类型和区分死、活细菌等,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对细菌的染色观察,使同学们在掌握细菌染色技术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其他的染色制片技术;观察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感性认识。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所谓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例如,美蓝(亚甲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盐,它可被电离成正、负离子: 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常用的碱性染料除美蓝外,还有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 细菌体积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着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复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1.美蓝染色法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经1—2min,水洗,沥去多余的水分,吸干或烘干,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min,水洗。 (2)加革兰氏碘溶液于抹片上媒染,作用1—3min,水洗。 (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s---1min,水洗。 (4)加碱性复红液(或沙黄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0---30s,水洗。 (5)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3.抗酸性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较多量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在玻片下以酒精灯火焰缓缓加热,至发生蒸汽即止,维持微微发生蒸汽,经3—5min,水洗。 (2)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至标本无色脱出为止,充分水洗。 (3)用美蓝染色液复染约1min,水洗。 (4)吸干或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以下方法也可:即在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水洗,用1%美蓝染色液复染约20s,水洗。 对光观察,标本务必全呈蓝色,在火焰上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和背景呈蓝色。 4.瑞氏染色法 (1)抹片自然干燥后,滴加瑞氏染色液于其上,为了避免很快变干,染色液可

稍多加些,或看情况补充滴加,经1—3min,加约与染液等量的中性蒸馏水或PBS液,轻轻晃动玻片,使与染液混匀,约3min左右,直接用水冲洗(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等物呈其它颜色。 (2)另一方法抹片自然干燥后,按涂抹点大小,盖上一块略大的清洁滤纸片,在其上轻轻滴加染色液,至略浸过滤纸,并看情况进行补滴,维持不使变干;染色3--5min,直接用水冲洗,吸干或烘干、镜检。此法使染色液经滤纸过滤,可大大避免沉渣粘附于抹片上影响镜检观察。 5.姬姆萨染色法 (1)于5ml新煮过的中性蒸馏水中滴加5—10滴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即稀释成为常用的姬姆萨氏染色液。 (2)抹片经甲醇固定干燥后,在其上滴加足量的染色液或将抹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30min,或者染色数小时至24h,取出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呈蓝青色,组织、细胞等呈其它颜色。视野常呈淡红色。 6.克利特氏荚膜染色法 (1)染色液配制 ①美蓝溶液美蓝1g,95%酒精10ml,蒸馏水100ml。将美蓝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②碱性复红溶液碱性复红0.03g,95%酒精1ml,蒸馏水99ml。将碱性复红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2)染色法 ①涂片经火焰固定后,滴加美蓝溶液,将玻片至火焰上面加热至发生蒸汽为止。 ②水洗,以碱性复红溶液复染15—30s。 ③水洗后、吸干、镜检。 ④染色后,菌体呈蓝色,荚膜呈红色。 7.结晶紫福尔马林荚膜染色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