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程知识点合集

生物化学教程知识点合集
生物化学教程知识点合集

生物化学教程知识点合集

第一篇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化学

一、生物分子导论

1 生物属性:①化学成分的同一性②严整有序的结构③新陈代谢④自我复制的能力

2 1nm(纳米)=10A(埃)(原子半径、共价键长度)=10^-3um(微米)(细胞器)

3 立体异构与构型①几何或顺反异构(分子中双键或者环的存在)②光学或旋光异构(手性中心的存在)

4 DL命名系统(根据甘油醛的绝对构型)和RS系统(手性碳的4个取代基的优先性顺序)DL与RS并不一定相互对应,DL与+-没有必然联系。

5三维结构的分子模型表示方法:透视式、骨架模型、球棍模型、空间填充模型(最接近现实)

6生物结构中的非共价力①静电相互作用(离子键、盐键、盐桥)是发生在带电荷基团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异种相吸,同种相斥。(盐浓度的改变对生物分子的结构会发生重大影响)②氢键(H、N、O、S)是电正性的氢核与电负性大的原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具有方向性与饱和性,即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杂原子形成氢键,只有当A-H…B在同一直线上时氢键最强。③范德华力与范德华斥力与距离有关④疏水相互作用(熵效应)是指在介质水中的疏水基团倾向于聚集在一起,以避开与水的接触。疏水相互作用在维持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方面占有突出地位。

7原始生物分子:20种氨基酸、5种碱基、2种单糖即葡萄糖与核糖、1种醇即甘油、1种脂肪酸即棕榈酸、1种胺即胆碱。

二、蛋白质的构件——氨基酸

1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为16%,可用凯氏定氮法计算:蛋白质含量=蛋白氮*6.25,蛋白质中的组分百分比约为C 50%、H 7%、O 23%、N 16%、S 0%-3%。

2蛋白质完全水解为氨基酸,不完全水解为肽段和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均为α-氨基酸,且除甘氨酸外均为L-α氨基酸。

3常见蛋白质的名称与缩写

丙氨酸(Ala)、精氨酸(Arg)、天冬酰胺(Asn)、天冬氨酸(Asp)、半胱氨酸(Cys)、谷氨酰胺(Gln)、谷氨酸(Glu)、甘氨酸(Gly)、组氨酸(His)、异亮氨酸(He)、亮氨酸(Leu)、赖氨酸(Lys)、甲硫氨酸(Met)、苯丙氨酸(Phe)、脯氨酸(Pro)(亚氨基酸)、丝氨酸(Ser)、苏氨酸(Thr)、色氨酸(Trp)、酪氨酸(Tyr)、缬氨酸(Val)

4按R基的极性大小(指在细胞PH即PH7左右的解离状态)①非极性R基氨基酸(非极性疏水氨基酸8)Ala、Val、Leu、Ile、Pro、Phe、Trp、Met②不带电荷极性R基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7)Gly、Ser、Thr、Cys、Tyr、Asn、Gln③带正电荷R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3)Lys、Arg、His④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2)Asp、Glu

5氨基酸的等电点,pH>pI,则氨基酸带负电荷;pH

6氨基酸的茚三酮反应,α-氨基酸氧化脱氨,生成紫色产物,可用分光光度计在570nm波长处定量计算;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不释放氮气,直接生成亮黄色产物,最大光吸收在440nm。

7化学修饰与蛋白质功能调控有关,二硫键(disulfide bonds)两个半胱氨酸的巯基被氧化生成二硫键。加还原剂可以破坏二硫键。

8蛋白质的紫外光最大吸收在280nm处。

9分配层析的原理:氨基酸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溶解度。离子交换层析的原理:调整溶液的pH值,可以调整氨基酸的带电荷量,用氨基酸置换出结合在树脂上的离子。

三、蛋白质的通性、纯化和表征

1等电点pI:在某一pH,蛋白质净电荷为零,在等电点处,蛋白质易沉淀。

2蛋白质具有胶体性质,稳定因素:布朗运动、电荷排斥、水化层(蛋白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不能通过半透膜。例子做豆腐,加盐,破坏水化层,使胶体凝固。

3蛋白质沉淀①盐析:高浓度中性盐破坏水化层,一般不引起变性(常用盐为中性盐,硫酸盐、铵盐代表物为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②有机试剂:可引起变性,低温操作③重金属盐:重金属中毒使用牛奶或豆浆④生物碱或某些酸⑤加热变性:凝固。

4问答题: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提高纯度、保持活性①生物样品的处理:组织或细胞破碎:匀浆、研磨、超声处理、纤维素酶或溶菌酶、去垢剂、离心等②粗分级分离:去除大量杂质、浓缩样品:沉淀、超滤等③细分级分离:层析、电泳、结晶等。注意点:①要保持低温②抑制蛋白酶活性。

5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①透析与超滤:透析是利用蛋白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作用:分离大小不同的蛋白质,且可以改变溶剂成分或溶液的pH。超滤是利用压力或离心力,强行使水和其他小分子溶质通过半透膜,蛋白质留在膜上。

②凝胶过滤(凝胶过滤层析、排阻层析、分子筛)结果为大分子蛋白质先获得。常使用的凝胶有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

③盐溶与盐析表现为低浓度时,中性盐增加蛋白质溶解度;高浓度时,有些蛋白质沉淀。原理为破坏水化层,降低溶解度。

④有机试剂沉淀:降低了介电常数、破坏水化层。

⑤电泳和等点聚焦电泳为带电的蛋白质分子,将向着与其电荷符号相反的电极移动,且其移动速度不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等电聚焦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不带电荷的性质,蛋白质在等电点聚集。双向电泳即将等电聚焦与凝胶电泳混合。蛋白质组(proteome):指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实验各种条件下,基因组活跃表达的所有蛋白质。

⑥离子交换层析分为两个步骤:离子交换和洗脱。当阴离子交换,则固定相带正电荷,当阳离子交换,则固定相带负电荷。洗脱为改变洗脱剂的pH和盐离子强度,盐浓度越高,洗下来的蛋白质的结合能力越强。此方法用于分离与固定相结合能力不同的蛋白质。

⑦亲和层析利用蛋白质分子与其配体的特异性识别分离,相当于抗原抗体结合。

⑧高效液相层析HPLC(高压液相层析);反相层析:流动相为有机分子,纯化小分子量的蛋白质。

6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①凝胶过滤法②SDS-PAGE法,SDS为十二烷基硫酸钠③沉降速度法:分子量大的沉降速度快,沉降系数s越大。S为10^-13,沉降系数可表示为4.45S,S也可用来表示生物体分子量的相对大小。④质谱法: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7蛋白质的含量测定与纯度测定①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Lowry法、紫外吸收法、染色法等②纯度鉴定:电泳、层析等。

四、蛋白质的共价结构

1蛋白质结构的组织层次一级结构为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二级结构为氨基酸的走向三级结构为一条多肽链的完整结构四级结构为多肽链缔合成寡聚或多聚蛋白质。

2 N端为头端,C端为尾端。蛋白质的主链主要为NCC NCC;

3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通过缩水反应,脱去一个水分子,形成肽键。

4肽平面:肽键所含的4个原子和与其相连的两个α碳原子这六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称为肽平面。

5天然存在的活性肽激素:催产素、加压素抗生素:放线菌素D 毒素:鹅膏蕈碱脑啡肽谷胱甘肽

6 了解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核糖核酸酶A由1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7如何测定蛋白质序列?大的蛋白质要“化整为零”,处理成小片段测序。

Step1 确定N端个数,即确定蛋白质由几条肽链组成。

Step2 拆分多条肽链;打开所有二硫键。

Step3 使用蛋白酶protease将肽链切成小片段,Edman降解法Edman procedure测定小片段序列。

Step4 使用第二种蛋白酶切割肽链, Edman降解法测定所得小片段序列。

Step5 对比step3和step4的结构,得出肽链的完整序列。

Step6 确定二硫键位置。

8 Edman降解法——测定小片段序列,通过先分别降解每个氨基酸,然后据分子量测定每个氨基酸的种类。(用于鉴定N-末端残基)。

9蛋白质序列数据库Protein Information Resource EMBL SwissProt PDB

五、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某段多肽链中主链骨架在局部空间有规律的盘绕和折叠,即蛋白质分子中某段肽链主链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不包括与其他链段的相互关系及侧链构象的内容。

2二级结构的结构单元:①α-螺旋(α-helix)②β-折叠(β-pleated sheet)③β-转角(β-turn)④无规卷曲(random coil)(4个结构单元及稳定力量)

3 α-螺旋①α- helix是顺时针方向,即右手螺旋②螺旋一圈由3.6个氨基酸组成,螺距0.54nm。③每个残基的N-H与前面隔三个残基的C=O形成氢键。

4β-折叠①β-折叠是多肽链中较为伸展的结构。②它是由平行的两条或两条以上肽链或一条肽链内部的两段肽链形成的。③两段肽链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反平行的。前者两条链从N端到C端是同方向,后者是反向的。稳定因素是链间肽键的C=O与N-H形成的氢键。

5 β-转角①一条肽链形成180°回折的结构称β-转角②以四个残基(三个酰胺平面)构成为常见③第一个残基C=O与第四个残基的N-H形成氢键。

6无规卷曲:无规律性的那部分肽链的构象称无规卷曲。

7结构模体(motif)结构模体具有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的功能。

8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只有具有完整的三级结构才具有生物活性。稳定三级结构的因素包括侧链R间的共价键(主要是二硫键)及R之间的非共价键(包括氢键、疏水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

9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常由两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组成,每个区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独立,称为domain 。

10结构域与结构模体的区别:结构域更复杂,一般不同蛋白质不可能有相同的结构域;而结构模体可以相同。不同的蛋白质分子中其结构域的数目不同,同一蛋白质中几个结构域可彼此相似或完全不同。

11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的空间排布和接触部位的布局称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12维系亚基间聚合成四级结构的力量是氢键、疏水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

13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生物学功能丧失,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变性的本质: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破坏或改变,即破坏非共价键,共价键不破坏,肽键与一级结构无变化。

14变性蛋白质的特征:生物学活性丧失;蛋白质变性后易于沉淀,但不一定沉淀(pH≠pI);

变性蛋白质由于肽链伸展,肽键暴露,故易于被蛋白酶水解,即易于消化。

15蛋白质的复性:蛋白质较轻程度的变性后,去除变性因素后,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天然活性),称为复性。

16一级结构决定三级结构(高级结构)或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折叠信息隐藏于一级结构中。

六、蛋白质的功能与进化

1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了解):催化:酶;调节:生理功能调控、基因表达调控;转运:物质运输;贮存:营养物质,氮源;运动:肌肉收缩、细胞游动;结构成分:提供强度与保护;支架作用:支架蛋白;防御与进攻:免疫、毒蛋白。

2氧结合蛋白: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一条多肽链(珠蛋白)+一个血红素;血红蛋白:四聚体,2个α亚基,2个β亚基,同源性高,α珠蛋白141AAs,β珠蛋白146AAs。3氧分数饱和度:结合氧气的分子占总分子的比例。

4协同效应的定义是指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促进作用则称为正协同效应,反之则称负协同效应。

5当蛋白质(酶)与它的配体(某种小分子物质)结合后,引起蛋白质(酶)的空间结构(构象)发生改变,使其适合功能的需要,这种变化称别构效应或变构效应。(氧气是血红蛋白的别构激活剂)。

6 BPG(2,3-二磷酸甘油酸)是血红蛋白的别构抑制剂。BPG对肺部氧的结合影响不大,但促进供给组织更多的氧。(例:高海拔)

7 Bohr效应:pH下降(H+升高),氧结合曲线右移,促进组织中氧的释放,缓冲组织中的低pH环境。

8 S形曲线的氧结合、BPG效应物的调节、别构效应和波尔效应使血红蛋白的输氧达最高效率。

9 镰刀细胞贫血病:β链第6位残基Glu突变为Val。地中海贫血:缺少了α或β链

九、酶引论

1 酶, 生物催化剂,在加速生物化学反应速度的同时自身不改变。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质。核酶(酶本质RNA),脱氧核酶(酶本质DNA)。

2(问)酶加快化学反应的机理?酶通过降低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不仅需要碰撞,而且必须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态。碰撞理论与过渡态理论。

3酶和底物形成复合物,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量:关键在于形成酶-底物复合体;形成复合物,催化,释放产物。

4邻近效应:底物分子结合到酶分子表面,彼此接近。定向效应: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底物与酶的催化基团之间的正确定位取向。诱导契合

5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高效(催化能力强)降低活化能,特异性(专一性)活性中心、专一性和诱导契合,可调控(受到调节)限速步骤与限速酶。大多数连续反应链的第一步就是限速步骤,限速步骤的酶就是限速酶。

6 酶的活性中心(活性位点):酶表面与底物结合并参与催化反应过程的部分。酶和底物在相互结合时发生构象上的细小变化,从而促进结合,利于反应的进行。

7 诱导契合如何实现?结合能,活性中心和底物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实现了诱导契合。

8 酶的分类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连接酶类;激酶-ase。

9 酶活性(酶活力):催化某一反应的能力。度量酶活性的大小使用酶活性单位(酶单位)。酶活性单位:规定(最适)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 umol底物转化为产物,即为1个酶单位。Katal:每秒钟催化1 mol产物形成需要的酶的量。

k cat:表示单位时间内一个酶分子可以转化的底物分子个数。

比活性(力):每毫克蛋白质所含有的酶活性单位数(U/mg)。体现酶纯度和酶活性,对同一种酶来说,比活越大,酶纯度越高。

10 固定化酶:将酶包裹于凝胶等高分子物质中形成的酶制剂。保持了催化能力;产物易分离;连续使用,易于自动化。

11 化学修饰酶:有些酶靠化学修饰调控酶的活性。改变酶的活性、专一性、稳定性等。

12 抗体酶:用过渡态类似物作免疫原产生催化性抗体。

十、酶动力学

1 影响酶催化反应速度的因素:底物浓度 Concentration of Substrate, [S],酶的浓度Concentration of Enzyme, [E], pH,温度Temperature, T,抑制剂Inhibitor,激活剂。

2 底物浓度[S]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米氏方程K m是初速度等于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酶对底物的亲和度指标。V max的意义,在高底物浓度下V0实际与[S]无关,并将达到一个最大极限,称为最大初速度。K m越小,亲和能力越强,K m越大,亲和能力越弱。最适底物,K m最小。(并非所有酶均适合此方程组,符合为米氏酶,含别构效应或协

同效应的蛋白质不符合米氏方程。)——双倒数法作图,。

3 酶浓度[E]对反应初速度的影响:当底物浓度足够大时,Vo=Vmax,反应初速度和酶的浓度成正比。pH对酶促反应初速度的影响:每种酶都有最适pH,此时酶的活性最高,催化反应速度最快。温度的影响:高温会导致酶失活,低温适合保存酶。

4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初速度的影响:抑制剂分两大类:可逆的和不可逆的;可逆抑制中最常见的两类是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结果Vmax 不变,Km 增加。可以借助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反竞争性抑制剂结合到酶和底物的复合物上,不直接和活性中心结合。结果Vmax降低,Km 降低。非竞争性抑制剂在活性部位以外的地方与酶结合,结果Km不变,Vmax降低。

不可逆抑制大多为毒物。

十一、酶的作用机制与活性调节

1 亲电催化剂:缺电子的原子或基团亲核催化剂:多电子。

2 酸碱催化Acid-base catalysis: 催化过程利用了H+ 或OH- 。共价催化Covalent catalysis: 催化过程中有瞬时的共价键形成,酶和底物形成共价结合的中间物。金属离子催化Metal ion catalysis: 金属离子促进酶和底物的结合,稳定过渡态。

3 胰凝乳蛋白酶的催化包括诱导契合、共价催化、酸碱催化。

4 酶原:在细胞内合成及初分泌时处于无活性状态的酶的前身物。

5 酶活性的调节快速调节:酶原与酶原激活、变构调节、共价修饰慢调节:酶含量的调节酶的某些部位可与特异性的代谢分子可逆性的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构象和催化活性,这种调节称为变构调节。酶分子上某些特殊基团在其他酶作用下,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而被修饰,并快速改变的活性称共价修饰调节。

6 同工酶:能够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举例:乳酸脱氢酶(LDH)

十二、维生素与辅酶

1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 D, E, K。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

2 Vitamin A 视觉夜盲症Vitamin D 钙磷代谢软骨病

Vitamin E 抗氧化神经紊乱,贫血Vitamin K 凝血新生儿出血

Vitamin C 抗氧化剂,促进铁的吸收坏血症

七、糖类

1 多羟基醛或酮及其缩聚物和衍生物的总称。

2 功能:能源物质、结构物质;碳源;生物活性物质,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参与者。

3 单糖:核糖、果糖、葡萄糖。寡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棉子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壳多糖。

4 四种重要的己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果糖

5 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主要区别在于直链淀粉: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缩合而成的多糖链。

八、脂质与生物膜

1 磷脂(phospholipid)分甘油醇磷脂及鞘氨醇磷脂两类,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2 脂肪酸的通俗名、系统名、简写符号、结构。

医学统计知识点整理(1)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统计学中基本概念 一、同质与变异 同质:统计研究中,给观察单位规定一些相同的因素情况。 如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定同性别、同年龄、健康的儿童即为同质的儿童。 变异:同质的基础上个体间的差异。 “同质”是相对的,是客观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相对一致性,而“变异”则是绝对的 二、总体与样本 1、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对象(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2、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三、参数与统计量 总体参数:根据总体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的特征量。用希腊字母表示。μ.δ.π 样本统计量:根据样本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样本的特征量。用拉丁字母表示。X.S.p 总体参数一般是不知道的,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参数,包括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四、误差:实测值与真值之差★ 1.随机误差:是一类不恒定的、随机变化的误差,由多种尚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 2.系统误差:是一类恒定不变或遵循一定变化规律的误差,其产生原因往往是可知的或可能掌握的。 3.非系统误差:过失误差,可以避免或清除。 五、概率 是用来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值,常用P表示。概率取值0~1。 统计上一般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其发生的概率很小,可以认为在一次抽样中不会发生。 第二节统计资料的类型★

变量:确定总体之后,研究者应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进行观察或测量,这种特征能表现观察单位的变异性,称为变量。 一、数值变量资料 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观测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表现为数值大小,带有度、量、衡单位。如身高(cm)、体重(kg)、血红蛋白(g)等。 二、无序分类变量资料 又称为定性资料或计数资料:将观察对象按观察对象的某种类别或属性进行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得到的资料。 分类:二分类:+ -;有效,无效;多分类:ABO血型系统 特点:没有度量衡单位,多为间断性资料 【例题单选】某地A、B、O、AB血型人数分布的数据资料是( ) A.定量资料 B.计量资料 C.计数资料 D.等级资料 【答案】C 【解析】ABO血型系统人数分布资料属于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又称为计数资料。因为是按照变量的血型分类,血型表现为互不相容的属性。所以本题选C。 【例题单选】测量正常人的脉搏数所得的变量是() A.二分类变量 B.多分类变量 C.定量变量 D.定性变量 【答案】C 【解析】脉搏数有数值大小,有度量衡,所以这个资料属于定量资料。本题选C。 三、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半定量资料或等级资料:将观察对象按观察对象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得到的资料。 特点: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各组之间有性质上的差别或程度上的不同举例:- + ++ +++ 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1.统计设计 2.收集资料

统计学必知知识点合集

统计学知识点合集 1. 试验和事件:对某事物或现象所进行的观察或实验叫试验,把结果叫事件。 2. 基本事件(elementary event ):如果一个事件不能分解成两个或更多个事件,就称为基 本事件。一次观察只能有一个基本事件。 3. 样本空间:一个试验中所有的基本事件的全体称为样本空间。 4. 古典概型:如果某一随机试验的结果有限,而且各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某一事 件A 发生的概率为该事件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m 与样本空间中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n 的比值。 5. 统计概型:在相同条件下随机试验n 次,某事件A 出现m 次(m ≤n ),则m/n 称为事 件A 发生的频率。随着n 增大,该频率围绕某一常数p 上下波动,且波动幅度逐渐减小,趋于稳定,这个频率的稳定值就是该事件的概率。 6. 概率加法:(1)两个互斥事件:P (A+B )=P (A )+P (B );任意两随机事件:P (A+B ) =P (A )+P (B )-P (AB )。 7. 事件独立(independent ):一个事件发生与否不会影响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为: P (AB )=P (A )P (B )。互斥(相依赖)一定不独立,不独立不一定互斥(相依赖)。 8. 全概率公式:根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的概率,计算该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为: ∑== n 1 i i i ) A | B (P )A (P )B (P 。 9. 贝叶斯公式:在条件概率的基础上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计算公式为: ∑== n 1 i i i i i i ) A | B (P )A (P ) A | B (P )A (P )B |A (P ,分母就是全概率公式。也称为逆概率公式。 该公式是在观察到事件B 已发生的条件下,寻找导致A 发生的每个原因A i 的概率。P(A i ) 称为验前概率,P(A i |B)是验后概率。 10. 0-1分布:1,0x ,q p )x (P x -1x ==。0-1分布也称为两点分布,即非A 即B 。关于是 否的概率统统是0-1分布。性别。 11. 二项分布: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只是具有两种互斥结果的离散变量。如男性和女性、 某种化验结果的阴性阳性,这就是二项分布。x -n x x n q p C )x X (P ==。参数为n ,p ,记为X~B(n ,p)。E(X)=np ,D(X)=npq 。当成功的概率很小,而试验次数很大时,二项分布接近泊松分布,此时λ=np 。即P ≤0.25,n >20,np ≤5。二项定理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是0-1分布的n 重实验,表示含量为n 的样本中,有X 个所需结果的概率。 12. 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 )a (-)b (dt e 21q p C )x x (P 2 t - x x x b a x -n x x n 2122 1 ΦΦ== = ≤∑? =π ,其中a= npq np -x 1, b= npq np -x 2,q=1-p 。

统计学知识点全归纳__全面、准确

一、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科学。 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1)政治算术学派 最早的统计学源于17世纪英国。其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代表作《政治算术》。政治算术学派主张用大量观察和数量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的主张,为统计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其被称为“无统计学之名,有统计学之实”。 (2)记述学派 亦称国势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德国康令和阿亨瓦尔,主要使用文字记述方法对国情国力进行研究,其学科内容与现代统计学有较大差别。因此被称为“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 (3)社会统计学派 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德国恩格尔和梅尔。该学派主张统计是实质性的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目的在于明确社会现象内部的联系联系和相互关系。 (4)数理统计学派 创始人是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他所著的代表作《社会物理学》等将概率论和统计方法引入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其认为统计学是一门通用的方法论科学。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数理统计学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中期,数理统计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数理统计学派成为英美等国统计学界的主流。 三、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2)总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国民经济总体的数量方面、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各企事业单位总体数量方面等等。 (3)具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与数学的区别。 (4)社会性: 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社会经济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自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四、统计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根据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在有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和统计分类,给出统一的定义、标准。同时提出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案和工作进度等。(2)收集数据 统计数据的收集有两种基本方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3)整理与分析 描述统计是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的统计信息。

统计学20个重点知识整理

一、统计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按照调查研究的任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运用资料等一系列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 2、统计资料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特征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有联系的其他资料,包括调查阶段搜集的原始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和分析后的图标和文字资料等系统资料。 3、统计学是研究怎样进行社会经济统计活动的方法论科学,它阐述了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和数量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原理、原则和采用的方法等,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研究的基础;统计学是统计活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学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统计实践起着指导的作用;统计工作要以统计学的理论为指导,并检验和发展统计理论。 二、统计总体和统计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 1、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单位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2、统计总体的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3、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4、例:要研究某一乡镇企业的职工素质情况,则该乡镇企业的全体人员构成一个总体,其中每一个职工就是总体单位。 5、关系:a.总体由总体单位组成; b.组成总体的个体是有差别的; C.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与总体单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区别在于: 1、指标说明总体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特征; 2、统计指标必须是可量的;统计标志未必都是可量的; 3、统计指标具有综合性;而统计标志一般不具有综合性; 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在于: 1、许多统计指标的指标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 2、指标与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例如:要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则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是指标,而某省的粮食总产量是标志。 四、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和方法; 5、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五、统计调查的分类 1、按统计调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定期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2、按调查总体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具有连续性,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4、按统计调查是否具有强制性,可分为政府统计调查、民间统计调查和涉外社会调查; 5、按收集资料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和问卷法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很重要

第一章:导论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的数据和实验的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计量尺度分时:分数数据中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顺序数据的类别之间是可以比较顺序的;数值型数据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按收集方法分时:观测数据是在没 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 条件下等到的;实验数据的 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 收集到的数据。按被描述的 对象与时间关系分时:截面 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在某 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 列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随 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 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 概念。 总体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 体的集合。比如要检验一批 灯泡的使用寿命,这一批灯 泡构成的集合就是总体。样 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 分元素的集合。比如从一批 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 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一个样 本。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特 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 要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 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 即为一个参数。统计量是用 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 数字度量。比如要抽样调查 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 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 即为一个统计量。变量是说 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 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 的,这销售额就是变量。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 1、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 面的内容? 调查目的,是调查所要达到 的具体目标。调查对象和调 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确 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 查范围。调查项目和调查 表,要解决的是调查的内 容。 2、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 数据)主要是公开出版或公 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 来源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 实验。 3、统计调查方式:抽样调

统计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1. 统计的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 2. 统计研究的基本环节:统计设计,收集数据,整理与分析,统计资料的积累、开发与应用。 3. 统计总体:根据一定数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的事物的全体。特点:同质性、大量性。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标志:总体各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标志分为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用文字、语言描述)和数量标志(表明单位数量,用数值表现)。 不变指标:一个总体中各单位有关标志的具体表现都相同。变异指标:在一个总体中,当一个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有可能都相同。 第二章 1. 统计调查方式: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定期报表制度。 调查方式按调查的范围划分,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按时间标志可分为连续性(经常性)调查和不连续性(一次性)调查 (一)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全面调查。特点:非经常性调查、最全面调查。 (二)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性调查,可分为概率调查和非概率调查。 (三) 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它是一种不连续的调查。 (四) 定期报表制度又称统计报表制度,它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自下而上逐级地定期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2. 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部分定期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3.调查对象是指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调查单位是指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它是进行调查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4. 统计分组的原则:穷尽原则和互斥原则。 (先分后组) 间断型分组和连续型分组,等距和异距注意事项 第三章 1. 简单算术平均数121 n i n i x x x x x n n =++ +== ∑ 2. 加权算术平均数 11221121 n i i n n i n n i i x f x f x f x f x f f f f ==+++== +++∑∑ 3. 组距数列的算术平均数 4. 相对数的算术平均数 5. 调和平均数 6. 几何平均数 7. 算术平均数的性质: 1 1 , ()0n n i i i i nx x x x ===-=∑∑ 8. 组距数列的众数112O O O M M M L d ?=+??+? 9. 组距数列的中位数12e e e e M e M M M f S M L d f --=+?∑ 11. 方差(注意与样本方差的区别)P102: 10,11题 第四章 1. 事件的关系和运算:包含 ,相等 ,和 ,差 ,积 ,逆 ,不相容 。 2. 概率的计算:古典概型 ,几何概型 加法法则 ,乘法公式 条件概率 ,全概率与贝叶斯公式 3. 常见的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统计学知识点全归纳全面准确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 一、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科学。 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1)政治算术学派 最早的统计学源于17世纪英国。其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代表作《政治算术》。政治算术学派主张用大量观察和数量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的主张,为统计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其被称为“无统计学之名,有统计学之实”。 (2)记述学派 亦称国势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德国康令和阿亨瓦尔,主要使用文字记述方法对国情国力进行研究,其学科内容与现代统计学有较大差别。因此被称为“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 (3)社会统计学派 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德国恩格尔和梅尔。该学派主张统计是实质性的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目的在于明确社会现象内部的联系联系和相互关系。 (4)数理统计学派 创始人是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他所着的代表作《社会物理学》等将概率论和统计方法引入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其认为统计学是一门通用的方法论科学。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数理统计学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中期,数理统计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数理统计学派成为英美等国统计学界的主流。 三、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2)总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国民经济总体的数量方面、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各企事业单位总体数量方面等等。 (3)具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与数学的区别。 (4)社会性: 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社会经济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自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四、统计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根据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在有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和统计分类,给出统一的定义、标准。同时提出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案和工作进度等。(2)收集数据

统计学知识点梳理

型;有下划线的重点记忆!当然整理的知识点都就是重点!都要背与理解!Fighting!) 第一章绪论 一.统计的含义 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统计工作:统计实践活动,搜集,整理,分析与提供关于社会现象数字资料工作总称 统计资料: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包括原始资料与加工整理资料 统计学: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的科学 二.统计工作过程 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调查:第一阶段,就是认识客观经济现象的起点,就是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整理:第二阶段,处于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分析:第三阶段,通过第三阶段,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会辨析总体与总体单位即可) 总体,亦称统计总体,就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体就是统计认识的对象。 例如:所有的工业企业就就是一个总体,其中的每一个工业企业就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四.标志与指标 标志就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指标,亦称统计指标,就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名称与指标数值两部分。(以上内容理解即可) 1、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简答)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就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就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就是用属性表示的;(3)指标数值就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的,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4)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而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就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即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原来的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了,则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 2、标志与标志值(会区分)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数量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即为标志值(如:年龄、工资额、身高) 3、变异与变量(会什么就是变异,什么就是变量) 变异:品质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如:性别表现为男、女,民族表现为汉、满、蒙等。 变量:数量标志抽象化即为变量,而数量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则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如:某职工的年龄就是42岁,月工资2200元。 4、统计指标的划分 (1)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指说明总体规模与水平的各种总量指标。质量指标指反应现象总体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工作质量的各种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 (2)统计指标按其作用与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绝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三种。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一、统计调查的含义 统计调查就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它就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的向社会实际搜索各项原始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就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的含义 ⒈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确定 ⒉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向谁调查) 调查对象——社会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总体单位)

统计学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计算部分全用红色标注了!其他红色的是我的推断,可能出什么题型;有下划线的重点记忆!当然整理的知识点都是重点!都要背和理解!Fighting!) 第一章绪论 一.统计的含义 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统计实践活动,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现象数字资料工作总称 统计资料: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加工整理资料 统计学: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二.统计工作过程 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调查:第一阶段,是认识客观经济现象的起点,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整理:第二阶段,处于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分析:第三阶段,通过第三阶段,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会辨析总体与总体单位即可) 总体,亦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体是统计认识的对象。 例如:所有的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其中的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四.标志和指标 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指标,亦称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以上内容理解即可) 1.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和联系(简答)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是用属性表示的;(3)指标数值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的,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4)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而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即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原来的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了,则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 2.标志与标志值(会区分)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数量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即为标志值(如:年龄、工资额、身高) 3.变异与变量(会什么是变异,什么是变量) 变异:品质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如:性别表现为男、女,民族表现为汉、满、蒙等。 变量:数量标志抽象化即为变量,而数量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则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如:某职工的年龄是42岁,月工资2200元。 4.统计指标的划分 (1)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指说明总体规模和水平的各种总量指标。质量指标指反应现象总体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工作质量的各种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2)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绝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三种。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一.统计调查的含义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它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的向社会实际搜索各项原始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的含义 ⒈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确定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整理

第1章 绪论 1、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P3 数量性 具体性 综合性 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P10: 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标志、变异与变量P10: 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指标与标志P11 (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区别:第一,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而标志既有反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 第2 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P13 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 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P13-14 一、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三、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P14: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优缺点:,适用场合:主要用于一些重要项目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耕地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工业普查和库存普查等; 随机抽样调查P14: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系统抽样、多阶 简单随机、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段抽样)及适用场合;非随机抽样:含义(调查者有意识地或随意而 非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P15 (重点抽样: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 总体: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全体 样本:是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察值的集合 2.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就是全面调查,即调查目标总体中全部观察对象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即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 3.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 统计量: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 4.Ⅰ型与Ⅱ型错误 假设检验的结论 真实情况拒绝H0不拒绝H0 H0正确Ⅰ型错误(ɑ) 推断正确(1 ?ɑ) H0不正确推断正确(1?β) Ⅱ型错误(β) Ⅰ型错误(ɑ错误): H0为真时却被拒绝,弃真错误 Ⅱ型错误(β错误): H0为假时却被接受,取伪错误 5.随机化原则与安慰剂对照 随机化原则: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中去,以平衡两组中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意义:①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重要设计方法;②避免有意扩大或缩小组间差别导致的偏倚;③各种统计学方法均建立在随机化基础上) 安慰剂对照:是一种常用的对照方法。安慰剂又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感观如剂型、大小、颜色、质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被受试对象和研究者所识别。(安慰剂对照主要用于临床试验,其目的在于控制研究者和受试对象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偏倚,并提高依从性。安慰剂对照还可以控制疾病自然进程的影响,显示试验药物的效应) 6.误差与标准误(区分率与均数) ㈠均数 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产生的、随机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标准误:是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定量指标,其公式表示为S x =S/√n ㈡样本率 率的抽样误差:样本率p和总体率π的差异 率的标准误:样本率的标准差,公式为σp=√π(1-π)/n

卫生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卫生统计学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卫生统计学 统计工作基本步骤: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资料分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统计推断:是利用样本所提供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a参数估计是指利用样本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主要有点估计(把样本统计量直接作为总体参数估计值)和区间估计【按预先设定的可信度(1-α),来确定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b假设检验:是以小概率反证法的逻辑推理来判断总体参数间是否有质的区别。 变量资料可分为定性变量、定量变量。不同类型的变量可以进行转化,通常是由高级向低级转化。 资料按性质可分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图是描述计量资料分布类型及分布特征的方法。离散型定量变量的频率分布图可用直条图表达。 2频率分布表(图)的用途:①描述资料的分布类型;②描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③便于发现一些特大和特小的可疑值;④便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处理;⑤当样本含量足够大时,以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 ★3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是定量资料中总体分布的两个重要指标。 (1)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平均数(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百分位数(是一种位置参数,用于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P50就是中位数)、众数。算术均数: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几何均数:对数正态分布资料(频率图一般呈正偏峰分布)、等比数列;中位数:适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特别是偏峰分布资料,也可用于分布末端无确定值得资料。 (2)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四分位数间距:适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特别是偏峰分布资料,常把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结合起来描述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方差和标准差:都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特别对正态分布资料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常把均数和标准差结合起来描述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变异系数:主要用于量纲不同时,或均数相差较大时变量间变异程度的比较。 标准差的应用:①表示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②结合均数计算变异系数、描述对称分布资料;③结合样本含量计算标准误。 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1定性资料的基础数据是绝对数。描述一组定性资料的数据特征,通常需要计算相对数。定性变量可以通过频率分布表描述其分布特征。 2 指标频率型指标强度型指标相对比型指标 概念近似反映某一时间出现概率单位时间内某现象的发生 率 两个有关联的指标A和B之比 计算 公式 A/B 有无 量纲 无有可有、可无 取值 范围 【0,1】可大于1无限制 本质大样本时作为概率近似值分子式分母的一部分频率强度,即概率强度的 似 值 表示相对于B的一个单位,A有多少 位 A和B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

2018年【统计学原理】考试必备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计算题)(新)1

统计学原理复习(计算题) 1.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 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 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 (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并 编制一张考核成绩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 (3)计算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平均成绩 (4)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解:(1) (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数量标志";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的开放组距式分组,组限表示方法是重叠组限; (3)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平均成绩 (4)本单位的职工考核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 中间大的" 正态分布"的形态,说明大多数职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该单位的要求。 2.2004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解:

解:先分别计算两个市场的平均价格如下: 甲市场平均价格()375.14 5 .5/==∑∑= x m m X (元/斤) 乙市场平均价格325.14 3.5==∑∑=f xf X (元/斤) 说明:两个市场销售单价是相同的,销售总量也是相同的,影响到两个市场 平均价格高低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的农产品在两个市场的成交量不同。 3.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 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要求:⑴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⑵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1) 50.291001345343538251515=?+?+?+?== ∑∑f xf X (件) 986.8) (2 =-= ∑∑f f X x σ(件) (2)利用标准差系数进行判断: 267.0366.9===X V σ甲 305.05 .29986.8===X V σ乙 因为0.305 >0.267 故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4.某工厂有1500个工人,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方法抽出50个工人作为样本,调查其月平均产量水平,得每人平均产量560件,标准差32.45 要求:(1)计算抽样平均误差(重复与不重复);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三统计知识点整理(20190607191608)

高中数学必修3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统计 2.1.1 简单随机抽样 1 .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 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 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2.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 1 )抽签法;⑵ 随机数表法;⑶ 计算机模拟法;⑷ 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 总体变异情况;② 允许误差范围;③ 概率保证程度。 3.抽签法: ( 1 )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 2 )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 3 )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例:请调查你所在的学校的学生做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 4.随机数表法: 例:利用随机数表在所在的班级中抽取10 位同学参加某项活动。 2.1.2 系统抽样 1 .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 办法抽取。 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

前提条件:总体中个体的排列对于研究的变量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可以在调查允许的条件下,从不同的样本开始抽样,对比几次样本的特点。如果有明显差别,说明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承某种循环性规律,且这种循环和抽样距离重合。 2.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因为它对抽样框的要求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更为重要的是, 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使用系统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 计精度。 2.1.3 分层抽样 1 .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 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1 .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 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分层标准: ( 1 )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分层的比例问题: ( 1 )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 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 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统计学重点、难点问题总结

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 答: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可以用数值表示,即标志值。 2、什么是统计指标统计指标和标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或范畴。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量和数值单位等内容构成。 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是一对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二者区别是: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具有可量性,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不一定。数量标志具有可量性,品质标志不具有可量性。 标志和指标的主要联系表现在:指标值往往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在一定条件下,数量标志和指标存在着变换关系。 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是一对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具有可量性,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不一定。数量标志具有可量性,品质标志不具有可量性。 3、统计普查有哪些主要特点和应用意义 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性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1)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因为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做连续登记。 (2)普查是全面调查。它比任何其它调查方法都更能掌握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 (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指标内容比定期统计报表更广泛、更详细,所以能取得更详尽的全面资料。 (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4、抽样调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越性 答:(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是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来抽选调查单位。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总体中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由随机因素来决定,单位中选与不中选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同等的中选可能性。抽样调查方式的优越性现在经济性、实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抽样调查的作用: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解决困难的问题;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可以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5、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 答: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化分为若干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称为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可以按分组的任务和作用、分组标志的多少以及分组标志的性质等方面来进行分类。 统计分组可以按其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果分组和分析分组。进行这些分组的目的,分别是化分社会经济类型、研究同类总体的结构和分析被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类型分组和结构分组的界限比较难区分,一般认为,现象总体按主要的品质标志分组,多属于类型分组,如社会产品按经济类型、按部门、按轻重工业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多是结构分组。进行结构分组的现象总体相对来说同类较强。如全民所有制企业按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劳动生产率水平、职工人数、利税来分组。分析分组是为研究现象总体诸标志依存关系的分组。分析分组的分组标志称为原因标志,与原因标志对应的标志称为结果标志。原因标志多是数量标志,也运用品质标志;结果标志一定是数量标志,而且要求计算为相对数或平均数。 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和分组。简单分组实际上就是各个组按一个标志形成的。而复制分组则是各个组按两个以上的标志形成的。

统计学重点知识点

基本统计方法 第一章 概论 1. 总体(Population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对象的全体(集合);样本(Sample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2. 参数(Parameter ):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标准差等,用希腊字母表示,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Statistic ):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标准差等,采用拉丁字字母表示,是在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3. 统计资料分类:定量(计量)资料、定性(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第二章 计量资料统计描述 1. 集中趋势:均数(算术、几何)、中位数、众数 2. 离散趋势:极差、四分位间距(QR =P 75-P 25)、标准差(或方差)、变异系数(CV ) 3. 正态分布特征:①X 轴上方关于X =μ对称的钟形曲线;②X =μ时,f(X)取得最大值;③有两个参数,位置参数μ和形态参数σ;④曲线下面积为1,区间μ±σ的面积为68.27%,区间μ±1.96σ的面积为95.00%,区间μ±2.58σ的面积为99.00%。 4.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正态近似法:/2X u S α±;百分位数法: P 2.5-P 97.5。

第三章 总体均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由个体变异产生、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抽样误差不可避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 2. 均数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 SEM ):样本均数的标准差,计算公式: X σσ=误差的大小。 3. 降低抽样误差的途径有:①通过增加样本含量n ;②通过设计减少S 。 4. t 分布特征: ①单峰分布,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 ②形态取决于自由度ν,ν越小,t 值越分散,t 分布的峰部越矮而尾部翘得越高; ③当ν逼近∞,X S 逼近X σ, t 分布逼近u 分布,故标准正态分布是t 分布的特例。 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 CI ):按预先给定的概率(1-α)确定的包含总体参数的一个范围,计算公式:/2,X X t S αν±或/2,X X u S αν±。95%CI 含义:从固定样本含量的已知总体中进行重复抽样试验,根据每个样本可得到一个置信区间,则平均有95%的置信区间包含了总体参数。 6.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小概率反证法的思想。 ①反证法:从问题的对立面(H 0)出发间接判断要解决的问题(H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