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

(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⑴① 约定;② 才;③ 离开;④ 拉,牵拉

⑵ 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⑶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⑷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⑸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

⑷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提示的句子。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或“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

B.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

D.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

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答案】(1)A

(2)C

(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5)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分析】(1)B女通“汝”C.知:通“智”D.说通“悦”。

(2)A项:自己。B项:了解,知道。C项:旧知识;所以。D项:反省。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说、女”的通假。

(4)此题考注意①句中“故”“为”的意思,②句中“罔”“殆”的意思。

(5)题目要求写出四个出自《<论语>十则》的成语,从不亦乐乎;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死而后已;任重道远这些成语中任意写出四个就可以了。

故答案为:⑴A;⑵ C;

⑶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⑷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⑸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⑸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不逾矩________

④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⑤不舍昼夜________

(2)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乎”的内容,在今天有意义吗?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

(2)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3)①(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4)仍有意义。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求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都有好处。

【解析】【分析】(1)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不亦说乎”翻译为“不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人不知而不愠”翻译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意思是“生气,恼怒”。“不逾矩”翻译为“不会超过规矩”,“矩”意思是“规矩,法度”。“人不堪其忧”翻译为“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堪”意思是“能忍受”。“不舍昼夜”翻译为“日夜不停”,“舍”意思是“舍弃”。

(2)出自文中的成语有很多,例如: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从心所欲、温故知新、一箪一瓢、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据此作答即可。

(3)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中“知”意思是“知道、理解”,“之”是代词,这里指学问和事业,“好”意思是“爱好”,“乐”意思是“以……为乐”。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句中“于”意思是“对于”。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4)在现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曾子所说的这些显得愈加弥足珍贵。我们在这世道上立足,靠的是什么呢?不是如过眼云烟的金钱与权势,而是永恒长存的浩然正气和经久不衰的儒家自省精神。与朋友交往,讲求忠、信、诚、义,人无信不能立,诚信在与人相处时显得格外重要。答应了的事情就要去做,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在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时,也要常常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明白了,是不是真的懂了。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师劳动的尊重。每天都自省一下,这就是一个好习惯,一种好品格。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一种心灵上的指引。这才是最可贵的,也是最能提高我们的境界的。

故答案为:⑴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

⑵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⑶①(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⑷仍有意义。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求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都有好处。【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现实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实生活及生活经验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⑤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⑥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⑦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⑧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⑨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A.学而时习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曲肱而枕之

D.日月之行

(3)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4)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答案】(1)A;C;B

(2)D

(3)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解析】【分析】(1)“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2)“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B.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C.代词,指代手臂。D.结构助词,的。D项用法不同。

(3)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4)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①谢道韫: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她的才气。②徐孺子: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C;B;⑵D;

⑶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⑷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

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持小狼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得小狼二。

(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B.意暇甚意甚仓皇

C.相去数十步意与日去

D.乃舍此乃悟前狼假寐

(2)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竖下视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宋之丁氏

C.有闻而传之者而顷刻两毙

D.投以骨以刀劈狼首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B.乙文牧童的智慧与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C.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D.《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明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答案】(1)B

(2)B

(3)D

(4)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5)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解析】【分析】(1)A. 通“只”,只/停止。B. 这里指神情、态度。C. 距离/消失。D. 于是/才。故选B。(2)A.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代词,代指狼。B.助词,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 代指狼/用。故选B。

(2)解答此题,需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叙述思路,结合关键语句概述回答。《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故选项D错误。故选D.

(3)句意为: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乃悟:才明白。假寐: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寐:睡觉。盖:原来是。

(4)句意为: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便丢下这个,急奔到另一棵树下,连抓带嚎跟先前一样。故断句为: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故答案为:⑴ B

⑵ B

⑶ D

⑷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5)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

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两个牧童,在山里发现了一个狼穴,里面有两只小狼。牧童商量好了,每人捉了一只各自爬到一棵树上,两棵树之间大约相隔几十步远。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洞一看,两只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朵,故意让小狼嗥叫。大狼听见后,仰起头寻找,愤怒地奔到树下,一边嚎叫着一边抓爬着树干。另一棵树上的牧童也扭着小狼让它哀鸣。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便丢下这个,急奔到另一棵树下,连抓带嚎跟先前一样。这时,前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嚎叫起来,大狼又急忙转身奔到第一棵树下。就这样,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来回跑了几十趟,渐渐地脚步慢了,嚎叫的声音也弱了,最后奄奄一息地僵卧在地上,很久不再动弹。两个牧童从树上爬下来细看,大狼已经断气了。牧童得到了两只小狼。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

B.“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答案】(1)约定;舍弃,丢下;牵,拉

(2)①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②正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期”:约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丢下。“去”:离开。“乃”:才。“日中”:正午。“对”:面对,对着。

(3)A“从正面强调”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应该是从反面强调。

故答案为:⑴①约定;② 舍弃,丢下;③ 牵,拉

⑵①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②正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 A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⑥,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

(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苫:用草编的席子。③顾:但是。④盈:满。⑤豕:猪。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⑦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

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屠乃奔倚其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其一犬坐于前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以吹豕之法吹之

D.一屠暮行,为狼所逼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一起;看,视;大腿;背

(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

狼。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用”之意。A前者“于是”,后者“才”。B前者“其中”,后者代“地”。D前者“被”,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止”:只是。“耳”:罢了。“去”:离开。“顾”:却,但是。“死”: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1)一起;看,视;大腿;背(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

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増笑耳。

(《聊斋志异》)

(乙)

童寄者,郴州荛①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②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③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④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节选)【注释】①荛(ráo):打柴。②虚:通“墟”,集市。③为市:谈生意,指寻找买主。④微伺:偷偷地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缀行甚远________

②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③屠暴起________

④布囊其口________

⑤去逾四十里________

⑥贼易之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转折)

B.乃悟前狼假寐(才)

C.之虚所卖之(代其中一个强盗)

D.以缚背刃(把)

(3)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B.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C.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D.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4)翻译下面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5)屠夫和区寄性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说说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连接,紧跟;像狗似的,像狗一样;突然;捂住;离开;轻视

(2)C

(3)D

(4)①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②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

(5)两个人都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告诉我们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或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缀”,连接,紧跟;“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像狗一样;“暴”,突然;“囊”,捂住;“易”,轻视。

(2)C.有误。“之虚所卖之”的第一个“之”字解释为:到,去。故选C。

(3)句子翻译为: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故可断句为: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故选D。

(4)重点字词:“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微伺”,暗暗看;“以”,把;“绝”,断。(5)结合“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得出:机智勇敢。然后写出启示,围绕对狼和强盗等恶势力“不妥协,不退让,要敢于斗争,敢于战斗”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连接,紧跟;像狗似的,像狗一样;突然;捂住;离开;轻视

⑵C;⑶D;

⑷①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②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

⑸两个人都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告诉我们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或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对选项逐项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逐项辨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探究。要求考生读懂文章,lwz的内容,结合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句和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边放牧一边打柴,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他)离开超过四十多里,到集市上卖他。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全都喝醉了。一个强盗去交涉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孩子暗地里察看他睡着了,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绳子终于被割断,就拿起刀来杀了那个强盗。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博学面笃志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周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请写出两个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

(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章,井说说其对你学习方面的启发。

【答案】(1)通“悦”,愉快;生气;以……为乐;坚定

(2)①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②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3)示例: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十而立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4)示例:我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不能偏废,只有将两者联系起来,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通“悦”,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愠“在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忠”“信”“传”“焉”等字的翻译。

(3)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句中的提取即可。

(4)首先要理解好文句的大意。最好用现代汉语先翻译出来,并联系自己的亲身实际谈

体会。一定要谈感悟最深印象最深的一章,这样写出来才深刻,也有话可说。

故答案为:⑴通“悦”,愉快;生气;以……为乐;坚定;

⑵①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②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⑶示例: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十而立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示例:我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不能偏废,只有将两者联系起来,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________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________

③乃取一葫芦置于地________

④自钱孔入________

⑤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尔安敢轻吾射!

(3)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________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的道理。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一下陈尧咨的性格特征。

【答案】(1)曾;放下;放置;从;打发

(2)①(卖油翁)看见他射箭十支有九支射中目标,只是对此微微点头。②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卖油翁酌油;熟能生巧

(4)擅长射箭,但自大傲慢,最后能知错就改。以此自矜”写出他沾沾自喜的态度。“汝亦知射乎?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问,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实油翁轻视的态度;“尔安敢轻吾射”,进步表现出他的狂妄白大、咄咄逼人。“笑而遣之",表现出陈尧裕能从卖汕翁的行动中受到启发并心悦诚服。(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①尝射于家圃: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尝:表示曾经;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释:放下;③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置:放,放置;④自钱孔入: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自:从;⑤康肃笑而遣之: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遣:打发。

(2)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发矢、但、颔”为重点词,意思分别是:射出的箭;只,只是;点头;连词成句翻译为: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②尔安敢轻吾射!本句中“尔、安敢、轻、射”为重点词,意思分别是:你;怎

么敢,反问句式;轻视;此类活动,动词做名词,表示射箭的技术。连词成句翻译为: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

(3)从文中“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以我酌油知之,无他,但手熟尔。” 本文记叙了陈尧咨自认为射箭的技艺高超,恃才傲物,有一卖油翁用自己倒油的经历,证实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故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陈尧咨的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4)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要从人物描写中体会,本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塑造人物。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可以看出陈尧咨擅长射箭。“自矜”自夸的意思,可以看出它恃才傲物,语言描写“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个问句可见他对买渔翁轻视,“忿然”气愤的样子,看出他对卖油翁极其不满,但最后“康肃笑而遣之”中神态描写“笑”说明陈咨尧幡然醒悟,对卖油翁酌油技术心悦诚服,表现了他通达爽快,知错能改。

故答案为:⑴曾;放下;放置;从;打发;

⑵①(卖油翁)看见他射箭十支有九支射中目标,只是对此微微点头。②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⑶卖油翁酌油;熟能生巧;

⑷擅长射箭,但自大傲慢,最后能知错就改。以此自矜”写出他沾沾自喜的态度。“汝亦知射乎?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问,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实油翁轻视的态度;“尔安敢轻吾射”,进步表现出他的狂妄白大、咄咄逼人。“笑而遣之",表现出陈尧裕能从卖汕翁的行动中受到启发并心悦诚服。(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 十篇 含答案

(一)儿子割草记 独生儿子自然一向是宝贝的。他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要零用钱么,说一声就行,从不打回票。直到上学期结束,班主任在品德评语栏上委婉地写了一条“有时花钱大手大脚,望克服”的意见,才使我悚然一惊。 暑假一开始,儿子向我提出要更新游泳裤、救生圈、潜水镜、遮阳帽等全套装备,共需人民币约二十元。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蓦然,班主任写的意见提醒了我。沉吟一会,我对他说:“你年龄也不算小了,不能事事依赖我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们初中一年级学生又不搞勤工俭学,我有什么办法?”儿子不悦地说。 我顺势指点迷津:“工人新村后面的牛奶场不是在收购每五百克五分钱的青草吗?” 五百克五分,五千克五角,五十千克五元,二百千克二十元。只要割满二百千克青草就行了——我猜儿子脑子里一定飞快地算了这么一笔帐。果然他一口答应:“好,就不向你们要钱。我靠劳动自己去挣!” 第二天一清早,我叫醒儿子,交给他扁担竹篮镰刀。儿子头戴草帽,足蹬凉鞋,雄赳赳气昂昂犹如远征的将军出门而去。上午九点后,儿子回到家后,神情却大变:满脸汗,一身土,白皙的皮肤蒙上一层淡淡的绛色,一口气连灌三杯雪碧汽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双手不断交叉抚摸着红肿的双肩。 我用秤称了一下,两篮青草共重十五千克,可换人民币一元五角。 妻子心疼了,摸出二十元:“明天别去了。” 儿子如遇大赦,立即把目光转向我。①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 次日清晨,我狠狠心叫醒睡眼矇眬的儿子。②在四楼阳台上,我与妻子目送儿子渐渐远去,直至他的身影融进绿色的田野,融进灿烂的朝霞…… 半个月后,儿子用割草挣来的二十钱更新了全套游泳装备。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1)根据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填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2)第二段中的“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这句话与上文哪一句话是照应的? 3)文中横线①写父亲“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请联系上下文,从父亲的神情和语言去揣 测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请问父亲不用这样的方法改用严厉的批评好吗? 4)文中横线②表达了父母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 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逾”的意思是“越过”;“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故”“以”“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精品】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精品】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水刀的力量》,回答小题。 水刀的力量 华兴恒 ①“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水在诗词歌赋中,历来以柔著称。我们平时看到的水也总是“温柔”无比,毫无冲击力,这是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的缘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这种“刀”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③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水喷流出口时的压强在50兆帕以上,这就相当于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④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被加工的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如果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⑤显然,水流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用“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仅“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水刀”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百科知识》)(1)文章以诗歌“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水刀”。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①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阅读兴趣。 (2)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3)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分析】(1)“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是引用了歌词,通过这句歌词引出了说明对象——水刀。引用歌词贴近生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③段“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总结:水刀是科学家研发的一项用高压水射流切割的技术。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剐称。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淫慢不能励精鼓励 B.险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 C.孙叔敖疾生病 D.王数封我矣多次 (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家无井而出溉汲 (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1)A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一

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一) 3分)(12分,每小题一、(邹城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论根本策 石介 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①朱泚、宗权、希烈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 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息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着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居:居住. B.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务:致力. C.夫黄巢伺唐之隙伺:探察. D.今欲息民之困 息:使……停止.10.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鳏寡 A.因也以 B.以也于 C.因焉之 D.以矣于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 )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曷.不听其所为 ③琅琅达旦.④辄.默记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高考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

高考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 高三 2011-11-01 15:27 高考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⒌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新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 (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⑴① 约定;② 才;③ 离开;④ 拉,牵拉

文言文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一)

限时综合训练(一) (用时:45分钟满分: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 魏学曾字惟贯,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户部主事,迁.郎中。中官为商人请支刍粮银巨万,学曾持不可,乃已。寻擢光禄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土蛮大入永平。学曾入驻山海,檄.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大捷。进右副都御史。学曾乃易臵将吏,厘屯田二千余顷,数破敌,被赏赉。以疾去。起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旋改吏部,转左侍郎。 穆宗崩,大学士高拱欲去冯保,属言官论劾。学曾遗书大学士张居正曰:“外人皆言公与保有谋,遗诏亦出公手。今日之事,不宜复护此阁。”居正怒。及拱被逐,举朝失色,学 曾独大言曰:“上践阼 ..伊始,辄逐顾命大臣,且诏出何人,不可不明示百官。”要诸大臣诣居正邸争之。诸大臣多不往,居正亦辞以疾。自是益忤。出为南京右都御史。未上,给事中宗弘暹希居正指劾之。诏以故官候调,学曾遂归。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万历十九年春,阁臣王锡爵荐学曾。起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明年,哱拜反,遂煽诸部为乱。全陕皆震动。学曾檄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趋灵州,别遣游击赵武趋鸣沙州,沿河扼贼南渡。翼日,贼胁庆王上东城,乞暂罢兵,诡言愿献首恶。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六月复攻城,连战不下。 初,学曾欲招东旸、朝,令杀拜父子赎罪。东旸射书城外,约内应,夜半举火。外兵不至,贼杀其党五十人。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朝命以梦熊代,梦熊遂成功。 学曾任事劳勚。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如松言:“学曾被逮时,三军雨泣。”梦熊亦推功学曾。帝不听,居家数年卒.。(摘编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B.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C.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D.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黑森林的猫(福州) ①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有13亿人口,这些资源如果平均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就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值。 ②同样是创造1万美元的价值,中国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2.5倍,是日本的11倍多。近些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多次突破60美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不断冲高的油价必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呈现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回报、低效益的局面。针对现状,政府指出“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这说明节能已刻不容缓! ③这让我想起以前曾经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据说日本人煮鸡蛋用的锅非常讲究,煮一个鸡蛋,用煮一个鸡蛋的锅,煮三个鸡蛋用煮三个鸡蛋的锅。而且煮鸡蛋的水刚好没过鸡蛋,不多不少。假设煮鸡蛋九成熟最好,日本人会在七八成熟的时候,将燃气关掉,用开水的余温将鸡蛋继续煮熟。既节省了燃气、节约了水,鸡蛋煮得又恰到好处。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件怪事。在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家猫很多都没有尾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由于黑森林地区冬季很寒冷,每家都要开暖气。猫出来进去都要开门,而猫的尾巴很长,开门的时间也就长了,暖气就会流失,最终就浪费了能源。所以抠门的黑森林人就把猫的尾巴截了下来。这些人的做法的确有些极端,但从一个侧面也已显出了德国人的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④我们经常能够在水龙头边看到“节约每一滴水”,在电灯开关边看到“节约每一度电”的宣传口号,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我有时会看到有的房间开着空调却同时开着大门,以及人去而灯不灭的现象,这都是生活的细节。这些看似渺小,但是如果全国13亿人都这样做,你还敢忽视它吗?我们粗放豪爽、大手大脚的习惯该改改了! ⑤如果我们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不经意间既省了钱又节约了能源。省的钱是有限的,但节能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是公家付费还是私人付费而有所区别。因为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14、从全文内容看,点明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5、第③段举了日本、德国的两个事例,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6、结合语境,解释第⑶段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分) 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抠门:_______________ 17、政府向全民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你一定积极参与其中了吧!请举出一种发生在你身边的浪费资源的现象(文中提到的浪费资源的例子除外),写出一个节约资源的好办法,拟出一条有关节约资源的公益广告语。(9分) (1)浪费资源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节约资源好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节约资源公益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银河系的巨星(百色) 银河系中比太阳大几千倍的星球是稀有的。2006年1月,亚利桑那洛惠尔天文台宣称,他们探测到四个最大的星球(KW人马座、V354仙王座、KY天鹅座和MA仙王座)。测量了他们的亮度和温度,根据理论模型计算了它们的尺度,结果是太阳直径的1500倍。这些星球约有1000万岁,它们可能在百万年内自己炸成碎片。 这四项星的质量皆为太阳的25倍,但绝对不是本星系中最重的星球。本星系中最重的星球是太阳的150倍。我们比较了解的一项是Eta船底座,为太阳的120倍。它内部核反应所产生的辐射十分强烈,其外向压力足可把近旁星体推开。因此,它也极度不稳定,其亮度在几年或十几年内就有激烈变化。19世纪,天文学家曾目击了它的爆炸,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仍活着。不过用不了多久,也许在10万年内,它将炸得粉身碎骨。 总的说来,巨星都是短命的。

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遽:急忙,立即。(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 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B是:这是。C言:话/认为。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 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