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8月13日《凤凰大视野》文字实录







凤凰卫视8月13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965年6月,周恩来在访问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的时候,亲切地接见了在这里工作快一年的医疗队员们,而且告诫说中国医疗对迟早是要走的,我们要培桑给巴尔医务人员,使他们都能够独立工作,为了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给当地人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近50年来,一批批的医疗队员们牢记了这样的嘱托,无私奉献忘我的工作的身影,也永远留在了这美丽岛国的记忆当中。

解说:来自印度洋的海风,轻抚着这里斯瓦希里人的遗迹。在桑给巴尔博物馆内,在岛上发掘出的这些中国瓷器,记载着当年来自古老中国与岛上斯瓦希里人共同创造了商贸往来的辉煌,也见证了一段民间交往的友谊。这是当年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为患者看病所开的处方,清秀流利的文字,透出了中国医生高超的医术,泛黄粗糙的纸张,依旧散发着一批批中国医生无私援助的友爱。

Fatma(首任桑给巴尔总统夫人):很多年前,中国医疗队就来到了这里,我们非常高兴,直到今天,我们的人民都非常喜欢中国医生。别人问你,你生病了要去哪家医院?我要去看中国医生。

Sira(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卫生部):中国医疗队是到达这里的第一批医疗队,直到今天他们依旧会来这里,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之间没有很好的关系,那他们就不会来了,正因为我们在一起合作,不光是与医疗队,两国的关系都很好,中国与坦桑尼亚是很好的朋友,我们互帮互助。

解说:2011年6月,集合了江苏省21名精英所组成的第24期援桑医疗队,来到了风景迷人的桑给巴尔,继续为这里的民众服务。魅力无限的桑给巴尔,是斯瓦希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因生产丁香而被誉为“香岛”,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与美丽迷人相伴的岛上各种基础设施的落后与陈旧,经常性的停水停电以及饮食习惯不同等等,都给队员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困难。

以孙永虎为首的9名队员,来到桑给巴尔的奔巴岛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荒种菜。出国前,老队员告诉他们,要想吃到一点绿色蔬菜,就必须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因此种菜也成了队员们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译成中文叫“一棵椰子树”的纳兹·莫加医院,是桑给巴尔岛上最大、最先进的综合性公立医院。以卢建林为首的12名医疗队员,每天24小时,几乎都处在随叫随到的急诊状态。

Kassim(纳兹·莫加医院麻醉科主任):他们工作非常非常努力,有手术要做的时

候他们都是随叫随到,我与他们合作是非常好。

解说:为了尽可能地多做些手术,麻醉师谢阳经常一个人,保障几台手术同时进行,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

谢阳(第24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我记得有一次是来了三个肠梗阻病人,同时来的,我就是作为在那里主要是主管了,主要是帮他们先每个病人先插好管,然后再各个手术室再巡回,哪里起火哪里灭。

侯顺玉(第24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这就是我们的医生办公室,总共只有大概五六个平方,所以我们没办法,我们就只能把这里隔出来。隔出来以后,所以我们就只能在这里面换衣服,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一个更衣室很小,只有一个平方都不到的。每一台手术,必须都是全副武装,靴子、然后围裙,然后我们还戴两副手套,有的时候还要戴防护眼镜,所以这边本身天又热,所以每次开完刀以后就全身都是汗。

解说:据了解,在桑给巴尔疟疾、霍乱以及艾滋病的发病率很高,由于HIV抗体阳性属于个人隐私,而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在非洲各地到底有多少艾滋病的感染者和携带者,至今仍难有一个准确的数字,这无疑给医疗队员在诊治过程中,带来很大的职业风险。

殷晓东(第24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对这个疾病的,特别是对这个艾滋的一个恐惧,有的时候,经常会在我们这个援外医疗队的队员心里面,会蒙上一层,有一个阴影。

解说:眼科医生耿宁曾在一篇博客中写到,当灌注液从病人眼睛流到我光着的脚时,我才深切体会到艾滋病离我有多近。无论我内心多么纠结,但手术必须完成,每次手术都如履薄冰,幸运的是最终都化险为夷。2009年8月,由中国江苏省政府出资在桑给巴尔纳兹·莫加医院建立了眼科治疗中心,为当地患有白内障、青光眼的民众送来了光明。

Slim(纳兹·莫加医院眼科主任):中国给了我们很多器材,我们非常感谢中国政府给了我们许多好的机械器材和医生,现在我们一起工作,桑给巴尔治疗眼病的条件正在改善。

患者:因为手术设备也有了,中国专家也在这儿,才一个星期,现在我感觉恢复得非常好。

Irlen(纳兹·莫加医院眼科挪威):这个科室如果没有中国医生,没有耿大夫,我恐怕我们就没有办法治疗那么多的病人了。

解说:耿宁回忆说,每天140多人的门诊量常常身心疲惫,看到他们无助的表情心里很难受,所以我花了10万块钱,买了一些药品器械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让这里更多的人看到光明。

Kificho(坦桑尼亚桑给巴尔议会议长):我记得有一次桑给

巴尔当地的人们跟我说,如果没有办法见到中国医生,那我怎么能得到良好的治疗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桑给巴尔的人民确实相信中国医生和他们的医术。因此,桑给巴尔政府和人民非常高兴,并且非常感谢中国政府,派来的各批医疗队对我们的帮助。

解说:在桑给巴尔新生儿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很高,每家医院妇产科的床位几乎要占到全院的一半。由于当地医疗保健服务的缺失,大量慕名而来的产妇,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让孩子顺利出生、母子平安。因此,妇产科医生周丽屏和侯顺玉,是两家医院最忙的中国医生。

侯顺玉:那么像我有一次剖腹产的时候,这个病人是一个爱滋病患者,那么剖腹产的时候,戴了三副手套,后来手术开到一半的时候,后来没办法,只能拿掉一副手套,然后再开。然后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就总结经验,就发现戴手套的时候就是说里面戴小一点,外面再大一点,这样的话,手不至于麻木了。

Kificho:坦桑尼亚,特别是桑吉巴尔的当地人民,都非常感谢中国医疗队提供的服务。我记得有许多许多批医疗队来到过这里,在这里和奔巴岛的所有队伍任务都完成得很棒。

李晓兵(第24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技术人员呢,他和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都很愉快,对中国医生都非常尊敬,他们每次都给我做好准备,就是把片子放好,把台子放好,甚至我读片用的尺子也给我放好,然后我的凳子一般他们是不坐的,都给我放好的,非常尊重,每次到了之后,就是doctor Li 、sir 、professor,大家都很尊重我在放射科的工作。

解说:作为医疗队里唯一的中医,欧阳八四被桑岛民众称为“神医”,在他们眼里,这位中国医生就像魔术师一样,在皮肤上扎根针就能把病治好。

欧阳八四(第24批桑给巴尔医疗队员):中医嘛,有一种文化现象在里面,那我在想是不是能写一本书把这个宣扬一下我们中医,所以我们就有了这个想法,就在这方面做了这个工作。到现在呢,就是出了一本英文版的那个《传统中医和中国针灸》这一本书。

解说:工作之余,勤奋的欧阳八四把这两年诊治过的各种疑难杂症,整理出了数十万字的心得笔记,准备译成斯瓦希里语出版发行,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传播给更多喜欢和热爱中医的外国朋友。

马前军(第24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我呢,就是利用一些时间,准备一些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对桑给巴尔医生进行一些三基培训,希望桑给巴尔人民的卫生状况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

解说:2012这一年,对于桑岛民众来说,可谓

是利好不断。9月由中国江苏省捐赠的腹腔镜设备,在纳兹·莫加医院投入使用。12月底,中国医疗队微笑中心又在这里揭牌,由中国政府援建的眼科,微创外科和微笑三个治疗中心相继展开治疗工作,从此桑给巴尔有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它不仅创新了医院的运营体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医生的艺术水平得到发挥,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服务。

卢建林(第24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所以我想这个微创中心能够开出来,真的是造福于桑给巴尔的人民,所以我那个助手他这个有一张登记单,三大张,预约的病人一般有的是两个月以后的这个。

莫黑蒂尼·穆哈穆德(纳兹·莫加医院执行院长):中国医生已经成为桑给巴尔大家庭中一员,当地人民很愿意接受,通常他们更倾向于中国医生,他们很自信,因为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中国医生都拥有资深的水平,通常我们会对病人们说,当病情非常棘手的时候,你要去找中国医生。

解说:与桑给巴尔安静单调的氛围相比,中国医疗队驻地内的娱乐活动显得气氛活跃,为了丰富业余生活,队里经常组织一些娱乐健身活动来调整队员们的情绪释放压力。

全小祥(第24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译员):就是我在非洲这地方,晚上有时吃过饭休闲跟大家打打台球,那么我现在台球打得还不错的。

解说:幸运的是队员们远在印度洋畔的桑岛,也能享受到了网络时代的便捷,尽管网速缓慢,但他们已经很知足了。美丽的桑给巴尔,这里有纯净的阳光和迷人的沙滩,有时队员们也会来到这里锻炼身体。远眺一望无际的印度洋,带给队员更多的是不尽的惆怅和思念。

耿宁(第24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我母亲呢,因为我到桑给巴尔之前呢,我没跟她讲,我怕她担心我。后来要决定出发的时候,我跟她说以后,她什么也没说,她说她到书店买了一份地图,她在地图上要找到桑给巴尔,说要知道我女儿在哪里。然后呢她在以75岁的高龄学会了上网,会上QQ就是为了是呢,能跟我进行通话,就能看我。

卢建林:我们这个团队一直走过来,真是很不容易,所以跟同事们、跟队友们开会的时候,都是跟他们讲情谊、情谊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种情谊,这个团队就没有凝聚力,就是这种情谊,把我们每个人的心都聚在一起。

解说:让医疗队员感到欣慰的是在驻桑给巴尔衬陈绮曼总领事的倡导下,桑岛一家亲的理念,让在这里的中国人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援桑华人携手并肩战胜困难,互相支持的勇气和力量,为国家利益、中非有意共同创造一个桑

岛的快乐之家。

伊迪(谈桑利亚桑给巴尔副总统):有时候,桑给巴尔的病人们必须要找中国医生看病,因为中国医生医书的精准,对病人的专注和服务,正因为如此,桑给巴尔的患者们,对中国医生有一种很强的依赖感。

陈晓楠:今年3月28日,由中国卫计委国际合作司的王立基副司长带队,率领来自中国辽宁省由35名专家组成的第82批中国医疗队再一次飞赴也门共和国,展开新一轮的援也之旅。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是自2011年1月也门发生骚乱,中国医疗队撤回之后的再次复派。

解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使队员们如期到达,辽宁省卫生厅派出了以张守国为首的先遣小组,于2012年9月先期抵达也门,开始了紧张繁忙的准备工作。

张守国(第80批援也门医疗队大队长):边组建边克服重重困难,边这个求得也方各级对咱们的医疗队的关怀和支持帮助。我们9月4号到,在10月16号我们搬到这个楼,分队和大队才有了着落。

解说:2012年末,22名疗队员分别抵达也门首都萨那和著名港口城市亚丁。数小时后,他们在也门迎来了2013年的新年元旦。位于印度洋海域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的亚丁湾是连接欧亚非的海上走廊,也是海盗猖獗泛滥的地方,局部冲突和社会混乱使亚丁一直处在动荡不安的边缘,干热少雨,再加上经常停水停电,11名医疗队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默默地坚守着。

朱允涛(第81批援也门亚丁医疗分队队长):在这儿基本上就是30度是正常的,再不就是基本40度左右,也门人民对中国人非常非常热情,而且有很多人,我们出去采购、买菜的时候,很多人直接用汉语说你好,你好。

汪正艳(第81批援也门亚丁医疗队员):要是工作量比较的话呢,没有国内的工作量大,但是在这儿吧,因为他这儿手术,每天大概也就不到10台手术,而我们中国的医生,麻醉师和忽视要承担绝大部分的手术量,如果一天有5台手术,5个手术间同时开台,我们四个人,要分布在四个手术间里,而且我们到下班的时候,最后一个撤出手术间的基本都是我们护士和麻醉师中国的。

解说:工作之余,队员们经常在驻地,开展一些健身活动来丰富业余生活,局势不稳的社会环境,给队员们的生活带来了枯燥与封闭。对于复派后第一批来到亚丁的队员们来说,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但是他们仍将以忘我工作的精神,接受在工作岗位上。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辽宁老家虽然是天寒地冻,但在医疗队培训中心却暖意浓浓、气氛热烈,35名即将出发的队员们仍然在强化学习阿拉伯语,一个星期之后,阿

拉伯语将是他们与也门民众沟通交流的主要语言。为了尽可能地调剂队员们在也门的伙食,辽宁省卫生厅还特别为每个分队购买了一些食品和调料。

秦庆辉(辽宁省卫生厅外事办):按照我们东北的口味,买一些咸菜、大酱,还有些腐乳,还有一些榨菜干料之类的东西,分别由队员带到国外去,就是供他们生活需要。

解说:即将与亲人告别,队员们也倍加珍惜在家里最后团聚的日子,长期的援外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家人的艰辛付出和有力支持。

孙岚岚:我还是算比较支持的吧。对,精神上支持他,反正家里也没什么后顾之忧。

张素美(第82批援也门医疗队译员):我是第三次去也门了,对老援外,就是现在在家里,然后到了也门,就像到自己的第二个故乡,其实都很亲切。

解说:搭乘卡塔尔航空公司的35名医疗队员,经过近20个小时的转机飞行,风尘扑扑地抵达了既熟悉又陌生的也门首都萨那。中国驻也门大使馆常华大使,也门卫生部等两国官员亲自到机场迎接白衣天使的到来。

阿乃希(也门共和国卫生部部长):中国是最早在医疗等方面帮助也门的国家,这也是中国与我们加深友谊、热爱合作的另一表现。

巴森杜瓦(也门共和国总理):也门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是我国最密切的关系之一。中国与也门的合作不断加强了这一关系,中国人民应该知道也门人民感谢并赞扬他们提供的帮助,也门人民热爱中国人民。

解说:当晚,常华大使还邀请是也门政要和各界新老朋友出席欢迎招待会,与医疗队员们一起抚今追昔、共叙有情。

常华(中国驻也门大使馆大使):今天我们的医疗队返回也门就是对他们实实在在的支持,除此以外呢,我们双方在很多方面我们加强了合作。比如说我们现在我不久之前,和他的总理刚刚为我们援建的国家大图书馆项目开工,这个项目建成之后,也将成为这个中东地区的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解说:山城伊普是中国医疗队很早就来到的地方,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这次中国医疗队重返伊普,酋长嘎希姆十分高兴,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还感慨解囊,特意拿出三万美金来修缮中国医疗队的驻地。

嘎希姆(也门伊普省部落酋长):我出资帮助医疗队的建设,因为考虑到我的国家,也是为了感谢你们的人民与政府,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非常感谢你们帮助治疗我们的疾病。

解说:来到伊普纳赛尔医院后,8名中国医疗队员将克服这里的高原气候和简陋的医疗环境等困难,用精湛的艺术继续为当地百姓服务。

穆杰

·黑德(也门伊普塞纳尔医院院长):这所医院名叫纳赛尔总医院,但实际上它是一所中国医院,很久以前,大家就知道这是中国医院,中国医生是这里的顶梁柱。

解说:从首都萨那驱车近5个小时,几经翻山越岭,医疗队员来到了山城塔兹,受到了当地官员和院方的热情欢迎。他们工作的这家塔兹革命医院,当年是由中国政府无偿援建的。为了方便工作,队员们被院方安排在医院内的一座专家公寓居住,14名医疗队员开始了他们全新的生活。

董宪(第82批援也门塔兹医疗分队厨师):东北地区,大伙儿爱吃馒头、包子这一类的早餐主食,但是他没有蒸屉,咱们说只能买来他们这个自己简单加工一下。

孙树(第82批援也门塔兹医疗分队队长):到我们这个中国人驻地以后呢,我们一进来,就看到没想到有这么大一片空间,能有接近20个房间给我们14个队员。

耶黑耶·谢兹(也门塔兹革命医院院长):中国复派医疗队,我们感到十分乐观并开心,通过我们的合作,我不只是希望而是肯定,我们会在改善塔兹省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陈晓楠:翻开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辽宁省所承派的医疗队可能是历经战争磨难、面临生死考验最多的一支医疗队了。从1967年5月,也门的“萨那保卫战”,到1990年8月的海湾战争再到1994年的也门南北内战,2011年的也门骚乱等等。受援国混乱不堪的社会局势,无时不在威胁着医疗队员们的生命安全,在那些惊心动魄的生死历险当中,中国医疗队的命运又会如何呢?明天同一时间,请各位继续关注中国医疗队在也门的传奇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